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瘤菌的分离筛选

大豆根瘤菌的分离筛选

一、大豆根瘤菌的分离与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梁静[1](2021)在《黄河三角洲野大豆根瘤菌多样性及耐盐促生菌株筛选》文中研究指明土壤盐渍化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其治理已成为全球范围的难题。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安全问题长期存在,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滨海盐渍土是盐碱地重要类型之一,其中黄河三角洲盐渍土面积达44万公顷,具有区位条件好、分布集中、农业开发潜力大等特点。根瘤菌是一类能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植物内生菌,可以通过提高植物固氮能力、溶磷、分泌生长素等方式促进植物生长,帮助植物适应高盐环境。本研究旨在筛选能够提高野大豆耐盐能力的微生物菌株,减轻植物盐胁迫伤害。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两种耐盐豆科植物田菁和野大豆的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16S r RNA扩增子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野大豆、田菁和栽培大豆根瘤中内生细菌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根瘤菌剑菌属(Ensifer)为优势类群。三种豆科植物根瘤内生细菌种类相似,但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在田菁和野大豆根瘤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盐碱剑菌(E.alkalisoli)和美洲剑菌(E.americanum)可能与植物耐盐有关。(2)基于可培养技术,对野大豆根瘤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促生活性分析。从野大豆植株的根与根瘤样品中共分离出87株根瘤菌,包括Mitsuaria noduli、Rhizobium leguminosarum、E.adhaerens、Bradyrhizobium japonicum、E.americanus等;非根瘤菌144株,分属于4个门、17个属,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别占总分离菌株的58%和13%。筛选出具有高耐盐能力菌株5株、产生长素(IAA)能力菌株16株、产ACC脱氨酶菌株6株、产铁载体菌株6株和具有溶磷能力菌株16株。(3)筛选出2株耐盐促生优良菌株,初步明确了其提高野大豆耐盐能力的机制。从根瘤菌中筛选出美洲剑菌(E.americanus)DL3,对野大豆具有良好的结瘤效果和促生作用,盐胁迫下能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从非根瘤菌中筛选获得乳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lactitubi)127-15,盐胁迫下能提高野大豆叶片脯氨酸含量和SOD酶活性,进而提高野大豆耐盐促生能力。(4)菌株DL3和127-15对栽培大豆具有良好的抗盐促生效果。在盐胁迫下接种菌株DL3和127-15,均能增加大豆植株鲜重,提高叶片SOD酶活性;非盐胁迫下接种根瘤菌DL3提高了大豆叶片的POD、CAT酶活性。说明菌株DL3和127-15通过提高栽培大豆抗氧化酶活性来促进大豆植株生长或提高抗盐胁迫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耐盐豆科植物野大豆根瘤具有较强的固氮酶活以及较高丰度的根瘤菌,并从野大豆根瘤和根系中获得231株细菌。经过盆栽实验证明菌株DL3和127-15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野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的耐盐能力。以上研究结果对开发基于微生物的土壤改良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秦杰,高振峰,岳爱琴,张永坡,高春艳,赵晋忠,王敏,杜维俊[2](2020)在《一株晋大53号大豆中慢生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及抗逆分析》文中提出为筛选适于在山西省主栽品种晋大53号推广应用的根瘤菌资源,以晋大53号大豆根瘤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平板划线法、震荡培养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根瘤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并研究其产酸、碱能力、耐盐特性以及结瘤能力。结果表明:从晋大53号大豆根瘤中成功分离并纯化出1株根瘤菌,编号为53-4,具有刚果红染料抗性,产酸快,可耐5%浓度NaCl。测序获得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经NCBI在线数据库比对后,发现53-4菌株同Rhizobia sp.(HQ589024.1)、Beijerinckia fluminensis(NR 116306.1)和Mesorhizobium sp.(JN622153.1)等具有高达99%的序列同源性。NJ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同Mesorhizobium sp.(JN622153.1)聚为同一支,表明53-4菌株属于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sp.)。对该菌株结瘤基因nodA进行PCR扩增,经电泳检测能够扩增出明显条带,说明该菌株基因组中具有根瘤菌关键结瘤基因nodA。回接53-4的晋大53号的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鲜重、植株干重和根瘤鲜重均高于接种优良大豆共生根瘤菌株USDA110,其中地上部鲜重和根瘤鲜重显着高于接种USDA110处理,分别提高20.0%和85.4%。中慢生根瘤菌53-4的耐盐特性、产酸、碱能力以及共生效果均优于USDA110,表明其在晋大53号大豆种植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王博[3](2020)在《新型高效大豆固氮菌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富含油脂和蛋白质,并能和根瘤菌共生利用根瘤菌固定的自然界中的氮素。黑龙江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本论文针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应用根瘤菌剂时遇到的诸如菌种固氮效果不好、竞争结瘤能力弱问题,通过对课题组前期分离筛选得到的10株来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栽地的根瘤菌(编号分别为111-1,111-2,111-3,112-1,112-2,113-1,114-1,114-2,115-1,115-2)进行固氮能力、竞争结瘤能力和抗逆性的测定,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大豆根瘤菌株。同时结合黑龙江地区土壤p H范围为5.8-6.6,呈微酸性的实际情况,在保持菌种高固氮能力前提下,以特性优良的大豆根瘤菌菌株为材料,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出耐酸且竞争结瘤能力强的高效固氮菌,且探寻根瘤菌剂介入下的大豆高产科学施肥体系。