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加工利用研究

鳙鱼加工利用研究

一、鳙鱼的加工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琴,安玥琦,陈周,熊善柏[1](2021)在《短时微流水处理对池塘养殖鳙鱼肌肉滋味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短时微流水处理对池塘养殖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肌肉滋味品质的影响,采用微流水装置对池塘养殖鳙鱼进行处理,研究处理时间(0、2d、4d、6d、8d和10d)对池塘养殖鳙鱼肌肉中基本营养成分、游离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及其降解产物、甜菜碱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影响,以期为提升鳙鱼滋味品质提供新方法。结果表明:随着微流水处理时间的延长,鳙鱼肌肉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甜味氨基酸含量、腺苷酸(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MP)含量和甜菜碱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处理6d时含量最高,较未处理组分别增加了17.74%、39.45%、28.00%和50.16%;灰分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粗脂肪、总脂肪酸含量、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苦味氨基酸含量、酸味氨基酸含量、次黄嘌呤核苷(Hypoxanthine riboside, HxR)和次黄嘌呤(Hypoxanthine, Hx)含量则逐渐降低;粗蛋白含量在处理过程中无显着变化。滋味分析仪(电子舌)和感官评分结果表明,微流水处理显着提高了鳙鱼肌肉鲜味和甜味,降低了其咸味、苦味和腥味,且处理6d时鳙鱼肌肉的滋味、气味、质地和色泽感官评分最高。故短时微流水处理可显着提高鳙鱼的肌肉滋味品质,不降低营养品质,适宜的处理时间为6d。

王选[2](2021)在《淡水鱼剖切加工设备的试验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淡水鱼剖切去内脏、去头去尾是鱼体初加工的重要工序,研制新的高效的剖切和去头去尾方法和设备决定着鱼体资源利用率,进而影响着我国渔业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本文以大宗淡水鱼的鲢鱼、草鱼和鳙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鱼体物理特性和鱼头尾切除位置定位,研究内容有鱼体体形几何参数、压缩特性和鱼头尾剪切特性试验,以及鱼体二值化图像提取,为剖切去内脏的加工设备、鱼头鱼尾切除位置定位方法及其去头去尾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1)鱼体物理特性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在弹性变形范围内,鲢鱼腹部中线上的平均压缩应力为0.25MPa,平均弹性模量为2.61MPa;草鱼分别为0.12MPa、1.83MPa;鳙鱼分别为0.17MPa、2.08MPa。为加工装置的夹持方法和夹持装置设计提供了主要依据。鲢鱼去头和去尾的最大剪切力平均值分别为280.4N、154.7N;草鱼分别为319.7N、176.3N;鳙鱼分别为297.2N、168.5N;鲢鱼、草鱼、鳙鱼剖切鱼腹的最大剪切力平均值为98.3N、69.8N、84.7N。为剖切装置和去头去尾装置所需的剪切力提供了主要依据。2)淡水鱼剖切加工设备的评价试验。该设备对不同品种和规格的鱼体加工适用性较好。但是对不同品种的淡水鱼有着不同的加工效果,加工草鱼的效果优于加工鲢鱼的效果,草鱼剖切成功率为100%,鲢鱼剖切成功率为80%,剖切腹部效果较好。该装置剖切加工鲢鱼、草鱼的鱼鳔得率分别为10%、40%,鱼鳔得率较低,需要对去内脏装置进一步优化,来获取更高的鱼鳔得率。3)鱼头尾切除位置定位。亮点是采用阈值法和区域生长法对鱼体图像二值化,生成其体形的二值化图,提出一种基于淡水鱼灰度图,提取鱼头鱼尾切割位置的图像处理流程。其中包含了二个新颖的处理步骤:一是对所得梯度图的特定梯度值归零化;二是提出二种提取规则,从梯度图的阈值二值图中自动提取目标边缘区域;藉此二种规则之一,用于确定鱼头或鱼尾切割位置。4)鱼体去头去尾装置的设计。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结合上述图像识别方法,以鱼体去头去尾为目标,完成去头去尾装置的设计。利用工业相机对被加工对象进行图像采集,图像经过计算处理,为加工定位提供数据,以此控制伺服电机的进给参数,实现鱼头鱼尾定位切割。该装置亮点是切割系统采用气缸推动刀具对鱼鳃盖骨进行“V”形切割,保证切断鱼头的同时得到更高的采肉率。

李冬妮[3](2021)在《液氮速冻和超声辅助解冻对鳙鱼片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淡水鱼产量的逐年增大,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开始出现,为了解决产量过剩的问题及延长储藏期,工业上开始将淡水鱼切分后进行冷冻处理。鳙鱼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商业淡水鱼,其鱼头颇受消费者喜爱,但鱼身利用率低,因此,冷冻切分鳙鱼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对于冷冻鱼产品来说,冷冻和解冻过程是影响鱼肉品质的主要因素。传统冷冻产生的大冰晶会破坏食品组织,引起品质劣变。液氮速冻因其可以快速地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但是有研究表明,过快的冷冻速率可能会造成含水量高的食品脱水,甚至比传统慢冻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对于解冻来说,传统的解冻方法效率低,易造成品质劣变。超声波技术作为一种非热加工技术,其辅助解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因此,本文首先使用液氮速冻柜对鳙鱼片进行速冻,得到合适的液氮冻结速率,然后比较不同解冻方式对慢/速冻鳙鱼片品质的影响,观察速冻鳙鱼片在不同解冻条件下的脱水情况,最后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解冻条件解决脱水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液氮冻结速率对鳙鱼片品质的影响。通过控制速冻柜的运行温度(-60、-80、-100、-120℃),调节冻结速率分别为0.37℃/min、0.81℃/min、1.34℃/min、1.79℃/min。随着冻结速率的加快,相变时间随之缩短,解冻损失和蒸煮损失随之变小,当冻结速率提高至1.79℃/min时变化不显着(p>0.05)。对于微观结构和冰晶形态来说,冻结速率的加快会导致冰晶尺寸(冰晶面积、周长、当量直径)以及组织破坏程度的减小,并在1.34℃/min时达到最小。然而,冻结速率对鳙鱼片的pH值及盐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另外,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冻结速率与鳙鱼片的持水性、冰晶的面积、当量直径、周长显着相关,与冰晶的圆度、拉伸度、pH、盐溶性蛋白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表明,1.34℃/min(速冻柜运行温度为-100℃)是鳙鱼片最适合的冻结速率。(2)比较了空气解冻、静水解冻和超声辅助解冻(25℃),对慢/速冻鳙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可以明显加速鳙鱼片的解冻过程,且未对样品造成进一步的破坏。速冻/超声辅助解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鳙鱼片在冷冻/解冻过程中颜色、pH值的变化以及脂肪的氧化。冷冻和解冻处理不会对鳙鱼片的蛋白质一级结构产生影响,且对鳙鱼片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不大。对于微观结构、持水性和质构来说,慢冻鳙鱼片经解冻之后只出现了轻微的组织破坏以及持水性的下降,然而速冻鳙鱼片经过静水解冻和超声解冻之后组织结构被显着破坏,样品大量脱水,质构特性显着降低。经分析该脱水现象与解冻速率密切相关。相比之下,经空气解冻后的速冻样品却显示了良好的持水性能与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综上,速冻和超声辅助解冻在维持颜色、pH值及抑制脂肪氧化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势,但是速冻鳙鱼片在快速解冻之后会出现较慢冻样品更严重的组织破坏及脱水现象。(3)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获得最优的超声解冻条件,以解决速冻鳙鱼片的脱水问题。通过分析不同温度和超声强度下鳙鱼片的解冻损失、微观结构、形变程度确定了以温度5~15℃、超声强度0.041~0.108 W/m L作为响应面设计变量范围。以温度和超声强度作为变量因素,解冻损失和解冻时间作为响应值,将实验数据进行回归拟合。以解冻损失≤3.5%(慢冻鳙鱼片的解冻损失)作为筛选条件,得到解冻效率相对高的工艺条件为,温度:7℃,超声强度:0.082 W/m L,通过实验验证,得到相似的结果。最后,通过比较最优工艺条件下的解冻样品和脱水样品的水分分布和核磁成像,再次验证响应面法得到的最优超声解冻条件可有效解决了速冻鳙鱼片的脱水问题。

