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

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

一、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黄思琦[1](2021)在《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以及降解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QNC)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激素类和低毒性的除草剂,主要用来防治稻田稗草。由于它在土壤中的保护持效时间相对较长,易于积累在土壤中,从而直接影响到后茬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发育。而且,环境中残留的QNC可能会对动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丰度。为了解决稻田QNC污染问题,本文筛选了QNC的降解菌并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其降解特性和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结合QuEChERS前处理方法和LC-MS/MS技术,采用酸化乙腈提取QNC,C18和P SA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净化,建立了稻田土壤、稻田水和水稻植株中QNC的检测方法。本方法在12.5-1000.0μg/L的线性区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其中稻田水中的定量限为12.5μg/L,稻田土壤和水稻植株的定量限为50μg/kg。在3个不同浓度添标水平下,QNC的平均回收率在84.7%-111.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1%-9.3%,符合现代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该方法与以往的QNC检测方法相比,简化了前处理提取QNC的操作步骤,节约了经济成本,适用于稻田土壤、稻田水和水稻植株中QNC的检测。(2)采用富集培养再分离的方法,从稻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8株可降解QNC的菌株。从中选取了降解效果最好的两株菌,菌株15#与菌株D,通过形态学的观察、磷脂脂肪酸(PLFA)的鉴定、生理和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同源性比对分析鉴定到属,经鉴定菌株15#为无色杆菌属(A chromobacter sp.)细菌。菌株D为纤维素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sp.)细菌。(3)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菌株的降解特性。菌株15#在温度为40℃、p H=6、QNC初始浓度为100 mg/L、接种量为7%、酵母浸粉添加量为0.1%、氮源为蛋白胨时降解能力最强,21 d对QNC的降解可达43.0%。菌株D在温度为30℃,p H为6,QNC浓度为50 mg/L,接种量为7%,酵母提取粉的添加量为0.1%,氮源为(NH4)2SO4降解能力最强,在21天内可降解QNC的45.8%。因为菌株D的降解效果优于菌株15#,选择菌株D进行后续研究。(4)为了更好的了解降解菌D对稻田QNC药害治理情况,将降解菌D分别添加于未灭菌土(普通稻田土壤)和灭菌土中,进行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对QNC的降解效果,从而为降解菌株D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QNC(750 g/hm2)严重污染的稻田环境中,菌株D可在21 d内降解75.45%的QNC,并降低其对水稻的植物毒性,促进水稻的生长。(5)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分析土壤样品微生物序列的构成研究QNC和QNC降解菌D对稻田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含有QNC的处理组中的放线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变形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大幅度增加。QNC对子囊菌门真菌有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与QNC浓度成正相关,而降解菌D可有效缓解QNC的抑制作用。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显示,QNC会使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强,降解菌的添加会降低土壤细菌多样性。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显示,QNC同样会使土壤真菌多样性增强。QNC与降解菌添加与否对土壤真菌丰富度的影响不大。通过对土壤细菌和真菌功能预测发现QNC会抑制细菌和真菌的一些功能,但是降解菌D会缓解QNC的抑制作用。

卢浩[2](2019)在《济南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氯代烃被非常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多个领域。由于氯代烃产品的不恰当使用和处理,导致氯代烃成为水环境中最为普遍的污染物之一。氯代烃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水中就很难被去除,从而威胁到地下水环境质量,甚至人类健康。地下水污染预警能够反映出污染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在地下水质量发生恶化之前,事先发出警告并给出防范措施,从而能够尽早采取防治对策,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源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解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的主要来源。依据污染预警原理,综合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氯代烃污染评价以及氯代烃浓度变化趋势,建立了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源解析。研究区岩溶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氯代烃污染,氯代烃高浓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偏东位置,特别在钢铁厂以及炼油厂形成的条带状区域氯代烃污染最为严重。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源主要有四类,四类污染源对氯代烃贡献率达到了94.98%,依次为农药类污染源(7.8%)、化纤类污染源(13.34%)、机电类污染源(25.5%)以及化工类污染源(48.34%)。(2)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区南部大部分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都较低,北部小清河沿线以及中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都在中等及以上,高污染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炼油厂~济钢~西梁王一带。