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城局创全国大矿安全生产最长周期(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峰[1](1994)在《晋城局创全国大矿安全生产最长周期》文中研究指明晋城局创全国大矿安全生产最长周期晋城矿务局是全国着名的安全生产先进企业,1993年8月20日,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500天,累计产煤1324万吨无煤炭死亡事故。创造了全国千万吨安全生产最长周期。晋城局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始于1986年。此后,全局安全生产...
刘青峰,赵文伟[2](1993)在《增设安全区队长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一条有效措施》文中研究指明 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才能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搞好安全生产,实现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在这方面,晋城矿务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胆的实践,成功的尝试,并且取
刘传庚[3](2009)在《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状况一、矿产资源产业的界定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赋存于地壳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等。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产业分类标准》中的第2类矿业和采石业,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中的B类采矿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均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采掘对象,
曹霞[4](2008)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矿是小型矿山的简称,包括小型矿山和小矿山(含零星个体采矿)。它因规模小、启动资金需求量小、技术要求低、收益快,因而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小矿在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为各国增收创汇,特别是在缓解贫困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推动各国矿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门。然而,小矿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频发,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相背离的。这些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小矿由来已久,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在“有水快流”政策的影响下,它(当时被称为乡镇矿山)异军突起,飞速发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多年来,它为缓解我国矿产品供需矛盾,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乡镇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民扩大就业门路、脱贫致富,推动小城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相伴而来,各种小矿鱼龙混杂、开采技术落后、无序竞争、私挖乱采、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事故频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国家正常的矿业秩序,也成为制约小矿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各类小矿,特别是对小煤矿进行大规模治理整顿,先后经历了“关井压产”和“资源整合”两个重要整顿阶段,开展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活动。前一阶段以治小、散、乱为主,后一阶段则侧重矿产资源规划布局的调整。经过十余年的整顿,小矿几度关停,到2005年我国各类矿山数目由1995年的28万余个减少到12万余个,小煤矿的数量也由7.6万个减少到2.5万个。按照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的联合部署,到2010年小煤矿要减到1万个左右,到2015年基本退出煤炭行业。随着国家的三令五申,小矿的绝对数目在有计划地减少,但被关停的小矿屡关屡开、死灰复燃的事件却频频曝光,由此引发的矿难亦不绝于耳。这些小矿为什么久关不闭?小矿主为什么置矿工的生命而不顾顶风作业?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小矿的规制为什么会失灵?失灵的症结又在哪里?资源整合是否简单地等同于关闭小矿?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国当前资源整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它们不仅关系到我国整顿矿业秩序的成败,而且事关小矿及其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社会的稳定。本文就这些问题从法律规制角度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进行理性的、规范化的整合提供法律依据,也为合法小矿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条依法开采、依法治矿的有效途径。国外对小矿法律规制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成果较多。而国内同类研究则断断续续、比较分散。其中深究小矿的负面影响,探讨如何关闭、取缔小矿的成果不在少数,而客观地评价小矿,研究如何规范、促进其发展的成果却屈指可数。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试图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现阶段在小矿规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探讨我国小矿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与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国外小矿法律规制的考察与比较,廓清小矿法律规制的内在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小矿法律规制体系的建议。论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分六章:第一章从“小矿”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绍与评价国内外现存的关于“小矿”的各种概念,并对与“小矿”相关的几个概念——小小矿/手工小矿、非正规矿、(中)小企业进行辨析,之后,给出了本文对“小矿”下的定义:“小矿是以谋生或营利为目的,采用简单的或基本的采掘设备与技术,在有限的矿藏范围内从事某种矿产品采选活动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矿山企业。其中包括开采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小型矿山标准的小型矿山企业和开采规模在小型矿山上限1/10以下的小矿山企业(含零星个体采矿)。小矿是采矿业最基本的构成部门。”该定义厘清了小矿的概念及其法律含义,为解决小矿问题提供了准确的切入点。