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所有不同子目录下相同类型文件的删除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鹏[1](2016)在《UEFI Shell下服务器系统信息访问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基于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UEFI)BIOS的服务器产品的全面普及,原先由于传统BIOS缺乏统一接口规范而导致的各种弊端,目前正在被逐步的解决。在服务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服务器系统信息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研发人员发现和解决产品出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加快产品性能优化等各项任务的完成。本论文从服务器系统硬件架构的研究分析着手,对服务器系统信息进行了分类与解析。论文研究基于UEFI标准接口规范,实现了在UEFI Shell下对服务器系统信息的分类访问与初步解析。论文实现部分以EDKII作为软件开发平台,以EDKII所提供的Shell应用工程模块完成程序的开发。通过对服务器系统信息相关规范和协议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在UEFI Shell下实现服务器系统信息访问的软件方法。论文提出的软件设计方案基于UEFI模块化程序设计理念,以UEFI Shell为系统运行环境,并充分利用了UEFI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标准服务接口和协议。论文对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人机交互接口的实现,对SMBIOS结构表,内存空间分配表,系统内存空间,I/O设备的配置空间、MMIO空间、I/O地址空间,CPU MSR寄存器以及系统事件日志记录等服务器系统信息的访问和解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论文通过分析研究,实现了对服务器系统信息的模块化分类与整合,同时使得访问服务器系统信息的方式完全符合UEFI标准规范,从而有效解决了之前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而导致的接口混乱、效率低下、通用性差、信息访问受限于外部系统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论文实现部分以内置于服务器系统中的UEFI Shell作为运行平台,因此可以降低访问服务器系统信息对运行环境的要求,使得分析服务器系统问题时无需额外花费时间安装操作系统和分析软件,也无需依赖过多的外部设备,从而有效提高分析与解决系统问题的效率和速度。论文软件在以Intel Grantley架构为主的服务器系统平台上进行了测试验证,并在后续实际应用过程中对软件实现方案的可靠性、通用性、兼容性、独立性等方面进行了反复的验证。
任冶冰[2](2014)在《基于SaaS的无线网络规划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2010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TD-LTE规模试验网总体方案,这是我国布局4G无线产业的关键性举措,因此,在TD-LTE产业界经过验证的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如何做好网络规划,是未来一段时间至关重要的工作。目前国内的无线网络规划仿真软件基本上都是单机版的,缺少统一的规划仿真平台,资源管理过于分散,无法利用大量经验数据支撑网络规划优化工作,且受单机性能的限制,无法完全满足网络建设规模及优化效率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aaS的无线网络规划仿真系统架构,为网络规划工作人员提供高效可扩展的分布式云平台规划仿真和网络优化解决方案架构。通过此系统网络规划工程师可以实时进行远程请求系统平台进行规划仿真,实现整个规划仿真平台的统一,并借此达成仿真工程地图数据以及仿真结果的共享。与传统的无线网络规划仿真软件相比,SaaS模式应用最大的优势是支持多租户,即大量租户可同时请求平台进行仿真作业。另外为了满足大规模网络规划建设的需要,系统还引入了基于任务的分布式智能分块仿真机制,大大提高了仿真规模及效率。本文首先描述TD-LTE网络规划的基本原理,以及当前国内外对SaaS模式的研究及发展现状,然后提出基于任务的分布式智能分块仿真机制,设计其主机与从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并实现。通过研究SaaS多租户的数据模型方案并提出本文的模型设计,.由此给出整个基于SaaS的无线网络规划仿真系统的架构设计。最后本文根据系统架构设计进行开发测试,基本实现测试系统并进行平台部分应用功能展示。
易均[3](2012)在《基于PXA310智能手机的Android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重要,其数量和应用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个人计算机,而且随着3G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各大公司都纷纷投入巨资到智能手机积极抢占市场份额。特别是近几年,基于Linux内核的Anadroid系统由于其开放性,各大厂商可以选择自己的硬件平台,根据硬件平台修改源码,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智能手机系统,而且Android不存在以往其他系统的专利障碍,基于这些特点,Android赢得了各大公司的青睐,这种经营模式类似于硬件厂商ARM,ARM也采用授权方式赢得了众多的合作厂商,Google这一经营模式也形成了包括众多厂商的Android联盟,可以预见,这种开放式的经营方式会越来越快的推动Android的发展。本论文研究项目是一个基于Android的智能手机解决方案,该手机开发板采用MARVELL公司的PXA310处理器,采用ARM V5TE指令集,这是专门为多媒体移动终端设计的一款处理芯片,其频率为624Hz,并且该处理器的接口丰富,具备了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需要的外围接口,最重要的是支持移动平台所需要的电源管理,手机开发板上带蓝牙,WIFI,音频+触摸屏模块,LCD,GPS等模块。软件上采用Google的Android系统,包括内核和Android文件系统。