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的年代 新的开端(论文文献综述)
董素芳[1](2014)在《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及对我国启示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0—3岁早期教养受到普遍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0-3岁早期婴幼儿教育”。我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迫在眉睫。笔者浏览了世界上部分国家制定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有关文献,发现美国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对我国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研究基于社会正义和教育平等的立场和视角。笔者认为美国的社会运行机制是高竞争、低福利,贫富分化严重,而我国的社会运行机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维护社会基本稳定,通过早期教育减少社会不公,消除人群贫困等方面美国与我国具有可比之处。本研究梳理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对“早期提前开端计划”和“日托中心”这两类机构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进行了文本分析,归纳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的原则,即“保证婴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及“穷人靠政府、富人靠市场”。本研究分析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中入职标准和培训要求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互换性和灵活性,对教育资质要求普遍不高,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婴儿/学步儿儿童发展助理证书培训注重文化多样性,重视实践能力及婴幼儿父母的参与等。本研究还指出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趋势:建立全州童年早期系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一体化标准,重视为弱势群体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提供优质从业人员,重视婴幼儿家庭支援项目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等。所有这些,对于我国制定早期教养教养人员从业资格都具有参考价值。由于国家标准的缺失以及多个部门的条块化管理,我国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要求不很清晰,影响了0-3岁早期教养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研究分两部分提出了美国相关经验对我国的启示:(1)对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应加强背景审核,应严把入门关;不以学历一刀切,应注重能力培训;应重视少数民族语言背景,应尊重多元文化;应建立资格更新制度,形成终身学习激励机制。(2)对相关外围政策的制定,应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应向弱势群体倾斜而不是实行普惠制;应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应为0-3岁早期教养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支持。
刘彤[2](2007)在《美国“开端计划”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端计划(Head Start)"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联邦政府创办的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和健康保健服务的综合性计划,其目的是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斩断贫困循环的链条。开端计划创造性地把人类社会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以联邦政府为主导,以科研为支撑,创立了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健康保健、家长参与、社区支持为内容的服务模式,探索出一条促进贫困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从1965年第一个夏季项目开始实施到二十世纪末,经过35年的曲折发展,开端计划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为成功的贫困儿童早期教育和服务项目。不仅促进了美国贫困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而且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的整体进步和提高,成为美国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项目的典范,在美国学前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开端计划进行研究。在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以联邦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和目标为主线,梳理了开端计划创立和发展的历程。分阶段阐述了开端计划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实施途径及主要内容,剖析了影响开端计划发展的社会因素,总结并评价了开端计划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且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根据开端计划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本文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在一至五章分别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对开端计划进行了总结评析与展望。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通过阐述美国贫困儿童教育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追溯了开端计划产生的历史渊源。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开端计划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动因,阐述开端计划的创立过程及其主要内容。第三章研究了开端计划初期——从1965年第一个夏季项目实施到60年代末的发展过程。包括联邦政府的指导方针,开端计划快速发展创造的奇迹,以及由于忽视质量所带来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第四章研究二十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开端计划的发展历程,这是开端计划的曲折发展时期,也是开端计划历史上重要的改革创新时期。这一时期,开端计划积极应对《威斯汀豪斯报告》带来的不利影响,重点加强质量建设,实行项目扩展与创新,不仅重新赢得了社会的支持和肯定,而且成为美国幼儿教育的国家实验室。第五章主要研究二十世纪90年代以质量为导向的开端计划。阐述了开端计划的三次重新授权法案及其重要影响,论述了开端计划质量建设的措施和效果,介绍了开端计划质量评估研究的发展过程以及儿童、家庭经验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第六章是对开端计划的评析与展望。通过对开端计划发展历程的回顾,评析了开端计划的历史意义和发展动因,简要阐述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开端计划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开端计划的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王宁[3](2016)在《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美国反贫困运动、民权运动、种族歧视运动的开展,追求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成为民众迫切的需求。联邦政府通过加大对儿童教育的资助力度来缓解社会的种族歧视等问题,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得到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发展趋于成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对我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发展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儿童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全发展、对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对国家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相关理论为基础,梳理了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个案研究对美国儿童教育福利项目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初探,进而分析了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发展趋势。基于对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提出对我国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建议。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导论,从问题缘起出发,指出儿童福利事业在各个国家中占有的地位,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发展情况及我国相关政策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在大量查阅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相关资料基础上,对社会福利、教育福利、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中美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本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导论中还明晰了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一章,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理论基础。马歇尔公民权理论要求人们关注儿童的权利,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为本研究提供了法学基础;罗尔斯正义论提出补偿教育公平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伦理学基础;木桶理论认为应关注群体中的"短板",其可决定整体水平素质,为教师培训和贫困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研究提供了管理学基础;全纳教育思想关注处境不利)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为本研究提供了教育学基础。第二章,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演变。二战后,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开始萌芽。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教育福利政策不断完善,经历了初步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完善成熟阶段。