该研究对提高黑龙江大豆产量、节约氮矿资源、增加农业效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以课题组前期分离、鉴定、纯化的10株大豆根瘤菌为材料,接种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黑农48,利用BOX-PCR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对供试菌株的固氮能力、竞争结瘤能力、菌株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菌株对产量因子构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综合鉴定出竞争结瘤能力强且固氮效果好的大豆根瘤菌菌株为112-1。(2)分别以Na OH和HCl调节p H为3-12共9个梯度的方式模拟酸碱环境,以PEG6000调节0、-0.185 MPa、-0.559 MPa和-1.122 MPa四组水势进行人工模拟干旱环境,将供试菌株接种大豆黑农48,评价其在逆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稳定性,通过GGE-biplot软件进行分析,由GEE双标图可知耐旱且稳定的根瘤菌株为111-1,耐酸且稳定的根瘤菌株为112-2,耐碱且稳定的根瘤菌株为111-3。(3)选用前期筛选鉴定的耐酸且稳定的菌株112-2与竞争结瘤能力强且固氮效果好的菌株112-1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在酸性条件下经青霉素筛选,在10次传代后得到5株稳定融合子。对融合子进行接种大豆黑农48后进行生物固氮量、竞争结瘤能力耐酸性及稳定性测定,经综合比较,获得耐酸性强且稳定性较好的新型固氮菌融合子菌株YB-3。(4)以营养高效利用型大豆黑农561为材料,在前期筛选构建获得的新型固氮菌YB-3介入的条件下,以氮、磷、钾三种肥料施用量对应3个因素,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构建最佳的施肥技术模型,获得氮、磷、钾的最佳配比,计算最佳经济效益下的施肥量。同时,探寻三种肥料间单双的互作关系。利用DPS数据分析程序建立回归方程,导出因变量(产量)与自变量(施肥)的三元二次方程为:Y=247.9320193+20.44036059N+12.12295151P+4.90849780K-0.0614940276N2-0.01960209036P2-0.02765122711K2-0.0581798661NP+0.00509792035NK+0.000482771429PK在氮肥为2.5元/kg,磷酸二铵4.2元/kg、硫酸钾4.8元/kg,大豆3.6元/kg的条件下,计算出最佳施肥量为氮肥104.1446 kg/hm2,磷酸二铵125.8422kg/hm2、硫酸钾75.3464kg/hm2,可得到最佳经济效益产量为2419.8171 kg/hm2,产值8711.3414元/hm2,效益7560.7802元/hm2。通过单因子效应分析得知,在施肥达一定量后施肥量与产量呈报酬递减的关系,减产率顺序为氮>磷>钾。

王鹏辉[4](2020)在《耐干燥大豆根瘤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快速鉴定技术》文中认为开展耐干燥大豆根瘤菌优良菌株筛选,建立菌株水平的特异PCR快速鉴定技术,对于研发大豆根瘤菌包衣新技术、生产菌株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推动根瘤菌应用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分离自我国不同大豆主产区的100株大豆根瘤菌为供试材料,对照目前广泛应用的商业化菌株,采用玻璃珠干燥法和蛭石盆栽实验,筛选出1株具有显着耐干燥特性且生物固氮性能优良的大豆根瘤菌菌株5873;利用菌株的特异分子标记,研究建立菌株水平的特异PCR快速鉴定技术,评价优良菌株的竞争性结瘤能力。同时,进行了耐干燥根瘤菌株与功能材料复合包衣的初步研究,以丰富包衣技术内容。论文结果如下:1.筛选获得一株耐干燥与结瘤固氮性能优良的大豆根瘤菌菌株5873。玻璃珠干燥法筛选试验结果显示,经过24 h干燥后,菌株5873在玻璃珠上的存活率达到0.44%,显着高于试验用的其它菌株及商业化菌株,该菌株具有显着的耐干燥特性。并经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和ANI计算,确定菌株5873属于日本慢生大豆根瘤菌(Brdyrhizobium japonicom)。随后,对菌株5873进行生物学功能评价,结果显示,菌株5873与供试的9个大豆品种都能结瘤,这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广谱的结瘤匹配性。其中,滇豆5号、徐豆18和冀豆17接种根瘤菌5873后,大豆植株的干重、全氮含量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不接种的对照组相比均显着提高,表现出明显的促生效果。因此,菌株5873具有较好的耐干燥和固氮能力,是适用于种子包衣的优良菌株。2.研究建立具有菌株水平的特异PCR快速鉴定技术。以耐干燥大豆根瘤菌5873为供试菌株,结合其全基因组序列和NCBI中已收录的其他种属基因序列,并重点分析了与5873高度同源(基因组ANI值大于99.95%)的B.japonicum E109、B.japonicum USDA 6T差异片段,筛选出了一组特异性引物(4-4-F 5’-GATAAGGCCACGGGTGAACA-3’/4-4-R 5’-CACTCGATAAGCTCCGCTGT-3’和Q1F 5’-CCGGTCGTGACTGGAATGAT-3’/Q1R:5’-TCGAGGCCTACAAGAACGTC-3’)。通过对PCR反应条件/体系的优化、特异性及灵敏度的检测,建立了耐干燥大豆根瘤菌5873的快速检测方法。其中,4-4引物仅能在以耐干燥大豆根瘤菌5873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时,扩增出长度为355 bp的特异性片段,其检出灵敏限度为反应体系含有1500 cfu/μL。而选取与5873菌株不同种属及同一种内的不同菌株(除B.japonicum E109和B.japonicum USDA 6T)为模板时均不能扩增出该序列,说明该引物具有良好的种内特异性;利用引物Q1扩增的片段大小可进一步明确区分出菌株5873与B.japonicum E109、B.japonicum USDA 6T。构建的特异PCR快速鉴定技术,还可以用压碎后根瘤组织液和纯菌培养液为模板,避免了传统方法提取细菌DNA步骤,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通过特异PCR的方法,快速准确测定了5873菌株的占瘤率。结果表明,菌株5873具有良好的竞争结瘤能力。3.进行了耐干燥根瘤菌株与功能材料复合包衣的探索研究。结果显示,当按其存活率为1.0%、保质期一个月计算,每千克种子可与根瘤菌5873混合包衣0.2 g钼酸钠;当菌线克作为一种特效杀根线虫的绿色环保药剂与根瘤菌复合包衣时,需要先将根瘤菌与保护剂混合,再包衣菌线克。本文研究结果为耐干燥优良菌株筛选与评价、完善根瘤菌大豆种子包衣新技术提供了依据。