本论文首先阐述课题背景,各手机操作系统状况以及这些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比较,Android相对于这些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优势,项目的目的和意义,项目的主要工作。然后根据Android特性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包括软件平台与硬件平台。首先给出了Android开发的一般流程,然后针对各模块的电路进行分析,并了解各外部模块功能。接下来,分析了Bootloader启动过程,以及其整体架构,整个代码的流程,并针对其代码进行移植。然后了解Android Linux与标准Linux的差异,分析Linux驱动模型核心结构,并分析驱动移植的一般步骤,进行个模块的移植,并且在其中详细选择了两个驱动进详细深入的分析。然后给出了文件系统的制作方法,并根据Android NDK规则在其中添加,移植wifi和蓝牙所需要的工具。最终作出了一个完整的可用的Android智能手机系统模型。最后分析了该系统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唐沁钦[4](2012)在《多媒体系统中个性化推荐的研究和设计》文中认为多媒体系统中具有海量的资源,这些资源类型多样化,表示方式多样化。因此,为了帮助用户快速发现感兴趣内容,论文设计了个性化推荐系统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本文从资源的组织、用户模型的表示和建立、用户兴趣扩展、个性化推荐技术到系统-用户的交互进行了整体的系统设计,每个部分的设计重点考虑了现有推荐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首先,根据多媒体资源的特点,设计了基于概念网络的资源组织方法;其次,根据用户的访问历史,利用用户记忆衰退模型的特点建立用户兴趣模型;再次,设计基于信任度的协同过滤算法来扩展用户兴趣模型;最后,设计基于Random Walk思想的个性化排名系统对生成的推荐结果进行排名,将排名后的结果返回给用户。论文中结合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和协同过滤的推荐方法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设计上降低了两者缺点对推荐效果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设计概念网络组织系统资源。通过挖掘用户的浏览历史记录,将系统资源自适应建立概念网络模型。(2)根据用户记忆模型建立用户长期兴趣模型和短期兴趣模型,设计基于遗忘模型的更新算法,增强系统对用户兴趣变化的自适应能力。(3)利用用户信任度,设计协同过滤方法扩展用户兴趣模型,发掘用户的潜在兴趣,降低推荐内容过于专门化的风险,强化推荐生成的可信度,同时提高推荐结果的准确性。(4)设计基于二分的聚类算法,通过对用户兴趣模型聚类,降低相似性计算的计算复杂度,提高系统处理海量数据的可扩展性和效率。(5)利用Random Walk思想设计个性化的排名算法,利用个性化排名算法提高推荐的针对性能力。最后,本文通过设计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验证整体系统设计能够产生用户信任的、准确的个性化信息。
谭晓[5](2010)在《基于球面调和的三维模型检索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三维模型获取技术、三维图形建模方法以及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三维模型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三维模型在数量上迅速增长,并且形成了诸多越来越庞大的三维模型数据库。由于构建一个新的三维模型十分费时费力,因此对已有的三维模型进行复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模型资源,研究和开发三维模型搜索引擎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从模型数据库中检索出自己所需的三维模型,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内容的三维模型检索技术直接利用三维模型特征来建立索引并完成检索。对不同的模型进行分类和检索的实质是如何确定不同模型之间的相似性,核心问题是如何从已有模型提取特征以便于对模型的几何或拓扑特性进行量化的描述。一个完整的基于内容的三维模型检索系统通常包括特征提取、相似性匹配、索引结构、查询接口等几方面。其中,模型的特征提取至关重要,因此三维模型形状特征提取是三维模型检索研究中的一个需要首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本文总结分析了基于内容三维模型检索的主要过程和所用到的关键技术,选取并实现基于球面调和分析的三维模型检索算法作为研究点,设计实现了基于球面调和分析的三维模型检索系统,主要包括一下内容:首先,对基于内容的三维模型检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采用的关键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确定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采用球面调和分析的方法对三维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将三维模型特征向量由空域空间转换为频域空间,降低坐标旋转对三维模型检索的影响,避免对模型进行旋转归一化预处理;此外,根据提取特征向量的特征采用基于距离的特征匹配方法作为三维模型之间比较的依据,能够简洁的确定模型之间的相似度。其次,本文对基于球面调和分析的三维模型检索算法进行了部分改进。利用球面上经纬线的交点对三维模型表面采样,在三维模型表面的采样点处根据采样点到三维模型中心的距离和方向信息定义三维模型表示函数,将模型函数进行球面调和分析得到用于三维模型匹配的特征向量。所提出模型函数包含模型的信息较多,并且受模型表面噪声影响较少,提高了三维模型特征向量对噪声的鲁棒性,综合检索性能较高。最后,设计实现了基于球面调和分析的三维模型检索系统。开发的三维模型检索系统是一个单机版的检索系统,用户通过检索界面采用示例查询的方式进行三维模型检索,即用户通过选择数据库中存在的三维模型进行查询。系统中的三维模型、三维模型的二维缩略图以及三维模型信息采用文件方式存放,依靠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进行管理。特征数据库中的特征是通过特征提取模块预先提取好的。
