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发射服务

中国对外发射服务

一、中国对外发射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键[1](2019)在《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星产业是兼具经济效益与政治军事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卫星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不仅在经济方面为其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且利用卫星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与结盟或是军事威慑与对抗,还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国家威信”。我国卫星产业起步较晚,在卫星制造、发射及商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卫星产业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因而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系统认识美国卫星产业及其组织的发展规律与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军事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卫星产业经历了准备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三个阶段。以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为基础,深入分析美国卫星产业现状及组织特点,能够为我国发展卫星产业提供参考。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S)从市场集中度上看属于一般寡占型,且拥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美国卫星企业采取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战略,避免深陷低效率的价格战。私营卫星企业由于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空间逐渐缩小,开始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拓展和提高。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许可制度确立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取得发射许可且满足国家发射需求的本国私营企业,给予政府补贴扶持其快速发展。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C)比较典型的包括兼并与卡特尔。卫星产业兼并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并对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使得市场集中度得以加强。以卡特尔为代表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中的协调行为不利于市场竞争,导致卫星企业之间通过合谋、相互妥协以求实现彼此垄断利润最大化。为打破美国卫星巨擘之间的卡特尔,美国政府大力扶持新兴卫星企业发展并显着降低发射费用,开启了廉价商业航天运输新时代。美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和修订促进卫星产业市场商业化的各项政策,逐步放宽商业卫星领域的政策管制,激发卫星产业市场活力。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绩效(P)主要包括直接绩效与间接绩效。从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美国卫星产业的四大细分领域(卫星服务、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产值全球领先,但存在政策性波动。四大领域发展不均衡,处于上游的卫星制造业与发射服务业产值较少,而处于下游的地面设备制造业与卫星(运营)服务业产值较高。从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由于卫星产业一定程度带有国防军工性质,具有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市场化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果并不明显,而是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间接地反映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卫星产业在农业、远洋渔业以及灾害的防范与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第一,在美国卫星产业的准备阶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第二,在美国卫星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结构是三者中的核心。完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完全由政府采购的单一销售渠道,使得市场行为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结构;而被简单市场行为所决定的市场绩效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第三,在美国卫星产业平稳发展商业化时期,市场行为是三者中的核心,但三者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在发展过程中,美国卫星产业逐渐形成了缓解市场行为中的卡特尔、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高市场绩效等产业组织优势。同时,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也存在市场寡占程度较高、商业化运营推高市场风险等问题。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56年,虽然在整体上与美国卫星产业相比尚存在差距,但是在一些领域也形成了自身优势。鉴于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和产业组织中的优势与问题,我国应该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加大政府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积极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并不断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张志会,马连轶[2](2018)在《20世纪末中美航天商业发射的合作与冲突》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中美在航天商业发射领域曾有过短暂的合作。1988年12月,两国签订了卫星发射备忘录,标志着中国长征火箭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51996年,中国长征火箭遭遇两起发射事故。为了提高长征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竞争力,中国航天系统展开了深层次改革并提高技术,最终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美国在1999年发布了"考克斯报告",之后美国全面禁止了与中国在航天商业发射领域的合作。

蔺陆洲[3](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指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蔺陆洲[4](2021)在《中阿共建“天基丝路”: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航天合作是中阿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7年以来,中阿航天合作以2014年中阿合作论坛为界,分为起步和拓展两个阶段。中阿双方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框架下,共同建设"天基丝绸之路",中阿航天合作快速发展,呈现出机制化、模式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中阿航天合作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中阿双方重视航天,积极开展战略设计。此外,中国航天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是中阿航天合作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阿航天合作面临着资金投入有限和国际竞争激烈的挑战。从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的角度看,未来中阿航天合作拥有巨大潜力,需要双方在资金筹措、保障体系、航天应用和模式创新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促进中阿航天合作的发展。

李翀[5](2015)在《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不仅远落后于货物贸易,而且还长期存在贸易逆差。我国正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的时期,如何通过服务业与对外服务贸易的相互推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要实行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巩固具有静态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创建可能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培育可能具有超比较优势的服务业,以加快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

