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铝电解生产技术的发展

我国铝电解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我国铝电解生产技术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崔家瑞,李文浩,苏成果,曹斌,黄若愚,杨旭,李擎[1](2021)在《面向智能制造的大型铝电解槽分布式全要素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实施铝电解生产智能制造,需要深度融合过程机理、专家经验和运行操作数据以解决全流程协同控制与优化,其核心是生产过程多维度智能建模。论文综述了面向智能制造的大型铝电解槽分布式全要素模型研究进展。首先,对铝电解生产过程中关键模型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其次,基于数字孪生和人-信息-物理系统框架,提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化铝电解槽系统框架;再次,构建了大型铝电解槽全要素模型的技术路线,并针对关键科学问题给出了可行的研究方案;最后,从企业技术实现角度探讨了铝电解智能制造的软硬件实现框架。

张东[2](2021)在《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铝电解控制系统》文中提出从铝电解生产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情况来看,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由最早期的集中型发展逐渐的发展到集散型,而伴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技术发展更加的具有系统性,逐渐的走向分布式系统。而针对CAN总线的分布式铝电解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现阶段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监督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问题,提升集中控制的时效性。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将从CAN总线的分布式铝电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葛贵君[3](2021)在《铝电解生产“4221”精准管控技术路线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针对国内铝电解行业主流的低电耗技术路线存在的生产、设备、安全、环保等方面弊端,某铝电解企业经过五年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形成了铝电解生产"4221"精准管控技术路线。实践证明,该技术路线能够大幅降低工人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有效提升工人作业安全系数,极大提高工人尊严感和幸福感,实现员工流失率为零,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保持电解槽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高生产作业质量,延长电解槽寿命,使电流效率达到94.5%以上(整流效率97.8%以上)、铝液交流电耗达到13100kWh/t.Al以下,减少烟气排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为国内铝电解企业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打造智能铝厂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葛贵君[4](2021)在《铝电解生产“4221”精准管控技术路线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针对国内铝电解行业主流的低电耗技术路线存在的生产、设备、安全、环保等方面弊端,某铝电解企业经过五年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形成了铝电解生产"4221"精准管控技术路线。实践证明,该技术路线能够大幅降低工人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有效提升工人作业安全系数,极大提高工人尊严感和幸福感,实现员工流失率为零,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保持电解槽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高生产作业质量,延长电解槽寿命,使电流效率达到94.5%以上(整流效率97.8%以上)、铝液交流电耗达到13100kWh/t.Al以下,减少烟气排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为国内铝电解企业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打造智能铝厂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姜玉敬,王毅,郑艳珍,杨玉乾[5](2021)在《智能化新技术在铝用炭素行业中应用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铝用炭素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这些技术在行业中应用尚存在的问题,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走智能化道路的具体建议,供参考。

