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皖-55型茶叶揉捻机(论文文献综述)
葛长虹,庄建亮,申家荣,历复生,侯传龙[1](2021)在《夏茶机械采摘加工技术的集成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夏茶占全年茶叶产量的60%~70%,采摘任务繁重。近几年由于劳动力价格提高,夏茶价格又低,茶农采一天茶的收入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因此许多茶农放弃夏茶采摘,影响了种茶的经济效益,有的甚至弃茶进城务工或退茶还林。为探讨夏茶机械采摘的方法和采摘后茶产品的加工,自2012年6月至2020年8月对夏茶机械采摘进行了试验研究。
朱凤芝,吴拱星,颜国霖[2](2021)在《茶叶揉捻机智能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揉捻是茶叶加工中最核心工序之一,其机械结构经历了几代变化,随着科技发展,控制系统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常用的揉捻机机械部分采用手动摇柄使双曲臂结构下压,这种模式延迟时间长,茶叶揉捻过程时有被"压死""过揉",导致茶叶条索结团、断碎等问题,影响成品茶叶的品质。该项目通过对不同茶树品种(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等)及不同茶叶制作工艺(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等)的揉捻试验,对在揉捻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投叶量、压力、揉捻时间等)进行测量、记录、分析,建立茶叶揉捻工艺数据库;选用PLC控制器,构建压力自适应控制系统,达到压力最优控制,实现揉捻叶上料简便、自动加压、自动出料等功能。在触摸屏上可设定揉捻次数、压力、时间等参数,用户可根据不同茶类品种需求灵活调整参数。
邓虎啸,李兵,周健飞,王梦,柏宣丙[3](2021)在《茶叶揉捻机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揉捻是茶叶加工的一个重要工序,对形成茶叶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茶叶揉捻机的现状,对目前揉捻机的揉盘凹倾角、揉桶转速、棱骨数量等关键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连续化揉捻、自动加压、自动进(出)料等结构创新及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当前茶叶揉捻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叶飞[4](2020)在《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湖北工夫红茶生产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质优异,但是受加工条件、加工技术等因素影响,风味品质难以稳定,新产品的研发也相对滞后,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有待优化,新产品研发也亟需推动。为了提高湖北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本研究基于感官审评、色差测定、液相色谱(HPLC)和微固相萃取联合气质(HS-SPME-GC-MS)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开展了湖北工夫红茶风味品质评价技术研究,系统优化了加工工艺参数,同时研发了夏暑工夫红茶等系列新产品,为助推湖北省工夫红茶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现将主要研究内容汇报如下:1.湖北工夫红茶色泽、滋味和香气品质及特征性分析分别采用感官审评、色差法、化学计量法和HS-SPME-GC-MS等手段方法,开展湖北工夫红茶色泽、滋味和香气品质特征性分析。色泽品质结果表明:工夫红茶的色泽品质较高,其中干茶色泽得分与干茶亮度(L)和色彩饱和度(E)的正相关关系最大;茶汤色泽得分与茶汤红度(a)、茶汤色相角(a/b)的正相关关系最大,后续建立了茶汤色泽品质得分的拟合回归方程,实现了工夫红茶茶汤色泽品质的快速准确评价。滋味品质结果表明:湖北不同区域的红茶感官滋味品质上有较大差别,宜昌地区的工夫红茶甜醇尚浓厚,恩施的部分工夫红茶甜醇尚鲜,咸宁地区的工夫红茶醇稍涩。理化结果发现,湖北咸宁地区红茶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较高(47.86%和16.89%),襄阳地区的氨基酸、茶褐素和黄酮含量较高(2.14%、8.65%和2.52%),宜昌红茶的茶红素含量最高(6.06%),咸宁地区红茶的儿茶素总量和可溶性糖较高(1.96%和5.31%),湖北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和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呈正相关。香气品质结果表明:湖北工夫红茶整体上呈现甜香和糖香特征,其中宜昌、恩施地区的红茶表现为甜香和糖香浓郁持久,部分样品有蜜糖香、花果香,襄阳地区红茶具有高火香,黄冈地区红茶带焦糖香。样品中共检出93个香气成分,分析得到湖北工夫红茶甜香和糖香的呈香特征成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1-辛烯-3-醇、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Trans-香叶基丙酮、苯乙醛、癸醛、己醛、Trans-橙花叔醇、2-乙基呋喃和柠檬烯等。2.湖北工夫红茶提质关键工艺优化及品质机理研究系统优化湖北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及参数,最终集成创新提出了连续化标准化加工工艺,定型了1套连续化生产线,与传统单机作业相比,该生产线日产工夫红茶500 kg以上,所制产品品质提高1个等级,生产效率是传统工艺的4~5倍,人力成本降低80%。2017年该技术已经在湖北省主要工夫红茶产区示范应用,指导装配工夫红茶连续化生产线6条,企业反响良好。理化品质和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热风干燥处理的工夫红茶样品的感官得分较高,茶汤的色相值(a、b)以及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显着高于滚炒干燥,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酚氨比,均极显着高于滚炒干燥处理,但滚炒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热风干燥处理;热风干燥处理工夫红茶的甜香型香气成分如苯乙醛、癸醛、芳樟醇等含量相对较多;热风干燥处理的茶汤对DPPH的抗氧化能力优于滚炒干燥处理。