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矫治──高墙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论文文献综述)
史振华[1](2020)在《监狱人民警察激励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R监狱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让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提升,从而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样的,一所监狱的正常运转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有其相似的地方,一所监狱要想有序高效的运转,也需要其组成人员有着充分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能性;但是监狱又不同于企业组织,毕竟公务员员群体和企业职工不一样,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因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工作环境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加上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监狱工作的有效性受到了影响。因此,急需要对监狱人民警察激励机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实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改善对策。本文以山东省R监狱人民警察为对象,对其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现行的激励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比如薪酬福利激励不配套、激励政策缺乏可操作性、职务晋升激励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培训、文化激励措施匮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薪酬激励制度不健全、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培训投入不足、优秀的单位文化尚未建立等因素造成的,为了促进山东省R监狱的激励机制的完善,可以从建立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制度和畅通职务晋升通道、增加对监狱人民警察的培训激励、完善薪酬福利措施、采取文化方面的激励措施、强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等方面入手。总之,监狱人民警察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热情,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监狱系统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保障激励机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山东省R监狱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对策。
石杨[2](2014)在《婚姻家庭对服刑人员改造的影响研究 ——以东北地区白城市监狱为个案》文中提出服刑人员是中国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他们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一部分权利被剥夺、无法进行正常的家庭生活这三个方面。针对这三个方面所衍生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服刑人员的婚姻问题。目前中国现行的法律无法对服刑人员的婚姻家庭权利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服刑人员的婚姻家庭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以东北地区白城市监狱为例,就针对婚姻家庭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服刑人员的改造方式、如何保证服刑人员婚姻家庭的幸福等方面来进行研讨,并考虑如何利用婚姻家庭因素影响服刑人员,为今后更好地完善对服刑人员的改造奠定理论基础。现如今,社会的进步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人权意识的逐步提高之上的。从“男尊女卑”到倡导“人人平等”的人权宣言,再到现在人权意识的逐步完善,社会服刑人员的人权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应当说,这也成为了我国法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中国民政部门颁布了相关法规,规定中开创性的加入了允许服刑人员结婚这一章程。但这一规章制度的建立却让社会民众持有不同的态度。总体说来,中国法制在服刑人员婚姻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是否能利用婚姻家庭对服刑人员的影响来对其进行改造?如何利用婚姻家庭对一个个体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改造?都是我们目前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向葵花[3](2014)在《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旨在改进学生生活与发展状态的学习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有效教学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深入,教学行为研究在教学论研究中开始崛起。从构成体系上看,教学行为研究应包含教师教导行为研究、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和师生互动行为研究。然而,现有教学论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研究过多地关注了教师教导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研究,对学生学习行为研究涉及较少。反观当前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学得多、学得苦、学得累却学得被动、学得不好、甚至不愿去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单一、片面以及机械行为的大量重复使用有关。只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研究和优化指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负担问题。为此,本论文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试图在揭示学习行为研究价值和厘清学习行为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行为的“对象—操作—结果”三维分类框架,并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运用情况、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然后基于调查结果进一步探讨学生学习行为与学生生活、学生发展的关系,最后提出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变革的策略与条件。