路辉[6](2021)在《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铝电解质是电解铝生产的载体介质,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铝电解产品质量、电能消耗和电流效率。随着原材料及辅助材料变化,电解质体系成分越来越复杂,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较大改变,给电解生产带来效率低、能耗高、沉淀多和控制难等系列问题。围绕电解铝工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转型升级战略目标,深入研究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物理化学性质,探索复杂电解质初晶温度、分子比等关键物化参数精准预报和测定,对优化铝电解生产工艺、实现生产精准管控和推动铝冶炼智能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分析检测手段,获得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的化学组成、物相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和热稳定性等物理化学性质,揭示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区域性特征,建立了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复杂电解质体系形成间的映射关联。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基于多基体类型、宽成分范围复杂铝电解质样本的初晶温度预报模型。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基于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了复杂铝电解质CR的定量分析测定。开展了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R和Ca、Mg含量的LIBS原位在线检测实验,首次实现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主要成分的LIBS原位在线检测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电解质和原辅料多维度、大容量的多源数据结合原料区域供应协同的分析方法,实现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和原辅料间成分的区域映射关联。分析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的典型物理化学性质,揭示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区域性特征。从氧化铝、炭素阳极、阳极覆盖料和炭渣等方面对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进行溯源分析,阐明氧化铝、炭素阳极和阳极覆盖料中杂质元素分布规律,构建了铝电解原材料、辅助材料中杂质元素和复杂铝电解质形成之间的基本映射关系。(2)大样本容量电解质样本成分全要素耦合结合机器学习解析的建模方法实现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的精准预报。模型适用范围拓宽,预报准确性提高,揭示出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非线性关系。BP-ANN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6.77,MRE=0.54%,39个外部样本初晶温度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9%;SVM(Rbf)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6.90,MRE=0.49%,预报39个外部样本初晶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3%,预报准确性较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设计、搭建LIBS实验装置,通过开展单因素实验,实现了 LIBS检测关键实验参数优化。通过选择特征分析谱线,计算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证实等离子体光谱有效性,优化LIBS实验条件,获得合理的实验参数组合。结合Mc-Whirter准则,计算出激光等离子体温度为5353 K,电子密度为1.55×1018 cm-3,证实复杂铝电解质等离子体满足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LIBS等离子体光谱有效。实验确定LIBS参数优化条件为:氩气气氛,激光器延迟时间4 μs,激光器能量133 mJ,电解质研磨时间30 s,电解质压样压力8 Mpa,激光脉冲累加50次,为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主要成分LIBS定量分析奠定基础。(4)提出基于光谱变量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方法,首次实现复杂铝电解质CR的LIBS定量测定分析。采用超多面体方法筛选光谱特征变量,以筛选出的特征变量为新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建模,发现SVM(Liner)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0.062,MRE=1.79%,SVM(Rbf)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0.027,MRE=0.93%;通过验证17个外部独立测试样本,SVM(Liner)与SVM(Rbf)模型测定分析复杂电解质CR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3%与0.43%,Hyperpolyhedron-SVM方法对复杂铝电解质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均表现出较好的分析测定能力。(5)搭建LIBS原位在线检测装置结合化学计量学解析方法,首次实现高温环境下强扰动、非均质熔融态复杂铝电解质主要成分的LIBS定量分析。基于全谱的SVM校正模型分析测定能力较好,分析20个外部电解质样本CR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62%。采用传统定标法建立了面向复杂电解质体系Ca、Mg含量的定标曲线,其中Ca元素的定标曲线为y=6208.43x-8654.59,定标模型 R=0.94,RSD=1.89%,Mg 元素的定标曲线为 y=7120.13x+1312.60,定标模型R=0.95,RSD=3.28%。通过分析13个外部独立测试电解质样本,Ca元素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5.40%,Mg元素的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13.0%。Ca元素最低检测限为8.54mg·g-1,Mg元素最低检测限为15.50mg·g-1。

程若军[7](2021)在《基于铝电解知识的过程状态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铝电解工业属于复杂的流程工业,其生产过程存在高度的非线性、大滞后、干扰大、慢时变等诸多不利因素。铝电解故障的发生会对整个电解系列和各项生产技术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导致铝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同时导致能耗的增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因此,在铝电解生产过程中对故障进行有效地预报、诊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铝的生产成本、节约电能和保护环境。本文以广西某铝厂实际生产为背景,进行了基于铝电解知识的过程状态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通过对本课题的调研与研究,制定了研究铝电解过程状态故障的方法,即利用基于铝电解过程知识结合数据驱动的方法用于解决铝电解故障诊断问题。并对现场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异常值剔除、相关性分析、归一化等处理,从而消除不同量纲而导致后续计算麻烦等问题。(2)当电解槽发生故障发时,槽内参数会发生特征性变化。根据这一理论对电解槽进行了关联参数分析,并将电流效率和电解温度作为评估槽况优劣的性能指标。同时采用改进的孪生支持向量机建立了电解槽评判模型。利用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软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分类性能,可以较好地对槽况进行分类,从而提高后续故障诊断的效率。(3)由于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的故障数据具有“小样本、贫信息”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节提出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扩充铝电解过程故障数据的方法,旨在提高铝电解过程故障数据的数量和样本的多样性,为后续的实验奠定数据基础。(4)基于以上研究,利用主元分析法对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的过程数据进行监测,判断是否有发生故障的趋势;当判断故障发生时,结合专家知识经验,将异常变化的参数数据代入贝叶斯网络中进行再更新,从而确定故障的产生原因和传播途径。

