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财务综合评价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卢[1](2021)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研究 ——以Y银行F分行为例》文中认为
王越[2](2021)在《中国工商银行XY分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岳媛[3](2021)在《R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案例研究》文中认为
许可[4](2021)在《基于偏序集方法的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文中提出
刘佳[5](2021)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治理评价体系构建 ——以Q银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普惠金融的旺盛需求,数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逐渐成长为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因为立足各自区域,主要服务于当地的中小企业与城乡居民,在普惠金融、扶贫助农、稳定区域金融稳定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众多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还是利润水平等方面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与城市商业银行快速扩张不相匹配的是,大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多为当地信用合作社合并而成,经营管理的规范程度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年来,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因盲目扩张、无视风险、治理失效等原因而导致爆发风险事件,给社会经济及金融环境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也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后续发展敲响了警钟。相比较于一般企业,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经济角色与企业性质,其经营发展的稳健与否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基于此,当前国家及银行业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督促商业银行建立规范而有效的治理体系与内控机制,确保商业银行能够审慎、稳健的经营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内部治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完善的财务治理机制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更加规范、合理地进行财务决策,并能够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保护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之一的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规范经营管理机制、提升风险内控水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与实践价值。本文主要运用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理论研究—案例阐述—评价模型构建—问题阐述—解决对策”的研究思路,结合国内外公司治理及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层次分析法等研究工具从结构、机制、环境等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来构建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的评价体系。然后,运用该评价体系对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聚焦城市商业银行这一国内新兴的金融市场主体,并充分考虑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选择以财务治理的视角,而不是简单以公司治理或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同时,本文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把较为模糊的评价指标体系化,并使评价结果实现可量化与可比较,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与研究的拓展性。
刘馨阳[6](2021)在《利率市场化下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以NFH银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高,我国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旨在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但对于银行来说,加大了银行的经营压力和竞争压力,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定价方式主要是运用基准利率定价,其融资的方式相对较单一,导致银行对于风险的承担能力较弱,从而可能会导致发生财务风险。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出资,用于实施特定的经济政策,在特定的领域进行金融活动,政策性银行是直接或间接的进行一些不以实现利润为目的的融资活动的金融机构。国务院在2015年批准了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案,强调了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的政策性,要求政策性银行应该以政策为导向的业务为主体,建立起风险补偿机制,将政策性银行打造成为一个资本充足、有着严格内部控制体系的现代化银行。银监会2017年颁布的政策性银行监管办法,强调政策性银行应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积极主动的预防和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这也是对政策性银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外部刚性监管需求。本文以NFH银行为例,针对NFH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出现的各类财务风险问题,结合国内外学者当期对于银行财务风险的研究,构建一套适用于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的体系,并对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最后提出一些能够优化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分析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提供一个理论支持。结合理论研究对政策性银行从业人员的咨询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及访谈理清政策性银行当前风险管理的现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借鉴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和骆驼评价法中运用的财务指标,根据相关制度要求及定性分析法,利用层次分析法中的判断矩阵及萨蒂1-9标度法来设置五大风险要素及细分指标的权重,通过构建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的评价模型,来分析政策性银行的财务风险,找出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风险是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最后,根据对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套优化解决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法,为政策性银行之后防范财务风险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分析2017-2019年NFH银行财务报表,运用层次分析、案例分析建立一个符合政策性银行特点的财务风险分析权重模型,得出NFH现阶段面临的的财务风险,判断政策性银行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给出优化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些建议。