第二章探讨国内外小矿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小矿在各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为国家增收创汇、缓解贫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它存在的问题亦十分突出。虽然国内外略有差异,但无序开采、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安全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的问题是小矿共同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一方面,除资源禀赋条件外,小矿的存在源于贫穷,低投入、粗放型运作又使其回归到贫穷原点,以致小矿不得不在恶性循环中重演着“公地悲剧”。而另一方面,政府不公允的政策与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小矿问题的严重性。鉴于此,本文提出,小矿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运用矿业知识、环保或安全标准进行“一刀切”式的“关闭”或“取缔”,而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统筹兼顾,从而使小矿问题得以根治。第三章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小矿法律规制的理论支点与依据以及小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本理念强调,要把满足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放在优先地位。我国基于国情、又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孕育而生的科学发展观也同样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在尽可能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条件下,优先消除贫困,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弱群体的基本需求。小矿虽然问题很多,但作为一种有效的减贫载体,它自身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它又是促进整个矿业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府规制小矿的目的就是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国家有关的矿业政策、法律、法规与法律制度,对小矿的准入、生产经营活动、税收、环境管理、安全健康及劳动用工等状况进行干预与监管,帮助小矿除弊兴利,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生活的永久保障。第四章对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历程、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和分析。总体上,我国在小矿法律规制上政策弹性大,稳定性差,鼓励、扶持不足,限制、责备有余;立法分散庞杂,法律层次低,权宜性明显;管理体制复杂、多变,权限模糊,缺乏协调;监管手段单一、效率低下。本文认为,这些缺陷和不足与我国在矿业政策上长期以大矿利益为重,忽视小矿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密切,这也是导致我国小矿发展过快、过滥,开发无序,环境破坏严重,安全事故多发,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十分有必要尽快完善小矿立法,改革小矿管理体制。第五章考察国外小矿法律规制的过程与特点,总结出国外小矿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与逐步形成的法律制度以及小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结合哥伦比亚规制小煤矿的个案研究,归纳出国外小矿规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本文认为,国外小矿法律规制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中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在政策上充分肯定小矿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缓解贫困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小矿的发展战略融入到整个农村复兴和农民增收战略当中。二是在立法中明确小矿的法律地位,相应的法律制度与管理制度的设计以促进小矿发展为本,把规范与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第六章首先对我国小矿问题进行深度剖析,继而对小矿的存废问题进行理性探讨。本文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国家长期“重大矿、轻小矿,重封堵、轻疏导,重经济、轻社会”的政策导向和管理手段是导致我国小矿问题久而不绝、治而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而我国矿产资源又以小型矿床居多,这种国情、民情、矿情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留存少量合法小矿的必要性。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完善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路径应当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策先行,正确评价小矿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立法,优先制定小矿专门法律;设立独立、权威的小矿专门管理机构,转变管理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多元服务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挖掘外部资源,扩大国际合作,形成共管共促格局,全方位推进小矿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法律规制角度对我国的小矿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2)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观,提出我国小矿的法律规制应当注重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应当把规制小矿与减贫战略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结合起来。从这个战略高度出发,规制就不再是资源整合的目的,而成为促进小矿健康、有序发展的手段。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避免我国目前为整顿而整顿、不计后果地对所有小矿实行关闭的“一刀切”做法,实行统筹规划、疏堵结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对我国的小矿进行了现实且较为科学的概念界定与法律含义分析,为依法规制小矿提供了法律依据。4)基于我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小矿还有必要继续存在的客观现实,建议修订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法》,在其中设小矿专章,并对小矿的立法指导思想、立法原则与法律制度提出了完善建议。这些立法建议将有助于充实与丰富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理论的内容。5)本文提出设立独立、权威的国家小矿管理机构,并根据我国行政区划特点设立直属于中央的地方小矿管理机构,为小矿提供一站式服务与实施统一监管。6)本文提出政府应当加大对涉及小矿的行业协会或社团的鼓励与扶持力度,充分挖掘外部资源,促进全社会参与规范小矿的行动,从而降低政府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梁海慧[5](2006)在《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据预测到2050年仍将占50%以上,因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现实中,虽然大小矿井的具体数目以及有多少矿工在矿井下工作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中国煤矿企业安全事故居世界首位却有据可查,为了煤炭的生产,中国每年要付出六千名左右矿工的生命为代价。