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看到了气功的前途(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鸿[1](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认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屈文静[2](2020)在《石一枫小说论》文中认为石一枫被称为“后王朔时代”的“北京顽主”。他的早期创作主要依赖个人经验,进行回忆式的青春书写。直到2014年,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问世,这标志着石一枫不甘心仅仅跟随王朔的脚步,他选择回归传统,回归现实,在作品中书写小人物的血泪,揭露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他写“实然世界”,也展现“应然世界”,显现了作家的人文关怀,更承担起了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本论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对石一枫其人及其创作进行概述,对石一枫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本选题的研究意义进行阐述。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石一枫小说的批判主题入手,对小说中所描写的阶层分化和精神困境现象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石一枫关于阶层分化问题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城与人,其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和阶层固化问题都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伴随着阶层分化产生的问题还有阶层价值观的分化,高位者往往空虚乏味且道德低下,低位者热情上进且道德高尚,两者互不接受,泾渭分明。石一枫还关注着人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遵守道德的人活得异常艰难,违反道德的人反而活得有滋有味。而且道德也会转化为“软权力”,毁灭人的理性思考。除此之外,信仰问题也被纳入石一枫的思考范围,欲望急速膨胀的人和贫苦盲目的信徒共同构成了信仰乱象。第二章,从石一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出发,对石一枫笔下的顽主、小人物和女性拯救者形象进行分析。石一枫笔下的顽主,他们高傲又自卑,追求不同于世俗的生活,心中常怀英雄梦。底层小人物普遍比较偏执,有自己内心坚守的东西,即便自己身处泥潭,也心怀星空。女性拯救者是遗世而独立的存在,她们是浑浊世界里唯一幸存的纯洁,她们自身的努力会激励颓废荒唐的男性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第三章,以石一枫小说的审美意蕴为视域,从独特的现实主义表达以及语言风格两个方面,探讨小说的审美意蕴。本文认为,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石一枫他拥有非凡的想象力且十分注重小说的戏剧性,常以突发和偶然事件去推动事件发展。他常用“帮闲”这类人物去观察社会和人,并利用一些细节展示去加深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除此之外,石一枫惯常用幽默风趣的叙述风格去抵消宏大主题所带来的硬伤,采用京味口语和污秽化的语言策略,既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又能消除明显的说教感和生硬感。论文结语部分对正文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整合。本文认为,石一枫的作品中存在着明显的主题先行倾向,对上层阶级人物存在偏见。还存在着相似的叙事模式和重复的故事情节,但瑕不掩瑜,不可否认的是石一枫向现实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个人叙述风格和作家社会责任的统一。作为新社会问题小说的继承者,石一枫的未来值得期待。
蔡秀萍[3](2019)在《石一枫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分析》文中指出如果要全面地描绘一个时代,那么作家笔下就不应该只有成功者,毕竟失败者才更能说明时代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70后”作家,石一枫以当下为起点,回望我们刚刚过去的时代,用众多的失败者形象来呈现繁复的社会问题,即使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但抛出的问题本身就足以让人沉思了。本文在细读石一枫作品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中的失败者形象。在绪论中详细梳理了石一枫的作品及其写作经历,分析了作家小说创作方向的转变过程,对研究石一枫的文献做了详细的文献综述,并阐明了选题的原因及意义,还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失败者形象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划分。在第一章论述中,把石一枫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根据其内在的特点分为现实的反抗者、时代的落伍者以及社会的边缘者三种类型,并分别对其做了具体的阐释。第二章则深入分析失败者形象形成的具体原因。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得社会阶层分化严重,道德问题也日益尖锐,追不上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脚步的个人最终被社会和时代抛弃成为悲惨的失败者,性格决定命运,个体性格的缺陷也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章主要探析石一枫塑造失败者形象使用的叙事方法。用普通小人物的失败命运勾连大时代,从“我”的视角来窥探失败者形象的命运起伏,以北京这个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核心及经济重心为失败者形象的主要叙事地点,使得失败者形象的失败命运具有更深刻的意义。第四章主要分析石一枫小说中失败者形象的价值及不足。在与其他“70后”作家笔下的失败者形象做横向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石一枫小说中失败者形象的特点及局限性。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更造就了转型期中国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作为改革开放同龄人的石一枫深切感受到了这一时代脉动。