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祥繁[1](2014)在《江苏NT公司原总经理离任审计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越来越来复杂,离任审计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其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的依据,约束在职干部的一个手段,可以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不仅如此,离任审计还有利于完善干部管理机制、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核实企业家底、鉴定前后任的经营业绩、促进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法纪。但是我国对离任审计的理论研究却非常有限,相关法律条文也相当的匮乏。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对离任审计的法律规定还停留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999年制定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阶段。而且,我国对离任审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离任审计执业时的规范均没有明确的描述。我国离任审计还是参照财务收支审计的方法以财务报表为基础来展开,并没有根据审计业务的发展以及所面临的复杂经济环境来确定审计方案,审计人员往往忽视已离职或将离职的领导干部对审计产生的影响。由此可见,离任审计急需在理论上加以完善,在法律上加以补充,在实施上加以规范。本文以江苏NT食品总公司原总经理王某的离任审计为实例,对离任审计进行研究。在江苏省开展审计风暴活动中,江苏省审计局对全省国有粮油公司开展专项审计期间发现NT公司存在重大审计风险;然后,根据发现的重大审计风险,开展对刚离职的王某的离任审计,顺藤摸瓜,最终查明王某涉嫌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的犯罪事实,为国家和社会挽回损失,抓出贪腐“蛀虫”。通过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国的离任审计存在不能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制度、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离职领导对离任审计的影响、离任审计在识别责任归属上的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对案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离任审计与传统财务报表审计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其客体不同、重心不同,前者是对“人”的审计,是对其经济责任的审计,而后者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是对其合法性、准确性的审计;离任审计虽然可以约束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但在离任审计理论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其并不能成为抑制腐败的利器。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和重视离任审计、重点审计与一般审计相结合、提高效率并确保离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分清经济责任等一系列手段来加以解决,以使离任审计的开展能兼顾效率和效果。
李月仙[2](2016)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以K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经营规模和经济策略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备受关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也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主要研究分析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审计风险及其防控措施,并结合着实际案例做出了分析。本文的框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的内容与目的,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此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理论依据,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现状,并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此部分笔者主要对国有企业的性质及概念、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与客体、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此部分笔者先分析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和成因,再分别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任职状态、经济责任审计流程、风险导向审计的视角,分析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第五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措施分析。此部分笔者结合了第四部分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控措施。第六部分:案例分析:K企业原董事长k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此部分笔者对K企业原董事长k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案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审计案例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第七部分:小结。此部分笔者总结了全文的主要核心观点,提出了后续研究建议。
刘笑霞,李明辉[3](2014)在《苏州嵌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域环境审计实践及其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常规的环境审计往往针对具体的项目,没有很好地与环境受托责任承担者的个人责任联系起来,这不仅不能完整地评价政府及其官员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且会导致环境责任的弱化。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本地区环境保护负有首要责任。在对党政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理所当然地要包括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近年来,苏州市审计机关探索将区域环境审计纳入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当中。这不仅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原有内涵,而且有助于促进领导干部转变政绩观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履行环境受托责任。苏州的嵌入式区域环境审计实践对于我国探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皮雨晴[4](2019)在《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文中认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对审计模式的创新探索开展起步时间较晚。随着2010年末《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2011年《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等文件的颁布,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但是现实审计工作实践中依然阻碍颇多,尚不全面完整的审计制度体系,缺乏细化的审计流程及后续的审计成果运用方法。我国加入WT0组织带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社会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流砥柱,其主要领导人的经济行为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抵抗内、外部经营风险的能力,需要有详细的制度准则对领导人的经济行为进行评判和监督。特别是在当下反腐倡廉的现实语境下,科学系统地评价领导人经济行为,有助于正本清源处理腐败问题,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目前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已基本丰富,对于实际工作指导具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对于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相关配套细则需要进一步完善,旨在指导企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的相关文献数量比重仍然偏低。