那振芳[6](2019)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文中认为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不仅改变了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而且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决定中美贸易战未来趋势的关键,在于其爆发的真实动因。本文将以中美两国经济利益变动为主线,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现有文献对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主要结论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遏制,打压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解决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等。但鲜有文章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脉络,去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乃至激化。本文的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厘清低生产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向贸易摩擦发生的传导机制,进一步补充和丰富现有贸易摩擦动因理论体系,而且对于中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逻辑为,以中国加入WTO以来面临的中美贸易摩擦为研究对象,以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从产业和行业的角度,探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提高与中美贸易战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首先,从理论上厘清制造业竞争力与国际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根据Baldwin模型,从国家整体角度看,一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带来资本的广化和深化,而根据罗默模型、“干中学”模型等经济学经典理论,资本要素的增加为技术进步提供了保障,导致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向高级化转变。Rybczynski定理和Bond、Trask&Wang模型则说明,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会向制造业内部结构和商品出口结构延伸。根据Gomory&Baumol模型,低生产效率国家,成为更多产业生产商的过程中,会影响到与高生产率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当两国经贸关系处于冲突区时,两国之间的利益处于此消彼长的“敌对”状态。那么,高生产率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会依赖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有利地位,以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思想为依据,运用贸易政策进行强制干预,贸易摩擦就发生了。当高生产率国家受到的危害沿着产业、经济和国家层面不断递进时,贸易摩擦会随之不断激化,甚至转变为贸易战。需要说明的是,低生产率国家生产率的提高是市场自发行为,高生产率国家运用经济或其他形式的手段进行干预才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发生。其次,对中美制造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进行回顾。通过对中美两国制造业发展和竞争力相对变动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在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但优势在弱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美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下降的,2009年以来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也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界,表现出了不同特征,焦点产业开始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换。综合看,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的结构性变化,与中美贸易摩擦呈现的阶段特征,从时间维度上是匹配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上内容为中美贸易摩擦分析的切入产业勾勒出了基本的分析轮廓。再次,从制造业竞争力视角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乃至激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不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还是危机后,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都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存在密切联系,但是影响路径不同。2008年以前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贸易摩擦,美国是因为作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国内产业受到中国商品的冲击,高昂调整成本的存在,导致美国政府接受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发动贸易摩擦。而2009年以来占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摩擦,根源也在中国相应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美国的出发点却不同,是为了扞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领导地位和垄断利润,所以更为激烈。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到了美国未来在经济领域的领导权和垄断收益,是美国发动本次贸易战的经济根源。而中美产业竞争力的相对变动,延伸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中,结合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特征,促使中美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些因素与美国民族主义的碰撞,导致了本次中美贸易战的爆发。第四,对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冲击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梳理,总结出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华为公司成长历程的分析发现,企业乃至行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对硬实力的培育。所以只要中国新兴产业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完善自身,那么就可以将本次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转变为发展动力。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对中美贸易战的前景进行简要分析,然后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江秋丽[7](2015)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原因,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是哈萨克斯坦对外战略中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哈萨克斯坦的能源通过俄罗斯的运输线路进入到世界市场;哈萨克斯坦对俄罗斯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哈萨克斯坦拥有强大的资源潜力、里海优势和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在哈萨克斯坦居住着有超过400万的俄罗斯侨民。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关系的发展是后苏联空间国家间合作发展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俄哈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稳固的法律基础之上,有超过200个双边合作条约和协议。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协议是,1992年5月25日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以及1998年7月6日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永久友好和面向21世纪同盟关系的宣言》。双方在长久的历史传统、紧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本文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和人文领域的合作,探讨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制约因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分为序言、正文六章和结语等共八个部分。序言部分说明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论文的结构和内容。第一章阐述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必要性。本章分析了中亚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意义,论述了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是双方对外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的优先方向。第二章分析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政治合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政治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政治关系的探索阶段,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确立阶段和双边战略伙伴关系扩大和深化阶段。