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经济”交流工作座谈会总结

“中国农垦经济”交流工作座谈会总结

一、《中国农垦经济》通联工作座谈会情况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晶,孙烨[1](2021)在《新时代背景下兵团新城规划编制的思考——以新疆可克达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相比于传统的普通城镇,兵团新城肩负着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不能完全用市场角度思考,具有特殊性。兵团在快速推进新城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从团场向城市转型、边建设边报批规划等问题,在兵团新城中具有普遍性。本文以兵团新城新疆可克达拉市为例,结合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思考,解析兵团新城内涵,指出兵团新城规划与普通城市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的异同,提出处于新时代、转型时期的兵团新城规划战略应对既要强调长远的战略引领、要应对发展的不确定性,又要突出军垦的城市特色、要指导近期的新城建设。针对可克达拉问题、目标定位,提出"聚力绿色发展、内力外力驱动、促进兵地协调、构建空间格局、体现城市特色、突出分期实施"的规划策略,期望为其他兵团新城规划提供借鉴。

车晓荣[2](2021)在《台州市产业援疆对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口援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国家战略模式,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上,对口援疆对提升“五化”协同发展,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的经济稳定发展及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自2010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以来,产业援疆成为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新亮点,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按照新“产业援建”理念,找准着力点,健康稳步推进产业援疆、不断探索和创新产业援疆方式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以台州市产业援疆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进行分析,对新时期兵团经济快速运行及美丽新疆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首先,论文在系统梳理对口援疆对产业结构优化贡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适合台州市产业援疆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优化贡献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方法,同时论文对产业援疆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有序分析,将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对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发现近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并且在国家各部委和浙江省、台州市的无私援助下,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一二三”型优化调整为“一三二”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三产融合互动发展。另外研究发现第一师阿拉尔市作为兵团南疆中心城市,其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强,产业门类中无南疆区域的优势产业,服务方式无特色及优势,产业没有形成品牌化,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区域产业高地未形成,各行业之间关联度不密切,导致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集聚能力弱,未形成规模和集聚发展态势;接着,论文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测度模型从中计算出援疆资金和招商引资的投资率、贡献率和拉动率三个指标来衡量其对第一师阿拉尔市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度,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台州市援疆资金不断增加,支援建设的项目从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到产业发展等方面,在台州市大力援助及第一师阿拉尔的自身努力下,国民生产生产总值增速较快,处于南疆兵团经济发展的前列;(2)产业援疆作为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工作亮点,经过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的探索创新,产业援疆工作成效显着,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比重从“一二三”优化调整为“一三二”。(3)产业援疆资金和招商引资资金对第一师阿拉尔市工业发展的贡献度因政策的不一样,每年波动较大,另外产业援疆资金主要用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能直接作用于经济数据的变化。短期内有效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是推动第一师阿拉尔市经济快速运行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援疆的对策建议,并为产业援建项目调整修订提供依据:(1)提升特色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2)开展招商引资产业对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3)实施纺织服装产业促百万人就业工程,扩大就业;(4)开展电商、旅游、金融和电力四业共援,全力拓展就业渠道;(5)出台鼓励内地产业转移到新疆的优惠政策。基于上述结论,论文认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应彰显兵团绿色发展要求,在台州市产业援疆的背景下,大力构建一个服务与社会、服务与兵团、为民所思、为民所想、经济利益等一体化发展的兵团兴新城市。

刘丹阳[3](2021)在《不同类型投资对新疆兵团城镇化作用机制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投资作为“三驾马车”之一,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城镇化快速发展。新疆兵团发展以城镇化为首的“三化”建设是履行“压舱石”“安全岛”等特殊使命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兵团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规划重视不够、产业园区数量少、产业链体系还较为薄弱、民生工程建设滞后、城镇管理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资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认真总结国内外对该课题有关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以及方法进行陈述。其次对机制、效应、“师市合一”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城镇化发展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再次,通过对2002年-2017年期间兵团城镇化与投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兵团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成因和发展历程,其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原因、功能定位、动力来源、管理体制机制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有别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省份区域甚至区别于新疆的城镇化。2002年-2017年期间,政府投资主要通过大规模的财政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等中央专项资金来进行城镇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城镇居民安置房等固定资产投资,提振城镇公共及民生设施发展;民间投资主要通过投资建设现代化工厂、城市综合体以及其他工商业场所等设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大量非城镇居民向城镇聚集并落户,已实现城镇化发展。结合现状分析情况以及本文研究要求,选取了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占总投资比重等4个主要指标,并从经济发展结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服务现代化3个方面选取了人均GDP等10个代表性指标。