苏义鹏[8](2021)在《复杂电解质体系下铝电解工艺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铝电解工艺得到不断的升级和进步,但是当前我国的铝电解工艺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具体介绍铝电解工艺,分析铝电解工艺发展现状和复杂电解质体系对铝电解的影响,并探究复杂电解质下铝电解工艺的优化控制措施,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有帮助,促进铝电解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推动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姜玉敬,王毅,郑艳珍,杨玉乾[9](2020)在《智能化新技术在铝用炭素行业中应用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铝用炭素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这些技术在行业中应用尚存在的问题,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走智能化道路的具体建议,供参考。

吕彦文[10](2020)在《石油焦真空煅烧及烟气成分分析研究—减排石油焦加工VOCs》文中认为当前电解铝行业炭素阳极需求面临原料品质下降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局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石油焦中挥发份含量过高是引起的环境问题的源头之一,针对石油焦煅烧处理的工艺装置及应用成为热点。探索一种简单、高效的石油焦煅烧工艺具有实际意义。故本课题立足当前丰富的石油焦煅烧过程理论基础上,研究在传统高温煅烧装置内实辅以真空强化条件情况下对石油焦进行高温煅烧分析,探索石油焦在此实验状态下的煅烧规律以及对煅烧产生烟气进行分析,为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与实验数据。本文研究策略的核心即探索考察温度、真空条件、煅烧时间以及石油焦物理形态挥发分脱除的影响,本文主要实施了石油焦常压与真空两种条件下煅烧的对比实验以及在真空条件下不同锻烧时间的对比实验,辅以烟气收集分析实验,分析了石油焦在真空条件下的煅烧烟气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常压条件下对块状石油焦进行高温煅烧30min,实验结果表明常压环境下石油焦煅烧温度为1100℃时,挥发分脱除率最高为85.95%;而在真空条件下对10g块状石油焦进行高温煅烧30min,当煅烧温度为1300℃时,煅后焦挥发分含量为0.92%,脱除率为90.05%,效果最好,煅烧温度为1500℃时,煅后焦挥发分含量为0.96,脱除率为89.62%。与常压煅烧比较可得出,1100℃不再是最佳煅烧温度,真空条件下继续升温会继续使挥发分脱除。(2)真空环境条件下对块状石油焦进行高温煅烧30min,高温较低温有利于石油焦挥发分的脱除,但温度的升高意味着能量的消耗增大,成本增加。当煅烧为900℃~1300℃时,石油焦挥发分的脱除率骤然上升,说明高温下石墨化开始出现,烟气量变大,当煅烧温度为1500℃时,石油焦挥发分脱除率上升趋势缓慢,说明石油焦石墨化已达到制高点,再升高温度煅烧石油焦的意义已然不大,挥发分分在前一煅烧阶段已大量脱除,脱除率上升空间不大。(3)真空环境条件下对块状石油焦分别进行高温煅烧60min和90min对比实验,同时考虑粉状石油焦对煅烧的影响,得到石油焦煅烧时间和石油焦粒度对挥发分的脱除是有利的,在低温情况下影响显着,随着温度的升高,粒度的影响已比较微弱,与块状结果趋于一致。粒度虽然对脱挥发分有利,但粉末状原料在煅烧过程中会有部分随着烟气排出造成原料的损失。(4)真空条件下考虑粉状石油焦对煅烧的影响对石油焦进行煅烧实验,考察不同煅烧温度、保持时间以及石油焦形态对石油焦挥发分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达到相同的石油焦挥发分脱除率,营造真空环境和适当增加煅烧时间需要的煅烧温度比常压环境要低,通过对烟气收集液进行GC-MS分析,结果烟气成分中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物即VOCs。(5)在实验的基础上选取煅前焦和具有代表性的煅后焦进行了热重实验、XRD和扫描电镜分析,分别从石油焦表官样貌、物相组成和热稳定性等方面对煅前焦和煅后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经过高温真空煅烧,石油焦在结构上趋于松散状态,裂纹和层状结构较为明显,热稳定性趋于稳定,石墨化程度增强更加直观的展现了石油焦在煅烧后形貌和热稳定性能的变化。印证了真空煅烧的良好效果。

