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到化工期刊题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1](2005)在《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导致技术创新的需求,而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信息的支撑。对于石油化工领域而言,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至关重要。在网络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数量、结构、分布与传播范围、媒体形态、控制机制、传递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的信息资源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组织和管理好数字化信息资源,使信息环境高度有序化,让用户可以在网上快捷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是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界的当务之急。 本文以石油化工信息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研究对象,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采用文献普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情报学研究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论述: (1)论述了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的类型、特点,并对国内外重点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和目前主要的中外文数据库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2)调查和分析了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指出专业图书馆应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数据库,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加强对网络信息人员的培养。并在总结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与途径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了解科研人员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对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对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与建议进行了调查。 (4)论述了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采用的针对性、精确性、选择性等原则。 (5)本文提出了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对策及应注意的问题。指出网络环境下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主体、信息服务范围、信息服务对象、信息服务方式、信息服务内容的转变,并探讨了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顾梅英[2](1987)在《关于专业图书馆期刊利用率问题》文中提出 外文期刊是专业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只有被利用时才能产生效益。而在目前,期刊利用率比较低是各馆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专业图书馆订购的科技外文期刊,因专业性较强,加上语言障碍,有相当一大部分未被利用,而每年花在期刊上的经费却不少,期刊管理人员常埋怨"订得多,用得少,花钱多,管不好"。因此加强期刊的服务工作,提高期刊利用率已迫在眉睫。为此,就需要:
王从厚[3](1983)在《我所开展文献服务工作的情况和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图书馆开展文献服务工作由来已久,最近又有许多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科技图书馆开展文献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大家普遍认为,图书馆开展文献服务工作,有利于情报资源的深层开发和充分利用,有利于图书情报人员的培养和提高,是图书馆工作情报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仅就大连化物所图书情报研究室过去和现在开展文献服务工作的情况和体会作一简单的介绍,以便从历史的回顾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从广泛交流中,吸取兄弟单位的优点,促进我室文献服务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陈银龙[4](2011)在《江苏标准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的架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标准信息服务模式的局限性越发突出,服务方式、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各级标准信息服务机构和客户的需求。因此,建立资源完整、功能齐全、服务内容贴近企业需求、省市县服务体系符合发展的标准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是未来标准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依托江苏标准信息服务共享平台,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整合现存的标准资源,建立“省院做研究、市县搞服务”的模式,提高江苏质监系统标准信息服务效能,实现江苏标准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信息共享现状的文献基础上,确定了江苏标准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及建设原则与要求。深入分析了江苏标准信息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详细分析市县标准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业客户对标准信息服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苏标准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的架构,并对前台栏目和后台模块作详细的介绍,指出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软件开发的难点及实施难点,并对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最后对本作了总结,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孙玲[5](1994)在《我所开展二次文献服务工作的做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所开展二次文献服务工作的做法孙玲(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图书馆藏书中期刊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我馆用80~90%的经费订购中、外文期刊。现有馆藏中文期刊450种,西文期刊389种,日文期刊82种,俄文期刊52种。为了提供二次...
罗映君[6](1982)在《编制题录是提高期刊利用率的一项有效措施》文中认为 期刊是具有固定名称采用统一形式连续刊行的出版物,它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能及时反映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反映国内外现代专业学科水平的科技文献资料,正迅速大量地出现。而期刊上发表的科技情报资料要占整个情报来源的65%以上。占整个文献量的60%左右。目前,全世界科技期刊大约有12万种,每年约增加1500种,我国目前出版的现刊也有5000种左右。在这期刊资料卷帙浩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它的利用率,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注意的问题。我所是以冶金地质专业为中心的研究所,现有科技人员二百余人,有一专业图书资料室,藏书约六万余册,主要是学科的基本理论着作,特别是新科学着作是收藏的重