本论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揭示学习行为研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章首先分析了有效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研究与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的共同发展趋势,指出学习行为研究已然成为当代教学研究的一大新视域。然后阐述了学习行为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学习行为理应成为教学论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丰富对学习问题的认识,提升教学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品性,有助于缓解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有助于引领教与学关系的变革,建立学习中心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第二章,主要探讨学习行为的内涵与类型。本章在对学习行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与学习行为分类相关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学习行为的“对象—操作—结果”三维分类框架。其中,对象维度涉及的是“学什么”的问题,即从学习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和领域来进行划分;操作维度涉及的是“怎么学”的问题,即从学习行为的操作方式及其特性的角度来进行划分;结果维度涉及的是“学得怎样”的问题,即从学习行为所要达到的结果或行为所负载的功能来进行划分。第三章,主要分析当下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状态。本章根据第二章提出的学习行为分类框架,设计调查方案开展实地调查,具体运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重点考察学生学习行为的主体性、学习行为的类型、学习行为的占用时间与分布空间以及学生主观生活感受和学生实际发展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学习行为的主体性方面,中小学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主体性水平,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比较而言,小学生、小规模班级学生、城市学校学生和学生干部以及非住校生的学习行为主体性相对较高。学生的课堂互动学习行为呈现出被动依赖特征,其中,普通学校学生、农村学校学生受动性更为明显。在学习行为的类型方面,符号性学习行为居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作业类型也以书面作业形式为主。比较而言,小学生、小规模班级学生、学生干部的学习行为更趋向多样化。在学习行为的时间分布上,整体而言,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偏长,课堂内符号性学习行为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在学习行为的空间分布上,学生在校室外活动较少,大多被禁锢在教室内自己的座位上学习,而教室空间相对狭窄,不利于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主观生活感受上,开启一天学习时感到快乐的学生相对较少,结束一天学习时有收获者以小学生居多,中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明显差于小学生。在学生实际发展状况上,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的主要收获是学习成绩,但对学习成绩感到满意者以小学生居多,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对自身成绩的满意度不高。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阐述学生学习行为与学生生活、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在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知识立场的形成及其表现后,提出了生活立场中学生学习行为重建的依据与内容。第五章则在分析学习行为与学生发展的相关性后,提出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学习行为多样化的实现策略。而这两章的关联在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与个性化发展,需从教育回归生活的视角出发,以培养生活主体为基本价值取向。在生活主体培养理念的统摄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基于增进学生的幸福生活而存在,并扩展至整个社会生活版块和社会活动范围,且指向当下现实和未来可能的生活领域,这一切都要求学习行为从单一走向多样,实现多样化。而学习行为的多样化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习行为的主体性、本体性和选择性而得以实现。第六章,主要探讨促进学习行为变革的策略与条件,具体涉及到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整体性改革策略和社会系统的支持性条件。
薛惠[4](2013)在《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监狱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窗口,监狱的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一个国家的服刑人员在社会总人口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但每一个服刑人员牵动着他的家庭、亲人和朋友,更牵动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于服刑人员的犯罪行为给个人或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或严重的危害,很多人认为他们的犯罪行为不可饶恕,给予严惩才能起到警示和教育他人的作用。事实表明严刑峻法并不能杜绝犯罪,也不能完全把服刑人员改造好,有时候甚至导致报复社会的更大刑事案件发生。刑罚虽然具有惩罚服刑人员的作用,但刑罚的真正目的是将犯了罪的人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使他们回归社会后不再危害社会,不再继续犯罪。监狱是刑罚执行的场所,刑罚执行理念不仅影响到监狱的工作开展,也影响到服刑人员改造的效果。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犯罪和刑罚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国家已由专制走向民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刑罚由严厉走向轻缓。更多的人认识到服刑人员虽然造成了社会危害,但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希望对服刑人员不再采取惩罚、报复等刑罚,而是采用劳动改造和思想矫正的方式,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重塑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思想和心灵深处解决服刑人员的犯罪问题,为他们回归社会后成为守法公民创造条件。作为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狱,同样也受到人类社会民主和文明的影响,尤其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监狱的管理更加法治化和人性化。按照依法治国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改造服刑人员是我国监狱面临的重大使命和紧迫任务。