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基础保障行业,在政府管理部门及集团公司领导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有更高的要求下,不同子公司、不同经营业态的高速集团内部经济责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审计准则及评价标准,需要在审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细化审计层级及规范化水平,延伸并深化审计内涵。本文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理论结合企业的实际现状,阐释CX公司审计工作组织架构及审计实施工作中的特点、内容等,深入剖析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对CX公司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给出改善意见。本文首先介绍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内容、特点及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本文论述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受干部管理部门委托,就其企业主要领导人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规性所应承担的责任。依法依规对离任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明确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特定的专项审计,在审计对象、内容及流程等的独特之处,以及在健全监督评价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以及推动中国审计模式发展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并且将受托责任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权力制衡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为下文分析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奠定基础。其次,本文阐述了CX公司组织架构及其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包括对其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流程等方面,并总结了其对分公司总经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导致其不足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审前计划不完备,无法落实先审后离并且对人事任免约束力有限;事中审计效率低,审人才资源不足,审计实施存在随意性;审计评价主观性大,过度依赖领导人述职报告并缺乏细化的审计评价体系;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审计结果不透明,与问责机制脱节。最后,针对CX公司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不足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具体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科学设置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有效运用审计程序方法;建立健全审计评价体系;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本文旨在丰富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理论,同时为CX公司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其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胡智强,余冬梅[5](2018)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定位与规范重塑——以十九大报告关于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精神为基点》文中研究指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典型的中国式国家审计制度,它实质上是保证和监督干部履行以经济责任为基础的综合整治责任的一种特殊的干部管理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在价值目标、监督对象、审计信息披露、审计程序与方法技术、问责机制等诸多方面与一般的国家审计制度之间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在规范属性和内容上介于党内法规和法律规范两者之间。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采取"党政联合立法"模式影响了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统一性和国家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为依托,在国家审计法律制度之内做出正式制度安排,实现制度的整体协调,充分发挥监督效能。
李笑雪[6](2016)在《经济责任审计治理权力“期权化”研究》文中提出在以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作为权力"期权化"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权力"期权化"腐败查处率对社会公众的信号效应,指出公共权力是经济责任审计与权力"期权化"的契合点,进而提出通过由"事"到"人"、由"物"到"人"、由"人"到"事"的途径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在任、离任、任后经济责任审计,并公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压缩权力"期权化"空间,使领导干部不愿、不敢和不能权力"期权化",从而规范党政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发挥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吴亭儒[7](2015)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D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崛起,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高等学校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也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然而,由于高等学校之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高校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也不断膨胀,以上种种因素导致高等学府逐渐成为腐败现象的高发地。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中国特有的经济监督制度,对高等学校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审计与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弥补高校管理漏洞,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日益受到重视而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的一项特有的经济监督方式,审计模式尚不规范完整,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仍处于摸索与经验总结阶段,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总结与综述,结合D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现实案例,分析我国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如何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方法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提供指导意义。经过对案例的分析以及与我国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研究,本文认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法律法规初见成效,但规范制度仍存在缺失;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够;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程序还不够科学;审计结果运用受限,未达到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应有效果。在上述问题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加强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提高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强化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使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黄灿[8](2020)在《X国企对A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不同的是其本身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及其重要战略意义。