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Study of Chlamydia Pneumoniae DNA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论文文献综述)
孙嘉良[1](2020)在《肺炎衣原体肺炎患儿的肺炎衣原体血症发生率和临床特点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即实时PCR技术明确儿童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血症存在的可能,如存在,探讨Cpn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2、回顾性分析65例Cpn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期为儿童Cpn肺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5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呼吸一科,明确诊断为Cpn肺炎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65例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儿童3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PCR技术分别对血浆和单个核细胞细胞进行检测。比较两组肺炎衣原体血症的阳性率。若实验组有肺炎衣原体血症阳性,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的临床表现(年龄差异、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回顾性分析65例住院治疗的Cpn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实验组65名患儿血浆样本经实时PCR检测,单个核细胞细胞提取液检测结果阳性的有1例,阳性率1.54%,血浆检测无阳性结果。对照组血浆及单核细胞提取液检测无阳性结果。2、血浆标本的阳性率和单个核细胞细胞标本的阳性率经统计学分析,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Cpn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5例患儿中,均伴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发热52例(80.0%),喘息19例(29.2%),胸腔积液7例(10.8%),腹泻3例(4.6%),鼻窦炎1例(1.5%),分泌性中耳炎1例(1.5%),腺样体肥大1例(1.5%)。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13例(20.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3例(4.7%),32例患儿行血沉检查,11例血沉加快(34.3%)。胸正位X线片检查主要表现为为肺门影增浓占39.5%,表现为斑片状或条絮状阴影占39.5%。结论:1、Cpn肺炎患儿血液样本检测出Cpn特异性片段的阳性率较低,儿童发生Cpn血症的几率可能较低。2、Cpn肺炎患儿临床上可有咳嗽、发热、喘息,并可出现多系统肺外表现,经阿奇霉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均预后良好。3、Cpn肺炎在5岁以下也占相当比例,因病情表现重,需住院治疗。
李玉串[2](2020)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肠道菌群变化及其致病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病程进展中的肠道菌群表达变化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慢性炎症与代谢相关性疾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还未被阐明,限制了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本研究旨在发现AS病程进展中肠道菌群的表达变化,为该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apo E-/-小鼠和野生型(wide type,WT)小鼠高脂喂养(high-fat diet,HFD)12周分别设为AS组和AS对照(atherosclerosis control,AS CTL)组,WT小鼠普通喂养12周设为空白对照(control,CTL)组。于喂养0、4、8、12周时分别采集三组小鼠新鲜粪便,提取粪便菌群DNA后进行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喂养12周时采集血浆,测定三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四项血脂指标。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分析中,使用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来比较各组之间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采用Uni Frac-PCo A分析和NMDS分析来比较各组之间的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结果:喂养0周时,apo E-/-小鼠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约为(70.33±12.34)%,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约为(19.60±10.22)%,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约为(8.48±5.30)%,WT小鼠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约为(56.98±10.85)%,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约为(26.18±10.47)%,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约为(14.35±9.31)%;apo E-/-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小于WT小鼠(p<0.05),PCo A分析和NMDS分析均显示两者的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0.05)。喂养开始后,不同时间点的组内比较显示与0周相比,AS、AS CTL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于4周、8周、12周时均下降,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脱铁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增加;Simpson指数显示与0周相比,AS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于8周、12周时明显增加(p<0.05),AS CTL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于4周、8周、12周时均下降(p<0.05);PCo A分析显示与0周相比,AS组和AS CTL组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均于12周时明显下降(p<0.05);NMDS分析显示与0周相比,两组小鼠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于4周、8周、12周时均发生变化。喂养12周AS小鼠造模成功时,组间比较显示AS组肠道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下降和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比AS CTL组更明显;AS组和AS CTL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0.05)。Simpson指数显示与0周相比,CTL组于喂养4、8、12周时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均无明显变化(p>0.05),PCo A和NMDS分析显示Beta多样性均明显下降(p<0.05);喂养12周时,与AS CTL组相比,CTL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较大(p<0.05),Beta多样性较小(p<0.05)。结论:肠道菌群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下降,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等组成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相关,而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与疾病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慢性炎症与代谢相关性疾病,炎症反应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被广泛报道,但肠道菌群参与的炎症相关发病机制还未被阐明。本研究旨在发现AS小鼠模型中特定肠道差异菌群调控细胞因子及炎症的新机制。方法:apo E-/-小鼠和野生型(wide type,WT)小鼠高脂喂养(high-fat diet,HFD)12周分别设为AS组和AS对照(atherosclerosis control,AS CTL)组。于喂养0、4、8、12周时分别采集两组小鼠新鲜粪便,提取粪便菌群DNA后进行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做组间的t-test检验来找出各分类水平(Phylum、Family、Genus)下具有显着差异的肠道菌群。喂养12周时采集血浆,测定两组小鼠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CXCL)5和CXCL11的表达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a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测定两组小鼠血清中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小鼠血清中内皮细胞损伤相关蛋白水平。使用AAM-CYT-G1000芯片测定两组小鼠血浆中96种细胞因子表达,采用Foldchange来筛选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采用Spearman相关性系数作AS组与AS CTL组DEPs和不同分类水平下差异菌群的相关性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和R/Bioconductor软件的cluster Profiler数据包作DEPs蛋白质功能注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用100u M/300u M TMAO刺激小鼠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CMs)12小时后检测细胞活力、凋亡和对THP-1单核细胞的吸附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磷酸化非受体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phosphorylated Janus kinase 2-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2u M WP1066用作STAT3的抑制剂。结果:喂养12周时,属分类水平下可见AS组Ruminiclostridium9、拟杆菌属(Bacteroides)、Akkermansia、Parabacteroides、teriumcoprostanoligenesgroup、未定义瘤胃菌属(unidentifiedRuminococcaceae)和Intestinimonas明显多于AS CTL组(p<0.05),RikenellaceaeRC9gutgroup、Odoribacter、Rikenella、Roseburia和瘤胃菌属UCG-009(RuminococcaceaeUCG-009)明显少于AS CTL组(p<0.05)。