由于目前关于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的研究偏少,通过比较研究法选取国内外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体系对照政策性银行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差别和共性,为优化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李玮[7](2020)在《D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财务分析运用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经济环境日益下行,叠加疫情、外交等突发事件,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及授信风险陡增,授信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为保障银行授信资产安全,确保银行能够长效稳定运营,银行从业人员需进一步提升授信管理水平。财务分析作为授信风险识别、评估的重要方式,是银行落实授信管理要求的重要抓手。从目前财务分析的运用情况来看,由于银行分析人员专业性不足、财务分析思路不清晰、分析方式不合理等原因,财务分析工作的执行成效不尽人意,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财务分析在授信管理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本文以D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财务分析的运用现状为研究基础,对财务分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银行授信管理需求,对财务分析的方式提出改进对策,为银行授信分析人员提供清晰的财务分析思路,帮助银行提升财务分析工作的有效性,发挥财务分析在授信管理中的作用。首先,笔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银行授信管理模式、风险管控流程以及财务分析方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运用调查研究法,对D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流程、财务分析运用情况、财务分析报告质量等事项进行调查,指出了当前财务分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授信管理需求及实际工作经验,针对财务分析运用方式提出了改进对策。最后选取了一户经营情况较为复杂的大型集团企业作为典型案例,运用改进后的分析方式对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以论证文中所述论点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清晰的财务分析思路,将财务分析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财务报表进行透视分析,通过抓取核心数据,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其次搭建分析框架,选择合适的财务指标进行细化分析,从多个维度对企业的经营表现进行评价,并强调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经营表现的影响;最后将财务分析结果与授信决策相关联,针对企业提出合理的授信策略建议。本文通过对D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财务分析的运用方式进行改进,以期提高D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质量,发挥财务分析在授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银行的授信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作为其他银行的财务分析参考范例,并帮助日后的研究人员找到更适用于授信管理的财务分析方式。
王玮[8](2020)在《普惠金融背景下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持续不断的深入,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各类城市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的加快、域外银行的大举进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已无法占据传统的金融垄断位置,以往低投入高回报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我国金融市场已进入到充分竞争的“战国时代”。而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与支持下,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群体获得了以往未曾有过的金融服务。我国金融体系目前仍主要以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构成部分,商业银行更是在普惠金融发展中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银行业的象征,在如此背景下,传统的绩效评价已难以满足银行的战略发展需求。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若想追求持久的发展,应对市场竞争,势必需要在普惠金融背景下客观地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首先就普惠金融、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与评价模式进行了论述,接着以中国银行HD分行为例,通过对其目前发展现状、普惠金融发展概括、绩效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HD分行在绩效评价中存在的“缺乏相应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对非财务指标评价不足”、“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普惠金融下外部风险和内部管理不均衡”等问题。就此,本着战略导向、科学量化的原则,结合平衡计分卡(BSC)的方法思路,通过在财务维度增设“普惠金融新增贷款占比”指标,在客户维度增设“普惠金融新增客户数量占比”指标,在内部流程维度增设“普惠金融制度完善程度”指标,在学习与成长维度增设“普惠金融新产品贡献度”指标,对该行在普惠金融背景下如何对构建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创新设计。接着,在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相关指标与权重进行测算确定的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HD分行绩效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HD分行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为“良好”等级,其中内流流程维度评价结果为“优秀”等级,财务及学习与成长维度为“良好”等级,客户维度为“一般”等级,并就四个维度分别提出提升HD分行绩效的策略。
马妍妮[9](2020)在《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是推动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与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增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因此,商业银行未来如何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充分意识到防范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与加强对商业银行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实施相对严格的审慎监管要求。审慎监管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商业银行开展经营活动所遵循的核心监管标准。审慎监管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识别与遏制商业银行风险,确保商业银行在稳定的体系内合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此外,商业银行监管目标不仅是防范金融危机,还包括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即注重银行效率与发展。良好的审慎监管政策能够促进银行体系的有效运行,进而提升银行经营效率。鉴于此,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当前审慎监管能否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审慎监管背景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变化趋势如何?审慎监管中相应的监管工具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产生促进还是抑制作用,审慎监管工具的微观影响效应是否一致?