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可调离子交换柱的设计

pH可调离子交换柱的设计

一、可调PH值离子交换柱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关健,贾燕飞,张葆鑫,赵国中[1](2022)在《4D生物打印在组织工程的应用》文中认为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3D生物打印已经成为组织工程学的重点研究领域,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解决。4D生物打印是最新兴起的一种技术,它成为了组织工程下一代的主要解决手段。目的:根据不同形状转变原理而分别介绍4D生物打印的材料和方式,探讨4D生物打印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方法:以"4D bioprinting,4D biofabriation,printing,smart materials,smart scaffold,shape memory polymers,tissue engineering"或"4D生物打印,4D生物制造,打印,智能材料,智能支架,形状记忆聚合物,组织工程"等作为检索词,应用互联网在CNKI、PubM ed、SCIE数据库检索2016-01-01/2021-01-01发表的相关文献共127篇,经过第一作者筛除并追加收录优质参考文献,共纳入106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4D生物打印是最新兴起的一种技术,它将时间的概念和3D生物打印相结合作为第四维度,4D生物打印能够制造复杂的具有功能性的结构;(2)它可以通过使用智能材料制作动态的三维生物结构,这些结构可以在各种刺激下改变形状;(3)印刷细胞结构的功能转变和成熟也被认为是4D生物打印其中的一种形式;(4)该技术为组织工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虽然该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备受瞩目,但由于其尚处于兴起阶段,若想实现临床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发展。

张勇,薛顺昌,杨净,高海丽,闫新华,贾晓东,曹阳,王诗文,罗河伟,闫继[2](2021)在《CoAl-LDHs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超级电容器具有高的功率密度、快速的充放电能力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优点。而钴铝双金属氢氧化物(CoAl-LDHs)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比如具有较好的电荷和质量输运性能以及较高的比电容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本文综述了CoAl-LDHs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其性能,其中包括:水热法、共沉淀法、均匀沉淀法、溶胶-凝胶法以及离子交换法,还对不同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总结了CoAl-LDHs不同的改性方法,包括:碳材料改性、金属掺杂改性、Ni(OH)2改性以及MoS2改性。通过比较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和所制备材料结构、电化学性能的差异,对CoAl-LDHs电极材料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对今后CoAl-LDHs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旭[3](2021)在《中空多孔AgO微球的制备及其杀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gO具有极强的杀菌能力、抗菌广谱性、理想的禁带宽度和高的电池比容量,在饮用水净化、耐药细菌杀灭、光催化和电池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制备的AgO主要是棒状、片状、圆形等零维、一维或二维纳米颗粒,存在比表面积较小、颗粒易团聚、反应位点聚集等问题,导致其杀菌活性和光催化性能等性能降低。将材料制成中空多孔结构有望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文以价格低廉、结构稳定、易于通过碱浸泡去除的气相SiO2纳米球作为模板,结合强静电吸附和化学氧化制备中空多孔AgO微球。利用SEM、TEM、XRD、AgO含量测试、BET等方法研究银氨溶液pH值和浓度、NaOH浸泡时间和浓度等因素对材料形貌、颗粒尺寸、粒径分布、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等的影响。采用烧瓶振荡法和平板计数法研究中空多孔微球AgO含量和孔结构等对其杀菌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气相SiO2纳米球为模板,借助[Ag(NH3)2]+和SiO2纳米球间的强静电吸附作用在SiO2纳米球表面包覆了[Ag(NH3)2]+,再利用NaCl除去NH3,然后通过化学氧化和NaOH浸泡除模板成功制备出具有更高比表面积和增强杀菌活性的中空多孔AgO微球。银氨溶液的pH值影响气相SiO2纳米球在银氨溶液中的分散性以及[Ag(NH3)2]+在SiO2上的吸附量和吸附紧密程度,进而影响中空多孔微球的结构和AgO含量。随着银氨溶液pH值增大,中空多孔微球的尺寸减小、粒径分布变窄且逐渐变得疏松多孔,出现中空结构且壳层厚度减少。此外,银氨溶液pH增大使中空多孔微球的AgO含量、比表面积和杀菌效果先增大后减小,其中pH值为6时AgO含量最高(79.98%),而pH值为8时,比表而积最大(28.653 m2/g),杀菌性能最强,杀菌率达到99.729%。银氨溶液浓度主要通过控制[Ag(NH3)2]+的吸附量来影响中空多孔微球的尺寸、孔结构和壳层厚度。随着银氨溶液浓度增加,中空多孔AgO微球尺寸变大,壳层逐渐变得致密,壳层厚度增加;银氨溶液浓度增大后,中空多孔微球的AgO含量先增大后减小;而比表面积下降,在0.15 mol/L时最大,为29.602 m2/g,此时杀菌效果最好。NaOH浸泡可以去除SiO2核,获得中空多孔结构。浸泡时间越长,SiO2去除越完全,中空多孔微球壳层变得疏松多孔,壳层厚度减小,使得AgO微球的比表面积和AgO含量得到提高,进而提高AgO的杀菌活性。但浸泡时间过长,中空多孔结构易坍塌,使得AgO微球的比表面积降低,从而使杀菌活性减弱;NaOH浸泡时间为16h时,此时中空多孔AgO微球的比表面积为24.496 m2/g,AgO的含量为71.40%,杀菌率为99.600%。增加NaOH浓度也可使中空多孔结构变得疏松、壳层厚度降低且AgO含量增大。当NaOH浓度为3.0 mol/L时,中空多孔微球获得最佳的结构和性能,此时AgO含量为85.49%、比表面积为38.173 m2/g、杀菌率为99.956%。

郑慧玲[4](2020)在《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污染物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向环境中释放了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等各种方式进入到人体中,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由工业活动所排放的各种有毒化学品,如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等引起的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制备用于去除水中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的高效吸附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氧化石墨烯(Granphene oxide,GO)是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和重要的石墨烯衍生物,具有层片状结构、大比表面积、良好的分散性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这促进了GO作为复合材料支撑材料的应用。本论文制备了多种功能化GO复合材料,对所得的样品做了大量的表征分析,并利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三种功能化GO复合材料从水溶液中去除污染物的性能。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了由β-环糊精修饰GO的复合材料(β-CD-GO),并用于吸附无机重金属离子(Pb(Ⅱ))和有机污染物(1-naphthol)。考察了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β-CD-GO的吸附性能。吸附动力学显示Pb(Ⅱ)和1-naphthol在β-CD-GO上的吸附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化学吸附是速率限制的主要因素。在303 K温度时,利用Langmuir等温线模拟β-CD-GO对Pb(Ⅱ)和1-naphthol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49.56和207.66 mg.g-1。根据宏观吸附实验和微观表征分析结果,我们判定Pb(Ⅱ)的主要机理是表面络合和静电作用,1-naphthol在β-CD-GO上吸附的主要机理是π-π相互作用。实验结果为从实际废水中去除Pb(Ⅱ)和1-naphthol提供了新的思路。(2)多巴胺与肟基的有效结合能显着提高吸附性能。为了表征多巴胺与水杨醛肟质量比在提高吸附性能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快速一步法成功合成了具有不同多巴胺与水杨醛肟质量比(即1:0.5、1:1、1:2和1:4)的新型聚多巴胺/水杨醛肟官能化磁性氧化石墨烯(MGO-PDA/oxime)。结果表明,多巴胺与水杨醛肟的质量比影响了聚合物壳的厚度、官能团、结晶度、表面电荷,以及复合材料的吸附容量。