二、我国铝电解生产技术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铝电解生产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能制造的大型铝电解槽分布式全要素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模型研究现状
    1.1 能量平衡模型
    1.2 氧化铝浓度模型
        (1)氧化铝浓度控制模型
        (2)氧化铝浓度软测量模型
    1.3 阳极效应模型
2 面向智能制造的铝电解槽系统框架
3 大型铝电解槽全要素模型的技术路线
    3.1 理论主体
        (1)分布式电热平衡模型研究
        (2)氧化铝浓度分布式预测与控制模型研究
        (3)分布式阳极效应逐发预报模型研究
        (4)分布式全要素精准控制模型研究
    3.2 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1)分布式电热平衡模型研究
        (2)氧化铝浓度分布式预测与控制模型研究
        (3)分布式阳极效应逐发预报模型研究
        (4)铝电解槽分布式全要素精准控制模型研究
4 铝电解智能制造的软硬件实现框架
5 结 语

(2)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铝电解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阐述
    1.1 CAN总线
        1.1.1 CAN
        1.1.2 CNA总线特点
        1.1.3 CAN总线应用优势
    1.2 控制原则
    1.3 控制内容
2 结语

(3)铝电解生产“4221”精准管控技术路线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应用过程
    1.1 第一阶段:解决铝电解生产长期稳定高效运行问题
    1.2 第二阶段:开展铝电解生产技术路线创新试验验证
    1.3 第三阶段:优化固化铝电解生产技术路线创新成果
2 理论基础
    2.1 低铝水平
    2.2 低阳极覆盖料
    2.3 低分子比
    2.4 低槽温
    2.5 高过热度
    2.6 高电解质水平
    2.7 不捞炭渣、不捞换极块
    2.8 适度极距
3 核心要义
    3.1 该技术路线中“低铝水平”和“适度极距”是实现铝电解生产稳定高效运行的核心
    3.2 该技术路线中“低阳极覆盖料”和“低分子比”是大幅降低工人劳动量和劳动强度的核心
    3.3 该技术路线中“高过热度”和“低槽温”是改善铝电解生产工况的核心
4 主要成效
5 结语

(4)铝电解生产“4221”精准管控技术路线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应用过程
    1.1 第一阶段:解决铝电解生产长期稳定高效运行问题
    1.2 第二阶段:开展铝电解生产技术路线创新试验验证
    1.3 第三阶段:优化固化铝电解生产技术路线创新成果
2 理论基础
    2.1 低铝水平
    2.2 低阳极覆盖料
    2.3 低分子比
    2.4 低槽温
    2.5 高过热度
    2.6 高电解质水平
    2.7 不捞炭渣、不捞换极块
    2.8 适度极距
3 核心要义
    3.1 该技术路线中“低铝水平”和“适度极距”是实现铝电解生产稳定高效运行的核心
    3.2 该技术路线中“低阳极覆盖料”和“低分子比”是大幅降低工人劳动量和劳动强度的核心
    3.3 该技术路线中“高过热度”和“低槽温”是改善铝电解生产工况的核心
4 主要成效
5 结 语

(5)智能化新技术在铝用炭素行业中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5G在铝用炭素行业发展中的应用
2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2.1 互联网对铝用炭素行业的影响
        (1)改变传统生产运作模式
        (2)改变传统服务模式
        (3)改变炭素的发展环境
        (4)创新将成为重中之重
    2.2 铝用炭素企业应用互联网面临的问题
        (1)缺乏数据标准
        (2)数据安全待提高
        (3)关键技术不足
        (4)企业接受度不高
    2.3 工业互联网在铝用炭素企业的应用
3 物联网在铝用炭素产业的发展与应用
4 人工智能在铝电解用炭素工业上的应用
5 铝用炭素行业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6 结 语