在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重要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有企业不像民营企业以逐利为主要目标,更多的是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计民生的重任,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近些年来,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对国有资产管理人治理状况的评价逐渐成为人事变动决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参考,并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信息。在新的监察法颁布后,为深入贯彻“监督挺在前”的重要方针,对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核心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也成为了监察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逐渐发展并完善,虽已走过三十多载,但与欧美问责审计机制上百年的历史相比,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各项制度和办法出台,经济责任审计也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和模式化,但在实际开展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如程序不合规、审计方法不当、评价体系不适用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审计内容出发,对开展的审计全过程进行详细介绍,较为系统的梳理出存在的各项问题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对完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从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同时进行总结评述,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主要对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包括含义及特点、方法及风险,审计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案例分析部分。首先,介绍了X国企的基本情况及其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及人员结构,同时对其A子公司的主要情况作了简单介绍;其次,对X国企审计部在对A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介绍;最后,对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全过程进行详细说明;第四章,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第五章,针对完善X国企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是结束语。通过案例分析及总结,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国有企业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其成立的初衷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注定了对其主要领导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将不可避免的存在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在要求审计全覆盖的今天。因此,审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科学使用审计方法,正确定位审计职责,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公正客观的出具审计报告才能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文本采用规范式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X国企对其A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例,揭示了整个审计过程中在选用审计方法、确定审计样本、做出审计结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提出完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董楠[9](2017)在《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制度。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键期,经济责任审计也在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升级,现有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难以适应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要求,存在比较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重点研究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审计内容、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规范研究、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并在对国外典型国家相关审计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改进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一是研究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包括概念界定、主要特点和功能作用。二是系统评述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等。三是全面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对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结果运用等进行具体研究。第二,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要求,提出了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分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内部管理情况、自主创新情况、境外资产管理情况、风险管控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8个主要方面。对上述8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提出明确具体的审计内容和主要评价指标。第三,探讨了国外典型国家相关审计制度。具体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外比较成熟和典型国家的审计制度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外相关审计制度安排中,与经济责任审计最接近、最有借鉴意义的是绩效审计制度。第四,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审计体制方面,存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限、人员经费受制等问题;审计对象方面,存在认识模糊、覆盖面不全等问题;方法程序方面,存在缺乏统一指南、计划统筹不够、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审计内容方面,存在界限模糊、分类不明、不够细化等问题;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缺乏指标体系、定量评价欠缺、忽视绩效评价等问题;责任界定方面,存在责任界限划分困难、界定责任难以量化等问题;结果运用方面,存在不同内容运用程度不一、整改督导力度较弱、运用情况不够透明等问题;风险防范方面,存在风险突出、防控不力等问题。对每一个问题,深入分析了成因。第五,提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审计体制方面,应推进审计体制改革、扩大审计执法权限、实行审计垂直管理;审计对象方面,应扩大审计对象范围、准确把握审计对象;方法程序方面,应出台统一程序指南、加强审计计划统筹、应用先进审计方法;审计内容方面,应厘清受托责任分类、细化明确审计内容;评价标准方面,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定量评价方法、强化履责绩效评价;责任界定方面,应高度重视责任界定、科学划分责任界限、量化界定经济责任、注重审计证据支撑;结果运用方面,应健全结果运用制度、发挥联席会议功能、加大问责追究力度、强化结果运用整改、完善结果公告制度;风险防范方面,应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的"三来源"论,并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进行系统分析。二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分为8个方面、27个审计事项,并对每个审计事项进行了细化分析,在内容分类、系统性、可操作性上丰富了以往的类似研究。三是对国外典型国家的相关审计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既丰富和发展了以往的类似研究,也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