MGO-PDA/oxime中多巴胺与水杨醛肟的质量比为1:2(即MGO-PDA/oxime-2)时表现出最佳的Pb(Ⅱ)去除性能,最大吸附量为261.55 mg·g-1,Pb(Ⅱ)在MGO-PDA/oxime-2上的吸附速度快,对pH和温度依赖性强。MGO-PDA/oxime-2材料吸附效率高、易分离和重复性好,可作为重金属污染清除的合适材料。(3)利用GO和ZIF-8在磁性氧化铁颗粒上的逐层组装方法,成功地制备了一种新型强磁性核壳微球复合材料(Fe3O4@GO@ZIF-8)。采用多种不同的表征技术对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Fe3O4@GO@ZIF-8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大比表面积和相当丰富的官能团。考察了时间、pH、初始浓度和温度对Fe3O4@GO@ZIF-8吸附As(Ⅲ)和As(Ⅴ)性能的影响。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Fe3O4@GO@ZIF-8具有快速吸附动力学和良好的吸附性能。根据离子扩散模型和XPS分析可知,As(Ⅲ)和As(V)在Fe3O4@GO@ZIF-8上的吸附是表面络合和静电作用的结果。此外,Fe3O4@GO@ZIF-8具有良好的可回收性和结构稳定性。这些研究证明了 Fe3O4@GO@ZIF-8在富砷污染物吸附分离中的潜力。综上所述,这三种GO复合材料显示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和循环利用价值,这些发现对高效吸附材料的开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陈盼盼[5](2020)在《复合配体接枝法制备新型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及其分离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模式色谱(mixed-mode chromatography,MMC)是一种选择性可调、分辨率高、载样量大的色谱技术。MMC利用固定相和溶质之间多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多模式色谱保留机制,因此一个MMC色谱柱可以取代两个或两个以上传统的单模色谱柱。近年来,各种新型混合模式色谱分离材料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极大地拓展了色谱在复杂样品分析分离中的应用。根据MMC固定相基材以及功能单体的不同,混合模式色谱的种类可分为双分离模式或者三分离模式。相比于单模式色谱,混合模式色谱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所以对于MMC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商业化生产的价值。在本项研究中,采用表面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两种新型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材料,并对所制备固定相进行了多种表征,对其多模式的分离效果以及色谱柱的稳定性做了详细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反相/亲水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和性能评价:通过改性L-组氨酸制备了 2-甲基丙烯酰氨基组氨酸(MAH),将MAH和三聚氰酸三烯丙酯(TAC)通过两次自由基聚合到经过双键硅烷化后的硅胶上,然后经过装柱后得到了反相/亲水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Sil@TAC@MAH)。对固定相进行了元素分析(EA)、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表征,证明功能单体在固定相上接枝成功。在反相色谱模式下以苯酚类和磺胺类物质为分析物探究了该固定相的反相模式色谱分离性能,在亲水模式下以苯甲酸类化合物和核苷碱基类物质为分析物探究了该固定相的亲水模式色谱分离性能,通过改变流动相条件探究了Sil@TAC@MAH固定相的分离规律,并通过重复实验验证了色谱柱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分析所有实验结果总结出Sil@TAC@MAH固定相的分离机理。2、反相/亲水/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和性能评价:制备了 3-(2,3-二羟基丙基)-1-乙烯基咪唑氯盐(DiOH-Cl)咪唑离子液体。以硅胶为基质,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TAC和DiOH-Cl逐层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逐层到硅胶微球表面,合成了一种新型固定相(Sil@TAC@DiOH-Cl),通过表征证明固定相合成成功。将该材料用于亲水模式、反相模式以及离子交换模式下的色谱分离。结果显示:在亲水作用色谱模式下,可实现对核苷、碱基、维生素等典型的强极性溶质分离;在反相色谱模式下成功对磺胺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卤代苯胺等非极性溶质实现分离;在离子交换色谱模式下对常见的无机阴离子实现分离。又通过重复实验验证了 Sil@TAC@DiOH-Cl色谱柱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该固定相是一种稳定性好、色谱性能优良的混合模式色谱填料。

顾悦[6](2020)在《金属(Zr、Fe、Al)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复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大规模生产和过度的使用农药、清洁剂和肥料,导致大量含磷废水进入水环境系统,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破坏生态平衡的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过量重金属的排放对整个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吸附法是解决富营养化以及重金属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现有的吸附剂材料存在吸附容量小、不易回收等缺点,不能很好地解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因此,制备高性能的吸附剂并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再应用于实际水体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本论文首先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制备了尺寸可调的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探究了其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其次,针对砷污染,制备了形貌可控的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Fe/Mg-MIL-88B),探究了其对砷酸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另外,针对重金属污染,制备了铝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H2-MIL-53)/木炭复合膜(NH2-MIL-53/WC)、木质素磺酸钠修饰的g-C3N4/木炭凝胶复合膜(LS-C3N4/CWS),研究了其对铅、镉、铜等重金属的吸附性能以及吸附机理;最后,制备了细菌纤维素复合膜并研究了其对多种污染物的去除性能。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水体富营养化已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开发具有丰富结合位点的新型吸附材料,用于高效地捕获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磷酸盐。本文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地合成了尺寸可调的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和乙酸的量可有效地调控UiO-66晶体的尺寸,从而探究了 UiO-66晶体尺寸对磷酸盐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尺寸为30-70nm的UiO-66对磷酸盐的饱和吸附容量可达415 mg/g,优于文献报道的大多数磷酸盐吸附剂。同时,UiO-66可以在几分钟内将高浓度磷酸盐降低至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排放标准。更重要的是,Zr-OH基团与磷酸盐之间的强亲和力,使得UiO-66表现出显着的磷酸盐吸附选择性。此外,制备的UiO-66可以用于多次循环,而去除性能没有明显下降。以上研究表明,制备的UiO-66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磷酸盐的高效去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合理设计具有特定成分和结构特征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对于扩展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地制备了水稳定的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Fe/Mg-MIL-88B(n),并用于砷吸附。制备的Fe/Mg-MIL-88B(n)呈纺锤状,其长径比与比表面积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中的Fe/Mg摩尔比调节。基于双组分优势,Fe/Mg-MIL-88B(n)与单金属Fe-MIL-88B相比,具有更快吸附速率和更高的吸附容量。