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现实的反抗者、时代的落伍者还是社会的边缘者,这些失败的人物形象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的失败也都与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改善个人经济条件,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上时,社会整体价值观开始松动,并催化了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社会底层的挣扎和努力往往都以失败告终,社会对成功或失败的定义更是变得十分单一——金钱、物质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但石一枫在书写失败者命运的同时呼唤道德,也让读者看到失败者不都是黯淡无光没有价值的,有些失败者不甘于卑微的生存状态而挣扎,有些失败者虽然力量薄弱也要用力反抗,有些失败者的失败里透着光。本文以石一枫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失败者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失败者形象所表达的社会及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给我们带来启迪。
吕伟林[4](2018)在《《中医疗眼疾》第四至第八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丰富的典籍材料和传统药方,向世界展示了其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对中医认识的提高将利于推动医学的发展。不管是中医文本英译还是国外中医研究成果的汉译,其质量和规范化水平直接影响中医学科的建设。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Andy Rosenfarb所着的《中医疗眼疾》第四章至第八章的翻译过程所写。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运用中医治疗眼疾的推介和临床试验,对中西疗法的相互借鉴有重大意义。此翻译材料为科普英语文本,因此“内容准确”和“语言清晰”是此翻译的基本要求。在报告中,笔者通过对语言特征和文体特征的分析,指出该翻译材料语法结构严密,中医词汇和医学专业术语多,句型多呈被动句、长难句、定语从句和含有无灵主语的句子,语篇上逻辑性强,行文脉络清晰。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将卡特福德的翻译等值和转换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在此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词汇、句法以及篇章三个层面探讨该文本的翻译,并采用音译、词性转换、增添、转态和拆分等多种翻译技巧,以期用最切近原文信息的对等译语,准确传达原文信息。总之,翻译此类中医材料,译者需要对翻译原文进行全面的理解,广泛阅读专业领域相关的英汉科技文本,熟悉中医领域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重视翻译过程和实施的环节,尽力做到原文意义再现和照顾目标读者的感受。笔者希望此类文本的翻译处理和报告中一些经验总结能给中医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刘醒龙[5](2018)在《黄冈秘卷》文中提出1凡事太巧,必有蹊跷,不是天赐,就是阴谋。一个刚刚上高中一年级的花季女孩,从未见过面,第一次交谈,便恶狠狠地表示,要变身为杀手,到我的老家黄冈寻仇。另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用从未有过的躁动,气急败坏地说,有人要打她,揪她的头发,要她的老命。如此天壤之别,又都带着某种戾气的话语,是通过电话传来的。第一个电话是朋友少川从北京打过来的,她没有说那些凶神恶煞的话,说那些话的女孩
张明贵[6](2018)在《刑警张有才(长篇小说连载)》文中研究指明不论受害人的身份如何、人品如何,哪怕十恶不赦,对于办案刑警来说都应该一视同仁,还他一个公道。这是张有才成为刑警后许下的第一份承诺。他认为,这也应该是所有刑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刑警张有才刚刚报到,就接到一起突发命案,一个以行医为名占女患者便宜的老头儿死于非命,从此,张有才就进入了开挂模式。让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第一起案件竟然陪伴了他整个儿的刑警生涯,眼看就要退休了,张有才破案无数,这起案子却依然悬而未决……长篇小说刑警张有才不仅真实反映了一个刑警逐步成长的心路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公安机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轨迹。
石一枫[7](2017)在《心灵外史》文中研究说明1大姨妈本不是我亲的大姨妈。我和她的渊源,又得从老辈人说起。我母亲娘家以前是北京的大宅门儿,祖上出过个把"行走",后来固然也败落了,死的死散的散,搭伙儿过日子的只剩下两户世代因袭的老用人。大姨妈是厨娘的女儿,她比我母亲大一岁,自小被叫作"大姐",俩人一起上学一个屋里睡觉。到了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家里又受了冲击,母亲被发配到三线去接受改造,大姨妈则插队去了河南,后来干脆通过招工落户在了那里。这就叫大相国寺的水浇了菜园子——贵贱一码平。
陈智民[8](2017)在《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关系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考察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的相互关系,属于病迹学中的个案传记和理论归纳研究。本文选择中国近现代三位精神异常文学家进行个案传记研究。郁达夫一生中分别有两段抑郁期和躁狂期,抑郁发作影响了他感伤、悲情创作风格的形成,他有多种性心理异常和人格障碍表现。三毛的一生呈现明显的双相障碍病程,散文中有众多关于精神症状的描写。海子的诗歌创作和精神追求损害他的精神健康,他的自杀与精神障碍有关。并考察作品对本人精神状况的反映程度、梳理生平与症状出现期、对精神症状进行甄别并尝试作出诊断、分析精神障碍与创作的互动实例、分析创作心理。建构“创作要素框架”,以创作实例来论证精神障碍对文学创作各要素的影响。归纳精神障碍对文学创作的十三条影响、文学创作对精神状况的十二条影响,建构“精神障碍影响框架”和“创作影响框架”并举例论证。对病迹学的方法与理论进行探索,归纳为九个问题,有一些结果包括总结症状甄别的经验、区分两类症状信息来源、区分看待精神障碍的两类视角、提出诊断的价值并讨论伦理问题、归纳病迹学的四种研究类型、总结研究的十个步骤等。