梳理投资作用城镇化作用机制,构建投资促进城镇化发展模型,运用新疆兵团2002年-2017年包含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数据来分析研究不同投资类型对城镇化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在实证环节,利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等统计方法得出:(1)政府投资在前期对城镇化发展推动作用大于民间投资作用,并且在后期对城镇化发展保持较为稳定的正向推动作用。(2)民间投资对城镇化贡献力度在后期逐步上升,对城镇化发展起到正向作用。(3)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影响挤占民间投资,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平衡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着重将两者有机衔接、统一协调发展,将不利因素化解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助力。(4)城镇化率对自身影响力度较为平稳,说明城镇化发展的后期可以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引进更多产业来带动城镇化继续向前发展。通过本文研究得出,(1)兵团应多形式、多渠道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应用好市场化融资渠道,确保城镇化有充足资金保障。(2)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完善城镇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民生福祉新改善。(3)要采取加强工业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制定、营商环境改善等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国内外、央企(国企)进入兵团城镇化建设投资力度,积极培育多元化产业、新兴业态,让职工群众“市民化”后有增收渠道。

胡鑫[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雷娜[5](2021)在《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是多元主体通过一定的参与机制或渠道,间接影响或直接参与生态治理相关公共事务的一系列行为活动。为更进一步完成―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公民应该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生态治理,为生态环境治理做贡献,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因此,发现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哪些问题很有必要,如何调动公民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对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进行研究,其内容包括:首先,通过查找并阅读相关文献及资料,充分理解生态治理和公民参与是什么,并掌握与之相对应的治理理论和公民参与理论;其次,以生态治理和公民参与概念及理论为基础,对甘肃省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内涵(参与主体、参与领域、参与方式)进行界定;再次,了解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基本概况,并对调查问卷中公民参与方式、参与内容、参与动机等现状描述性统计,同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公民参与意愿、参与度和参与满意度;从次,根据第三部分调查结果,结合无结构访谈分析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经研究发现,当前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民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缺乏、公民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公民参与内容不平衡和公民参与方式有限。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是:公民参与机制不完善、公民参与意识薄弱、管理不完善和政府宣传不到位。另外,政府管理能力、政府服务水平、政府及时解决困难和公民应该参与四个因素对公民参与意愿、参与度、参与满意度的显着性介于0.000—0.006之间,且都呈正相关。因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提升政府管理能力、服务水平;2)提高公民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3)提高公民组织化程度;4)平衡公民参与内容;5)拓展公民参与方式。

刘昊[6](2021)在《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快速老龄化”和“快速高龄化”的双重压力,同时,失能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的现象也相伴而生。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比率提升等趋势下,家庭所承担的老年人照护功能开始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2016年人社部提出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这为全国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开启了破冰之旅。长期照护保险作为我国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框架的重要一环,是满足社会长期照护需求的重要举措。试点四年以来,长期照护保险在减轻失能老年人家庭经济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老年人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制度发展仍属于起步阶段,存在长期照护服务发展不成熟、制度受益人群范围过窄等问题,特别是各地政策“百花齐放”造成的差异化试点的既成事实阻碍了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统一。当前试点扩围呼声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建立健全长期照护保险,尤其是覆盖人群更广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已是必然趋势。因此,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问题进行研究,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及试点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指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本文以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为研究对象,依据福利多元主义、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萨瓦斯民营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保险精算、AHP+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三阶段DEA+Tobit、PLS-SEM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框架梳理、现状分析、筹资效果评估、服务效果评估、经办效果评估、政策优化等方面,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及其优化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试点城市分布区域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状况普遍较为富裕,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以来,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压力和解放了劳动力、整体上减少了医保基金支出和改善了老年人生存质量、极大促进了照护产业发展和扩大了就业渠道,对老年人失能照护风险的化解和多元照护需求的满足起到正面助推作用。(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测期内累计结余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趋势。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来说,一方面,可对这一部分资金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即可以部分支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另一方面,也需警惕累计结余不断减少的趋势,避免因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的过多划拨而影响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无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范围如何,多元筹资模式相较于医保划拨模式均具有更高的基金可持续性。