中国的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的30%左右,但死亡人数却占80%以上,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死亡总人数的4倍。2004年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3.08,创历史最好水平,却仍旧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印度的10倍。此外在地下数百米、“暗无天日”的矿井里,煤矿工人除了要面临透水、瓦斯爆炸、顶板坍塌等直接威胁生命安全的危险外,还要面对矽尘、煤尘等有害物质,从而染患上严重的职业病,隐性地侵蚀着矿工的身体健康。卫生部的资料显示:中国煤矿的职业危害非常严重,以尘肺病为代表的职业病发病率相当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局面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给中国设置贸易障碍的借口,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保证国际经济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的角度,都需要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找出对策,扭转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减少或避免对矿工生命和健康的伤害,实现煤矿企业的健康良性运行。从单个企业内部来看,大凡伤亡事故的发生,无外乎可归结为技术的原因或管理的原因。而从中国目前已发生的煤矿重特大伤亡事故调查的结果来看,更多的事故是与企业管理不善有关的,与企业忽视对安全的管理、安全管理的落实不力有关。因此,本文试图针对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不善的原因进行一下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制度安排问题,既探讨企业外部管制制度的安排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又深入煤矿企业内部,观察煤矿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机制对煤矿企业安全问题的影响,从而力图找出诸多矿难发生背后的原由所在,为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扭转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局面做出努力。鉴于制度对人们行为选择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种种制度设计进行分析,观察其提供给各相关者的激励约束,然后
王书明[6](2008)在《煤矿安全投入系统分析及其决策的研究》文中指出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五要素”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安全投入到位,安全生产才有基础,才有保障。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事故总量仍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投入效率低。要想使我国煤矿安全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必须完善煤矿安全投入机制,确保安全投入的科学、合理与高效,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目前,有关安全投入理论及决策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煤矿安全投入理论与决策方法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综合运用安全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投资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投入的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建了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煤矿安全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煤矿安全投入决策的方法,对煤矿安全投入数量的确定、安全投入方向的选择、安全投入结构的安排、安全投入时点的把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观点,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有一定的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煤矿安全投入基本理论。对本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厘清、诠释和假定,分析了煤矿安全投入的功能和煤矿安全投入效益的特征,阐述了煤矿安全投入最优化的两种判断标准。(2)煤矿安全投入现状系统分析。从安全投入强度、结构、制度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投入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从实现可持续安全的角度,通过SPSS统计软件运用聚类分析法筛选了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综合评价了徐州矿业集团所属煤矿2005年安全投入水平。(4)煤矿安全投入产出分析。将投入产出技术分析理论运用到煤矿安全投入产出分析中,构建了煤矿静态安全投入产出模型和煤矿动态安全投入产出模型;提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评价煤矿安全投入产出效率,并实证分析了徐州夹河矿1996~2005年的安全投入产出效率。(5)煤矿安全投入决策方法研究。分析了煤矿安全投入决策的价值取向和决策程序,从定性、定量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个角度系统分析归纳了煤矿安全投入决策方法,创造性地将实物期权理论运用到煤矿安全投入决策中。(6)基于流变-突变理论的煤矿安全投入决策。提出将流变-突变理论运用到安全投入决策中,遵循事物安全演化规律,把握恰当的安全投入时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安全投入的效用。
郭爱堂[7](2002)在《OSHMS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推向新高度》文中研究指明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晋城煤业集团从2001年4月开始宣传贯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2001年年底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审核。2001年全公司百万吨死亡率为零,创造了安全生产386天无死亡事故的最长周期。实践证明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能够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确保把“预防为主、持续改进”落到实处。