儿童教育福利政策从最初为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天才教育倾向发展到现在为了让所有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公平教育倾向。第三章,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实施。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实施大部分是通过儿童教育福利项目的实施来实现的。通过对美国儿童教育影响范围最广的教育福利项目——开端计划项目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从微观视角来分析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实施状况。第四章,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发展趋势。基于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历史演变和实施状况,总结出了其发展趋势:政府在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旨在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强调家长参与儿童教育的权利;评估是政策实施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第五章,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对我国相关政策现状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针对儿童教育福利专门立法;政策实施加强与第三方组织的合作;政策制定优先保障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福利;建立政策评估体系;重视家长参与儿童教育活动。
石丽娜[4](2015)在《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1965-2012)》文中研究说明残疾现象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残疾者社会地位的逐步提升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当前,国际社会更以向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水平作为评判各国教育先进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整个残疾儿童教育体系中,学前阶段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残疾儿童的良好品行,而且可以使残疾儿童的身心缺陷及时得到补偿,为残疾儿童尽早融入正常同伴群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美国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起步相比欧洲较晚,但却表现出异常迅猛的发展势头,并一举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发展水平领先的国家。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来自联邦政府政策的强大助推作用。因此,本研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历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划分了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阶段,总结了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作用,从而为我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1965年以前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概况。美国的残疾儿童教育最初深受欧洲宗教思想的影响,由一些富有的商人和慈善团体开办收容聋、盲、智障儿童的教育机构。伴随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受到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影响,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也开始逐渐向普通学前教育机构渗透。随后,一些致力于推动残疾儿童教育的社团组织开始纷纷组建,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也成为学术会议研讨的主题进入公众视野。1965年以前,美国联邦政府并未关注学前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任由各州自行裁定学前残疾儿童的入学年龄及允许入学的残疾类型。各州在特殊教育立法中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相关规定参差不齐,不同地区间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处于零散、混乱的初级状态。第二章,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1965-1974)。20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在美国迅猛发展。受其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废除了长期存在的“隔离但平等”的种族歧视原则,教育政策也开始向残疾儿童倾斜。1965年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向各州及地方行政区提供资金,扶持处境不利儿童(包括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1968年的《残障儿童早期教育援助法》定义了“残障儿童”,促成了第一个国家级“学前残障儿童教育项目”(HCEEP)的设立。1970年的《残障者教育法》将“学习障碍”正式定义为一种残疾类型,学前残疾儿童教育被整合到全体残疾儿童教育项目之中,正式成为残疾人教育的起点。1972年的《经济机会法修正案》则把学前残疾儿童列为“开端计划”的服务对象,联邦政府在人数比例上对各州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一时期,美国联邦政府试图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并通过拨款鼓励各州及地方探索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有效模式。第三章,融合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75-1989)。20世纪70至80年代,为追求平等,让每一名学前残疾儿童尽可能接收免费且适当的公立教育,美国联邦政府在政策方面付出了不懈努力。1975年的《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要求各州应为3-21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且适当的公立教育,提出了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原则,额外提供鼓励各州发展3-5岁残疾儿童教育的“刺激补助金”。1983年的《残障者教育法修正案》明确了早期干预的重要作用,鼓励各州将联邦提供的“刺激补助金”用于0-5岁残障儿童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1986年联邦政府再次修订《残障者教育法》,要求各州为所有3-5岁具备申请“学前补助金”的残疾儿童提供免费且适当的公立教育,鼓励各州为0-2岁残疾婴儿和学步儿及其家庭开发并实施全州范围的、综合的、多学科和多部门合作的早期干预项目。这一时期,联邦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0-5岁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在整个残疾人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最终形成了“面向所有残疾儿童”的融合教育框架。第四章,全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90-2012)。在解决了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以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又将目光转向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质量的提高。1990年的《残疾人教育法》不仅将“Handicapped”(残障)改为“Disabilities”(残疾),而且新增加了自闭症和创伤性脑损伤两个残疾类别,强调了早期干预与医疗护理、学前特殊教育、普通教育服务之间的转衔。1997年的《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强调在“自然环境”下安置学前残疾儿童,并要求各州政府必须将学前残疾儿童纳入到地方学区的评估方案中。2004年的《残疾人教育促进法》对教师资质和家长协作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邦政府这一时期的政策不仅赋予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全纳”的内涵,而且赋予教师和家长更多的责任。最后一部分结语。纵观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以教改的重心为政策取向,以立法的完善为政策保障,以科学的研究为政策依据,以经费的投入为政策支柱。在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强力推动下,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对象向低龄延伸,残疾类别被不断细化,教育安置模式逐步优化,师资力量大幅加强,家长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借鉴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政府应该在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学术研究、优化财政投入、重视多方合作等方面,构架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支持系统,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公平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张鸿宇[5](2017)在《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研究(1982-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追求优质的学前教育是21世纪“质量的时代”背景下的现实诉求,也是世界各国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优质的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对激发早期儿童潜能,促进终身可持续发展;改善儿童家庭和社区功能,维护未来社会稳定和谐;推动学前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优质与公平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和目标方向,也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创建并完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评估与监管是世界各国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惯常措施,也是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必要和关键措施之一。