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茹[1](2015)在《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们生平要接受的教育大致有三类,来自各自家庭的培养、在学校期间接受的教育以及我们在社会上的锻炼。家庭教育即家庭的培养对人的一生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一些教育没办法取代的,3-6岁学前幼儿的教育,则是家庭和幼儿园二者同向同步、合力共育的。我国儿童教育学专家陈鹤琴先生曾讲过:“对于幼儿的教育不是家庭教育能够独立完成的,仅仅学校的教育也是不能够独立完成的,只有两者通力配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这一阶段的幼儿,正是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得到发展的关键期,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园合作共育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有关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不太多,不够细致。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把自信心和独立性相联系来探讨,也没有把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园共育进行比较,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的形式,在上海市奉贤区的城乡区域5所幼儿园取样,得到了344个有效的样本。重点分析了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与幼儿自信心、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21.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研究中发现:(1)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多持民主型教育方式,而单亲家庭的父母较多持专制型教育方式;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其孩子自信心、独立性比较差;单亲家庭类型的幼儿自信心、独立性比较差。(2)小班幼儿的自信心分数显着低于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但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的自信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分数显着低于大班幼儿,然而小班幼儿和中班幼儿、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的独立性分数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民主分数和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成显着正相关,而专制型分数和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呈显着负相关。(4)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民主维度可正向预测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专制维度可负向预测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状况。(5)良好的家园共育可促进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发展。结合调查情况分析结果,对于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弊端,以及幼儿入园后幼儿园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者给出了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完善家园共育途径,提升家园合作理念,形成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独立性发展的若干建议,为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提供了比较科学的教育方法。

刘娇娇[2](2020)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农村一年级学生社会性适应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6-7岁的儿童,他们正处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过渡和转折期,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幼儿园和小学存在着较多差异和变化,使儿童处于“陡坡”之上。因此,如何让儿童在这一时期更好的适应学校新生活,减缓儿童的入学“陡坡”,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国内外诸多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和学者的研究重点。在一系列的入学适应研究中,一年级学生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是研究者研究的重中之重,亦是本研究的研究重点。一年级学生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的较好养成,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会适应新环境、调整新心态、克服新困难,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健康茁壮地成长。我国人口众多,一部分幼儿生活在农村,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师资配比、家长素质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农村一年级学生社会性适应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本研究以笔者所工作的学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L镇G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为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自然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农村一年级学生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现状。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社会性适应不良现象。由于社会性适应能力分为多方面,所以,学生在不同方面中的适应情况也不同。具体适应情况排序由最好到最差的顺序为:人际关系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规则适应、独立性适应、任务适应。其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适应最好,任务适应能力最差。学生普遍存在记不清作业、写作业拖拉和老师分配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的现象。对一年级学生社会性适应能力现状进行归因,将原因分为幼儿园方面、小学方面和家庭方面三方面。幼儿园方面:一是由于农村幼儿园教育理念落后,小学化严重,忽视儿童心理适应能力情况;二是幼儿园专业素质低,缺乏培养儿童任务适应能力意识;三是幼儿园设施不完善,不利于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小学方面:一是农村小学忽视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二是一年级的管理方式与幼儿园的管理方式存在显着,导致儿童产生规则适应不良现象;三是小学忽视一年级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家庭方面:一是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二是,家长过于溺爱,从而阻碍儿童的独立适应能力发展;三是,家长缺乏培养儿童规则适应能力的发展。针对幼小衔接中农村儿童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分别从幼儿园、小学和家长等层面提出对策。幼儿园方面:一是要定期和小学沟通,共同制定衔接计划;二是要提前布置与小学相似的环境,加速儿童对小学环境的适应;三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注重任务适应能力的培养。小学方面:一是重视幼小衔接们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二是布置温馨的校园环境,让儿童对环境一见钟情;三是管理方式要注重与幼儿园衔接,帮助儿童逐渐适应小学规则。家长方面: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可适当寻求社会支持;二是积极融入儿童生活,注重培养儿童社会性适应能力;三是注重言传身教,教子有方。