汪立元[10](2013)在《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和引导国有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企业管理、建立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方面有效地发挥作用。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存在着内在联系,它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一企业法人治理制度的建立。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重要组成的审计监督制度手段,能找出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起到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现有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往往从政府委托代理的视角、侧重于财务收支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审计,审计评价落后于审计实践,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企业管理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显现。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对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重点未形成统一认识;国企高管的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国企高管经济审计现有审计评价方法往往从财务收支的角度,侧重于对经济责任结果的获得,忽略了对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履行过程的监控与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政府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它的侧重点应该是设计出一套用来有效评价国企高管绩效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必须反映国企高管的全面履责,有利于促进国企经济方式的转变和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从企业战略目标的角度,综合考虑客户、消费者、职工、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实现相关各方利益均衡化的条件下,企业战略目标的最大化。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国企高管经济审计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评述。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基础是受托经济关系,是我国特有的审计类型。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与实务进行探索。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在健全公司治理制度、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在其审计主体、审计内容等方面与民间审计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评审;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情况评审;重大经济决策事项评审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性评审。第二,现阶段我国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实践,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借鉴了一些其他领域的审计评价方法,如沃尔评价模式、现代评价模式、专用评价模式、EVA(经济增加值)评估方法、平衡计分卡法、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只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评价,不能全面评价国企高管应该履行的经济责任。第三,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研究。在分析现行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存在与企业长期战略脱节、忽略了对经营过程的监控和考评等弊端的基础上,本研究指出应当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业绩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性保障状况评价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评价三个方面评价国企高管经济责任。第四,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对其维度进行合理调整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运用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本研究在分析论述了平衡计分卡优化的可行性基础上,对其原有的四个维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国企高管社会责任的维度,即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社会责任五个层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进行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是将国企高管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企业长期经营战略紧密结合,旨在评价国企高管对国企长期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力。在具体指标的设计上,注重了对业务流程的监控和评价;突出了反映国企整个经营过程的具有动态功能的现金流量指标的作用;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均应包括在包括于评价指标体系之中。第五,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将传统的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结合,吸收它们的优点,并进行了优化改进,构建了改进的BP神经网络方法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体做法是在传统三层BP神经网络(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权值优化层(遗传算法)网络。第六、对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仿真研究。本研究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15个核心评价指标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模拟运算。在对选择的华东地区100家典型的国有大型企业调查问卷结果数据进行归类基础上,进行了实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改进的BP神经网络方法引入到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之中是完全可行的。第七,国企高管履行经济责任改进对策研究。通过上述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得到有些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合格。本研究从制度层面和国企高管主观层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对策。本研究尝试用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评价的原理研究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构建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验证方法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思路与评价内容的创新。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只关注国企高管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忽视了其对国企可持续发展力和对国企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价。本研究采用全新的视角,将国企高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国企长期经营战略相结合,侧重于对国企高管在企业长期战略经营绩效实现程度、可持续发展力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评价。(2)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上的创新。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借用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并对其优化并进行了维度调整,增加了对国企高管履行社会责任审计评价的维度,在明晰了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社会责任维度逻辑关系基础上,从上述五个层面设计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具体评价指标的时,不仅注重对国企高管任期经营结果的评价,更注重了对经营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更突出了反映国企整个经营过程的具有动态功能的现金流量指标的作用;将反映国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非财务指标的也包括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3)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创新。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通常采取的评价方法是AHP-模糊聚类分析法,该法虽具有操作简单、应用较成熟的优点,但也存在数据处理繁琐,并且难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的缺点。本研究将传统的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结合,并进行了优化改进,构建了改进BP神经网络方法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其的适用性在进行了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检验。将优化的BP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之中,在国内尚属首次。