姚延轩,接伟光,杜燕,赵冬梅,阎秀峰[5](2020)在《根瘤菌的分类、鉴定及应用技术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科植物(legumines)作为重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一直以来被广受重视。根瘤菌(Rhizbium)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固氮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的产量而且对周边生态环境无影响。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系是生物固氮效率最高的,占生物固氮总量的65%以上。深入研究这种共生固氮体系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根瘤菌的分类、鉴定以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根瘤菌的分类、形态水平、生理生化水平、细胞组分、核酸分子水平的鉴定和根瘤菌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根瘤菌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王鹏辉,姜昕,马鸣超,关大伟,曹凤明,刘尧,康耀卫,李俊[6](2020)在《一株耐干燥大豆根瘤菌菌株的筛选与固氮效果评价》文中认为为解决干燥环境致使大豆种子根瘤菌包衣后根瘤菌快速死亡,降低根瘤菌使用效果,极大程度限制根瘤菌应用的问题,本研究以分离自我国不同大豆主产区的100株大豆根瘤菌为供试材料,选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商业化菌株Bradyrhizobium diazoefficiens USDA110和Bradyrhizobium japonicom USDA6为参比菌株,采用玻璃珠干燥法和蛭石盆栽试验,筛选耐干燥且生物固氮性能优良的大豆根瘤菌菌株,并对菌株进行耐干燥筛选和固氮性能评价。玻璃珠干燥法筛选试验结果显示:经过24 h干燥后,根瘤菌菌株5873在玻璃珠上的存活率达到0.44%,显着高于其它菌株,表明该菌株能够耐受干燥胁迫。经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和ANI计算,初步确定菌株5873属于日本慢生大豆根瘤菌(B.japonicom)。进一步采用蛭石盆栽试验验证菌株5873的共生匹配性和与大豆品种宿主的选择性,并评价其结瘤固氮效果。结果显示:菌株5873与供试的9个大豆品种都能结瘤,表明该菌株具有广谱的结瘤匹配性。其中滇豆5号、徐豆18和冀豆17接种根瘤菌5873后,大豆植株的干重、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与不接种对照相比均显着提高,表现出明显的促生效果。本研究筛选获得一株耐干燥且生物固氮能力优良的大豆根瘤菌菌株5873,可作为根瘤菌包衣专用菌种,也为大豆根瘤菌包衣技术在黄淮海和南方地区的应用提供了菌株资源保障。

丁玮[7](2019)在《白花泡桐幼林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非豆科植物泡桐与微生物共生固氮体系,对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条件及其系统发育地位进行初步研究。对从广西钦州市和南宁市2处地点采集的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根瘤上分离、纯化获得的根瘤内生细菌菌株,进行了传统生理生化特性、生长适应性、回接试验,并对16SrDNA全序列以及固氮nif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1株泡桐根瘤内生细菌菌株,从菌体的形态特征来看,除菌株PG-7外,其余菌株均为杆状,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所有菌株均无芽孢,有鞭毛,33%的菌株有荚膜,这些菌株的形态与根瘤菌有许多相似性。从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来看,不同菌株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3-酮基乳糖试验均呈阴性,10%的菌株可以水解淀粉,90%的菌株都能利用柠檬酸盐,33%的菌株能还原硝酸盐,大部分菌株表现牛肉膏蛋白胨的阳性反应,B.T.B反应试验中95%的菌株均产酸。多数供试菌株能不同程度地利用KNO3和(NH4)2HPO4两种氮源,有95%的菌株能利用硝酸盐,有90%的菌株能利用铵盐,绝大部分菌株都能在含有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左右,多数菌株不能耐高温和低温。耐酸碱的范围较宽,有48%的菌株能在pH值为4.0~9.0的条件下生长,具有较强的耐碱性,耐酸能力相对较差。耐盐能力较好,有81%的菌株能在NaC1为2.0%的浓度下生长。大部分供试菌株对Sm和Cm抗性最强,而对Tc和Gm无抗性,不同菌株对抗菌素的抗性有较大差异。3.回接结瘤试验中,接种9株根瘤内生菌株的试管幼苗均未结瘤,但在盆栽试验中对泡桐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根瘤内生细菌对植株的促生效应有明显差异,接种菌株PG-9的幼苗株高和地径生长量为最高。4.通过16SrDNA全序列分析,可将21株供试菌株分为6个细菌属,分别为根瘤菌属(Rhizobium)、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壳聚糖酶产生菌属(Mitsuaria)和鞘脂菌属(Sphingobium)。其中根瘤菌处于优势地位,有67%的菌株都是根瘤菌,说明了泡桐根瘤内生细菌具有丰富地遗传多样性。5.对供试菌株的nif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通过比对分析得出,菌株PG-7与伯克氏菌属的nifA基因有97%的相似性,而其余菌株与根瘤菌属的nifA基因均有普遍相似性,与参比菌株相似性均在95%至以上,最高达到99%。

全紫曼[8](2019)在《四川蚕豆高效根瘤菌筛选及蚕豆绿肥腐解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分离自四川省16个市县区,与四川主栽蚕豆“大白蚕豆”匹配性好的30株根瘤菌作为供试菌株,用常规方法测定了这30个菌株的抗逆促生性;用双层低氮砂培法对30株菌与四川另外3个主栽品种成胡14、成胡15、攀枝花地方品种的匹配性进行研究;然后据匹配性试验结果,对筛选到的广谱高效根瘤菌采用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法研究其分类地位,并对其进行田间验证,以不接菌处理为对照,最终筛选出竞争结瘤能力强、促进蚕豆显着增产的高效根瘤菌。对田间试验筛到高效根瘤菌及前期筛到的一株抗逆促生性较好的菌株进行第二年田间验证,以不接菌处理为对照,最终筛选到适合应用于四川地区的蚕豆高效根瘤菌。本研究还采用尼龙网袋法对蚕豆田间种植时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根瘤菌的蚕豆盛花期及收获期绿肥腐解规律、养分释放规律进行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逆性试验结果显示,四川地区蚕豆根瘤菌耐盐性普遍较差,仅SCAUf148能耐受3.5%NaCl;86.8%菌株均能在pH4-11条件下生长,具有较强耐酸碱性;温度生长范围较窄,76.7%菌株生长温度范围均为828℃。促生性试验结果显示,96.7%菌株均能分泌生长素(IAA),最大分泌量为63.1 mg/L(SCAUf148);本研究供试菌株均未产生明显溶磷圈,但对10株高效广谱根瘤菌进行定量测定时发现,部分菌株具有一定溶有机磷、磷酸铝、磷酸铁及磷酸钙能力;仅2株菌具有溶钾能力,且仅SCAUf148能分泌铁载体。(2)匹配性试验筛到10株分离自不同地区,匹配性较好的高效广谱根瘤菌,分别为SCAUf8、13、43、48、73、76、110、118、123、148。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将SCAUf123定种为R.fabae、SCAUf48定种为R.sophorae、SCAUf8、148、43、13、76、110定种为R.anhuiense及SCAUf73、118为Rhizobium属潜在新种。对10株菌进行田间验证,结果显示50.0%菌株能促进成胡15显着增产25.0%37.7%。SCAUf8、SCAUf110增产效果最好,SCAUf148产量较CK未达显着差异,但SCAUf148抗逆促生效果较好,因此对这3株菌进一步田间验证。为研究固氮效果较好的两株菌的双接种效果,故第二年田间试验还设SCAUf8+110双接种处理。第二年田间试验结果显示:SCAUf110及SCAUf8+110处理显着促进大白蚕豆增产10.4%12.0%。SCAUf43在第一年田间试验盛花期绿肥生物量较CK增产效果最好,且SCAUf43处理绿肥氮钾积累量较CK分别显着增加50.0%、56.9%,因此采集该处理样品作为腐解试验材料。(3)采用尼龙网袋法对接种SCAUf43及不接种根瘤菌的蚕豆绿肥腐解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处理蚕豆绿肥腐解速率均呈现前期腐解较快、后期腐解较慢的特点;盛花期绿肥,蚕豆接种SCAUf43处理腐解速率快于不接种根瘤菌处理;而收获期绿肥未表现出这一规律。蚕豆绿肥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分解率也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且两个时期蚕豆绿肥,接种SCAUf43处理半纤维素、纤维素分解速率快于不接种根瘤菌处理,但木质素分解速率不明显。(4)对蚕豆绿肥种植时接种SCAUf43与不接种根瘤菌处理绿肥养分释放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处理蚕豆绿肥氮、磷、钾释放规律均表现为前期释放较快、后期释放慢的特点;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氮>磷。两个时期样品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根瘤菌处理的蚕豆绿肥养分释率均无明显差异。