(3)地下水氯代烃污染评价与预测。研究区岩溶水中各类水所占比例:二类水40%,三类水次之为33%,一类、四类、五类占比均为9%。分别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和GMS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氯代烃浓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水质处于稳定状态,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轻度恶化、中度恶化、重度恶化、水质突变区域分别占21%、3%、4%、1%,水质突变区域集中分布在第四系较薄且防污能力较弱的化工厂(J01)附近。(4)地下水氯代烃污染预警。警区分为零级(无警)、一级(微警)、二级(中警)、三级(高警)、四级(巨警)。地下水无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微警区主要分布于研究中部以及北部小部分地区;中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该区域大部分地下水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且水质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应该引起注意;高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工业辐射区,该区分布了化纤、化工、机电、农药类等污染企业,且地下水水质大都处于较重污染状态,水质呈现重度恶化趋势,局部地区水质有出现突变的可能性;巨警区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化工企业聚集区,该区地下水水质差,水质突变概率很高。

黄磊[3](2019)在《废弃煤化厂区土壤环境现状调查评估研究 ——以榆林市某煤化厂区为例》文中指出根据2005-2013年我国首次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土壤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03年底到2006年8月,国家开展了“保德-准格尔旗-府谷”黑三角整治,强制关闭规模以下污染严重的小土焦炉,积极引导荒煤气的综合利用,重点整治污染超标企业,大量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小土焦炉。该类关闭企业厂区遗留的土壤中有机物及部分重金属污染问题值得关注。该类场地原生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煤化产生的废水和废渣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可能通过暂存点泄漏、淋洗迁移下渗等进入土壤,可能的污染范围包括存放位置及周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较大危害,因此有必要对废弃煤化厂进行土壤污染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关于煤炭的生产、运输、储存和燃煤电厂等周边区域的土壤污染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国内外学者均已展开广泛研究,但对于废弃的煤化(焦化厂)类遗留厂区土壤污染的调查评估还鲜有报道。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废弃煤化厂区土壤污染状况,以更好地利用场地,为场地下一步用地管理提供参考。为探明煤化厂区土壤是否存在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及人体健康风险,本文以陕北某煤化工厂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土壤污染特征,通过实地取样、检测,系统分析厂区内土壤污染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土壤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厂区不同工艺单元的分布,对土壤污染物进行源解析;对不同污染物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以及对煤化厂区内进行二级建筑物建造进行风险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资料分析,场区内潜在污染源分布区域主要为堆煤洗煤区、生产区、兰炭堆放区,重点关注指标有:有机物、重金属、全氮、总磷、苯酚、总氰化物、硫化物。通过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可知,该区域土壤偏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而土壤养分全氮全磷的含量较低,表明场区内土壤养分贫瘠,不适合将其改为农田。(2)根据实验结果,有机类污染物除总石油烃有少量检出外,其余有机污染物均未检出,且总石油烃远小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第二类用地指标筛选值;重金属类污染物除六价铬、镉未检出外,其余重金属均有检出。根据单项污染指数的评价方法,可知其余检测出的重金属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第二类用地指标,这表明煤化遗留场地土壤在此标准下不受有机类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污染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有石油烃检出,说明该类场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影响,但是检测结果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第二类用地指标,表明该场地有机类污染风险可以接受。(3)该类废弃焦化场地的土壤污染调查应以工艺区、废水处理区及原料和产品堆存区为调查重点,调查深度应大于污染源深度,调查因子重点关注有机类污染物,兼顾重金属污染。

宋蓉[4](2019)在《庆城废弃油田场地土壤环境质量与污染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在石油开采及集输过程中会产生石油类污染物。石油类污染物不仅会残留在土壤中,而且可能进入包气带甚至是地下水含水层。由于它们难溶于水,且难于自然降解,在进入环境后,只有小部分通过降解、挥发等途径被转移、去除和吸收,大部分仍滞留在环境中,可能在自然环境中存留几年到数十年,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研究评估已弃采的石油场地的水土环境质量和污染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和利用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陇东地区庆城县域为研究区块,以废弃的石油井场和集输场站为对象,通过收集辖区与石油开采、集输相关的资料,现场踏勘以及人员访谈,对区内758个井场进行风险筛查,确定58个井场和5个场站为潜在石油污染场地,对其进行详细污染调查。在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对石油污染超标的37个井场(站)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对位于敏感区的26个井场采用HERA软件与导则结合的方式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以及采用潜在生态环境风险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比选了修复技术在该地区环境下的适宜性及效果,按照污染程度及风险大小,提出了研究区污染场地分类管控和修复建议。