此外,在Fe/Mg摩尔比为0.5的Fe/Mg-MIL-88B(0.5)中,砷的饱和吸附量高达303.6mg/g,优于大多数报道的砷吸附剂。研究结果表明,Fe/Mg-MIL-88B(0.5)吸附剂有望对砷污染的水进行深度净化。3、铅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性能的铅吸附剂。本文基于自牺牲模板法成功地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丰富活性位点和强吸附能力的NH2-MIL-53/木炭复合膜。得益于独特的三维分级孔结构和NH2-MIL-53中氨基对Pb2+的特异性亲和力,NH2-MIL-53/木炭复合膜表现出卓越的Pb2+去除能力。同时,NH2-MIL-53/木炭复合膜很容易从水体中分离,克服了常规纳米吸附剂不易回收的缺点。此外,NH2-MIL-53/木炭复合膜可用于连续废水净化系统,每千克吸附剂可有效处理2200 Kg含铅废水至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限值(10 ppb)。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研究均表明NH2-MIL-53/木炭复合膜在实际废水处理中具有一定应用潜力。4、基于木材的吸附剂具有廉价、可持续和生物可降解性的优势。本文通过在氩气下对尿素浸渍的去木质素木材进行热解,然后通过木质素磺酸盐(LS)的改性,成功地制备木质素磺酸盐修饰的g-C3N4/木炭凝胶复合膜(LS-C3N4/CWS)。制备的LS-C3N4/CWS对Pb2+、Cd2+和Cu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59.6、329.1和173.5mg/g。此外,LS-C3N4/CWS便于回收,经过十次吸附再生循环后仍保持较高的去除效率。此外,LS-C3N4/CWS可以直接用作超滤膜,以连续处理大量模拟废水,并将其降至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允许浓度。以上研究表明,LS-C3N4/CWS是一种理想的吸附剂材料。5、细菌纤维素具有氢键结合力强、优异的成膜性能、高抗张强度、弹性模量、极强的水合性等特点。本文将培养的湿细菌纤维素膜打浆并分散后,制得的细菌纤维素浆液与MOFs材料(UiO-66、Fe-MIL-88B)或无机纳米材料(MoS2、MnO2、MgO)充分混合,利用纤维素大分子上羟基的氢键作用,通过真空抽滤,制成功能性薄膜。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细菌纤维素复合膜保留了纳米粉体材料的吸附性能,同时兼具细菌纤维素膜高抗拉强度的优势,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极强的发展前景。

杨苗秀[7](2020)在《离子液体官能团修饰的纤维素吸附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大量含有染料、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如蛋白质等污染物的废水排放入江河湖海,亟待处理。而得益于操作简便性,吸附法成为了处理废水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现有的吸附剂依然存在价格昂贵,吸附效率不高等问题,阻碍了它们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因此,将价廉易得、可生物降解的纤维素作为吸附剂基质是功能吸附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由于天然纤维素内在的化学结构特点,它与水相中污染物之间的作用较弱,吸附性能较差。因此,将可对污染物产生良好作用的功能性化合物接枝到纤维素材料表面,是构筑高性能纤维素基吸附剂的重要方法。咪唑离子液体不仅可以与客体分子产生多重的相互作用,提高其吸附能力,同时其独特的结构可调性,使其适用于不同、化学改性反应的过程。此外,咪唑作为一种亲核试剂叔胺,可以与卤代烃易于发生烷基化反应,有利于对材料进行改性,生成和制备具有阳离子咪唑官能团的结构。因此,咪唑离子液体官能团修饰的功能性吸附材料在污染物分离和处理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应用特质。本文以纤维素材料为基质,咪唑离子液体作为改性剂,通过设计和调节不同的离子液体结构以及改性方法,获得针对不同水相污染物的纤维素基吸附功能材料。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咪唑离子液体官能团与阴离子染料刚果红间可以产生多重相互作用的原理,本研究通过在纤维素上进行酯化反应和烷基化反应,制备了一种咪唑离子液体官能团功能化的纤维素纸基吸附材料。修饰后的材料,其Zeta电位和孔隙率等较原始纸基材料均有明显提高,咪唑离子液体官能团的接枝含量为1.2 mmol·g-1。另外,吸附实验证明,改性后材料对刚果红染料展现了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量增至改性前的3.5倍,可达到563±21 mg·g-1。通过探究吸附机理发现,吸附量的显着增加是由于水相中咪唑离子液体官能团与刚果红分子间的静电作用、氢键作用和π-π共轭等多重相互作用力所致。(2)考虑到纤维素材料功能化过程中,反应条件对纸基材料性能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反应过程较为温和的纤维素氧化反应和席夫碱反应,通过设计合成含有氨基官能团的咪唑离子液体,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纸基形态的咪唑离子液体改性纤维素吸附剂。通过化学结构表征发现,所制备的纤维素吸附剂具有优异的离子液体接枝含量(2.1 mmol·g-1),将其用于水相中六价铬离子的吸附去除时,最高吸附量可达134 mg·g-1,是改性前纸基材料吸附量的5倍以上。通过结合吸附模型的拟合结果并表征吸附前后材料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和元素变化,发现咪唑离子液体改性的纸基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六价铬的去除过程不仅包括复杂的吸附作用,还存在将高毒性六价铬转变为较低毒性三价铬的还原过程。(3)为了进一步增强咪唑离子液体官能团修饰纤维素材料的吸附能力,本研究从增加作用位点和增强材料网孔结构两个角度出发,以含大量作用位点的聚咪唑离子液体作为改性剂,将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多网孔结构的纤维素气凝胶作为基质,制备了聚离子液体改性的纤维素气凝胶吸附材料。该吸附材料表现出高孔隙率和强正电性,同时其聚咪唑离子液体的接枝含量为3.8 mmol·g-1。将所制备的功能化气凝胶用于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研究,由于聚离子液体中的咪唑阳离子官能团和氨基侧基可以与牛血清白蛋白产生静电相互作用、π-π堆积、氢键和疏水作用等多重相互作用,改性后的吸附材料吸附量可提高至918 mg·g-1。综上所述,本文以价格低廉、天然可降解的纤维素为基材,利用具有结构可调性的咪唑离子液体作为功能化试剂,通过一系列不同的修饰方法,设计、构筑了三种含咪唑离子液体官能团的纤维素基吸附剂,并探究了其吸附性能与吸附机理。该材料的成功制备,一方面能有效处理水相中染料、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净化水资源,提高纤维素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为获得高效、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生物质吸附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案。

杨克诚[8](2018)在《基于离子交换的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深水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乙二醇再生回收系统(MRU)脱盐环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MRU中脱盐环节不仅有利于再生得到纯度较高的乙二醇,而且对于减缓系统设备腐蚀与结垢有很大的帮助。调研国内外文献,结合某深海气田乙二醇富液组成,采用离子交换技术进行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如下。首先,进行树脂的筛选。根据国内主要生产的离子交换树脂种类和性能,结合乙二醇富液组成与脱盐要求,初步选择能够实现脱盐目的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结合扫描电镜,验证了离子交换脱乙二醇富液中盐分的可行性,并且经比对不同离子交换树脂的脱盐效果和脱盐时间,分别使用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和201×4阴离子交换树脂除去乙二醇富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其次,论文主体部分通过实验手段,对乙二醇富液离子交换法脱盐的工艺进行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批量吸附实验和交换柱实验。在批量吸附实验部分,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剂量、分离体系温度、溶液初始pH以及搅拌强度对吸附率和吸附速率的影响,总结了参数影响规律并分析其原因,给出了达到脱盐目的宜采用的参数取值范围和脱盐周期。通过研究再生液浓度和再生液用量对于树脂再生效果的影响,优选出恰当的再生液种类并确定出相应再生液浓度和消耗量。在交换柱实验(穿透曲线)部分,考虑工程实际应用,模拟离子交换树脂固定床吸附,研究了离子交换柱脱盐的特点以及工艺参数的影响(主要是高径比和液相流动速度),并给出了离子交换柱高径比,流动速度等参数。最后,进行了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法脱盐的热、动力学分析。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法脱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在热力学分析中,采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分析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乙二醇富液中离子的等温吸附模型,进而判定出乙二醇富液中各离子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状态。在动力学分析中,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吸附过程进行的推动力、吸附过程控制步骤、吸附速率模型等。以上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工艺具有参考意义,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在研究其他乙二醇富液体系脱盐工艺中可以借鉴。研究成果和结论对工程应用中,设计离子交换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流程装置、确定工艺参数范围、进行成本估算等具有指导意义。