不管是在重度还是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的保障范围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占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额的比例均不应该超过20%,在这一水平上,预测期内既能够基本上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也能够充分利用医保累计结余资金。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应采用“个人缴费+医保划拨+财政补助”的多元筹资模式。在医保划拨比例为20%的情景下,个人缴费比例应控制在筹资总额的15%,即个人缴费负担在0.18%~0.23%之间,财政支出应占到筹资总额的65%,即财政负担在0.54%~0.92%之间,这既能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也能兼顾制度的可负担性。(3)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空间较大。对比SFA回归调整前后,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产生显着变化,具体来说,环境因素所致的规模冗余主要表现在经济越发达或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护理人员和辅助人员越易过剩;财政投入越多,床位越易空闲。不同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在综合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PPP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效率值要高于政府包办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Tobit回归分析表明,供给模式、地理位置、费用结算是否及时、是否医养融合均对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种类和监督频率的影响并不显着。(4)在1~5分的评价标准下,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384分,偏向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移情性最好(3.718),保证性(3.627)、响应性(3.495)、有形性(3.383)次之,有效性(3.176)最差,这表明各项指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有形性和有效性维度。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779分,高于机构照护服务质量,偏向于“比较好”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较为理想;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性最好(3.978),保证性(3.919)、移情性(3.900)、有形性(3.419)次之,响应性(3.128)最差,除了响应性维度外各指标得分均比机构照护服务质量高。(5)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评价可从资格申请、失能评估、机构准入、待遇给付、政策宣传几方面进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和政府包办经办模式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3.477和3.348分,社商协作经办模式相比于政府包办经办模式,其经办能力更强,公众满意度更高。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验证了经办模式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显着影响,此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行政文化、政策支持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正向影响,而参保期望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负向影响。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提升则会降低参保者的抱怨频率并提升参保者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的信任程度,从而提升参保者政策获得感。(6)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可从筹资、服务与经办三个方面展开。从筹资方面来说,应合理利用结余基金,扩大制度保障范围、建立责任共担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协调与商业长期照护保险关系,明确社会长期照护保险基金用途;从服务方面来说,坚持长期照护服务PPP供给模式改革方向,不断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应以有形性和有效性为重点,提升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以响应性为重点,提升居家照护服务质量;从经办方面来说,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实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良好行政文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力度。

苑智[7](2021)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是一个具有复杂多样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的世界性难题,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建立了以“中央统筹、省负总则、市县抓落实”为管理体制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贫困治理经验,谱写了新时代的贫困治理新篇章,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伟大奇迹。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最后九个贫困县的脱贫摘帽标志着2014年划定的832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序列,标志着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现象已经整体消除。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全覆盖。本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进行研究,目的是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重要文献进行系统研究,明确脱贫攻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该部分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国内学者的460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进行可视化分析,在对脱贫攻坚领域研究方法上体现了一定的创新。第二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脱贫攻坚的国内外背景,然后论述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精准扶贫的内涵,最后总结了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内容梳理了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的中国化历程。第四部分内容首先总结了实施精准扶贫取得的全国性伟大成就,然后对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以及云南怒江州的易地搬迁脱贫攻坚进行个案分析,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最后提供获得的启示。第五部分内容论述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五项重要经验: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群众参与是基础、各方参与是合力、增加投入是保障。第六部分内容从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出发,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