郭爱堂,崔完魁,刘青峰[8](2002)在《适应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重大改革 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文中指出国务院决定对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全国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面对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的新形势,如何深化和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山西晋城矿务局进行了实践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方面,坚持六个强化,继续完善企业自我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突出三个落实,建立和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通过企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完善,使煤矿安全生产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谢添[9](2004)在《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这一主题,运用理论结合实践、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对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模式的确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论文在相关理论的支持下,从我国煤炭企业的实际入手,对国有大型煤炭集团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实施战略管理,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须。第二,论文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国有大型煤炭集团所处的外部环境,并对其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了展开分析,比较了大型煤炭企业与小煤矿的价值链各要素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新意。第三,在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WOT、QSPM分析方法,明确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战略方向,指出实施煤基综合开发利用将是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企业应根据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思路选择适合自己的煤基综合开发产业链。该结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第四,运用相关理论,从企业管理模式一般理论论起,指出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管理模式,并对如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展开论述。。最后,是论文的实例应用。在综合全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郑煤集团公司的实际,提出其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并对应采取的战略措施进行阐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维娟[10](2015)在《煤矿工作面作业环境及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煤矿开采活动中会因各种作业而衍生大量产物,例如瓦斯、煤尘、辐射、热、爆炸、火、水、噪音等,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带来危害的同时,往往也会引起事故危险(爆炸、突出、火灾、辐射),给煤矿工人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与世界发达产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一直存在较大差距,这除了与开采条件复杂、生产技术落后有关外,总体管理水平不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更为科学的煤矿工作面环境评价方法,进而提升工作面作业环境管理水平,对于保障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针对目前工作面环境评价多针对单一因素,对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性和对工作面环境影响的综合性缺乏考虑,评价手段过于依赖于专家打分等存在的问题。从职业健康视角对煤矿工作面环境评价进行了研究。在对现有煤矿采掘工作面环境评价方法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随机模拟评价理论与模式,考虑指标的随机变化特征,在贫权重和缺乏专家打分信息的情况下实现对采掘工作面环境的综合评价与分级。此外,针对部分指标具有多维性,存在二级指标的问题,对基于投影寻踪法评价工作面热环境、粉尘、照明、气体环境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然后,从事故安全视角,以煤与瓦斯突出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与分析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典型案例,以及对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孕育及演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考虑瓦斯地质、开采工艺、生产过程等因素的预警指标体系,开发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评价与预警信息系统。并对突出危险预警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策略和应急响应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到了以下成果和结论:1.煤矿开采过程环境复杂且相对封闭,影响因素包括瓦斯、粉尘、有害气体、热环境、爆炸、火、水、噪音、照明等,本文以对工作面作业人员心理和生理起重要影响作用为选取原则,在对煤矿开采过程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二级指标,建立了包括有害气体、煤尘、热环境、噪声、照明和作业条件等的综合指标体系,并统一采用5级标准,按照Ⅰ(优)、Ⅱ(良)、Ⅲ(中)、Ⅳ(合格)和V(不合格)分级。2.部分环境指标如粉尘、噪声和湿度等具有随机变化特征,取固定位置或单次测定值给指标赋值不尽合理。针对此提出首先确定评价指标的取值范围和分布状态,并基于分布状态在相应的值域内随机取样的解决思路,使指标赋值更贴近实际。并基于随机模拟评价理论,结合MonteCarlo随机模拟和反转排序算法,建立了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环境综合评价模型。评价过程考虑了指标的随机波动特征,在指标取值范围内采取均匀分布或正态分布模型随机取值,利用随机模拟仿真的方法,多次充分求解,在众多可能性排序中得到最大可能性排序结论,可避免一次排序就得到最终结论,导致求解结论不客观的问题。3.现有采掘工作面作业环境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法等,均属于CDA法(证实性数据分析思维法),缺点是要求数据具有明确的结构或特征,而当评价数据结构与假设不符时,评价精度将难以保证。此外,采煤工作面部分作业环境评价指标如光照、有害气体等包含二级指标,按照一级指标处理将可能影响指标系统性和客观性。针对此提出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法的作业环境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应用验证,评价结论与实际相符,且因指标保持了原有的层级结构,可为管理者提供更为精细化的决策支持。4.建立了以实时指标、动态指标、预测指标和基础信息相结合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实时指标体系反映了瓦斯涌出异常的本质和现象,具体包括波动率、频率、浓度瞬时增幅和均值线指标;动态指标反映了瓦斯压力和地应力异常,包括打钻异常、地应力显现、集中应力、地质构造、生产工艺和煤层特性等;预测指标和煤层基础信息反映煤层和瓦斯地质异常,具体有钻屑量和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等。三类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在早期孕育阶段的演化过程中的动态,相互结合实现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准确、实时评价。