为完成监狱对服刑人员改造的历史使命,必须提高监狱的管理水平,出路在于创新。监狱及其管理机构要转变观念,将监狱从一个服刑人员关押场所转变为服刑人员的矫正场所,加大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力度,不断提高矫正水平和质量,使服刑人员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刑满释放后不再犯罪。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服刑人员行为约束和心理矫治,劳动技能的培养,成功地改造了一大批服刑人员,但也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注重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并加大思想矫正力度日益成为监狱管理的重要内容。论文以思想矫正为红线,前后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本体论。介绍了服刑人员概念的演变,分析中西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渊源流变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加强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是其回归社会后成为守法公民的前提和条件,也是降低再犯罪率的重要途径。第二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依据论。本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格动力学理论、人道主义理论、社会激励理论、亚文化理论的角度讨论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理论依据;而尊重服刑人员基本权利,追求行刑效益最优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要求是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现实依据。第三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论。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由矫正主体、矫正对象、矫正介体等静态要素和施教系统、接受系统、反馈系统等动态要素组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具有能动性、发展性、连续性的特点。分析和研究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助于推动和开展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教育工作。第四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影响因素论。思想矫正过程是服刑人员由外在规制到内在规制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观念滞后,矫正教育者和服刑人员的道德观念和思想素质,矫正环境和矫正制度等因素是影响矫正效果的重要条件。第五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对策论。本章根据当前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现状,结合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理论研究最新成果,提出矫正主体思想上要重视服刑人员的思想矫正工作,建立专职的思想矫正工作队伍,对服刑人员进行文化教育、劳动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多种主体参与的社区矫正活动等对策是提升矫正效果,使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的重要途径。
王炜锋[5](2013)在《论特殊教育学校规划之特殊性》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群体开始慢慢对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特殊儿童受教育的现状引起重视,这些情况的不断发展必然刺激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从而使特殊学校的建设、规划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而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虽然在某些方面上考虑到了残疾儿童的安全性需求,但从整体而言在对待特殊教育学校设计原则的把握上与在对其特殊功能使用的理解及审美观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虽然已有不少的设计师不断的关注普通中小学学校规划设计,关注学生交往空间环境的质量,但是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设计的人却非常少,而关注特殊教育学校规划设计时的特殊性与“审美观”就更少之又少了。因此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主要论述如何将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进行完善与补充,使其更适用于残疾儿童的日常生活使用,体现出特教学校的实用性、特殊性、美观性及其人文关怀。本论文通过现场调研分析,总结多方面资料,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以及自己规划西安盲哑学校的实际经验,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进行一些总结,归纳并试图在规划设计中找到新的突破点即“特殊性”。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的是特殊教育学校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着它独立于普校的规划设计之外,我们在满足特教学校的安全性需求时,也要注意到其特殊性与注意到“美观性”的重要性。因此这篇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探讨与研究特殊教育学校的整体规划设计原则及其特殊性。第二:分析研究如何具体体现特殊教育学校规划中的独特性的美,并试图从中找到新的突破点。
海剑[6](2010)在《青春期的黑色记忆》文中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之间的较量首先是人才的较量,而人才的较量首先是青少年的较量。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整个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失调,价值体系紊乱,城市少年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外部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过早凋枯的蓓蕾。这部作品所描述的这些触目惊心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尤为痛心的是,故事并没有结束,类似的版本仍在不断上演。检察官作家海剑通过深入的采访、调查,用蘸满血泪的笔触细腻地展现了少年多变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生活境遇,揭示出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背后的复杂因素,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生活中真实而残忍的一面。