二、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NT公司原总经理离任审计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3 文献综述 |
0.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 NT 食品总公司离任审计案例描述 |
1.1 NT 食品实业总公司概况 |
1.1.1 NT 食品实业总公司简介 |
1.1.2 NT 公司组织结构与股权结构 |
1.1.3 NT 公司开展离任审计的背景 |
1.2 NT 公司离任审计描述 |
1.2.1 风平浪静中总经理离任 |
1.2.2 审计风暴发现离任异常 |
1.2.3 首次离任审计无功而返 |
1.2.4 通过举报再次审计 |
1.2.5 查清事实真相大白 |
2 NT 食品总公司离任审计案例分析 |
2.1 理论依据 |
2.1.1 离任审计的意义和作用 |
2.1.2 离任审计的内容 |
2.1.3 我国的离任审计制度 |
2.1.4 离任审计中的审计风险 |
2.2 离任审计中存在的审计风险分析 |
2.2.1 离任审计“先审后离”的制度得不到坚持 |
2.2.2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限制离任审计的开展 |
2.2.3 离职领导的影响增大离任审计的难度 |
2.2.4 责任归属不清导致离任审计的意义大打折扣 |
3 启示与应对策略 |
3.1 启示 |
3.1.1 离任审计应注意审计结果的运用 |
3.1.2 要将任前、任中和离任审计有效结合 |
3.1.3 正确处理经营业绩与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影响 |
3.2 离任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
3.2.1 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制度 |
3.2.2 重点审计与一般审计相结合 |
3.2.3 坚持将“人”作为离任审计的重心提高审计质量 |
3.2.4 分清经济责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以K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理论依据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
3.1 国有企业的性质及概念 |
3.2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与客体 |
3.2.1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 |
3.2.2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 |
3.3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4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
4.1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概念 |
4.2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 |
4.2.1 审计风险更大 |
4.2.2 审计风险的控制难度更大 |
4.3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
4.3.1 客观因素 |
4.3.2 主观因素 |
4.4 不同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
4.4.1 领导人员任职状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
4.4.1.1 任前审计风险 |
4.4.1.2 任中审计风险 |
4.4.1.3 离任审计风险 |
4.4.2 审计流程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
4.4.2.1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
4.4.2.2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
4.4.2.3 审计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 |
4.4.3 风险导向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
5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
5.1 领导人员任职状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
5.1.1 任前审计风险的防控 |
5.1.2 任中审计风险的防控 |
5.1.3 离任审计风险的防控 |
5.2 审计流程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
5.2.1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防控 |
5.2.2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防控 |
5.2.3 审计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防控 |
5.3 风险导向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
6 案例分析:K企业原董事长k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
6.1 K企业基本情况 |
6.2 审计过程 |
6.3 开展审计情况 |
6.3.1 被审计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相关情况 |
6.3.2 审计发现的问题 |
6.3.3 审计评价和建议 |
6.4 领导人员任职状态视角下的K企业原董事长k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
6.4.1 K企业原董事长k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审计风险 |
6.4.2 K企业原董事K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 |
6.5 审计流程视角下的K企业原董事长k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
6.5.1 K企业原董事长k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因素 |
6.5.2 K企业原董事k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 |
7 小结 |
7.1 本文主要核心观点 |
7.2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苏州嵌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域环境审计实践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纳入区域环境审计内容的内在逻辑 |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受托经济责任 |
(二)国家环境审计/评价的基础:政府环境受托责任 |
(三)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融合的依据:领导干部的环境受托责任 |
三、苏州将区域环境审计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 |
四、对苏州嵌入式区域环境审计实践的评价 |
(一)苏州实践的积极意义 |
1. 依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较强的约束力,推动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
2. 将环境绩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范围,有利于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和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完善。 |
3. 丰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
4. 推动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
5. 综合审计有利于提高政府审计的绩效。 |
(二)苏州实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五、结论 |
(4)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定位的研究 |
1.2.2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
1.2.3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和应用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
2.1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与内容 |