雷炬功[6](2010)在《设计模式在RoseReplicator GUI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软件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大,软件系统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增加,使得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软件应用系统的发展。软件复用被视为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生产率和质量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模式是软件复用的新技术。模式根据对处理问题的粒度不同,可以被分为架构模式、设计模式和惯用法。其中,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因能提供相对于对象更高层次的可复用性而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热点和研究新领域。设计模式来源于成功的经验,捕捉的是成功解决方案中的结构精华。设计模式记录已知的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在特定上下文中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模式构成了强大的复用机制,在快速的需求变化面前,灵活运用设计模式可以解决在软件维护性和复用性上存在的问题,其目标是为软件系统构建灵活的可扩展的设计方案。目前,国内外对设计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化、特化、代码生成、采掘、组织与检索等方面,国内对设计模式在应用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或者不完善。论文重点讨论了设计模式的应用研究。首先介绍设计模式的概念、基本要素以及设计模式的分类和常见的几种设计模式以及它们的用法。此外还阐述了设计模式于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框架、组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设计模式在面向对象软件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紧接着介绍了并给出了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几个设计原则,同时指出设计模式不可能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只有合理利用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论文介绍了一些选择、使用设计模式的方法,并以作者参加的RoseReplicator项目中GUI系统为应用背景,并对该系统在体系结构、数据通信接口所采用的设计模式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与应用。进而说明了如何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灵活地引入设计模式,有效减少甚至避免重复设计,提高系统架构的稳定性、可复用性、可维护性、可兼容性,缩短系统的开发周期。
刘超[7](2008)在《Linux平台下USB大容量存储设备驱动程序的改进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智能手机、PDA掌上电脑、数码相机、MP4等嵌入式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存储设备的数据传输速度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嵌入式产品一般都采用USB接口,如何提高USB接口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存储速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Linux具有内核小、效率高、源代码开放等优点,是众多嵌入式设备的首选操作系统。本文从分析Linux设备模型、SD卡设备驱动程序、Linux内核2.6对SCSI协议的实现及USB协议入手,结合主机端的device驱动程序和设备端存储设备gadget驱动程序,分析出Linux平台下设备端与主机端的一次数据读写所需的流程,发现设备端对数据传输的处理,需要经过文件系统、块设备层、I/O调度层、SD卡驱动层等多层处理,导致系统开销比较大,极大的影响了数据传输速度。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Linux平台下USB大容量存储设备的设备端驱动程序的优化方案,使IO请求在到达设备端后,无需经过文件系统、块设备层、I/O调度层,直接将该请求挂装到SD卡驱动程序的请求队列中,简化了一次数据读写的IO流程,并在实现该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测试和改进,将全速数据传输速度从原来的读2MB/S,写1MB/S提高到了读10MB/S,写8MB/S。
李文静[8](2007)在《USB连机线在Linux系统中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课题在Linux系统下通过为USB2.0连机线编写客户端驱动程序及基于GKT+的界面应用程序实现了两台主机间文件的互传。文中简述了AOS的基本概念、USB发展概况、USB连机线产品及论文的总体结构安排;分别对当前比较流行的几种Linux发行版本、Linux下的桌面环境GNOME和KDE及图形编程工具GTK+和Qt进行了对比,从中选出课题所需的系统、桌面环境和开发工具。简单介绍了GCC编辑器、make程序及CVS版本控制系统;概述了USB2.0协议,包括USB系统结构和数据通信模式;叙述了Linux下设备和模块的分类、模块加载及卸载方法、Linux USB子系统、USB联机线驱动程序的具体设计步骤、用于编译、装载驱动程序的Makefile文件及shell脚本的编写;阐述了基于GTK+图形界面的设计方法、在驱动程序的基础上各功能模块的实现原理及通过文件传输系统界面应用程序进行文件传输的操作步骤;与Widows下USB连机线产品自带的软件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得出了该文件传输系统的传输性能;对比了几种最常见的和“自由软件”一起使用的许可证;列举了Linux软件包的几种发布形式。文中提出并设计的Linux系统下基于USB 2.0连机线的文件传输方案已在FC4(Fedora Core 4)的GNOME环境下实现了两台主机间文件的互传,其平均传输速率可达到6.17MB/s。并且该文件传输系统可传输长度较大的文件,在理论上可达到839万TB。此外,该文件传输系统具有很好的移植性,课题中已成功将其移植到FC4的KDE下,且传输性能良好。