美国优质的早期教育主要得益于先进且完善的早期教育质量认证的助推,并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其发展迅速的良好势头引领着全球早期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鉴于此,本研究以全美幼教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简称NAEYC)主导的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的历史为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以该认证中早期教育机构、课程和教师三方面的认证标准为切入点,划分并梳理早期教育质量认证推行和发展的演变历程,剖析了早期教育质量认证中具体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因素,总结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的特点和经验,为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研究从教育史的角度出发围绕NAEYC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和变革中的问题,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探讨。纵向维度以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的演变历史为主线,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为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的初创时期(1982-1994年);第二阶段为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的发展时期(1995-2004年);第三阶段为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的完善时期(2005-2010年)。横向维度以早期教育质量认证中所包含的机构、课程和教师三个方面的认证标准或方案变化为线索:从美国早期教育机构质量认证方面来看,早期教育机构认证的演进由标准化到精益化,经历了认证的标准化向规范化到精益化的发展过程;从早期教育课程方案发展方面来看,早期教育课程方案的变迁由普遍预设到意义生成,经历了从注重年龄与个体适宜向社会与文化适宜到强调目标与体验适宜的发展过程;从早期儿童教师质量认证方面来看,早期儿童教师质量标准由知识取向到反思取向,经过了知识取向向技能取向到反思取向理念的发展过程。纵观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历程的演进,探讨发现其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推动,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理论研究的支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历程中始终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重视过程性质量,同时兼顾结果性质量;彰显出特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关注,但注重教育公平等特点。总结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的特征与经验,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通过强化政府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的职责,制定发展性评价的国家质量评估体系,强调以过程性质量为主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并倡导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前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等方面有益的启示。
鲁熙茜[6](2020)在《共享理念视角下美国0-3岁托育服务的政策分析及启示》文中指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照顾好、养育好儿童,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责。近现代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对儿童的政策关怀,是最可靠和最明智的社会投资。近年来,0-3岁托育服务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5月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婴幼儿托育行业规范化发展道路正式提上日程。研究者发现美国托育服务政策的发展对我国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基于共享理念的立场和视角,本研究梳理了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出美国托育服务政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其一,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和学习,改善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状况;其二,帮助家长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其三,发展人力资本,为美国将来的劳动力市场作筹备。本研究通过对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开端计划、早期学习与发展指南及托育机构的准入制度等进行文本分析,总结得出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发展经验包括:政策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重视托育服务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以立法来保障托育服务,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投入;旨在促进公平,帮助处境不利的儿童;以及强调家长参与和社区合作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托育服务政策面临着托育服务政策不完备、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确、财政投入不足及对处境不利儿童关注不够的问题,影响了0-3岁托育服务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及访谈法对我国0-3岁家长托育服务与政策需求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在美国相关经验的基础下为我国托育服务政策发展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启示:基于共享理念,明确托育服务定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托育服务管理体系;整合资源共享,推动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建立专业托育服务队伍,完善队伍支撑。
陈欢[7](2019)在《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文中认为早期保教是保障儿童身心安全与健康、奠定儿童终身学习基础的社会公益事业,让所有儿童接受高质量早期保教是促进社会公平、培养未来人才的重大民生工程。但是,囿于公共财政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约束,如何实现早期保教优质普惠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我国在过去的30年里推进了学前教育市场化,依靠社会力量实现了供给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普及水平的稳步提升。但同时也要承认,我国学前教育底子薄、欠账多,在市场化过程中又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和部分私立幼儿园价格虚高、过度营利等市场失灵的问题。在党和国家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全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耦合路径,是实现公办民办并举、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的必然诉求。英格兰0-5岁早期保教虽然也主要由社会力量供给,但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已经基本普及了优质的服务。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失灵的困境,基于市场参与者有机联动的微观经济学视角,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的史料收集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的史料分析方法,对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进程进行了历史研究。研究发现,英格兰政府从参与市场和塑造市场两个维度,构建了以直接供给、委托代理、规制管理、市场支持和市场信息五大干预杠杆为主轴的市场失灵干预框架。本研究根据该框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与保教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将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并通过对三大历史阶段的比较分析和对干预成效的评鉴,为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治理提出了启示与借鉴。全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对英格兰政府早期保教市场干预框架进行了学理分析。本章阐述了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表现以及政府干预的一般策略,并基于对早期保教服务私人与社会价值的分析,说明了早期保教市场失灵的特殊性、必然性和可采取的应对举措。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框架的目的是通过建设“有为政府”实现“有效市场”,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规避市场失灵。第二章描绘了1948年至1997年,英格兰政府有限干预致使早期保教市场粗犷扩张的历史阶段。本章分别追溯了英格兰公立、私立早期保教服务的产生缘起,说明了公立供给兜底功能的由来,以及私立供给多样性的原因。英格兰政府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对私立早期保教强制注册和督导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由于规制管理十分有限而且不成系统,原生早期保教市场呈现学位供给地域均衡性差、保教质量稳定性低的特征。第三章呈现了1997年至2007年,英格兰政府全面干预促进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在市场参与方面,儿童中心和早期卓越中心赋予了公立保教全新的时代意义,免费学位政策则通过购买私立部门的服务刺激了私立供给的增长。在市场塑造方面,初步建成了以法定质量标准、师资从业标准和注册督导制度为内容的规制体系,并确立了市场支持结构的基本形态。地方治理是这一阶段在中央统筹下产生的新事物,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历经了从伙伴关系成员到民主战略领导的转变。全面干预取得了卓越成效,推动了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实现了质量的基本稳定和供需的基本平衡。第四章追溯了2008年至2018年,英格兰政府深化改革但引发早期保教市场发展困境的历史阶段。在市场参与方面,强化了公立部门的兜底功能,扩大了学位购买的范围并提高了拨款透明性,但整体参与程度因财政紧缩而降低。在市场塑造方面,不断修订以儿童为中心的法定质量标准及其配套的监管制度和师资要求,不断扩大家庭保教支出补偿范围。在地方治理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协同委托市场管理流程,加强了保教信息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但解除了地方政府质量支持的法律责任。继承既有干预框架、深化市场作用的改革思路引发了早期保教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第五章对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进行了评鉴,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本章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1948年以来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政策工具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虽然英格兰政府基本有效应对了市场失灵,但只有超越市场话语体系、深化政府才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基于英格兰经验,我国新时代学前教育在宏观治理层面应协调三大政策目标间的冲突、把握五大干预杠杆间的平衡;在中观治理层面,应注意坚守公办学前教育的价值归属、研发儿童中心的过程质量实践标准、健全注册督导制度、建设质量信息公共平台;在微观治理层面,地方政府应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切实推动供需平衡和有效支持质量提升。