陈行[4](2021)在《小型自动化淡水鱼前处理机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淡水渔业大国,淡水渔业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淡水渔业产量虽较大,但加工效率较发达国家的高效率,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渔业加工发展中存在着机械化程度低、原料利用不充分、下脚料污染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渔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淡水鱼前处理是渔业加工的首要环节,研制高效的淡水鱼前处理设备是现代化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我国养殖产量最高的四种淡水鱼类(草鱼、鲢鱼、鳙鱼、鲤鱼)体型特征为基础,将其中体型差异较大的草鱼与鳙鱼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反求法、计算机辅助法、模块化设计法及并行设计法等设计方法,结合淡水鱼前处理(去鳞、去内脏、去黑膜)工艺要求对前处理机进行整机方案和结构设计,完成夹送机构、去鳞机构、输送机构、剖切机构、内脏黑膜去除机构等五大机构的设计。在各机构的具体设计中,运用柔性零件特性以增强各机构对鱼体差异的适用性。去鳞机构由侧面去鳞机构、顶部去鳞机构、底部去鳞机构组成,运用仿形法设计了柔性去鳞刀具与顶部去鳞刀具,提高了鱼鳞的去除率;输送机构由输送进入机构、上输送机构及全自动链条调节器组成,以尖刺链条为载体输送鱼体,实现了前处理工艺的自动化;内脏黑膜去除机构由内脏去除机构及黑膜去除机构组成,以“先铲后磨”的方式完成对鱼体内脏、黑膜的清除工作。运用Work Bench19.2对关键零部件完成强度刚度分析校核,确定所设计的零部件满足机器工作需求。运用PLC完成电控系统设计,对动力的传递路径进行合理布局,设计了传动机构A与传动机构B,实现了动力的高效传递。为提升原料的利用率,减少下脚料对环境的污染,设计了鱼鳞收集板与内脏收集板来分别对鱼鳞和鱼内脏进行分类收集。最后进行了部分样机试验,对小型淡水鱼前处理机的去鳞机构进行了去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鱼鳞去除率大于95%,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针对目前淡水鱼前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应的处理工艺,进行了淡水鱼前处理的相关研究,通过对零件的设计分析及样机验证,最终确定所设计的小型自动化淡水鱼前处理机满足淡水鱼前处理功能需求。

