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冈事件与战后遗留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高凡夫[1](2006)在《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是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情况下发生,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民众造成的巨大人员、财产损失和严重的精神创伤,是索赔兴起的根本原因;战后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进步和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众权利意识增强,是索赔兴起的重要前提。在早期索赔运动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欧美国家妥善处理战争赔偿问题的启发下,角色回归后的中国知识分子,首先提出并发起了民间索赔。他们在探索构建民间索赔理论的同时,积极推动了索赔运动的开展,并最终使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的群众运动。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是民间索赔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索赔诉讼是战争受害者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重要方式,也是日本政府和企业无视受害者权益、拒不履行赔偿责任的情况下,受害者采取的正义和必要的行动。对日诉讼有劳工诉讼、慰安妇诉讼和细菌战受害诉讼等类型,根本目的就是追究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责,为受害者讨回公道和尊严。尽管目前的诉讼胜少败多,但诉讼的积极意义不可低估。日本政府和法院对受害者的诉讼设置了重重法律障碍,使得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举步维艰。同时,诉讼活动本身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难,但诉讼要真正取得进展,还在于日本政府的诚意。民间对日诉讼凝聚了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形成了原告、志愿者、社会活动家、律师和专家学者等参与者群体。不同的群体团结合作、密切配合,在诉讼中各自发挥着自身优势和作用,积极推动着索赔活动的进展。正确的历史认识是中日友好关系的政治基础,由历史问题和战争遗留问题而引发的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政府对这一运动的立场和态度,呈现出宏观和具体相矛盾的两个侧面;中国民众则积极支持和参与了这一运动。日本政府和企业对中国战争受害者采取的是拒绝赔偿的顽固立场,日本右翼势力更是极力阻挠和破坏;日本法院尽管表现出了相对的独立性,也能够作出一些有利于中国战争受害者的判决,但大多数判决却令人失望;日本市民运动与和平团体,则积极支持和参与了中国战争受害者正义行动,众多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日本民众的支持和参与,不仅给受害者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也是索赔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的顺利开展,给中日关系带来的不是负面影响,而是促进了中日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民间赔偿问题的解决,不仅是恢复人类正义和尊严的需要,也是日本重塑国际形象的重要条件。日本方面只有妥善解决战争受害者的赔偿问题,才能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也就才能真正走向“正常国家”。
苏智良,高凡夫,沈晓青,江文君,蔡亮,毛剑峰,村田江美子,周小燕,张婷婷[2](2004)在《论题: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文中指出 苏智良教授: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战争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战争的责任问题似乎成为了日本与被侵略的亚洲国家之间一个解不开的结。即使是在跨入新世纪的近年来,几乎每个月都有关于战争遗留问题的新闻。之所以会这样,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日本侵略战争的国家法律责任没有得到彻底地清算,战争的遗留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闫立光[3](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日一衣带水,两千多年来,和平友好是主旋律,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仅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近代,日本在军国主义思想的支配下曾一度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特别是1931年至1945年间进行的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由此产生和引发的系列战争遗留问题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转变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为恢复发展中日邦交关系和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在抗日战争胜利初期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区政权初步处理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灵活性的政策、采取多元化的举措,开展了努力推进该问题解决的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阶段,更多侧重于微观维度的考察,而从宏观维度系统探究较为薄弱。加之,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四十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因此,无论是着力于学术研究点而言,还是基于时间节点来说,全面检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总结经验,启迪未来,十分必要,也意义深远。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在承继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系统分析、历史分析、交叉研究等方法,多源爬梳、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和国外的部分史料等,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重向度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逻辑,进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并为今后更好地解决问题给出了启示、提出了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主要分六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是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分析了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述评。