专业出版社应加强系统布局

专业出版社应加强系统布局

一、专业性出版社应加强系统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陈萤萤,刘继红[1](1998)在《专业性出版社应加强系统发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业性出版社应加强系统发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刘军陈萤萤刘继红一、专业性组织是专业系统发行的基础专业图书的读者群较为单一,而读者群的分布却相当分散。专业性学会、协会是联系各专业读者群的组织形式。那么通过各专业性组织及其举办的各种活动能够使专业图书与专...

刘钰洁[2](2020)在《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研究 ——以《东方娃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幼儿期刊作为幼儿教育的载体之一,不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家庭亲子阅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中国幼儿人口数量逐渐增大,国家全民阅读工程积极推进,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育日益重视,共同促进着幼儿期刊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本文以中国幼儿期刊为研究对象,基于品牌建设的角度,通过文献法、案例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论述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概况,从中分析出中国幼儿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结合《东方娃娃》品牌建设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国幼儿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在绪论中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内容和贡献。笔者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品牌建设、期刊品牌、幼儿期刊的研究进行了资料梳理和文献分析。由于中国期刊出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一般商业品牌建设不同,在本研究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套用品牌建设理论,而是借鉴了国内学者薛可和余明阳在《媒体品牌》中提出的期刊品牌要素,以及赵泓在《媒介品牌传播学》中总结的期刊品牌要素和品牌延伸的一系列措施。综合相关研究,提炼出期刊品牌建设的理论框架:期刊品牌定位、期刊品牌内容、期刊品牌经营、期刊品牌延伸。其中,期刊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包含了办刊定位、办刊理念、市场定位等一系列定位措施;期刊品牌内容是品牌建设的核心,高品质、个性化的内容是赢取读者青睐的关键;期刊品牌经营主要包括期刊的发行和推广,是品牌建设的有力保障;期刊品牌延伸是期刊开展多元化经营活动。由此构建本研究中幼儿期刊品牌建设的分析框架。第二,梳理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概况。通过资料整理和文献分析,分析出中国幼儿期刊的产品萌芽、市场形成、品牌探索以及发展现状各个阶段的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少儿期刊的产生中,幼儿期刊进入萌芽产生时期,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进入市场形成时期,21世纪后进入了品牌探索时期。同时,针对幼儿期刊目前品牌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对《幼儿画报》《东方娃娃》两大品牌幼儿期刊作了简要分析,对一般性的幼儿期刊在人员规模、发行方式、盈利能力、新媒体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三,基于品牌建设分析中国幼儿期刊发展面临的四重困境。一为品牌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品牌评价缺少、品牌规划欠缺、品牌延伸缺乏等方面;二为期刊定位不清,主要表现在办刊定位笼统、市场定位模糊等方面;三为内容质量不精,主要表现在刊物名称相似、选题栏目重复、装帧设计雷同等方面;四为经营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发行增长速度慢、新媒体融合度低、版权输出实力弱等方面。第四,结合中国幼儿期刊品牌建设实践进行案例分析。《东方娃娃》在单位规模、发行量、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方面均处于中国幼儿期刊的前列,在期刊品牌建设的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东方娃娃》期刊品牌定位、期刊品牌内容、期刊品牌经营和期刊品牌延伸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给其他的幼儿期刊提供品牌建设的经验。研究得出《东方娃娃》在品牌定位上表现出办刊定位特色化、市场细分个性化,在品牌内容上采取了首倡绘本理念、开发个性选题、创新品牌栏目、打破装帧常规等举措,在品牌经营上开拓网络发行渠道、打造绘本推广平台,在品牌延伸上采用了书刊互动、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对外版权输出、构建儿童生态产业圈等措施。第五,基于品牌建设提出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策略。一是强化品牌意识,主要通过紧跟出版政策和规划期刊发展来实现;二是品牌精准定位,主要彰显儿童本位、办刊特色定位、市场细分定位;三是优化品牌内容,主要采用注重选题开发、打造品牌栏目、突出装帧设计等措施;四是提升品牌经营,主要采取发行渠道网络化和推广活动品牌化等措施;五是品牌多元延伸,主要通过打造期刊衍生产品、积极融合新媒体、版权合作走出去等方式实现。

刘艳利[3](2012)在《《中国海事》杂志转企改制后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两年来期刊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作为由交通运输部主管,中国海事局主办,天津海事局承办的,并由政府拨款,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技术刊物《中国海事》如何抢抓机遇,布局谋篇,适应时代潮流顺势而上,做强做大,成为杂志亟待深思的首要问题。本文以《中国海事》杂志的转企改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管理学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从战略的角度探索研究杂志转企后的一系列经营举措和观点。在杂志转制后受众定位及编辑方针定位分析上,本文通过对2000多份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最终锁定了杂志的受众范围。在杂志转企后的品牌建设与战略经营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海事》在市场竞争中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杂志转制后的主要经营发展策略。此外,本文还根据杂志的运行现状,并借鉴业内其他期刊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设置了杂志转制后的经营性产品,设计了杂志企业运行的组织架构。