2.1.1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
2.1.2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2.2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与作用 |
2.2.1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2.2.2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
2.3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审计成果运用 |
2.3.1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2.3.2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
2.4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
2.4.1 受托责任理论 |
2.4.2 内部控制理论 |
2.4.3 权利制衡理论 |
3 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
3.1 CX分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审计机构设置 |
3.2 CX分公司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
3.2.1 经营目标考核及完成情况审计 |
3.2.2 三公经费及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审计 |
3.2.3 合作经营及小项目审计 |
3.2.4 固定资产投资及实物管理审计 |
3.2.5 往来账款管理审计 |
3.3 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
3.3.1 审计事项追溯难 |
3.3.2 审计内容范围大 |
3.3.3 审计工作组为随机借调 |
3.3.4 固定资产核查复杂 |
3.4 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
3.4.1 高速集团下发审计通知于CX公司人力资源部门 |
3.4.2 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委托 |
3.4.3 CX公司派出审计组并实施审计 |
3.4.4 评价任期内领导履职情况 |
3.4.5 组织相应的反馈整改工作 |
4 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4.1 审前计划不完备 |
4.1.1 先审后离无法落实 |
4.1.2 审计报告对人事任免约束力有限 |
4.2 事中审计效率低 |
4.2.1 审计实施存在随意性 |
4.2.2 审计人才资源不足 |
4.3 审计评价主观性大 |
4.3.1 缺乏细化的审计评价体系 |
4.3.2 审计评价过度依赖述职报告 |
4.3.3 忽视同级单位多元对比分析 |
4.4 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 |
4.4.1 审计结果不透明 |
4.4.2 审计与问责机制脱节 |
5 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制度约束不足 |
5.1.1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
5.1.2 企业审计配套管理体系混乱 |
5.2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不科学 |
5.2.1 审计部门独立性弱 |
5.2.2 审计部门层级低 |
5.3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存在缺陷 |
5.3.1 审计人员素养低 |
5.3.2 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 |
5.4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方法落后 |
5.4.1 经济效益审查不够深入全面 |
5.4.2 手工查账效率低 |
5.4.3 审计程序不规范及审计重点不突出 |
5.5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
5.5.1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模糊 |
5.5.2 被审计人经济责任难以界定 |
6 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建议 |
6.1 健全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 |
6.1.1 完善相关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 |
6.1.2 落实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
6.2 科学设置审计机构 |
6.2.1 完善审计机构独立性建设 |
6.2.2 落实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
6.3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
6.3.1 建立审计人才库 |
6.3.2 建全审计人员绩效管理考核体系 |
6.3.3 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学习 |
6.4 有效运用审计程序方法 |
6.4.1 严格规范审计程序 |
6.4.2 创新审计方法 |
6.5 建立健全审计评价体系 |
6.5.1 结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定性与定量指标 |
6.5.2 完善经济责任评价方法 |
6.6 提高审计成果运用 |
6.6.1 建立审计成果公开机制 |
6.6.2 健全审计成果综合分析体系 |
6.6.3 落实后续整改问责工作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定位与规范重塑——以十九大报告关于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精神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演变的历史逻辑 |
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三、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困境 |
四、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发展 |
(6)经济责任审计治理权力“期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权力“期权化”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二)博弈理论 |
三、权力“期权化”腐败查处率对社会公众的信号效应分析 |
(一)权力“期权化”腐败查处率对社会公众的积极信号效应分析 |
(二)权力“期权化”腐败查处率对社会公众的消极信号效应分析 |
四、公共权力———经济责任审计与权力“期权化”的契合点 |
(一)经济责任审计发挥预防作用治理权力“期权化” |
(二)经济责任审计发挥揭示作用治理权力“期权化” |
(三)经济责任审计发挥抵御作用治理权力“期权化” |
五、经济责任审计治理权力“期权化”的路径选择 |
(一)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路径 |
1.由“事”到“人”的途径 |
2.由“物”到“人”的途径 |
3.由“人”到“事”的途径 |
(二)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在任、离任、任后经济责任审计 |
1.加强在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2.加强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3.加强任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三)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公开 |
六、研究结论 |
(7)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D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框架体系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
2.1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动因与历程 |
2.1.1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动因 |
2.1.2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
2.2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
2.2.1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
2.2.2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 |
2.2.3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2.3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流程 |
2.3.1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2.3.2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流程 |
2.4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领域 |
3 D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
3.1 D高校基本情况 |
3.2 D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情况 |
3.2.1 审计目标 |
3.2.2 审计对象与范围 |