任寒[8](2014)在《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学前教育还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体的发展,更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世界各国也纷纷开始关注学前教育。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此时尤为需要政府的有效领导和支持。然而,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长期缺乏政策的支持,尤其是法律的规范,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凭借联邦政府颁布的甘系列学前教育法案,美国学前教育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制定上有许多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全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简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二战前美国学前教育发展概况。以重大事件为线索,简要回顾了二战以前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二战后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主要通过对二战后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法案文本的分析,梳理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背景、措施的基础之上概括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具体分为三个时期:追求社会保障(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追求教育公平(20世纪60至70年代)和追求教育公平和质量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第四部分: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评价和启示。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突出特点和局限性。从教育立法、政府职责、财政投入以及教育资源配置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张宇[9](2010)在《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前教育是教育学制系统的起点,更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不仅事关个体发展与幸福,更关乎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是一种公共性强、社会受益面广的准公共产品。政府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学前教育,规范和管理学前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探索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仍然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颁布在即,其中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明确的理念与目标,可以预见,我国学前教育将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下,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当然,《纲要》作为战略纲领性文件,不可能细致规定具体的实现路径,这也是广大学前教育管理与理论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使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教育、经济全面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以其20世纪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巨大成功堪称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典范。本文运用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对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分析不同时期社会背景、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将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干预历程分为干预强度不断提升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50年代末,是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联邦政府通过支持保育学校和公立幼儿园的建立和发展,拨款创建紧急保育学校和拉汉姆法儿童保育中心,实现对学前教育的初步干预。第二阶段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从弱变强的阶段。此时期,联邦政府通过实施“开端计划”,为特殊学前教育立法,研发学前教育课程模式,促进幼儿教师职业专业化等手段达到对学前教育干预的加强。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是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再度升级的阶段。联邦政府通过立法、资金投入、推动课程改革,推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多维度,立体化的方式实现对学前教育干预的全面扩张。纵观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虽然干预仍旧存在资助项目重复设叠、质量发展参差不齐、师资准入未能统一的缺憾;但是,通过干预实现了学前教育规模的从弱小到强大、课程模式的从单一到全面、师资队伍的从职业到专业、教育机会的从点位到广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立法与投入确立政府主导、分权与制衡激发各方动力、扶弱与济贫守牢公平底线的基本经验,为我国党和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管理与推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韩金丽[10](2014)在《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世界经济大国美国也不例外。在教育领域,贫困所引起的资源剥夺、社会排斥和脆弱应对会带给贫困家庭和儿童严重的消极影响,极易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开端计划是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总统反贫困之战社区行动方案的一部分,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联邦政府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的学前教育综合补偿计划。开端计划在美国反贫困道路上独树一帜,其中,家长参与政策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与美国历史上对儿童与家长分开资助的其他早期干预计划不同,它不仅要求家长参与到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去,而且通过对家长培训使其成为儿童成长的动力和源泉,以此来确保儿童在教育、经济和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鉴于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开端计划中家长参与政策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选择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的发展历史作为研究对象。论文通过对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发展的梳理,理清家长参与政策的发展历程,探究各个时期的实施效果,总结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的特点,为我国贫困家庭推进家长参与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新的年代 新的开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年代 新的开端(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及对我国启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录 |
表录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六、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与婴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 |
第二节 与0-3岁早期教养人员入职标准相关的研究 |
第三节 与0-3岁早期教养人员培训相关的研究 |
第四节 与0-3岁早期教养人员工作条件和人口学特征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对于已有研究的评论 |
第三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的历史、现实背景述评 |
第一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历史背景述评 |
第二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现实背景述评 |
第三节 美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项目及管理 |
第四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述评 |
第一节 早期提前开端计划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 |
第二节 日托中心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 |
第三节 对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的原则解析 |
第四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入职要求特点分析 |
第五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培训要求特点分析 |
第五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的未来趋势述评 |
第一节 建立全州童年早期系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一体化标准 |
第二节 重视为弱势群体婴幼儿早教服务提供优质师资 |
第三节 重视0-3岁婴幼儿家庭支援项目从业人员的资格制定 |
第六章 我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现状述评——以上海为例 |
第一节 上海市0-3岁早期教养发展的背景 |
第二节 上海市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要求 |