李树峰[7](2009)在《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宏观教育政策决策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制定程序之一。该程序是否健康,取决于教育政策决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状态;取决于教育政策问题分析的合理性,取决于教育政策方案的针对性,取决于教育政策效果的真实性。这几个环节虽被重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被忽略的地方。本论文扫描宏观教育政策决策过程,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为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的良性运行建立防火墙。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是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的核心。它涉及到政策决策者、政策执行者、政策受众者、政策非受众者、政策反馈者和政策评价者等群体。各群体的心理因素、精神自觉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对于政策决策的良性运转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执行者的心理定势、受众者的认知水平、非受众者的容忍限度、反馈者和评价者的价值取向等因素让政策决策充满着不确定性。而各群体的精神自觉状态决定着他们的批判性和适应性。群体内的有机组合或无机组合从源头上决定着政策的好坏,群体间的有机组合或无机组合在过程中决定着政策的好坏。教育政策问题是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的起始点。它的产生与发展,经过层层过滤,最终引起政策决策者的关注,从而启动决策程序。教育政策问题不仅仅发生于教育内部,而且也发生于教育外部。教育内部的事件以学生为核心,逐步向外延伸为教师、管理者、以及周围的相关群体。教育外部的事件源自于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教育政策问题的产生不是孤立的。一项教育政策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同时,该项政策问题的出现会连带产生其他的教育政策问题。教育教育政策问题既可能是崭新的,也可能是旧的政策问题的激活。对于教育政策问题的表达,政策受众者的话语空间反映了教育问题的原生态,政策制定者的权威解释稳定了公众心理,专家对于所面临的教育政策问题,追溯根源、探讨现状、预测趋势,为每一类教育政策问题建立档案,以作为后继政策研究与政策实践的重要基础。教育政策方案是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的载体。它有着不同的等级划分。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主要有一般方案、重要方案、和应急方案;按照对象诉求和舆论压力的程度,主要有临时方案、短期方案和长期方案。政策方案的设定存在着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好的政策不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政策受众结构的变动、社会的广泛认同度、方案之间的匹配状态、方案解决问题的适中程度、以及方案符合执行者的状况都是政策决策者必须考虑的范畴。当然,教育政策方案也存在着一些陷阱,诸如偏离目标、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界定、政策受益者意见缺席等。教育政策效果既是上一个宏观教育政策过程的结局,又是下一个宏观教育政策过程的诱因。教育政策效果的划分有着多重维度。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有着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之分;从政策执行者的角度来看,有着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之分;从政策受众者的角度来看,有着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之分;从政策评价者的角度来看,有着真效果和伪效果之分。对于这些效果的关注,有助于政策决策者全面衡量教育政策,提升宏观教育政策的科学性。
广东省监狱学会[8](2008)在《广东监狱改革开放30周年纪实(上)》文中研究指明1979年,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那个春天。那个春天,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2008年,30年后的又一个春天,仿佛历史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监狱,却是一个历史巨变的30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广东监狱凝聚着30年广东改革开放,甚至是中国监狱改革开放的历史。30年的历史仍然深深地映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聚焦这些历史片断,让我们找到奋斗的目标、追求的方向。也愈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广东监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甚至,我们有理由骄傲地宣称:这是属于我们每一个广东监狱人的30年。
贾大福[9](1999)在《心理矫治──高墙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中研究说明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箴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面对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罪犯改造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几十年来在我国监狱一直沿用的“我讲你听、我灌你通”的改造模式,已跟不上时代奋进的步伐。于是,一种崭新科学的矫治方法和手段,雨后春...
二、心理矫治──高墙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矫治──高墙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论文提纲范文)
(1)监狱人民警察激励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R监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一)监狱人民警察的界定、分类及职业特点 |
1.监狱人民警察的界定 |
2.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特点 |
(二)激励机制的概念 |
(三)激励理论基础 |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
二、山东省R监狱人民警察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三、山东省R监狱人民警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山东省R监狱人民警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1.薪酬福利激励不配套 |
2.激励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
3.职务晋升激励不合理 |
4.缺乏有效的培训 |
5.文化激励措施匮乏 |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薪酬激励制度不健全 |
2.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
3.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备 |
4.培训投入力度不够 |
5.优秀的单位文化尚未建立 |