二、晋城局创全国大矿安全生产最长周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城局创全国大矿安全生产最长周期(论文提纲范文)
(4)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0.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0.4 基本思路与具体内容 |
第1章 小矿的概念 |
1.1 国外对小矿的界定 |
1.2 中国对小矿的界定 |
1.3 对中外小矿界定的评价 |
1.4 相关概念之辨析 |
1.4.1 小矿与手工小矿/小小矿 |
1.4.2 小矿与非正规矿 |
1.4.3 小矿与(中)小企业 |
1.5 本文对小矿的法律界定 |
1.6 小结 |
第2章 小矿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
2.1 小矿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
2.1.1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
2.1.2 解决就业与温饱问题 |
2.2 小矿的问题:一个世界性问题 |
2.2.1 环境影响 |
2.2.2 资源浪费 |
2.2.3 健康与安全隐患 |
2.2.4 女性矿工问题 |
2.2.5 童工问题 |
2.3 我国小矿的地位和作用 |
2.3.1 小矿构成比重大,地位无可替代 |
2.3.2 缓解资源短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
2.3.3 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地方发展 |
2.4 我国小矿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1 无序开采,资源浪费严重 |
2.4.2 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
2.4.3 事故频发,安全隐患多 |
2.5 小结 |
第3章 可持续发展与小矿的法律规制 |
3.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内涵 |
3.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
3.1.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
3.1.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本质内涵——以人为本 |
3.2 小矿的法律规制 |
3.2.1 小矿法律规制的含义 |
3.2.2 小矿法律规制的目的 |
3.3 小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式 |
3.3.1 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 |
3.3.2 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3.3.3 矿区生活的永久保障 |
3.4 小结 |
第4章 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历程及现状 |
4.1 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演变历程与特征 |
4.1.1 小矿初步发展,规制空心化(1949 年~1978 年) |
4.1.2 小矿膨胀式发展,规制失控化(1979 年~1985 年) |
4.1.3 小矿持续增长,规制规范化(1986 年~1995 年) |
4.1.4 小矿有序发展,规制规模化(1996 年~今) |
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矿规制的法律框架 |
4.2.1 有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法律法规 |
4.2.2 有关安全和劳工的法律法规 |
4.2.3 有关环保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 |
4.2.4 有关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煤矿)的法律法规 |
4.2.5 有关整顿矿业秩序和整合资源的法律法规 |
4.2.6 有关矿业税收的法律法规 |
4.3 我国小矿管理体制简介 |
4.3.1 我国小矿管理体制的演变 |
4.3.2 我国小矿管理组织机构与分工 |
4.4 我国小矿法律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我国小矿法律制度问题管窥 |
4.4.2 我国小矿管理体制问题解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国外小矿法律规制的考察与借鉴 |
5.1 国外小矿法律规制的历史演变 |
5.1.1 20 世纪60~70 年代:小矿不被认可阶段 |
5.1.2 20 世纪80 年代:小矿被孤立阶段 |
5.1.3 20 世纪90 年代~现在:小矿被整合阶段 |
5.2 国外小矿法律制度研究 |
5.2.1 国外小矿法律制度概述 |
5.2.2 国外小矿法律的基本原则 |
5.3 国外小矿管理体制考察 |
5.3.1 权威机构垂直领导,区域部门分权管理 |
5.3.2 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
5.3.3 各种非政府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
5.4 典型案例——哥伦比亚小煤矿规制经验 |
5.4.1 哥伦比亚小煤矿规制的法律框架 |
5.4.2 哥伦比亚小煤矿规制的管理体制 |
5.4.3 整合过程:统筹兼顾,分组规制 |
5.5 国外小矿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5.5.1 稳定、连续的政策是小矿法律规制的重要前提 |
5.5.2 完善透明、易于操作的法律制度是小矿法律规制的根本保证 |
5.5.3 权威、高效的管理机构是小矿法律规制的主导力量 |
5.5.4 各类 NGO 组织是小矿法律规制的重要补充力量 |
5.6 小结 |
第6章 完善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设想与建议 |
6.1 对我国小矿存废的理性思考 |
6.1.1 对我国小矿问题的深度剖析 |
6.1.2 我国留存适量小矿的必要性考量 |
6.2 完善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 |
6.2.1 以政策为先导,正确评价小矿的地位和作用 |
6.2.2 完善小矿立法,保障小矿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 |
6.2.3 建立健全小矿管理机构,优化监管模式 |
6.2.4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形成规制合力 |
6.3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书目 |
后记 |
(5)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演进及启示 |
第三节 政府管制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丛林 |
第四节 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章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状况 |
第一节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
第三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国际比较 |
第三章 中国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伤亡事故原因的分析原理 |
第二节 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分析 |