第三节 对上海市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现状的分析 |
第七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从业人员资格的制定对我国的启示 |
附录一 婴儿/学步儿CDA能力目标Ⅱ发展身体与认知能力 |
附录二 三类早期教养机构师幼比、幼儿小组规模比较 |
附录三 新墨西哥州早期教养及家庭支持证书及执照的职业网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美国“开端计划”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的目的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章 开端计划的缘起 |
1.1 幼儿学校运动——幼儿教育走出家庭的起点 |
1.2 日间托儿所——"贫困轨道"幼儿教育的发展 |
1.2.1 日间托儿所的兴起 |
1.2.2 日间托儿所的发展 |
1.2.3 日间托儿所的衰落 |
1.3 联邦儿童保育计划——联邦政府干预幼儿教育的开始 |
1.3.1 大萧条时期的应急托儿所 |
1.3.2 战争期间的《兰汉姆法案》与联邦儿童保育中心 |
1.3.3 战后美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
结语 |
第2章 开端计划的创立 |
2.1 开端计划产生的基础 |
2.1.1 儿童发展观的改变-开端计划产生的理论基础 |
2.1.2 联邦政府"向贫困宣战"——开端计划产生的政治基础 |
2.1.3 福特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实验——开端计划创立的实践基础 |
2.1.4 《经济机会法》的通过-开端计划创立的法律基础 |
2.2 开端计划的先驱与开端计划的创立 |
2.2.1 萨金特·施瑞弗与开端计划的创立 |
2.2.2 库克与开端计划的创立 |
2.3 开端计划的创立 |
2.3.1 开端计划的管理机制 |
2.3.2 开端计划的初期规模和资助额度 |
结语 |
第3章 开端计划初期的发展 |
3.1 开端计划的实施 |
3.1.1 夏季开端计划的实施 |
3.1.2 一年期开端计划的实施 |
3.1.3 开端计划实施初期的家长参与 |
3.1.4 开端计划发展初期的扩展与评估 |
3.2 开端计划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
3.2.1 开端计划初期存在的问题 |
3.2.2 开端计划面临的挑战 |
结语 |
第4章 开端计划的改革与创新 |
4.1 开端计划的改革与发展 |
4.1.1 《威斯汀豪斯报告》对开端计划的影响 |
4.1.2 开端计划的改革 |
4.2 开端计划的扩展与创新 |
4.2.1 继续发展计划 |
4.2.2 家庭开端计划 |
4.2.3 儿童与家庭资源计划 |
4.2.4 健康开端计划 |
4.2.5 家长教育计划 |
4.2.6 面向残疾儿童服务的计划 |
4.3 开端计划对家长参与工作的改进 |
4.3.1 家长参与的理论基础 |
4.3.2 家长参与政策的形成和历史作用 |
4.3.3 家长参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
4.3.4 全国开端计划协会与开端计划 |
结语 |
第5章 开端计划的振兴 |
5.1 向质量进军——《银丝带报告》和开端计划的三次重新授权法案 |
5.1.1 质量的警钟——《银丝带报告》 |
5.1.2 设立质量促进基金——1990年开端计划的重新授权法案 |
5.1.3 强化质量标准和项目监督——1994年开端计划重新授权法案 |
5.1.4 提高教育项目的质量——1998年开端计划的重新授权法案 |
5.1.5 三次授权法案的意义评析 |
5.2 90年代开端计划的扩展与创新 |
5.2.1 早期开端计划的建立与发展 |
5.2.2 其它示范计划的建立与发展 |
5.2.3 开端计划与其它学前教育项目的协调与合作 |
5.2.4 为两代人服务——家长参与工作的新突破 |
5.3 开端计划评估工作的发展 |
5.3.1 90年代以前的评估工作 |
5.3.2 90年代科学评估的基础——《开端计划未来发展蓝图》 |
5.3.3 开端计划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的建立 |
5.3.4 家庭和儿童经验调查——90年代的国家级质量评估工程 |
结语 |
第6章 评析与展望 |
6.1 开端计划发展历程的评析 |
6.1.1 开端计划的历史意义 |
6.1.2 开端计划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6.1.3 开端计划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6.2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开端计划 |
6.2.1 降低参加开端计划的"门槛",为所有的儿童提供服务 |
6.2.2 持续提高开端计划的质量 |
6.2.3 应对社会发展新问题的挑战 |
6.3 开端计划的发展经验对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
6.3.1 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发挥学前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
6.3.2 加快学前教育的立法进程,确保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
6.3.3 建立以幼儿发展目标为核心的评估督导体系,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
6.3.4 建立中心制的综合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 |
(一) 发展儿童教育福利是各国(地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
(二) 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推动教育公平落实 |
(三) 我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建设亟需加强 |
(四) 个人相关经历和兴趣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历史发展研究 |
(二) 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现状研究 |
(三) 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发展趋势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访谈法 |
(三) 历史分析法 |
五、研究创新 |
(一) 研究主题的创新 |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一章 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理论基础 |
一、马歇尔公民权理论 |
(一) 公民权的定义 |
(二) 公民权的历史发展 |
(三) 公民权的内部关系 |
(四) 马歇尔公民权理论的启示 |
二、罗尔斯正义论 |
(一) 正义论的前提假设 |
(二) 正义论的主要内容 |
(三) 正义论的启示 |
三、木桶理论 |
(一) 短板的影响 |
(二) 底板的影响 |
(三) 缝隙的影响 |
(四) 木桶原理的启示 |
四、全纳教育思想 |
(一) 教育的平等观 |
(二) 教育的课程观 |
(三) 教育的差异观 |
(四) 全纳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二章 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演变 |
一、20世纪50年代: 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初步萌芽阶段 |
(一) 初步萌芽阶段的社会背景 |
(二) 初步萌芽阶段的儿童教育福利政策 |
二、20世纪60-70年代: 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快速发展阶段 |
(一) 快速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 |
(二) 快速发展阶段的儿童教育福利政策 |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完善成熟阶段 |
(一) 完善成熟阶段的社会背景 |
(二) 完善成熟阶段的儿童教育福利政策 |
第三章 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实施——以开端计划项目为例 |
一、开端计划项目的设立 |
(一) 开端计划项目设立背景 |
(二) 开端计划项目设立过程 |
(三) 开端计划项目简介 |
二、开端计划项目的访谈研究 |
(一) 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
(二) 政府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不断加强 |
(三) 项目投入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
(四) 家长参与儿童的权利得到强化 |
(五) 项目评估体系不断完善 |
三、开端计划项目的实施效果 |
(一) 有效提高了教育服务质量 |
(二) 受益群体和数量不断增加 |
(三) 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促进社会稳定 |
四、开端计划项目存在的问题 |
(一) 师资问题 |
(二) 资源浪费问题 |
(三) 机构环境问题 |
第四章 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发展趋势 |
一、政府在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
(一) 以政府为主导立法保障政策的实施 |
(二) 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儿童教育福利的财政投入 |
(三) 以政府为主导监测教育质量评价的实施 |
二、旨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
(一) 优先保障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权利 |
(二) 强化儿童教育福利设施的服务性和教育性 |
(三) 推进免费学前教育的实施 |
三、强调家长参与儿童教育的权利 |
(一) 家长参与儿童教育是应有的权利 |
(二) 为家长参与儿童教育提供公共教育资源 |
(三) 为家长参与提供多种路径 |
四、评估是政策实施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 |
第五章 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一、我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现状分析 |
(一) 儿童教育福利政策不断丰富与发展 |
(二) 确立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主导地位 |
(三) 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缺乏对低龄儿童的关注 |
(四) 相关政策落实情况需要加强 |
二、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一) 针对儿童教育福利专门立法,完善儿童教育福利政策体系 |
(二) 政策实施过程中加强与第三方组织或机构的合作 |
(三) 政策制定优先保障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福利,促进教育公平 |
(四) 建立政策监测和评估体系,提高儿童教育质量 |
(五) 注重家长参与儿童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1965-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日益成为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
(二)制定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法规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
(三)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经验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一)残疾儿童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三)美国联邦教育政策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65年以前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概况 |