四、健全监狱人民警察激励机制的可行性对策 |
(一)建立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制度 |
(二)畅通职务晋升通道 |
(三)加强培训投入,增加对监狱人民警察的培训激励 |
(四)完善薪酬福利措施 |
(五)采取文化方面的激励措施 |
(六)强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2)婚姻家庭对服刑人员改造的影响研究 ——以东北地区白城市监狱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婚姻家庭对服刑人员改造影响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
2.1 婚姻家庭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2.2 服刑人员改造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婚姻家庭对服刑人员改造影响的实证分析 |
3.1 白城市监狱服刑人员入监前婚姻家庭状况 |
3.2 白城市监狱服刑人员的改造状况和改造需求 |
3.3 白城市监狱服刑人员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4.1 解决婚姻家庭问题对服刑人员影响的有效对策 |
4.2 预防婚姻家庭对服刑人员影响的积极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旨在改进学生生活与发展状态的学习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 对当代教学研究动态的整体把握 |
(二) 对当下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理性反思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学习行为研究现状述评 |
(二) 国内学习行为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课堂观察法 |
(四) 访谈法 |
第一章 学习行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一、学习行为研究:当代教学研究的新视域 |
(一) 有效教学研究的最新走势:从关注教导行为到关注学习行为 |
(二) 教学设计的研究进展:开始聚焦于学习者和学习行为 |
(三) 学习方式的变革凸显学习行为研究的重要性 |
二、学习行为研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一) 学习行为研究的理论价值 |
(二) 学习行为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学习行为的基本内涵 |
一、学习行为的涵义 |
(一) 行为 |
(二) 学习行为 |
二、学习行为与相关概念辨析 |
(一) 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 |
(二) 学习行为与学习心理 |
(三) 学习行为与学习生活 |
(四) 学习行为与教学行为 |
三、学习行为的主要类型 |
(一) 与学习行为分类相关的理论 |
(二) 学习行为的多维分类:一种可能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我国当下学生学习行为状态的调查分析 |
一、学生学习行为问卷的编制 |
(一) 问卷的初步编制与专家效度评定 |
(二) 预测问卷的形成与预测结果及分析 |
二、学生学习行为状态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学习行为的主体性 |
(二) 学习行为的类型 |
(三) 学习行为的时间 |
(四) 学习行为的空间 |
(五) 学生的主观生活感受 |
(六) 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 |
第四章 学习行为重建与学生当下生活状态的改进 |
一、知识立场的学习行为的检视 |
(一) “学习行为的知识立场”的涵义 |
(二) 我国学习行为知识立场的形成 |
(三) 我国学习行为知识立场的表现 |
二、生活立场的学习行为的重建 |
(一) 生活立场中学习行为重建的依据 |
(二) 生活立场中学习行为重建的内容 |
第五章 学习行为多样化与学生整体发展 |
一、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 |
(一) 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取向 |
(二) 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机制 |
二、学习行为与学生发展的相关性 |
(一) 单一化的学习行为造成学生发展的片面性 |
(二) 学生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学习行为多样化 |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学习行为多样化的实现 |
(一) 学习行为的主体性及其实现 |
(二) 学习行为的本体性及其实现 |
(三) 学习行为的选择性及其实现 |
第六章 促进学习行为变革的策略与条件 |
一、促进学习行为变革的教育改革策略 |
(一)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塑教育价值取向 |
(二) 开展学习行为整体设计,形成学习行为操作规程 |
(三) 调整课堂整体结构,丰富课堂物质资源 |
(四) 提升学生对学习行为的理解力与执行力 |
(五)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学习行为评判标准 |
二、促进学习行为变革的社会条件 |
(一) 改变大众教育观念,塑造新的学生发展观 |
(二) 提供社会资源,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 |
(三) 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还给学生多彩学习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专家评定版) |
附录2: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学生问卷预测版) |
附录3: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学生问卷正式版) |
附录4:中小学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原始数据及分析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4)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 论文研究的背景 |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 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 中西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之比较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概述 |
一、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从“犯人”、“罪犯”到“服刑人员” |
(二) 服刑人员概念确定的意义 |
(三) “思想矫正”释义 |
二、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历史沿革 |
(一) 西方国家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历史变迁 |
(二) 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渊源和发展概况 |
(三) 当代教育刑主义下的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思潮 |
三、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性质和特点 |
(一)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