陈粤华[9](2017)在《基于离子液体的稀土与过渡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研究》文中提出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角度来看,从废弃的材料或者伴生矿产中高效分离稀土金属是有效解决稀土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设计、开发环境友好的绿色液-液萃取分离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极低的蒸气压、低熔点、不可燃、结构可调变等,离子液体已在有机合成、催化反应、电化学及功能材料的制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替代传统的易挥发、有毒易燃的有机溶剂,在金属离子的液-液萃取分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绿色化学的理念,目前离子液体用于金属离子的萃取还存在若干重要问题,例如,萃取过程中经常需要外加萃取试剂,把离子液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使用,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效果较差,萃取过程中离子液体的交换损失,萃取后金属离子的回收以及离子液体的循环利用等。利用离子液体结构可调变的特点,设计和开发可持续的功能化离子液体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No.21273062)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羧基功能化咪唑离子液体,定量地研究了这些离子液体的酸碱性质和溶剂化特性,建立了基于离子液体的稀土金属(钕、钐、钪)与过渡金属(铁、钴)、镧系金属(镧、钐、镥)离子选择性分离的新方法。同时,开发了亲水性离子液体四丁基鏻硝酸盐和硝酸钠双水相体系,并用于稀土钕与过渡金属钴和镍的选择性分离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设计、合成了四种溴化羧基功能离子液体([{(CH2)nCOOH}mim]Br,n=l,3,5,7),在298.2 K和不同离子强度下,测定了这些离子液体在纯水及水-有机物(乙醇,乙二醇,异丙醇和二甲亚砜,x=0.1)混合溶剂中的解离常数pKa,通过扩展的活度系数方程,计算了离子液体在不同溶剂中的热力学解离常数(pKaT)。实验结果表明,介质的离子强度和有机溶剂的添加对pKa和pKaT均有较显着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的溶剂化效应和它们从水到混合溶剂的转移自由能来解释。这些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为认识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在后续选择性分离金属离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2.设计、合成了三种阴离子为[Tf2N]-的疏水性羧基功能化咪唑离子液体([(CH2)nCOOHmim][Tf2N])(n=3,5,7),并将这些离子液体直接用于溶液中Nd(Ⅲ)/Fe(Ⅲ)、Sm(Ⅲ)/Co(Ⅱ)的选择性分离。系统地考察了相体积比、接触时间、溶液的pH、离子液体烷基链的长度和体系温度对金属离子萃取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金属离子的萃取率可达到99.0%,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成功地将Nd(Ⅲ)/Fe(Ⅲ)、Sm(Ⅲ)/Co(Ⅱ)进行了选择性分离,分离因子高达104-105。萃取之后,用稀HCl、HN03和草酸即可使金属离子有效地被反萃出来,同时离子液体再生并用于下一个循环过程。该萃取过程无需有机溶剂及外加萃取剂,且不存在离子液体的交换损失。因此,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为废弃永磁材料钕铁硼及钐钴永磁材料中稀土金属的选择性回收提供了一种高效、简单、绿色的分离方法。3.发展了以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CH2)nCOOHmim][Tf2N])(n=3,5,7)为萃取剂、常规咪唑离子液体([Cnmim][Tf2N])(n=4,6,8,10)为稀释剂的萃取体系,成功用于水溶液中Sc(Ⅲ)与Y(Ⅲ)、镧系金属的选择性分离。对萃取参数如溶液的酸度、萃取剂的烷基链长、稀释剂的烷基链长和温度作了系统地考察。结果表明,在pH 4.2的条件下,Sc(Ⅲ)的萃取率为99.5%。通过调节水相的pH值,Sc(Ⅲ)可与Y(Ⅲ)、镧系金属离子选择性分离,分离因子为103。萃取之后,用稀硝酸可将Sc(Ⅲ)反萃出来。利用斜率分析方法探讨了金属离子的萃取机理,认为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中的质子和稀释剂的阳离子共同参与了交换,这使离子液体的交换损失量大大地降低。因此,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和常规离子液体相结合,为稀土金属钪与钇、镧系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提供了高效、清洁的新方法。4.设计了亲水性离子液体[P4444][NO3]或[N4444][NO3]与无机盐NaNO3、NH4NO3形成的双水相体系。在298.1K测定了双水相体系的双结线,考察了温度对双水相体系的影响,研究了[P4444][NO3]与NaNO3构建的双水相体系对稀土金属Nd(Ⅲ)的萃取性能,考察了溶液的pH值、无机盐和离子液体的用量对Nd(Ⅲ)萃取率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Nd(Ⅲ)的萃取率高达99.7%,而且可以实现Nd(Ⅲ)与过渡金属Co(Ⅱ)和Ni(Ⅱ)的选择性分离,分离因子为1626。采用草酸钠可将离子液体相中的Nd(Ⅲ)反萃出来,同时实现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在萃取体系中,离子液体既是双水相的组分又是金属离子的萃取剂,无需外加有机溶剂和萃取剂,同时避免了含氟原子的疏水性离子液体的使用。这些优点表明,该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可有效地用于Nd(Ⅲ)与Co(Ⅱ)和Ni(Ⅱ)的选择性绿色分离。

张兰君[10](2014)在《Pelota及p53上调凋亡控制因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生物大分子X射线晶体学结构生物学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解释生命的分子机制。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技术(NMR)和冷冻电镜(cryo-EM)三维重构是当今结构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手段。这三种方法各有独到之处,又各有局限和不足。作为最早发展起来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手段,X射线晶体学是目前解析蛋白质结构的主要手段。目前PDB(ProteinDataBank)中收录的蛋白结构中,大约有85%是利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获得的。本章对本论文重点使用的技术手段——X射线晶体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介绍:X射线晶体学的基本原理、蛋白晶体的培养、衍射数据的收集处理、相位获取的方法原理、模型构建及修正等。对于本论文所采用的分子置换法和相关软件我们将做重点介绍。2人源Pelota的结构生物学研究Pelota在进化上是非常保守的RNA结合蛋白。在古细菌、酵母、果蝇、小鼠以及人类中,都存在Pelota蛋白。人类和小鼠的Pelota同源性高达到95%。Pelota是由三个结构域组成的,含有保守核定位信号(PRKRK)的N端结构域、与eEFl结构相似的中间结构域和C端酸性结构域。Pelota蛋白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影响生殖细胞的形成。它的敲除会引发不育症。Pelota也参与蛋白翻译过程的调控,保证蛋白正确地翻译。Pelota在mRNA的监控机制中和核糖体的循环利用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Pelota是很有潜力的药物靶点,它的研究为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本章采用结构生物学方法人源Pelota研究进行研究。我们得到了 2.6A Pelota C端结构域/酸性尾巴的蛋白晶体,其结构与eRFl C domain结构基本上一致,但是不含minidomain,所以Pelota无法识别终止密码子和招募水解酶,所以只能参与mRNA的质量控制。这里得到的结果为Pelota相关功能和疾病研究奠定了结构基础。