在该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由此,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这一研究、如何进行研究等问题。第二章是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相关概述。本部分主要阐释了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重点对作为本文研究的关键词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产生根源、主要内涵、基本特点等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及其投降的性质、国民党挑起内战影响对日罪行的清查、战后世界冷战及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产生的背景根源。其次,在明确本文研究的内涵之后,从历史认知、战争赔偿、领土争端、日遗化武、日本战犯与日侨等方面论及了该问题包括的基本要素。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概括了该问题所具有的特点。这一章节主要回答了是什么的元问题,为下面开展研究提供了逻辑前提。第三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依据及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主要依据什么,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在什么实践基础上解决该问题。国际上形成的涉及处理战后遗留问题的法律性文件、惯例以及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发表或签署的相关文件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历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相关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对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早期处理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解决该问题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期间中国共产党推进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较为详细地回顾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借助民间外交灵活解决日侨回国问题,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改造审判酌情释放以宽大处理日本战犯问题,着眼大局对日提出并解决国家层面战争赔偿问题,通过临时集中掩埋初步处理日遗化武问题等方面。之后,简要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成效及其对于中日恢复邦交关系具有的积极推动作用。第五章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新与旧、历史与现实并存或凸显的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应对与处理的推进实践。其与上一章节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这一章节仍然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系统回顾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驳斥纠正日本右翼势力错误的历史认知问题,深入处理日遗化武问题,应对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以及表态支持民间对日索赔问题等方面的实践。之后,简要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成效及其对于维护历史事实、和平正义、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扞卫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这一章节,首先对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历史进程总结出其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着眼中日发展大局、始终重视民间友好力量、始终遵循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以贯之地同日本右翼势力做坚决斗争,争取日本友好力量的支持与人民的理解,遵循国际法推进领土争端问题的和平解决,制定多元化保障措施彻底销毁日遗化武,加强党和政府对民间索赔工作支持力度等前瞻性启示和建议。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在推进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无论是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还是恢复和发展中日邦交关系,抑或是扞卫和平与正义来讲,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系统梳理和透视这一期间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基本经验,提出启示建议对于今后最终解决问题或有所裨益。
刘宝辰,张如意[4](2002)在《“花冈事件”诉讼案和解始末》文中指出1944-1945年间曾被强掳到日本国内为日本大型建筑企业鹿岛组(现鹿岛建设公司)做苦工,遭受该企业野蛮杀害和残酷虐待的986名中国战俘劳工幸存者和遗属,对鹿岛建设公司的索赔案,经过长达11年的斗争,至2000年11月29日,由东京高等法院审判长新村正人以职权名义劝说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
郑旺盛[5](2002)在《艰难的索赔》文中认为一九四五年六月三十日,耿谆在日本花冈领导中国千名战俘劳工发动了震撼日本列岛的"花冈暴动",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年已八旬的耿谆以首席原告的身份毅然走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将当年加害中国战俘劳工的日本鹿岛建设公司推上历史的被告席……
赵冬苓[6](2003)在《为了未来的诉讼 ——日本律师为日军侵华受害者辩护纪实》文中指出或许许多国人未曾想到:近几年来中外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的一系列中国战争受害者诉日本政府的赔偿案,其代理律师竟然都是日本人。由于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年的受害人一天天在消失,证据也随之越来越难寻找;由于诉讼的主体大都是日本政府,无疑给案件的胜诉增加了更大的难度;由于两个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心理上的隔阂,使得许多当事人对他们的行为动机产生怀疑和猜忌;同时在日本国内,他们也忍受着右翼势力的威胁和恐吓……但这是一些有良知和理性的日本律师,他们无怨无悔,十数年奔走于两国间,深入中国的城镇和穷乡僻壤,寻找当年的受害者,同他们交流沟通,为他们义务代理诉讼……青年作家赵冬苓为了拍摄电视专题片《未来之讼》,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跟踪采访,并通过本文记录下了这群日本人的足迹。其间发生的许多冲突不乏曲折而又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同时作者对她所看到的这一切,作了深层次的独到的分析与思考。读完全文,让你感受到的恐怕不只是对这些日本人的敬佩,相信每一位读者读后都会生出许多的、有些是难以言表的感慨。也许作者文中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们产生共鸣,那就是: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泪流满面!