这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研究我国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理论框架,并且利用2011—2018年29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分别采用三阶段DEA模型与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来测算审慎监管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并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主要审慎监管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审慎监管政策逐渐完善并且商业银行相应监管指标均高于最低标准。随着审慎监管政策逐步发展,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与维护金融稳定。目前,商业银行资本、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监管中相应指标基本达标,这对维护商业银行稳健经营起到积极作用。但商业银行仍需根据其创新行为以及潜在风险,持续遵循审慎监管要求。(2)基于财务角度审慎监管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基于财务指标法,研究发现审慎监管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的收益与成本、流动性、资产质量与安全以及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部分财务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收益及发展能力指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并且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单一财务指标存在显着差异。从收益与成本、流动性、资产质量与安全以及发展能力等方面,基于改进的熵值法评价模型,研究发现审慎监管实施之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随后大型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有所提升。通过改进的熵值法评价模型,发现2018年大型、城市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水平差异不明显。基于经济(财务)角度,2018年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相对较低。(3)审慎监管条件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存在较为明显差异。第二阶段SFA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对环境变量与随机变量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经调整后的三阶段DEA模型与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的效率值均发生一定变化。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静态结果表明规模效率的变动是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数值存在明显差异,综合技术效率排名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动态结果显示,从截面分析,大多数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其中技术效率基本未偏离生产前沿面,可见,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化。此外,大型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之间差异并不明显,而城市与农村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指数明显高于技术进步指数,并且只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从时间序列分析,2012-2018年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一定差异。股份制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为频繁,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演进分析。根据变异系数的变化并不能判断是否为σ收敛。但是根据绝对β收敛检验与条件β收敛检验,研究发现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4)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且存在多种影响机制。就整体回归结果而言,审慎监管工具中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以及贷款拨备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而杠杆率与经营效率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整体来看,审慎监管工具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不具有一致性,但多数审慎监管工具对经营效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对于异质性回归结果,将样本商业银行分为大中型商业银行与小型商业银行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均对大中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型商业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对经营效率具有积极影响,而杠杆率、贷款拨备率对小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负效应。进一步通过面板门槛检验研究发现,审慎监管工具中杠杆率、流动性比例和贷款拨备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即杠杆率、流动性比例和贷款拨备率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而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之间并未通过门槛检验,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非线性关系。此外,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存在多种影响机制。稳定性机制是审慎监管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提升的重要机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以及贷款拨备率能够通过稳定性作用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从业务结构视角来看,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产生约束效应。当业务结构优化程度降低时,杠杆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负面影响更加显着。此外,审慎监管中资本充足率、杠杆率通过盈利能力的改变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发生变化,即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正向作用,同时,杠杆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抑制效应显着增强。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基于商业银行视角,本文根据前文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商业银行应树立审慎经营理念、明确自身战略定位、科学调控审慎监管指标、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提高经营稳健性、推进业务转型与创新、增强信息披露力度、把握金融开放机遇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陈帅[10](2020)在《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下,商业银行应因时因需而变,不断进行创新变革,需要打破旧有的枷锁,不断对自身管理机制和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方可促进商业银行自身朝着更加持续和健康的方向发展。科学完善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商业银行了解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自身在同行业中的水平,且可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进行修正调整,从而改善经营绩效,提升经营业绩水平。