3.2.3 审计依据 |
3.2.4 审计主要内容及问题 |
3.2.5 审计结果及评价 |
3.3 D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 |
4 我国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分析 |
4.1 规范制度缺失问题 |
4.2 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认识问题 |
4.3 审计方法及程序问题 |
4.4 审计结果运用受限 |
5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及评价体系建设 |
5.2 提高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 |
5.3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
5.4 强化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X国企对A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研究 |
1.2.2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研究 |
1.2.3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研究 |
1.2.4 关于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改进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框架 |
2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概述 |
2.1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及特征 |
2.1.1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
2.1.2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
2.2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及风险 |
2.2.1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
2.2.2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
2.3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 |
2.3.1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程序 |
2.3.2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
2.4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
2.4.1 权力监督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内部控制理论 |
3 X国企对A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介绍 |
3.1 X国企及A子公司基本概况简介 |
3.1.1 X国企基本概况 |
3.1.2 X国企审计部门权责及人员结构 |
3.1.3 A子公司基本概况 |
3.2 对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
3.2.1 检查记录、文件及相关资产 |
3.2.2 询问与观察经营管理活动 |
3.2.3 重新计算账簿记录的数据 |
3.2.4 重新执行相关内控制度 |
3.3 对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
3.3.1 财务收支的效益及合规性 |
3.3.2 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 |
3.3.3 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
3.3.4 任期内的主要业绩情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
3.3.5 前期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
3.4 对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
3.4.1 总体审计工作计划 |
3.4.2 现场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
3.4.3 审计报告与沟通反馈 |
3.4.4 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 |
4 对子公司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对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
4.1.1 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审计不充分 |
4.1.2 内控评价的结果不公允 |
4.1.3 重大决策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不恰当 |
4.1.4 主要财务指标及比率审计不充分 |
4.1.5 弱化了审计问题的整改环节 |
4.2 对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对被审单位缺乏了解,审计技术方法单一 |
4.2.2 科学、有效的内控评价体系缺失 |
4.2.3 重大决策的界定标准缺失 |
4.2.4 缺少对目标完成质量情况的审计 |
4.2.5 对审计部门的职责和作用定位不清 |
5 完善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
5.1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优化使用审计方法 |
5.1.1 加强审计队伍的专业性建设 |
5.1.2 优化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
5.2 构建合理有效的内控评价体系 |
5.2.1 确定内控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5.2.2 确定内控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
5.2.3 确定单项内控制度的得分 |
5.3 完善并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的界定标准 |
5.3.1 建立重大决策界定标准的制度 |
5.3.2 根据企业状况选择适用的决策样本 |
5.4 将目标业绩完成质量作为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 |
5.4.1 确定目标业绩完成值的真实性 |
5.4.2 对比分析目标完成的质量情况 |
5.5 加强内审职责及作用宣贯并跟踪落实整改 |
5.5.1 加强内审职责和作用的宣贯 |
5.5.2 落实责任主体并要求定期报送进度表 |
5.5.3 加大奖惩力度以促进整改落实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历史沿革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 |
一、研究难点 |
二、预期创新 |
第二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辨析 |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
第二节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界定 |
一、概念界定 |
二、审计目标 |
第三节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
第三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 |
第一节 审计计划 |
一、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 |
二、制定中长期审计规划 |
三、制订年度审计计划 |
四、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
第二节 审计实施 |
一、组建审计组 |
二、制发审计通知书 |
三、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
四、实施现场审计 |
第三节 审计报告 |
一、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
二、拟定有关审计文书 |
第四节 结果运用 |
一、结果运用特点 |
二、结果运用原则 |
三、结果运用途径 |
四、结果运用程序 |
第四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二节 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三节 财务收支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四节 内部管理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五节 自主创新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六节 境外资产管理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七节 风险管控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八节 党风廉政建设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五章 国外典型国家审计的实践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典型国家的审计实践分析 |
一、美国审计实践分析 |
二、英国审计实践分析 |
三、法国审计实践分析 |
四、德国审计实践分析 |
五、瑞典审计实践分析 |
六、澳大利亚审计实践分析 |
七、加拿大审计实践分析 |
八、日本审计实践分析 |
第二节 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启示 |