芮玉彬[7](2019)在《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可视化分析(2008-2018) ——以14种高等教育核心期刊载文为样本》文中指出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可以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对学科建设文献的统计分析、核心词共现、核心词聚类及核心词突变监测来实现。借助现代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软件,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对我国学科建设领域研究成果的年度和期刊分布、研究机构、研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而挖掘作者间合作关系和机构区域分布特征。对学科建设领域研究主题及研究前沿进行判读。研究发现2008-2018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数量年度分布呈“U”型结构,呈现出差别明显的大落和大起两个阶段;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主题研究成果的刊载量在不同核心期刊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大学、行政机构、科研机构与学术组织是我国最主要的四类研究机构,相关研究机构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大致与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相一致;高产作者所形成的合作网络密度很低,研究作者之间缺乏紧密合作;近十年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形成了“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和“具体学科”研究三大主题领域;近十年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前沿演变可以分为以科学发展观、核心竞争力、新建本科院校为代表的渐弱型研究前沿、以高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权力为代表的稳定型研究前沿和以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为代表的渐强型研究前沿三类。研究认为保持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受政府政策过度影响;正确选择高等教育期刊,迅速有效地分享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有益经验;加强不同机构与地区针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问题的互动交流;围绕双一流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对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关注是今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有效路径。
张立伟[8](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健[9](1982)在《努力做好情报资料工作 不断提高情报服务效果》文中认为 我们湘潭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是一个小所,无论人力、财力,物力都很有限。但我们坚持在努力做好情报资料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情报服务效果,为我市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了一些工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把科技情报资料工作摆到适当的位置科技情报资料工作是科技情报工作的基础,是科技情报工作的主要内容,搞科技情报工作决不能搞无米之炊、空中楼阁。可以说,没有情报资料工作,就不可能有情报调研工作、情报服务工作、情报报导工作等。科技情报机构相对于其他部门、厂矿、科研单位来说,其优势和特点就是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技情报资料。同时,科技情报机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科技文献检索》小组[10](1976)在《怎样查找科技文献资料》文中认为 十二、会议文献及其检索方法(一)科技会议的类型科技会议是科学技术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在这些会议上,科技工作者互相讨论和交流科技研究中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许多学科中的最新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科技会议作首次公布的;会上提出的论文,有许多不在其它出版物上发表,即使发表,也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会议日趋增多。因此,科技会议活动已成为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动向和取得科技情报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新到化工期刊题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到化工期刊题录(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0 引言 |
0.1 选题意义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0.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0.4 本文创新点 |
1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状况分析 |
1.1 数字化信息资源概述 |
1.1.1 数字化信息资源类型 |
1.1.2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特点 |
1.2 国外重点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 |
1.2.1 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 |
1.2.2 美国化学文摘(CA网络版) |
1.2.3 美国工程索引(Ei网络版) |
1.2.4 ISI Web of Knowledge网络数据库 |
1.2.5 剑桥科学文摘(CSA) |
1.2.6 美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
1.2.7 电子期刊数据库 |
1.2.8 学术组织及其网站 |
1.2.9 Beilstein/Gmelin Crossfire化学手册网络数据库 |
1.2.10 国际石油化工专利 |
1.2.11 国际石油化工标准 |
1.2.12 科技报告 |
1.2.13 联机馆藏目录 |
1.3 国内重点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 |
1.3.1 化学信息网 |
1.3.2 中国石油和化工文献资源网 |
1.3.3 中国化工信息网 |
1.3.4 CSDL学科信息门户 |
1.3.5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络服务系统 |
1.3.6 电子期刊数据库 |
1.3.7 国内石油化工专利 |
1.3.8 联机馆藏目录 |
1.3.9 其他数字化石油化工资源 |
2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 |
2.1 网络化与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 |
2.1.1 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面临的网络环境 |
2.1.2 网络环境下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的发展变化 |
2.1.3 网络环境对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
2.1.4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利条件 |
2.2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 |
2.2.1 石油化工信息需求特点 |
2.2.2 建立良好的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环境 |
2.2.3 培养高素质的石油化工信息管理人才 |
2.2.4 加强石油化工信息网络用户培训 |
2.3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
2.3.1 利用石油化工馆藏特色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 |
2.3.2 根据专业特色建立石油化工网络资源专用数据库 |
2.3.3 挖掘灰色文献为石油化工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服务 |
2.3.4 石油化工科技查新中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 |
2.3.5 对石油化工单位内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
2.4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与问题 |
2.4.1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不足 |
2.4.2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
3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的需求状况分析 |
3.1 数字化环境下石油化工信息需求变化特点 |
3.1.1 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社会化 |
3.1.2 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
3.1.3 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数字化 |
3.1.4 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集成化 |
3.2 石油化工科研人员信息需求调查情况 |
3.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2.2 信息利用及需求情况 |
3.2.3 调查情况分析 |
4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
4.1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
4.1.1 数字化信息资源是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的重要内容 |
4.1.2 数字化信息资源是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
4.1.3 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能力是评价石油化工专业图书馆情报职能的重要指标 |
4.2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 |
4.2.1 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为重点服务对象 |
4.2.2 以现代化技术及数字化信息资源为重点服务内容 |
4.2.3 以建设本系统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库为工作重点 |