中原银行作为中原地区最大的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肩负着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机构,是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中的典型代表,因此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对我国众多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原银行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外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中原银行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现状,提出中原银行现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方法,以及专家评分法等,提出具体的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方案设计,有利于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本文研究不仅可应用于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实践,也可供其它商业银行借鉴参考,优化其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财务综合评价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银行财务综合评价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5)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治理评价体系构建 ——以Q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调查研究法 |
1.3.2 文献研究法 |
1.3.3 定量分析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概述 |
2.1.1 财务治理 |
2.1.2 商业银行财务治理 |
2.1.3 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区别与联系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财务治理理论 |
2.2.2 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特点 |
2.3 相关分析方法 |
2.4 相关研究综述 |
2.4.1 财务治理相关研究回顾 |
2.4.2 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研究综述 |
2.4.3 商业银行财务治理评价体系研究 |
2.5 小结 |
第3章 Q银行财务治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Q银行简介 |
3.2 Q银行财务治理结构现状 |
3.2.1 资本结构 |
3.2.2 治理结构 |
3.2.3 财权配置 |
3.2.4 风险内控 |
3.3 Q银行财务治理制度现状 |
3.3.1 决策机制 |
3.3.2 激励机制 |
3.3.3 约束机制 |
3.4 Q银行财务治理环境现状 |
3.4.1 财会人员职业素养 |
3.4.2 信息披露情况 |
3.4.3 外部监管环境 |
第4章 Q银行财务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计算 |
4.1 评价方法 |
4.2 数据收集 |
4.3 模型构建 |
4.3.1 指标选取 |
4.3.2 指标解释 |
4.3.3 模型确认 |
4.3.4 矩阵计算 |
4.3.5 权重向量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
4.4 银行财务治理评价模型 |
4.5 Q银行财务治理评价结果 |
第5章 Q银行财务治理体系的问题成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
5.1 Q银行财务治理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5.2 Q银行财务治理优化措施建议 |
5.2.1 财务治理结构 |
5.2.2 财务治理机制 |
5.2.3 财务治理环境 |
5.2.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访谈问题清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利率市场化下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以NFH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1.3 国内研究现状 |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政策性银行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
2.1.1 政策性银行 |
2.1.2 利率市场化改革 |
2.2 财务风险 |
2.3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
2.3.1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
3.1 政策性银行的基本概况 |
3.2 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
3.2.1 针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财务风险 |
3.2.2 部门设置与人员配置不合理引起的财务风险 |
3.2.3 制度体系不完整引起的财务风险 |
3.2.4 信息系统管理落后引起的财务风险 |
第4章 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4.1 利率市场化下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4.1.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4.1.2 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模型 |
4.2 利率市场化下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指标分析 |
4.2.1 资本充足率指标 |
4.2.2 资产质量指标 |
4.2.3 流动性风险指标 |
4.2.4 管理水平指标 |
4.2.5 盈利性指标 |
4.3 利率市场化下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 |
第5章 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5.1 NFH基本情况及财务分析 |
5.2 NFH财务风险评价 |
5.2.1 资本充足性分析 |
5.2.2 资产质量分析 |
5.2.3 流动性分析 |
5.2.4 管理水平分析 |
5.2.5 盈利性分析 |
5.3 NFH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分析 |
第6章 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优化的建议和结论 |
6.1 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6.2 优化信贷风险管理,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
6.3 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员工队伍建设 |
6.4 充分发挥监督问责作用 |
6.5 总结 |
6.6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指标问卷调查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D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财务分析运用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选题的思路与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授信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银行授信的概念 |
2.1.2 授信管理的概念 |
2.1.3 授信风险管理的概念 |
2.1.4 授信风险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 |
2.2 财务分析相关概念 |
2.2.1 财务分析方式 |
2.2.2 财务分析框架 |
2.2.3 财务分析的目的 |
2.2.4 财务分析的意义 |
第3章 D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财务分析运用的现状与问题 |
3.1 D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 |
3.1.1 D商业银行情况简介 |
3.1.2 D银行授信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
3.2 财务分析在D银行授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现状 |
3.2.1 授信业务流程中财务分析的运用 |
3.2.2 财务分析在D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的使用现状 |
3.3 D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财务分析运用存在的问题 |
3.3.1 财务数据分析方式运用问题 |
3.3.2 关于企业财务数据的质量及核实问题 |
3.3.3 缺乏对企业非财务因素的综合评价 |
3.4 问题形成的原因 |