第三章论述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本章首先分析了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合作,指出哈萨克斯坦是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俄罗斯也是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中,俄哈稳居首位,两国的贸易额不断增长;其次研究了双边在边境贸易领域和能源领域的合作。边境贸易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贸易合作的主要形式,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在石油天然气、核能和电力能源领域的合作规模日益扩大。第四章探讨了双方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本章在分析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所面临的安全方面威胁的基础上,指出双方在军事安全领域合作的具体内容。双方在加强国家和地区安全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交易和非法移民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第五章阐述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人文科技领域的合作。本章首先分析了双方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合作经历了初级阶段、合作扩大和深化阶段,双边人文领域的合作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其次分析了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合作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领域;最后分析了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合作,重点分析了双方在生物和纳米技术领域、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双方在航空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在共同使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方面进行了紧密的合作。第六章主要探讨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前景。本章首先指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影响双边合作的大国因素,主要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对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两国合作的未来趋势。结语在对前文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对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前景进行展望,认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一直都是后苏联空间国家间合作的最稳定和最亲密的典范。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领域的合作将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合作过程出现了一定的分歧,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国战略同盟伙伴关系将继续深化。

杨琳,刘纪原[8](2017)在《中国航天走向世界——访刘纪原》文中提出刘纪原同志领导、组织制定了航天科技工业"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中国航天举世瞩目的一系列成就——新一代武器装备、对外发射服务、载人航天、各种新型卫星等,都是在这些五年计划中孕育诞生的。通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航天科技工业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成功实现多种型号并举,军民品协调发

孙国强[9](2015)在《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课题。从维护中国周边安全的视角看,奥巴马政府上任后,朝鲜半岛形势进一步趋于恶化,而美国对朝政策是决定半岛形势发展的关键变量,对其开展研究将有助于中国更有针对性的应对半岛问题,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从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视角看,研究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有助于明确中美两国对朝政策中存在的合作与分歧,推动双方在朝鲜议题上的互动,这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富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美国对朝政策本身的视角看,伴随着朝核问题的凸显,美国政府的对朝政策已经历了布什、克林顿、小布什以及奥巴马总统四个阶段,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与其前任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分度。为此,笔者拟尝试对这一课题开展系统性研究。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环境的新态势。政策环境是一国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过程中,面临的特定时空环境,它是影响一国对外政策的外部因素。鉴于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不仅牵涉到美朝双边层面,其更是美国朝鲜半岛战略,乃至东北亚地区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因此,笔者从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以及朝鲜这三个层面,剖析了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美国对朝政策环境出现的新态势。东北亚地区环境的新态势主要包括:中国加速崛起,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东北亚地区其它行为体的战略调整三个方面。朝鲜半岛区域环境主要论述了半岛南北双方实力对比、政策调整、关系走向的新动态,以及周边大国半岛政策的调整、围绕半岛互动的新态势。朝鲜层面则主要就其核武问题、国内形势以及对外政策三个方面出现的新态势进行了探讨。第二章,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目标与手段。政策目标是一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希望达到的结果,政策手段是一国政府对其掌握的权力资源的实际运用,二者是影响一国对外政策的内部因素。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目标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予以理解:从横向看,政策目标涵盖安全、经济及政治等三个领域。从纵向看,政策目标跨越“应对”和“利用”两个层面,既要应对朝鲜在上述领域造成的各种“威胁”,又要将朝鲜作为美国实施东北亚、乃至亚太战略的支点,拓展美国在朝鲜半岛及东北亚的各项利益。在政策手段方面,笔者则是先分析了政策手段的基础,即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可以凭借的权力资源,进而详细探讨了其对朝政策的六个手段选项,发现奥巴马政府摒弃了默认朝鲜为拥核国、先发制人式军事打击以及双边交易这三个选项,选择将以压促变、坚持在六方会谈框架内与朝鲜达成交易以及管控作为对朝政策的手段。第三章,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进程。本章的重点在于从时间视角探讨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主要内容。研究发现,实施进程并非是线性、一成不变的,而是大致可划分为形成、发展、调整,以及回归与强化四个阶段。2009年是政策的初步形成时期,美国对朝政策完成了从最初的较为理想化设计到逐步回归现实的转变。2010年,以“天安”号沉没和延坪岛互射事件为契机,奥巴马政府本已强硬的对朝政策朝着更为僵化的方向发展,为“重返亚洲”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经历了2010年的剑拔弩张后,2011年初以来,美朝双方出于各自目的,均做出了政策调整,开始将对话作为处理双边关系的主调,最终,美朝两国经过三轮谈判,达成了“2.29”协议。然而,协议仅仅维持了十余日便因双方对发射卫星的不同看法而破裂。朝鲜于2012年成功发射卫星后,又开展了第三次核试,美韩日也不甘示弱,朝核危机一度升级至朝鲜半岛战争危机。在这轮危机后,美国的对朝政策再度回归强硬路线,并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第四章,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维度。本章的重点在于从空间视角探讨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维度大体围绕三个层面展开,分别是全球、地区以及美国自身层面。其中,地区层面是美国实施对朝政策最为重要的基础,在这一层面,既有日韩等美国的盟国,又有中国这样的地区大国,特别是与美日韩三国对朝政策存在较强的协调性不同,中国的对朝政策与美国仍存在明显分歧,因此,笔者将地区层面进一步细分为同盟层面和美中层面。具体而言:在全球层面,奥巴马政府较为注重借助多边国际制度,应对朝鲜问题。利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约束朝鲜的核行为;依托联合国对朝鲜的核武及人权问题施压;将六方会谈的功能由对朝接触向施压方向转移等。在同盟层面,奥巴马政府一方面强化延伸威慑,应对朝鲜威胁;另一方面又利用朝鲜威胁,推动双边同盟升级,提升美日韩三边合作。在美中层面,奥巴马政府主要就朝核以及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两大议题与中国开展沟通,人权问题所占的份量也在提升。最后,美国自身层面的应对则成为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强化和补充。第五章,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中国的应对。