LEf Se分析显示,AS组小鼠肠道菌群中影响较大的差异物种为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与AS CTL组相比,AS组共有13种DEPs,前6种分别为干扰素-gamma(interferon-gamma,IFN-gamm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9(interleukin-9,IL-9)、CXC趋化因子配体-5(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5,CXCL5/LIX)、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soluble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I,s TNF-RI)。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XCL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E选择素(E-Selectin)、糖皮质激素诱导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ed TNFR-related protein,GITR)、干扰素诱导T细胞趋化因子(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1,ITAC/CXCL1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Ⅱ(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2,TIMP-2)与Akkermans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的相对丰度与CXCL5、CXCL11呈显着负相关,与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macrophage Derived Chemokine,MDC/CCL22)呈正相关(p<0.05)。另外,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与CXCL5、CXCL11呈负相关(p<0.05);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的相对丰度与b FGF、GITR呈正相关(p<0.05)。对DEPs进行GO分析,在生物过程中发现的前四个子类别分别为细菌来源分子(molecule of bacterial origin)、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白细胞游走(leukocyte migration)和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在分子功能中发现的前四个子类别分别为细胞因子活性(cytokine activity)、细胞因子受体结合(cytokine receptor binding)、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binding)和生长因子活性(growth factor activity);KEGG分析显示,DEPs富集程度最高的信号通路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相关。相比于AS CTL组,AS组小鼠血清TMAO水平明显增高,CXCL5和CXCL1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血清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浓度增加。100u M和300u M TMAO刺激12小时均能使VECs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细胞凋亡和对THP-1单核细胞的吸附增多;p-JAK2和p-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抑制STAT3的表达后可以逆转TMAO对VECs的损伤作用。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Akkermansia、疣微菌门、拟杆菌属、瘤胃菌科和理研菌科等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外周血CXCL11、CXCL5、b FGF、MDC和GITR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相关,菌群代谢产物TMAO增加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引起的内皮细胞炎症损伤可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胡楠[3](2019)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材料与方法:1.选取144只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每组1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10组,共计12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各组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具体方法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实验进行后第4周对中药组大鼠按照均匀设计方案计量的不同比例进行给药,本次研究采用灌胃给药作为主要途径,给药比例为10ml/kg。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因灌胃手法及大鼠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共有8只大鼠死亡,故最终决定每组取10只大鼠进行下一步检测。实验进行9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分离取得血清,取出主动脉和肝脏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和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ApoAI/ApoB)水平;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影响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清道夫受体BI(SR-BI)、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影响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的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肝脏X受体α(LX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TC、TG、LDL水平显着增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其中组3、8、9、12的TC水平降低(P<0.05),8、10、11、12组HDL-C水平升高(P<0.05),3、8、9、10、11、12组LDL-C水平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结果,选定组8和组12,连同正常组和模型组进行后续研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oAI显着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显着降低(P<0.01)。组8,组12能升高ApoAI,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肝脏脂质沉积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显示中药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减轻,泡沫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只有部分肝细胞水样变性,肝脏组织中的脂滴沉积减少,大部分肝细胞接近正常形态。3.胆固醇合成和摄取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脏胆固醇受体LDLr和SR-BI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限速酶CYP7A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胆固醇外流关键分子ABCA1和ABCG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逆转运关键因子LXRα和PPARγ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结论:1.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及载脂蛋白相关指标,说明清脂通脉颗粒能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紊乱。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减少主动脉内膜上粥样斑块病变面积脂质沉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沉积,说明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脏脂质沉积。3.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与摄取,加速胆固醇向外周组织流出的速度,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延缓动脉粥样硬块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陈娟[4](2013)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脑血管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人群,但关于两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未得出一致结论。目的:本文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系统评价,旨在明确肺炎衣原体感染是否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为疾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以“脑卒中”、“脑梗死”、“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为检索词,并与关键词“肺炎衣原体”以布尔运算符“AND”相连,对MEDLINE、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时进行手工检索,收集截止至2012年9月的有关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并对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筛选目的研究提取实验数据,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应用统计量P值(Q值的统计学检验)及12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评价,应用亚组分析及Meta回归等方法探索异质性来源,通过漏斗图、Egger’s回归和Begger’s秩相关法检测发表偏倚,若发表偏倚存在,则通过“剪补法”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结果:本文共纳入52项研究,其中50项为病例对照研究,2项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涉及血清流行病学及组织病理学等多种实验方法。(1)检测血清抗肺炎衣原体IgG的病例对照研究共42项,病例组累计4240人,对照组累计7493人,经Meta分析进行数据合并,脑血管病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61;95%CI:1.34-1.94;p=0.00);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合并分析中结果更为显着(OR:1.74;95%CI:1.43-2.1O;p=0.00)。