第4章 D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财务分析运用的改进对策 |
4.1 财务报表透视分析 |
4.1.1 利润表分析方式 |
4.1.2 现金流量表分析方式 |
4.1.3 资产负债表分析方式 |
4.1.4 三张报表的系统分析 |
4.2 财务指标的合理运用 |
4.2.1 偿债能力指标选择及运用 |
4.2.2 盈利能力指标选择及运用 |
4.2.3 营运能力指标选择及运用 |
4.2.4 发展能力指标选择及运用 |
4.2.5 财务数据异常情况识别 |
4.3 财务表现情况综合评分 |
4.4 非财务因素影响分析 |
4.4.1 企业非财务因素的选择 |
4.4.2 企业非财务因素影响的分析 |
4.5 财务分析结果对授信决策的影响 |
4.5.1 授信策略的选择 |
4.5.2 授信方案的制定 |
第5章 D商业银行对F集团公司授信的案例分析 |
5.1 F集团基本情况 |
5.1.1 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
5.1.2 企业发展战略 |
5.2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
5.2.1 核心利润分析 |
5.2.2 现金流量分析 |
5.3 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
5.3.1 盈利能力分析 |
5.3.2 营运能力分析 |
5.3.3 偿债能力分析 |
5.3.4 发展能力分析 |
5.4 企业非财务指标分析 |
5.5 D商业银行对F集团的授信策略 |
5.5.1 对F集团的整体判断 |
5.5.2 对F集团的授信决策 |
5.6 财务分析方式改进后的效果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普惠金融背景下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
1.2.1 研究的思路 |
1.2.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2 论文创新点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3 当前研究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本研究的基础理论 |
2.1 普惠金融理论 |
2.1.1 普惠金融的内涵 |
2.1.2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
2.1.3 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 |
2.2 绩效评价理论 |
2.2.1 绩效的定义及内容 |
2.2.2 绩效评价的定义及内容 |
2.2.3 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3.1 中国银行HD分行简介 |
3.1.1 中国银行HD分行基本情况 |
3.1.2 中国银行HD分行业务发展状况 |
3.2 中国银行HD分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概述 |
3.2.1 中国银行HD分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3.2.2 中国银行HD分行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及劣势 |
3.3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现状 |
3.3.1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部门分工 |
3.3.2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实施方案 |
3.4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4.1 缺乏相应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
3.4.2 对非财务指标评价不足 |
3.4.3 评价指标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
3.4.4 普惠金融下外部风险和内部管理不均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模型 |
4.1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4.1.1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2 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AHP-FCE模型构建 |
4.2.1 构建绩效评价AHP-FCE模型的必要性 |
4.2.2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 |
4.2.3 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5.1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2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
5.2.1 构建评价因素集与评语集 |
5.2.2 确定权重集 |
5.2.3 确定隶属度 |
5.2.4 通过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3 评价结果汇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提升策略 |
6.1 财务维度绩效提升策略 |
6.1.1 构建综合性全量金融服务体系 |
6.1.2 健全批量化支持普惠金融机制 |
6.2 客户维度绩效提升策略 |
6.2.1 重视行政事业与代发薪的战略性作用 |
6.2.2 做好场景建设工作 |
6.3 内部流程维度提升策略 |
6.3.1 加强合规风险管理 |
6.3.2 强化违规问责机制 |
6.4 学习与成长流程维度提升策略 |
6.4.1 建立符合普惠金融发展的企业文化 |
6.4.2 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9)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文献评析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银行效率相关理论分析 |
2.2.2 审慎监管相关理论分析 |
2.3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1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理论模型 |
2.3.2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机制 |
2.4 小结 |
第3章 审慎监管及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概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效率内涵 |
3.1.2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内涵 |
3.1.3 审慎监管内涵 |
3.2 审慎监管概述 |
3.2.1 审慎监管背景及目的 |
3.2.2 审慎监管发展历程 |
3.2.3 审慎监管工具 |
3.2.4 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比较分析 |
3.3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概述 |
3.3.1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方法 |
3.3.2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3.3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现状 |
3.4 小结 |
第4章 审慎监管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分析 |
4.1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分析方法选择 |
4.1.1 财务指标法 |
4.1.2 熵值法 |
4.2 基于财务指标法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分析 |
4.2.1 从收益与成本角度分析 |
4.2.2 从流动性角度分析 |
4.2.3 从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角度分析 |
4.2.4 从发展能力角度分析 |
4.3 基于熵值法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分析 |
4.3.1 指标选取 |
4.3.2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分析 |
4.3.3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比较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审慎监管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 |
5.1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静态测度 |
5.1.1 三阶段DEA模型研究方法 |
5.1.2 投入与产出指标选取 |
5.1.3 环境变量选取 |
5.1.4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1.5 三阶段DEA模型静态测度结果与分析 |