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测定了不同干燥处理的工夫红茶中所有代谢产物,筛选鉴定出茶叶中19种差异性代谢产物,其中没食子酸、莽草酸、D-半乳糖、2,10二甲基十一烷和2,6,10-三甲基十二烷4种成分是热风干燥处理工夫红茶区别滚炒干燥处理的代表性特征代谢产物。3.湖北工夫红茶关键加工工艺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质化学研究针对湖北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需求,同时立足湖北茶产区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创新研发了夏暑工夫红茶、乌龙工夫红茶和针形名优红茶系列新产品,优化提出了配套工艺,并开展了品质化学研究,为湖北省工夫红茶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提供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理论依据。夏暑工夫红茶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采用金水1号、丰水、黄花和鄂梨2号砂梨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改善红茶品质,并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所制样品的感官得分、色泽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组分,结果发现:不同来源的PPO的动力学曲线差异较大,丰水和金水1号砂梨的PPO活力较强,分别在3 min和5min左右时达到了最大反应速率,可以与茶叶初期PPO活性较低形成互补,促进工夫红茶发酵。金水1号砂梨多酚氧化酶处理的夏暑工夫红茶,感官得分相对较高,与对照相比,理化成分中的茶黄素、茶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升高(P<0.01),香气组分中的苯乙醛、Trans-Trans-2,4-庚二烯醛、藏红花醛、橙花醇、顺氧芳樟醇、β-紫罗酮、Trans-香叶基丙酮、α-古巴烯等组分也有所增加,综上试验结果,金水1号砂梨的多酚氧化酶可以作为一种改善夏暑工夫红茶品质的有效方法。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产品创新及品质机理研究:以一芽三四叶乌龙茶品种的鲜叶原料,融合晒青、做青和发酵工艺,研制出“浓郁的花香”的红茶产品,较传统红茶,产品品质提高2个等级;以传统湖北工夫红茶对照,测定分析得到了乌龙工夫红茶中84种香气成分,差异性成分有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顺-茉莉酮、己酸顺式-3-己烯酯、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苯甲醛、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等,其中吲哚、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是乌龙工夫红茶独有的标志性香气成分。2015年该技术已经在湖北恩施馨源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示范应用,日产乌龙工夫红茶500 kg以上,所制产品有“乌龙红”等,市场反映较好。针形名优红茶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为提高茶叶外形品质,采用精揉机设备,单因素试验比较了茶坯含水率、温度、时间和投叶量不同处理的影响,发现不同参数对感官品质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时间>茶坯含水率>温度>投叶量,后续正交优化得到了针形名优红茶的精揉工艺参数:茶坯含水率32%,锅温110℃,炒制时间30 min,投叶量3.0 kg,所制产品品质提高1个等级,生产效率提高4~16倍。2015年该技术成果已经在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其示范应用,日产针形红茶200 kg以上,所制产品有“宜红金针”和“金果红针”等。
李为宁[5](2020)在《珠茶做形关键装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茶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珠茶的成型品质成为影响珠茶口感的关键因素。双锅曲毫机作为珠茶成型的关键设备之一,珠茶成型品质受到其工作性能优劣的直接影响。为了提高连续做形工序中珠茶的成型品质,解决传统双锅曲毫机机器振动和噪声大,炒板部件运动平稳性差等问题,在参考中外文献、实地考察以及技术交流的基础上,结合珠茶加工工艺要求和现有双锅曲毫机的使用经验,本课题组重新设计了一种双锅曲毫机,该机器振动较小、珠茶成型率较高,适用于珠茶的连续化生产。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为了改善双锅曲毫机的传动性能,减小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首先,运用Matlab软件的优化功能对曲柄摇杆的杆长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得到双锅曲毫机传动性能最佳时的杆长参数组合为:曲柄长度200mm,连杆长度333mm,摇杆长度310mm,机架杆长度320mm。然后,运用Adams 2016软件建立曲柄摇杆虚拟样机模型,对参数优化前后的曲柄摇杆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得到从动件摇杆的运动变化规律。(2)为了避免双锅曲毫机机架振动及变形影响对珠茶的造型效果,根据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对机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获得机架前6阶振型及所对应的固有频率。通过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措施,改善双锅曲毫机的结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珠茶的成型品质。(3)基于离散元理论,运用EDEM 2018软件对珠茶颗粒的翻炒过程进行仿真模拟,获得珠茶颗粒在炒锅内的运动过程,并且得到不同影响因素(炒板摆速、炒板摆幅、投叶量)下珠茶颗粒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变化情况,为珠茶颗粒的成型提供研究依据。(4)以宣城地区的涌溪火青为试验材料,以研制的双锅曲毫机为研究对象,选取炒板摆速、炒板摆幅以及投叶量作为试验因素,以珠茶的碎茶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3因素3水平的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运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影响碎茶率指标的试验因素顺序依次是炒板摆速,炒板摆幅和投叶量。且当炒板摆速为95r·min-1、炒板摆幅为78°、投叶量为5kg时,碎茶率为6.6%,涌溪火青具有较好的成型品质。最后对试验优化结果进行实验验证,验证实验结果与试验因素参数优化结果基本一致,可为茶机设计人员进行双锅曲毫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