刘霞云[9](2017)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文中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体为我们研究长篇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本体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大致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发展状貌为借镜,将其放置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以探究成因。基于此,论文以文化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文化思潮如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等来探究其对作家文体选择的影响;从文化资源如地域文化、东方“合和”文化、古典文学传统等对作家的精神渗透来探究文体变异现象的生成;同时,还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文化心理、代际文化心理、女性文化心理等来分析文体与文化之间密切的互融互渗关系。论文根据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所表征出的阶段性特征,采用线性论述方式,将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分成新时期初、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四个时间段,从结构样式、叙述方式、语言形态等文体要素出发,历时勾勒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共时性论述方式,分别从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资源的渗透以及文化心理的诉求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文体生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化视角下文体发展现状,对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做出反思与考量。论文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创作主体和文类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已跃居时代中心文类地位,这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如出版量、参与作家群体等可量化指标上,还体现在大家对长篇小说文体逐步增温的关注度上。细梳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演变镜像,新时期初为缓慢的苏醒和尝试期,80年代中后期为积极的崛起期,20世纪末则进入狂热的实验期,新世纪之后则进入内敛、多元的圆熟探索期,这些足显文界对文体一路走高的关注度。虽然文体本身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向来注重与作品思想力的有机融合,以此观之,文坛上能做到如此有机融合的作品对应于浩瀚的长篇创作稍显单薄,且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一路走高的文体探索活动中还不乏涌现放逐小说意义,极致追求形式感的形式主义者,而政治文化心理的依附,又使部分作家放逐了小说的表达形式,存有故事本体论倾向。而大众文化对文体的消解、代际文化心理导致作家梯队构成的断代窘况,以及长篇写作大众化所带来的文类常识失范等现象,合在一起促成了文体探索的困境。面对如此限度,良性文学生态的营造、多重文化的汇通与融合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作家对小说文体常识的恪守与突破等,这些又为作家的文体探索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从文类本体角度看,文体探索作为当代长篇小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存在、发展及未来趋势烛照出长篇小说“艺术”地发展史;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体探索的历程是一部中国作家精神心灵的成长史;从诸多影响成因看,文体探索过程又是一部中国文化因子的交织与语境的变迁史。一切文体现象都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
残雪[10](2016)在《黑暗地母的礼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永老师煤永老师今天满58岁,一向对个人生活不讲究的他想起来要把女儿小蔓叫回家同他一块儿庆祝一下。以前他有时庆祝有时不庆祝,不庆祝的那年默默地就过去了,他不提起的话小蔓也不会提起。倒是女儿的生日,他总是牢记心中的,每年必庆祝。女儿已经成家另过,她28岁了,有自己的生活。煤永老师同女儿的关系有点微妙,到底微妙在哪里,他也说不上来。大概他这辈人同儿女的关系都这样吧。小蔓没有固定工作,有时接点教具业务搞搞,没事就在家画画。她的手气很灵,她属于"游手好闲"的那类青年。煤永老师对女儿比较满意,对女婿的印象也不错。女婿是小蔓的大学同学,现在在一家珠宝行工作,钱赚得不多,工作也不累。
二、我看到了气功的前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看到了气功的前途(论文提纲范文)
(1)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
1.1 道学与养生 |
1.1.1 问“道” |
1.1.2 何谓道学? |
1.1.3 道学与养生 |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意义 |
1.3.3 题解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4.3 教化与师表 |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
3.1.3 加缪《鼠疫》 |
3.1.4 小结 |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
3.3.6 小结 |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
3.5.4 小结 |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
3.6.6 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
4.1.4 小结 |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
4.2.1 调训课程介绍 |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
4.2.3 问卷调查部分 |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
4.2.5 解读 |
4.2.6 小结 |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