3 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UMA)是BCL-2家族中BH3-only亚家族成员,是p53促凋亡途径的必需因子。PUMA可以通过p53依赖途径及非依赖途径激活Bax/Bak寡聚化,增加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胞色素C释放、促进细胞凋亡。但PUMA的作用与p53状态无关,相比p53能够更直接的促凋亡,是癌症治疗中具有很大潜力的药物靶点。Hsc70是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组成型表达热休克蛋白,在细胞的蛋白质代谢及调控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Hsc70与PUMA相互作用,可能参与PUMA蛋白折叠或者降解途径,解析PUMA或PUMA与Hsc70蛋白复合结构,有助于了解PUMA促凋亡的分子机制。本章实验尝试多种方法都没有得到PUMA蛋白晶体,我们发现PUMA的第134-165位氨基酸会形成coiled coil结构,促使蛋白多聚,所以最后尝试进行PUMA多肽与Hsc70共结晶。同时我们还鉴定了 PUMA59-177与Hsc70 ATPase相互作用,ATPase和Hsc70C△ 1OkDa的结晶实验表明,Hsc70 C△ 10 kDa蛋白极容易断裂为Hsc70 ATPase和SBDβ,在结晶过程中ATPase形成蛋白晶体,最终我们得到两种不同结合状态的ATPase结构。一个结合有ATP分子,另一个则没有,ATP结合会诱导ATPase结构域的活性部位空间变小,改变ATPase结构域的构象。我们尝试了 PUMA多肽与Hsc70 ATPase复合物的共结晶,而在解析的结构中并没有PUMA的多肽。

二、可调PH值离子交换柱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调PH值离子交换柱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4D生物打印在组织工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资料来源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3质量评估
2结果Results
    2.1以形状变换为主的4D生物打印
        2.1.1响应物理刺激智能材料
        2.1.2响应化学刺激智能材料
    2.2以功能转换为主的4D生物打印
    2.3 4D生物打印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2.3.1 4D生物打印在神经组织的应用
        2.3.2 4D生物打印在心脏的应用
        2.3.3 4D生物打印在血管和气管中的应用
        2.3.4 4D生物打印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2.4当前挑战
3总结与展望Summary and prospects

(2)CoAl-LDHs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纯CoAl-LDHs的制备方法
    1.1 水热法
    1.2 共沉淀法
    1.3 均匀沉淀法
    1.4 溶胶-凝胶法
    1.5 离子交换法
2 CoAl-LDHs的改性
    2.1 碳材料改性
        2.1.1 石墨烯泡沫改性
        2.1.2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改性
        2.1.3 碳纳米管改性
        2.1.4 g-C3N4改性
    2.2 金属掺杂改性
        2.2.1 Ni改性
        2.2.2 Zn改性
    2.3 Ni(OH)2改性
    2.4 MoS2改性
3 结 论

(3)中空多孔AgO微球的制备及其杀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AgO概述
    1.2 AgO纳米材料的制备
    1.3 中空微球分类
        1.3.1 空心中空微球
        1.3.2 核壳中空微球
        1.3.3 多壳层中空球
    1.4 中空多孔微球的制备研究
        1.4.1 无模板法
        1.4.2 软模板法
        1.4.3 硬模板法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片状AgO粉末的制备
    2.3 中空多孔AgO微球的制备
    2.4 性能表征
        2.4.1 AgO含量测试
        2.4.2 BET分析
        2.4.3 XRD测试
        2.4.4 形貌结构分析
        2.4.5 SiO_2吸附Ag~+量测试
        2.4.6 杀菌性能测试
3 吸附工艺对中空多孔AgO微球制备及杀菌性能的影响
    3.1 气相SiO_2纳米球的表征
        3.1.1 气相SiO_2纳米球的形貌结构
        3.1.2 气相SiO_2纳米球的XRD分析
        3.1.3 气相SiO_2纳米球的比表面积分析
    3.2 片状AgO颗粒的表征
        3.2.1 片状AgO颗粒的形貌结构
        3.2.2 片状AgO颗粒的XRD分析
        3.2.3 片状AgO颗粒的比表面积分析
    3.3 银氨溶液pH值对中空多孔AgO微球结构和杀菌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银氨溶液pH值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SEM形貌
        3.3.2 不同银氨溶液pH值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TEM形貌
        3.3.3 不同银氨溶液pH值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XRD分析
        3.3.4 银氨溶液pH值对中空多孔AgO微球中AgO含量的影响
        3.3.5 银氨溶液pH值对中空多孔AgO微球比表面积的影响
        3.3.6 银氨溶液pH值对中空多孔AgO微球杀菌性能的影响
    3.4 银氨溶液浓度对中空多孔AgO微球形貌结构和杀菌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银氨溶液浓度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SEM形貌
        3.4.2 不同银氨溶液浓度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TEM形貌
        3.4.3 不同银氨溶液浓度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XRD分析
        3.4.4 银氨溶液浓度对中空多孔AgO微球中AgO含量的影响
        3.4.5 银氨溶液浓度对中空多孔AgO微球比表面积的影响
        3.4.6 银氨溶液浓度对中空多孔AgO微球杀菌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NaOH浸泡工艺对中空多孔AgO微球制备及杀菌性能的影响
    4.1 NaOH浸泡时间对中空多孔AgO微球结构和杀菌性能的影响
        4.1.1 不同NaOH浸泡时间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SEM形貌
        4.1.2 不同NaOH浸泡时间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TEM形貌
        4.1.3 不同NaOH浸泡时间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XRD分析
        4.1.4 NaOH浸泡时间对中空多孔AgO微球中AgO含量的影响
        4.1.5 NaOH浸泡时间对中空多孔AgO微球比表面积的影响
        4.1.6 NaOH浸泡时间对中空多孔AgO微球杀菌性能的影响
    4.2 NaOH浸泡液浓度对中空多孔AgO微球结构和杀菌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浓度NaOH浸泡液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SEM形貌
        4.2.2 不同浓度NaOH浸泡液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TEM形貌
        4.2.3 不同浓度NaOH浸泡液制得中空多孔AgO微球的XRD分析
        4.2.4 NaOH浸泡液浓度对中空多孔AgO微球中AgO含量的影响
        4.2.5 NaOH浸泡液浓度对中空多孔AgO微球比表面积的影响
        4.2.6 NaOH浸泡液浓度对中空多孔AgO微球杀菌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污染物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环境污染物的污染概况
        1.2.1 重金属污染现状
        1.2.2 有机物污染现状
        1.2.3 环境污染物的有效处理技术
    1.3 氧化石墨烯材料在环境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
        1.3.1 石墨烯概述
        1.3.2 氧化石墨烯简介
        1.3.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1.3.4 氧化石墨烯结构和性能
        1.3.5 氧化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去除环境中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3.6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意义
        1.4.2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固-液界面的吸附原理和主要分析方法