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土壤、地下水及地表水环境现状(1)对63个井场(站)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其中37个井场(站)的样品总石油烃浓度超过筛选值,超标率为58.7%;八种重金属(砷、铜、锌、镍、镉、铅、汞和铬)浓度均低于筛选值。表明该区域土壤污染以石油烃为主。(2)6个地下水样品检测的20项指标,其中有氯化物、氟化物、总硬度、硝酸盐和溶解性总固体的含量超过地下水限值,这是由研究区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所控制的,属于原生偏高导致地下水普遍存在超标现象。石油开采特征污染物石油类、挥发酚均未检出,说明石油污染物尚未污染地下水。(3)采集了9个地表水样品,每个水样检测22项指标,其中有总氮、氟化物、铬3项指标超过地表水限值;W-06样品总氮超过限值12倍,六价铬超出0.16倍,这是由于W-06样品的采样点位于庆城县庆城镇环江与柔远河交汇处,而在环江上游区域分布有工业企业和居民区,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可能导致氮和六价铬超标。石油开采特征污染物石油类、挥发酚均未检出,所以目前石油污染尚未波及地表水。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对于土壤污染的37个场地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质量评价,其中26个场地为重度污染,6个为中度污染,2个为轻度污染,3个为轻微污染。3.风险评估结果对敏感区(水源保护区和农田区)的26个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水源保护区有5个场地的风险不可接受,农田区有7个场地的风险不可接受;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位于水源保护区的场地3个是高风险,4个是中风险,6个低风险;位于农田区的场地2个较高风险,3个高风险,5个中风险,3个低风险,这是由于场地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场地面积以及污染物的迁移速度不同导致的。4.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建议针对37个场地石油烃污染现状及根据质量评价、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治理与修复建议。位于非敏感区域的11个场站实施风险管控,防止污染扩散;26个位于敏感区域的场地实施场地修复,即2个位于农田区的低污染的场地选择“混合破碎抛翻+1种植物修复”技术,4个位于水源保护区的中污染的场地选择“混合破碎抛翻+多种植物修复”技术,重污染、较重污染、很重污染以及极重污染的20个场地选择“混合破碎抛翻+生物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董慧茹,张丽娟[5](2018)在《环境样品分析(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分析试验室"定期评述"环境样品分析"的第11篇综述。评述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环境样品分析各个方面的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样品分析,环境检测数据管理、标准物质研制、质量控制及不确定度等。引用参考文献665篇。

王文娟[6](2016)在《海绵铁/O2体系类Fenton效应及其对难降解有机物(以苯胺为例)降解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零价铁(ZVI)作为渗透反应墙成功应用于地下水的原位修复,使得零价铁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被重视。零价铁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其对氯代烃、硝基芳香烃、重金属和各种含氧阴离子(如砷酸盐、硝酸盐、铬酸盐、溴酸盐等)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随着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对水环境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水和地下水体中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状况也越来越复杂,单纯的零价铁体系由于其本身的限制因素,已不足以修复被污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因此,需对零价铁体系进行改进和加强。近年来各国对零价铁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有研究发现,氧气存在能增强零价铁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即在酸性条件下,向Fe0反应体系中曝气,O2被Fe0还原的过程中生成H2O2和Fe2+,而H2O2和Fe2+在一定条件发生Fenton反应,产生·OH等强氧化物质来降解有机物,这一过程基于Fenton理论,又可被认为是类Fenton反应。另外,向Fe0/O2体系中加入金属材料或化学物质(如金属铝、镍;有机配位体草酸盐、EDTA等)能进一步加强该体系产生活性氧化物质的产量和反应速率。本试验采用新型水处理材料海绵铁,通过构建海绵铁/O2体系,并以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作为有机配体和pH调节剂,考察了影响海绵铁/O2体系类Fenton效应的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掌握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能使海绵铁/O2体系活性氧化物质产量达到最大的影响因素组合。利用得到的组合对模拟苯胺废水进行降解实验。同时,研究海绵铁/O2体系对不同形态氮的转化规律,进一步说明该体系的氧化还原规律,并对水环境中氮污染的修复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另外,研究了不同金属材料与O2产生的类Fenton效应及含铁材料对苯胺的降解效果对比,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初始pH=4时,海绵铁/O2体系产生的活性氧化物质最大,而pH=3时体系中Fe2+的产量最大。海绵铁/O2在初始pH<7时,产生的活性氧化物质的量较为可观,说明酸性条件更有利于Fe0/O2体系类Fenton反应的发生;投加量越大,体系反应产生的H2O2、Fe2+、·OH的量也越大,当投加量为120g/L时达到最大;体系产生活性氧化物质(H2O2、·OH)以及Fe2+的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降低。海绵铁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其与氧气和H+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的发生;充氧曝气条件下中H2O2和Fe2+浓度在120min时达到最大值,而搅拌曝气条件下,H2O2和Fe2+浓度在60min时达到最大值。H2O2、Fe2+的产量:充氧曝气>搅拌曝气;·OH的产量:搅拌曝气>充氧曝气;H2O2和·OH的量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波动,但在搅拌速度R=110r/min时达到最大值。Fe2+的量则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2)正交试验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在初始pH值、粒径、投加量、搅拌速度这四个影响因素中,对体系产生H2O2、Fe2+、·OH的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初始pH值。