(二)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是一种价值观重塑的过程 |
(三)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是一种社会复归过程 |
四、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意义 |
(一) 丰富和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 |
(二) 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 |
(三) 降低服刑人员再犯罪率 |
第二章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一、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二) 人道主义行刑理论 |
(三) 人格动力学理论 |
(四) 社会激励理论 |
(五) 亚文化理论 |
二、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现实依据 |
(一) 尊重服刑人员基本权利的需要 |
(二) 体现行刑效益的实际需要 |
(三)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三章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分析 |
一、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定义 |
二、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运行和环节 |
三、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基本机制 |
(一)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接受机制 |
(二)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动力机制 |
(三)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说服机制 |
(四) 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沟通机制 |
第四章 影响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因素分析 |
一、社会观念滞后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
(一) 重刑主义观念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
(二) 功利化观念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
二、矫正工作者自身素质对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
(一) 矫正工作者文化程度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施教过程的影响 |
(二) 矫正工作者心理素质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施教过程的影响 |
三、服刑人员自身素质对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
(一) 服刑人员心理素质对思想矫正过程内反馈的影响 |
(二) 服刑人员道德素养对思想矫正过程内反馈的影响 |
(三) 服刑人员的认知水平对思想矫正过程内反馈的影响 |
(四) 服刑人员的文化素养对思想矫正过程内反馈的影响 |
四、矫正环境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
(一) 监区环境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环体的影响 |
(二) 社会支持度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环体的影响 |
五、矫正制度对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过程的影响 |
(一) 矫正教育者的主体范围规定不明确 |
(二) 服刑人员的奖惩激励缺乏制度制约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的对策分析 |
一、转变矫正主体观念,注重思想矫正在服刑人员改造中的作用 |
(一) 树立尊重服刑人员基本人权的观念 |
(二) 转变社会对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态度 |
二、开展道德教育,使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一) 培养服刑人员耻感意识,加强道德教育 |
(二) 培养服刑人员道德自省,加强道德内化 |
三、构建主体间性思想矫正教育模式,开展服刑人员的个性化教育 |
(一)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服刑人员思想矫正模式的新突破 |
(二) 开展服刑人员个性化矫正,提高矫正效果 |
四、开展多样化矫正活动,提高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工作质量 |
(一) 开展文化教育,提高服刑人员的知识水平 |
(二) 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服刑人员守法意识 |
(三) 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提高服刑人员的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 |
(四) 开展心理咨询,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 |
五、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想矫正教育环境 |
(一) 加强监区、家庭、社会环境的构建,营造积极向上的矫正氛围 |
(二) 构建政府组织为主导,多种力量参与的社区矫正教育模式 |
六 完善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工作的相关制度 |
(一) 完善思想矫正工作的衔接制度 |
(二) 健全矫正工作者职业准入制度 |
(三) 建立服刑人员人格调查制度和定期走访制度 |
(四) 完善服刑人员考核制度 |
(五) 构建服刑人员思想矫正奖惩机制的听证制度 |
结语:高墙内外人性的流露 |
参考文献 |
附录:我国服刑人员思想矫正质性研究探索与尝试 |
后记 |
(5)论特殊教育学校规划之特殊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价值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
1.3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的对象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现状及理论基础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突破点与创新点 |
1.7 课题可行性分析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西安盲哑学校的现状调研 |
2.1 现状调研简述 |
2.1.1 调研目的 |
2.1.2 调研方法 |
2.1.3 现状调研的情况 |
2.2 通过调研分析提出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殊教育学校规划设计的特殊原则 |
3.1 特殊教育学校的选址变化 |
3.1.1 外部声环境的影响 |
3.1.2 交通环境和利用地形条件的影响 |
3.2 特殊教育学校空间设计原则 |
3.2.1 开放性原则 |
3.2.2 空间识别性原则 |
3.3 特殊教育学校安全无障碍设计原则 |
3.3.1 无障碍设计原则 |
3.3.2 环境工程学设计原则 |
3.3.3 卫生和体育设施 |