4.3.1 背景 |
4.3.2 内容 |
4.3.3 讨论 |
4.3.4 小结 |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
4.4.3 小结 |
4.5 启示 |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
6.7 根本的结论 |
结语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特点与不足之处 |
特点 |
不足之处 |
自反性陈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石一枫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石一枫及其创作简介 |
石一枫小说研究综述 |
论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石一枫小说的批判主题:阶层分化与精神困境 |
第一节 阶层分化 |
一、贫富差距大 |
二、阶层固化日趋明显 |
三、阶层价值观的冲突 |
第二节 精神困境 |
一、道德困境 |
二、信仰缺失 |
第二章 石一枫小说的人物形象:追求“脱俗”的人 |
第一节 顽主形象 |
第二节 执拗的小人物 |
第三节 女性拯救者 |
第三章 石一枫小说的美学意蕴:亦庄亦谐 |
第一节 独特的现实主义表达 |
一、注重戏剧化 |
二、“帮闲”视角 |
三、注重细节展示 |
第二节 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
一、京味口语打底 |
二、“污秽化”语言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石一枫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石一枫小说的研究现状 |
2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
3 失败者形象的含义 |
第一章 石一枫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分类 |
1.1 现实的反抗者 |
1.2 时代的落伍者 |
1.3 社会的边缘者 |
第二章 石一枫小说中失败者形成的原因 |
2.1 社会阶层因素 |
2.2 时代的变迁 |
2.3 道德因素 |
2.4 个人性格因素 |
第三章 石一枫小说中失败者形象的叙事方法 |
3.1 小人物与大时代 |
3.2 “我”的视角 |
3.3 恋恋北京 |
第四章 石一枫小说中失败者形象的价值及不足 |
4.1 石一枫小说中失败者形象的价值 |
4.2 石一枫小说中失败者形象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中医疗眼疾》第四至第八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3 Objectives of the Task |
1.4 Structure of This Report |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In-depth Reading of the Source Text |
2.2 Text Analysis |
2.2.1 Lexical Features |
2.2.2 Syntactic Features |
2.2.3 Textual Features |
2.2.4 Stylistic Features |
2.3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2.4 Searching of Parallel Text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
2.5 Auxiliary Tools and Means |
2.6 Revision after Translation |
2.6.1 Self-checking |
2.6.2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3 J.C.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
3.1 Introduction to J.C.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
3.1.1 Catford’s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
3.1.2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
3.2 Significance of 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on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 4 Case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C.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
4.1 At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rms |
4.1.2 Transl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Terminologies |
4.1.3 Translation of Other Nouns and Verbs |
4.2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of Passive Voice |
4.2.2 Translation of Attribute Clauses |
4.2.3 Translation of Difficult and Long Sentences |
4.2.4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Inanimate Subjects |
4.3 At Textual Level |
4.3.1 Translation of Passages |
4.3.2 Consistency of the Text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Summary of Translation Experience |
5.2 Deficienc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
References |
Appendix 1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Text |
Appendix 2 Glossary of TCM terms |
Appendix 3 Glossary of Acronyms |
Acknowledgements |
(8)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关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病迹学的定义和学科史 |
1.1.1 定义 |