(3)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中BBD模型进行设计,以pH、海绵铁投加量、搅拌速度为影响因子,H2O2、·OH的产量为响应值,得到响应面二次方程模型显着,模型准确可靠。所选3个因素中对体系产生H2O2的量的影响的显着性排序:pH>投加量>搅拌速度;对体系产生·OH的量的影响显着性排序为:投加量>搅拌速度>pH。响应面拟合得到海绵铁/O2体系产生活性氧化物质(H2O2、·OH)达到最大值得最佳因素组合:pH=3.92,海绵铁投加量(g/L)=118.76,搅拌速度(r/min)=113.55。(4)海绵铁/O2体系较海绵铁体系对降解苯胺具有更强的能力。该体系既利用了零价铁较强的还原性,又利用了零价铁/O2体系的类Fenton反应产生的氧化性物质同时对目标污染物降解;模拟苯胺废水组,苯胺浓度与海绵铁/O2体系的降解能力呈现正相关,苯胺浓度越高,体系降解速率越快;模拟受苯胺污染的地表水组,苯胺浓度越低,体系降解速率越快;(5)海绵铁/O2体系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强于铸铁/O2体系,体现出海绵铁材料的优越性;Fe0/O2体系会根据污染物的性质,调整体系本身的氧化还原性,来更好的去除污染物,Fe0/O2体系兼具氧化性和还原性;NO3-作为电子受体与O2争夺Fe0释放出来的电子时,其对电子的争夺能力比O2强;(6)实验采用海绵铁、铜、高碳钢、铸铁、锰钢、铝、钛在曝气条件下构建金属/O2体系,除金属铜外,其他几种金属都能O2反应继而进行类Fenton反应;金属/O2体系产生的H2O2量由大到小排序为:C海绵铁>C高碳钢>C锰钢>CFe/C>C铸铁>C铝>C钛>C铜;产生的·OH的量由大到小排序为:A海绵铁>A铸铁=A铝>A高碳钢>A锰钢>AFe/C>A钛>A铜海绵铁、Fe/C、铸铁、锰钢、高碳钢在曝气条件下,对苯胺废水进行降解,反应器对苯胺的去除效果由大到小顺序为:ρ海绵铁=ρFe/C>ρ铸铁>ρ高碳钢>ρ锰钢;海绵铁/O2体系在由醋酸-醋酸钠作为有机配位体和pH调节剂时,能够发生类Fenton反应,在偏酸性条件下对苯胺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该体系兼具较强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在对被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修复上有广阔的前景。

马兴华[7](2010)在《环境水中二甲胺和二乙胺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二级胺(二甲胺、二乙胺等)因其沸点低,极易挥发,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因此,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本研究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和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水环境中二甲胺和二乙胺的方法,并进行比较。通过对二甲胺和二乙胺的分析,旨在得到较为简单、灵敏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切实可行的水中二级胺的分析方法,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积极意义。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分析水环境中二甲胺和二乙胺,色谱柱为CP7448毛细管色谱柱(60 m×0.32 mm×0.5μm),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50℃,载气为高纯氮气,柱流量1 mL/min,柱温35℃保持15 min,以5℃/min速度升至80℃。结果表明:二甲胺和二乙胺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4和0.9938,回收率为53.3%-92.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6.3%。但不适宜于水中含量较低二甲胺和二乙胺的分析。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技术研究水环境中的挥发性成分二甲胺和二乙胺,并讨论了载气流速、柱温、分流比、平衡温度、平衡时间和无机盐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优化的实验条件如下:色谱柱为Agilent HP-5MS毛细管柱(30.0 m×0.25mm×0.25μm),柱温50℃,顶空温度80℃,平衡时间30 min,电子轰击(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电子能量70 eV,溶剂延迟1.35 min,MSD传输线温度230℃。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二甲胺和二乙胺分别在1.80mg/L-35.9 mg/L和1.42 mg/L-28.4 mg/L时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3和0.9968;二甲胺和二乙胺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9 mg/L和0.12 mg/L;水样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5.9%~116.1%,相对标准偏差为5.5%和2.0%。结果表明,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适合水中二甲胺和二乙胺的测定。通过对两种分析方法比较,HS-GC/MS在分析挥发性、含量低的胺类物质时具有较强优势,可省略蒸馏浓缩预处理步骤,直接进样,是一种测定水环境中二甲胺和二乙胺的有效分析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定量准确。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某地枯水期、丰水期的水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枯水期的大部分水样检出二甲胺,浓度为2.21 mg/L-4.06 mg/L,只有一处深井水检出二乙胺。丰水期大部分水样检出的二乙胺浓度为4.66 mg/L-5.06mg/L,二甲胺的浓度为2.19 mg/L-4.03 mg/L。

周家贵,陈正明,刘松林[8](1983)在《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文中研究说明 岩溶水中低含量氰化物的测定,应用气相色谱法是一良好的途径。 本工作是在酸性溶液下,用溴将氰根转化为CNBr形式,利用电子捕获的高选择性,测定CNBr色谱峰。CN-在10-11—10-9克时获得良好线性。 一 色谱条件 103气相色谱仪,H3源电子捕获检测器。 色谱柱 1.5M×4mm玻璃柱。内填401有机担体后在不接检测器,低载气流速(15

周家贵,陈正明,刘松林[9](1983)在《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文中研究指明 岩溶水中低含量氰化物的测定,应用气相色谱法是一良好的途径。本工作是在酸性溶液下,用溴将氰根转化为CNBr形式,利用电子捕获的高选择性,测定CNBr色谱峰。CN-在10-11—10-9克时获得良好线性。