蒙芳园[8](2020)在《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十三师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着进展。2017年,兵团全面深化改革正式启动,兵团各级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重塑。2020年10月,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时期兵团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新时期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对十三师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兵地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十三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兵团第十三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简要归纳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情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城镇化进程研究理论,对城镇化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明晰。随后本文从兵团第十三师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多个角度,对十三师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三大优势、四大劣势、面临五大机遇以及四项威胁,并SWOT分析模型组合了优势-机会(SO)、劣势-机会(WO)、优势-威胁(ST)、劣势-威胁(WT)四种不同的策略思路,从而补足短板避开威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选择最佳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最后本文从十三师城镇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维度,提出了推进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城镇管理职能,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十三师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满足十三师各族职工群众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希望为十三师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思路和方向,同时也希望提供一些思路供兵团其他师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借鉴。

付雪[9](2020)在《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山东省是除内蒙古和新疆外的第三大肉羊养殖大省和羊肉生产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农区羊产业发展区域,拥有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和品种繁多的优质肉羊,但山东省却因种种因素难以发展成为养羊强省。近几年山东省肉羊养殖规模化趋势日趋显着,规模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传统的肉羊散养模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这不仅阻碍了山东省肉羊养殖向规模化转变,对山东省肉羊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肉羊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对山东省肉羊养殖概况,山东省肉羊不同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发展概括、特征、运营机制及典型案例,以及对山东省肉羊大户养殖模式和肉羊企业化养殖模式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为提高山东省肉羊养殖生产效率及规模化程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为:(1)山东省的肉羊出栏量、存栏量及其在全国的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羊肉产量呈现增长趋势,但其在全省肉类总产量占比却出现了下降;肉羊散养户数和规模化户数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家庭经营制是山东省肉羊大户养殖模式主要的生产经营形式,肉羊企业化养殖模式的经营形式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最后根据各养殖模式经营特征总结了相应的模式适用条件;(3)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的情况较好,肉羊企业化养殖模式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的情况都比肉羊大户养殖模式更具优势。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别从养殖场(户)和政府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希望对后续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栾昌林[10](2020)在《北大荒开垦史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大荒在中国农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主要由三江平原、嫩江平原和黑龙江沿途河流平原所组成,是我国现有最大耕种土地面积和机械投入量最高的国营农场。北大荒所处地区地理位置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世界上着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其自然资源充足,纯天然的自然环境加上在古代时期,此地一直处于荒凉和人烟稀少的状态,致使这片土地蕴藏了丰富的肥力,也让这片土地未曾受到过破坏和过度开发,即使在开垦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远在清朝初期,满族人认为此地为“龙兴之地”禁止一切人员在此活动,直至清末时期,才逐渐有了一些开垦;民国时期形成了部分规模的开垦;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对于土地资源稀少的日本,对这片土地的重视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组织了开拓团,进行开垦和设立移民政策,动员大量的日本人来到这片土地,从事生产等一系列活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这片土地重新归为中国所有,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得到解放,作为东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了空前的大规模开垦运动,一方面是为了有效解决战争期间我国粮食供给问题,支援解放全中国任务;另一方面是有效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为建设工业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下,在广大人民群众、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下,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保家卫国的伟大壮举,同时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重点介绍北大荒从一片荒凉之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多路大军的进军垦荒,又经过了几代人的坚守和发展,保证了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尤其是建国初期,国家一切百废待兴的艰难时刻,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而北大荒的开垦,增加了土地种植面积,有效地巩固了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稳定了这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兴政权。在新时代的今天,北大荒依然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利用科技手段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在提高产量方面依然提供着自己的独特价值。通过仔细梳理北大荒开垦的过程,总结开垦十几年来所带来的成功经验,也分析北大荒开垦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对新时代发展北大荒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北大荒的开垦如今已成为我们笔下的历史,但是其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下,北大荒依然履行着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使命。北大荒在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发挥重要压舱石作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北大荒都充当了先行军,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中国农垦经济》通联工作座谈会情况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农垦经济》通联工作座谈会情况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背景下兵团新城规划编制的思考——以新疆可克达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相关文献综述