陈传生[9](2007)在《嵌入式操作系统μClinux剖析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从PC时代过渡到了以个人数字助理、个人电脑和信息家电为代表的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一体的后PC时代。在后PC时代里,嵌入式系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电器、移动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数控仿真等领域。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必将成为未来IT行业的技术热点。嵌入式操作系统μClinux是专门为没有存储器管理部件的微处理器而设计的,μClinux由于其代码的开放性、系统的稳定性、强大的网络功能以及优秀的文件系统支持,在嵌入式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μClinux的基本架构出发,对μClinux操作系统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μClinux的C运行库、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最后介绍了其在嵌入式方面应用的有关知识,重点分析了其在进程管理方面的实现原理及方法。本论文以μClinux操作系统内核2.6.X版本为基础,对其各部分源代码做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确立课题的研究内容,并对μC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作了分析与引入;第二章重点介绍了μC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架构、启动过程以及其运行时间库μClibc,从总体上把握μClinux;第三章详细介绍了μClinux进程管理有关的知识,重点分析了μClinux的进程有关各数据项,通过有关函数调用的分析对进程的创建、状态转换及终止作了深入研究,然后分析了μClinux进程调度器以及进程同步的相关部分,并对2.6版本与2.4版本的进程管理做了对比研究;第四章介绍了μClinux内存管理,针对没有MMU的特点,对μClinux内存管理的实现过程做了详细分析,章节的最后对μClinux与标准Linux的内存管理作了对比研究;第五章针对μClinux操作系统在嵌入式领域应用的特点,对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文件系统作了分析和介绍,尤其根据VFS文件系统的源代码重点剖析了VFS文件系统的实现原理和方法;第六章对μC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相关知识作了介绍,并重点对μClinux的移植过程做了分析;第七章对本论文做了总结和展望,指出了μClinux的发展前景和μClinux对于国内软件业的发展的重大际遇。
张荣亮[10](2007)在《Linux操作系统内核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系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的整体性能。而且它是国产基础应用软件开发和国家、集体、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石。由于Linux操作系统自由、公开、免费的特性,提供给人们一个研究国外优秀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的机会,对于发展国产操作系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研究构成Linux 2. 4操作系统内核的四个基本功能:进程管理与调度机制、存储管理机制、文件系统管理机制。1、进程管理与调度机制描述数据结构进程控制块及Linux操作系统如何创建、执行、调度管理和撤销系统中的进程。2、存储管理机制描述物理内存管理器、内核缓冲区管理器、进程虚拟内存管理器的工作原理。3、文件管理机制描述Linux系统如何通过虚拟文件系统(VFS)支持多种不同的物理文件系统,剖析了Linux文件系统中一个物理文件系统的注册与注销、安装和卸载过程。通过分析Linux 2. 4操作系统内核,掌握了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定制特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的工作应在操作系统内核改进上进行定性分析和理论创新。
二、谈所有不同子目录下相同类型文件的删除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所有不同子目录下相同类型文件的删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UEFI Shell下服务器系统信息访问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 研究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UEFI与服务器相关知识探究 |
2.1 初识UEFI |
2.2 UEFI设计概述 |
2.3 UEFI BIOS的启动流程 |
2.3.1 SEC阶段 |
2.3.2 PEI阶段 |
2.3.3 DXE阶段 |
2.3.4 BDS阶段 |
2.3.5 TSL阶段 |
2.3.6 RT阶段 |
2.3.7 AL阶段 |
2.4 UEFI Shell系统解析 |
2.5 基于EDKII的模块化程序设计研究 |
2.5.1 EDKII包(Package) |
2.5.2 EDKII模块(Module) |
2.5.3 UEFI应用程序(Application) |
2.6 服务器系统硬件架构分析 |
2.7 服务器系统信息解析 |
2.7.1 服务器系统信息行业标准规范 |
2.7.2 CPU相关信息 |
2.7.3 内存相关信息 |
2.7.4 输入/输出设备相关信息 |
2.7.5 基板管理控制设备相关信息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服务器系统信息访问的设计规划与实现 |
3.1 服务器系统信息访问的可行性分析 |
3.2 服务器系统信息访问的模块化设计方案 |
3.3 主功能界面模块的实现 |
3.3.1 主功能模块的主要任务 |
3.3.2 主功能模块任务的实现 |
3.3.2.1 UEFI基础服务的加载 |
3.3.2.2 事件的处理机制 |
3.3.2.3 输入信息的处理 |
3.3.2.4 输出信息的处理 |
3.3.2.5 信息的加载和保存 |