李凯[10](2015)在《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地下水TCE污染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增加,同时地下水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三氯乙烯(TCE)作为地下水中常见的氯代有机污染物之一,由于其具有的环境毒性较强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针对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去除地下水TCE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以2014年7月2014年11月为研究期,构建无植物、宽叶香蒲和芦苇3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通过试验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p H值在湿地系统的不同深度变化不大,而DO浓度在湿地系统的不同深度差异较大。湿地系统上层的p H值和DO浓度主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因而没有规律性。湿地系统的中层和下层p H值和DO浓度随着水流方向减小,并且DO浓度在湿地床的前1/3(2040cm)处有大幅度地下降。湿地床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随着水流方向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随着季节却有明显的变化。(2)在3组湿地系统中,微生物总数随着季节的变化都有较为显着的变化,微生物总数夏季>秋季>冬季;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是相同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有植物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多于无植物湿地系统。(3)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地下水中的TCE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无植物湿地系统和芦苇湿地系统出水TCE去除率波动较大,无植物湿地系统的出水TCE平均去除率为75.0%,最大去除率为84.0%,最小去除率为61.3%,芦苇湿地系统的出水TCE平均去除率为75.0%,最大值去除率为87.1%最小去除率为63.1%;香蒲湿地系统出水TCE去除率相对稳定,其出水TCE平均去除率为77.7%,最大去除率为87.5%,最小去除率为70.7%。总体而言,香蒲湿地运行稳定,对TCE去除效果较好。(4)在人工湿地试验系统中,随着水流的方向TCE浓度在不断减小。在无植物湿地系统中,不同深的TCE去除率相差较大,而该差异在香蒲和芦苇湿地系统中并不明显。当进水浓度较高时,TCE在湿地床前1/3的浓度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论文提纲范文)

(1)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以及降解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二氯喹啉酸的简介
    1.2 二氯喹啉酸的作用机理
    1.3 二氯喹啉酸的危害
        1.3.1 二氯喹啉酸对动物的影响
        1.3.2 二氯喹啉酸对植物的影响
        1.3.3 二氯喹啉酸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1.4 二氯喹啉酸的测定方法
    1.5 二氯喹啉酸的降解方法
        1.5.1 影响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因素
        1.5.2 物理法降解二氯喹啉酸
        1.5.3 化学法降解二氯喹啉酸
        1.5.4 微生物法降解二氯喹啉酸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稻田土壤、水和水稻植株中二氯喹啉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实验内容
        2.2.1 样品制备
        2.2.2 样品提取
        2.2.3 样品净化
        2.2.4 检测条件
        2.2.5 添加回收试验
        2.2.6 基质效应评价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提取与净化方法优化
        2.3.2 方法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及定量限
        2.3.3 添加回收试验
        2.3.4 基质效应
    2.4 章节小结
第三章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实验内容
        3.2.1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分离筛选
        3.2.2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
        3.2.3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磷脂脂肪酸(PLFA)鉴定
        3.2.4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16Sr 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结果
        3.3.2 菌株 15~#和菌株 D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3.3.3 菌株 15~#和菌株 D的 PLFA鉴定结果
        3.3.4 菌株 15~#和菌株 D 的 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降解特性的研究
    4.1 仪器与试剂
        4.1.1 仪器
        4.1.2 试剂
    4.2 实验内容
        4.2.1 降解菌菌悬液的制备
        4.2.2 初始pH对二氯喹啉酸降解效率的影响
        4.2.3 初始二氯喹啉酸浓度对二氯喹啉酸降解效率的影响
        4.2.4 接种量对二氯喹啉酸降解效率的影响
        4.2.5 酵母浸粉含量对二氯喹啉酸降解效率的影响
        4.2.6 氮源对二氯喹啉酸降解效率的影响
        4.2.7 温度对二氯喹啉酸降解效率的影响
        4.2.8 最适培养条件下的降解情况
        4.2.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初始 pH 值对降解菌降解效果影响
        4.3.2 初始二氯喹啉酸浓度对降解菌降解效果影响
        4.3.3 接菌量对降解菌降解效果影响
        4.3.4 酵母膏含量对降解菌降解效果影响
        4.3.5 氮源对降解菌降解效果影响
        4.3.6 温度对降解菌降解效果影响
        4.3.7 最适培养条件下的降解情况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降解菌D的盆栽修复试验
    5.1 仪器与材料试剂
        5.1.1 仪器
        5.1.2 材料与试剂
    5.2 实验内容
        5.2.1 盆栽试验前处理
        5.2.2 盆栽模拟试验
        5.2.3 检测条件
        5.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盆栽模拟稻田环境下菌株D对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的影响
        5.3.2 盆栽模拟稻田环境下菌株D对植株中二氯喹啉酸的影响