张静[5](2020)在《鱼头脂质指纹图谱及鱼头汤改善HepG2高脂细胞模型脂质沉积作用》文中提出Omega-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PUFA)对抗炎、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改善肥胖、抑制癌症等改善慢性疾病方面具有显着功效。自然界天然的EPA、DHA主要包括甘油三酯(TG)、磷脂(PL)和少量的游离脂肪酸(FFA)三种形式,人工合成的乙酯型(EE)是高纯度鱼油中EPA、DHA主要存在形式。相比人工合成的EE型,天然的EPA和DHA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需要不断探索可以使人类更加便捷、高效的获取EPA和DHA。本研究选对三种代表性海水、淡水鱼类,首先以大西洋鲑为例,对其头、背、腹、尾四个部位的总脂得率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确定后续研究的对象;紧接着,选用三种代表性海水及淡水鱼:大眼金枪鱼、大西洋鲑和鳙鱼的头部,对其总脂得率、不同类型脂质组成、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对比,并利用UHPLC-QE-MS/MS对三种鱼头甘油三酯分子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从脂质组成角度对三种鱼进行区分;分别选用HPLC-UV系统和UHPLC-ESI-MS/MS对大眼金枪鱼头汤中微纳胶粒的维生素E组成、脂质分子指纹图谱进行分析,从大眼金枪鱼头汤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的角度对微纳胶粒中EPA和DHA保护机制进行初步探究;研究不同加姜含量对大眼金枪鱼头汤脂肪酸组成及脂质氧化特性的影响;建立高脂HepG2细胞模型,研究大眼金枪鱼头汤(加姜)的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及其对高脂细胞模型的TG及总胆固醇(TC)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以大西洋鲑的不同部位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头部总脂质含量最高(头18.2%,尾16.05%,腹17.59%,背16.89%),且含有最多种类脂肪酸(头28种,尾13种,腹12种,背16种)。通过对三种典型海水及淡水鱼的鱼头脂质组成进行分析,大西洋鲑头部的脂质含量最高(大西洋鲑15.67%,大眼金枪鱼12.87%,鳙鱼5.61%),三者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大眼金枪鱼头部总脂中的PUFA含量最高,鳙鱼最低(70%,45%,24%);而鳙鱼头部总脂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62%,46%,17%);对于饱和脂肪酸(SFA),大眼金枪鱼和鳙鱼头部总脂中的含量相近,大西洋鲑最低(13%,14%,9%)。三种鱼头中,TG是最主要的脂质组分(61-86%),其次为PL(9-32%)。同时,三种鱼头不同类型脂质中,大眼金枪鱼头的(EPA+DHA)含量在三种鱼头中最高(P<0.05)。(2)三种鱼头共检测到208种TG分子,其中大眼金枪鱼头中发现146种,大西洋鲑和鳙鱼头中分别为90种。三种鱼头共同含有28种TG分子。三种鱼头含有EPA或DHA的TG分子及其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2种(56.12%)、7种(22.88%)以及7种(5.46%),彼此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从TG分子组成的角度,三种鱼头彼此之间可以被完全区分。进一步对其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VS.大西洋鲑共有41种,大眼金枪鱼VS.鳙鱼共有64种,大西洋鲑VS.鳙鱼共有22种。大眼金枪鱼与大西洋鲑和鳙鱼鱼头的TG分子组成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含有EPA或DHA的TG分子种类不同,连接有EPA或DHA的TG分子种类数占它们各自差异TG分子种类数近50%。而将大西洋鲑与鳙鱼鱼头进行对比,仅有9%的差异TG分子含有EPA或DHA;(3)金枪鱼头汤中的维生素E总量为0.551 mg/100 g,检测到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为δ-生育酚0.133 mg/100 g,γ-生育酚0.257 mg/100 g,α-生育酚0.161mg/100 g。经微滤处理后并未检出维生素E。大眼金枪鱼头汤微滤液共检出17类、631种脂质分子,其m/z分布在396至1659之间。其中,磷脂酰胆碱(PC)分子(107种)和TG分子(251种)是两种主要的极性脂和中性脂。微滤金枪鱼头汤中的长链脂肪酸主要存在于磷脂及甘油酯两类脂质分子中,同时,这两种脂质也是金枪鱼头汤微纳胶粒内芯与外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由于磷脂分子特殊的两亲性结构,含有EPA、DHA的疏水基团被包裹在内部,连接在甘油酯上的EPA、DHA也位于微纳胶粒内部。较大粒径的微纳胶粒在金枪鱼头汤加工过程中,其内部的EPA、DHA相较小粒径保护程度高,被氧化降解程度低。因此,对于金枪鱼头汤微滤液中脂质分子指纹图谱的分析,也从脂质物质基础的角度对其氧化稳定性差异进行解释。(4)不同加姜量金枪鱼头汤的总脂得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脂肪酸含量(TFA)随着加姜量升高呈现出增长趋势,当加姜量为30%时,TFA含量最高(P<0.05)。五组鱼头汤中最主要的都为短链饱和脂肪酸C4:0,占总脂肪酸的比例为25-72%。EPA含量随着加姜量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DHA含量呈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且在30%加姜量时达到最大(3.55 mg/100 g汤)。推测生姜的加入从抑制脂氧合酶活性和分担脂质氧化压力两方面延缓脂质氧化,并显着提高汤中高不饱和程度脂肪酸的含量;通过对各个脂质氧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鱼头汤脂质的共轭二烯值、过氧化值(POV)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加姜量增大先下降、再上升,在不加姜时达到最大值,在加姜量20%时达到最小值(P<0.05),分别为0.36μmol/mg总脂和0.03 g/100 g汤。对金枪鱼头汤TBARS进行分析,其丙二醛(MAD)值随着加姜量升高不断下降,在不加姜时达到最大值,在加姜量30%时达到最小值0.04 mg/kg汤(P<0.05)。推测加姜对金枪鱼头汤的初级氧化和次级氧化反应均起到了延缓改善作用。(5)通过对比不同诱导物浓度对于HepG2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油红O染色、TG及TC沉积的不同,最终确立用900μM诱导物(油酸:棕榈酸,2:1)作为模型诱导参数,作用时间为24 h。加姜与否对大眼金枪鱼头汤对高脂HepG2模型细胞相对存活率有显着的影响(P<0.05)。低稀释倍数下,不加姜的金枪鱼头汤对模型细胞具有轻微促进生长的作用,而加姜金枪鱼头汤则产生抑制模型细胞生长的现象。高稀释倍数下,不加姜鱼头汤的促细胞生长作用,与加姜鱼头汤的抑制细胞生长作用都出现了减弱的现象。随着鱼头汤添加量逐渐减少,不同实验组的细胞相对存活率接近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大眼金枪鱼头汤微滤液对于模型细胞无毒性作用。因此,最终选择将受试物稀释20倍,添加4%。大眼金枪鱼头汤对高脂HepG2细胞的TG沉积有显着改善作用(P<0.05),加姜组略高于不加姜组,原汤的降胞内TG作用略强于微滤液(P≥0.05)。相比对照组,大眼金枪鱼头汤及微滤液、加30%姜鱼头汤及微滤液对于高脂模型细胞内TG含量分别降低了37%、32%、45%、30%。但大眼金枪鱼头汤对细胞内的TC含量无明显下降作用。通过监测24 h内金枪鱼头汤对高脂HepG2细胞模型内TG含量的影响,发现从6 h开始,金枪鱼头汤两组的TG含量出现下降情况,直到24 h达到最低值(P<0.05)。

苏红[6](2019)在《鳙鱼和三文鱼头汤煮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迁移规律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鳙鱼头汤以其鲜而不腥、肥而不腻、鱼汤乳白的特点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三文鱼头作为三文鱼加工中的下脚料,虽营养丰富,但直接加工食用的很少,考虑用中国传统的加工鱼头的方法将三文鱼头熬煮成鱼头汤以提高其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鱼头汤熬煮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反应,汤中的化学成分既有从食品中迁移的原始成分,也有原始成分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新成分。这些成分还可以通过分子间次级键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超分子结构,组装成微/纳米尺寸的聚集体,从而改变汤品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本文以淡水鱼头鳙鱼头和海水鱼头三文鱼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营养和安全的品质评价;将鳙鱼头和三文鱼头熬煮成鱼头汤,研究其熬煮过程中营养物质的迁移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汤中微纳颗粒的形成、结构和稳定性,利用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处理方式鱼汤的抗氧化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鳙鱼、金枪鱼和三文鱼头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品质评价,为鱼头的食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用国标及文献的方法,对三种鱼头的一般营养成分含量和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的组成以及重金属残留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三种鱼头粗脂肪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文鱼粗脂肪含量最高14.37%±2.63%,其次是金枪鱼10.70%±0.97%,鳙鱼粗脂肪含量较低3.82%±0.04%。金枪鱼头的粗蛋白含量显着性高于鳙鱼头和三文鱼头(P<0.05)。三种鱼头肉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1.30%82.40%。三种鱼头都含有丰富的EPA和DHA,尤其是金枪鱼头,EPA和DH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7.79%,显着性高于鳙鱼头和三文鱼头(P<0.05)。三种鱼头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合理,总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的比例在39.73%40.16%之间,氨基酸评分都大于100,表明这三种鱼头可以作为优质的氨基酸来源。三种鱼头富含矿物质,其中常量元素中都是K和Na含量较高,微量元素中都是Fe和Zn含量较高。三种鱼头的重金属残留(铅、砷、汞、镉、铬)均不超过国家限量标准,表明鱼头来源安全可靠。(2)鳙鱼和三文鱼头汤熬煮过程中,随熬煮时间的延长,鱼头组织中的脂质、蛋白质、糖分、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断迁移入汤中。熬煮时间为150min时,汤中的脂肪酸、脂质、糖分、生育酚异构体的总量达到最大,再继续加热,会导致这些物质的降解,使其在汤中的含量降低。水溶性蛋白质、矿物质和固形物总量随着熬煮时间的延长,在汤中持续增加,但在熬煮时间为180min与150min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文鱼头汤各营养物质的含量均高于鳙鱼头汤,这与鱼头肉中各营养成分含量多少一致,并且海水鱼头中含有海盐类物质能够促进三文鱼头汤中的物质溶出。利用光学显微镜研究鳙鱼和三文鱼头汤中微纳颗粒的形成过程发现在熬煮时间为150min时,汤中各营养物质溶出最多,汤中存在性质稳定的球形颗粒。选取熬煮150min的汤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其微观结构,发现中性的甘油三酯自组装成球形颗粒,而蛋白质、磷脂和糖分均分布在脂肪球的外围,其三者可能结合成脂蛋白、糖蛋白和糖脂发挥其生理功能。(3)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鳙鱼和三文鱼头汤经粗滤、离心、微滤和超滤等不同方式处理时胶粒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经过一系列不同的处理,汤中颗粒的平均粒径显着变小(P<0.05),汤中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能被初步分离。采用六种化学法测定不同粒径大小的鳙鱼和三文鱼头汤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鳙鱼和三文鱼头汤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O2-自由基清除能力接近(P>0.05),鳙鱼头汤的Fe2+螯合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大于三文鱼头汤(P<0.05),三文鱼头汤的O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大于鳙鱼头汤(P<0.05),但都表现为原汤>离心>微滤>超滤。鳙鱼和三文鱼头汤不同胶粒各种抗氧化能力的不同可能是分离的过程改变了汤中颗粒物质的化学组成以及结构,导致抗氧化力的下降,或是由于不同的抗氧化测定方法的化学原理差异。