本文力求摸索出《中国海事》体制改革后的发展规律,指导杂志前行的方向,实现杂志转企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王昊[4](2019)在《互联网创新型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激励是企业和管理者们的永恒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已经扛起了当今经济的大旗,传统的激励策略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员工的需求。意味着,激励也需要随着发展生发出新的内容和意义。与传统企业不同,互联网企业具有更高比例的知识型员工,他们与传统员工相比,具有较高的素质、更多的独立性和其他特征。通常,他们一个人能创造的价值,可能是普通员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尽管互联网企业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但是,互联网企业在知识型员工激励仍存诸多不足。它包括模式单一、平均主义影响员工的差别激励、缺乏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系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内反映出的价值。特别对于互联网创新型企业而言,他们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生死的作用。作为国内互联网创新企业,以知识型员工为核心价值创造者,B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否生存。因此,目前B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即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方式调动企业内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地、自主发挥技能和优势,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传统单一的经济契约在对以知识为主要劳动付出的员工而言,其激励作用近乎其微。而心理契约,从心里层面反映出对此类知识型员工对所在企业的发展需求,个人权利等。它包含着企业与员工间更加隐性非公开的一种关系与成长的期待同责任。继而,从该视角研究激励制度可以更好地探查到员工对于组织的期望。因此,从心理契约视角出发所设立的激励制度,对于企业建设高效知识团队、持续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为出发点,以B企业的员工为研究对象,研究对其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分析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当前激励制度的不足,然后提出构建基于心理契约3个维度,高度匹配企业自身情况且实际可操作性的有效激励建议。首先,阅读并研究文献。根据以往研究者的结论,从关系责任、交易责任及发展责任三个维度出发,设计适用于B企业员工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体系的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寻得B企业现今对于员工激励效果不明显的缘由。通过这些具体内容指标,构建与企业问题相匹配的模型,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内部员工与组织间基于心理契约维系的动态关系,提出激励机制改善建议。

张春燕[5](2019)在《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英美经验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披露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的核心和基石,是市场经济公开性、透明化的要求,对于维护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秩序、保障公众知情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交易效率和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P2P网贷领域,信息披露监管逐渐成为金融监管的一项有效工具以完成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目标。然而,关于P2P网贷的已有研究均集中于对P2P网贷监管的宏观层面,包括监管逻辑、监管原则、监管目标及监管措施等,对P2P平台信息披露监管的微观层面在学理上却鲜有研究,实践中平台信息披露义务履行的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和不及时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网贷领域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制度的缺失,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立足实践,对比分析英美两国监管机构对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的监管模式和监管内容,从中得出启示和借鉴,进而提出关于我国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的完善措施。我国P2P网贷行业信息披露监管主体包括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作为金融信息中介,P2P网贷平台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为出借人和借款人实现直接借贷提供信贷撮合服务,因而《关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P2P网贷平台采用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备案制监管模式。《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的出台对于提升我国网贷行业信息披露水平、提高行业透明度、促进交易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其将P2P网贷机构信息披露内容分为5大类共计63项信息,分别是网贷机构的基本工商信息、网站经营信息、借款项目信息、网贷机构重大风险信息和其他信息。经济学上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说明,由于出借人和网贷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出借人高额的信息成本,导致出借人经常在信息欠缺的情况下做出对自身有害的决策,从而不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因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披露监管制度,通过运用国家公权力力量强制性赋予网贷平台以信息披露义务,向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出借人提供足够充分准确的信息,降低出借人的信息成本,促进信息在出借人和网贷平台之间流动,以平衡双方的经济利益。在信息披露监管模式上,我国监管部门采用“以市场自律为主,行政监管为辅”的监管思路,但实际上,我国目前并无全国统一的P2P网贷行业自律协会,地方P2P行业自律组织影响力还较为薄弱,自律规范作用的发挥仍有限。P2P网络借贷在经历了畸形繁荣后,业务模式呈现出偏离信息中介本质属性的现象,逐渐异化为信用中介,再加上行业水平良莠不齐,平台抗风险能力普遍偏弱,导致行业风险集聚,严重打击了投资人的信心。