3.3.2.6 其他功能 |
3.3.3 主功能模块的运作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hell下服务器系统信息的分类访问与实现 |
4.1 SMBIOS信息解析模块 |
4.1.1 EPS(Entry Point Structure)表的解析 |
4.1.2 SMBIOS结构表的解析 |
4.1.3 SMBIOS结构表解析模块的实现 |
4.2 CPU MSR寄存器访问模块 |
4.3 系统内存空间分配表访问模块 |
4.3.1 ACPI和 UEFI中关于内存空间分类的定义 |
4.3.2 系统内存空间分配表访问模块的实现 |
4.4 系统内存空间访问模块 |
4.5 PCI/e配置空间访问模块 |
4.5.1 PCI/e配置空间的访问方法 |
4.5.2 PCI/e配置空间访问模块的实现 |
4.6 PCI/e设备的MMIO和 IO空间访问模块 |
4.7 系统事件日志(SEL)访问模块 |
4.7.1 系统接口的分类信息 |
4.7.2 SEL消息与记录的格式定义 |
4.7.3 SEL记录访问模块的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hell下服务器系统信息访问的测试验证 |
5.1 测试系统平台的运行环境 |
5.2 测试的目的和作用 |
5.3 各子功能模块的验证 |
5.3.1 SMBIOS信息解析模块的验证 |
5.3.2 CPU MSR寄存器解析模块的验证 |
5.3.3 系统内存访问模块的验证 |
5.3.3.1 系统内存空间分配表解析模块的验证 |
5.3.3.2 系统内存空间访问模块的验证 |
5.3.4 PCI/e配置空间解析模块的验证 |
5.3.5 SEL信息解析模块的验证 |
5.4 跨平台兼容性的验证 |
5.5 程序运行环境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SaaS的无线网络规划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SaaS业务特点 |
1.1.2 通信运营商SaaS业务发展现状 |
1.2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理论阐述 |
2.1 SAAS模式相关理论 |
2.1.1 SaaS模式概念 |
2.1.2 SaaS成熟度模型 |
2.1.3 SaaS模式架构 |
2.2 无线网络规划仿真基本原理 |
2.2.1 无线网络规划流程 |
2.2.2 无线网络规划仿真说明 |
2.2.3 无线网络规划仿真输出结果说明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AAS的无线网络规划仿真系统解决方案 |
3.1 需求分析 |
3.1.1 无线网络规划仿真业务分析 |
3.1.2 基于SaaS的无线网络规划仿真系统特点 |
3.2 系统架构研究 |
3.3 基于任务的分布式规划仿真机制 |
3.3.1 分布式仿真机制的逻辑拓扑结构 |
3.3.2 分布式仿真机制的通信协议说明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及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数据库模块设计 |
4.2.1 数据库介绍 |
4.2.2 数据库类设计 |
4.3 流程控制设计 |
4.3.1 监控模块总体设计 |
4.3.2 StartMonitor |
4.3.3 SimulatorMonitor类 |
4.4 分布式仿真模块设计 |
4.4.1 RMIInterface模块 |
4.4.2 RMIClass模块 |
4.4.3 CommonCS模块 |
4.5 系统平台网站设计 |
4.6 移动客户端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运行与开发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分布式规划仿真功能测试 |
5.2.2 移动终端访问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PXA310智能手机的Android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智能手机定义 |
1.1.2 智能操作系统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主流移动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比较 |
1.2.2 主流移动操作系统介绍及特性比较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目标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ANDROID 开发环境搭建 |
2.1 ANDROID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2.2 底层软件环境搭建 |
2.3 硬件环境 |
2.4 小结 |
第三章 BOOTLOADER 移植 |
3.1 常见 BOOTLOADER 的比较 |
3.2 BLOB 移植 |
3.2.1 入口函数 |
3.2.2 转移映像文件 |
3.2.3 初始化 |
3.2.4 探测 PMIC |
3.2.5 POWER I2C 初始化 |
3.2.6 应用子系统时钟配置 |
3.2.7 设置外部电源管理模块电压 |
3.2.8 添加 POWER I2C 通信函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核分析及移植 |
4.1 LINUX 驱动模型 |
4.1.1 总述 |
4.1.2 sys 文件系统 |
4.1.3 总线 |
4.1.4 类 |
4.1.5 驱动 |
4.1.6 设备 |
4.1.7 驱动移植的一般步骤 |
4.2 内核调试方法 |
4.2.1 printk |
4.2.2 OOPS |
4.2.3 仿真器调试 |
4.3 驱动移植 |
4.3.1 gpio 扩展 pca9534 的移植 |
4.3.2 Power I2C 及 lp3972 移植 |
4.3.3 蓝牙 WIFI 模块移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NDROID 文件系统移植 |
5.1 ANDROID 文件系统调试方法 |
5.2 ANDROID.MK 规则 |
5.3 ANDROID INIT 语言规则简介 |
5.4 文件系统移植 |
5.4.1 Android 文件系统移植 |
5.4.2 蓝牙 WIFI 工具移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1.1 蓝牙模块 |
6.1.2 WIFI 模块 |
6.2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多媒体系统中个性化推荐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推荐系统的现状 |