王玉林[7](2019)在《淡水鱼鱼糜凝胶特性及凝胶形成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淡水鱼养殖产量高,淡水鱼因其优质营养素含量高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淡水鱼鱼糜制品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目前淡水鱼研究所涉及品种种类较少,淡水鱼养殖品种僵化、现有养殖品种鱼病问题层出不穷等。本研究将30种淡水鱼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开发利用淡水鱼新品种提供基础资料,从而为人群提供更为优质的淡水鱼膳食来源。本研究选取了5个不同目中30种淡水鱼,包含鲤形目(Cypriniformes)中12种,鲈形目(Perciformes)中11种,鲶形目(Siluriformes)中4种,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中2种,鲡鳗目(Anguilla rostrata)中1种。30种淡水鱼分别为鲤形目(Cypriniformes)中的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武昌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脆肉鲩(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缩骨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鲈形目(Perciformes)中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太阳鱼(Lepomis gibbosus)、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罗非鱼(Oreochromis spp)、宝石鲈(Scortum barcoo)、河鲈(Perca fluviatilis)、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澳洲淡水银鳕(Macculochella peeli)、花斑鱼(Epinephelussp)、斑鳢(Channa maculata),鲶形目(Siluriformes)中的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钳鱼(Ietalurus Punetaus)、鲇鱼(Silurus aso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中的匙吻鲟(Polyodonspathala)、鲟龙鱼(Polyodon spathula)以及鳗鲡目(Anguilla rostrata)中的白鳝(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分别取30种淡水鱼去皮后,测鱼肉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水分、灰分、脂肪含量。分别对不同目淡水鱼肌肉基本营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再对同一目不同种属淡水鱼肌肉基本营养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系统聚类的分析方法对30种淡水鱼肌肉基本营养成分进行系统评价。取30种淡水鱼肌肉经过盐洗、水洗、擂溃、低温凝胶、高温凝胶、凝胶成型等过程制成鱼糜制品。分析30种淡水鱼鱼糜凝胶强度的差异性。结合30种淡水鱼鱼糜凝胶特性、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等选取7种淡水鱼,分别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罗非鱼(Oreochromis spp)、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分析鱼糜凝胶形成过程中7种淡水鱼鱼糜凝胶特性变化,主要为指标为凝胶强度、质构、弹性、硬度、咀嚼性、白度、持水性,分析鱼糜制备处理过程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分别提取7种淡水鱼鱼肉、漂洗后、擂溃后、低温凝胶后、高温凝胶后的肌原纤维蛋白,测凝胶形成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中二硫键及疏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如下:(1)5个不同目淡水鱼肌肉之间的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个不同目淡水鱼之间的水分含量与脂肪含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鲈形目、鳗鲡目的蛋白质含量要高于鲟形目、鲶形目、鲤形目。鲤形目的灰分含量要高于鲈形目、鲶形目、鳗鲡目。鲤形目与鲟形目之间的灰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鲤形目中12种淡水鱼肌肉蛋白质、水分、灰分、脂肪含量分别为16.6520.26g/100g、73.2978.67g/100g、0.083.597g/100g、1.196.08g/100g。鲈形目中11种淡水鱼肌肉蛋白质、水分、灰分、脂肪含量分别为17.2520.31g/100g、65.4775.95g/100g、0.771.65g/100g、0.1013.02g/100g。鲶形目中4种淡水鱼肌肉蛋白质、水分、灰分、脂肪含量分别为15.8019.39g/100g、67.6077.89g/100g、1.061.329g/100g、1.665.94g/100g。鲟形目中2种淡水鱼肌肉蛋白质、水分、灰分、脂肪含量分别为17.7717.80g/100g、67.2677.13g/100g、1.051.40g/100g、3.673.70g/100g。不同淡水鱼基本营养成分之间存在差异。系统聚类分析将30种淡水鱼聚为三类,其中第一类为罗非鱼、梭鲈、鲟龙鱼、黄颡鱼、鲤鱼、武昌鱼、长吻鮰、草鱼、翘嘴鲌、青鱼、白鳝、斑鳢、鲫鱼、鳙鱼、脆肉皖、鲈鱼、太阳鱼、河鲈、缩骨鳙鱼、鲮鱼、钳鱼、鲢鱼、乌鳢、胭脂鱼、鳜鱼,第二类为鲇鱼、匙吻鲟、宝石鲈、花斑鱼,第三类为澳洲淡水银鳕。其中每一类淡水鱼肌肉之间蛋白质、水分、灰分、脂肪的含量与比例相接近,不同类淡水鱼肌肉之间蛋白质、水分、灰分、脂肪的含量与比例差异较大。(2)对不同淡水鱼采用相同的工艺所制成的鱼糜制品,其中30种淡水鱼鱼糜凝胶强度在882.476513.35g.mm之间。本实验中脆肉鲩、钳鱼、鳜鱼凝胶强度较其它淡水鱼好,黄颡鱼凝胶强度最小。其中鱼糜凝胶强度大于4000g.mm的有鳜鱼、钳鱼、脆肉鲩、缩骨鳙鱼和罗非鱼。鱼糜凝胶强度在30004000g.mm之间的有乌鳢、匙吻鲟、青鱼、宝石鲈和白鳝不同目不同种属的淡水鱼鱼糜凝胶强度之间存在差异。(3)7种淡水鱼经过低温凝胶再经过高温凝胶与只经过低温凝胶相比,凝胶强度、硬度、咀嚼性、白度显着提高。低温凝胶阶段、高温凝胶阶段罗非鱼鱼糜凝胶强度、硬度、咀嚼性、内聚性均较草鱼、鲮鱼、鳙鱼、黄颡鱼、鲢鱼、鲈鱼鱼糜高。草鱼白度最高。7种淡水鱼鱼糜2个阶段过程中,凝胶强度、硬度、弹性、咀嚼性、内聚性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上述指标,在上述7种淡水鱼中,罗非鱼鱼糜综合最为优质。(4)7种淡水鱼鱼糜凝胶形成过程中疏水作用力在低温凝胶阶段、高温凝胶阶段增加显着,不同淡水鱼鱼糜凝胶形成过程中疏水作用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疏水作用力大往往鱼糜凝胶性能更好。7种淡水鱼鱼糜凝胶形成过程中二硫键增加,在低温凝胶和高温凝胶阶段均增加明显。