当下P2P网贷市场乱象也从侧面诠释了我国网贷行业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缺失与执行机制的孱弱。基于健全的法律监管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环境,英美两国监管部门早早开始对P2P网贷平台的信息披露实施监管。由于对P2P借贷法律属性界定的不同,英美两国监管部门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在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认为P2P网贷的法律性质属于“非上市债券”,将其纳入到“不易变现证券”的范畴,并创立了新型的监管体系,并颁布了全球第一部P2P行业法案《关于通过互联网众筹及通过其他媒介发行不易变现证券的监管办法》(PS14/4),弥补了法律空白,为P2P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行业自律协会通过建立有效的自律规范,保障协会成员的利益,成为政府监管的辅助力量。然而,在美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认为P2P平台所发行的借款票据构成美国证券法意义上的“证券”,从而将其纳入传统证券监管范畴,以SEC为主导的各监管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进行监管。这一监管模式也受到了外界的强烈质疑,监管当局于2010年开始了漫长的设立P2P行业全新监管模式的探索,至今仍未有确定性的结果。英国监管体系中所包含的行业自律规则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对于促使P2P企业守法经营、完善内部管理、辅助政府监管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值得我国监管部门的借鉴。为此,在完善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模式方面,第一,我国应当加强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发挥自律规范作用,进一步细化披露指标和披露要求,制定P2P网贷行业自律规章,搭建P2P行业信息共享平台,由行业协会承担起道义监督和风险警示的责任。第二,出台并建立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制度。在法律责任适用的顺序上,应当以行政责任为中心,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承担须以行政责任为前提。在法律责任的承担上,要明确网贷机构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政责任,建立信息披露问责机制,谨慎适用刑事责任,对于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信息的网贷平台,投资者可以就其遭受的损失要求网贷平台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信息披露监管内容方面,实践中P2P网贷平台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过程中,对于平台逾期率、坏账率等运营数据披露不实,对于平台资金存管信息披露不准确,对于借款人央行征信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以及对于平台运营数据披露不及时,存在虚假披露、误导性披露、重大遗漏和延迟披露等现象。许多P2P网贷平台的信息披露行为并不规范,有些平台形似进行了披露,实质上披露内容对投资者而言并无参考意义。英美两国监管部门对于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内容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平衡监管成本与监管收益的考虑,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设定了三大操作目标:金融消费者保护目标、诚信度目标和竞争性保护,并进一步采取了基于原则的监管办法,避免规定具体的信息披露形式和内容。《关于通过互联网众筹及通过其他媒介发行不易变现证券的监管办法》(PS14/4)(以下简称《众筹监管办法》)要求P2P平台披露的十项信息也是基于宏观层面的视角,且披露内容均是对投资人做出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如借款人资信状况评估、贷款风险评估、预期违约率等关键信息。但是,在美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坚守传统证券监管思维,认为证券登记注册和详尽的持续性信息披露是P2P行业的准入门槛,因而要求P2P企业必须详细披露贷款相关信息,向投资者毫无保留披露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然而,一昧强调形式意义上的信息披露给P2P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合规成本,高频次的信息披露更是使得平台不堪重负,P2P行业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新平台起步与发展尤为困难。从英美两国关于P2P平台信息披露监管的实践可以看出,适度必要的金融监管是P2P网贷行业规范发展的保障。金融监管既要防止互联网金融风险外溢的风险,又不大幅增加P2P平台的运营成本;既要激励金融创新,又不损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为此,我国应当坚持“适度监管”的原则,将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给P2P行业预留一定的空间和弹性。另一方面,过度专业化的信息可能超越投资者的认知限制。因此,P2P平台的信息披露监管也应从纯粹的数量导向性监管开始向质量导向性监管变迁,即不再过多地强调披露信息的数量,而是通过对披露信息内容的简约化和通俗化处理使社会公众投资者能够理解网贷平台所披露的信息。

刘佳音[6](2013)在《国内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数字资源效用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源配置方式和利用效能的影响。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和资源建设大员来说,商业化的数字资源是建设经费投入的主要部分和关注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信息用户查找资源的主要渠道来源。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立足于商业化的数字资源,也即我们常说的数据库资源,对其使用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并结合利用过程中各环节的多项指标来综合评价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全文共分为六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相关理论。本章属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文章介绍了绩效评价、信息资源配置、用户满意度等相关理论,对效能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体系包括利用效率、利用效益、利用能力三个方面,并构建了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结构框架。接下来的第二至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文章重点选取211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依次展开对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率、利用效益、利用能力的探讨。