一、特殊教育学校中创设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一)聋儿学前教育的开端 |
(二)盲儿学前教育的缘起 |
(三)智障儿学前教育的初始 |
二、学前教育机构中依附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及发展 |
(二)学前教育机构接纳残疾儿童的尝试 |
三、日益壮大的残疾儿童教育维权组织 |
(一)残疾儿童教育团体的发起 |
(二)残疾儿童维权组织的成立 |
四、自相矛盾的各州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 |
(一)普及义务教育法与拒绝残疾儿童入学 |
(二)制定特殊教育法规与限制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1965-1974) |
一、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契机 |
(一)儿童发展观的变革 |
(二)“隔离但平等”原则的破除 |
(三)联邦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立法的溯源 |
(一)《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产生 |
(二)《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对残疾儿童教育的补充 |
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模式的探寻 |
(一)塞缪尔·柯克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贡献 |
(二)《残障儿童早期教育援助法》的颁布 |
(三)“残障儿童早期教育项目”的启动 |
四、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法律基础 |
(一)《残障者教育法》的生成 |
(二)《残障者教育法》的内容 |
(三)《残障者教育法》的特点 |
五、“开端计划”对学前残疾儿童的接纳 |
(一)“开端计划”的新成员 |
(二)“开端计划”的新规定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融合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75-1989) |
一、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现实根基 |
(一)“最少受限制环境”观念的形成 |
(二)残疾儿童家长诉讼的胜利 |
二、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法律依据 |
(一)《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的颁行 |
(二)“回归主流”教育的六原则 |
(三)满足不同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
(四)专供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刺激补助金” |
(五)《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的影响 |
三、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低龄延伸 |
(一)“残障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理论的提出 |
(二)“残障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政策的初探 |
四、“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体系的构建 |
(一)“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现实之需 |
(二)“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体系的形成 |
(三)“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开展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90-2012) |
一、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的社会背景 |
(一)全纳教育思想的传播 |
(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视 |
二、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观念的转型 |
(一)《残疾人教育法》的全盘改造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全面落实 |
三、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体系的优化 |
(一)《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的全纳精神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纵深发展 |
四、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质量的提升 |
(一)《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的问责机制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理性调试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基本特点 |
(一)以教改的重心为政策取向 |
(二)以立法的完善为政策保障 |
(三)以科学的研究为政策依据 |
(四)以经费的投入为政策支柱 |
二、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影响 |
(一)服务对象的低龄延伸 |
(二)残疾类别的不断细化 |
(三)教育安置的优化升级 |
(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
(五)家长权利的有效保障 |
三、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地区间教育经费配置差异明显 |
(二)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严重短缺 |
(三)残疾儿童的鉴定标准存在分歧 |
四、对我国制定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启示 |
(一)加快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立法的进程 |
(二)重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学术研究 |
(三)优化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 |
(四)建构“三位一体”的教育支持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着述情况 |
(5)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研究(1982-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日益重视学前教育质量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必然趋势 |
(二)创建质量评估体系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 |
(三)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评估认证的发展为我国提供借鉴 |
二、研究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美国早期教育发展的研究 |
(二)关于美国早期教育质量的研究 |
(三)关于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一)教育质量 |
(二)早期教育质量 |
(三)早期教育质量认证标准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的背景与嬗变历程 |
一、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的背景 |
(一)美国优异改革运动的发展 |
(二)“开端计划”的实施与改进 |
(三)早期学习标准化运动的开展 |
二、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的初创时期(1982-1994 年) |
(一)1982 年与1985年早期儿童教师标准的出台 |
(二)1984 年早期教育机构标准的发布 |
(三)1987 年早期儿童课程方案的声明 |
三、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的发展时期(1995-2004 年) |
(一)1998 年早期教育机构标准的修订 |
(二)1998 年早期儿童课程方案的修订 |
(三)2001 至2003年早期儿童教师标准的修订 |
四、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的完善时期(2005-2010 年) |
(一)2005 年早期教育机构标准的再修订 |
(二)2010 年早期儿童教师标准的再修订 |
(三)2009 年早期儿童课程方案的再修订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由标准化到精益化:美国早期教育机构标准的演进 |
一、美国早期教育机构认证概述 |
(一)价值与意义 |
(二)目的与目标 |
(三)参与认证机构的资格 |
(四)认证步骤 |
(五)认证领域 |
二、标准化发展的美国早期教育机构标准 |
(一)儿童领域:个体建构的存在 |
(二)教师领域:制度化发展 |
(三)家庭和社区团体领域:强调双向互动 |
(四)领导与管理领域:重视管理 |
三、规范化发展的美国早期教育机构标准 |
(一)儿童领域:社会建构的存在 |
(二)教师领域:规范化发展 |
(三)家庭和社区团体领域:注重多面协作 |
(四)领导与管理领域:侧重引领 |
四、精益化发展的美国早期教育机构标准 |
(一)儿童领域:关系建构的存在 |
(二)教师领域:专业化发展 |
(三)家庭和社区团体领域:倡导立体合作 |
(四)领导与管理领域:突显领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由普遍预设到意义生成:美国早期教育课程方案的变迁 |
一、年龄与个体适宜的美国早期教育课程方案 |
(一)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内容:适宜儿童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教育 |
(三)措施:“适宜”与“不适宜”——非此即彼的二分法 |
(四)争论与回应 |
二、社会与文化适宜的美国早期教育课程方案 |
(一)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理论 |
(二)内容:适应儿童和谐发展的社会化教育 |
(三)措施:“既具挑战”与“又可实现”的多样选择法 |
(四)争论与回应 |
三、强调目标与体验适宜的美国早期教育课程方案 |
(一)理论基础:多元化的学习理论 |
(二)内容:注重教学差异和游戏的意向性教育 |
(三)措施:“适宜”与“相反的”的平衡法 |
(四)争论与回应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由知识取向到反思取向:美国早期儿童教师标准的嬗变 |
一、美国早期儿童教师标准的认证内容与实施 |
(一)认证内容 |
(二)认证步骤 |
二、知识取向的美国早期儿童教师标准 |
(一)副学士:早期儿童教师副学士学位项目指南 |
(二)学士:早期儿童教师教育四—五年制项目指南 |
三、技能取向的美国早期儿童教师标准 |
(一)副学士、学士和初级硕士: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培养初级标准 |
(二)高级硕士和博士: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培养高级标准 |
四、反思取向的美国早期儿童教师标准 |
(一)所有学位: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培养初级标准 |
(二)专业人士: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培养高级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特征和启示 |
一、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
(一)国家政策的推动 |
(二)多元文化的影响 |
(三)理论研究的支持 |
二、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的特征 |
(一)强调儿童的中心地位 |
(二)彰显包容性与开放性 |
(三)重视过程,兼顾结果 |
(四)关注差异,注重公平 |