韩迎雪[8](2019)在《我国主要淡水鱼品种脂质特征分析及其鱼肉凝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淡水鱼是我国传统的水产养殖品种,历史悠久,并且种类繁多。其共有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且易吸收、脂肪含量低且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由于市场对淡水鱼消费习惯的限制以及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淡水鱼的市场价值较低,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本文研究了淡水鱼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磷脂组成及含量,鱼糜凝胶的质构、凝胶强度、白度、持水性、粗脂肪含量、磷脂组成及含量,鱼肉及鱼糜凝胶磷脂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最终筛选出适合制作鱼糜的鱼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为比较淡水鱼肌肉脂肪酸在鱼类科、目以及种属间的差异,本文采用氯仿-甲醇(体积比=2∶1)法提取30种淡水鱼背部肌肉的粗脂肪,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30种淡水鱼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30种淡水鱼每kg肌肉中粗脂肪的含量为50.24174.96 g,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范围为21.31%36.3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相对含量在22.79%53.00%之间,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相对含量范围为22.22%47.28%。30种淡水鱼共检出25种脂肪酸,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30种淡水鱼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最为丰富。(2)为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淡水鱼肌肉中各磷脂组分的方法,以翘嘴红鲌(Erg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为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ion,HPLC-ELSD),以Chromolith?Performan-ce-Si型正相硅胶色谱分析柱(100mm×4.6 mm)作为分离柱,正己烷-异丙醇-13%乙酸溶液为流动相体系,三元梯度洗脱,流速为1.5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70℃,雾化气(氮气)压力为320 kPa。结果表明,各磷脂组分均能完全分离,且各磷脂组分在相应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高,C.V.值均小于3.0%,平均回收率为88.38%107.41%,RSD为0.4%4.95%。本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翘嘴红鲌等淡水鱼中磷脂含量的测定。(3)为研究淡水鱼肌肉磷脂的含量及种类在鱼类科、目和种属间的规律,采用氯仿-甲醇提取法及HPLC-ELSD检测方法对淡水鱼肌肉磷脂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淡水鱼肌肉总磷脂含量在0.603.70 mg/g,磷脂酰乙醇胺(PE)占总磷脂的46.45%65.30%,是淡水鱼肌肉磷脂的主要成分。在所有被检测的淡水鱼肌肉中共检测到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胆碱(PC)、鞘磷脂(SM)、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七种磷脂成分。其中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武昌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缩骨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脆肉鲩(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et V)、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磷脂组成种类最为丰富。(4)为筛选出适合做鱼糜的鱼种,将不同种类淡水鱼鱼肉经过一系列加工步骤做成鱼糜凝胶,测定其凝胶强度、质构、白度、持水性、粗脂肪含量、磷脂组成及含量,并寻找鱼肉及鱼糜凝胶磷脂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淡水鱼糜凝胶硬度为121.83972.9 g,内聚性为0.032.35,弹性为1.352.95 mm,咀嚼性为0.218.37 mJ,凝胶强度为109.83884.88 g.cm,白度为66.0280.8,持水性为71.5%91.83%,粗脂肪含量为每kg鱼糜凝胶中有37.19130.35 mg。根据鱼肉磷脂、鱼糜凝胶磷脂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结果,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最终认为草鱼、鳙鱼、罗非鱼、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是最适合作为生产鱼糜的鱼种。

林日高,潘玉华[9](2018)在《鳙鱼鱼酱的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以鳙鱼水解液为主要材料,通过对鳙鱼蛋白等电点的测定和稳定剂的正交试验,对鳙鱼鱼酱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鳙鱼蛋白的等电点是pH 5.67,当0.2%黄原胶,0.2%CMC和3%National HT并用时,鳙鱼鱼酱的稳定性最好。

王立娜[10](2016)在《淡水鱼贮藏品质分析及脉冲强光技术延长鲤鱼货架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鲤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这四种淡水鱼在冷藏(4℃)条件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淡水鱼的贮藏品质差异较小。进而以鲤鱼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色差、电子鼻、质构、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并结合感官评定分析,系统研究了冰温以及冷藏条件对鲤鱼贮藏品质的影响,并探究脉冲强光杀菌技术对鲤鱼货架期的延长作用。本研究丰富了淡水鱼保鲜理论,为淡水鱼保鲜技术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冷藏条件下,鲤鱼、草鱼、鳙鱼和鲢鱼的理化品质和水分迁移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大。贮藏时间对鲤鱼的颜色和质构特性影响比较明显。鲤鱼的水分迁移和挥发性成分在贮藏过程中变化较大。这四种鱼的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K值均在贮藏第6d达到新鲜度下限,说明这四种淡水鱼的冷藏货架期均在6d左右。从质构特性、水分迁移、菌落总数以及K值的结果来看,鲤鱼的腐败变质速度要稍快于其他三种鱼。2.不同贮藏温度下鲤鱼肉块的感官评价结果表明:-2℃下鲤鱼的感官评分明显优于4℃;两组贮藏温度下的鱼肉颜色与贮藏时间均显着相关,其中-2℃的鱼肉样品颜色变化更为缓慢;电子鼻分析的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较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能更好的反映冰温和冷藏条件下鲤鱼肉挥发性物质的变化情况;冰温和冷藏条件下样品的弹性指标与贮藏天数均显着相关(p<0.05),说明贮藏时间对鱼肉的弹性影响较大。鲤鱼冰温及冷藏过程中结合水变化不大,自由水和不易流动水之间迁移明显,且-2℃下鲤鱼肌肉各水分组分含量的变化更为稳定。鱼肉在4℃贮藏下的质构特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变化更为明显,并且各水分指标间的相关度普遍高于-2℃。综合来看,-2℃贮藏的鱼肉在感官评分、色泽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上优于4℃;在鱼肉硬度与弹性变化上,-2℃的样品变化更为平缓;在粘聚性、胶着度与咀嚼度方面,-2℃与4℃的差别较小;4℃贮藏下鲤鱼肌肉内部水分迁移更为剧烈。3.对鲤鱼肉进行脉冲强光杀菌处理,探究脉冲强光杀菌技术延长鲤鱼货架期的效果。确定了较佳的脉冲强光杀菌条件为:脉冲能量100J,闪照时间15s。经过脉冲强光处理的鱼肉在贮藏过程中的感官特性、质构特性、菌落总数及TVB-N均优于空白组的鱼肉。初步研究表明:空白组鱼肉的货架期为6d左右,而脉冲强光技术则可以将冷藏鲤鱼的货架期延长至12d左右。