3 兵团新城内涵解读
    3.1 国家赋予使命的城市
    3.2 体现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
        3.2.1 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
        3.2.2 体现规划改革的新要求
        3.2.3 城市发展的逻辑转变,突出人本导向
    3.3 兵团新城规划思考
4 可克达拉新城规划探索
    4.1 新城背景
    4.2 发展机遇
        4.2.1 中央政策支持新疆及兵团发展
        4.2.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区位
        4.2.3 拥有伊犁河谷极佳的生态区位
    4.3 面临问题
        4.3.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4.3.2 内生动力难以支撑城市发展
        4.3.3 兵地协作亟待加强
        4.3.4 城市建设缺乏统筹
    4.4 目标定位的思考
    4.5 规划策略
        4.5.1 聚力绿色发展,保护绿洲生态环境
        4.5.2 内力外力驱动,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4.5.3 促进兵地协调,形成共进共赢合力
        4.5.4 构建空间格局,分层引导与管控
        4.5.5 体现城市特色,打造精致兵团小城
        4.5.6 突出分期实施,明确分期与重点
5 结语

(2)台州市产业援疆对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
        1.2.2 对口支援及对口援疆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
        1.2.3 产业结构优化测评理论及方法
        1.2.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
        1.2.5 新疆及兵团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研究
    1.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产业援疆政策的理论基础
        2.1.1 对口支援的内涵
        2.1.2 对口援疆的内涵
        2.1.3 产业援疆的内涵
        2.1.4 产业援疆政策的理论分析
    2.2 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的内涵
        2.2.2 产业结构的内涵
        2.2.3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2.2.4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 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分析
第3章 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发展现状
    3.1 第一师阿拉尔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1 区位优势概况
        3.1.2 第一师经济社会发展与兵团总体差异
        3.1.3 人口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红利
    3.2 第一师阿拉尔市资源优势
        3.2.1 产业发展资源禀赋条件
        3.2.2 自然资源优势条件
        3.2.3 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3.3 第一师阿拉尔市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宏观分析
        3.3.1 第一师阿拉尔市生产总值发展趋势
        3.3.2 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分析
    3.4 三次产业内部发展现状分析
        3.4.1 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一产业内部发展现状
        3.4.2 第一师阿拉尔二产业内部发展现状
        3.4.3 第一师阿拉尔第三产业内部发展现状分析
    3.5 第一师产业产业发展劣势和制约瓶颈
        3.5.1 产业结构仍然不优
        3.5.2 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3.5.3 第二产业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3.5.4 第三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与布局不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台州市产业援疆对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4.1 浙江省台州市对口支援第一师阿拉尔具体情况分析
        4.1.1 第一师阿拉尔市投资援建取得的成果及效益
        4.1.2 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分析
    4.2 数据来源及指标构建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构建
    4.3 投资贡献度及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4.3.1 经济总量的投资贡献分析
        4.3.2 经济增速拉动的贡献度分析
    4.4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贡献度分析
        4.4.1 产业援疆对第一产业发展贡献分析
        4.4.2 产业援疆对第二产业发展贡献度分析
        4.4.3 产业援疆对第三产业发展贡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处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动能胶着期
        5.1.2 产业援疆在对口援疆工作中成效明显
        5.1.3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趋势明显
    5.2 对策及政策建议
        5.2.1 提升特色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5.2.2 开展招商引资产业对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5.2.3 实施纺织服装产业促百万人就业工程,扩大就业
        5.2.4 开展电商、旅游、金融和电力四业共援,全力拓展就业渠道
        5.2.5 出台鼓励内地产业转移到新疆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类型投资对新疆兵团城镇化作用机制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1.2.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制的概念
        2.1.2 效应的概念
        2.1.3 兵团“师市合一”概念
        2.1.4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2.1.5 兵团城镇化相关概念
        2.1.6 投资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城镇化发展聚集与扩散理论
        2.2.2 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增长理论
第3章 兵团城镇化与投资现状、问题分析
    3.1 兵团城镇化现状分析
        3.1.1 兵团城镇化发展的特殊必要性
        3.1.2 兵团城镇化发展现状
        3.1.3 兵团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兵团投资现状分析
        3.2.1 兵团2002 年-2017 年投资情况
        3.2.2 兵团2002 年-2017 年政府投资情况
        3.2.3 兵团2002 年-2017 年民间投资情况
        3.2.4 兵团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不同类型投资对新疆兵团城镇化作用机制构建
    4.1 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直接拉动作用机制
        4.1.1 政府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直接拉动作用机制
        4.1.2 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直接拉动作用机制
    4.2 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间接拉动作用机制
        4.2.1 政府投资对城镇化发展间接拉动作用机制
        4.2.2 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间接拉动作用机制