本章的重点是对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结果开展评估,即分析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取得的成效,并通过比较政策成效与既定政策目标,以衡量其对朝政策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利用”层面,即借助朝鲜问题扩展了美国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利益,但也并未完全实现其政策初衷,而在“应对”层面取得的成效则较为有限。在对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后,本文的落脚点是中国如何应对。为提高应对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笔者具体分析了奥巴马政府朝鲜政策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然后就此从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以及重启六方会谈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吴立斌[10](2011)在《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开始重新崛起为世界性强国。但是,当代中国的崛起更多是经济等硬实力的崛起,而不是文化等软实力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严重缺失,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还相当滞后,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还相当有限,中国的对外舆论力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还极不相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塑造权还掌握在西方媒体的手中。以CNN、BBC、《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它们所传播的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以及它们传播中国声音、形象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关于中国舆论的视听和认知,基本上掌握了当今国际涉华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它们将中国发生的事情按照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进行报道传播,形成了涉华舆论传播的强势,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内政外交形成冲击和干预。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向中国提出一个紧迫性课题:发展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地对外舆论力量,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任务。这一战略任务能否完成考验中国能否真正崛起。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时崛起的大国,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崛起的世界性强国。70年代所谓苏联的崛起(军事崛起),以及80年代所谓日本的崛起(经济崛起),都只是硬实力的崛起,都是不全面、不可持续的崛起,最终的结果是“一个解体、一个停滞”。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两个力——媒体国际传播力与媒体国际影响力。当代中国媒体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多介质、多层次、全方位的传媒体系。历史看,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有了相当程度地提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相比,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当欠缺。在国际传播力方面,中国媒体的传播基础实力、传媒产业发展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与世界传媒强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尽管传播基础实力近年来有了一定改善,但是传媒产业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两方面仍相当落后。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媒体的国际受众接触率、国际公信力、“走出去”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中国媒体目前面临的一种尴尬局面是:“传而不通”,中国媒体拥有与西方一流媒体相差不大的全球覆盖率,但却只拥有为数不多的国际受众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收听率、收读率;“通而不受”,在为数不多的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背后,更难见有实质性地中国媒体国际公信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的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所面临的这种“有覆盖率而没接触率,有接触率而没公信度”的情况,将长时期得到维持,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仍亟待提高。制约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国际影响力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众多交互性因素所产生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仔细梳理制约中国媒体影响力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原因,探究问题背后的问题,给出一个客观辩证的问题单。第一,以经济、科技为基础中国综合实力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还不能拿出更多的资源去发展国际传播力。第二,在当代国际传播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公信力地国际传播战略。第三,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媒体传播体制,明显落后于国际传播发展现实,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媒体的新闻生产力,制约了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活动空间。第四,当代中国媒体所走的发展路线主要还是一种内向型发展路线,而不是一种内向型与外向型并重的发展路线。第五,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缺乏敏锐的机遇意识,面对突发性地重大事件时,还不善于进行危机传播,变危机为契机。鉴于以上五方面原因,笔者认为,中国媒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必需通过两条途径:第一,大力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强化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推动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跨越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现实和全球视野,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紧密联系经济全球化、传媒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发展现实,适应当今世界传媒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趋势,适应当今世界信息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潮流,依托现阶段的中国媒体格局、媒体资源分布,以核心、骨干媒体为建设重点、为有效抓手,紧紧围绕骨干媒体,调动各种政治、经济力量进行传媒资源的重新配置与重新整合,坚持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建设并重,中央媒体与非中央媒体并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并重,坚持媒体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并重,大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基础设施水平、信息播发能力、产业经营实力、国际竞争力,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在未来5-10年,构建若干个语种多、技术先进、信息量大、受众广、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跨国传媒集团,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实现我国重点媒体集团国际传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第二,实施国际传播新战略,打造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观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体制和政策,提高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在涉华舆论和国际重要舆论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着力加强国际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首发报道、独家报道、全面报道和权威报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独家性、权威性和全面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实现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报道“首发有我,首发用我”,创新国际传播艺术和技巧,善用国际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时代风貌、价值观念融汇于国际传播内容之中,大力推进传播内容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加大对对象国和本土事务的报道力度,努力推出一大批具有“中国视角、亚洲元素、全球视野”传播力作,积极创新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建设,打破束缚国际传播能力发展、国际传播能量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塑造中国媒体的灵活性、应变性和机动性,完善媒体报道机制与信息发布体制,加强媒体危机传播体制机制的持久性和柔韧性建设,为中国媒体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二、中国对外发射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对外发射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比较分析法