二、鳙鱼的加工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鳙鱼的加工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淡水鱼剖切加工设备的试验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淡水鱼鱼体物理特性试验
    2.1 前言
    2.2 淡水鱼体形几何参数的测量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鱼体压缩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仪器
        2.3.3 试验方法
        2.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鱼体剪切试验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仪器
        2.4.3 试验方法
        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剖切机的设计与样机制造
    3.1 前言
    3.2 总体结构设计
        3.2.1 剖切机的总体要求
        3.2.2 剖切机总体结构和工艺流程图
        3.2.3 剖切机工作原理
    3.3 装置结构设计
        3.3.1 机架的设计
        3.3.2 带式输送的设计
        3.3.3 夹具的设计
        3.3.4 去内脏装置的设计
    3.4 剖切机加工试验与效果
        3.4.1 试验材料
        3.4.2 试验仪器
        3.4.3 试验指标与方法
        3.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鱼头尾切除位置定位方法
    4.1 前言
    4.2 三种淡水鱼的体形特征与外表结构
    4.3 鱼体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
        4.3.1 图像分割
        4.3.2 其它有关的图像处理方法
    4.4 三种淡水鱼图像的二值化
    4.5 三种淡水鱼鱼头鱼尾切割位置的定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去头去尾装置设计
    5.1 前言
    5.2 总体结构设计
        5.2.1 总体要求
        5.2.2 整体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5.2.3 总体结构设计
    5.3 装置结构设计
        5.3.1 机架的设计
        5.3.2 传动系统的设计
        5.3.3 夹持装置的设计
        5.3.4 切割系统的设计
    5.4 切割装置支撑座的强度分析
    5.5 主要部件规格参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液氮速冻和超声辅助解冻对鳙鱼片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受以下项目资助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冷冻淡水鱼的现状
    1.2 影响冷冻食品品质的因素
        1.2.1 冷冻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2.2 解冻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3 速冻技术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4 新型解冻技术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液氮冻结速率对鳙鱼片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设备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处理
        2.3.2 冷冻切片
        2.3.3 持水性的测定
        2.3.4 pH值的测定
        2.3.5 盐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冷冻时间及冻结速率
        2.4.2 液氮冻结速率对鳙鱼片微观结构及冰晶形态的影响
        2.4.3 液氮冻结速率对鳙鱼片持水性的影响
        2.4.4 液氮冻结速率对鳙鱼片pH值的影响
        2.4.5 液氮冻结速率对鳙鱼片盐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4.6 液氮冻结速率与冰晶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解冻方式对慢冻/速冻鳙鱼片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设备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处理
        3.3.2 冷冻和解冻处理
        3.3.3 持水性的测定
        3.3.4 质构的测定
        3.3.5 色度的测定
        3.3.6 pH值的测定
        3.3.7 TBARS值的测定
        3.3.8 SDS-PAGE
        3.3.9 SEM
        3.3.10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3.3.11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冷冻曲线与解冻曲线
        3.4.2 不同冷冻和解冻处理对鳙鱼片持水性的影响
        3.4.3 不同冷冻和解冻处理对鳙鱼片质构的影响
        3.4.4 不同冷冻和解冻处理对鳙鱼片微观结构的影响
        3.4.5 不同冷冻和解冻处理对鳙鱼片色度的影响
        3.4.6 不同冷冻和解冻处理对鳙鱼片pH值的影响
        3.4.7 不同冷冻和解冻处理对鳙鱼片TBARS值的影响
        3.4.8 不同冷冻和解冻处理对鳙鱼片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影响
        3.4.9 不同冷冻和解冻处理对鳙鱼片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辅助解冻对速冻鳙鱼片的响应面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设备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解冻处理
        4.3.2 解冻损失的测定
        4.3.3 组织结构的观察
        4.3.4 水分分布状态和核磁共振成像
        4.3.5 单因素实验
        4.3.6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4.3.7 验证实验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4.4.2 响应面试验
        4.4.3 结果优化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获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英文缩写对照表

(4)小型自动化淡水鱼前处理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图
2 淡水鱼前处理机设计要求与方案设计
    2.1 前言
    2.2 处理对象体态参数统计分析
    2.3 前处理机设计要求
        2.3.1 设计要求
        2.3.2 设计参数
    2.4 前处理机工作原理
    2.5 方案设计方法选择
    2.6 关键部件方案选用
        2.6.1 去鳞机构
        2.6.2 输送机构
    2.7 淡水鱼前处理机整体结构设计
        2.7.1 初步方案
        2.7.2 改进方案
        2.7.3 最终方案
        2.7.4 前处理机工作过程
    2.8 本章小结
3 机架与夹送机构设计
    3.1 前言
    3.2 机架设计
        3.2.1 机架结构
        3.2.2 模态分析
        3.2.3 静应力分析
    3.3 夹送机构设计
        3.3.1 输送带功率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去鳞机构设计
    4.1 前言
    4.2 侧面去鳞机构设计
        4.2.1 结构设计
        4.2.2 柔性刀具设计
        4.2.4 接触分析
    4.3 底部去鳞机构设计
        4.3.1 结构设计
        4.3.2 柔性刀具设计
    4.4 顶部去鳞机构设计
        4.4.1 结构设计
        4.4.2 顶部去鳞刀具设计
        4.4.3 弹簧参数
    4.5 去鳞机构传动系统设计
        4.5.1 机构转向
        4.5.2 传动布局
        4.5.3 同步带轮与锥齿轮参数
        4.5.4 同步带参数
    4.6 本章小结
5 输送机构设计
    5.1 前言
    5.2 输送进入机构设计
        5.2.1 输送链轮参数
        5.2.2 弹簧参数
    5.3 上输送机构设计
        5.3.1 张紧链轮参数
        5.3.2 弹簧参数
    5.4 全自动链条调节机构设计
    5.5 尖刺输送链设计
    5.6 上下输送挡板设计
        5.6.1 下输送挡板
        5.6.2 上输送挡板
    5.7 输送机构所需功率
    5.8 传动系统设计
        5.8.1 传动布局
        5.8.2 锥齿轮与链轮参数
        5.8.3 锥齿轮啮合瞬态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剖切机构与内脏黑膜去除机构设计
    6.1 前言
    6.2 剖切机构设计
        6.2.1 剖鱼刀结构
        6.2.2 剖鱼轴设计
        6.2.3 剖鱼机构所需功率
        6.2.4 剖鱼刀受力分析
    6.3 去内脏机构设计
    6.4 去黑膜机构设计
    6.5 废物收集板设计
        6.5.1 鱼鳞收集板设计
        6.5.2 鱼内脏收集板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电控系统设计
    7.1 前言
    7.2 PLC简介
    7.3 PLC控制流程
    7.4 PLC接线
    7.5 PLC程序图
    7.6 PLC程序仿真
    7.7 电机选型
        7.7.1 交流电机
        7.7.2 步进电机A
        7.7.3 步进电机B
    7.8 样机试制
    7.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鱼头脂质指纹图谱及鱼头汤改善HepG2高脂细胞模型脂质沉积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Omega-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1.2 EPA、DHA天然脂质分子链结构的鉴定
        1.2.1 气相色谱法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3 质谱法
        1.2.4 脂质组学数据库
    1.3 汤的研究进展
        1.3.1 汤的风味
        1.3.2 汤的营养品质
        1.3.3 汤的生理活性作用
    1.4 海洋源天然活性物质的降血脂作用
        1.4.1 海洋生物多糖的降血脂作用
        1.4.2 海洋生物肽的降血脂作用
        1.4.3 海洋n-3PUFA的降血脂作用
    1.5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西洋鲑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及三种鱼头脂质组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与标准品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大西洋鲑不同部位总脂得率
        2.2.2 大西洋鲑不同部位总脂肪酸比较
        2.2.3 三种鱼头不同脂质组分分析
        2.2.4 三种鱼头总脂及不同脂质组分脂肪酸组成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三种鱼头甘油三酯指纹图谱分析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与标准品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甘油三酯分子定性定量
        3.2.2 不同来源甘油三酯分子轮廓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眼金枪鱼头汤维生素E及脂质指纹图谱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标准品
        4.1.3 实验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维生素E组成
        4.2.2 大眼金枪鱼头汤微滤液脂质组成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姜对大西洋金枪鱼头汤脂肪酸组成及脂质氧化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试剂与标准品
        5.1.3 实验仪器
        5.1.4 实验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加姜量大眼金枪鱼头汤脂肪酸组成对比
        5.2.2 不同加姜量大眼金枪鱼头汤共轭二烯值比较
        5.2.3 不同加姜量大眼金枪鱼头汤POV比较
        5.2.4 不同加姜量大眼金枪鱼头汤TBARS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眼金枪鱼头汤对HepG2细胞脂肪沉积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试剂与标准品
        6.1.3 实验仪器
        6.1.4 实验方法
        6.1.5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高脂模型诱导
        6.2.2 大眼金枪鱼头汤对模型细胞生长的影响
        6.2.3 含不同粒径微纳胶粒金枪鱼头汤对高脂Hep G2 细胞内TG及 TC含量的影响
        6.2.4 大眼金枪鱼头汤降胞内TG过程检测
    6.3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参会与获奖情况
附表
致谢