郭映彤[3](2020)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现状研究》文中指出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国政府所倡导的学前教育改革新方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要求,将学习品质定位为个体“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所以,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终身发展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研究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现状,研究结果可以丰富幼儿学习品质的相关理论,有利于教育者掌握发展幼儿学习品质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理论素养。同时,也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提供理论支撑与学习。本项研究以河南省三个经济水平不同的城市中的六所公立幼儿园大班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等定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创新利用等级量表评定的量化研究法。对科学教育活动中对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SPSS数据分析及幼儿学习品质各维度观察案例,发现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现状存在的问题有:1.教师对学习品质认识不充分,缺乏针对性的培养策略;2.科学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3.科学探究过程表面化,没有看到探究背后的学习品质;4.科学活动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过于追求知识技能的获得。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教师因素;2.幼儿自身因素;3.家庭因素。针对幼儿学习品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而提出提升幼儿学习品质的教育对策:1.尊重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2.创设宽松的科学探究环境,培养幼儿敢于探究想象的学习品质;3.投放充足多样的科学活动材料,提高幼儿兴趣与活动参与度;4.加强教师对学习品质理解认识,提升教师培养学习品质的能力;5.引导家庭重视学习品质,加强家园合作互动。上述教育建议旨为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为提升儿童学习品质水平提供基础,并为实施《指南》中提出的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提供实例。

覃薇[4](2019)在《小组工作在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以深圳市Y社区“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小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从小培养儿童、包括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的思维独立性。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在增加,其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难以满足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的需求。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这一发展性需求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以至于流动儿童在面对一些事情时,易受到他人影响,往往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遭受质疑时也不敢大胆辩驳,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等等,这些现象均说明流动儿童的思维独立性较低。目前,学界有关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的研究非常少,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对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的研究和实务活动更是缺乏。因此,本文以深圳市Y社区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学习理论和小组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结合小组工作实务方法,对小组工作在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中的运用展开研究。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这部分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献回顾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是小组工作在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中的具体运用,分别论述了小组开展前的准备工作、小组开展的具体过程和小组的效果评估。第四部分是对小组工作运用于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的反思,分析了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研究发现Y社区流动儿童在自我判断、自我决定、自我规划和自我坚持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较弱,在思维独立性的培养方面存在个人培养意识淡薄,家庭、学校和社区关注度不高等问题。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的思维独立性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势。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对其独立思考、自主规划和独立抉择等能力进行训练,有助于流动儿童个人自尊心、自信心和个人价值感的提升,同时使其兼具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但小组工作在开展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如服务时长有限、服务成效不够显着,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培养意识淡薄,培养缺乏延续性,服务介入方式较单一,服务缺乏广度与深度等。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延长小组的跟进周期,强化巩固已取得的成效;加大宣传与辅导,搭建系统的服务体系;采用整合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推动服务多元化发展等。