        1.3.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产业组织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产业组织的概念及理论起源
        2.1.1 产业组织相关概念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2.2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2.2.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
        2.2.2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市场观点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垄断与效率并存观点
        2.2.4 新奥地利学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
        2.2.5 20世纪80年代后期百家争鸣
    2.3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1 理论引进和介绍期
        2.3.2 结合中国国情应用理论
        2.3.3 深化研究和理论改良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产业组织特点
    3.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3.1.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界定
        3.1.2 美国卫星产业的分类
    3.2 美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
        3.2.1 蓄势待发的准备期(19 世纪末——20 世纪40 年代)
        3.2.2 两极竞争中的高速发展期(20 世纪40 年代——90 年代)
        3.2.3 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20 世纪90 年代——现在)
    3.3 美国卫星产业的现状及组织特点
        3.3.1 美国卫星产业现状
        3.3.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4.1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
        4.1.1 市场集中度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4.1.2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4.2 美国卫星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4.2.1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涵义
        4.2.2 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
        4.2.3 高技术性构筑产品主体差异形成的进入壁垒
        4.2.4 技术革新创造绝对成本优势形成的进入壁垒
        4.2.5 美国卫星产业的退出壁垒
    4.3 美国卫星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4.3.1 产品差异化的涵义
        4.3.2 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
        4.3.3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服务差异化
        4.3.4 卫星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4.4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4.4.1 卫星产品与服务的属性特征
        4.4.2 政府对市场管制与激励并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5.1 以兼并为代表的市场竞争行为
        5.1.1 企业兼并的涵义及特征
        5.1.2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方式
        5.1.3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效果
        5.1.4 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2 以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协调行为
        5.2.1 卡特尔的涵义
        5.2.2 美国卫星产业中的卡特尔
        5.2.3 对卫星产业卡特尔的突破
    5.3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行为中的作用
        5.3.1 政府直接参与销售和政策扶持卫星市场商业化并举
        5.3.2 政府管控卫星类产品对外贸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6.1 直接绩效
        6.1.1 美国卫星产业总体经济绩效
        6.1.2 卫星制造业经济绩效
        6.1.3 发射服务业经济绩效
        6.1.4 地面设备制造业经济绩效
        6.1.5 卫星服务业经济绩效
    6.2 间接绩效
        6.2.1 美国卫星产业的溢出效应及对GDP的贡献
        6.2.2 对其他产业及领域的促进效应
        6.2.3 社会与政治效应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7.1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
    7.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优势
        7.2.1 政府大力扶持改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
        7.2.2 商业化发展之路推高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
    7.3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7.3.1 市场结构上寡占程度较高
        7.3.2 兼并与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行为加强产业集中度
        7.3.3 商业化运营推高产业市场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对我国的启示
    8.1 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8.1.1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
        8.1.2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特征
    8.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8.2.1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具备的优势
        8.2.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8.3 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
        8.3.1 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8.3.2 政府加大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力度
        8.3.3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
        8.3.4 注重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阿共建“天基丝路”: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阿航天合作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2007~2013年)
        第一,中阿航天合作成为独立领域。
        第二,中阿航天合作明确了责任单位。
        第三,中阿航天合作启动了重大项目。
    (二)拓展阶段(2014~2020年)
        第一,中阿航天合作机制化。
        第二,中阿航天合作模式化。
        第三,中阿航天合作多样化。
二 中阿航天合作的基础
    (一)发展战略
    (二)科技水平
三 中阿航天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中阿双方资金投入有限
    (二)国际竞争激烈
四 中阿航天合作的发展趋势
    (一)持续深化的中阿航天合作
    (二)进一步提升中阿航天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积极开展资金筹措工作。
        第二,进一步完善航空合作的保障体系。
        第三,重点发展航天应用。
        第四,中阿应注重航天合作模式创新。

(5)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
二、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提出
三、巩固具有静态比较优势的传统服务业
四、创建可能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服务业
五、培育可能具有超比较优势的服务业