第三节 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的间接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外控体系: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依据和体系.. |
第一节 政府管制与市场失灵 |
第二节 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依据 |
第三节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体系 |
第五章 外控体系: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内容 |
第一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事前控制环节—市场准入 |
第二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事中控制环节—日常监察 |
第三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事后控制环节—事故追究 |
第四节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政府管制的博弈分析 |
第六章 内控体系:中国煤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
第一节 煤矿企业加强内部安全管理的必要 |
第二节 煤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支持体系分析 |
第三节 煤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保证体系分析 |
第七章 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分析 |
第一节 执行力概念的提出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 |
第二节 中国煤矿企业的人员素质 |
第三节 中国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
结论和建议 |
参 考 文 献 |
后 记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使用授权说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6)煤矿安全投入系统分析及其决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安全经济研究状况 |
1.2.2 国内安全经济研究状况 |
1.2.3 安全投入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煤矿安全投入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
2.2 煤矿安全投入基本理论 |
2.2.1 煤矿安全投入的功能 |
2.2.2 煤矿安全投入效益的特征 |
2.2.3 煤矿安全投入优化原理 |
2.3 基本假定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投入现状的系统分析 |
3.1 概述 |
3.2 煤矿安全投入强度分析 |
3.2.1 我国煤矿安全投入强度的现状 |
3.2.2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投入强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
3.2.3 加大我国煤矿安全投入强度的对策 |
3.3 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分析 |
3.3.1 我国煤矿安全投入结构现状 |
3.3.2 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
3.3.3 煤矿安全投入结构优化模型 |
3.4 煤矿安全投入制度分析 |
3.4.1 我国煤矿安全投入制度的历史沿革 |
3.4.2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投入制度存在的不足 |
3.4.3 完善我国煤矿安全投入制度的对策 |
3.5 煤矿安全投入实证分析 |
3.5.1 转变观念,加大安全投入强度 |
3.5.2 确定主攻方向,协调安全投入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 |
4.1 构建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
4.2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2.2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 |
4.2.3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 |
4.3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4.3.2 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4.3.3 以上两种方法所得指标权重的加权平均 |
4.4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
4.5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测算模型及其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投入产出分析 |
5.1 煤矿静态安全投入产出模型 |
5.1.1 煤矿静态安全投入产出表 |
5.1.2 几个重要系数 |
5.2 煤矿动态安全投入产出模型 |
5.3 煤矿安全投入产出效率DEA 评价模型 |
5.3.1 DEA 评价模型 |
5.3.2 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煤矿安全投入决策方法研究 |
6.1 安全投入决策的基本理论 |
6.1.1 安全投入决策的价值取向 |
6.1.2 安全投入决策的基本假设 |
6.1.3 安全投入决策的类型 |
6.1.4 安全投入决策程序 |
6.2 煤矿安全投入定性决策方法 |
6.2.1 德尔菲法 |
6.2.2 列名小组法 |
6.2.3 头脑风暴法 |
6.2.4 教育交流法 |
6.3 煤矿安全投入定量决策方法 |
6.3.1 决策树法 |
6.3.2 贴现现金流法 |
6.3.3 实物期权法 |
6.4 煤矿安全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
6.4.1 层次分析法 |
6.4.2 系统动力学法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流变-突变理论的煤矿安全投入决策 |
7.1 安全流变-突变理论概述 |
7.1.1 流变-突变理论 |
7.1.2 安全流变-突变理论 |
7.2 煤矿生产中的流变-突变特征 |
7.2.1 煤矿常见安全事故的流变-突变过程与特征 |
7.2.2 煤矿安全投入效果的流变-突变过程与特征 |
7.3 煤矿安全投入的流变-突变理论模型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论文创新点 |
8.3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思考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战略需求分析 |
2.1 我国煤炭行业基本情况分析 |
2.2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管理一般理论 |
2.3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实施产业发展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战略研究方法 |
3.1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 SWOT 战略分析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第四章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战略选择 |
4.1 SWOT—QSPM 分析基础上的战略选择 |
4.2 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与思路 |
4.3 基于核心竞争力构建分析的战略选择 |
