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驯养野生鹧鸪曲霉菌病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谭丽屏,李小惠[1](1996)在《驯养野生鹧鸪曲霉菌病的诊治》文中研究表明驯养野生鹧鸪曲霉菌病的诊治谭丽屏,李小惠(广州市畜牧兽医总站)(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国内外关于家禽曲霉菌病报道较多,而在驯养野生鹏鸽中发生本病较罕见。某珍禽养殖试验场以驯养鸟纲雉科的野生鹏鸽为课题,在1个月内捕引近百只野生鹏鸽进行驯养,品种有花鹏鸽(S...
张振兴[2](2001)在《我国特禽养殖现状与应采取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近 1 0多年来世界特禽养殖业发展的概况及新品种、品系育成方面的成就 ;重点论述了中国特禽养殖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应采取的对策 ,特别对濒危野生的珍禽鸟与特禽鸟的界定及特禽疾病防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辜娇峰[3](2005)在《八大公山红腹角雉资源及生境分析》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对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Tragopan teminckii)。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对分布在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红腹角雉进行了资源量和分布特征的调查,同时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是: 一、红腹角雉作为森林鸟类,种群活动呈现如下规律: (1)红腹角雉白天多在地面活动,夜间在树上栖息。白天活动在沟谷、洼地、缓坡、岭脊、林间小道等处,觅食各种植物的嫩叶、芽、花、果等;夜晚栖息于树枝上,属树栖型鸟类,栖息的树种多样,有华山松、水青树、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蓝果树、暖木等。 (2)红腹角雉的繁殖期是3月中旬~7月中旬。此时期红腹角雉的雄性成体表现出明显的占区性。当地护林员称之“叫山头”的现象,即一个山头非繁殖期无论有多少只雄性红腹角雉,但在繁殖期仅只有一只雄体,它可以通过鸣叫获得交尾权。如果同一山头有多只雄性红腹角雉性成熟,就会以格斗的方式排除异己。巢区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 (3)育雏期雏鸟多由雌鸟带领活动,雄鸟也与之一起活动。幼鸟、亚成鸟多成家族群栖息,一般要到第三年,近两周岁性成熟时,才分散活动。 (4)冬春季节,雌雄红腹角雉分开活动。为寻找食物以及躲避猛禽多活动于郁闭度较大的常绿阔叶林中,常在向阳绿色草本植物的地段上活动。 二、红腹角雉在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分布区的分布密度是: 繁殖种群数量是126±33.36只,密度是1.80±0.48只/km2;冬春季种群数量是120±14.14只,密度是1.71±0.20只/km2。在三个核心区中,均有红腹角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m以上区域。 三、调查中发现红腹角雉对栖息地存在以下偏好: (1)植被因素方面:红腹角雉偏向于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活动,不喜爱在干燥茂密的竹林中活动。对于乔木郁闭度,红腹角雉偏向在郁闭度70%以上的森林中活动。对灌木盖度没有很大偏好,由于八大公山植物自然条件的分布,我们在盖度为40%和70%中发现红腹角雉痕迹最多。对于草本层,红腹角雉多选择活动在草本平均高度为11~30cm之间的区域。在沟谷带,草本盖度很大但草本平均高度在11-30cm之间;在山坡带,林下草本盖度为10-50%之间,草本平均高度也在11~30cm之间。因为是地面活动型鸟类,其活动区域排除乔木郁闭度和灌
二、驯养野生鹧鸪曲霉菌病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驯养野生鹧鸪曲霉菌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特禽养殖现状与应采取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珍禽鸟与特禽鸟的概念及政策界定 |
1.1 珍禽鸟类 |
1.2 特禽鸟类 |
2 特禽养殖现状 |
2.1 国 外 |
2.2 国 内 |
3 特禽疾病防制现状 |
3.1 疾 病 |
3.2 防 制 |
4 存在的问题与应采取的对策 |
(3)八大公山红腹角雉资源及生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基本概念 |
1.1.1 雉科鸟类 |
1.1.2 红腹角雉 |
1.1.3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
1.1.4 栖息地植被类型 |
1.1.5 栖息地选择 |
1.1.6 生境监测 |
1.2 我国雉科鸟类构成状况 |
1.2.1 物种多样性 |
1.2.2 特有种 |
1.2.3 地理分布特征 |
1.2.4 濒危状况 |
1.3 研究现状 |
1.3.1 我国雉科鸟类研究现状 |
1.3.2 湖南省雉科鸟类分布现状 |
1.3.3 红腹角雉的研究现状 |
2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2.1 地质地貌 |
2.2 气候 |
2.3 地质与土壤 |
2.4 水文 |
2.5 植被状况 |
2.6 生物资源 |
3 研究方法 |
3.1 主要技术路线 |
3.2 调查范围 |
3.3 调查原则 |
3.4 调查的内容 |
3.4.1 红腹角雉野外种群的数量及分布 |
3.4.2 红腹角雉栖息地的特征 |
3.5 样线样方设置方法 |
3.5.1 样线设置方法 |
3.5.2 样方设置方法 |
3.6 生境监测方法 |
3.7 项目实施 |
3.7.1 文本资料收集 |
3.7.2 野外工作实施 |
3.7.3 数据及代码说明 |
3.8 数据处理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红腹角雉生态观察 |
4.1.1 红腹角雉生活习性 |
4.1.2 繁殖生态观察 |
4.2 红腹角雉资源量 |
4.3 红腹角雉在保护区的分布特征 |
4.4 八大公山保护区红腹角雉的栖息地 |
4.4.1 栖息地地形特征 |
4.4.2 栖息地植被 |
4.5 红腹角雉栖息地影响因素及分析 |
4.5.1 植被因素 |
4.5.2 食物因素 |
4.5.3 地形因素 |
4.5.4 距离因素 |
4.6 主要因子分析 |
4.7 影响红腹角雉栖息的社会经济活动 |
4.7.1 种植业 |
4.7.2 林业经济 |
4.7.3 栽培副业 |
4.7.4 采集与狩猎 |
4.7.5 水电发展与道路建设 |
5 生境监测手册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附录 G |
附录 I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驯养野生鹧鸪曲霉菌病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驯养野生鹧鸪曲霉菌病的诊治[J]. 谭丽屏,李小惠.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6(01)
- [2]我国特禽养殖现状与应采取的对策[J]. 张振兴. 经济动物学报, 2001(02)
- [3]八大公山红腹角雉资源及生境分析[D]. 辜娇峰. 中南林学院,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