(6)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中国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1.2.2 中美贸易摩擦动因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逻辑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制造业竞争力与国际贸易摩擦:理论逻辑
    2.1 概念界定及本研究指向
        2.1.1 制造业竞争力
        2.1.2 贸易摩擦
    2.2 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摩擦形成
        2.2.1 制造业竞争力、国家利益与贸易摩擦
        2.2.2 国家利益、国家干预与贸易摩擦
        2.2.3 制造业竞争力引发贸易摩擦的机制和逻辑
    2.3 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摩擦升级
        2.3.1 制造业竞争力相对变化与比较优势演化
        2.3.2 比较优势演化、产业结构调整与摩擦升级
        2.3.3 制造业竞争力导致贸易摩擦激化的动态过程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回顾
    3.1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反映
        3.1.1 产出结构动态变化与竞争力变迁
        3.1.2 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反映的制造业竞争力变化
        3.1.3 竞争力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与描述
    3.2 美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与制造业相对竞争力演化
        3.2.1 美国制造业规模、结构及支柱产业
        3.2.2 美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结构意义
        3.2.3 制造业相对竞争力变动的实证分析与描述
    3.3 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历程的时间与行业特征
        3.3.1 2001 年-2008 年:以纺织、机电、化工等产品为主的贸易摩擦
        3.3.2 2009 年-2016 年:贸易摩擦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蔓延升级
        3.3.3 2017 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规模、层级和烈度发生新变化
        3.3.4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具有时间相关性
    3.4 小结
第4章 制造业竞争力变化引致中美贸易摩擦的逻辑和条件
    4.1 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乃至激化的基本逻辑和条件
        4.1.1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贸易摩擦
        4.1.2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摩擦
        4.1.3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引发中美行业贸易摩擦的基本逻辑和条件
    4.2 特朗普政府贸易战的经济根源与美方逻辑
        4.2.1 “中国制造2025”在美国引发对抗性贸易政策反应
        4.2.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是贸易战爆发的经济根源
        4.2.3 中国快速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挑战
    4.3 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冲击
    5.1 新兴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1 产业竞争力来源与影响因素识别
        5.1.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驱动因素分析
    5.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所受影响分析
        5.2.1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5.2.2 华为公司成长历程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1 主要结论
        6.1.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2 中国应对建议
        6.2.1 中美贸易战前景简析
        6.2.2 中国应对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1. 关于俄罗斯与中亚关系的着作
        2. 关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关系的着作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四、论文基本内容和结构
    结论
第一章 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必要性
    第一节 中亚地区对俄罗斯的重要性
        一、中亚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意义
        二、中亚对俄罗斯的经济意义
        三、中亚对俄罗斯的人文意义
    第二节 俄罗斯对中亚的重要性
        一、俄罗斯对中亚的军事安全意义
        二、俄罗斯对中亚的经济意义
        三、俄罗斯对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三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是两国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
        一、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是俄罗斯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
        二、与俄罗斯的合作是哈萨克斯坦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政治领域的合作
    第一节 双边政治合作模式的探索阶段(1992年到1994年)
        一、独立之初的矛盾和摩擦
        (一) 俄罗斯人地位问题
        (二) 国籍问题
        (三) 语言问题
        (四) 拉德和哥萨克问题
        二、政治合作的表现
    第二节 双边政治合作的发展阶段(1995年到2000年)
        一、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化
        二、战略伙伴关系的确定
    第三节 双边政治合作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2000年至今)
        一、2000年到2008年双边政治合作的表现
        二、2008年至今双边政治合作的表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第一节 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
        一、经济合作的条约法律基础
        二、两国间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
        (一) 两国对外贸易总体趋势
        (二)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双边贸易
        (三)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主要的贸易伙伴
        (四)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五)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相互投资
    第二节 双方在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
        一、两国间的边境论坛
        (一) 两国边界的确定
        (二) 边境论坛
        二、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地区间合作
    第三节 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一、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一) 油气产地开发方面的合作
        (二) 油气加工方面的合作
        (三) 油气管道项目的合作
        二、核能领域的合作
        (一) 在开采和初步加工铀原料、生产核燃料方面的合作
        (二) 建设核电站方面合作
        三、电力能源领域的合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军事安全领域面临的威胁
        一、恐怖主义的威胁
        二、毒品泛滥的威胁
    第二节 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条约法律基础和内容
        一、合作的条约法律基础
        二、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内容
        (一) 在军事教育领域的合作
        (二) 军事技术和武器合作
        (三) 使用军事设施
        (四) 军事演习
        (五) 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毒品交易和非法移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人文科技领域的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文化领域的合作
        一、文化领域合作的初级阶段
        二、文化领域合作的扩大和深化
    第二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教育领域的合作