1.3 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和安排 |
2 个性化推荐系统中的用户模型 |
2.1 用户模型分析 |
2.2 用户信息获取 |
2.2.1 用户身份识别 |
2.2.2 用户信息显式获取 |
2.2.3 用户信息隐式获取 |
2.3 用户模型表示 |
2.3.1 加权关键字模型 |
2.3.2 语义网络模型 |
2.3.3 加权概念模型 |
2.4 用户模型建立 |
2.4.1 关键词模型建立 |
2.4.2 概念网络模型建立 |
2.4.3 加权概念模型建立 |
2.5 小结 |
3 个性化推荐技术概述 |
3.1 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 |
3.1.1 基于相似的方法 |
3.1.2 基于概率的方法 |
3.1.3 基于内容推荐算法的缺点 |
3.2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技术 |
3.2.1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 |
3.2.2 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方法 |
3.2.3 基于模型的推荐方法 |
3.2.4 协同过滤方法的缺点 |
3.3 混合推荐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 |
4.1 基于概念网络的资源表示方法 |
4.1.1 系统资源表示结构 |
4.1.2 项目表示方法 |
4.1.3 关键词选取方法 |
4.1.4 增强词发现算法 |
4.1.5 基于访问模式的概念网络模型 |
4.2 基于用户记忆的兴趣模型 |
4.3 信任增强的协同过滤技术 |
4.3.1 信任度计算方法 |
4.3.2 用户模型聚类算法 |
4.3.3 基于协同过滤的用户兴趣扩展算法 |
4.4 个性化信息生成 |
4.4.1 推荐生成 |
4.4.2 个性化排名 |
4.4.3 用户与系统交互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结果分析 |
5.1 实验数据集 |
5.2 评价准则 |
5.2.1 预测精准度评测 |
5.2.2 分类精确度准则 |
5.3 实验设计和分析 |
5.3.1 用户模型对推荐结果的影响 |
5.3.2 聚类准确度 |
5.3.3 信任值分布情况 |
5.3.4 系统推荐准确度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球面调和的三维模型检索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三维模型检索的研究意义 |
1.3 三维模型检索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三维模型检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6 本文组织结构 |
2 三维模型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
2.1 三维模型预处理 |
2.2 特征提取技术 |
2.3 各种方法分析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三维模型特征匹配与系统检索方式 |
3.1 三维模型特征匹配 |
3.2 检索方式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球面调和的三维模型检索 |
4.1 算法背景 |
4.2 球面调和函数简介 |
4.3 三维模型预处理 |
4.4 三维模型特征提取 |
4.5 模型相似性匹配 |
4.6 实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三维模型检索系统数据组织与实现 |
5.1 系统功能简介 |
5.2 标准测试数据库 |
5.3 三维模型文件的组织形式 |
5.4 三维模型特征向量数据库组织 |
5.5 三维模型检索系统结构 |
5.6 开发与运行环境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学术论文 |
(6)设计模式在RoseReplicator GUI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以及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设计模式相关技术分析 |
2.1 设计模式概述 |
2.1.1 设计模式概念 |
2.1.2 设计模式基本要素 |
2.1.3 设计模式分类 |
2.2 设计模式原则 |
2.2.1 开闭原则(OCP) |
2.2.2 里氏代换原则(LSP) |
2.2.3 依赖倒置原则(DIP) |
2.2.4 接口隔离原则(ISP) |
2.3 设计模式与软件体系结构 |
2.3.1 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 |
2.3.2 设计模式与软件体系结构的关系 |
2.4 设计模式与软件框架 |
2.4.1 软件框架的概念 |
2.4.2 设计模式与软件框架的关系 |
2.5 设计模式与组件 |
2.5.1 组件的概念 |
2.5.2 设计模式与组件的关系 |
2.6 设计模式如何解决设计问题 |
2.6.1 寻找合适的对象 |
2.6.2 决定对象的粒度 |
2.6.3 指定对象接口 |
2.6.4 描述对象的实现 |
2.6.5 运用复用技术 |
2.6.6 关联运行时刻和编译时刻的结构 |
2.6.7 设计应支持变化 |
2.7 设计模式在系统设计开发中的应用 |
2.7.1 设计模式的改造 |
2.7.2 设计模式的选择 |
2.7.3 设计模式的应用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oseReplicator 系统分析和设计 |
3.1 RoseReplicator 需求分析 |
3.2 RoseReplicator 系统体系结构 |
3.2.1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3.2.2 数据复制模型结构 |
3.2.3 数据复制网络拓扑结构 |
3.3 RoseReplicator 服务模块设计 |
3.3.1 客户端通信模块 |
3.3.2 服务器间通信模块 |
3.3.3 驱动接口模块 |
3.4 RoseReplicator GUI 模块设计 |
3.4.1 服务器管理 |
3.4.2 数据集管理 |
3.4.3 复制连接管理 |
3.4.4 UNC 资源资源管理 |
3.4.5 Failover 管理 |
3.4.6 恢复数据 |
3.4.7 配置文件管理 |