三、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一)强化政府职责,促进质量提升 |
(二)制定发展性的质量评估体系 |
(三)强调过程性质量为主的评估 |
(四)引入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评估 |
(五)加强学前教育质量协同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共享理念视角下美国0-3岁托育服务的政策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托育服务 |
二、托育服务政策 |
三、共享理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托育服务政策的形成期 |
一、19 世纪30 年代前:家庭承担婴幼儿的教养责任 |
二、19 世纪30 年代—20 世纪初:托育服务初步产生 |
三、20 世纪30—50 年代:联邦政府职能转变 |
第二节 托育服务政策的变革期 |
一、20 世纪60—80 年代:托育服务政策快速发展 |
二、20 世纪90 年代至今:托育服务政策逐渐完善 |
第三章 当代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托育服务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
一、托育服务政策的内涵 |
二、托育服务政策的外延 |
第二节 “早期开端计划”的主要内容 |
一、“早期开端计划”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
二、“早期开端计划”的组成部分 |
三、“早期开端计划”的实施成效与项目评估 |
第三节 托育服务政策的财政支持 |
一、资助家庭获取托育服务 |
二、基于税收福利支持家庭支付托育服务费用 |
三、确保“早期开端计划”的经费投入 |
四、保教人员的培训资助 |
第四节 托育服务政策的具体实施:以内布拉斯加州为例 |
一、制定早期学习与发展指南 |
二、严限准入资格 |
三、规范师资要求 |
四、质量监测与评估 |
五、创建网络服务平台 |
第五节 分析与总结 |
一、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基本经验 |
二、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局限性 |
第四章 我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的现状 |
第一节 当前我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托育服务政策不完备 |
二、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确 |
三、国家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
四、对处境不利儿童关注力度不够 |
第二节 我国家长对0-3岁托育服务的需求调查 |
一、家长对0-3岁托育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 |
二、我国家长对0-3岁托育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共享理念下美国0-3岁托育服务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基于共享理念,明确托育服务定位 |
一、托育服务要坚持以婴幼儿为本 |
二、托育服务要体现公益性与普惠性 |
三、托育服务要坚持政府、社会与家庭合作模式 |
第二节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托育服务管理体系 |
一、加快立法,为托育服务提供实施保障 |
二、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
三、明确责任划分,加强对托育服务的监管 |
四、建立托育服务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
五、关注处境不利婴幼儿,提供普惠性服务 |
第三节 整合资源共享,推动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 |
一、整合家庭与社区资源 |
二、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建设 |
三、加强学术研究在托育服务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
第四节 建立专业托育服务队伍,完善队伍支撑 |
一、拓宽托育服务保教人员培训渠道 |
二、建立托育服务保教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定体系 |
三、重视对托育服务保教人员的人文关怀 |
结语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政府有效干预早期保育教育市场是多国难题 |
(二)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具有典型意义 |
(三)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一)早期保教 |
(二)早期保教市场 |
(三)政府干预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早期保教市场的研究 |
(二)关于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研究 |
(三)关于英格兰早期保育教育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意义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方法 |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政府干预框架的学理分析 |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表现与早期保教市场失灵 |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原因与常见表现 |
(二)早期保教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表现 |
二、政府干预的一般策略与早期保教市场政府干预 |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一般性策略与工具 |
(二)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策略解析 |
三、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路径选择与框架建构 |
(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耦合视角下的路径选择 |
(二)提供购买与监管引导:互动关系中的框架建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政府有限干预致使早期保教市场粗犷扩张(1948-1996) |
一、战后英格兰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女性的觉醒 |
(一)福利国家的全面建立与新自由主义改革 |
(二)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与保教需求的增长 |
二、界定福利的边界:原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直接提供 |
(一)公立小学幼儿班教育取向及其历史溯源 |
(二)公立幼儿学校的保育取向及其历史溯源 |
三、守护安全的底线:原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规制监管 |
(一)原生早期保教市场萌芽发展的历史溯源 |
(二)私立保教供给强制注册制度的艰难探索 |
(三)保教督导制度从无到有从分权走向集权 |
四、有限干预的结果:保教市场供给不均衡质量不稳定 |
(一)多元供给应需而生,地域分布均衡性差 |
(二)保教实践多样,质量缺乏标准稳定性低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政府全面干预促进早期保教市场走向成熟(1997-2007) |
一、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布莱尔的“新英国” |
(一)第三条道路推行的政治经济背景 |
(二)第三条道路指引新工党治国方略 |
(三)第三条道路关照下的保教新战略 |
二、革新公平的定义: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政府提供与购买 |
(一)成立早期卓越中心,树立保教质量典范 |
(二)推广综合儿童中心,打破贫困代际循环 |
(三)购买私立部门服务,强制增加保教供给 |
三、塑造有效的市场: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政府监管与引导 |
(一)明确注册督导责任主体与最低质量标准 |
(二)出台法定质量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
(三)改革专业发展路径,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
(四)实行供需双侧投入,支持市场参与主体 |
四、创新地方的治理:保教市场成熟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
(一)作为伙伴关系关键成员,探索地方自治 |
(二)成为民主战略领导,管理当地保教市场 |
五、全面干预的成效:保教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且质量趋于稳定 |
(一)供需基本实现平衡,资本盈利能力触顶 |
(二)保教实践开始融合,保教质量趋于稳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深化改革引发早期保教市场发展困境(2008-2018) |
一、政党更迭与财政紧缩的危机时代 |
(一)金融危机以后英国“消失的十年” |
(二)保育教育成为社会流动重要工具 |
二、强化市场的作用: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提供与购买 |
(一)重申儿童中心干预功能,转向结果公平 |
(二)规范公立学位分配,精准扶持弱势儿童 |
(三)扩大服务购买范围,刺激供需二次增长 |
(四)免费学位拨款改革,不同部门公平竞争 |
三、维护市场的运转: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政府监管与引导 |
(一)忠实儿童中心取向,持续修订质量框架 |
(二)健全注册督导制度,有效落实质量框架 |
(三)应对师资数量挑战,博弈质量提升路径 |
(四)补偿保教支出,鼓励家长延长就业时间 |
四、规范地方的治理:后成熟保教市场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
(一)升级协同委托系统,完善市场管理流程 |
(二)构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 |
(三)支持质量提升的经验与解除责任的争议 |
五、深化改革的影响:保教市场供需平衡质量稳定但成本高昂 |
(一)供给波动平稳,灵活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
(二)供给成本高昂,威胁质量提升可持续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评析与启示 |
一、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
(一)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工具的演变分析 |
(二)英格兰早期保教市场干预工具的成因分析 |
二、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成就、困境与展望 |
(一)成就:有为政府有效应对保教市场失灵 |
(二)困境:质量提升以及供给可持续性受阻 |
(三)展望:深化政府主导超越市场话语体系 |
三、英格兰政府干预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的启示 |
(一)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宏观治理的启示 |
(二)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中观治理的启示 |
(三)英格兰经验对我国学前教育微观治理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二战前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一、幼儿学校的兴衰 |
二、幼儿园的创立及发展 |
三、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出现 |
四、保育学校的传入及发展 |
第二章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