    2.1 固液界面吸附的原理
        2.1.1 吸附的基本理论
        2.1.2 物理吸附
        2.1.3 化学吸附
    2.2 影响固-液界面吸附的主要因素
        2.2.1 吸附剂的性质
        2.2.2 吸附质的特征
        2.2.3 实验条件
    2.3 固-液界面的宏观吸附
        2.3.1 吸附动力学
        2.3.2 吸附模型
        2.3.3 热力学研究
第3章 β-环糊精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高效吸附水溶液中的Pb(Ⅱ)和1-naphthol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GO的合成
        3.2.3 β-CD-GO的合成
        3.2.4 表征实验
        3.2.5 静态吸附实验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表征分析
        3.3.2 时间的影响和动力学分析
        3.3.3 pH值与离子强度的影响
        3.3.4 吸附等温线
        3.3.5 吸附温度和热力学研究的影响
        3.3.6 吸附机理
第4章 聚多巴胺/水杨醛肟功能化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对水中Pb(Ⅱ)的强化去除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MGO的合成
        4.2.3 MGO-PDA/oxime的合成
        4.2.4 表征实验
        4.2.5 静态吸附实验
        4.2.6 循环吸附实验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表征结果
        4.3.2 不同多巴胺与水杨醛肟质量比下制备的MGO-PDA/oxime复合材料对Pb(Ⅱ)离子的吸附
        4.3.3 时间的影响和动力学分析
        4.3.4 pH值的影响
        4.3.5 吸附等温线
        4.3.6 吸附温度和热力学研究的影响
        4.3.7 吸附机理
        4.3.8 MGO-PDA/oxime-2的循环利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Fe_3O_4@GO@ZIF-8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砷废物的高吸附分离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Fe_3O_4的制备
        5.2.3 Fe_3O_4@GO的制备
        5.2.4 Fe_3O_4@GO@ZIF-8的制备
        5.2.5 表征实验
        5.2.6 静态吸附实验
        5.2.7 循环吸附实验
    5.3 结果和讨论
        5.3.1 表征结果
        5.3.2 时间的影响和动力学分析
        5.3.3 pH值的影响
        5.3.4 吸附等温线
        5.3.5 吸附温度和热力学研究的影响
        5.3.6 吸附机理
        5.3.7 Fe_3O_4@GO@ZIF-8的循环利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复合配体接枝法制备新型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及其分离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混合模式色谱简介
    1.3 混合模式色谱的分类
    1.4 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1.5 混合模式色谱功能单体的介绍
    1.6 混合模式色谱应用领域的发展
    1.7 研究思路、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性组氨酸修饰新型硅胶在亲水、反相模式下的评价
    2.1 简介
    2.2 实验部分
    2.3 固定相的表征
    2.4 固定相的色谱分离
    2.5 小结
第三章 咪唑离子液体作为反相/亲水/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和性能评价
    3.1 简介
    3.2 实验部分
    3.3 固定相的表征
    3.4 固定相色谱分离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6)金属(Zr、Fe、Al)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复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1.2 水污染处理技术
    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概述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尺寸可调的UiO-66合成及其对磷酸盐的去除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材料制备
        2.2.3 材料表征
        2.2.4 吸附性能测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形貌和结构分析
        2.3.2 吸附动力学
        2.3.3 吸附等温线
        2.3.4 初始pH对磷酸盐吸附的影响
        2.3.5 共存阴离子对磷酸盐的吸附影响
        2.3.6 UiO-66的稳定性和循环性
        2.3.7 实际水体中的应用
        2.3.8 磷酸盐在UiO-66上的吸附机理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金属Fe/Mg-MIL-88B(n)的合成及其对砷的去除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材料表征
        3.2.3 吸附实验
        3.2.4 材料制备
    3.3 结果和讨论
        3.3.1 形貌和结构分析
        3.3.2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
        3.3.3 初始pH值对砷酸盐吸附的影响
        3.3.4 共存离子对砷吸附的影响
        3.3.5 Fe/Mg-MIL-88B(0.5)的稳定性和循环性
        3.3.6 实际水体中的应用
        3.3.7 吸附机理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H_2-MIL-53/木炭复合膜的合成及其对铅的去除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
        4.2.2 材料制备
        4.2.3 材料表征
        4.2.4 吸附性能测试
        4.2.5 动态吸附实验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形貌和结构分析
        4.3.2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
        4.3.3 动态吸附实验
        4.3.4 吸附后样品的结构表征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木质素磺酸盐修饰的g-C_3N_4/木炭凝胶复合膜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的去除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学试剂
        5.2.2 材料制备
        5.2.3 材料表征
        5.2.4 吸附性能测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形貌和结构分析
        5.3.2 选择性吸附
        5.3.3 吸附等温线
        5.3.4 吸附动力学
        5.3.5 pH的影响
        5.3.6 共存阳离子影响
        5.3.7 循环再生
        5.3.8 动态吸附性能
        5.3.9 吸附机理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细菌纤维素复合膜的合成及其对多种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化学试剂
        6.2.2 材料制备
        6.2.3 材料表征
        6.2.4 吸附性能测试
    6.3 结果和讨论
        6.3.1 形貌和结构分析
        6.3.2 吸附性能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7)离子液体官能团修饰的纤维素吸附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体污染
        1.1.1 水体典型污染物的污染来源及现状
        1.1.2 常见的处理方法
    1.2 纤维素吸附材料的发展现状
        1.2.1 天然纤维素吸附材料
        1.2.2 纤维素共混吸附材料
        1.2.3 纤维素化学修饰吸附材料
    1.3 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概述
        1.3.2 离子液体改性吸附材料的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咪唑离子液体官能团功能化纤维素材料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分析测试方法
        2.2.4 咪唑离子液体官能团功能化纤维素纸基吸附材料的制备