3.4.8 消息日志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计模式在RoseReplicator GUI 中的实现 |
4.1 复制连接状态同步更新 |
4.1.1 问题提出 |
4.1.2 Observer 模式 |
4.1.3 Observer 模式应用 |
4.2 文件目录树节点设计 |
4.2.1 问题提出 |
4.2.2 Builder 模式 |
4.2.3 Builder 模式应用 |
4.3 创建任务计划 |
4.3.1 问题提出 |
4.3.2 Factory 模式 |
4.3.3 Factory 模式应用 |
4.4 保持系统版本接口兼容 |
4.4.1 问题提出 |
4.4.2 Adapter 模式 |
4.4.3 Adapter 模式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7)Linux平台下USB大容量存储设备驱动程序的改进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
1.3 课题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主要结构 |
2 系统分析 |
2.1 Linux设备模型分析 |
2.1.1 sysfs文件系统 |
2.1.2 Kobject、kset和子系统 |
2.1.3 设备模型组件 |
2.1.4 添加或删除设备模型组件 |
2.2 块设备I/O请求处理 |
2.3 Linux SCSI子系统 |
2.3.1 SCSI的系统结构 |
2.3.2 SCSI子系统与内核上层的交互 |
2.3.3 Linux SCSI子系统的分层结构 |
2.3.4 使用这三层的IO请求流程 |
2.3.5 SCSI上层SD模块 |
2.3.6 SCSI中间层 |
2.3.7 SCSI下层驱动模块 |
2.4 Linux USB子系统 |
2.4.1 USB协议的设计思想 |
2.4.2 LINUX USB子系统的体系结构 |
2.5 一次IO数据传输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
2.5.1 一次IO数据传输流程 |
2.5.2 存在的问题 |
3 系统改进设计 |
3.1 系统优化体系图 |
3.2 SD卡设备驱动程序 |
3.2.1 SD卡设备硬件结构 |
3.2.2 Linux平台MMC的实现 |
3.3 USB大容量存储类 |
3.3.1 Bulk-Only传输协议 |
3.3.2 USB大容量存储类设备工作原理 |
3.4 优化设计思想 |
4 系统实现 |
4.1 硬件框架 |
4.2 USB驱动程序 |
4.2.1 驱动程序支持哪些设备 |
4.2.2 注册USB驱动程序 |
4.2.3 探测和断开的细节 |
4.2.4 提交和控制urb |
4.3 USB设备的配置和管理过程 |
4.4 USB主机端大容量存储设备驱动程序分析 |
4.4.1 结构us_data |
4.4.2 驱动程序支持哪些设备 |
4.4.3 注册USB驱动程序 |
4.4.4 大存储驱动程序的探测函数storage_probe |
4.4.5 USB大容量块设备驱动程序IO流程 |
4.5 USB设备大容量存储设备驱动程序实现和优化 |
4.5.1 USB从设备驱动程序体系结构 |
4.5.2 Gadget相关结构 |
4.5.3 如何表现为USB mass storage设备部分 |
4.5.4 SCSI协议的处理部分 |
4.5.5 SC_READ_10和SC_WRITE_10的具体实现 |
5 传输速度测试 |
6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USB连机线在Linux系统中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
1.2 USB 发展概况及USB 连机线产品介绍 |
1.2.1 USB 发展概况 |
1.2.2 USB 连机线产品介绍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 |
2.1 Linux 发行版本的选择 |
2.2 桌面环境和开发工具的选取 |
2.2.1 桌面环境 |
2.2.2 开发工具 |
2.3 编译器 |
2.3.1 GCC 编译器 |
2.3.2 make 程序和Makefile 文件 |
2.4 CVS 版本控制 |
第三章 U582.0 协议 |
3.1 U582.0 系统结构 |
3.1.1 USB 主机 |
3.1.2 USB 设备 |
3.1.3 USB 的拓扑结构 |
3.2 USB 数据通信结构 |
3.2.1 事务处理 |
3.2.2 数据传输类型 |
第四章 Linux 下U582.0 连机线驱动程序设计 |
4.1 Linux 下设备驱动程序简介 |
4.1.1 设备及模块的分类 |
4.1.2 设备驱动程序的加载及使用 |
4.2 Linux 中USB 子系统 |
4.2.1 USB 子系统的结构 |
4.2.2 USB 的文件系统 |
4.2.3 USB 的代码文件结构 |
4.3 Linux 下U582.0 连机线驱动程序的实现 |
4.3.1 分配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 |
4.3.2 驱动程序支持的设备 |
4.3.3 向系统注册和卸载U582.0 连机线驱动程序 |
4.3.4 探测和断开函数 |
4.3.5 数据处理 |
4.4 编译驱动程序 |
4.4.1 编写Makefile 文件 |
4.4.2 编写脚本程序 |
第五章 基于GTK+的界面应用程序设计 |
5.1 GTK+开发包介绍 |
5.1.1 GTK+简介 |
5.1.2 GTK+的结构模型 |
5.1.3 GTK+中的基本概念 |
5.1.4 GTK+构件介绍 |
5.1.5 基于GTK+构件的图形界面开发流程 |
5.2 文件传输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对U582.0 连机线设备文件的操作 |
5.2.2 使用U582.0 连机线实现文件传输 |
5.3 U582.0 连机线界面应用程序的操作步骤 |
5.4 U582.0 连机线文件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 |
5.5 U582.0 连机线文件传输系统的移植性 |
5.6 许可证 |
5.7 软件包发布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6.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嵌入式操作系统μClinux剖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嵌入式系统操作系统μClinux |
1.2.1 μClinux简介 |
1.2.2 μClinux的特点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本架构 |
2.1 μClinux基本架构 |
2.2 μClinux启动过程 |