        一、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二、双方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合作
    第三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科技领域的合作
        一、双方在生物和纳米技术领域的合作
        二、双方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合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第一节 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领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二、经济领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三、在军事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
        四、人文科技领域合作的问题
    第二节 影响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大国因素
        一、来自中国方面的影响因素
        二、来自美国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合作的未来趋势
        一、政治领域合作前景
        二、经济领域合作前景
        三、军事安全领域合作前景
        四、人文科技领域合作前景
        五、应对大国竞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18

(9)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核心概念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
    六、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环境的新态势
    一、 东北亚地区环境的新态势
        (一) 中国加速崛起及其引发的地区效应
        (二)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对东北亚地区环境的冲击
        (三) 东北亚其它行为体的战略调整及其影响
    二、 朝鲜半岛环境的新态势
        (一)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新动态
        (二) 周边大国在半岛问题上的新动态
    三、 朝鲜内政外交的新态势
        (一) 朝鲜核问题的持续恶化
        (二) 朝鲜国内形势的新动态
        (三) 朝鲜对外政策的新动态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一、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目标
        (一)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安全目标
        (二)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经济目标
        (三)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政治目标
    二、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手段
        (一)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权力资源
        (二)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手段选择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进程
    一、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形成
        (一) 奥巴马政府执政伊始的对朝政策
        (二)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逐步转变
        (三)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初步确立
    二、 “天安”号事件后美国对朝政策的发展
        (一) “天安”号事件后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
        (二) 延坪岛炮击事件后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
    三、 “2.29 ”协议与美国对朝政策的调整
        (一) 美朝双边谈判前各方立场的调整
        (二) 美朝双边谈判进程
    四、 协议破裂后美国对朝政策的回归与强化
        (一) “2.29 ”协议破裂与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
        (二) 朝鲜半岛新危机后奥巴马政府的政策应对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维度
    一、 全球层面:注重对朝多边合作平台
        (一) 多边主义在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中的回归
        (二) 多边主义在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中的运用
    二、 同盟层面:强化与韩日的同盟机制
        (一) 强化延伸威慑,应对朝鲜威胁
        (二) 利用朝鲜威胁,推动同盟升级
    三、 美中层面:推进与中国的政策互动
        (一) 美国与中国对朝政策互动中的主要议题
        (二) 美国与中国对朝政策互动中的合作与分歧
    四、 单边层面:对朝政策的强化和补充
        (一) 强化自身军事力量部署
        (二) 加大单边经济制裁力度
        (三) 推进朝鲜政权和平演变
        (四) 策略性开展对朝双边外交
第五章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中国的应对
    一、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
        (一)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结果评估
        (二)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成效受限的原因
    二、 奥巴马政府朝鲜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一)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限制了中国在半岛问题中的作用
        (二)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损害了中国的安全利益
    三、 中国的政策应对
        (一) 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方面的政策应对
        (二) 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方面的政策应对
        (三) 重启六方会谈方面的政策应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文献回顾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问题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国际政治
        一、时代转换:冷战结束与信息全球化
        二、信息时代的国际政治:空间的变化
        三、国际舆论战:当代国际政治博弈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
        一、什么是国际话语权
        二、国际话语权的作用
        三、当代国际话语权格局
    第三节 国际话语权的实现机制
        一、国际话语权与硬实力
        二、国际话语权与软实力
        三、国际话语权与外交力
        四、国际话语权与传播力
第二章 国际话语权与国际传播
    第一节 国际传播与国际话语权
        一、国际传播的内涵
        二、国际传播实现国际话语权的法则
    第二节 当代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传播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二、国际传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国际传播的商业化发展趋势
        四、国际传播的本土化发展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传媒格局
        一、当代跨国传媒集团的形成
        二、当代跨国传媒集团出现的原因
        三、当代国际传媒格局
第三章 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国际舆论环境发展态势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中心-外围”的国际舆论态势
        三、美国的全球舆论战略
    第二节 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处境
        一、中国成为国际舆论热点
        二、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媒体的塑造
        三、中国国内舆论环境的嬗变
    第三节 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舆情分析
        一、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主题及态度分析
        二、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主角及态度分析
        三、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特点
    第四节 国际舆论安全——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战略任务
        一、什么是国际舆论安全
        二、当代中国保障国际舆论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谋划国际舆论安全需要认识与处理的四大关系
        四、中国的国际舆论战略
第四章 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媒体
    第一节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简介