邢寒[7](2013)在《掳日中国劳工殉难者遗骨送还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战中日本为应对国内劳动力的不足而对中国劳工进行了强制征召,先后有约四万名中国劳工被强掳至日本进行强制劳动,导致其中将近七千人死亡。这些死者的遗骨在战后大部分散落在了日本各地,战后这些殉难者遗骨逐渐被发现并被发掘收集起来。就如何送还这些劳工遗骨,日本国内存在较大的分歧。以外务省为代表的日本政府对劳工遗骨送还一直持不作为的态度,而日本的民间友好团体则积极进行遗骨送还工作,为此不断向政府请愿并与外务省进行交涉。在艰难的交涉中民间团体经过十年共分九次将3000多具遗骨送还给了中国。在劳工遗骨送还问题上,也涉及中国政府、台湾“中华民国”当局的态度。建国初期的新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人民外交”以期迎回劳工遗骨,为日本民间团体来华打开方便之门。而台湾当局则坚决抵制送还中国大陆,且不断向日本政府施压,在客观上也增加了遗骨送还的难度。在强掳劳工及遗骨送还问题上,日本政府本应承担主要责任,但却一直推诿逃避,未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而战后劳工对日诉讼进展艰难也与日本政府的这种态度是分不开的。
刘宝辰[8](1993)在《花冈事件与战后遗留问题》文中指出一花冈事件调查的由来花冈事件,是1945年发生在日本国土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抗日反暴斗争。被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强掳到日本本州东北部秋田县花冈镇(现为大馆市),从事繁重河道工程的近千名中国战俘和劳工,在被残害200多人后,为争民族尊严,于6月30日深夜奋起暴动, 处死日本监工,集体逃往山上,旋遭残酷镇压,酿成惨案。
苏英,刘江永[9](2020)在《韩日关系恶化的成因、背景及前景》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和东北亚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中国与朝鲜、韩国的关系同时改善并加强。中日关系也重回正常发展的轨道。然而,韩日关系则反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持续恶化。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与韩日关系发展变化往往具有同一种倾向,即中日关系恶化,韩日关系也会倒退;中日关系改善,韩日关系也会回暖。然而,2018年以来,中日关系与韩日关系则出现反常的"逆向发展"倾向。韩、日同中国之间关系有所改善,而韩日之间关系则明显恶化。这种逆向发展现象产生的原因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侧重分析2018年以来韩日关系恶化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韩日关系前景做以评估。
郑旺盛[10](2000)在《中日民间索赔第一案》文中研究说明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年已八旬的“花冈暴动”的幸存者耿谆等人毅然走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将当年加害中国劳工的鹿岛建设公司推上了历史的被告席,从此揭开了震惊世界的中国民间索赔第一案。
二、花冈事件与战后遗留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冈事件与战后遗留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主要观点和重点难点 |
三、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四、本文结构与资料来源 |
第一章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
第一节 日本侵华期间的战争犯罪 |
一、日军侵华暴行的表现与特征 |
二、日本长期侵华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
第二节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法理依据 |
一、人道主义理念与原则: 现代国际法关于战争赔偿理论的进步 |
二、战后民间赔偿的兴起: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有理有据 |
第二章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早期进程 |
第一节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兴起的背景 |
一、建国后对日索赔的长期搁置 |
二、知识分子角色的回归 |
三、国家放弃赔偿对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影响 |
四、欧美和亚洲地区战争赔偿处理的启示 |
第二节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理论的探索 |
一、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基本问题 |
二、从中国大陆对日索赔第一信看早期民间索赔思想 |
三、对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理论形成的几点认识 |
第三节 早期中国民间对日索赔活动 |
一、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的兴起 |
二、早期索赔活动的参与者与推动力量 |
三、早期索赔活动方式 |
四、早期索赔的分期及其特征 |
第三章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 |
第一节 对日诉讼的现状 |
一、中国民间对日诉讼兴起的原因 |
二、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的类型 |
第二节 诉讼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