2.2.1 bootloader初始化 |
2.2.2 μClinux内核初始化 |
2.2.3 启动init进程 |
2.3 μClinux系统的运行时间库μClibc分析 |
2.3.1 用户程序的入口 |
2.3.2 用户程序的堆和栈分配 |
2.3.3 用户程序的执行文件格式 |
2.3.4 用户程序的执行 |
第3章 进程管理 |
3.1 进程的基本概念 |
3.2 进程描述符(Process Descriptor) |
3.2.1 与进程属性相关的数据域 |
3.2.2 与进程调度相关的数据域 |
3.2.3 与进程间关系相关的数据域 |
3.2.4 与进程信任状(credential)相关的数据域 |
3.2.5 与进程能力(capability)相关的数据域 |
3.2.6 与文件系统和地址空间有关的数据域 |
3.3 进程的创建 |
3.3.1 vfork()函数 |
3.3.2 do_fork()函数 |
3.4 进程的生命周期 |
3.4.1 进程的状态 |
3.4.2 进程状态间的转换 |
3.5 进程终止 |
3.5.1 sys_exit()函数 |
3.5.2 do_exit()函数 |
3.5.3 父进程通知和sys_wait4()函数 |
3.6 调度器 |
3.6.1 基本架构 |
3.6.2 将进程从等待队列中唤醒或激活 |
3.7 进程调度和内核同步 |
3.7.1 μClinux进程调度器 |
3.7.2 抢占 |
3.7.3 自旋锁和信号量 |
3.8 μClinux2.6.X与2.4.X内核进程管理对比研究 |
3.8.1 μClinux2.4.X内核版本中进程管理存在的不足 |
3.8.2 μClinux2.6.X内核版本中进程调度的基本思想 |
第4章 内存管理 |
4.1 内存管理有关数据结构 |
4.1.1 页page |
4.1.2 存储区zone |
4.1.3 节点node |
4.2 内存模块的初始化 |
4.2.1 setup_arch()函数 |
4.2.2 paging_init()函数 |
4.2.3 free_area_init()函数 |
4.2.4 mem_init()函数 |
4.3 内存的申请使用 |
4.3.1 __kmalloc()函数 |
4.3.2 kfree()函数 |
4.4 Linux内存管理与μClinux内存管理的对比研究 |
4.4.1 标准Linux的内存管理 |
4.4.2 μClinux内存管理 |
第5章 文件系统 |
5.1 ROMFS文件系统 |
5.1.1 ROMFS文件系统结构 |
5.2 RAMDISK文件系统 |
5.3 JFFS与JFFS2文件系统 |
5.3.1 JFFS |
5.3.2 JFFS文件系统的结构 |
5.4 VFS文件系统 |
5.4.1 VFS概述 |
5.4.2 VFS与真实文件系统的关系 |
5.4.3 VFS的数据结构 |
5.4.4 VFS系统调用的实现 |
第6章 嵌入式μClinux应用相关 |
6.1 μClinux开发相关 |
6.1.1 嵌入式开发平台 |
6.1.2 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 |
6.2 μClinux移植相关 |
6.2.1 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的移植 |
6.2.2 内核配置和编译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Linux操作系统内核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Linux操作系统进程与进程管理 |
2.1 Linux进程控制块 |
2.2 进程创建 |
2.3 进程执行 |
2.4 进程调度与切换 |
2.5 进程撤销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inux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机制分析 |
3.1 物理内存管理 |
3.2 内核内存管理器 |
3.3 进程虚拟内存管理器 |
3.4 缺页(page fault exception)异常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Linux操作系统文件系统管理机制 |
4.1 Linux文件系统核心数据结构 |
4.2 VFS实现机制 |
4.3 通过虚拟文件系统访问Ext2中的文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inux2.6与linux2.4的对比分析 |
5.1 进程管理的改进 |
5.2 内存管理的改进 |
5.3 文件系统的改进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谈所有不同子目录下相同类型文件的删除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UEFI Shell下服务器系统信息访问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徐海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2]基于SaaS的无线网络规划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D]. 任冶冰.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3]基于PXA310智能手机的Android实现[D]. 易均.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4]多媒体系统中个性化推荐的研究和设计[D]. 唐沁钦.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5]基于球面调和的三维模型检索系统研究与实现[D]. 谭晓.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6]设计模式在RoseReplicator GUI中的应用[D]. 雷炬功.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7]Linux平台下USB大容量存储设备驱动程序的改进与优化[D]. 刘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9)
- [8]USB连机线在Linux系统中的开发与应用[D]. 李文静.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7(02)
- [9]嵌入式操作系统μClinux剖析与研究[D]. 陈传生.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10]Linux操作系统内核分析与研究[D]. 张荣亮. 江西师范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