权启爱[6](2018)在《我国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研制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开发研制,经历了大宗茶和大众消费性名优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研发两个阶段,目前已达到实用水平。但由于部分单机本身尚不具连续功能、低含水率茶叶物料含水率测定元件缺乏和标准化进展滞后,我国的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现还有诸多技术需攻克。
权启爱[7](2017)在《茶叶揉捻机的发明及我国茶叶揉捻机研制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揉捻几乎是所有茶类加工不可或缺的工序,目的是使茶叶紧结成条,体积缩小,外形美观,同时使茶汁部分溢出,利于干茶冲泡。茶叶揉捻使用的设备是茶叶揉捻机,它的发明及在我国的研制推广,经历了极为漫长和艰辛的岁月。一、从我国茶叶的人工揉捻谈起中国的茶叶加工,千百年来一直停留在手工作业状态。揉捻作业是用竹编篾片铺在桌面或置于宽凳上,用手工在篾片上揉搓使茶叶成形。一些无法用手工揉捻成形的粗老茶
权启爱[8](2017)在《新中国茶叶机械的快速发展和茶机行业的繁荣》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恢复和茶叶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茶产业沿着从人工作业向着半机械化、机械化的道路迅猛发展。一、茶叶加工机械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国茶叶以大宗红、绿茶生产为主,红、绿茶加工机械是这一时期制茶机械研发的重点。80年代后期,名优茶生产兴起,茶叶加工机械的研发重点转向名优茶机械。1.土法上马,红、绿茶机械初步成型新中国百废待兴,为了促进茶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国家
周昊[9](2017)在《全自动绿茶生产线关键设备研发》文中指出全自动绿茶生产线应用范围广泛,除了可以生产红茶和绿茶外,还可以通过修改和调整设备来加工制造其他茶叶种类。我国未来的的茶叶生产会走向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的发展,以适应茶产业的发展需求。茶叶机械不同于一般的加工机械,需要考虑碎茶、漏茶、揉捻力度以及加工时各种综合的环境等一系列影响茶叶质量和制茶效率的因素,因此对其的优化分析也是十分迫切的。本课题以某全自动绿茶生产线为基础,针对其关键设备揉捻机与曲毫机进行研究分析,将有限元分析方法、虚拟样机仿真分析引用至结构的优化与分析之中,在保证不影响茶叶加工的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对揉捻机与曲毫机部分机构进行改进和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有以下5个方面:(1)通过参观制茶设备运行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调研、与工作研究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后,发现并收集到部分现今设备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完成关键设备的建模,明确优化和分析的目标。(2)采用ABAQUS/CAE 6.13-Explicit模块对揉捻机不同棱骨顶部圆角和棱骨条半径的模型,模拟茶叶揉捻时底部茶叶的运动状态,进行有限元动态分析仿真。分析得出结论为,揉盘底部茶叶因棱骨顶部圆角半径值增大而受揉捻力增大,因棱骨条半径增大而受揉捻力也增大,这一结论对提高茶叶揉捻机装备的设计制造具有重要的意义。(3)从揉捻机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参照日本线茶叶设备应用的圆形聚茶机构,在原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改变辅助装置底部毛刷的形状和装卸结构,使其优化为带有弧形引导的聚茶机构。(4)应用Adams 2013仿真分析软件对聚茶辅助机构进行运动仿真,通过分析仿真时的运动状态和对比圆形聚茶装置的位移曲线,验证改进机构的可行性。(5)运用ABAQUS对曲毫机炒锅、炒板分别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各阶振型及所对应的固有频率。通过对炒锅结构改造优化前后和炒板的各阶固有频率及振型的对比,发现炒锅固有频率远高于炒板,在炒茶时需保护好炒板不因共振而变形影响加工。
梁娟,林菡,施键兰,林小焱[10](2017)在《茶叶揉捻机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茶叶揉捻机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6CR-55型茶叶揉捻机的工作压力检测、揉捻时间控制、步进电机的控制。为了实现这些功能,本文采用单片机STC89C52作为控制器,采用压力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ADC0809芯片对信号进行模/数转换,显示部分选用LCD1602。软件部分运用KEIL u Vision4编程工具进行软件的开发并使用Proteus软件进行硬件的仿真调试,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最终实现了压力检测显示于液晶屏上,以及步进电机系统的控制和茶叶揉捻时间控制等功能。
二、皖-55型茶叶揉捻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皖-55型茶叶揉捻机(论文提纲范文)
(1)夏茶机械采摘加工技术的集成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验茶田的基本情况 |
二、采茶机的选择 |
三、机采条件的创建 |
1.茶蓬机采面的创建。 |
2.平形茶蓬面的定型。 |
四、机械采摘的实施 |
五、机采茶卷曲形绿茶机械加工技术规范 |
1.鲜叶分拣。 |
2.鲜叶摊晾。 |
3.杀青作业。 |
(1)工艺要求。 |
(2)作业机械及安装调试。 |
(3)操作规程。 |
(4)揉捻。 |
(5)炒干(定型)。 |
(6)烘干(焙火)。 |
六、机采茶叶红茶机械加工技术规范 |
(1)萎凋。 |