(2)检测血清IgA的病例对照研究有29项,Meta分析结果示脑血管病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显着高于对照组:OR=2.33(95%CI:1.76-3.08;p=0.00),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合并后的结果更为显着(OR=2.87;95%CI:2.11-3.91;19=0.00)。(3)共有6项病例对照研究检测了观察对象的血清IgM抗体滴度,Meta分析结果提示两者无显着的相关性(OR:1.02;95%CI:0.47-2.24;p=0.90)。(4)共5篇研究通过PCR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肺炎衣原体DNA阳性率,结果提示其与脑血管病呈显着相关(OR:1.90;95%CI:1.17-3.07;p=0.01)。(5)4项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颈动脉斑块中肺炎衣原体的研究结果示,脑血管病组阳性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OR:1.41;95%CI:0.65-3.06;p=0.39),4项通过免疫组化法(IHC)检测颈动脉斑块中的肺炎衣原体阳性率的研究结果示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间亦无显着差异(OR:1.06;95%CI:0.25~4.47;p=0.93)。(6)根据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TOAST)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组IgG阳性率的OR值为1.91(95%CI:0.92-3.97;p=0.08),IgA阳性率的OR值为2.25(95%CI:1.12-4.51;p=0.02),均高于其他卒中亚型的OR值。(7)本研究共纳入2篇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一项结果示血清抗肺炎衣原体IgG与脑血管病无显着相关性(RR:0.88;95%CI:0.52-1.47)。2项研究结果示血清抗肺炎衣原体IgA与脑血管病的RR值分别1.30和0.67,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例对照研究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脑血管病有一定的相关性,病例组血清IgA、IgG抗体及外周血肺炎衣原体DNA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更为显着。截止目前,仅有的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结论。据此,要明确其是否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要大量的设计严密、规范的前瞻性大样本研究。
操明[5](2013)在《T淋巴细胞免疫老化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日益增高,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现已成为社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关于老年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亦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老化所致的免疫紊乱,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感染等老年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我们既往的研究发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具有杀伤作用的T淋巴细胞的过度活化及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缺陷,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引起的免疫炎症效应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及进展。此外,有研究提示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发生亦与机体的免疫异常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拟从免疫老化的角度,横向地探讨CD4+T淋巴细胞亚型在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及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炎症、慢性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第一部分CD4+T淋巴细胞免疫老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破裂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其中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均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症反应。以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免疫在该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表现出与老年人群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相似的获得性免疫功能紊乱。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是否存在免疫老化的趋势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青年正常组(n=15)、老年正常组(n=20)及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n=25)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各亚群(包括幼稚T淋巴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记忆性T淋巴细胞和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real-time PCR法定量检测三组T淋巴细胞受体切除环的数量,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中C反应蛋白、巨细胞病毒IgG、幽门螺旋杆菌IgG及肺炎衣原体IgG的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4+CD28null效应性T淋巴细胞增多,CD4+CD25+CD62L+调节性T淋巴细胞减少,CD4+CD45RA+CD62L+幼稚性T淋巴细胞减少伴有CD4+CD45RO+记忆性T淋巴细胞代偿性增多。与同年龄的正常人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受体切除环的数量无显着差异,T淋巴细胞亚型的比例与慢性感染密切相关,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免疫老化现象的潜在原因。结论CD4+T淋巴细胞亚型呈现出与慢性感染密切相关的免疫老化趋势,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刺激分子与炎症指标的研究目的探讨CD4+CD28null T淋巴细胞及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在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冠心病的患者,根据1999年WHO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冠心病组21例,单纯冠心病组3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流式细胞术测量外周血中CD4+CD28null T淋巴细胞的数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组相比较,合并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组外周血中CD4+CD28null T淋巴细胞的数量显着增多(P<0.05),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浓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造影显示完全闭塞、弥漫病变比例较高(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范围广且程度重,共刺激分子可能与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疾病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异常有关。第三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研究目的探讨老年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5RA/RO的表达及其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60岁以上老年人外周静脉血,按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老年对照组(25例)和老年高血压组(19例),另收集20例健康成年人外周静脉血,均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5RA+和CD45RO+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分析CD45RA和CD45RO抗原表达的相对关系。结果老年对照组外周血CD45RA+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较成年对照组显着降低,CD45RO+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较成年对照组显着升高;与老年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CD45RO+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显着升高,45RA+/CD45RO+的比值显着降低(均P<0.05)。结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5的表达变化提示T淋巴细胞的激活分化可能与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史琦[6](2012)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证候要素相对应的临床四诊信息组合及关联网络,形成四诊信息可视化网络图,探讨四诊信息在复杂网络中分布模式的特点和意义;2.发掘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与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尝试建立两者之间的对应性数据平台,探讨其组合模式在冠心病UAP中医证候判断中的作用和意义;3.建立基于血浆代谢组学的冠心病U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区分模式;筛选证候相关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尝试建立冠心病UAP患者证候在代谢层面的识别模式。方法1.前期文献调查研究采用数据库检索及Shannon熵互信息方法筛选同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密切相关的中医临床四诊信息、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及反映病理生理机制的生物学指标;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合文献整理和专家调研结果制定冠心病UAP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完整、准确采集1576例确诊为冠心病UAP患者的临床资料;3.