        5.3.3 盆栽模拟稻田条件下菌株D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3.4 对菌株D降解二氯喹啉酸产物的分析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二氯喹啉酸及降解菌D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6.1 实验与试剂
    6.2 实验内容
        6.2.1 实验设计
        6.2.2 土壤基因组DNA的测定
        6.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
        6.3.2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6.3.3 降解菌D对二氯喹啉酸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6.3.4 对二氯喹啉酸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功能预测
    6.4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果
        7.1.1 稻田土壤、水和水稻植株中二氯喹啉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7.1.2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7.1.3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降解特性的研究
        7.1.4 降解菌D的盆栽修复试验的结果
        7.1.5 二氯喹啉酸及降解菌D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济南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污染源解析研究现状
        1.3.3 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源解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点的布置
        3.1.2 样品采集及检测
    3.2 地下水氯代烃空间分布特征
        3.2.1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物检测及评价
        3.2.2 地下水氯代烃分布特征
    3.3 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源解析
        3.3.1 氯代烃污染源空间分析
        3.3.2 因子分析
        3.3.3 污染源因子得分
    3.4 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
    4.1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综合预警方法
        4.1.1 预警指标权重计算
        4.1.2 地下水污染预警警度确定
    4.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4.2.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4.2.2 污染源指标
        4.2.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4.3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评价
    4.4 地下水氯代烃浓度变化趋势预测
        4.4.1 利用MODFLOW建立水流模型
        4.4.2 利用MT3D构建地下水水质模型
        4.4.3 灰色预测模型
        4.4.4 地下水氯代烃浓度变化趋势
    4.5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预警
        4.5.1 单项指标预警
        4.5.2 综合预警
    4.6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原因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废弃煤化厂区土壤环境现状调查评估研究 ——以榆林市某煤化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概述
        1.1.1 土壤污染概述
        1.1.2 煤化区土壤污染研究
        1.1.3 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及现状
        1.1.4 土壤有机污染现状及危害
        1.1.5 基于风险管理的概念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内容
        1.2.4 工作方案
        1.2.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地表水
        2.1.5 地下水
        2.1.6 地层
    2.2 研究区现状调查
    2.3 研究区周边污染源调查
    2.4 研究区周边敏感目标调查
    2.5 研究区历史情况调查及产污环节分析
        2.5.1 研究区历史情况调查
        2.5.2 产污环节分析
第三章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3.1 采样方案
        3.1.1 点位布设
        3.1.2 采样方法
        3.1.3 样品流转和交接
        3.1.4 检测项目
        3.1.5 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3.1.6 样品的预处理
    3.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3.2.1 土壤pH的测定
        3.2.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2.3 土壤全氮的测定—连续流动分析仪法
        3.2.4 土壤全磷的测定——H2SO4-HClO4消解
        3.2.5 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
        3.2.6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第四章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4.2 土壤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测定结果
        4.2.1 单项污染指数法的评价模式
        4.2.2 土壤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4.3 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4.3.1 调查结果分析
        4.3.2 不确定性分析
    4.4 后续防治要求
        4.4.1 污染防治要求
        4.4.2 土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第五章 结论及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4)庆城废弃油田场地土壤环境质量与污染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石油污染场地现状