(2)揉捻。 |
(3)发酵作业。 |
(4)烘干(焙火)。 |
(2)茶叶揉捻机智能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揉捻机机械结构设计 |
2 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
3 结语 |
(3)茶叶揉捻机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揉捻机现状 |
二、揉捻机参数优化研究进展 |
三、揉捻机创新结构研究进展 |
四、揉捻机的自动控制研究进展 |
五、揉捻机发展趋势 |
(4)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工夫红茶概述 |
1.1 国内工夫红茶产业与现状 |
1.2 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进展 |
1.3 工夫红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 |
2 湖北工夫红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4 湖北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进展 |
5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湖北工夫红茶感官品质特征 |
2.2 工夫红茶茶汤色泽品质特征及预测模型 |
2.3 湖北工夫红茶的理化品质特征 |
2.4 湖北工夫红茶香气组成及成分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湖北工夫红茶传统加工技术优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萎凋试验设计 |
1.2.2 揉捻试验设计 |
1.2.3 发酵试验设计 |
1.2.4 干燥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萎凋工艺结果 |
2.1.1 不同萎凋方式对内含成分的影响 |
2.1.2 不同萎凋方式对香气组分的影响 |
2.1.3 不同萎凋方式对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4 不同萎凋程度对红茶理化成分的影响 |
2.1.5 不同萎凋程度对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6 萎凋试验小结 |
2.2 揉捻工艺结果 |
2.2.1 比较不同揉捻机型号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
2.2.2 比较不同转速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
2.2.3 比较不同投叶量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
2.2.4 比较不同揉捻时间转速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
2.2.5 揉捻试验小结 |
2.3 发酵试验结果 |
2.3.1 比较不同发酵方式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
2.3.2 比较不同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
2.3.3 发酵试验小结 |
2.4 干燥试验结果 |
2.5 湖北工夫红茶工艺参数定型及应用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干燥工艺对工夫红茶品质及代谢组分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样品处理 |
1.1.2 试剂和药品 |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 检测方法 |
1.2.1 感官审评方法 |
1.2.2 色泽检测方法 |
1.2.3 理化检测方法 |
1.2.4 香气检测方法 |
1.2.5 抗氧化能力检测方法 |
1.2.6 代谢组检测方法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
2.1.1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结果 |
2.1.2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色泽品质结果 |
2.1.3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理化品质结果 |
2.1.4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的结果 |
2.1.5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产品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
2.2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代谢组分的影响 |
2.2.1 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考察结果 |
2.2.2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代谢组分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湖北夏暑工夫红茶新产品及提质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比较砂梨和茶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
2.2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感官得分的影响 |
2.3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色泽品质的影响 |
2.4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理化成分的影响 |
2.5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香气组分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产品创新及品质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原料等级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
2.2 不同晒青程度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做青处理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