(6)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铝电解质体系概述
        2.1.1 铝电解质体系发展历程
        2.1.2 铝电解质体系分类
        2.1.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原因
        2.1.4 复杂铝电解质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2.2 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预报和CR测定分析
        2.2.1 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预报
        2.2.2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CR测定分析
    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
        2.3.1 LIBS技术概述
        2.3.2 LIBS激光等离子体产生机制
        2.3.3 LIBS定量分析方法
        2.3.4 LIBS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
    2.4 研究背景和内容
        2.4.1 研究背景
        2.4.2 研究内容
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物化特征和溯源分析
    3.1 实验方案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复杂铝电解质物化特征分析
        3.2.1 化学成分分析
        3.2.2 物相组成分析
        3.2.3 元素赋存状态分析
        3.2.4 热稳定性分析
    3.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溯源分析
        3.3.1 氧化铝中杂质元素分析
        3.3.2 炭素阳极中杂质元素分析
        3.3.3 阳极覆盖料中杂质元素分析
        3.3.4 炭渣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机器学习解析的初晶温度预报方法
    4.1 实验方案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装置及原理
        4.1.3 实验方法
        4.1.4 机器学习算法实现
        4.1.5 初晶温度校正模型评价指标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区域性复杂铝电解质初晶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4.2.2 基于机器学习解析的初晶温度建模及预报
        4.2.3 初晶温度校正模型敏感性分析
        4.2.4 基于优选模型预报的初晶温度等温分布
    4.3 本章小结
5 LIBS实验系统设计、搭建和关键实验参数优化
    5.1 实验方案
        5.1.1 实验样品制备
        5.1.2 实验装置搭建
        5.1.3 实验方法
        5.1.4 主要评价指标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等离子体光谱特征分析
        5.2.2 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计算
        5.2.3 环境气体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2.4 延迟时间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2.5 激光能量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2.6 电解质研磨时间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2.7 电解质压实度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2.8 脉冲次数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光谱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的LIBS定量分析方法
    6.1 实验方案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装置搭建
        6.1.3 实验方法
        6.1.4 光谱建模与算法实现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基于PLS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6.2.2 基于PCA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6.2.3 基于Hyper-polyhe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6.2.4 基于GA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LIBS原位在线定量分析方法
    7.1 实验方案
        7.1.1 实验原料
        7.1.2 实验装置搭建
        7.1.3 实验方法
    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7.2.1 工业熔融电解质LIBS光谱特征分析
        7.2.2 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R在线检测分析
        7.2.3 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a、Mg含量在线检测分析
        7.2.4 存在问题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铝电解知识的过程状态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铝电解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2.1 铝电解槽的工艺和控制技术改进
        1.2.2 槽况评判研究
        1.2.3 基于铝电解故障的软测量技术研究
    1.3 故障诊断主要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铝电解工艺分析及故障种类
    2.1 引言
    2.2 铝电解生产分析
        2.2.1 铝电解工艺简介
        2.2.2 铝电解生产过程
        2.2.3 电解系列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3 主要工艺技术参数
    2.4 铝电解过程主要故障
    2.5 现场数据预处理
        2.5.1 异常值剔除
        2.5.2 归一化处理
        2.5.3 降噪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的GWO和 TWSVM的槽况评判模型
    3.1 引言
    3.2 铝电解槽况评判模型
        3.2.1 槽况定义
        3.2.2 槽况关联参数分析
        3.2.3 基于孪生支持向量机的槽况评判模型
    3.3 模型优化
        3.3.1 灰狼优化算法
        3.3.2 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FGWO)
        3.3.3 FGWO优化TWSVM模型参数
    3.4 实验仿真结果
        3.4.1 测试函数仿真
        3.4.2 FGWO-TWSVM性能测试
        3.4.3 槽况分类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故障数据生成
    4.1 引言
    4.2 生成对抗网络简介
    4.3 Wasserstein GAN
    4.4 基于WGAN的铝电解故障数据样本生成
        4.4.1 铝电解故障序列过采样
        4.4.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合成铝电解故障样本评估
    4.5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4.6 章节小结
第五章 基于PCA-BN的铝电解故障诊断
    5.1 引言
    5.2 基于主元分析的故障检测
        5.2.1 主元分析理论
        5.2.2 主成分选择对过程监测的影响
    5.3 基于PCA-BN的故障诊断
        5.3.1 贝叶斯网络
        5.3.2 PCA-BN的故障诊断步骤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章节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复杂电解质体系下铝电解工艺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铝电解工艺发展现状
2 铝电解工艺概述
    2.1 铝电解工艺流程
    2.2 铝电解工艺参数
    2.3 铝电解生产过程
3 复杂电解质体系对铝电解的影响
    3.1 钒含量对铝电解的影响
    3.2 锂和钾对铝电解的影响
4 复杂电解质体系下铝电解工艺的优化控制措施
    4.1 优化选择低温电解工艺
    4.2 优化选择阳极效应系数
    4.3 优化选择氧化铝的浓度
    4.4 优化升级铝电解槽结构
    4.5 优化选择铝电解原材料
5 结论