理化指标检测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全面采集411例冠心病UAP患者的149项临床常规理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130冠心病UAP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TNF-α、MMP-9、ET、NO、APN、sICAM-1、Hey、Ps、TAFI及HO-1水平,检测过程由专业人员负责,严格实行质量控制;4.代谢组学实验研究对45例冠心病UAP患者及15例正常人的血浆样本进行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对其血浆中的内源性小分子及大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全面鉴定;5.冠心病UAP中医证候识别模式的建立(1)采用互信息的方法构建107项四诊信息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采用Pajek2.0软件绘制四诊信息复杂网络的可视化图,包括不同类别节点图、k-核心网络图及抽象化图,进行网络的度分析、聚类分析、网络核心及连通性分析;(2)采用CHAID决策树及ADTree决策树方法对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证候要素与临床常规指标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挖掘。采用分层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验证,以敏感性、特异性及判断正确率均大于70%视为模型成立;(3)采用SIMCA-P12.0软件中OPLS/O2PLS-DA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合载荷图、VIP图及t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筛选出与冠心病UAP患者血瘀证、气虚证最可能相关的特征性代谢产物,进一步采用Statistica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验证特征性代谢产物对证候的识别效果。结果1.四诊信息复杂网络对证候的识别模式网络属性指标计算结果显示:冠心病UAP患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四诊信息网络中的107个节点度值在0-6之间;三个网络中分别有3-5个各自连通的网络,连通分量编号为1的网络最复杂。网络抽象化图显示:UAP患者的网络骨架由胸痛、耳鸣、胸闷、咳嗽、气短和五心烦热组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网络骨架由心悸、恶心呕吐、头晕、胸痛、胸闷和畏寒肢冷组成;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抽象化网络由胸痛、胸闷、五心烦热、咳嗽、倦怠乏力和气短组成。k-核心网络结果显示:冠心病UAP患者及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网络中均有5个节点的k值为4,形成了4-核心网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网络中有17个节点的k值为3,构成了3-核心网络。四诊信息网络节点分类图显示:三个网络的中心为提示气虚、阳虚和气滞的节点组合。网络中心周围依次排列了可不同程度的提示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脾虚、热蕴及痰浊证候的四诊信息组合。2.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对证候的识别模式应用SPSS17.0CHAID算法,共形成13个证候/证候要素的识别模型。血瘀证决策树模型包括TSH,左室径MPV, DBIL, PTA, QT间期,QRS时限,ALB8个属性指标;气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X TAL, RDW-CV, K, TSH, MONO, hs-CRP, LDL, A峰8个属性指标;阳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PDW, FT4, LP(a), Cl, PT6个属性指标;寒凝证决策树模型包括CRP, RDW-CV, AST, PT, HDL5个属性指标;痰浊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Tc, MCHC, CK尿镜检RBC5个属性指标;气滞证决策树模型包括P-LCR, INR, PTA, E峰,Na, TP, MCHC7个属性指标;痰瘀互阻证决策树模型包括is-CRP, TBIL, GGT, PLT, FBG, P-R司期6个属性指标;气滞血瘀证决策树模型包括左室后壁厚度,PLT, NE%, BSA%4个属性指标;瘀热互结证决策树模型包括hs-CRP, LP(a), MONO, FIB, RDW-CV, MCV6个属性指标;气阴两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MCH, P, MCV, EC, QRS时限5个属性指标;心阳气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MPV,E峰,P,PT5个属性指标;阴阳两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FT3,ALT, MONO%3个属性指标;痰热互结证决策树模型包括Cl,缩短分数,RDW-CV,血常规RBC,D-Ⅱ聚体,CK-MB, PTA, BUN8个属性指标。3.生物学指标对证候的识别模式血瘀证ADTree模型包含Ps、MMP-9、NO、sICAM-1、TAFI、Hey、HO-17个属性指标;气虚证ADTree模型包含TNF-α、NO、TAFI、sICAM-1、Hey、APN、Ps、HO-18个属性指标;阴虚证ADTree模型包含MMP-9、APN、sICAM-1、ET、HO-1共5个属性指标;阳虚证ADTree模型包含TAFI、Ps、sICAM-1、HO-1、MMP-9共5个属性指标;寒凝证ADTree模型包括sICAM-1、NO、APN、MMP-9、Ps、ET、HO-17个属性指标;痰浊证ADTree模型包括TNF-α、Ps、NO、HO-1、sICAM-1、TAFI6个属性指标;气滞证ADTree模型包括HO-1、ET、TAFI、Hey、sICAM-1、NO6个属性指标;热蕴证ADTree模型包含TAFI、TNF-α、MMP-9、Hey、Ps、HO-1、APN共7个属性指标。4.特征性代谢产物对证候的识别模式共检测到冠心病U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内源性代谢成分39种,其中小分子物质34种,大分子物质5种。CPMG及LED代谢产物的OPLS/O2PLS-DA积分矩阵图显示:冠心病U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气虚证与非气虚证的分布区沿第一主成分t(1)轴方向完全分开,模型拟合度较好。特征性代谢物筛选结果显示:血瘀证的特征性代谢产物是缬氨酸和丙酮;气虚证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包括乙酰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和肉碱。结论1.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冠心病UAP中医四诊信息分布模型的研究,具体包括挖掘识别证型的核心四诊信息或四诊信息群、分析疾病的基本证型、总结各证型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关联程度等;2.冠心病UAP各证候/证候要素的主要生物学机制为:(1)血瘀证:以TSH降低为主的甲状腺功能异常,MPV异常的高凝状态,以PTA水平下降的出血倾向,QT间期延长及易发心律失常,以ALB降低的蛋白质代谢紊乱,DBIL增高的保护功能,以Ps降低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以MMP-9升高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代谢物角度提示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异常及血管内皮损伤;(2)气虚证:以K离子降低的电解质紊乱,以hs-CRP升高、RDW-CV、MONO及TNF-α水平异常的炎症反应,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功能减退,TSH水平呈代偿性的增高,NO水平降低的内皮功能损伤;代谢物角度提示糖代谢、脂质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异常;(3)阴虚证:MMP-9异常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APN水平降低的脂质代谢异常;(4)阳虚证:以D-Ⅱ聚体升高的高凝状态,以PDW异常及Ps降低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及血栓形成倾向,TAFI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LP(a)升高的脂质代谢异常,以Cl离子为主的电解质紊乱;(5)寒凝证:CRP异常的炎症反应,以PT升高为主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异常,以HDL下降的脂质代谢异常,以sICAM-1水平异常的细胞间粘附状态的异常,以ET水平升高的内皮功能损伤;(6)痰浊证:D-Ⅱ聚体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改变,QTc延长及易发心律失常,以MCHC上升的贫血倾向,以CK升高倾向的心肌损伤,以TNF-α明显升高的炎症状态,以Ps升高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7)气滞证:以P-LCR升高,1NR降低,PTA水平降低的出血凝血异常,左室舒张功能受损,以TP下降的蛋白质代谢紊乱及肝损害倾向,MCHC水平升高的贫血倾向,以HO-1明显减少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以ET水平异常的内皮功能紊乱;(8)热蕴证:以TAFI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以TNF-α、Hcy升高的炎症反应,以Ps明显升高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9)痰瘀互阻证:以hs-CRP异常的炎症反应,GGT水平升高的氧化应激反应,PLT升高的凝血状态,糖代谢异常;(10)气滞血瘀证:左室后壁厚度改变的心室重构,PLT升高的凝血和血栓倾向,NE%升高的炎症状态;(11)瘀热互结证:以hs-CRP升高,MONO水平异常,RDW升高的炎症反应,FIB水平升高的凝血倾向;(12)气阴两虚证:MCH异常的贫血倾向,P离子水平降低的电解质紊乱,MCV升高的可能炎症状态,以QRS时限延长的心室收缩功能下降;(13)心阳气虚证:D-Ⅱ聚体升高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PT、MPV降低的低血栓倾向,左室舒张功能受损;(14)阴阳两虚证:FT3水平明显降低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机体的保护性抑制状态,MONO%异常的可能炎症状态,ALT水平升高的CHD风险性增高;(15)痰热互结证:Cl离子降低的严重电解质紊乱,RDW升高的炎症反应,RBC计数增高的血液流变性质异常,CK-MB异常改变的心肌受损,PTA升高的凝血倾向。