一、诉讼的目的 |
二、索赔的性质 |
三、索赔的意义 |
第三节 对诉讼结果的认识 |
一、对日诉讼,败中有胜 |
二、屡败仍需屡战 |
三、对日诉讼:澄清历史,拒绝遗忘 |
第四节 诉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一、诉讼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
第五节 诉讼的主要法律障碍分析 |
一、“个人请求权” |
二、“国家无答责” |
三、“时效” |
第四章 中国民间对日诉讼参与者群体 |
第一节 作为原告的战争受害者群体 |
一、原告群体特征 |
二、原告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志愿者对索赔活动的贡献 |
一、寻找受害者 |
二、受害事实的调查与取证 |
三、帮助和照顾受害者 |
第三节 社会活动家与索赔诉讼 |
一、林伯耀与中国民间索赔第一案 |
二、童增与对日索赔诉讼 |
三、王选与细菌战诉讼 |
第四节 律师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中国原告的中方代理人和辅佐人 |
二、协助日本律师调查取证 |
第五节 专家学者: 为诉讼提供事实与法律依据 |
一、历史学者 |
二、法律学者 |
第五章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与中日关系 |
第一节 中国政府和民众与对日索赔 |
一、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 |
二、中国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
第二节 日本方面的立场和态度 |
一、日本政府 |
二、日本法院 |
三、加害企业 |
四、日本右翼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
五、日本市民运动与和平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
第三节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与中日关系 |
一、战争遗留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地位 |
二、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一个普通公民就日本侵华战争赔偿问题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封公开信 |
附录2 日本侵华战争赔款问题 |
附录3 民意调查 |
附录4 中国要求日本受害赔偿刻不容缓 |
附录5 一万中国公民致日本国会公开信 |
附录6 战后日本补偿审判一览表 |
附录7 外国人战后赔偿法(草案) |
后记 |
(2)论题: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 |
二、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赔偿问题 |
三、对日本法庭根据的批驳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相关概述 |
2.1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产生根源 |
2.1.1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及其投降的性质 |
2.1.2 国民党挑起内战影响对日罪行清查 |
2.1.3 战后世界冷战及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
2.2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主要内涵 |
2.2.1 历史认知问题 |
2.2.2 领土争端问题 |
2.2.3 战争赔偿问题 |
2.2.4 日遗化武问题 |
2.2.5 战犯日侨问题 |
2.3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基本特点 |
2.3.1 历史的延续性 |
2.3.2 内容的广泛性 |
2.3.3 处理的复杂性 |
2.3.4 较高的敏感性 |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依据及基础 |
3.1 法律依据 |
3.1.1 处理战后遗留问题的国际法律文件 |
3.1.2 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相关国际惯例 |
3.1.3 中日两国签署的带有法律性的文件 |
3.2 理论基础 |
3.2.1 毛泽东关于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论述 |
3.2.2 邓小平关于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论述 |
3.2.3 江泽民关于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论述 |
3.2.4 胡锦涛关于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论述 |
3.2.5 习近平关于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论述 |
3.3 实践基础 |
3.3.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早期处理 |
3.3.2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处理 |
第4章 邦交正常化之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 |
4.1 灵活解决日侨回国问题 |
4.1.1 制定日侨回国的方针计划 |
4.1.2 进行日侨回国事宜的沟通 |
4.1.3 集中分批地协助日侨回国 |
4.2 宽大处理日本战犯问题 |
4.2.1 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改造日本战犯 |
4.2.2 组织开展对日本战犯的侦讯工作 |