第二章,基于使用同志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率。首先,文章对国内高校资源建设经费与馆藏结构,以及数字资源配置现状作出分析。然后,对各校数字资源的主要组成——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成本绩效进行分析比较,并以南航为例,对其数字资源利用成本、期刊平均下载量、资源利用规律等各项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重点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入探讨,选取利用效率最高的ScienceDirect数据库,基于数据库使用日志深入分析其利用绩效、核心利用期刊、用户在使用该库时的检索行为。此外,对重要数据库的核心利用期刊进行了统计,以便与后文中的科研产出核心期刊进行相关度分析。最后,从数据库零使用期刊量和原文传递切入,从使用不足的角度反向探讨资源利用率。第三章,基于科研产出及引文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益。本章基于科研绩效评价的重要性,选取科研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为着眼点,分析被国际权威检索评价工具SCI和SSCI数据库收录论文及其所有参考文献的来源期刊、来源数据库和文献类型的分布比例,之后对部分重点学科的引文分布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由此评价重点资源的利用效益和科研保障水平。由于引文着录的不规范和研究的空白,对引文进行识别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较大,同时也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真实数据。在获取了发文和引文中的核心期刊之后,将其分别与下载利用核心期刊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探讨科技类和社科类的发文和引文、发文和下载、引文和下载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以此来评价数字资源深度利用对于科研产出效益的贡献度。第四章,基于用户调查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能力。文章将影响用户数字资源利用能力的重要因素抽取为资源认知度、信息素养水平、深度利用水平、用户满意度四个维度,并针对不同身份、不同学历、不同学科用户进行交叉分析,获取主观意愿和客观使用数据,对全校不同层次用户利用资源能力的各项维度进行综合打分,并收集用户对于资源配置、资源组织、资源服务等方面的针对性建议。第五章,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讨论与效能改进。本章基于前三章所做的数据统计分析比较,结合定量数据和定性分析综合评价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改进的具体措施。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研究基于核心期刊利用效率、资源深度利用与科研产出的关系这些着眼于数字资源实际利用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通过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能够客观合理的衡量资源利用水平,促进高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资源保障水平和数字资源利用能力水平的提高,在理论上有助于提高图书馆资源绩效评估的可靠性,完善资源配置理论,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表94,图195)

王南[7](2008)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存货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及时响应,并通过降低库存,减少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存货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流动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管理成效,已直接影响到大工出版社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对它的管理已成为大工出版社的重点内容和中心环节,库存率的增长加剧了出版社资金链的紧绷,并对出版社的整体运营构成一定威胁。科学合理地进行库存管理,能降低企业总的库存成本,库存成本的下降不仅体现在企业现金流出的减少,而且直接体现在书籍结构的合理化、品类管理的科学化、补货的及时性等各方面,对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存货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并阐述了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学习了库存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三章对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存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第五章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了预测。本文重点工作:首先从存货资产比例、库存周转率二个方面对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库存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大工出版社目前库存量过大的问题,对公司管理流程、信息系统、管理成本、物流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库存量过大的原因。提出了大工出版社管理流程的改进方案;优化ERP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现系统兼容的同时增强了系统管理功能,提出了建立存货信息管理平台的构想;针对管理成本采用图书印数经济模型的策略和与物流公司合作的对策,使第三方物流实现出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优配置,同时也降低了物流的成本,提高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匡导球[8](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胡华耀[9](2012)在《BSD出版社图书分销渠道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整体上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出版业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深;自从政府开放了图书的批发零售权限,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使得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利用体制改革完成初期以及图书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兴起的契机中求生存、求发展都将是各个出版社共同考虑的问题。BSD出版社既属于国内中央级出版社,同时也类属于高校出版社行列。2007年7月,BSD出版社正式注册为企业法人,完成从事业到企业的身份转换。快速发展的同时,BSD出版社的分销渠道创建及管理方面也暴露了与国内出版社共同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网络电子商务渠道应用粗略、客户管理混乱、渠道冲突等问题。如何在体制改革完成初期以及图书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兴起的契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销渠道管理,抢占市场的终端客户,是其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本文研究目的是以我国目前出版业整体市场及营销状况分析为基础,着重解析BSD出版社当前的营销整体现状及分销渠道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当前状况,尝试性地探讨分析并制定BSD出版社创新性的分销渠道创建及管理策略,以期促进出版社的快速发展。