    4.3 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共同对城镇化发展作用机制
    4.4 不同类型投资对新疆兵团城镇化作用机制构建
第5章 不同类型投资对新疆兵团城镇化作用效应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
    5.2 变量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选取
    5.3 数据分析
        5.3.1 描述性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主成分分析
        5.3.4 平稳性检验
    5.4 VAR模型分析
        5.4.1 建立VAR模型
        5.4.2 VAR模型的估计
        5.4.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4.4 脉冲响应分析
        5.4.5 方差分解
    5.5 结果分析
第6章 对策建议
    6.1 主要的结论与发现
    6.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人力
        2.1.2 人才
        2.1.3 人力资本
        2.1.4 人才资源
        2.1.5 人才支撑体系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2.1 产业兴旺
        2.2.2 生态宜居
        2.2.3 乡风文明
        2.2.4 治理有效
        2.2.5 生活富裕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4.1 以农为本思想
        3.4.2 政以才治思想
        3.4.3 养护农民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1.1 职业农民
        4.1.2 新型农民
        4.1.3 新型职业农民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2.1 乡村专业人才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4.3.1 农民工
        4.3.2 新生代农民工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4.5.1 社会各界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5.1.1 实施阳光工程
        5.1.2 实施雨露计划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治理
        2.1.2 公民参与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公民参与理论
    2.3 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内涵界定
        2.3.1 参与主体
        2.3.2 参与领域
        2.3.3 参与方式
第三章 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3.1.1 研究区选择
        3.1.2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区公民参与基本情况
    3.3 问卷调查及其结果的统计分析
        3.3.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3.3.2 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
    3.4 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3.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3.4.2 公民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4.1.1 公民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缺乏
        4.1.2 公民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
        4.1.3 公民参与内容不平衡
        4.1.4 公民参与方式有限
    4.2 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2.1 公民参与机制不完善
        4.2.2 公民参与意识薄弱
        4.2.3 管理不完善
        4.2.4 政府宣传不到位
第五章 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对策建议
    5.1 提升政府管理能力、服务水平
        5.1.1 政府信息公布和公开及时、透明
        5.1.2 强化政府管理能力
        5.1.3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5.1.4 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5.2 提高公民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
        5.2.1 完善公民参与机制
        5.2.2 培养公民参与意识
        5.2.3 积极引导公民参与
    5.3 提高公民组织化程度
        5.3.1 积极引入社会组织
        5.3.2 组建公民志愿队伍
    5.4 平衡公民参与内容
    5.5 拓展公民参与方式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研究
        1.2.2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问题的研究
        1.2.3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的研究
        1.2.4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经办问题的研究
        1.2.5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效果的研究
        1.2.6 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长期照护保险
        2.1.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
        2.1.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模式
        2.1.4 效果评估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
        2.2.2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
        2.2.3 萨瓦斯民营化理论
    2.3 分析框架
    2.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各组成部分的职能作用及相互关系
        2.4.1 筹资部分的职能作用
        2.4.2 服务部分的职能作用
        2.4.3 经办部分的职能作用
        2.4.4 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2.5 本章小节
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现状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
    3.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概述
        3.1.1 试点城市的城市地位和经济水平
        3.1.2 试点城市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程度
        3.1.3 对试点城市社会经济背景的基本判断
    3.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方案分析
        3.2.1 筹资方面
        3.2.2 服务方面
        3.2.3 经办方面
    3.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不同试点模式分析
        3.3.1 试点城市不同筹资模式分析
        3.3.2 试点城市不同服务模式分析
        3.3.3 试点城市不同经办模式分析
    3.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成效
    3.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国际经验借鉴
        3.5.1 德国经验
        3.5.2 日本经验
        3.5.3 荷兰经验
        3.5.4 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节
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效果评估
    4.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支出分析
        4.1.1 城乡老年人口
        4.1.2 各失能等级老年人口的比例
        4.1.3 不同失能等级的老年人选择不同照护方式的比例
        4.1.4 不同照护方式的使用成本