4.2.3 陆续地审判与宽大释放日本战犯 |
4.3 对日提出战争赔偿问题 |
4.3.1 酝酿和确定对日索赔政策 |
4.3.2 同日方交涉战争索赔问题 |
4.4 初步处理日遗化武问题 |
4.4.1 设立日遗化武处理机构 |
4.4.2 初步集中深埋日遗化武 |
小结 |
第5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实践 |
5.1 驳斥纠正历史认知问题 |
5.1.1 严正批评日本右翼错误历史言行 |
5.1.2 强化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记忆 |
5.1.3 推动中日双方开展共同历史研究 |
5.2 深入处理日遗化武问题 |
5.2.1 促使日方承担销毁化武责任 |
5.2.2 协助日方开展化武销毁工作 |
5.2.3 敦促日方加快销毁遗弃化武 |
5.3 应对中日领土争端问题 |
5.3.1 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
5.3.2 坚定不移维护钓鱼岛主权权益 |
5.3.3 促使双边协商解决钓鱼岛争端 |
5.4 表态支持民间赔偿问题 |
5.4.1 明确民间受害者的对日索赔权 |
5.4.2 支持民间受害者对日索赔诉讼 |
小结 |
第6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经验与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历史经验 |
6.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
6.1.2 始终高度重视民间友好力量 |
6.1.3 始终着眼中日关系发展大局 |
6.1.4 始终遵循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
6.2 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现实启示 |
6.2.1 一以贯之地同日本右翼势力做坚决斗争 |
6.2.2 争取日本友好力量的支持与人民的理解 |
6.2.3 遵循国际法推进领土争端问题和平解决 |
6.2.4 制定多元化保障举措彻底销毁日遗化武 |
6.2.5 加强党和政府对民间索赔工作支持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6)为了未来的诉讼 ——日本律师为日军侵华受害者辩护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7)掳日中国劳工殉难者遗骨送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掳日中国劳工及殉难者遗骨问题产生的背景 |
一、 日本向本土输入中国劳工政策的制定 |
二、 日本强掳中国劳工的手段 |
三、 掳日劳工在日强制劳动及其死亡情况 |
第二章 战后初期日本对掳日劳工问题的调查与遗骨的挖掘 |
一、 日本政府对强掳中国劳工问题的调查 |
二、 日本民间团体对掳日劳工的调查与遗骨的挖掘 |
第三章 掳日劳工遗骨送还运动 |
一、 日本民间团体关于掳日劳工遗骨送还的请求 |
二、 第一次劳工遗骨送还 |
三、 第二至第九次劳工遗骨送还 |
第四章 掳日劳工殉难者遗骨送还问题的思考 |
一、 中国政府、日本政府以及台湾当局关于劳工遗骨送还问题的态度 |
二、 劳工遗骨送还与中国“人民外交” |
三、 战后掳日中国劳工及遗骨送还责任归属问题 |
四、 关于掳日劳工对日诉讼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韩日关系恶化的成因、背景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韩日关系急剧恶化的成因 |
(一)2018年以来韩日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 |
(二)韩日双方围绕《韩日请求权协定》的看法不一 |
(三)2017年以来安倍外交开始对中韩两国区别对待 |
(四)韩方受害劳工对日方缺乏反省强烈不满而日方又放不下历史包袱 |
二、影响韩日关系的韩国国内政治因素 |
(一)韩国国内政治变动对韩日关系的影响 |
(二)文在寅高度重视韩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
(三)文在寅曾是扞卫韩国受害者权利的代理人 |
三、影响韩日关系的日本国内政治因素 |
(一)安倍内阁长期执政与日本政治右倾化 |
(二)安倍晋三就历史相关问题对韩强硬事出有因 |
四、韩日关系恶化的国际背景及其影响 |
(一)冷战后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大变局产生的影响 |
(二)2018年以来东北亚大变局的影响 |
(三)韩日彼此“对冲”的对朝政策及影响 |
五、结论与前瞻 |
四、花冈事件与战后遗留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研究[D]. 高凡夫. 上海师范大学, 2006(05)
- [2]论题: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J]. 苏智良,高凡夫,沈晓青,江文君,蔡亮,毛剑峰,村田江美子,周小燕,张婷婷. 历史教学问题, 2004(03)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D]. 闫立光. 吉林大学, 2019(10)
- [4]“花冈事件”诉讼案和解始末[J]. 刘宝辰,张如意. 文史精华, 2002(09)
- [5]艰难的索赔[J]. 郑旺盛. 报告文学, 2002(04)
- [6]为了未来的诉讼 ——日本律师为日军侵华受害者辩护纪实[J]. 赵冬苓. 时代文学, 2003(01)
- [7]掳日中国劳工殉难者遗骨送还问题研究[D]. 邢寒. 渤海大学, 2013(08)
- [8]花冈事件与战后遗留问题[A]. 刘宝辰. 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993
- [9]韩日关系恶化的成因、背景及前景[J]. 苏英,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 2020(01)
- [10]中日民间索赔第一案[J]. 郑旺盛. 章回小说,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