林鹏[10](2002)在《科学出版社科技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与联合已经成为国内出版社的战略主题。本论文以科学出版社为样本,就科技出版社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做出战略抉择,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作者的观点。一个完整的经营战略至少包括五个层次的内容:①组织的战略观念是什么?②面对外部威胁与机遇,应采取何种竞争战略?③应通过怎样的营销战略组合来体现战略观念,形成竞争优势?④应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战略来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⑤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推动组织边界的合理扩张?本文在分析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科学出版社面临的环境后,渐次回答了以上五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提要如下:首先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结构安排。回顾了经营学理论,并从出版经济学角度对目前制约出版企业盈利能力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出版企业对经营战略理论进行了总结,为全文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然后分析科技出版外部环境。主要从政府出版制度、知识时代对出版市场的影响、WTO对出版业的与挑战展开,分析了目前科技出版面临的宏观环境,并且运用波特教授的五种力量模型对科技出版市场的结构和竞争态势进行了分析。而后归纳出了科技出版“读者群与作者群高度重合”的市场特点,分析了开展科技出版业务的策略、资源与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社树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需求方战略观念。再次分别从竞争战略、营销组合战略、组织战略、集团化战略四个层次论述了科学社经营战略方针:①在竞争战略上,应以产品差异战略为主;②在营销战略组合上,应以整体营销战略来把握和提高客户的价值,重组营销通路体系,加强信息互动,把服务作为增加客户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加强;③在组织战略上,应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学习型组织;④在扩张战略上,以增强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为标准加快集团化进程。最后是本文的结论:科学出版社应建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需求方经营战略。

二、专业性出版社应加强系统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性出版社应加强系统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研究 ——以《东方娃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出版品牌
        1.2.2 期刊品牌
        1.2.3 幼儿期刊品牌
    1.3 研究基础
        1.3.1 关于品牌建设的研究
        1.3.2 关于期刊品牌的研究
        1.3.3 关于幼儿期刊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贡献
2 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概况
    2.1 幼儿期刊的产品萌芽
    2.2 幼儿期刊的市场形成
    2.3 幼儿期刊的品牌探索
    2.4 幼儿期刊的发展现状
3 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困境
    3.1 品牌意识不足
        3.1.1 品牌评价缺少
        3.1.2 品牌规划欠缺
        3.1.3 品牌延伸缺乏
    3.2 期刊定位不清
        3.2.1 办刊定位笼统
        3.2.2 市场定位模糊
    3.3 内容质量不精
        3.3.1 刊物名称相似
        3.3.2 选题栏目重复
        3.3.3 装帧设计雷同
    3.4 经营能力不强
        3.4.1 发行增长速度慢
        3.4.2 新媒体融合度低
        3.4.3 版权输出实力弱
4 典型案例分析——《东方娃娃》品牌建设
    4.1 《东方娃娃》简介和发展历程
        4.1.1 《东方娃娃》简介
        4.1.2 《东方娃娃》发展历程
    4.2 期刊品牌定位
        4.2.1 办刊定位特色化
        4.2.2 市场细分个性化
    4.3 期刊品牌内容
        4.3.1 首倡绘本理念
        4.3.2 开发个性选题
        4.3.3 创新品牌栏目
        4.3.4 打破装帧常规
    4.4 期刊品牌经营
        4.4.1 开拓网络发行渠道
        4.4.2 打造绘本推广平台
    4.5 期刊品牌延伸
        4.5.1 书刊互动延伸出版
        4.5.2 搭建数字出版平台
        4.5.3 对外版权输出合作
        4.5.4 构建儿童生态产业
5 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策略
    5.1 强化品牌意识
        5.1.1 紧跟出版政策
        5.1.2 规划期刊发展
    5.2 品牌精准定位
        5.2.1 彰显儿童本位
        5.2.2 办刊特色定位
        5.2.3 市场细分定位
    5.3 优化品牌内容
        5.3.1 注重选题开发
        5.3.2 打造品牌栏目
        5.3.3 突出装帧设计
    5.4 提升品牌经营
        5.4.1 发行渠道网络化
        5.4.2 推广活动品牌化
    5.5 品牌多元延伸
        5.5.1 打造期刊衍生品
        5.5.2 新媒体融合发展
        5.5.3 版权合作走出去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海事》杂志转企改制后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海事》转企改制的社会背景
    1.2 《中国海事》转企改制的必要性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4 本文的行文结构