(6)鳙鱼和三文鱼头汤煮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迁移规律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和意义
        1.1.1 立题依据
        1.1.2 立题意义
    1.2 汤的研究进展
        1.2.1 汤熬煮工艺的研究进展
        1.2.2 汤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汤品质风味的研究进展
        1.2.4 汤储藏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2.5 汤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鳙鱼、三文鱼和金枪鱼头的营养品质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3.1 样品处理方法
        2.1.3.2 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1.3.3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2.1.3.4 脂肪含量测定方法
        2.1.3.5 灰分测定方法
        2.1.3.6 脂肪酸组成测定方法
        2.1.3.7 氨基酸组成测定方法
        2.1.3.8 矿物质含量及重金属残留测定方法
        2.1.3.9 生育酚异构体组成测定方法
        2.1.3.10 营养评价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鳙鱼、三文鱼和金枪鱼头的一般营养成分分析
        2.2.2 鳙鱼、三文鱼和金枪鱼头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2.3 鳙鱼、三文鱼和金枪鱼头的氨基酸组成
        2.2.4 鳙鱼、三文鱼和金枪鱼头的矿物质组成及重金属含量残留
        2.2.5 鳙鱼、三文鱼和金枪鱼头的生育酚异构体组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鱼头汤营养物质的迁移及微纳颗粒结构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3.1 鱼头汤的熬煮
        3.1.3.2 总脂含量的测定
        3.1.3.3 脂肪酸组成分析
        3.1.3.4 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1.3.5 总糖含量的测定
        3.1.3.6 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3.1.3.7 总矿物质含量的测定
        3.1.3.8 生育酚异构体组成分析
        3.1.3.9 鱼头汤微观结构观察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鳙鱼和三文鱼头汤中脂肪酸组成
        3.2.2 鳙鱼和三文鱼头汤中脂肪、EPA和DHA的迁移
        3.2.3 鳙鱼和三文鱼头汤中水溶性蛋白和总糖的迁移
        3.2.4 鳙鱼和三文鱼头汤中固形物和矿物质的迁移
        3.2.5 鳙鱼和三文鱼头汤中生育酚异构体组成
        3.2.6 鳙鱼和三文鱼头汤的倒置生物显微镜微观结构分析
        3.2.7 鳙鱼和三文鱼头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微观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鱼头汤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3.1 鱼头汤的粒径分布
        4.1.3.2 鱼头汤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4.1.3.3 鱼头汤Fe~(2+)螯合能力测定
        4.1.3.4 鱼头汤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4.1.3.5 鱼头汤O~(2-)自由基清除率
        4.1.3.6 鱼头汤OH自由基清除率
        4.1.3.7 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处理方式鱼汤的粒径分布
        4.2.2 不同处理方式鱼汤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
        4.2.3 不同处理方式鱼汤的O~(2-)自由基清除率
        4.2.4 不同处理方式鱼汤的Fe~(2+)螯合能力
        4.2.5 不同处理方式鱼汤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
        4.2.6 不同处理方式鱼汤的OH自由基清除率
        4.2.7 不同处理方式鱼汤的总还原能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特色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淡水鱼鱼糜凝胶特性及凝胶形成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淡水鱼研究现状
        1.1.1 淡水鱼资源现状
        1.1.2 淡水鱼资源的流通
        1.1.3 淡水鱼的营养价值
        1.1.4 淡水鱼及淡水鱼食品摄入现状
        1.1.5 淡水鱼加工利用现状
    1.2 淡水鱼鱼糜凝胶特性研究现状
        1.2.1 鱼种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
        1.2.2 加工方式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
        1.2.3 鱼糜凝胶机制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30种淡水鱼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处理
        2.2.2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本营养成分结果
        2.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0种淡水鱼鱼糜凝胶强度分析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鱼糜制品的制备
        3.2.2 凝胶强度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鱼糜凝胶强度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七种淡水鱼鱼糜制品制备的变化过程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鱼糜制品的制备
        4.2.2 凝胶强度的测定
        4.2.3 白度的测定
        4.2.4 质构的测定
        4.2.5 鱼糜成型后持水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鱼糜凝胶强度
        4.3.2 白度
        4.3.3 质构
        4.3.4 凝胶成型后持水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7种淡水鱼鱼糜形成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的变化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鱼糜制品的制备
        5.2.2 肌原纤维蛋白的制备
        5.2.3 疏水作用力的测定
        5.2.4 二硫键含量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疏水作用力
        5.3.2 二硫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我国主要淡水鱼品种脂质特征分析及其鱼肉凝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脂质的分类
        1.1.1 油脂
        1.1.2 类脂
        1.1.2.1 磷脂
        1.1.2.2 糖脂
        1.1.2.3 胆固醇及其酯
    1.2 淡水鱼脂质的提取方法
        1.2.1 有机溶剂提取法
        1.2.2 超临界流体萃取
        1.2.3 其他方法
    1.3 淡水鱼脂质的分析检测方法
        1.3.1 层析法
        1.3.2 气相色谱法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 脂质对鱼糜凝胶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30种淡水鱼肌肉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样品前处理
        2.2.3.2 脂肪的提取
        2.2.3.3 脂肪酸的甲酯化
        2.2.3.4 脂肪酸的GC-MS分析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30 种淡水鱼粗脂肪的含量
        2.3.2 30 种淡水鱼脂肪酸组成
        2.3.2.1 饱和脂肪酸
        2.3.2.2 不饱和脂肪酸
        2.3.2.3 EPA和DHA总相对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淡水鱼磷脂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样品前处理
        3.2.3.2 脂肪的提取
        3.2.3.3 样品制备
        3.2.3.4 色谱分析条件
        3.2.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色谱条件优化选择
        3.3.1.1 色谱柱的选择
        3.3.1.2 检测器的选择
        3.3.1.3 流动相的选择
        3.3.1.4 柱温的选择
        3.3.1.5 蒸发光温度的选择
        3.3.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3.3.3 方法的精密度
        3.3.4 回收率
        3.3.5 翘嘴红鲌磷脂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0种淡水鱼磷脂的含量测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样品前处理
        4.2.3.2 脂肪的提取
        4.2.3.3 样品制备
        4.2.3.4 色谱分析条件
        4.2.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磷脂标准品的标准曲线
        4.3.2 淡水鱼肌肉磷脂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种类淡水鱼糜品质特性与磷脂的相关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3.1 鱼糜凝胶制作工艺流程
        5.2.3.2 鱼糜凝胶制作要点
        5.2.3.3 鱼糜凝胶质构的测定
        5.2.3.4 凝胶强度的测定
        5.2.3.5 鱼糜凝胶白度的测定
        5.2.3.6 鱼糜凝胶持水性的测定
        5.2.3.7 鱼糜凝胶脂肪含量及磷脂组成的测定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种类鱼糜的质构
        5.3.2 不同种类鱼糜的凝胶强度
        5.3.3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白度
        5.3.4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持水性
        5.3.5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脂肪含量及磷脂组成
        5.3.5.1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脂肪含量
        5.3.5.2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磷脂组成
        5.3.6 鱼糜品质特性与磷脂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同种类淡水鱼肌肉磷脂的HPLC-ELSD图谱
附录2 不同种类淡水鱼糜凝胶磷脂的HPLC-ELSD图谱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成果