1.1.2 学科史 |
1.2 西方病迹学研究 |
1.3 当代中国病迹学研究 |
2 三位文学家的个案研究 |
2.1 患有精神障碍的小说家—郁达夫 |
2.1.1 作品对本人精神状况的反映 |
2.1.2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及分析 |
2.1.3 性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分析 |
2.1.4 人格障碍的表现和分析 |
2.2 患有精神障碍的散文家—三毛 |
2.2.1 坦率真诚的写实风格和“真实性陷阱” |
2.2.2 三毛童年的怪异的性格举止和大量阅读的影响 |
2.2.3 少年抑郁时期的表现 |
2.2.4 中年躁狂时期 |
2.2.5 中晚年的抑郁期 |
2.2.6 三毛关于自杀的观念 |
2.2.7 文学创作与精神障碍的相互作用 |
2.2.8 过程美学和招标主义小说 |
2.3 患有精神障碍的诗人—海子 |
2.3.1 海子自杀前的精神症状 |
2.3.2 文学创作对海子精神状况的影响 |
2.3.3 以文艺价值取向分析海子 |
2.3.4 创作心理分析和与精神病理过程的比较 |
3 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关系研究 |
3.1 精神障碍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建构“创作要素框架” |
3.1.1 对郁达夫的分析 |
3.1.2 对三毛的分析 |
3.1.3 “假设法”的使用 |
3.2 精神障碍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建构“精神障碍影响框架” |
3.3 文学创作对精神障碍的影响——建构“创作影响框架” |
3.4 互动过程中的精神障碍和文学创作——建构“精文互动模型” |
3.4.1 郁达夫的分析 |
3.4.2 三毛的互动模型 |
3.4.3 海子的互动模型 |
4 病迹学方法和理论探索 |
4.1 症状问题 |
4.1.1 文学主体和历史主体的区分 |
4.1.2 两类症状信息来源的区分 |
4.1.3 判断作家症状的几点经验 |
4.1.4 两类文学家的“作品-症状联系强度判断表” |
4.1.5 症状信息可靠性的参照 |
4.2 病因问题 |
4.2.1 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区分 |
4.2.2 被动影响和主动控制的区分 |
4.2.3 过程研究和断面研究的区分 |
4.2.4 作为结果和作为过程的精神障碍 |
4.2.5 精神病理过程的范围 |
4.2.6 文学创作的性质 |
4.3 诊断问题 |
4.3.1 伦理问题 |
4.3.2 诊断在研究中的价值 |
4.3.3 进行诊断的注意事项 |
4.4 类型问题 |
4.4.1 个案传记研究 |
4.4.2 理论归纳研究 |
4.4.3 资料汇总研究 |
4.4.4 现实研究 |
4.4.5 文学研究 |
4.5 步骤问题 |
4.6 价值取向问题 |
4.7 研究意义问题 |
4.8 学科交叉问题 |
4.9 概念问题 |
5 结语 |
5.1 原因——为什么我要做这样的研究 |
5.2 意见——理科的方法加文科的才识 |
5.3 结果汇集 |
5.4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就读期间学术论文 |
附录 |
(9)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题的缘起 |
二、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一章 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一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圆熟的多维探索 |
第二章 文化思潮的冲击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西化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反叛 |
第三节 大众文化思潮与文体的消解 |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渗透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异 |
第一节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体表达 |
第二节 东方“合和”文化与文类互融 |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与文体“返祖” |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诉求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觉 |
第一节 政治文化心理与文体的规约 |
第二节 代际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差异 |
第三节 女性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张力 |
第五章 限度与维度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考量 |
第一节 极致的文化拥趸与文体的局限 |
第二节 文学生态的营造与文体的突围 |
第三节 文化的汇融与文体发展的可能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我看到了气功的前途(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石一枫小说论[D]. 屈文静. 河南大学, 2020(02)
- [3]石一枫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分析[D]. 蔡秀萍.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4]《中医疗眼疾》第四至第八章汉译实践报告[D]. 吕伟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5]黄冈秘卷[J]. 刘醒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2)
- [6]刑警张有才(长篇小说连载)[J]. 张明贵. 啄木鸟, 2018(01)
- [7]心灵外史[J]. 石一枫.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05)
- [8]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关系初步研究[D]. 陈智民.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9]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D]. 刘霞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10]黑暗地母的礼物[J]. 残雪. 作家,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