        2.2.5 吸附性能的测试及吸附机理的探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化学结构与表面元素
        2.3.2 材料的物理结构与表面形貌
        2.3.3 CBE中酯含量及CCP-Im中IM-IL官能团含量的计算
        2.3.4 CCP与CCP-Im的吸附性能
        2.3.5 CCP与CCP-Im的吸附机理
        2.3.6 CCP-Im的过滤性能
        2.3.7 CCP-Im的可重复使用性
    2.4 本章小结
3 含氨基咪唑离子液体修饰纤维素材料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分析测试方法
        3.2.4 咪唑离子液体改性纤维素纸基吸附材料的制备
        3.2.5 吸附性能的测试及吸附机理的探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CP-IL的化学结构与表面元素
        3.3.2 CCP与CCP-IL的物理结构与表面形貌
        3.3.3 DCP中醛基含量及CCP-IL中IM-IL官能团含量的计算
        3.3.4 CCP与CCP-IL的吸附性能
        3.3.5 CCP与CCP-IL的吸附机理
        3.3.6 CCP-IL的过滤性能
        3.3.7 CCP-IL的可重复使用性
    3.4 本章小结
4 聚离子液体改性纤维素材料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分析测试方法
        4.2.3 聚咪唑离子液体改性纤维素气凝胶吸附材料的制备
        4.2.4 D-CA中醛基含量及PIL-CA中IM-IL官能团含量的计算
        4.2.5 吸附性能的测试及吸附机理的探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CA与PIL-CA的化学结构与表面元素
        4.3.2 纤维素气凝胶的物理结构与表面形貌
        4.3.3 D-CA中醛基含量及PIL-CA中IM-IL官能团含量的计算
        4.3.4 R-CA和PIL-CA的吸附性能
        4.3.5 R-CA与PIL-CA的吸附机理
        4.3.6 PIL-CA的可重复使用性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创新点及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离子交换的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乙二醇脱盐技术
        1.2.2 国内乙二醇脱盐系统
        1.2.3 离子交换技术概述
        1.2.4 离子交换技术的应用
        1.2.5 离子交换技术的影响因素
        1.2.6 离子交换技术的热、动力学模型
        1.2.7 离子交换法在乙二醇富液体系中应用概况
        1.2.8 离子交换树脂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评价
    2.1 乙二醇富液体系的组成特点和脱盐
    2.2 离子交换平衡常数和选择性系数
        2.2.1 离子交换平衡
        2.2.2 选择性系数
    2.3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2.3.1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原则
        2.3.2 实验目的
        2.3.3 实验设备
        2.3.4 实验条件
        2.3.5 实验步骤
        2.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离子交换脱盐有效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交换脱乙二醇富液中盐的工艺参数影响
    3.1 离子交换法脱除乙二醇富液中盐的工艺流程
    3.2 离子检测方法
    3.3 批量吸附实验
        3.3.1 实验设备
        3.3.2 实验药剂
        3.3.3 离子交换树脂剂量的影响
        3.3.4 温度的影响
        3.3.5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3.3.6 搅拌强度的影响
        3.3.7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
        3.3.8 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生
        3.3.9 实验结论
    3.4 交换柱(穿透曲线)实验
        3.4.1 离子交换树脂剂量
        3.4.2 柱高的确定
        3.4.3 流速的影响
        3.4.4 流程实验
        3.4.5 实验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热、动力学分析
    4.1 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机理研究的意义
    4.2 实验设计
    4.3 热力学分析
        4.3.1 吸附等温线模型概述
        4.3.2 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
        4.3.3 结果与讨论
    4.4 动力学分析
    4.5 乙二醇富液体系离子交换脱盐热、动力学模型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离子液体的稀土与过渡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液体概述
        1.1.1 离子液体的种类
        1.1.2 离子液体的性质
    1.2 离子液体用于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
        1.2.1 离子液体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在萃取体系中用作稀释剂
        1.2.2 功能化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离子
        1.2.3 离子液体均相/液-液萃取金属离子
        1.2.4 离子液体双水相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的热力学解离常数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2.2.3 解离常数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液体的解离常数和热力学解离常数
        2.3.2 离子液体咪唑环上烷基链的长度对解离常数的影响
        2.3.3 溶剂效应对离子液体解离常数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用于铁/钕和钐/钴的选择性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3.2.3 萃取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相体积比和接触时间对金属离子萃取效率的影响
        3.3.2 溶液pH对金属离子萃取和铁/钕及钐/钴选择性分离的影响
        3.3.3 金属离子的浓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3.3.4 离子液体的烷基链长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3.3.5 温度的影响
        3.3.6 金属离子的反萃和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
    3.4 结论
第四章 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用于钪与钇/镧系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4.2.3 萃取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相体积比、体系温度和接触时间的影响
        4.3.2 离子液体萃取剂烷基链的长度和溶液pH值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4.3.3 离子液体稀释剂的烷基链长度的影响
        4.3.4 Sc(Ⅲ)的萃取机理分析
        4.3.5 Sc(Ⅲ)的萃取热力学研究
        4.3.6 Sc(Ⅲ)与钇/镧系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
        4.3.7 Sc(Ⅲ)的反萃
    4.4 结论
第五章 离子液体双水相用于钕与钴/镍的选择性分离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
        5.2.2 离子液体的合成和表征
        5.2.3 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相图的测定
        5.2.4 金属离子的萃取和反萃
        5.2.5 定量~1H NMR光谱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相图
        5.3.2 接触时间和溶液pH对Nd(Ⅲ)的萃取率的影响
        5.3.3 NaNO_3和离子液体的用量对萃取率的影响
        5.3.4 从Ni(Ⅱ)和Co(Ⅱ)中选择性分离Nd(Ⅲ)