第2章 《中国海事》杂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杂志起步创刊及发展
    2.2 杂志运行现状
第3章 《中国海事》转制后的杂志定位
    3.1 《中国海事》转型后的受众定位
    3.2 杂志改制后的编辑方针定位
    3.3 《中国国家地理》改版转制的定位分析
第4章 《中国海事》转制后的经营策略
    4.1 对《中国海事》竞争对手的现状分析
    4.2 《中国海事》经营环境分析
        4.2.1 机会(opportunity)
        4.2.2 威胁(threat)
        4.2.3 优势(strength)
        4.2.4 劣势(weakness)
    4.3 《中国海事》转制后的主要经营发展策略
        4.3.1 加强策划能力,打造强大编辑部,建立《中国海事》杂志品牌
        4.3.2 立足海事系统,建立庞大的通联及营销网络
        4.3.3 在读者中实行会员制,建立感情纽带,培养受众的忠诚度
        4.3.4 加大杂志的广告宣传力度
        4.3.5 利用网络展示杂志形象,提升知名度
第5章 杂志转制后的创收项目及组织结构设计
    5.1 杂志目前的运营支出情况
    5.2 杂志转型改制后的创收项目
        5.2.1 发行
        5.2.2 为客户刊登广告的收入
        5.2.3 重新组建原交通部环境保护科技信息网,收取网费,拓展杂志经费
        5.2.4 收购其他杂志,集团化经营,增加发行及广告收入
        5.2.5 承接各种摄设计、排版、印刷等与杂志运营相关业务的收入
    5.3 杂志转型改制后的组织结构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4)互联网创新型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基本框架
2. 文献综述与理论
    2.1 文献回顾
        2.1.1 对心理契约及激励的国外文献综述
        2.1.2 对心理契约及激励的国内文献综述
        2.1.3 心理契约与激励关系
    2.2 文献述评
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互联网创新型企业知识型员工定义与特点
        3.1.1 互联网创新型企业界定
        3.1.2 知识型员工定义与特点
    3.2 心理契约理论
        3.2.1 心理契约概念
        3.2.2 心理契约内容及结构
        3.2.3 心理契约的特性
    3.3 激励理论
        3.3.1 马斯洛需求理论
        3.3.2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3.3.3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4. B企业知识型员工及激励体系现状
    4.1 企业概述及人员结构
        4.1.1 企业介绍
        4.1.2 B企业人员结构
    4.2 B企业知识型员工特点
    4.3 B企业员工激励现状
        4.3.1 薪酬和福利激励
        4.3.2 考核与晋升激励
        4.3.3 培训激励
        4.3.4 工作激励
        4.3.5 B企业员工激励存在问题
5. B企业心理契约构成因素及激励因素满意度调查分析
    5.1 调查目的和调查方法
    5.2 心理契约内容问卷调查设计
        5.2.1 问卷调查样本描述
        5.2.2 心理契约内容问卷调查结果
        5.2.3 深度访谈
    5.3 调查结果分析
        5.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2 调查结果分析
        5.3.3 存在问题分析
6. B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视角激励策略改进方案构建
    6.1 改进策略的构建思路
    6.2 B企业心理契约形成与维系模型设计
        6.2.1 心理契约履行的内容指标体系
        6.2.2 B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形成与维系模型
    6.3 B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
        6.3.1 公平合理原则
        6.3.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6.3.3 差异化与多元化原则
        6.3.4 组织与个人需求双向满足原则
    6.4 基于心理契约的B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改进方案
        6.4.1 关系型激励的改进
        6.4.2 交易型激励的改进
        6.4.3 发展型激励的改进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3. 前景展望
附录A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英美经验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基本理论及困境
    第一节 信息披露监管的含义
        一、信息披露监管主体
        二、信息披露监管模式
        三、信息披露监管内容
    第二节 信息披露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第三节 信息披露监管困境概况
第二章 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模式不足及英美经验借鉴
    第一节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备案制监管模式的不足
        一、自律监管作用发挥有限
        二、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制度缺失
    第二节 借贷型众筹监管与证券监管模式借鉴
        一、英国P2P行业自律协会形成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
        二、美国SEC强调严格的信息披露法律责任
        三、英美P2P网贷监管模式对比:行为监管与机构监管
    第三节 完善我国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模式的措施
        一、加强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发挥自律规范作用
        二、建立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制度,以行政责任为中心
第三章 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内容履行困境及英美经验借鉴
    第一节 P2P 平台信息披露监管内容的问题检讨
        一、信息披露不真实
        二、信息披露不准确
        三、信息披露不完整
        四、信息披露不及时
    第二节 原则性披露与全面性披露监管内容借鉴
        一、英国《众筹监管办法》要求宏观披露十项信息
        二、美国SEC要求披露与投资交易决策相关的所有重要信息
        三、英美P2P平台信息披露监管内容对比:原则性披露与全面性披露
    第三节 完善我国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内容的措施
        一、以“适度监管”为原则,平衡监管成本与监管收益