第五章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管理模式研究 |
5.1 现代煤炭企业管理模式一般理论 |
5.2 企业管理模式要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
5.3 国有大型煤炭集团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5.4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
第六章 郑煤集团公司产业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 |
6.1 企业基本情况 |
6.2 战略环境分析 |
6.3 国内条件及战略能力分析 |
6.4 总体发展战略 |
6.5 产业发展框架 |
6.6 体制改革与组织结构调整 |
6.7 实施战略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煤矿工作面作业环境及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职业健康视角下的煤矿采掘工作面环境评价 |
1.2.2 事故安全视角下的煤矿采掘工作面环境评价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
1.3.2 事故安全视角下的煤矿采掘工作面环境评价—煤与瓦斯突出危险 |
2 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环境评价若干关键问题 |
2.1 采掘工作面作业过程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 |
2.1.1 有害气体 |
2.1.2 粉尘 |
2.1.3 热环境 |
2.1.4 噪声 |
2.1.5 光环境(照明) |
2.1.6 作业条件 |
2.1.7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2.2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
2.2.1 指标数据收集方法 |
2.2.2 指标数据处理 |
2.2.3 指标权重 |
2.2.4 信息集结 |
2.3 具有波动变化特征的指标值的处理 |
2.4 小结 |
3 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 |
3.1 随机模拟评价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
3.2 考虑评价指标值波动变化特征的随机评价模式 |
3.2.1 随机评价模式概述 |
3.2.2 数学模型 |
3.3 矿山工作面作业环境随机模拟评价(不考虑指标的变化特征) |
3.3.1 煤矿掘进工作面作业环境评价 |
3.3.2 煤矿综采工作面作业环境评价 |
3.3.3 金属矿山井下工作面环境等级评价分析 |
3.4 基于随机模拟的煤矿综采工作面作业环境评价(考虑指标变化特征) |
3.4.1 指标选取、处理及分级标准 |
3.4.2 煤矿综采工作面作业环境评价分析 |
3.5 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法的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环境综合评价 |
3.5.1 投影寻踪法的基本原理 |
3.5.2 基于遗传算法寻最佳投影方向 |
3.5.3 实例分析 |
3.6 小结 |
4 煤与瓦斯突出发生机理及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研究 |
4.1 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机理 |
4.2 瓦斯在煤与瓦斯突出孕育过程中的作用 |
4.2.1 煤与瓦斯突出的各阶段 |
4.2.2 瓦斯在煤与瓦斯突出中的作用 |
4.3 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研究 |
4.3.1 正常时期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 |
4.3.2 煤与瓦斯突出前瓦斯涌出规律分析 |
4.4 小结 |
5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综合评价与预警研究 |
5.1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动态评价指标及其数学模型 |
5.1.1 动态评价指标体系 |
5.1.2 预测指标和基础信息 |
5.2 评价指标数学模型及危险等级划分标准 |
5.2.1 波动率指标危险等级划分数学模型 |
5.2.2 频率指标危险等级划分数学模型 |
5.2.3 浓度增幅指标危险等级划分数学模型 |
5.2.4 均线指标危险等级划分数学模型 |
5.3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分级 |
5.3.1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等级设置 |
5.3.2 动态评价指标等级划分与辨识方法 |
5.3.3 预测指标等级判别表 |
5.3.4 工作面突出危险等级划分与辨识方法 |
5.4 突出危险预警信息系统设计 |
5.4.1 预警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5.4.2 预警系统网络结构 |
5.4.3 预警系统工作模式 |
5.4.4 突出危险报警技术与方法 |
5.4.5 系统软件设计 |
5.5 小结 |
6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预警管理与应急决策 |
6.1 预警管理与应急响应决策技术研究 |
6.1.1 预警管理体制 |
6.1.2 预警管理层次与职责 |
6.1.3 预警管理组织与职能 |
6.1.4 各预警等级的处置策略 |
6.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应急预案 |
6.3 应急决策与应急救援 |
6.3.1 应急决策 |
6.3.2 应急响应 |
6.3.3 煤与瓦斯突出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
6.4 系统应用与案例验证 |
6.4.1 浓度增幅、波动率、频率指标异常预测突出 |
6.4.2 均线指标、频率、波动率指标异常预测突出 |
6.4.3 均线指标、频率指标异常预测突出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晋城局创全国大矿安全生产最长周期(论文参考文献)
- [1]晋城局创全国大矿安全生产最长周期[J]. 刘青峰. 劳动保护, 1994(01)
- [2]增设安全区队长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一条有效措施[J]. 刘青峰,赵文伟. 煤矿安全, 1993(10)
- [3]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A]. 刘传庚.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 [4]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D]. 曹霞. 中国人民大学, 2008(01)
- [5]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梁海慧. 辽宁大学, 2006(10)
- [6]煤矿安全投入系统分析及其决策的研究[D]. 王书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08(12)
- [7]OSHMS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推向新高度[J]. 郭爱堂. 现代职业安全, 2002(05)
- [8]适应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重大改革 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A]. 郭爱堂,崔完魁,刘青峰. 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2
- [9]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D]. 谢添. 天津大学, 2004(07)
- [10]煤矿工作面作业环境及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综合评价研究[D]. 关维娟.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