王金娜[5](2017)在《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文中研究表明再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统治阶层与劳工阶层再生产,认为家庭阶层背景与学校教育能“自动符应”,强调阶层结构而非行动者的力量,没有考虑到阶层内部个体的差异性。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政策,对中产阶层子女为主的白云小学和劳工阶层子女为主的蓝天小学进行田野调查,对20位母亲、4位父亲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利用场域、权力、符码理论探究中产阶层再生产如何在“国家支配教育实践”和中产阶层母亲“适应”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提出国家与中产阶层母亲同时发挥作用,兼具教育优势和教育风险,包含阶层惯习再生产和学业成就再生产的中国中产阶层再生产理论,即“新再生产”理论。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主要包括密集教育干预、教育选择、教育应对和教育参与。这四种教育卷入分别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家校合作政策的“家长责任”偏好相关。其中,前两种政策偏好具有明显的中产阶层性,契合中产阶层母亲的阶层惯习,给其子女带来潜在教育优势;“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对中产阶层和劳工阶层母亲均有利与弊,不具有中产阶层性;“家长责任”偏好反映某些中产阶层母亲的利益诉求,具有不完全的中产阶层性。田野调查发现,尽管两所个案小学的教育实践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教育改革政策支配下的教育实践具有弱国家、强市场、强家长的“家长主义”偏好。弱国家功能体现在两所小学的“教育功能”弱化、X市小学教育系统的“选拔功能”弱化;强市场功能体现在X市公办学校的就近入学制度、民办学校制度、课外补习场域的兴起与白云小学的“半精致型教育符码”;强家长责任体现在两所小学的家校合作制度。“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不仅要求家长“占有”资本,而且要求发挥个人能动性“有效激活”资本“适应”实践,才能实现阶层再生产。这使得教育获得主要依赖父母的资本和主体性,而不是学生的能力和努力,因而存在教育风险。面对“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大多数中产阶层母亲能“有效适应”。她们在情感资本的推动下,激活惯习、发挥主体性,采用各种策略激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成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情感资本包括教育责任感、高教育期望、教育焦虑和教育操心,由女性的性别结构、中间层的社会地位、教育场域共同作用而成,主要被中产阶层母亲所占有,是她们成为新再生产行动者的根本动因。除此之外,惯习、场域和主体性都是中产阶层母亲教育卷入的动力因素。我国中产阶层再生产有先后进行的两条路径。第一,小学中年级以前以阶层惯习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教育责任感”的推动下,激活中等趣味、个性化性情、科学育儿偏好,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实施密集教育干预,培养孩子具有主体性且知识素养、兴趣特长、文化品位等全面发展;再选择表意性秩序相对开放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博放惯习”。劳工阶层母亲实施粗放教育干预,让孩子就读表意性秩序封闭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大众惯习”。第二,小学中、高年级以后以学业成就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较高“教育期望”的推动下,受被建构的中小学场域、母亲所在的“体制内工作”场域、“热知识”等影响,激活“苦行”性情、“非学校化”性情、风险意识,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选择优质而精致的补习班、“团课”等策略实施精约式教育应对;在“教育焦虑”的推动下,受地方性知识影响,激活“追求教育优势”性情、“阶层惯习排斥”性情,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以房择校、证书择班、考试择班进行教育选择;在“教育操心”的推动下,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以个人活动的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并使用与教师保持平等的不平等关系的策略进行教育参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有利于孩子学业成就再生产,但也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劳动阶层母亲因资本、惯习的影响,给孩子报低质或不报课外补习班、无力教育选择、消极教育参与,不利于孩子学业成就的获得,但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阶层惯习与学业成就关联性不大,阶层惯习对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独立价值。然而,阶层内部存在差异性,并不是所有中产阶层母亲都能适应“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时间资本匮乏和居住位置偏远阻碍密集教育干预;“新型读书无用论”、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阻碍“精约式教育应对”;教师的专断权力,以家委会、信任为表现形式的集体社会资本的匮乏抑制参与学校教育;教育学类知识抑制参与家庭教育;孩子中等以下的学业资本量,母亲坚守师德惯习、重视知识惯习、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优越惯习阻碍与教师互动。其中,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使母亲成为反思性行动者、抵抗者。另外,激活资本未必产生教育利润,错过最佳时间、与教师保持绝对平等关系的激活资本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获得。这使得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多样性和风险性。因而,有必要增强学校教育功能、规范课外补习机构、弱化教育“分流”机制、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通过增加“国家责任”改变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以破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阶层间义务教育不公平日益凸显、中产阶层子女学业负担日益沉重的难题。