徐春霞[9](2018)在《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110胞外多糖的相关基因及其在共生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过度使用化学氮肥已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土壤肥力下降、肥效低、对环境的污染严重等等。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系统是生物固氮体系里固氮能力最强的,且它们的固氮量占了总固氮量过半的比重,因此相关研究者认为应该要最大程度上发挥生物固氮的作用,以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量。在共生固氮系统中,根瘤菌所产的胞外多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根瘤菌胞外多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索细菌与宿主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帮助扩大根瘤菌的宿主范围、改进两者的共生条件、提高共生固氮的效率,同时有助于减少化学氮肥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许多根瘤菌能够分泌大量高粘度的或有特殊流变性的胞外多糖,在工业上也具有潜在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选择慢生型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110与其特异性宿主大豆这一模式共生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慢生型大豆根瘤菌胞外多糖在共生过程中的作用,以期提高共生固氮效率和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量。以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作为建库出发菌株,运用Tn5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的方法建立突变库。经过稀释涂布50000多株单克隆的转化子,比较菌落大小和菌落饱满程度,筛选到5株胞外多糖缺失突变株,编号为BJ25、BJ32、BJ33、BJ57、BJ60。其中BJ25与野生型的菌落大小和菌落饱满程度相差最大,而且差异一直很稳定,故选定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HiTAIL-PCR扩增出这5个胞外多糖缺失突变株的Tn5插入位点,同时采用重测序的方法鉴定这些插入位点与通过HiTAIL-PCR所扩增出的插入位点是否一致,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鉴定的位点一致。这些位点包含了糖基转移酶、琥珀酰合成酶、焦磷酸合成酶等相关功能基因,其中BJ25号缺失突变株的插入位点为blr2358且是单一插入位点,该基因的预测功能是糖基转移酶,已有针对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110的全基因组测序表明该菌中有一个与胞外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簇blr2358blr2381,而本研究中筛选到的blr2358基因正是这个基因簇的第一个基因,因此把该基因作为重点研究的基因。鉴定了胞外多糖缺失菌株BJ25的插入突变位点以后,构建了此缺失突变株的互补体,并针对野生型、缺失突变株BJ25、含空载的野生型以及与此缺失突变株对应的互补体做了各种生物学表型与功能实验,以探究blr2358基因可能参与的功能。比较了各个处理组的菌落大小和菌落饱满程度、结瘤实验中植株的株高和结瘤数,结果表明缺失突变株BJ25比野生型的菌落明显更小,结瘤实验显示接种了缺失突变株BJ25比接种了野生型的植株株高显着更低和结瘤数更少,但互补实验在菌落大小、株高和结瘤数方面均能恢复,结果初步明确了blr2358基因会参与胞外多糖的调控,并且影响结瘤。这一初步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并为后续合理利用该慢生型大豆根瘤菌提供理论基础。

杨升辉[10](2018)在《地理环境、大豆品种和培养条件影响大豆根瘤菌生态分布与结瘤固氮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瘤菌是参与氮素循环和农业生产的共生固氮微生物。接种根瘤菌可以发挥共生固氮作用,促进豆科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减少氮肥施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选择中国大豆种植生态区的6个试验点,分别位于五大连池、通辽、肥城、临沂、济宁和三亚市,首先开展大豆根瘤菌生物地理分布研究,筛选出各试验点的高效根瘤菌,并优化高效菌株的发酵条件,探索菌剂的货架期。依据土壤理化性质对根瘤菌结构群落组成的关系,选择优良菌株,研制根瘤菌剂复配微量元素配方,进而在上述6个试验开展田间接种试验。对大豆根瘤菌分离,温室试验得到483株根瘤菌,分属于44种BOX基因型,通过rpoB基因序列比较鉴定为 6 个已知种群Sinorhizobium fredii、Brabbium elkanii、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Bradyrhizobium huanghuaihaiense^ Bradyrhizobium yuanmingense和Bradyrhizobium diazoefficiens及两个未知种群Bradyrhizobium sp.I和Bradyrhizobium sp.II。田间试验得到921株根瘤菌,分属于75种BOX基因型,通过rpoB基因序列比较鉴定为7个种群Sinorhizobium fredii、Sinorhizobium sp.^ Bradyrhizobium elkanii、Bradyrhizobium japonicum、Bradyrhizobium huanghuaihaiense、Bradyrhizobium daqingense 和 Bradyrhizobium diazoefficiens。各试验点的优势菌群为Bradyrhizobiumelkanii或Sinorhizobium frdii。在济宁试验点分离的一个新种群(Sinorhizobium sp.),经多相分类和全基因组比较分析,将其鉴定为一个新种,命名为Sinorhizobium shofinae,模式菌株为 CCBAU 251167T。探索土壤理化性质、大豆品种、地理因素和气候因子对大豆根瘤菌群落结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B.elkani 分布在酸性土壤中,S.fredii存在于碱性土壤中。土壤中有效铁含量是影响两种根瘤菌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大豆品种(徐豆18、黑河43和南圣270)对根瘤菌的群落结构分布影响不明显。