        1.2.2 污染调查现状
        1.2.3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现状
        1.2.4 风险评估现状
        1.2.5 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2.6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特色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气象水文
    2.2 地质地貌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状况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系统划分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4 土壤特性
    2.5 研究区块的确定
第三章 废弃井场(站)污染调查
    3.1 废弃井场(站)现状
    3.2 场地环境调查
        3.2.1 油田废弃井场场地概况
        3.2.2 油田废弃场站场地概况
        3.2.3 石油开采及集输工艺分析
        3.2.4 场地污染来源及迁移转化
    3.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3.3.2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3.3 地表水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筛选值的确定
        3.4.2 样品检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4.1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4.1.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4.1.2 平均综合污染污染指数法
        4.1.3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4.2 废弃井场(站)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
    5.1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5.1.1 危害识别
        5.1.2 暴露评估
        5.1.3 风险表征
    5.2 生态风险评估
        5.2.1 生态环境评估方法
        5.2.2 生态环境评估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染场地修复方案的研究
    6.1 区域治理与修复的基本设想
    6.2 修复目标值的确定
        6.2.1 风险控制值的计算
        6.2.2 修复目标值的确定
    6.3 污染场地修复方案
        6.3.1 潜在修复技术的选择
        6.3.2 修复方案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海绵铁/O2体系类Fenton效应及其对难降解有机物(以苯胺为例)降解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课题的背景
    1.2 污染水体的修复方法
        1.2.1 外源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1.2.2 受污染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修复方法
    1.3 Fenton试剂与难降解有机物水处理
        1.3.1 Fenton反应及其反应机理
        1.3.2 Fenton试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4 零价铁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国内外零价铁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1.4.2 零价铁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1.4.3 零价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5 Fe~0/O_2体系类Fenton效应产生机制
    1.6 新型水处理材料海绵铁
        1.6.1 海绵铁的性质特点
        1.6.2 海绵铁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及发展
    1.7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海绵铁/O_2体系类Fenton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用水
        2.1.2 实验方法
        2.1.3 取样及分析测试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2.1 p H值对海绵铁/O_2体系中类Fenton效应的影响
        2.2.2 海绵铁投加量对海绵铁/O_2体系中类Fenton效应的影响
        2.2.3 海绵铁粒径对海绵铁/O_2体系中类Fenton效应的影响
        2.2.4 充氧方式对海绵铁/O_2体系中类Fenton效应的影响
        2.2.5 搅拌速度对海绵铁/O_2体系中类Fenton效应的影响
        2.2.6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响应面法优化海绵铁/O_2体系中活性氧化物质产量的影响因素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用水
        3.1.2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3.1.3 取样及分析测试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2.1 模型建立及回归分析
        3.2.2 响应曲面分析
        3.2.3 模型优化及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海绵铁/O_2体系降解水中苯胺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用水
    4.2 实验方法
        4.2.1 海绵铁/O_2体系对模拟苯胺废水的降解实验
        4.2.2 海绵铁/O_2体系对模拟受苯胺污染的地表水的降解实验
        4.2.3 取样与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海绵铁/O_2体系对模拟苯胺废水的降解实验结果
        4.3.2 海绵铁/O_2体系对模拟受苯胺污染的地表水的降解实验结果
        4.3.3 海绵铁/O_2体系中H_2O_2和Fe~(2+)产生量变化趋势
        4.3.4 反应前后海绵铁电镜扫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海绵铁/O_2体系中不同形态氮的转化规律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用水
        5.1.2 实验方法
        5.1.3 取样及分析测试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形态的氮的去除效果
        5.2.2 氨氮水溶液中Fe~0/O_2对氮的转化规律