4.3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
4.3.1 针对性原则 |
4.3.2 精确性原则 |
4.3.3 时效性原则 |
4.3.4 系统性原则 |
4.3.5 选择性原则 |
4.3.6 跟踪与剔除原则 |
4.3.7 特色化与合理性原则 |
5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
5.1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
5.1.1 建立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 |
5.1.2 加强对网上石油化工信息资源的重组并建立资源导航系统 |
5.1.3 进行石油化工信息资源系统化管理 |
5.1.4 建立和开发专业数据库 |
5.1.5 合理开发数字化石油化工及相关行业信息资源 |
5.1.6 服务模式的创新 |
5.2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建设的建议 |
5.2.1 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
5.2.2 石油化工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
5.2.3 数字资源的选择 |
5.3 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
5.3.1 应注意知识产权问题 |
5.3.2 注重信息资源的选择标准提高信息质量 |
5.3.3 开展网络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
5.3.4 加强人员培训 |
6 结束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江苏标准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的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标准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科技文献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结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标准信息服务共享概述 |
2.1.1 标准的定义和分类 |
2.1.2 标准信息服务的定义和发展趋势 |
2.1.3 信息共享 |
2.2 江苏标准信息服务共享的运作模式和平台的结构 |
2.2.1 江苏标准信息服务共享的运行模式 |
2.2.2 江苏标准信息服务共享平台运行示意图 |
3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的需求分析 |
3.1 江苏标准信息服务现状 |
3.1.1 江苏标准信息服务的内容 |
3.1.2 江苏标准信息服务的机构与人员 |
3.1.3 江苏标准信息服务的资源 |
3.1.4 标准信息服务信息化水平 |
3.2 标准信息服务业务流程 |
3.3 江苏标准信息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
3.4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的目标 |
4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的架构 |
4.1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原则 |
4.2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
4.2.1 共享平台总体架构 |
4.2.2 共享平台前台设计 |
4.2.3 共享平台后台设计 |
4.3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库设计 |
4.4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的网络安全设计 |
4.4.1 动态口令身份认证与USB KEY认证相结合 |
4.4.2 病毒防护系统 |
5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的实施难点与效益分析 |
5.1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的实施难点 |
5.1.1 基于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的标准信息服务共享体系建立 |
5.1.2 共享平台角色管理 |
5.1.3 标准资源采集与加工 |
5.2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的效益分析 |
5.2.1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的经济效益分析 |
5.2.2 江苏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的社会效益分析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可视化分析(2008-2018) ——以14种高等教育核心期刊载文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1. 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需要 |
2. 对学科建设问题深入研究的需要 |
3. 个人疑问解答的需要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1. 学科 |
2. 学科建设 |
3. 信息可视化分析 |
(四) 相关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可视化研究 |
2. 国内学科建设研究 |
3. 国内学科建设领域可视化研究 |
(五) 可视化分析相关理论论述 |
1.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
2. 词频分析理论 |
3. 双重编码理论 |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 |
(二) 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 |
1. 数据来源 |
2. 数据获取 |
3. 数据导出与再清洗 |
三、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载文分布分析 |
(一)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载文年度分布分析 |
(二)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载文期刊分布分析 |
四、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主体分析 |
(一)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机构分析 |
1.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高产机构发文量分析 |
2.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高产机构区域分布分析 |
3.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高产机构属性分析 |
(二)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作者分析 |
1.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高产第一作者分析 |
2.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高产作者分析 |
3.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高产作者合作分析 |
4.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合着情况分析 |
五、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主题与前沿概况 |
(一) Citespace软件参数设置 |
1. Citespace参数含义 |
2. 本研究参数设置 |
(二)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主题分析 |
1.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
2.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主题分析 |
(三)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前沿分析 |
六、研究结论和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期刊与杂志 |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新到化工期刊题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石油化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 李华. 武汉大学, 2005(05)
- [2]关于专业图书馆期刊利用率问题[J]. 顾梅英. 图书与情报, 1987(04)
- [3]我所开展文献服务工作的情况和体会[J]. 王从厚. 图书情报工作, 1983(01)
- [4]江苏标准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的架构研究[D]. 陈银龙.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
- [5]我所开展二次文献服务工作的做法[J]. 孙玲. 图书馆论坛, 1994(04)
- [6]编制题录是提高期刊利用率的一项有效措施[J]. 罗映君. 湘图通讯, 1982(01)
- [7]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可视化分析(2008-2018) ——以14种高等教育核心期刊载文为样本[D]. 芮玉彬.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9]努力做好情报资料工作 不断提高情报服务效果[J]. 张健. 湘图通讯, 1982(02)
- [10]怎样查找科技文献资料[J].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科技文献检索》小组.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