马瑞[6](2016)在《母亲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以徐州农村地区为例》文中指出社会性发展指幼儿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调研地区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幼儿由其母亲照顾,母亲的教养方式蕴含着一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道德规范,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进程,并构成社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因此,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母亲教养方式现状,并探究了母亲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本研究运用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的《3-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和台湾大学李宗文教授的《母亲教养方式问卷》对1004名幼儿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留守幼儿548人。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采用四种教养方式的母亲中各选择一名对其进行访谈。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较非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劣势,其发展会受到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第二,农村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母亲教养方式有显着差异,农村留守幼儿母亲教养方式在母亲年龄、受教育水平、留守幼儿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有显着差异。第三,在四种母亲教养方式中,权威开明型母亲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农村留守幼儿社会认知、意志、内外向性、自我概念、独立性方面的发展。第四,在四种母亲教养方式中,威权型母亲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农村留守幼儿社会规则、同伴关系、无侵犯性、好胜心方面的发展。第五,在四种母亲教养方式中,宽大娇宠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农村留守幼儿社会认知、意志、内外向性、独立性的发展。第六,在四种母亲教养方式中,袖手旁观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农村留守幼儿社会规则、同伴关系、无侵犯性、好胜心方面的发展,有利于留守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提出提高母亲教养能力,促进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郭佳乐[7](2018)在《父亲参与教养与3-6岁幼儿独立性相关研究》文中认为3-6岁是幼儿自主性、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它作为重要场所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父亲独特的参与方式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取样方法,对石家庄裕华区某幼儿园324名3-6岁幼儿及其父亲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3-6岁幼儿独立性发展情况及其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3-6岁幼儿的独立性和父亲参与教养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1.父亲参与教养子维度中的休闲活动在幼儿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且男生的均值高于女生的均值。2.父亲参与教养子维度中的教养支持在幼儿年级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其中,大班的教养支持和中班的教养支持存在显着差异,且大班的均值高于中班的均值。3.父亲参与教养子维度中的情感交流和休闲活动在幼儿是否独生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在情感交流和休闲活动中,独生的均值高于非独生的均值。4.父亲参与教养子维度中的休闲活动、榜样示范、父职成长、信息获得、教养支持、发展规划在父亲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在休闲活动、榜样示范、父职成长、信息获得、教养支持、发展规划中,大专及以下和本科、研究生学历及以上存在显着差异。且本科、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均值大于大专及以下。5.幼儿独立性在幼儿性别、年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在是否独生、父亲文化程度方面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6.父亲参与教养子维度中的情感交流、榜样示范和幼儿独立性子维度的自我控制存在显着影响,父亲参与教养子维度中的情感交流和幼儿独立性子维度的自我主张存在显着影响,父亲参与教养和自我依靠不存在显着影响。

董茵[8](2018)在《3-6岁幼儿独立性发展研究 ——以南昌市孝谦传统文化传播中心正蒙学馆幼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幼儿的独立性,是让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办事,自己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在不断碰壁中找到办法,最终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经历中,教师不是霸占幼儿的思想,而是应起到引领和陪伴的作用,幼儿通过这样的锻炼,在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他们能养成目的性强、效率高、独立的个性品质。教育学家蒙台梭利特别强调对幼儿的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要引导他们自己走自己独立的道路。她相信孩子的潜力,独立性发展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事实证明,蒙氏教育的方法是可行的,让幼儿独立地做自己,教师和幼儿都获得了成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有这样的阐述:“创设合理的教育氛围与场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去获得体验,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但《指南》和别的幼儿指导文件对幼儿的独立性发展方面都是语焉不详,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而查阅资料看,在幼儿的独立性发展方面的研究不太多,且良莠不齐,大都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看问题比较片面。所以,本研究从理论角度,从思想上进行一定梳理。研究思路:本研究采用的是韩进之的观点,即认为,独立性的概念是由知、情、意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围绕独立认识、独立体验和独立调控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梳理,对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必要性进行研究;以正蒙幼儿园为例子,采用观察法、案例法和访谈法得到具体的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科学论断。研究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第一是帮助幼儿不断认识独立自我的策略,第二是帮助幼儿建立自尊,获得良好的独立体验的策略,第三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幼儿学会独立调控的策略。希望达到提高幼儿独立认识,让幼儿感受独立体验养成良好的独立习惯的目的。