一、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
二、审计内容范围广泛 |
三、注重考察绩效表现 |
四、审计程序严谨周密 |
五、审计方法系统专业 |
六、审计评价标准多元 |
七、重视审计质量控制 |
八、审计结论公开透明 |
第六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审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一、审计机关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
二、审计机关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限 |
三、审计机关人员和经费不足 |
四、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 |
一、对审计对象的认识模糊 |
二、审计对象的覆盖面不全 |
三、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方法程序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统一程序指南 |
二、审计计划统筹不够 |
三、审计方法比较传统 |
四、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审计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一、审计内容界限模糊 |
二、审计内容分类不明 |
三、审计内容不够细化 |
四、原因分析 |
第五节 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评价指标体系 |
二、定量评价相对欠缺 |
三、忽视履责绩效评价 |
四、原因分析 |
第六节 责任界定存在的问题 |
一、责任界限划分困难 |
二、界定责任难以量化 |
三、界定责任缺乏证据 |
四、原因分析 |
第七节 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
一、不同内容运用程度不一 |
二、整改督导推动力度较弱 |
三、结果运用不够公开透明 |
四、原因分析 |
第八节 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比较突出 |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不力 |
三、原因分析 |
第七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审计体制 |
一、推进审计体制改革 |
二、扩大审计执法权限 |
三、实行审计垂直管理 |
第二节 审计对象 |
一、扩大审计对象范围 |
二、准确把握审计对象 |
第三节 方法程序 |
一、出台统一程序指南 |
二、加强审计计划统筹 |
三、应用先进审计方法 |
第四节 审计内容 |
一、厘清受托责任分类 |
二、细化明确审计内容 |
第五节 评价标准 |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二、使用定量评价方法 |
三、强化履责绩效评价 |
第六节 责任界定 |
一、高度重视责任界定 |
二、科学划分责任界限 |
三、量化界定经济责任 |
四、注重审计证据支撑 |
第七节 结果运用 |
一、健全结果运用制度 |
二、发挥联席会议功能 |
三、加大问责追究力度 |
四、强化结果运用整改 |
五、完善结果公告制度 |
第八节 风险防范 |
一、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
二、强化风险防控措施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基础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评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高管的界定 |
2.1.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界定 |
2.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本管理理论 |
2.2.3 权力制衡理论 |
2.3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关研究评述 |
2.3.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必要性研究评述 |
2.3.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特点研究评述 |
2.3.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主体研究评述 |
2.3.4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阶段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评价指标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 |
3.2 评价方法不合理 |
3.2.1 现行的评价方法介绍 |
3.2.2 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缺陷 |
3.3 从现有评价模型获取的启示 |
3.4 小结 |
第4章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4.1.1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涵义 |
4.1.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
4.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
4.2.1 现行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性框架 |
4.2.2 现行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该具备的内容 |
4.3 把平衡计分卡引入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4.3.1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
4.3.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 |
4.3.3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与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关系 |
4.4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选择 |
4.4.1 国企生产经营活动业绩评价指标 |
4.4.2 国企可持续发展性保障状况评价指标 |
4.4.3 国企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评价指标 |
4.5 基于优化平衡计分卡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5.1 优化平衡计分卡原因 |
4.5.2 优化平衡计分卡的理论依据 |
4.5.3 基于优化平衡计分卡构建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5.1 研究方法概述 |
5.2 网络结构与建立 |
5.3 改进遗传算法的模型构建 |
5.4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步骤 |
5.5 模型的建立与实证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有企业高管履行经济责任的改进对策 |
6.1 制度层面 |
6.2 国企高管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观层面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四、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NT公司原总经理离任审计的案例研究[D]. 陈祥繁. 辽宁大学, 2014(02)
- [2]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以K企业为例[D]. 李月仙. 云南大学, 2016(02)
- [3]苏州嵌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域环境审计实践及其评价[J]. 刘笑霞,李明辉. 审计研究, 2014(06)
- [4]CX分公司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D]. 皮雨晴.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5]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定位与规范重塑——以十九大报告关于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精神为基点[J]. 胡智强,余冬梅.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8(01)
- [6]经济责任审计治理权力“期权化”研究[J]. 李笑雪.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6(01)
- [7]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D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D]. 吴亭儒.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01)
- [8]X国企对A子公司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探究[D]. 黄灿.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9]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 董楠. 武汉大学, 2017(08)
- [10]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 汪立元. 东华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