        二、重视披露信息的质量,信息披露监管由数量导向性向质量导向性变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国内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0.2.1 国外数字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0.2.2 国内数字资源利用评价研究现状
    0.3 研究目的与意义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0.5.1 研究方法
        0.5.1.1 统计分析法
        0.5.1.2 引文分析法
        0.5.1.3 问卷调查法
        0.5.2 技术路线
    0.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
        0.6.1 研究重点难点
        0.6.2 主要创新
1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相关理论
    1.1 数字资源概述
        1.1.1 数字资源的内涵
        1.1.2 数字资源的分类
        1.1.2.1 按资源提供方式分类
        1.1.2.2 按文献类型分类
    1.2 数字资源利用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
        1.2.1 绩效评价理论
        1.2.2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1.2.3 用户满意度理论
    1.3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概念解析
        1.3.1 效能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1.3.2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
        1.3.2.1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率
        1.3.2.2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益
        1.3.2.3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能力
        1.3.3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
2 基于使用日志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率
    2.1 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结构
        2.1.1 国内高校资源建设经费与馆藏结构
        2.1.2 高校数字资源配置现状
        2.1.3 资源建设经费与馆藏结构个案分析
    2.2 各校外文数据库利用效率比较
        2.2.1 利用数据获取
        2.2.2 利用绩效比较
    2.3 外文数据库利用个案分析
        2.3.1 各库利用效率分析
        2.3.1.1 使用量分析
        2.3.1.2 使用成本分析
        2.3.1.3 利用规律分析
        2.3.1.4 平均利用效率分析
        2.3.2 重要资源使用情况——以ScienceDirect为例
        2.3.2.1 利用绩效分析
        2.3.2.2 重点需求期刊的分析
        2.3.2.3 用户检索行为分析
        2.3.3 利用核心数字期刊
        2.3.4 数字资源利用率不足情况分析
        2.3.4.1 零使用量分析
        2.3.4.2 原文传递数据分析
    2.4 汇总分析
3 基于科研产出及引文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益
    3.1 科研产出绩效评价
    3.2 科研产出统计分析
        3.2.1 SCI总体情况分析
        3.2.2 SCI来源期刊分析
        3.2.3 SSCI发文分析
    3.3 科研产出引文统计分析
        3.3.1 引文识别
        3.3.1.1 学术期刊引文格式
        3.3.1.2 WOS引文识别
        3.3.2 SCI发文引文分析
        3.3.2.1 引文来源分析
        3.3.2.2 引文文献类型分析
        3.3.2.3 重点学科引文分析
        3.3.3 SSCI发文引文来源分析
    3.4 科研产出与数字资源利用相关性分析
        3.4.1 下载与发文相关性分析
        3.4.2 下载与引文相关性分析
        3.4.3 引文与发文相关性分析
    3.5 汇总分析
4 基于用户调查分析高校数字资源利用能力
    4.1 用户数字资源利用能力的维度
    4.2 问卷调查与统计
        4.2.1 调查实施及数据采集
        4.2.2 样本基本特征统计
    4.3 结果讨论
        4.3.1 信度分析
        4.3.2 不同层次用户调查结果分析
        4.3.2.1 资源认知度
        4.3.2.2 信息素养水平
        4.3.2.3 深度利用水平
        4.3.2.4 用户满意度
        4.3.3 汇总分析
5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框架与效能改进
    5.1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评价框架
    5.2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改进
        5.2.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5.2.3 提高资源利用能力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存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针对库存图书的研究
        1.2.2 国外对图书库存问题的经验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2 理论综述
    2.1 库存管理相关理论
        2.1.1 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
        2.1.2 库存的成因与种类
        2.1.3 影响库存决策的主要因素及相关成本
        2.1.4 ABC库存管理方法
    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1 国内外对供应链的相关研究
        2.2.2 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库存问题
3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存货管理现状分析
    3.1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概况
    3.2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存货管理现状
        3.2.1 存货资产比例分析
        3.2.2 库存周转率分析
    3.3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存货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3.1 存货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3.3.2 存货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3.3.3 存货管理成本问题分析