地理纬度和当地平均6月份降水量是影响根瘤菌分布的主要地理因素和气候因子。基于Bray-Curtis距离分析得到大豆根圈土壤微生物(16rDNA水平)的群落结构分布与土壤有机质、有效铁、有效硼、水溶性钙离子含量、电解质、pH、地理纬度和年均有效降雨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地理经度、地理高度、大豆品种和大豆生育期(播前、盛花期和成熟期)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基于UniFrac距离对大豆根圈土壤微生物(OTU水平)的群落结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根圈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与地理因素、气候因素和土壤理化性质因素均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大豆品种及其生育期相关性不密切。采用响应曲面法对B.elkanii L18-31和S.fredii J18-3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发酵得到B.elkanii L18-31最大活菌数达到了 8.5×109CFU/mL,S.fredii J18-3最大活菌数达到了 5.1×109CFU/mL。在20~25℃温度存放90天后,20%海藻糖处理下的根瘤菌有效活菌数最高,其中,B.elkanii L18-31和S.fredii J18-3 分别为 3.4×109CFU/mL 和 6.0×108CFU/mL。选用22株高效根瘤菌,田间接种根瘤菌试验表明,根瘤数量和根瘤鲜重均明显高于未接种处理。接种根瘤菌的大豆产量比对照增产4.96%~31.67%,大豆蛋白含量增加0.16%~7.80%。综上,本试验通过研究大豆根瘤菌生物地理分布,筛选高效大豆根瘤菌,优化其发酵条件,探索菌剂的货架期,接种田间试验,为今后大豆根瘤菌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二、大豆根瘤菌的分离与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根瘤菌的分离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三角洲野大豆根瘤菌多样性及耐盐促生菌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概况
        1.1.2 微生物提高植物耐盐性的机制
        1.1.3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系统耐盐作用机理
        1.1.4 豆科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在盐渍土改良中的应用
    1.2 前景展望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野大豆内生细菌多样性高通量测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根瘤样本采集
        2.1.3 根瘤活性测定
        2.1.4 根瘤样品高通量测序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豆科植物根瘤性质比较
        2.2.2 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2.3 小结
第三章 野大豆根瘤和根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菌株分离(根系内生菌,根瘤内生菌)
        3.1.3 根瘤菌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分离结果
        3.2.2 根瘤菌系统发育地位
    3.3 小结
第四章 野大豆根瘤菌促生活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离体耐盐试验
        4.1.3 产生长素(IAA)能力测定
        4.1.4 产ACC脱氨酶能力测定
        4.1.5 产铁载体能力测定
        4.1.6 溶磷能力测定
        4.1.7 结瘤能力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株耐盐结果分析
        4.2.2 菌株促生指标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耐盐促生野大豆-根瘤菌/PGPR共生体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盆栽促生试验
        5.1.3 非根瘤菌种子萌发试验
        5.1.4 菌株127-15耐盐试验
        5.1.5 盐胁迫下DL3、127-15接种野大豆盆栽试验
        5.1.6 盆栽植物生理指标测定
        5.1.7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野大豆植株农艺性状分析
        5.2.2 非根瘤菌种子萌发试验结果
        5.2.3 菌株127-15耐盐试验
        5.2.4 接种DL3、127-15对野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野大豆内生细菌对大豆的抗盐促生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盐胁迫下菌株DL3、127-15接种大豆盆栽试验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菌株DL3、127-15接种大豆后对植株鲜重的影响
        6.2.2 接种DL3、127-15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一株晋大53号大豆中慢生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及抗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表型鉴定
        1.2.2 根瘤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1.2.3 结瘤回接鉴定
        1.2.4 根瘤菌产酸/碱鉴定
        1.2.5 耐盐特性检测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瘤菌的分离、纯化及表型鉴定
    2.2 根瘤菌16S rDNA序列分析
    2.3 根瘤菌结瘤基因扩增
    2.4 根瘤菌的回接鉴定
    2.5 根瘤菌产酸/碱测定
    2.6 根瘤菌耐盐特性测定
3 讨 论
4 结 论

(3)新型高效大豆固氮菌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大豆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2 生物固氮的重要意义
        1.2.1 生物固氮对豆科植物的重要意义
        1.2.2 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
        1.2.3 根瘤菌资源与应用现状
        1.2.4 根瘤菌剂应用存在的问题
        1.2.5 根瘤菌菌种融合选育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大豆品种
        2.1.2 供试大豆根瘤菌菌株
        2.1.3 供试土壤
        2.1.4 供试培养基
        2.1.5 试剂
        2.1.6 供试肥料
        2.1.7 施肥体系与试验地区
    2.2 试验方法
        2.2.1 根瘤菌菌悬液的制备
        2.2.2 根瘤菌接种
        2.2.3 结瘤固氮性能测定