(9)鳙鱼鱼酱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设备
    1.1 材料
    1.2 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鳙鱼鱼酱生产工艺流程
    2.2 鳙鱼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2.3 鳙鱼鱼酱稳定性研究
        2.3.1 变性淀粉的筛选
        2.3.2 黄原胶、CMC与变性淀粉对鱼酱稳定性的优化
        2.3.3 鱼酱保质期的测定
        2.3.4 鳙鱼鱼酱感官评定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鳙鱼蛋白等电点测定
    3.2 鳙鱼鱼酱稳定性研究
        3.2.1 变性淀粉的筛选
        3.2.1. 1 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试验
        3.2.1. 2 变性淀粉的热粘度稳定性试验
        3.2.2 黄原胶、CMC与变性淀粉对鱼酱稳定性的优化
        3.2.3 鱼酱保质期的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4.1 鳙鱼蛋白等电点对鳙鱼鱼酱稳定性的影响
    4.2 鳙鱼鱼酱稳定剂的优化

(10)淡水鱼贮藏品质分析及脉冲强光技术延长鲤鱼货架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淡水鱼现状
        1.1.1 我国淡水鱼的生产加工现状
        1.1.2 几种重要淡水鱼简介
    1.2 水产品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低温保鲜
        1.2.2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
        1.2.3 其他保鲜技术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四种重要淡水鱼贮藏品质差异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处理
        2.3.2 色差分析
        2.3.3 质构分析
        2.3.4 低场核磁测定水分迁移
        2.3.5 挥发性盐基氮
        2.3.6 K值
        2.3.7 菌落总数测定
        2.3.8 电子鼻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物理指标分析
        2.4.2 化学指标分析
        2.4.3 电子鼻分析
        2.4.4 相关性分析
        2.4.5 小结
第三章 低温贮藏条件对鲤鱼肉贮藏品质及水分迁移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处理
        3.3.2 感官评价
        3.3.3 色差分析
        3.3.4 电子鼻
        3.3.5 质构测定
        3.3.6 低场核磁共振法研究水分迁移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感官分析
        3.4.2 色差分析
        3.4.3 挥发性气味分析
        3.4.4 质构分析
        3.4.5 鲤鱼各组分水分相对含量的变化
        3.4.6 水分迁移变化分析
        3.4.7 感官评定与仪器测试的相关性分析
        3.4.8 鲤鱼水分迁移与质构的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脉冲强光技术延长鲤鱼货架期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脉冲强光杀菌处理
        4.3.3 感官评定
        4.3.4 质构测定
        4.3.5 菌落总数
        4.3.6 TVB-N
        4.3.7 色差分析
        4.3.8 电子鼻
        4.3.9 相关性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脉冲强光杀菌条件的确定
        4.4.2 脉冲强光杀菌对鲤鱼肉感官品质的影响
        4.4.3 脉冲强光杀菌对鲤鱼肉质构的影响
        4.4.4 脉冲强光杀菌对鲤鱼肉菌落总数的影响
        4.4.5 脉冲强光杀菌对鲤鱼肉挥发性盐基氮的影响
        4.4.6 脉冲强光杀菌对鲤鱼肉色泽的影响
        4.4.7 脉冲强光杀菌对鲤鱼肉气味的影响
        4.4.8 相关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鳙鱼的加工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短时微流水处理对池塘养殖鳙鱼肌肉滋味品质的影响[J]. 高琴,安玥琦,陈周,熊善柏. 水生生物学报, 2021(05)
  • [2]淡水鱼剖切加工设备的试验分析与设计[D]. 王选.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3]液氮速冻和超声辅助解冻对鳙鱼片品质影响的研究[D]. 李冬妮. 浙江大学, 2021
  • [4]小型自动化淡水鱼前处理机的研制[D]. 陈行. 成都大学, 2021(07)
  • [5]鱼头脂质指纹图谱及鱼头汤改善HepG2高脂细胞模型脂质沉积作用[D]. 张静.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6]鳙鱼和三文鱼头汤煮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迁移规律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苏红.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淡水鱼鱼糜凝胶特性及凝胶形成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变化的研究[D]. 王玉林.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8]我国主要淡水鱼品种脂质特征分析及其鱼肉凝胶性能研究[D]. 韩迎雪.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9]鳙鱼鱼酱的稳定性研究[J]. 林日高,潘玉华. 中国调味品, 2018(09)
  • [10]淡水鱼贮藏品质分析及脉冲强光技术延长鲤鱼货架期的研究[D]. 王立娜. 渤海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鳙鱼加工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