4 存货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4.1 优化存货管理流程
        4.1.1 优化存货管理流程的思路
        4.1.2 存货管理流程设计
    4.2 完善ERP信息系统的功效
        4.2.1 ERP系统中库存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4.2.2 ERP系统中库存管理系统改进设计方案
        4.2.3 建立存货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作用
        4.2.4 存货管理信息系统的保障措施
    4.3 控制存货最佳成本策略
        4.3.1 建立图书印数的经济模型
        4.3.2 建立存货最佳库存量
        4.3.3 建立与物流公司合作伙伴关系的对策
5 实施效果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BSD出版社图书分销渠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框架
    1.5 相关研究现状
        1.5.1 图书出版营销现状
        1.5.2 图书发行渠道现状研究
        1.5.3 发行渠道的完善建议
        1.5.4 电子商务发行渠道的影响研究
第二章 国内图书发行现状及分销渠道状况
    2.1 出版体制改革状况
        2.1.1 体制改革初始情况
        2.1.2 体制改革完成状况
    2.2 我国图书出版现状
        2.2.1 图书出版整体情况
    2.3 国内图书分销概况
        2.3.1 整体分销渠道变化
        2.3.2 具体图书分销渠道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SD 出版社图书出版及分销渠道状况分析
    3.1 BSD 出版社简介
    3.2 BSD 出版社图书出版现状
        3.2.1 BSD 出版社图书出版结构
        3.2.2 BSD 出版社图书出版状况
    3.3 BSD 出版社图书发行渠道
        3.3.1 自有发行渠道
        3.3.2 国有发行渠道
        3.3.3 民营发行渠道
        3.3.4 网上发行渠道
    3.4 BSD 出版社发行渠道模式分析
        3.4.1 发行渠道不够健全
        3.4.2 过度依赖国有发行渠道
        3.4.3 缺乏系统的渠道管理
        3.4.4 网上发行渠道不够重视
    3.5 BSD 出版社竞争态势分析
        3.5.1 BSD 出版社的优势分析
        3.5.2 BSD 出版社的劣势分析
        3.5.3 BSD 出版社的机会分析
        3.5.4 BSD 出版社的威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SD 出版社图书分销渠道管理策略
    4.1 分销渠道建设的宏观战略思考
        4.1.1 完善现有发行渠道
        4.1.2 注重分渠道细节管理
        4.1.3 注重创新性战略合作
    4.2 分销渠道的微观设计与管理
        4.2.1 建立渠道管理系统
        4.2.2 不同图书类型分销渠道选择
    4.3 网上渠道的建设
        4.3.1 中美网上图书发行渠道对比
        4.3.2 两种网上分销渠道优劣对比
        4.3.3 网上发行渠道选择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科学出版社科技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研究科技出版业务经营战略的意义
第一章 经营战略观念的批语性回顾与出版经济学研究
    一、 经营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 出版经济学研究
    三、 经营战略理论的总结与创新
第二章 中国科技出版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中国政府对出版业的限制与保护
    二、 知识时代给科技版业带来的机会与问题
    三、 加入WTO对中国出版业的冲击
第三章 科学社科技出版业务的竞争环境分析
    一、 中国科技出版商场的发展概况与基本结构
    二、 市场竞争结构
    三、 以斗争促联合:科技出版市场基本竞争态势分析
第四章 科学社科技出版业务的战略观念
    一、 科学社科技出版业务发展概况
    二、 科学社的资源、能力与公司战略分析
    三、 树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需求方战略观念
    四、 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需求方战略的理论实质与主要内容
第五章 科学社科技出版业务的竞争战略
    一、 科学社目前的产品结构与竞争对手产品的竞争态势
    二、 科学社科技出版业务应采用差异性集聚的竞争战略
第六章 科学社科技出版业务的营销战略
    一、 科学社目前的营销方式与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
    二、 整合营销战略的理念
    三、 科学社整合营销战略的内容
第七章 科学社科技出版业务的组织战略
    一、 经营过程重构
    二、 组织结构重构策略
    三、 企业信息化策略
    四、 企业文化战略
第八章 科学社的集团化扩张战略
    一、 科学社扩张战略的选择:客户导向的产业集团化道路
    二、 中国出版企业集团化的现状、趋势与问题
    三、 科学社的集团化扩张战略的基本思路
结论 重视核心客户的价值,实施客户导向的经营战略
参考文献

四、专业性出版社应加强系统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性出版社应加强系统发行[J]. 刘军,陈萤萤,刘继红. 出版发行研究, 1998(01)
  • [2]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研究 ——以《东方娃娃》为例[D]. 刘钰洁. 南京大学, 2020(02)
  • [3]《中国海事》杂志转企改制后经营策略研究[D]. 刘艳利.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1)
  • [4]互联网创新型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D]. 王昊.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英美经验的比较[D]. 张春燕.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6]国内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效能综合评价研究[D]. 刘佳音. 武汉大学, 2013(01)
  • [7]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存货管理研究[D]. 王南.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 [8]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9]BSD出版社图书分销渠道管理研究[D]. 胡华耀.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10]科学出版社科技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D]. 林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专业出版社应加强系统布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