        2.2.4 根瘤菌占瘤率测定
        2.2.5 产量构成因子测定
        2.2.6 菌株耐旱性测定
        2.2.7 菌株耐酸碱性测定
        2.2.8 原生质体融合
        2.2.9 融合子的功能测定
        2.2.10 建立新型固氮菌介入条件下的高产大豆施肥体系
        2.2.11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根瘤菌竞争结瘤固氮能力测定
        3.1.1 不同根瘤菌菌株对大豆结瘤固氮性能的影响
        3.1.2 筛选鉴定竞争结瘤能力强的大豆根瘤菌株
        3.1.3 不同大豆根瘤菌菌株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2 基于GGE-biplot的大豆根瘤菌抗逆性资源筛选
        3.2.1 耐旱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2.2 耐酸、碱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3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新型固氮菌
        3.3.1 融合子培养与筛选
        3.3.2 融合子固氮活性分析
        3.3.3 融合子竞争结瘤能力分析
        3.3.4 融合子的耐酸性分析
    3.4 新型固氮菌介入下的高产大豆施肥体系
        3.4.1 不同施肥处理间的产量效应分析
        3.4.2 施肥与产量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4.3 单因子效应的分析与检验
4 讨论
    4.1 大豆根瘤菌竞争结瘤固氮能力测定
    4.2 基于GGE-biplot的大豆根瘤菌抗逆性资源筛选
    4.3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新型固氮菌
    4.4 新型固氮菌介入下的高产大豆施肥体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耐干燥大豆根瘤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快速鉴定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根瘤菌耐干燥研究进展
        1.2.1 干旱胁迫对根瘤菌的影响
        1.2.2 耐干燥根瘤菌的特征
        1.2.3 根瘤菌耐干燥机理
    1.3 根瘤菌菌株的鉴定与确认技术
        1.3.1 菌种鉴定的研究方法
        1.3.2 菌株鉴定与确认
    1.4 根瘤菌应用研究进展
        1.4.1 国外根瘤菌接种应用现状
        1.4.2 我国根瘤菌接种应用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耐干燥大豆根瘤菌的筛选及结瘤固氮性能评价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菌株及大豆品种
        2.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悬液制备
        2.2.2 耐干燥菌株筛选
        2.2.3 菌株系统发育分析
        2.2.4 蛭石盆栽实验
        2.2.5 接种效果测定
        2.2.6 效果测定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耐干燥大豆根瘤菌的初步筛选结果
        2.3.2 耐干燥大豆根瘤菌的复筛结果
        2.3.3 16S rDNA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2.3.4 大豆根瘤菌5873与不同大豆品种的匹配性
        2.3.5 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根瘤菌5873的选择性
    2.4 讨论
第三章 大豆根瘤菌5873特异PCR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供试的根瘤菌菌株
        3.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PCR扩增模板的获得
        3.2.2 基因组测序
        3.2.3 特异性引物设计
        3.2.4 特异性引物筛选
        3.2.5 PCR体系的建立及验证
    3.3 实验结果
        3.3.1 基因组测序结果
        3.3.2 基因组序列比对及特异引物设计
        3.3.3 特异性引物筛选
        3.3.4 PCR条件的优化
        3.3.5 菌落PCR扩增的验证
        3.3.6 优化特异PCR体系扩增纯培养菌的灵敏度
        3.3.7 目的条带验证
    3.4 讨论
第四章 特异PCR评价菌株的竞争性结瘤能力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实验大豆品种及根瘤菌
        4.1.2 实验的试剂及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等体积菌体混合比例测定
        4.2.2 竞争性结瘤盆栽实验
        4.2.3 菌株5873占瘤率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参比菌株与5873等体积混合占比试验结果
        4.3.2 菌株5873竞争性结瘤盆栽实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根瘤菌5873与功能材料复合包衣试验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菌株及材料
        5.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不同浓度的钼与根瘤菌5873包衣
        5.2.2 菌线克与根瘤菌5873包衣平板实验
        5.2.3 菌线克与根瘤菌5873包衣检验
    5.3 实验结果
        5.3.1 钼肥与根瘤菌5873包衣检验结果
        5.3.2 菌线克与根瘤菌5873包衣平板实验结果
        5.3.3 菌线克与根瘤菌5873包衣检验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根瘤菌的分类、鉴定及应用技术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根瘤菌的分类
2 根瘤菌形态水平的鉴定
3 根瘤菌生理生化水平的鉴定
4 根瘤菌细胞组分水平的鉴定
5 根瘤菌核酸分子水平的鉴定
6 根瘤菌的应用现状
7 展望

(6)一株耐干燥大豆根瘤菌菌株的筛选与固氮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大豆
    1.2 方法
        1.2.1 菌悬液制备
        1.2.2 耐干燥菌株筛选
        1.2.3 菌株系统发育分析
        1.2.4 耐干燥菌株与大豆共生匹配和固氮性能研究
        (1)盆栽试验:
        (2)固氮酶活性测定:
        (3)植株干重测定:
        (4)全氮含量测定:
        (5)叶绿素含量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耐干燥大豆根瘤菌的筛选结果
    2.2 耐干燥大豆根瘤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2.3 耐干燥大豆根瘤菌固氮效果评价试验
        2.3.1 大豆根瘤菌5873与不同大豆品种的匹配性
        (1)根瘤数量:
        (2)根瘤的固氮酶活性:
        2.3.2 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根瘤菌5873的选择性
        (1)植株干重:
        (2)叶绿素含量:
        (3)全氮含量:
3 讨 论
4 结 论

(7)白花泡桐幼林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泡桐概述
    1.2 泡桐的研究概况
    1.3 生物固氮的研究概况
    1.4 植物内生菌研究概况
    1.5 根瘤菌的研究概况
        1.5.1 根瘤菌的发现
        1.5.2 根瘤菌的鉴定分类
    1.6 非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研究
        1.6.1 弗兰克氏菌—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1.6.2 根瘤菌—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1.7 根瘤菌结瘤基因和固氮基因研究概况
        1.7.1 结瘤nod基因
        1.7.2 固氮nif基因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理生化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培养基
        2.1.3 根瘤的采集以及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2.1.4 分离菌株形态学特征的研究方法
        2.1.5 生理生化试验
        2.1.5.1 3-酮基乳糖反应
        2.1.5.2 牛肉膏蛋白胨试验
        2.1.5.3 淀粉水解
        2.1.5.4 B.T.B反应试验
        2.1.5.5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2.1.5.6 硝酸盐还原试验
        2.1.5.7 碳源利用试验
        2.1.5.8 氮源利用试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根瘤对泡桐生长的影响
        2.2.2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3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形态特征
        2.2.4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部分生理生化特征
        2.2.5 碳源利用试验
        2.2.6 氮源利用试验
    2.3 小结
第三章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生长适应性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温度试验
        3.1.3 耐盐性试验
        3.1.4 耐酸碱度试验
        3.1.5 抗生素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生长的影响
        3.2.2 酸碱度对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生长的影响
        3.2.3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耐盐性
        3.2.4 抗生素对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生长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接种泡桐根瘤内生细菌对泡桐苗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及幼苗
        4.1.2 培养基
        4.1.3 菌种的培养
        4.1.4 回接试验
        4.1.5 穴盘幼苗接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试管回接试验结果
        4.2.2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回接对泡桐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泡桐根瘤内生细菌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菌体培养
        5.1.3 总DNA的快速提取
        5.1.4 16S rDNA-PCR扩增
        5.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5.1.6 16S rDNA的全序列测定
        5.1.7 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6S rDNA扩增结果
        5.2.2 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
        5.2.3 16S rDNA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固氨基因序列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与培养
        6.1.2 总DNA的提取
        6.1.3 nifA基因PCR扩增
        6.1.4 琼脂糖凝胶电泳
        6.1.5 nifA基因序列测定
        6.1.6 基因序列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nifA扩增结果
        6.2.2 nif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6.2.3 nifA基因片段序列(以与参比菌株相似度最高的菌株PG-3为例)
        6.2.4 菌株PG-3系统发育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四川蚕豆高效根瘤菌筛选及蚕豆绿肥腐解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蚕豆高效根瘤菌筛选
        1.2.2 蚕豆根瘤菌分类地位的研究
        1.2.3 绿肥腐解研究现状
        1.2.4 蚕豆绿肥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蚕豆根瘤菌抗逆促生性初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菌株的抗逆能力
        2.2.2 供试菌株的促生能力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高效蚕豆根瘤菌的筛选及分类地位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与四川多个主栽品种的共生匹配性
        3.2.2 高效广谱根瘤菌的田间验证(2017 年)
        3.2.3 高效根瘤菌株的田间应用(2018 年)
        3.2.4 高效广谱菌株分类地位研究
    3.3 讨论与小结
        3.3.1 高效根瘤菌的筛选方法
        3.3.2 根瘤菌促生性与田间接种效果的相关性
        3.3.3 根瘤菌竞争结瘤能力与产量的关系
        3.3.4 高效根瘤菌田间应用效果
        3.3.5 接种根瘤菌对蚕豆绿肥生长的影响
第四章 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根瘤菌蚕豆绿肥腐解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蚕豆绿肥干物质分解规律