崔广阳[7](2012)在《树突状细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免疫炎性细胞机制参与其中,病变区域免疫炎症对脑血管病等血管事件继续发生影响。树突状细胞在介导有关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性质和内中膜厚度选择分组,借助流式细胞术研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子标记CD11c和CD86表达分析,并与部分临床资料:血脂、尿酸和C反应蛋白等进行相关性比较,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和致病过程中,DC作为免疫炎性细胞的相关作用意义及参与影响机制。方法:实验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伴有脑血管病症状和体征就诊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查体正常者共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78例,同期院内查体正常者30例为对照。所有对象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明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程度,并行颅脑磁共振、血脂、血糖、血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等检查和监测,明确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病例组的诊断同时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全国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由专人专机探查斑块的性质和内中膜厚度指标,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标记的CD11c+和CD86+细胞,比较外周血含有DC分子标记的CD11c+CD86+双阳性细胞比例,在此基础上探讨D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和致病过程的炎性免疫作用及各种影响因素可能的参与机制,经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数据统计结果。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斑块性质的患者外周血DC标记CD11c+CD86+双阳性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统计结果,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强回声斑块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组(低回声斑块组和混合回声斑块组)比例数值较稳定性斑块组(强回声斑块组)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低回声斑块组高于混合回声斑块组比例,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的IMT患者,各IMT组外周血DC标记的CD11c+CD86+双阳性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统计结果,0.9≦IMT﹤1.0组、1.0≦I MT﹤1.1组、1.1≦I MT﹤1.2组三组均高于正常IMT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颈动脉内膜增厚的1.0≦IMT﹤1.1组、1.1≦I MT﹤1.2组较0.9≦IMT﹤1.0组的比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1≦I MT﹤1.2组表达比例稍高于1.0≦IMT﹤1.1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DC标记CD11c+CD86+双阳性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与血脂中的CHOL结果比较成正相关(P=0.002,r=0.295),与LDL成正相关(P=0.001,r=0.318),与HDL成负相关(P=0.018,r=﹣0.228);与收缩压成正相关(P=0.031,r=0.248);与甘油三酯、脂蛋白a、空腹血糖、舒张压水平未见统计学意义的关联。4.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DC标记CD11c+CD86+双阳性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与血尿酸水平比较成正相关(P=0.001,r=0.304)。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DC标记CD11c+CD86+双阳性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成正相关(P=0.042,r=0.315)。结论:1.CD11c+CD86+双阳性细胞在CAS患者的不稳定性质斑块和IMT增厚组增高,推测CD11c+CD86+双阳性细胞可能与CA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2.CD11c+CD86+双阳性细胞与血脂(CHOL、LDL和HDL)、收缩压、血尿酸、C反应蛋白等相关,推测CD11c+CD86+双阳性细胞与上述相关危险因素共同参与CAS致病过程。
侯楠[8](2010)在《Tim-3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心病是发达国家首位致死性病因,在我国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也逐年升高。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而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血小板的聚集及血栓形成造成的冠状动脉急性狭窄和闭塞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重要原因。目前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病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免疫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共同参与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着多种免疫细胞,其中以巨噬细胞和T细胞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少量的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 cell)和肥大细胞(mast cell)等,偶有B淋巴细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已发现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因素很多,但相关针对治疗及控制效果均不理想,降脂和抗炎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措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免疫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免疫缺陷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减轻约70%;而血清胆固醇水平没有改变。因此炎症免疫调节机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对该机制的研究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开辟新的道路。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and mucin-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3, Tim-3)是2002年发现的新型免疫调节分子,选择性表达在分化终末期的Th1细胞上。Tim-3与其配体galectin-9结合后负向调控Th1细胞功能,并诱导Th细胞凋亡,介导免疫耐受的形成。大量研究报道Tim-3通过调节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Tim-3在多种固有免疫细胞,包括NK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上均有表达,但Tim-3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来研究报道Tim-3能够影响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且在柯萨奇病毒感染诱导的心肌炎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信息提示Tim-3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课题利用临床研究、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Tim-3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和功能,为进一步深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调节机制和Tim-3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第一部分Tim-3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多种免疫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而Tim-3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上均有表达。为了证实Tim-3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我们首先检测了其在人类和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个体中的表达。1.ApoE-/-小鼠体内各脏器及主动脉斑块中Tim-3表达显着高于对照鼠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lipoprotein E gene knockout, ApoE-/-)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动物模型。为研究Tim-3在斑块内的表达情况,我们收集14周龄高脂饲养6周的ApoE-/-小鼠及其背景小鼠C57BL/6小鼠的新鲜脏器,抽提RNA,RT-PCR检测Tim-3表达。结果显示免疫细胞含量丰富的小鼠脾脏中Tim-3表达最高,并且ApoE-/-小鼠的多种脏器,包括心脏、肝脏、脾脏和主动脉中Tim-3mRNA的表达水平都较C57小鼠高。为了研究斑块中免疫细胞Tim-3的表达情况,取高脂饲养的ApoE-/-小鼠主动脉,冰冻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中的细胞几乎全部呈现阳性染色,Tim-3在早期斑块中的表达非常丰富。大量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成分几乎只有巨噬细胞和T细胞,提示斑块中的免疫细胞高表达Tim-3。2.A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NK细胞中Tim-3表达较健康志愿者显着升高,且与多种致病因素相关本研究收集经冠脉造影确诊存在冠脉粥样硬化的AS患者97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患者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82例,健康志愿者51例为对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组含24例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Tim-3在各淋巴细胞亚群中的表达。结果显示,Tim-3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上低水平表达,而在单核细胞和NK细胞上高水平表达。且冠心病患者单核和NK细胞上Tim-3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志愿者(单核细胞,p<0.0001;NK细胞,p=0.0005),但冠心病患者CD4+和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同健康志愿者无显着性差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单核细胞上Tim-3表达水平同多种致病因素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包括甘油三酯(p=0.0320)和收缩压(p=0.0016)等,NK细胞上Tim-3表达水平也同甘油三酯(p=0.0121)和胆固醇(p=0.0220)正相关。2.动脉粥样硬化患者Tim-3表达与炎症水平密切相关ELISA检测结果显示AS患者血清学炎症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e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较健康对照显着升高(CRP,p=0.0237;TNF-α=0.0235)。