        4.1.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支出
    4.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收入分析
        4.2.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额
        4.2.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额
        4.2.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收入
    4.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分析
        4.3.1 医保划拨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4.3.2 多元筹资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效果评估
    5.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5.1.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1.2 模型构建
        5.1.3 三阶段DEA结果与分析
        5.1.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服务质量评价
        5.2.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效果评估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分析
        6.1.2 基本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数据来源
        6.2.2 模型选择
        6.2.3 变量设定
    6.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评价
    6.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评价
        6.4.2 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
    7.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总体思路
    7.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政策建议
        7.2.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的政策建议
        7.2.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的政策建议
        7.2.3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的政策建议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创新
        1.4.2 研究内容创新
        1.4.3 研究对策创新
第二章 研究背景、内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研究背景
        2.1.1 国内背景
        2.1.2 国际背景
    2.2 内涵界定
        2.2.1 绝对贫困
        2.2.2 相对贫困
        2.2.3 精准扶贫
    2.3 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2.3.2 阿马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和能力贫困理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的中国化研究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贫困治理思想
    3.2 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时期的贫困治理思想
    3.3 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思想
        3.3.1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3.3.2 江泽民的开发式扶贫思想
        3.3.3 胡锦涛的农村扶贫思想
        3.3.4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贫困治理思想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的实施与伟大成就
    4.1 宏观视角:精准扶贫的实施创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4.1.1 抒写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篇章
        4.1.2 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
        4.1.3 提升了贫困人口的收入并显着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4.1.4 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贫困治理能力显着提升
        4.1.5 构建了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4.1.6 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2 中观视角(个案分析):云南怒江州的易地搬迁脱贫攻坚
        4.2.1 云南怒江州易地搬迁脱贫攻坚的实施背景
        4.2.2 云南怒江州易地搬迁脱贫攻坚的帮扶措施
        4.2.3 云南怒江州易地搬迁脱贫攻坚的实践成就
    4.3 微观视角(个案分析):十八洞村实施精准扶贫
        4.3.1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实施背景
        4.3.2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帮扶措施
        4.3.3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实践成就
    4.4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带来的启示
        4.4.1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4.4.2 扶贫先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4.4.3 精准扶贫的实施与伟大成就坚定了党员和群众的“四个自信”
第五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经验
    5.1 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
        5.1.1 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强化脱贫攻坚责任意识
        5.1.2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5.1.3 强化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保证扶贫工作成效
    5.2 把握精准是要义
        5.2.1 扶贫对象精准
        5.2.2 项目安排精准
        5.2.3 资金使用精准
        5.2.4 措施到户精准
        5.2.5 因村派人精准
        5.2.6 脱贫成效精准
    5.3 群众参与是基础,各方参与是合力
        5.3.1 培养和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使更多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5.3.2 激发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5.3.3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5.3.4 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
    5.4 增加投入是保障
        5.4.1 创立多元化的财政扶贫体系
        5.4.2 发挥金融资金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5.4.3 治理相对贫困要增加四方面投入
第六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
    6.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
        6.1.1 摘帽不摘责任
        6.1.2 摘帽不摘政策
        6.1.3 摘帽不摘帮扶
        6.1.4 摘帽不摘监管
    6.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
        6.2.1 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6.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6.2.3 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6.2.4 坚持精准“防返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强化“防返贫”对策与实践