(9)智能化新技术在铝用炭素行业中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5G在铝用炭素行业发展中的应用
2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2.1 互联网对铝用炭素行业的影响
        2.1.1 改变传统生产运作模式
        2.1.2 改变传统服务模式
        2.1.3 改变炭素的发展环境
        2.1.4 创新将成为重中之重
    2.2 铝用炭素企业应用互联网面临的问题
        2.2.1 缺乏数据标准
        2.2.2 数据安全待提高
        2.2.3 关键技术不足
        2.2.4 企业接受度不高
    2.3 工业互联网在铝用炭素企业的应用
3 物联网在铝用炭素产业的发展与应用
4 人工智能在铝电解用炭素工业上的应用
5 铝用炭素行业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6 结语

(10)石油焦真空煅烧及烟气成分分析研究—减排石油焦加工VOC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我国电解铝工业的技术现状
        1.2.1 电解铝工艺简介
        1.2.2 电解铝工业概况
    1.3 铝用炭阳极的技术评述
        1.3.1 预焙阳极生产工艺简介
        1.3.2 炭素行业发展与现状
    1.4 阳极质量与铝电解工业的关联度分析
    1.5 石油焦概述
        1.5.1 石油焦生产及资源概况
        1.5.2 石油焦质量标准
    1.6 研究现状
        1.6.1 石油焦高温煅烧
        1.6.2 石油焦低温煅烧
        1.6.3 石油焦真空煅烧
    1.7 石油焦煅烧烟气收集与检测分析
        1.7.1 石油焦常压煅烧烟气分析
        1.7.2 石油焦煅烧烟气检测
        1.7.3 煅烧烟气吸收溶剂的确定
        1.7.4 石油焦煅烧烟气成分分析
    1.8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意义
        1.8.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原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案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石油焦挥发分含量的测定
        2.3.2 石油焦挥发分去除率计算
    2.4 表征分析
        2.4.1 热重TGA
        2.4.2 X-射线衍射(XRD)
        2.4.3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第三章 石油焦高温煅烧脱除挥发分实验研究
    3.1 煅烧实验
        3.1.1 常压煅烧实验
        3.1.2 真空煅烧实验
        3.1.3 粉状石油焦煅烧实验
        3.1.4 结果与讨论
    3.2 煅烧烟气的吸收实验及GC-MC分析
        3.2.1 煅烧烟气吸收实验
        3.2.2 煅烧烟气GC-MC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油焦挥发分脱除表征分析
    4.1 石油焦煅烧前后的TG分析
    4.2 石油焦煅烧前后的XRD分析
    4.3 石油焦煅烧前后的SEM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我国铝电解生产技术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能制造的大型铝电解槽分布式全要素模型研究进展[J]. 崔家瑞,李文浩,苏成果,曹斌,黄若愚,杨旭,李擎. 轻金属, 2021(11)
  • [2]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铝电解控制系统[J]. 张东. 中国金属通报, 2021(09)
  • [3]铝电解生产“4221”精准管控技术路线研究与应用[J]. 葛贵君. 世界有色金属, 2021(16)
  • [4]铝电解生产“4221”精准管控技术路线研究与应用[J]. 葛贵君. 世界有色金属, 2021(14)
  • [5]智能化新技术在铝用炭素行业中应用的探讨[J]. 姜玉敬,王毅,郑艳珍,杨玉乾. 世界有色金属, 2021(14)
  • [6]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D]. 路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7]基于铝电解知识的过程状态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程若军. 广西大学, 2021(12)
  • [8]复杂电解质体系下铝电解工艺控制技术研究[J]. 苏义鹏. 中国金属通报, 2021(02)
  • [9]智能化新技术在铝用炭素行业中应用的探讨[J]. 姜玉敬,王毅,郑艳珍,杨玉乾. 世界有色金属, 2020(24)
  • [10]石油焦真空煅烧及烟气成分分析研究—减排石油焦加工VOCs[D]. 吕彦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我国铝电解生产技术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