3.3.4 集中式的建筑设计 |
3.3.5 交通路线的设计 |
3.4 特殊教育学校的绿化植物设计原则 |
3.5 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空间组织原则 |
3.5.1 空间组织 |
3.5.2 功能分区 |
3.5.3 流线分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安盲哑学校的规划设计原则 |
4.1 设计构思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说明 |
4.1.3 设计主旨及理念 |
4.2 整体布局设计 |
4.2.1 主轴线 |
4.2.2 功能分区 |
4.2.3 空间组织 |
4.2.4 道路交通组织 |
4.3 盲哑学校外部空间的整体规划 |
4.3.1 教学区域设计 |
4.3.2 休息区域设计 |
4.3.3 运动区域设计 |
4.3.4 公共设施区域设计 |
4.3.5 绿化区域设计 |
4.4 盲哑学校外部空间设计的细部设计 |
4.4.1 材质 |
4.4.2 色彩 |
4.4.3 自然要素 |
4.4.4 公共设施 |
4.5 节点设计分析 |
4.5.1 校门区域 |
4.5.2 田径场区域 |
4.5.3 景观休息区域 |
4.5.4 浮雕艺术墙设计 |
4.6 小结 |
第五章 西安盲哑学校实际施工现状 |
5.1 主要不同之处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特殊教育及其学校发展趋势 |
6.1 特殊教育织学校发展趋势 |
6.1.1 完善政策 |
6.1.2 提高质量 |
6.1.3 强化保障 |
6.2 特殊学校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
6.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 |
(7)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基于理性思维的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盲区 |
(二)什么样的宏观教育政策决策更有效 |
二、文献综述 |
(一)对于宏观政策决策模式的探讨 |
(二)对于宏观政策决策程序的研究 |
(三)对于宏观政策决策行为的分析 |
(四)对于宏观政策决策观念的表达 |
(五)对于宏观政策决策价值的追溯 |
三、研究价值 |
(一)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研究对于教育政策学的贡献 |
(二)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研究与教育政策质量的关系 |
四、本文的结构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内容结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宏观教育政策决策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宏观教育政策决策利益相关者的心理因素 |
(一)决策者的思维方式 |
(二)执行者的心理定势 |
(三)受众者的认知水平 |
(四)非受众者的容忍限度 |
(五)评价者的价值取向 |
二、宏观教育政策决策利益相关者的精神自觉 |
(一)自我认识:教育政策决策中群体间信息阻抗的消解 |
(二)自我能动:教育政策决策中的内在推力 |
(三)自组织:教育政策决策中不确定因素的应对 |
三、宏观教育政策决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 |
(一)群体内的"涌现"或"约束" |
(二)群体间的"涌现"或"约束" |
第二章 宏观教育政策决策问题分析 |
一、教育政策问题的触发与联动 |
(一)教育政策问题的降级与升级 |
(二)节外生枝的教育政策问题 |
(三)旧的教育政策问题的激活 |
二、教育政策问题的结构化 |
(一)问题的结构化 |
(二)目标的结构化 |
(三)条件的结构化 |
三、教育政策问题的表达 |
(一)政策受众者的话语空间 |
(二)政策制定者的解释能力 |
(三)专家的学术探讨 |
第三章 宏观教育政策决策方案分析 |
一、宏观教育政策决策方案的等级体系 |
(一)一般方案 |
(二)重要方案 |
(三)应急方案 |
(四)临时方案 |
(五)短期方案 |
(六)长期方案 |
二、宏观教育政策决策方案的临界点 |
(一)宏观教育政策决策方案是否适应政策受众结构的变动 |
(二)政策方案能能否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
(三)政策方案是否相互匹配 |
(四)政策方案的效果是否适中地解决问题 |
(五)政策方案的设计是否符合执行者的实际状况 |
三、宏观教育政策决策方案的陷阱 |
(一)偏离目标 |
(二)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界定 |
(三)政策受众者意见缺席 |
(四)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不同预设 |
第四章 宏观教育政策决策效果分析 |
一、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难以回避的目标误差 |
(一)教育政策预期效果的最大公约数 |
(二)教育政策实际效果的游离状态 |
二、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无法遮掩的两难选择 |
(一)外在压力下的近期效果 |
(二)自我推动的远期效果 |
(三)短期效果与远期效果之两难处境 |
三、真效果与伪效果:彼此之间的距离 |
(一)透过表面看本质:教育政策真效果与伪效果之间的差距 |
(二)教育政策真效果与伪效果赖以传播的体制路径 |
(三)教育政策效果真伪的辨别与取舍 |
四、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不能忽略的整体视角 |
(一)显性效果:教育政策效果判断的关键指标 |
(二)隐性效果:社会效应评价的主要依据 |
(三)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之间的张力与拉力 |
结束语 宏观教育政策决策应是什么样的过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心理矫治──高墙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论文参考文献)
- [1]监狱人民警察激励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R监狱为例[D]. 史振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婚姻家庭对服刑人员改造的影响研究 ——以东北地区白城市监狱为个案[D]. 石杨.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2)
- [3]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旨在改进学生生活与发展状态的学习行为分析[D]. 向葵花.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4]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D]. 薛惠.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5]论特殊教育学校规划之特殊性[D]. 王炜锋. 西安美术学院, 2013(01)
- [6]青春期的黑色记忆[J]. 海剑. 中国作家, 2010(06)
- [7]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研究[D]. 李树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1)
- [8]广东监狱改革开放30周年纪实(上)[J]. 广东省监狱学会.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8(10)
- [9]心理矫治──高墙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J]. 贾大福. 当代司法,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