        6.2.5 坚持调动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6.2.6 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支持乡村振兴的氛围
        6.2.7 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正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城镇化概念界定
        2.1.1 城镇与城镇化
        2.1.2 兵团城镇化
        2.1.3 城镇化发展战略
    2.2 城镇化相关理论
        2.2.1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城镇空间布局理论
        2.2.4 特色小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SWOT分析
    3.1 兵团十三师城镇化现状
        3.1.1 城镇体系
        3.1.2 空间分布
        3.1.3 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
        3.1.4 人口城镇化水平
        3.1.5 公共服务设施
    3.2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
        3.2.2 劣势分析
        3.2.3 机会分析
        3.2.4 威胁分析
    3.4 十三师新型城镇化SWOT组合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十三师城镇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研究
    4.1 发展定位
        4.1.1 拟建新星市的发展定位
        4.1.2 各团场的发展定位
        4.1.3 城镇职能布局
    4.2 拟建新星市城镇空间布局战略
        4.2.1 中心城区空间规划设计要点
        4.2.2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评价及策略
        4.2.3 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
    4.3 本章小结
5 十三师产业发展研究
    5.1 产业发展思路
    5.2 城镇产业布局
    5.3 产业发展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研究
    6.1 道路交通体系
        6.1.1 道路交通体系发展思路
        6.1.2 交通体系发展路径
    6.2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6.2.1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6.2.2 引导空间布局,鼓励集中建设
        6.2.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制度,由政府“主体”变政府“主导”
    6.3 市政配套设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肉羊产业
        2.1.2 养殖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成本收益理论
        2.2.2 有限理性理论
        2.2.3 生产效率理论
3 山东省肉羊养殖概况和规模化养殖模式分析
    3.1 山东省肉羊养殖概况
        3.1.1 山东省肉羊养殖发展概况
        3.1.2 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概况
    3.2 肉羊规模化养殖模式分析
        3.2.1 肉羊大户养殖模式
        3.2.2 肉羊企业化养殖模式
    3.3 典型案例分析
        3.3.1 养殖大户案例分析
        3.3.2 临清润林牧业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肉羊不同规模化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分析
    4.1 模型及指标的选取
        4.1.1 DEA模型原理
        4.1.2 指标的选取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养殖大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养殖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整体样本的生产效率分析
    4.4 肉羊不同规模化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差异分析
        4.4.1 综合技术效率对比分析
        4.4.2 纯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4.4.3 规模效率对比分析
    4.5 肉羊不同规模化养殖模式规模报酬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基于肉羊养殖场(户)角度的政策建议
        5.2.2 基于政府角度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一 :山东省肉羊养殖大户调研问卷
    附录二 :山东省肉羊企业化养殖调研问卷
致谢

(10)北大荒开垦史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北大荒开垦
        二、农垦
        三、粮食安全
    第二节 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的相关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业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北大荒开垦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解放前黑龙江的开垦
        一、清朝末期的开垦
        二、民国时期的开垦
    第二节 南泥湾开垦经验的借鉴
    第三节 苏联国营农场经验的学习
第四章 北大荒开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初创时期
        一、创建第一批国营农场
        二、“一五”期间建立的农场
    第二节 迅速发展时期
        一、十万大军挺进北大荒
        二、北大荒精神的培育
        三、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北大荒
第五章 北大荒开垦的经验总结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北大荒开垦的经验总结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布局
        三、坚持北大荒精神的引领
    第二节 北大荒开垦的当代价值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二、加强科教自主创新能力
        三、传承北大荒精神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中国农垦经济》通联工作座谈会情况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背景下兵团新城规划编制的思考——以新疆可克达拉市为例[A]. 马小晶,孙烨.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总体规划), 2021
  • [2]台州市产业援疆对第一师阿拉尔市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分析[D]. 车晓荣.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不同类型投资对新疆兵团城镇化作用机制及效应研究[D]. 刘丹阳.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5]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 雷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21(10)
  • [6]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D]. 刘昊.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7]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研究[D]. 苑智.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8]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蒙芳园.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率研究[D]. 付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10]北大荒开垦史及其当代价值[D]. 栾昌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中国农垦经济”交流工作座谈会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