5.2 基于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动态测度 |
5.2.1 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研究方法 |
5.2.2 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动态测度结果与分析 |
5.3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演进分析 |
5.3.1 σ收敛检验 |
5.3.2 β收敛检验 |
5.4 小结 |
第6章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实证分析 |
6.1 模型设定及计量方法说明 |
6.1.1 模型设定 |
6.1.2 计量方法说明 |
6.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6.2.1 变量选取 |
6.2.2 数据说明 |
6.3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实证发现及原因分析 |
6.3.2 异质性分析:商业银行类型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进一步研究:门槛检验 |
6.4.1 门槛模型设定 |
6.4.2 门槛效应检验 |
6.4.3 门槛效应结果与分析 |
6.5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传导机制实证检验 |
6.5.1 商业银行稳定性传导机制检验 |
6.5.2 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传导机制检验 |
6.5.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传导机制检验 |
6.6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审慎监管政策逐渐完善并且商业银行相应监管指标均高于最低标准 |
7.1.2 基于财务角度审慎监管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呈现下降趋势 |
7.1.3 审慎监管条件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
7.1.4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且存在多种影响机制 |
7.2 对策建议 |
7.2.1 树立审慎经营理念 |
7.2.2 明确自身战略定位 |
7.2.3 科学调控审慎监管指标 |
7.2.4 重视金融科技发展 |
7.2.5 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 |
7.2.6 推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与创新 |
7.2.7 增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力度 |
7.2.8 把握金融开放机遇 |
7.2.9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绩效评价 |
2.1.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 |
2.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方法 |
2.2.1 平衡计分卡法(BSC) |
2.2.2 经济增加值法(EVA) |
2.2.3 杜邦财务分析法 |
2.3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理论 |
2.3.1 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绩效评价理论 |
2.3.2 结合非财务指标的战略性绩效评价体系理论 |
第3章 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运行现状 |
3.1 中原银行概述 |
3.1.1 银行简介 |
3.1.2 组织结构 |
3.1.3 人力资源状况 |
3.1.4 财务状况 |
3.2 中原银行现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
3.2.1 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概况 |
3.2.2 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现状 |
3.3 中原银行现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运行效果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调查设计 |
3.3.2 调查对象及内容 |
3.3.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3.4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4 中原银行现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3.4.1 重视财务指标轻视非财务指标 |
3.4.2 经营绩效评价过程流于形式化 |
3.4.3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战略性不足 |
3.4.4 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
3.4.5 经营绩效评价结果激励性不够 |
第4章 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方案 |
4.1 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的思路及原则 |
4.1.1 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
4.1.2 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原则 |
4.2 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之组织管理流程优化 |
4.2.1 完善经营绩效评价组织体系 |
4.2.2 科学优化经营绩效评价流程 |
4.2.3 强化评价过程中的沟通反馈 |
4.3 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之评价指标优化 |
4.3.1 战略目标分解与战略地图绘制 |
4.3.2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优化设计 |
4.3.3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章 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保障措施 |
5.1 完善评价制度建设,确保评价体系落地推行 |
5.2 做好评价宣传培训,确保员工积极响应参与 |
5.3 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推进评价体系顺利运行 |
5.4 提升全员绩效意识,确保评价体系高效实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中原银行现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 :中原银行优化后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比重重新确定的问卷 |
四、商业银行财务综合评价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研究 ——以Y银行F分行为例[D]. 卢. 闽江学院, 2021
- [2]中国工商银行XY分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王越.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3]R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 岳媛.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4]基于偏序集方法的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D]. 许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5]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治理评价体系构建 ——以Q银行为例[D]. 刘佳. 山东大学, 2021(02)
- [6]利率市场化下政策性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以NFH银行为例[D]. 刘馨阳. 山东大学, 2021(02)
- [7]D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财务分析运用改进研究[D]. 李玮. 南昌大学, 2020(03)
- [8]普惠金融背景下中国银行HD分行绩效评价研究[D]. 王玮.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9]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研究[D]. 马妍妮. 辽宁大学, 2020(07)
- [10]中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陈帅.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