2.4 不同摇青次数对乌龙工夫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
2.5 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参数定型及应用 |
2.6 乌龙工夫红茶特征性香气品质研究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湖北针形工夫红茶做形工艺研究及新产品研发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投叶量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
2.2 不同茶坯含水率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
2.3 不同炒制时间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
2.4 不同锅温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
2.5 针形名优红茶做形正交试验工艺参数优化 |
2.6 针形名优红茶不同做形工艺比较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1 主要研究成果 |
1.1 湖北工夫红茶风味特征物质主成分研究 |
1.2 湖北工夫红茶关键提质工艺研究 |
1.3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品质和代谢组分的影响 |
1.4 湖北工夫红茶系列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珠茶做形关键装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茶叶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国内茶叶机械的研究现状 |
1.1.2 国外茶叶机械的研究现状 |
1.1.3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的发展趋势 |
1.2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课题来源 |
1.2.2 研究背景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珠茶加工技术及其关键设备 |
2.1 珠茶及其加工技术 |
2.1.1 珠茶简介 |
2.1.2 珠茶加工技术 |
2.2 双锅曲毫机的发展 |
2.2.1 双锅曲毫机的研究现状 |
2.2.2 课题组研制的双锅曲毫机 |
2.3 双锅曲毫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曲柄摇杆机构的参数优化及运动学仿真 |
3.1 曲柄摇杆的运动理论分析 |
3.1.1 最小传动角的位置 |
3.1.2 行程速比系数k |
3.2 曲柄摇杆机构的参数优化设计 |
3.2.1 约束条件的建立 |
3.2.2 目标函数的确立 |
3.2.3 建立数学模型 |
3.2.4 优化计算结果 |
3.3 Adams软件简介 |
3.4 基于Adams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3.5 曲柄摇杆机构运动仿真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锅曲毫机机架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
4.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
4.2 ANSYS Workbench模态分析步骤 |
4.3 建立机架的有限元模型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2 .确定材料属性 |
4.3.3 模型网格划分 |
4.3.4 约束条件确立 |
4.4 机架有限元模态分析 |
4.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EDEM的珠茶颗粒成型的试验研究 |
5.1 离散元法理论基础 |
5.1.1 颗粒模型 |
5.1.2 接触力学模型 |
5.1.3 物料颗粒的运动方程 |
5.2 EDEM软件简介 |
5.3 EDEM软件的应用 |
5.4 基于EDEM的珠茶颗粒动力学仿真及分析 |
5.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4.2 珠茶颗粒模型的建立 |
5.4.3 接触模型的选取 |
5.4.4 材料属性设置 |
5.4.5 颗粒工厂设置 |
5.4.6 几何体运动参数设置 |
5.4.7 仿真时间步长和网格单元大小设置 |
5.4.8 环境属性设置 |
5.5 仿真结果 |
5.5.1 珠茶颗粒运动过程 |
5.5.2 炒板摆速对珠茶成型品质的影响 |
5.5.3 炒板摆幅对珠茶成型品质的影响 |
5.5.4 投叶量对珠茶成型品质的影响 |
5.6 珠茶成型的多因素优化试验 |
5.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6.2 试验评价指标的测定 |
5.6.3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5.7 验证实验与结果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我国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研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宗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发展背景 |
二、大宗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研发及技术状况回顾 |
三、名优茶加工机械的小型和零碎, 催生了名优茶连续化生产线 |
四、名优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类型及其设备配备 |
1. 名优绿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1) 炒青型名优绿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2) 毛峰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3) 香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4) 扁形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5) 曲毫 (颗粒) 形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2. 工夫红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五、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发展水平评价和待攻克技术重点 |