        一、印刷媒体
        二、国际广播媒体
        三、电视媒体
        四、通讯社
        五、互联网
    第二节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媒体与政府的机制联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媒体外交实践
        三、当代中国媒体的对外功能及其表现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三代中央领导人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一、邓小平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二、江泽民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三、胡锦涛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第五章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
    第一节 理论分析:什么是议程设置
        一、议程设置的内涵
        二、影响媒体议程设置的因素
        三、议程设置的传播效果
        四、议程设置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中国新闻的议程设置
        一、选择对象、时段说明与考察问题
        二、《人民日报》头版关于中国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三、《中国日报》头版关于中国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四、两报中国新闻议程设置的异同点
    第三节 国际新闻的议程设置
        一、选择对象、时段选择与考察问题
        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
        三、《中国日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四、两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的异同点
    第四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议程设置的一般规律和变化趋势
        一、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议程设置的一般规律
        二、影响中国媒体议程设置的因素
        三、中国媒体议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变化趋势
第六章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评估
    第一节 国际传播力的内涵及评估指标体系
        一、国际传播力的内涵
        二、国际传播力的评估模型
        三、国际传播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评估
        一、从传播基础角度评估媒体的国际传播力
        二、从信息生产力的角度评估国际传播力
        三、从传媒产业的角度评估国际传播力
    第三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态势
        二、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存在的问题
        三、制约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的原因
第七章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评估
    第一节 什么是媒体国际影响力
        一、媒体国际影响力的内涵
        二、媒体国际影响力的评估模型
        三、媒体国际影响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评估
        一、从受众接触角度评估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二、从国际公信力角度评估媒体国际影响力
        三、从媒体开放角度评估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节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
        二、中国媒体影响力发展的原因
        三、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存在问题
        四、制约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的原因
第八章 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目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传媒集团
    第一节 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战略目标和任务
        二、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第二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步骤
        一、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工作原则
        三、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步骤
    第三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布局
        一、中央级媒体通过国家的力量大力扩张,形成跨国超级媒体群
        二、非中央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形成庞大传媒集团群
    第四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手段
        一、传媒体制机制改革
        二、传媒转变增长方式
        三、传媒“引进来”
        四、传媒“走出去”——如何进行海外并购
    第五节 完善政府保障服务职能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能力
        二、加强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四、实施人才工程
        五、提供技术支撑
        六、开展战略研究
第九章 跨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如何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第一节 形成新的国际传播理念和思想
        一、牢固树立以国际公信力取胜的国际传播理念
        二、“以我为主”的传播原则与受众“针对性”相结合
        三、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与中国视角的特殊性相结合
        四、传播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趋势相结合
        五、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相结合
    第二节 国际传播对象、路径的选择
        一、国际传播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二、“先国内、后周边、再国际”的国际传播路径
    第三节 创新国际传播内容
        一、新闻报道题材的创新
        二、新闻报道视角的创新
        三、新闻报道基调的创新
        四、新闻报道形态的创新
        五、新闻报道风格的创新
    第四节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
        一、首发报道、现场报道、独家报道
        二、运动式传播与常态式传播
        三、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
    第五节 整合各种国际传播渠道
        一、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相配合
        二、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三、政府媒体与市场媒体相配合
        四、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相配合
    第六节 改革传播体制机制
        一、加强媒体传播自主权
        二、完善传媒报道机制
        三、危机时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对外发射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D]. 李卓键. 吉林大学, 2019(02)
  • [2]20世纪末中美航天商业发射的合作与冲突[J]. 张志会,马连轶.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8(03)
  •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4]中阿共建“天基丝路”:现状、问题与对策[J]. 蔺陆洲. 西亚非洲, 2021(01)
  • [5]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J]. 李翀.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6]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D]. 那振芳. 辽宁大学, 2019(05)
  • [7]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研究[D]. 江秋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8]中国航天走向世界——访刘纪原[J]. 杨琳,刘纪原. 百年潮, 2017(12)
  • [9]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研究[D]. 孙国强. 吉林大学, 2015(08)
  • [10]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 吴立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标签:;  ;  ;  ;  ;  

中国对外发射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