        4.2.2 蚕豆绿肥养分释放规律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110胞外多糖的相关基因及其在共生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根瘤菌概述
    1.2 根瘤菌胞外多糖的分类
    1.3 根瘤菌表多糖的结构
        1.3.1 根瘤菌胞外多糖的结构
        1.3.2 根瘤菌荚膜多糖的结构
        1.3.3 根瘤菌脂多糖的结构
        1.3.4 根瘤菌环状葡聚糖的结构
    1.4 根瘤菌胞外多糖的相关基因
        1.4.1 S.meliloti胞外多糖的合成相关基因
        1.4.2 R.leguminosarum胞外多糖的合成相关基因
    1.5 根瘤菌胞外多糖在共生结瘤过程中的作用
        1.5.1 根瘤菌的胞外多糖是建立在固氮共生体系的化学信号
        1.5.2 根瘤菌的胞外多糖参与侵染结瘤
        1.5.3 根瘤菌的胞外多糖抑制植物防御系统
        1.5.4 胞外多糖在根毛吸附中的作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慢生型大豆根瘤菌胞外多糖缺失菌株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构建慢生型大豆根瘤菌的转座子插入突变库
        2.2.2 转化子的筛选
        2.2.3 目的转化子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胞外多糖缺失突变株的筛选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慢生型大豆根瘤菌胞外多糖缺失菌株调控基因的确定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3.1.3 主要实验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引物名称及序列
    3.2 实验方法
        3.2.1 胞外多糖缺失突变株基因组DNA的抽提
        3.2.2 HiTAIL-PCR鉴定Tn5插入位置
        3.2.3 DNA片段纯化及胶回收
        3.2.4 目的基因的预测
        3.2.5 常规PCR鉴定HiTAIL-PCR扩增出的Tn5插入位置
        3.2.6 全基因组重测序确认Tn5插入位置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HiTAIL-PCR的鉴定结果
        3.3.2 常规PCR鉴定HiTAIL-PCR扩增出的Tn5插入位置的结果
        3.3.3 全基因组重测序确认Tn5插入位置的结果
        3.3.4 基因预测的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慢生型大豆根瘤菌胞外多糖缺失菌株的生物学功能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与种子
        4.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4.1.3 主要实验试剂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胞外多糖缺失突变株的互补实验
        4.2.2 运动性实验
        4.2.3 结瘤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胞外多糖缺失突变株互补实验的结果
        4.3.2 运动性实验的结果
        4.3.3 结瘤实验的结果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地理环境、大豆品种和培养条件影响大豆根瘤菌生态分布与结瘤固氮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豆的起源
    1.3 大豆根瘤菌生物地理学特征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
    1.5 高效根瘤菌的选育方法
    1.6 根瘤菌剂类型及特点
    1.7 影响根瘤菌剂质量的因素
    1.8 根瘤菌田间应用及增产效果
    1.9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10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地理环境和大豆品种影响下的大豆根瘤菌生物地理学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地理环境和大豆品种对大豆根圈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大豆快生根瘤菌新种分类地位的确定
    5.1 引言
    5.2 供试菌株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根瘤菌的发酵培养与菌剂制备
    6.1 引言
    6.2 供试菌株
    6.3 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大豆根瘤菌剂田间应用
    7.1 引言
    7.2 施肥方式和接菌对大豆产量、蛋白及油分含量的影响
    7.3 间作种植和接种根瘤菌对大豆和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四、大豆根瘤菌的分离与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三角洲野大豆根瘤菌多样性及耐盐促生菌株筛选[D]. 梁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一株晋大53号大豆中慢生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及抗逆分析[J]. 秦杰,高振峰,岳爱琴,张永坡,高春艳,赵晋忠,王敏,杜维俊. 大豆科学, 2020(06)
  • [3]新型高效大豆固氮菌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博.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耐干燥大豆根瘤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快速鉴定技术[D]. 王鹏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根瘤菌的分类、鉴定及应用技术研究现状[J]. 姚延轩,接伟光,杜燕,赵冬梅,阎秀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5)
  • [6]一株耐干燥大豆根瘤菌菌株的筛选与固氮效果评价[J]. 王鹏辉,姜昕,马鸣超,关大伟,曹凤明,刘尧,康耀卫,李俊. 大豆科学, 2020(01)
  • [7]白花泡桐幼林根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鉴定[D]. 丁玮. 广西大学, 2019(01)
  • [8]四川蚕豆高效根瘤菌筛选及蚕豆绿肥腐解规律研究[D]. 全紫曼.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110胞外多糖的相关基因及其在共生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D]. 徐春霞.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地理环境、大豆品种和培养条件影响大豆根瘤菌生态分布与结瘤固氮功能研究[D]. 杨升辉.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大豆根瘤菌的分离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