一、追求社会保障: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 |
(一) 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制定的背景 |
(二) 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 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评价 |
二、追求教育公平: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 |
(一) 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制定的背景 |
(二) 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 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评价 |
三、追求教育公平和质量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2000年 |
(一) 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制定的背景 |
(二) 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 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评价 |
第三章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评价和启示 |
一、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基本经验和局限性 |
(一)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基本经验 |
(二) 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局限性 |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
(一)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二) 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简单初始:20 世纪初—50 年代末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干预 |
一、联邦政府开始干预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 |
1.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高效社会的期盼诱发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 |
2. 经济危机与二战导致的社会难题迫使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扶持 |
3. 儿童研究运动的蓬勃开展为干预找到学理依据 |
4. 大政府的兴起成就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干预 |
二、公立幼儿园发展和保育学校建立的间接支持 |
1. 支持公立幼儿园的发展 |
2. 支持保育学校的建立 |
三、紧急保育学校和“拉汉姆法”儿童保育中心的临时建立 |
1. 建立紧急保育学校 |
2. 建立“兰汉姆法”儿童保育中心 |
3. 紧急保育学校和“兰汉姆法”儿童保育中心的影响 |
四、应急与薄弱:早期联邦干预的突出特点 |
1. 干预的应急性 |
2. 干预的薄弱性 |
第二章 由弱变强:20 世纪60-70 年代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干预 |
一、干预增强的直接动因 |
1. 冷战与“卫星冲击波”激发干预的空前热情 |
2. 民权运动与反贫困战争带来干预的巨大压力 |
3. “环境决定论”与皮亚杰儿童心智发展论坚定干预的信念 |
4. 机会均等和智力开发:本时期学前教育的强烈诉求 |
二、临时到持续:干预方式的转换 |
1. 实施“开端计划” |
2. 为特殊学前教育立法 |
三、少量到众多:干预范畴的延展 |
1. 幼儿智力发展课程模式的研发 |
2. 幼儿教师职业专业化标准的初步建立 |
第三章 全面扩张: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干预 |
一、干预扩张的原因分析 |
1. 高层人才需求的剧增助推干预新热潮 |
2. 干预价值的凸显强化干预积极性 |
3. 早期照看与教育需求的攀升直接刺激干预大扩张 |
4. 对“教育公平”追求的升级促进干预科学化 |
二、联邦立法的全面铺开 |
1. 《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颁布 |
2. 《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的实施 |
三、经费投入的大幅拉升 |
1. 联邦政府经费的持续增加 |
2. 州政府经费的迅速增长 |
四、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
1. 支持发展适应性课程实践 |
2. 强调儿童入学准备 |
3. 确立早期学习标准 |
五、教师专业化的全力推进 |
1. 立法促进幼儿教师教育改革 |
2. 保障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与社会权益 |
3. 规范并提高幼儿教师的资质标准 |
4. 促进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 |
六、激励机制的有效革新 |
第四章 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干预历程的省思 |
一、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历程的基本特点 |
1. 干预强度的不断升级 |
2. 干预旨归的国家取向 |
3. 干预设计的理论先行 |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干预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
1. 教育规模从弱小到强大 |
2. 课程模式从单一到全面 |
3. 教师队伍从职业到专业 |
4. 教育机会从点位到广谱 |
三、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主要不足 |
1. 资助项目重复设置 |
2. 质量发展参差不齐 |
3. 师资准入未能统一 |
四、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
1. 立法与投入确立政府主导 |
2. 分权与制衡激发各方动力 |
3. 扶弱与济贫守牢公平底线 |
五、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
1. 明确政府职责,优化管理体制 |
2. 加强学前教育法制建设 |
3.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投入机制 |
4. 实施补偿性援助,促进学前教育公平 |
5. 推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融合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
6. 保障幼儿教师地位与权利,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 、 概念界定 |
三 、 国 内外研究综述 |
四 、 研究内容 |
五 、 研究方法 |
六 、 创 新点 |
第一章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的创建 |
第一节 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形成的背景 |
一、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社会对贫困人群的关注 |
二、 开端计划对贫困儿童教育的资助 |
第二节 家长参与政策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
一、 开端计划规划委员会成员的理论贡献 |
二、 库克备忘录与家长参与政策的细化与规范化 |
三、 全国开端计划协会对家长参与的保障 |
第三节 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初期的实施成效 |
一、 家长参与同时提高儿童和家长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
二、 家长参与促进家长经济自立和个人发展 |
第二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的拓展 |
第一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变化的背景 |
一、 美国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 |
二、 开端计划对贫困婴幼儿家庭的关注 |
第二节 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的丰富 |
一、 参与人群的不断扩大 |
二、 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
第三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的影响 |
一、 家长参与开端计划对儿童的积极影响 |
二、 家长参与开端计划对家长的积极影响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的深化 |
第一节 21 世纪以来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变化的背景 |
一、 美国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持续关注 |
二、 开端计划重视儿童入学前的准备 |
第二节 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的深化与实施 |
一、 根据家庭需要帮助家庭改善读写能力 |
二、 新推出双语学习 |
第三节 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对儿童以及家长的积极影响 |
第四章 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的特色 |
一、 法制完善 |
二、 内容丰富 |
三、 机构健全 |
四、 惠及家长和儿童两代人 |
第二节 对完善中国贫困家长参与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启示 |
一、 提高贫困家长参与学前儿童教育的思想认识 |
二、 完善家长参与学前儿童教育的政策法规 |
三、 创新学前儿童贫困救助模式,建立综合型贫困儿童保护机制 |
四、 创建新型经济扶助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的年代 新的开端(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及对我国启示的研究[D]. 董素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2]美国“开端计划”历程研究[D]. 刘彤. 河北大学, 2007(04)
- [3]现代美国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研究[D]. 王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4]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1965-2012)[D]. 石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5]美国早期教育质量认证发展研究(1982-2010)[D]. 张鸿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6]共享理念视角下美国0-3岁托育服务的政策分析及启示[D]. 鲁熙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英格兰政府干预早期保教市场的历史研究(1948-2018)[D]. 陈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研究[D]. 任寒.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9]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研究[D]. 张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10]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政策发展研究[D]. 韩金丽. 河北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