        5.3.5 金属离子的反萃及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离子液体的~1H NMR和~(13)C NMR光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Pelota及p53上调凋亡控制因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生物大分子X射线晶体学
    1.1 结构生物学简介
    1.2 X射线晶体学的发展及主要流程
        1.2.1 X射线
        1.2.2 X射线晶体学的发展
        1.2.3 X射线晶体学原理
        1.2.4 X射线晶体学流程
    1.3 蛋白质的结晶
        1.3.1 蛋白质结晶原理
        1.3.2 蛋白质结晶方法
        1.3.2.1 蒸汽扩散法
        1.3.2.2 透析结晶
        1.3.2.3 批量微处理法
        1.3.2.4 液/液扩散结晶法
        1.3.3 影响蛋白质结晶的因素
        1.3.4 获得高分辨率蛋白晶体的方法
    1.4 衍射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1.5 相位的获得
        1.5.1 分子置换法
        1.5.2 单对或多对同晶置换法
        1.5.3 多波长和单波长反常散射法
        1.5.4 直接法
        1.5.5 单对同晶置换及反常散射法
        1.5.6 新型卤素快速浸泡法
    1.6 相位改善和扩展
    1.7 模型构建和结构修正
    1.8 参考文献
2 人源Pelota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2.1 前言
        2.1.1 Pelota的发现和结构
        2.1.2 Pelota的功能
        2.1.2.1 Pelota监控mRNA的质量
        2.1.2.2 Pelota与细胞周期
        2.1.2.3 Pelota控制生殖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2.1.2.4 Pelota参与80S空核糖体的循环利用
        2.1.3 HAX1的发现和结构
        2.1.4 HAX1的功能
        2.1.4.1 HAX1参与细胞凋亡
        2.1.4.2 HAX1参与mRNA 3'端非翻译区功能
        2.1.4.3 HAX1与细胞迁移
        2.1.4.4 HAX1与病毒蛋白结合
        2.1.4.5 HAX1与疾病发生
        2.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1.1 目的基因序列
        2.2.1.2 实验质粒及菌种
        2.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4 常用试剂和缓冲液的配置
        2.2.2 实验方法
        2.2.2.1 目的蛋白重组质粒的构建
        2.2.2.2 重组蛋白的表达
        2.2.2.3 重组蛋白的纯化
        2.2.2.4 重组蛋白的结晶
    2.3 实验结果
        2.3.1 Pelota fl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预表达
        2.3.1.1 Pelota fl重组质粒的构建
        2.3.1.2 Pelota fl的预表达
        2.3.1.3 Pelota fl表达纯化与结晶条件初筛
        2.3.2 Pelota fl突变的表达纯化和结晶条件初筛
        2.3.2.1 Pelota fl的定点突变
        2.3.2.2 Pelota fl Cys258Ser的纯化及结晶
        2.3.3 PelotaN端结构域的结晶
        2.3.3.1 PelotaN domain的表达纯化
        2.3.3.2 Pelota N domain稳定性及均一性检测
        2.3.3.3 Pelota Ndomain的结晶
        2.3.4 Pelota C domain/AT的表达纯化和结晶
        2.3.4.1 Pelota C domain/AT的表达纯化
        2.3.4.2 Pelota C domain/AT稳定性及均一性检测
        2.3.4.3 Pelota C domain/AT的结晶
        2.3.4.4 Pelota C domain/AT晶体衍射数据的收集
        2.3.4.5 Pelota C domain/AT晶体结构
        2.3.4.6 Pelota C domain/AT晶体结构与NMR结构对比
        2.3.4.7 Pelota C domain/AT晶体结构与eRF1 domain3结构对比
        2.3.5 HAX1相关实验
        2.3.5.1 HAX1与Pelota作用
        2.3.5.2 HAX1重组质粒的构建
        2.3.5.3 HAX1预表达
        2.3.5.4 HAX1与Pelota C domain/AT的共纯化
    2.4 分析与讨论
    2.5 小结
    2.6 参考文献
3 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3.1 前言
        3.1.1 细胞凋亡
        3.1.1.1 线粒体凋亡途径
        3.1.1.2 BCL-2家族蛋白
        3.1.2 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
        3.1.2.1 PUMA的发现
        3.1.2.2 PUMA结构特点
        3.1.2.3 PUMA转录调节
        3.1.2.4 PUMA促凋亡机制
        3.1.2.5 PUMA与癌症治疗
        3.1.3 热休克蛋白
        3.1.3.1 热休克蛋白介绍
        3.1.3.2 热休克蛋白70家族
        3.1.4 Hsc70蛋白
        3.1.4.1 Hsc70细胞定位
        3.1.4.2 Hsc70功能
        3.1.4.3 Hsc70结构
        3.1.4.4 Hsc70与HSP70差异
        3.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目的基因序列
        3.2.1.2 质粒及菌种
        3.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1.4 常用试剂和缓冲液的配置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PUMA与Hsc70的相互作用研究
        3.3.2 PUMA的表达纯化及结晶
        3.3.2.1 PUMA基因优化
        3.3.2.2 PUMA全长蛋白的构建和表达
        3.3.2.3 PUMA模拟磷酸化的表达
        3.3.2.4 截短蛋白的表达
        3.3.2.5 PUMA多肽合成
        3.3.3 Hsc70的表达纯化及结晶
        3.3.3.1 Hsc70fl的表达
        3.3.3.2 Hsc70与PUMA相互作用结构域的确定
        3.3.3.3 Hsc70 ATPase的纯化及结晶
        3.3.3.4 Hsc70 C△ 10 kDa的表达
    3.4 分析和讨论
    3.5 小结
    3.6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可调PH值离子交换柱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4D生物打印在组织工程的应用[J]. 关健,贾燕飞,张葆鑫,赵国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3)
  • [2]CoAl-LDHs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进展[J]. 张勇,薛顺昌,杨净,高海丽,闫新华,贾晓东,曹阳,王诗文,罗河伟,闫继. 功能材料, 2021(10)
  • [3]中空多孔AgO微球的制备及其杀菌性能研究[D]. 王旭.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污染物吸附研究[D]. 郑慧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复合配体接枝法制备新型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及其分离性能的研究[D]. 陈盼盼. 宁夏大学, 2020(03)
  • [6]金属(Zr、Fe、Al)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复合物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D]. 顾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离子液体官能团修饰的纤维素吸附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 杨苗秀.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8]基于离子交换的乙二醇富液脱盐工艺研究[D]. 杨克诚.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9]基于离子液体的稀土与过渡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研究[D]. 陈粤华.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9)
  • [10]Pelota及p53上调凋亡控制因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D]. 张兰君. 厦门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pH可调离子交换柱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