        5.2.3 硝酸盐氮水溶液中Fe~0/O_2中氮的转化规律
        5.2.4 亚硝酸盐氮水溶液中Fe~0/O_2中氮的转化规律
        5.2.5 反应体系中pH的变化规律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材质Fe~0/O_2体系类Fenton效应及对苯胺降解效果的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用水
        6.1.2 实验方法
        6.1.3 取样及分析测试方法
    6.2 试验结果与讨论
        6.2.1 零价铁金属/O_2体系类Fenton效应结果及分析
        6.2.2 Fe~0/O_2体系对苯胺降解实验结果与分析
        6.2.3 不同铁材料/O_2体系对苯胺降解动力学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7.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环境水中二甲胺和二乙胺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有机胺的概述
        1.2.1 有机胺的分类
        1.2.2 有机胺的理化特性
        1.2.3 胺的生产工艺
        1.2.4 胺的环境来源及用途
        1.2.5 胺的危害性
    1.3 有机胺分析方法的进展
        1.3.1 分光光度法
        1.3.2 离子色谱法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4 气相色谱法
        1.3.5 气相色谱/质谱法
        1.3.6 毛细管电泳及其它分离分析技术
    1.4 顶空气相色谱法及其在水体分析中的应用
        1.4.1 顶空分析方法的概述
        1.4.2 影响静态顶空分析的因素
        1.4.3 静态顶空的分析步骤
        1.4.4 静态顶空色谱的应用
    1.5 选题依据和意义
    1.6 小结
第二章 气相色谱法测定二甲胺和二乙胺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3 色谱条件
    2.4 实验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色谱条件的选择
        2.5.2 样品的预处理
        2.5.3 馏出液体积的控制
        2.5.4 30%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量的选择
        2.5.5 标准曲线的制备
        2.5.6 方法的检出限
        2.5.7 方法的精密度
        2.5.8 方法的回收率试验
        2.5.9 实际水样分析
    2.6 结论
第三章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二甲胺和二乙胺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3 分析条件
    3.4 实验步骤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色谱条件的选择
        3.5.2 项空测定条件的选择
        3.5.3 质谱条件的选择
    3.6 小结
第四章 HS-GC/MS联用技术测定水环境中的二甲胺和二乙胺
    4.1 引言
    4.2 研究区域概况
    4.3 样品采集
        4.3.1 水样的采集时间和地点
        4.3.2 采样器的选择
        4.3.3 采样容器的选用
        4.3.4 水样的保存
        4.3.5 水样采集注意事项
    4.4 主要仪器与试剂
    4.5 分析条件
    4.6 分析方法
        4.6.1 校准曲线的制备
        4.6.2 样品测定
    4.7 结果与讨论
        4.7.1 线性回归方程
        4.7.2 检出限和定量限
        4.7.3 方法的精密度
        4.7.4 方法的回收率试验
        4.7.5 样品的测定
    4.8 小结
第五章 分析方法比较
    5.1 引言
    5.2 方法学比较
        5.2.1 线性比较
        5.2.2 精密度比较
        5.2.3 检出限与定量限的比较
        5.2.4 回收率比较
    5.3 方法比较
        5.3.1 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5.3.2 GC、GC/MS法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地下水TCE污染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构建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试验系统运行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3 潜流人工湿地中各理化参数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3.1 p H及DO的沿程变化规律
    3.2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规律
    3.3 人工湿地中主要微生物种群变化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潜流人工湿地对TCE去除效果的研究
    4.1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TCE的去除效果分析
    4.2 TCE在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沿程变化规律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以及降解特性的研究[D]. 黄思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济南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D]. 卢浩. 济南大学, 2019(01)
  • [3]废弃煤化厂区土壤环境现状调查评估研究 ——以榆林市某煤化厂区为例[D]. 黄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庆城废弃油田场地土壤环境质量与污染风险评估研究[D]. 宋蓉. 长安大学, 2019(01)
  • [5]环境样品分析(Ⅱ)[J]. 董慧茹,张丽娟. 分析试验室, 2018(11)
  • [6]海绵铁/O2体系类Fenton效应及其对难降解有机物(以苯胺为例)降解效果研究[D]. 王文娟.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7]环境水中二甲胺和二乙胺分析方法的研究[D]. 马兴华. 郑州大学, 2010(06)
  • [8]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J]. 周家贵,陈正明,刘松林. 岩石矿物及测试, 1983(04)
  • [9]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J]. 周家贵,陈正明,刘松林. 岩石矿物及测试, 1983(04)
  • [10]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地下水TCE污染试验研究[D]. 李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气相色谱法测定岩溶水中氰化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