统计学分析发现单核细胞和NK细胞上Tim-3的表达水平与TNF-α及CRP正相关,提示Tim-3与AS病人体内炎症水平相关。与此相符,分析显示炎症水平较高的患者其单核细胞和NK细胞上Tim-3表达水平也相应较高,说明Tim-3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水平密切相关,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过程。以上研究结果提示,Tim-3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主要通过调控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作用。第二部分Tim-3对单核/巨噬细胞的调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单核/巨噬细胞是AS的重要效应细胞。单核细胞迁移至血管内膜以及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性起始因素。临床研究显示A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im-3表达显着升高,且与多种致病因素相关,强烈提示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Tim-3参与AS发生。有研究显示Tim-3组成性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促进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然而Tim-3是否参与AS发生中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Tim-3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的哪种效应,目前尚未见报道。为了研究Tim-3对动脉粥样硬化单核/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和A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了一系列体外研究。1. LPS/ox-LDL活化的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中Tim-3表达显着升高炎症介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可以有效活化巨噬细胞,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是介导巨噬细胞泡沫化的重要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LPS和ox-LDL刺激都能够显着上调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中Tim-3的表达,而LPS诱导效果较ox-LDL更为强烈,约为ox-LDL诱导效果的两倍。2.Tim-3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参与血管舒张和重构等,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但斑块中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吞噬斑块中的脂质成为荷脂细胞后,释放大量促炎因子TNF-α、IL-1和IL-6等介导斑块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斑块形成和破裂。为了研究Tim-3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Tim-3表达质粒pc-DN A3-mouse-Tim-3,脂质体瞬式转染RAW264.7细胞,构建了Tim-3过表达细胞模型;同时利用Tim-3阻断型抗体预处理单核/巨噬细胞,阻断Tim-3通路,从正反两方面研究Tim-3对LPS/ox-LDL介导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和NO功能的影响。2.1 Tim-3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α, 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巨噬细胞吞噬ox-LDL后活化并分泌各种促炎因子是AS发生的重要机制,因此,我们首先研究Tim-3对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α, IL-1β和IL-6的影响。ELISA和RT-PCR结果显示,阻断Tim-3明显抑制LPS或ox-LDL诱导的RAW264.7中TNF-α的产生,而Tim-3过表达则促进了TNF-a产生。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Tim-3对RAW264.7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6有相似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Tim-3对AS发生中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调控,本研究收集了4例AS患者外周血,磁珠分选AS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用Tim-3融合蛋白体外阻断Tim-3的表达后给予LPS或ox-LDL刺激,收集上清ELISA检测了TNF-α水平。结果显示,同细胞系结果一致,Tim-3阻断后LPS或ox-LDL诱导的单核细胞TNF-α的分泌呈现降低趋势。以上结果显示,Tim-3可以促进LPS/ox-LDL介导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能力。2.2Tim-3抑制巨噬细胞NO分泌功能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受到各种刺激,合成诱生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ase, iNOS),分泌NO,参与血管舒张和重塑,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保护因子。本研究利用Griess法检测29例AS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血清NO水平。结果显示,AS患者血清NO与正常对照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AS患者血清NO水平离散系数是健康志愿者的两倍,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NO水平可能处于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分析发现单核细胞Tim-3表达水平同血清NO水平负相关。于是我们在RAW264.7细胞中阻断或过表达Tim-3后检测上清中NO的水平,同时RT-PCR检测细胞iNOS mRNA水平。结果显示,Tim-3过表达明显抑制RAW264.7中iNOS mRNA表达及NO分泌;而阻断Tim-3可以有效逆转上述结果。为了验证上述实验结果,收集AS患者外周血,磁珠分选获得CD14+单核细胞,用Tim-3融合蛋白体外阻断Tim-3的表达后,收集上清检测NO的水平。结果显示,同细胞系结果一致,Tim-3阻断后LPS或ox-LDL诱导的单核细胞NO的分泌呈现升高趋势。上述结果提示,Tim-3的确能够有效抑制LPS/ox-LDL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NO的分泌。3.Tim-3调控单核/巨噬细胞的信号通路为了研究Tim-3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阻断性抗体阻断Tim-3信号后,western blot检测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通路和MAPK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通路中的关键分子。3.1 Tim-3阻断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LPS刺激经Tim-3阻断性抗体预处理的RAW264.7细胞后,分别在0、15、30min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I-κB/NF-κB通路信号分子表达。结果显示LPS刺激15min和30min时,Tim-3阻断组NF-κB p65磷酸化较同型对照组明显减少,而LPS刺激15min时可以检测到I-κB的增加。可见Tim-3信号的阻断抑制了I-κB/NF-κB通路的活化。3.2Tim-3阻断促进MAPK通路的活化Tim-3阻断型抗体预处理后LPS刺激RAW264.7细胞,于相应时间点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MAPK通路关键信号分子表达。结果显示:在5min、15min和30min时间点,Tim-3阻断组(aT3:anti-Tim-3)磷酸化的P38和磷酸化的c-JunN-terminal kinase (JNK)较同型对照组(IgG)增强,尤以磷酸化的P38更为显着,而磷酸化的ERK(extracellular regulatedprotein kinases))没有明显变化,可见Tim-3信号的阻断抑制了JNK通路和P38通路的活化。综合上述结果,当单核/巨噬细胞受到炎症介质或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刺激活化后Tim-3表达升高,上调的Tim-3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促炎因子(如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而抑制保护性因子NO的分泌,因此初步推测,AS患者单核/巨噬细胞Tim-3表达的上调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第三部分Tim-3对NK细胞的调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动物实验及临床检测证明NK细胞存在于斑块形成的各个时期,提示NK细胞在AS发生中的作用。多篇文献报道在AS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显着下降,然而其机制尚未阐明。已有研究发现Tim-3与其配体结合可以介导Thl细胞凋亡,抑制Th1应答,同时文献证实,Tim-3组成性高表达于NK细胞,但Tim-3对NK功能的影响迄今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第一部分临床研究发现,AS患者外周血NK细胞Tim-3表达显着升高。为了研究Tim-3对NK细胞的调控作用,本部分利用人NK92细胞系和纯化的人外周血NK细胞,体外研究Tim-3过表达或Tim-3阻断对NK细胞活性和数量的影响。1.Tim-3抑制NK细胞活性冠心病患病危险度与病原感染相关,而且存在多重感染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NK细胞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在对病原体,尤其是病毒的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NK主要通过细胞毒作用和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同时多篇文献报道动脉粥样硬化中NK细胞介导的杀伤导致血管细胞损伤,可能促进了斑块的形成。因此NK细胞的杀伤功能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多重影响。本研究用Tim-3融合蛋白阻断NK92细胞Tim-3信号通路后,以肝癌细胞系HepG2和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癌细胞系HepG2.2.15为靶细胞,分别按效靶比1:1,5:1,25:1共孵育,4小时后CCK-8检测杀伤效率,研究Tim-3对NK杀伤功能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在效靶比5:1和25:1组,Tim-3阻断后显着上调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ELISA检测显示Tim-3阻断后NK92细胞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分泌增加。