1. 名优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研发, 还将是近期茶机发展的重点 |
2. 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已达到实用水平 |
3. 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标准化急需攻克 |
4. 名优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实现完全自动化的最大瓶颈应突破 |
(7)茶叶揉捻机的发明及我国茶叶揉捻机研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我国茶叶的人工揉捻谈起 |
二、茶叶揉捻机的发明 |
三、我国茶叶揉捻机的研制和推广应用 |
四、自控和连续化作业茶叶揉捻机的研制 |
(8)新中国茶叶机械的快速发展和茶机行业的繁荣(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叶加工机械化的发展 |
1. 土法上马,红、绿茶机械初步成型 |
2. 茶叶加工机械产品的正规研制和设计 |
3. 茶叶加工机械化快速发展,中国茶机行业的形成 |
二、名优茶加工机械的研发 |
三、茶园作业机械化踏上征途 |
四、茶叶机械创新的展望 |
(9)全自动绿茶生产线关键设备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茶叶生产设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茶叶生产设备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茶叶生产设备的发展现状 |
1.2.3 茶叶生产设备的发展趋势 |
1.3 全自动绿茶生产线机械加工工艺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3 论文结构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揉捻机与曲毫机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揉捻机的发展现状 |
2.1.1 简介揉捻作用 |
2.1.2 国内揉捻机的主要研究方向 |
2.1.3 国内主要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揉捻机企业及产品 |
2.2 现有揉捻机的构造及工作机理 |
2.2.1 常用揉捻机的构造 |
2.2.2 揉捻机揉桶的运动特点 |
2.2.3 本课题所研究的全自动绿茶揉捻设备 |
2.2.4 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存在不足 |
2.3 曲毫机的发展现状 |
2.3.1 简介曲毫作用 |
2.3.2 国内曲毫机的主要研究方向 |
2.3.3 国内外主要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曲毫机企业及产品 |
2.4 现有曲毫机的构造及工作机理 |
2.4.1 曲毫机的结构 |
2.4.2 本课题所研究的全自动绿茶曲毫设备 |
2.4.3 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存在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揉捻机棱骨形状对底部茶叶的影响 |
3.1 Abaqus/Explicit有限元分析法介绍 |
3.2 揉捻机棱骨结构 |
3.2.1 棱骨作用于茶叶揉捻的影响 |
3.2.2 棱骨作用于茶叶集叶的影响 |
3.3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简化 |
3.3.1 揉捻机整体建模 |
3.3.2 三维模型的建立及模型简化 |
3.4 有限元动力学仿真分析 |
3.4.1 部件材料及分析步 |
3.4.2 部件划分网格 |
3.4.3 装配和相互作用 |
3.4.4 定义载荷 |
3.5 可视化分析结果 |
3.5.1 不同顶部圆角 |
3.5.2 不同棱骨半径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揉捻机揉桶聚茶辅助机构设计及仿真 |
4.1 ADAMS运动规律分析 |
4.1.1 ADAMS运动学方程的建立 |
4.1.2 ADAMS运动学方程的求解算法 |
4.2 揉桶聚茶辅助装置的设计 |
4.2.1 辅助装置的初步构想 |
4.2.2 改进为可分离式 |
4.3 揉桶聚茶辅助装置的仿真及验证 |
4.3.1 背景分析 |
4.3.2 建立简化模型并导入 |
4.3.3 定义材料及约束条件 |
4.3.4 设置运动条件 |
4.3.5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曲毫机炒锅和炒板的模态分析 |
5.1 模态分析理论 |
5.2 炒锅模态分析 |
5.3 炒板模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皖-55型茶叶揉捻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夏茶机械采摘加工技术的集成试验[J]. 葛长虹,庄建亮,申家荣,历复生,侯传龙. 农机科技推广, 2021(05)
- [2]茶叶揉捻机智能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J]. 朱凤芝,吴拱星,颜国霖. 科技资讯, 2021(08)
- [3]茶叶揉捻机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邓虎啸,李兵,周健飞,王梦,柏宣丙. 中国茶叶, 2021(02)
- [4]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D]. 叶飞.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5]珠茶做形关键装备的研究[D]. 李为宁.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2)
- [6]我国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研制与发展[J]. 权启爱. 中国茶叶, 2018(06)
- [7]茶叶揉捻机的发明及我国茶叶揉捻机研制与发展[J]. 权启爱. 中国茶叶, 2017(11)
- [8]新中国茶叶机械的快速发展和茶机行业的繁荣[J]. 权启爱. 中国茶叶, 2017(09)
- [9]全自动绿茶生产线关键设备研发[D]. 周昊. 贵州大学, 2017(03)
- [10]茶叶揉捻机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J]. 梁娟,林菡,施键兰,林小焱. 软件,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