说明NK细胞上表达上调的Tim-3可能抑制其杀伤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2.Tim-3对NK细胞数量的调节2.1 AS患者NK细胞表达的Tim-3与外周循环NK细胞数量负相关流式检测结果证明AS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数量较健康志愿者显着下降,(p=0.0016),与文献报道一致,并且炎症水平较高的UAP患者NK细胞Tim-3表达水平较SAP患者有降低趋势(p=0.0580)。相关性分析发现在AS患者NK细胞的数量同该细胞Tim-3的表达水平负相关(r=-0.6424,p<0.0001),提示Tim-3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NK细胞缺失的原因。AS患者NK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NK增殖功能抑制或凋亡敏感度增加所致。2.2 Tim-3抑制NK细胞增殖本研究首先利用过表达实验研究Tim-3对NK92细胞增殖的影响。Tim-3表达质粒pcDN A3-human-Tim-3及其对照质粒pcDNA3转染NK92细胞48小时后,苔盼蓝染色法显示两组细胞活细胞比率没有显着差异(p=0.7310),但Tim-3过表达组细胞数较对照组降低了约30%(p=0.0002),进一步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组细胞G1期细胞比例显着升高,说明Tim-3过表达引起细胞G1期阻滞。上述结果提示,Tim-3在体外可以有效抑制NK92细胞的增殖。2.3 Tim-3促进多种因素诱导的NK细胞凋亡AS患者外周血中的多种因素,如氧化应激和多种细胞因子影响NK细胞的存活。文献报道NK细胞对氧化的脂质,如ox-LDL诱导的凋亡非常敏感。本研究利用Tim-3融合蛋白阻断NK92细胞Tim-3信号通路后,流式检测ox-LDL诱导的凋亡。结果显示Tim-3阻断能够有效减少ox-LDL诱导的NK92细胞的凋亡。(p=0.0078)本研究第一部分临床研究证实AS患者血清TNF-α显着升高,且血清TNF-α水平同NK细胞Tim-3表达水平正相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血清TNF-α水平同NK细胞数量负相关(pearson r=-0.3383,p=0.0230)已有研究证实,TNF-α在NK细胞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Tim-3是否参与TNF-α介导的NK细胞凋亡,本研究利用Tim-3融合蛋白阻断NK92细胞Tim-3信号通路后,流式检测TNF-α诱导的凋亡。结果显示Tim-3阻断显着延缓了细胞的死亡(p<0.0001)。用磁珠分选纯化的新鲜外周血NK细胞重复上述实验,结果显示Tim-3阻断能够减少TNF-α诱导的AS患者NK细胞的凋亡(p=0.0165),但对健康志愿者的NK细胞没有明显影响(p=0.5958)。提示,Tim-3可能通过影响检测TNF-α介导的NK凋亡而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体内NK数目。2.4 AS患者外周血PBMC中galectin-9的表达同NK细胞的数量和NK细胞上Tim-3的表达都没有相关性Tim-3同其配体glalectin-9的结合能够诱导Th1细胞的凋亡,为了研究galectin-9在Tim-3对NK细胞凋亡的调节中是否发挥作用,本研究收集21例AS患者和2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PBMC, RT-PCR检测galectin-9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galectin-9在AS患者PBMC中的表达同健康志愿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7339)。进一步的分析显示PBMC中galectin-9的表达同NK细胞的数量(p=0.0746)和NK细胞上Tim-3的表达(p=0.2591)都没有相关性。综合上述结果,体外研究证实Tim-3能够上调NK细胞杀伤活性,并通过抑制NK细胞增殖和促进NK细胞凋亡两个途径导致NK细胞数量的减少,这可能是AS患者外周循环中NK细胞活性降低和数量减少的重要机制。但是NK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目前还不明确,多篇文献认为NK细胞对病原体感染的清除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保护性作用,但也有研究报道NK细胞介导的杀伤导致血管细胞损伤,同时NK细胞在不同的动物模型中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论不同,因此NK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第四部分Tim-3对ApoE-/-小鼠斑块形成影响的体内研究临床标本检测结果显示Tim-3在AS患者单核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上调,体外细胞功能研究证实Tim-3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并抑制其NO的分泌,同时Tim-3对NK细胞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验证Tim-3表达上调及其对细胞功能的调节在体内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我们利用ApoE-/-小鼠,抑制其体内Tim-3的表达后,观察了主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1. lentivirus-shRNA-Tim-3有效抑制Tim-3基因的表达我们首先在体外用lentivirus-shRNA-Tim-3及其对照病毒lentivirus-shRNA-Tim-3分别感染RAW264.7细胞,实时定量结果显示lentivirus-shRNA-Tim-3感染组RAW264.7细胞Tim-3表达水平较对照病毒感染细胞下调约70%(p<0.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entivirus-shRNA-Tim-3病毒感染能够显着抑制RAW264.7细胞Tim-3蛋白水平的表达。然后我们进一步检测了病毒在体内的抑制效果。我们选取了8-10周龄,体重在18~22g的雄性ApoE-/-小鼠,高脂饲养两周后将lentivirus-shRNA-Tim-3及其对照病毒lentivirus-shRNA-Tim-3分别尾静脉注射ApoE-/-小鼠。高脂饲养8周后处死小鼠,取材检测分析。RT-PCR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lentivirus-shRNA-Tim-3病毒的ApoE-/-小鼠各脏器包括心脏、脾脏和肝脏内Tim-3表达较注射对照病毒的小鼠均显着抑制。2.Tim-3基因沉默显着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上述小鼠在注射慢病毒后0周、4周和8周称重,并在处死前取血清。小鼠体重数据显示各时间点两组小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同时血清学检测显示两组小鼠TG也无统计学差异。分离主动脉,油红O染色显示lentivirus-shRNA-Tim-3组小鼠斑块形成较对照病毒组小鼠显着减少。上述结果证实,Tim-3基因沉默在不明显影响小鼠生理状态的情况下能显着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提示Tim-3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靶点的重要价值。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Tim-3在AS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上调,并通过基因转染和抗体阻断技术,进一步研究了Tim-3对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调控作用,发现,Tim-3不仅促进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促炎因子、抑制保护性NO产生,并且参与AS患者体内NK细胞丢失,体内实验证实,抑制Tim-3表达,可以显着减少E-/-小鼠体内斑块形成。这些研究结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以及阐明Tim-3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靶点。
马乔炎[9](2010)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5 mRNA表达的变化》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表明炎症在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和斑块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TLRs)是天然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受体,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连接先天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纽带。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Toll样受体5(TLR5)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 mRNA的表达变化,对TLR5介导的信号途径是否参与冠心病的发病做一初步探讨。方法:选择54例经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患者,其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心肌酶学、心电图等指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3名,女性21名,平均年龄64.6±9.59岁。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A组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7例,男12例,女5例;B组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9例,男11例,女8例;C组为稳定型心绞痛(SAP)18例,男10例,女8例;D为对照组,15例,男10例,女5例。各实验对象于入院后抽取外周静脉血15ml,且AMI及UAP组控制在发病24小时之内,各标本10ml用于提取单核细胞mRNA,采用RT-PCR法扩增TLR5、NF-κB,以β-actin的表达作为内参照,比较各组之间TLR5、NF-κB表达的变化,5ml用于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5、NF-κB mRNA的表达及血清中TNF-α水平AMI组高于UAP组,UAP组高于SAP组,SAP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冠心病组患者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5的表达与TNF-α呈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PBMC中TLR5升高可能与炎症有关,TLR5及其介导的信号通道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与冠脉粥样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过程。
张学军[10](2010)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相关性,以及克拉霉素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收集门诊AS患者外周血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用血清学方法ELISA和巢式PCR分别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AS组)、正常人群(NC组)外周血Cpn特异性抗体IgG、IgM、IgA和特异性53kDa外膜蛋白基因来证实Cpn感染;选取活动性AS患者38例为治疗组,给予克拉霉素治疗,疗程4-8周。以柳氮磺吡啶作为对照组。以疾病活动性指标BASDAI、CRP和ESR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1 ELISA方法检测79例AS患者和73例正常人发现,两组均有较高Cpn IgG阳性率,分别为88.8%对91.8%,无统计学差异。但AS组的CpIgA和C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51.9%对31.5%,χ2=63.61, P=0.01)和(79.7%对20.5%,χ2=44.031, P<0.0001)。其中CpIgM与AS的发病有较强的相关性(OR=17.07, 95%CI 7.38-39.47),而CpIgA与AS亦有一定相关性(OR=3.05, 95%CI =1.31-7.15)。2三种Cpn抗体中,仅IgM与AS疾病活动性有关, IgM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疾病活动性指标平均水平明显较高,其均数±标准差分别为:(ESR, 38.9±28.9对21.4±20.7 ,P=0.023; CRP,32.6±38.3对11.00±13.3, P<0.001; BASDAI 4.67±1.94对2.93±1.16, P<0.001)。3 nPCR方法检测30例AS患者和30例正常人Cpn基因发现,AS组Cpn感染率36.7%明显高于NC组10.0%,χ2=5.96,P=0.015。同样,nPCR阳性的11例AS患者其疾病活动性指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其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BASDAI,5.67(1.6)对4.23(1.60),Z=-2.42,P=0.014;CRP,29.2(16.9)对10.20(7.85),Z=-3.12,P<0.01;ESR,33.00(39.0)对23.00(13.00),Z=-2.67,P<0.01。4克拉霉素治疗AS,疾病活动性指标在第6-8周达到最大改善,疾病活动性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BASDAI, 4.20(1.00)对4.70(1.38), Z=-2.26,P=0.02;CRP, 9.95(11.24)对16.45(25.21),Z=-2.30,P=0.02; ESR, 23.00(16.00)对26.00(23.00),Z=-2.09, P=0.03。【结论】1本研究在国内外首先发现Cpn近期感染(急性或慢性持续性感染)与AS的发病高度相关,而且Cpn特异性抗体IgM升高与AS疾病活动性有关,Cpn急性感染可以加重AS疾病活动性。2并对其机制提出假说:认为Cpn感染后通过其致病抗原LPS、HSP、OMP、以及53-kDa外膜蛋白等与机体Toll样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免疫级联反应导致炎性细胞因子如IL-1、TNF-α等升高而诱发或加重AS。3 PCR检测外周血Cpn感染也支持其与AS发病相关,但PCR检测外周血中Cpn感染阳性率低于ELISA方法。4克拉霉素短期(4-8周)治疗能显着降低AS的疾病活动性,初步为临床治疗AS提供了新方案。
二、The Study of Chlamydia Pneumoniae DNA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tudy of Chlamydia Pneumoniae DNA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论文提纲范文)
(1)肺炎衣原体肺炎患儿的肺炎衣原体血症发生率和临床特点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概述 |
2.1.1 病因学 |
2.1.2 生物学特性 |
2.1.3 流行病学特点 |
2.1.4 Cpn的免疫 |
2.2 Cpn感染与呼吸系统外其他疾病 |
2.3 Cpn的检测方法 |
2.3.1 病原学检查 |
2.3.2 血清学方法 |
2.3.3 PCR技术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一般资料 |
3.1.2 入选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2.1 主要仪器及耗材 |
3.2.2 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血浆标本制备与检测 |
3.3.2 单个核细胞标本制备与检测 |
3.3.3 实时PCR |
3.3.4 咽拭子标本制备与检测 |
3.3.5 肺炎衣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点的分析方法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肺炎衣原体肺炎患儿血液标本的实时PCR检测结果 |
4.2 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实时PCR检验结果 |
4.3 实时PCR阳性样本的临床资料 |
4.4 肺炎衣原体肺炎患儿的咽拭子标本的实时PCR检测结果 |
4.5 肺炎衣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 |
4.5.1 一般资料分析 |
4.5.2 患儿临床表现 |
4.5.3 患儿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
4.5.4 治疗及转归 |
第5章 讨论 |
5.1 Cpn的感染与PCR检测 |
5.2 Cpn肺炎患儿与Cpn血症 |
5.3 PCR方法检测Cpn与标本的选择 |
5.4 Cpn血症与慢性疾病 |
5.5 Cpn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肠道菌群变化及其致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病程进展中的肠道菌群表达变化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动物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三组小鼠体重及糖脂代谢变化 |
3.2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斑块形成 |
3.3 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四个不同时间点AS小鼠肠道菌群差异物种分析 |
3.2 AS小鼠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 |
3.3 AS小鼠差异基因表达的功能学(GO)和相关信号通路(KEGG)分析 |
3.4 肠道菌群影响AS小鼠炎症相关病理机制的研究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创新点、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综述 肠道菌群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表1 114个小鼠粪便样品的16S rDNA测序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胆固醇外流和逆转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T淋巴细胞免疫老化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D4~+T淋巴细胞免疫老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刺激分子与炎症指标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冠心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
参文献 |
综述二 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复杂网络的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识别的临床常规指标群组合模式的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识别的生物学指标群组合模式的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的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识别模式的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树突状细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Tim-3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Tim-3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 |
1.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Tim-3对单核/巨噬细胞的调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1.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Tim-3对NK细胞的调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1.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Tim-3对ApoE-/-小鼠斑块形成影响的体内研究 |
1.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
文献综述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文章一 |
英文文章二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5 mRNA表达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冠心病患者单个核细胞中 TLR5 mRNA 表达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单个核细胞中TNF-α浓度的测定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10)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血清学)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PCR)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克拉霉素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初步临床研究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四、The Study of Chlamydia Pneumoniae DNA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论文参考文献)
- [1]肺炎衣原体肺炎患儿的肺炎衣原体血症发生率和临床特点的调查研究[D]. 孙嘉良. 吉林大学, 2020(08)
- [2]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肠道菌群变化及其致病机制[D]. 李玉串. 浙江大学, 2020(01)
- [3]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D]. 胡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陈娟. 山东大学, 2013(11)
- [5]T淋巴细胞免疫老化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D]. 操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D]. 史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树突状细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D]. 崔广阳. 泰山医学院, 2012(04)
- [8]Tim-3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 侯楠. 山东大学, 2010(08)
- [9]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5 mRNA表达的变化[D]. 马乔炎. 福建医科大学, 2010(02)
- [10]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研究[D]. 张学军. 福建医科大学, 2010(02)
标签:巨噬细胞论文; 肺炎衣原体论文; 细胞免疫论文;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论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