魏莉莉[9](2013)在《脆弱的国家未来竞争潜力及其原因探析 ——基于90后成就动机的代际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衡量这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未来的国家竞争潜力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乐观估计,甚至许多人还做出了中国经济赶超美国的预测并延伸出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然而,姑且不论这些乐观的预测是否具有国家政治意图,但就中国未来的国家竞争潜力而言,确实是一个亟需重点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人本身是国家竞争潜力最重要的预测变量。人的竞争力受制于客观的竞争能力和主观的竞争动力,而主观竞争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其个体成就动机的影响,因此,个体的成就动机是国家竞争力预测的核心指标。90后一代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就动机在很大意义上预示着中国未来的竞争潜力。目前国内关于90后成就动机的研究,绝大多数仅仅聚焦于90后这一代。由于缺乏参照群体,缺乏纵向数据的比较,不能从社会变迁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寻找答案,揭示90后成就动机在当前社会群体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变化趋势,因而更加难以对中国国家竞争力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如果把90后的成就动机放在代际比较的视野之下,与父母代和祖代进行比较研究,则能够突破现有研究的这些限制,从而得出更具深度的研究结论。因此,本研究采取代际比较的研究视角,将90后置于社会变迁之中,通过比较不同代人生存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揭示不同代人成就动机的特征及演变趋势,更加深刻地探讨社会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等对成就动机的影响机制,进而对我国未来国家竞争潜力开展预测性研究。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为:90后一代成就动机的代特征及其成因?这一问题被进一步分解为五个子问题:(1)90后一代的成就动机在代际层面及维度层面究竟具有怎样的代特征?(2)根据90后成就动机的代特征,可以对我国未来的国家竞争潜力做出怎样的预测?(3)形成90后成就动机代特征的宏观和微观原因?(4)影响90后成就动机水平的核心变量?(5)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90后一代的成就动机水平,并以此提升我国未来的国家竞争潜力?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其中定量研究采用经过翻译和修订的国际通用的成就动机AMI量表。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本研究抽取上海市四个区(静安区、普陀区、浦东新区和松江区)的四种类型(市重点、区重点、普通中学和职业高中)共计16所高中的高二年级学生及其父母亲和祖辈进行了配对问卷调查,共回收90后(出生年份集中于1994和1995年)有效问卷1778份,父母(出生年份集中于1960和1970年代)有效问卷2128份,祖辈(出生年份集中于1930和1940年代)有效问卷787份。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这些错综复杂的数据中挖掘出潜藏在背后的本质逻辑关系和显着性影响因素。同时,本研究对上海市初三至高三阶段的27名90后中学生(男生12名,女生15名)开展了深度个案访谈,同时配对访谈了12名父亲和14名母亲,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与定量研究结果相互印证。本研究发现:(1)90后成就动机整体上均落后于父母代和祖代。与父母代和祖代相比,90后的成就动机水平偏低:他们对成功有较高的期望,但努力度不足、自信心偏低、自控力不足;90后存在成就认知与成就行为相背离的情况,体现出“知行不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特点。(2)90后成就动机的成因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当代家庭生活环境因素(如:更优越的家庭物质条件、独子化的人口背景、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父亲参与不足等)阻滞了90后成就动机的发展;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不利于激发90后的内部动机,同时会削弱90后对困难任务的挑战动力;现代生活方式的广泛性渗透(如享受型的生存方式、消费主义的广泛影响、时尚潮流以及传统文化的式微等)促成了90后追求快乐、享受、功利的“感觉型”文化,而非追求成功、勤奋、自我实现的“成就型”文化。(3)家庭教养方式是建构90后成就动机代特征的最重要变量。在众多影响90后成就动机代特征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整体上来看当代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未来一代成就动机的培养,其核心原因在于独子化的家庭模式。研究同时发现: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90后的成就动机,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90后成就动机的发展。本研究结论为:第一,90后的成就动机明显地体现出安享型的代特征;第二,90后安享型的成就动机可能预示着未来国家的竞争潜力潜藏危机;第三,当代家庭教育的正向功能趋于弱化而负向功能趋于强化,因而急需重构和重建当代家庭教育新模式;第四,急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机制。为提升未来国家竞争潜力,国家和政府亟需高度关注90后的成就动机现状,并致力于提升90后一代的成就动机水平,如此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才能够站在一种前瞻的高度来探寻现实的对策。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主要有:(1)应培养致力于自我实现的一代;(2)应特别重视父母对90后的重要影响;(3)加强父亲参与有助于提升成就动机;(4)开展分性别教育有助于性别优势的发挥;(5)学校教育应以激发青少年的内部动机为导向;(6)社会应营造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良好社会氛围;(7)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正能量机制。本文基于作者承担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90后人才培养与我国未来国家竞争潜力研究”(11CZZ044)而完成。

阴亚萍[10](2020)在《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河南省三地六所幼儿园为例》文中认为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开始逐渐有固定的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探讨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试图在同伴交往方面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本研究通过量化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张元编制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评定问卷》和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编制的《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分别由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进行评定。在问卷分析结果和对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对个别幼儿教师进行访谈,探讨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性别上没有显着差异;独生幼儿社交障碍更小;城市幼儿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发展地更好,社交障碍更小;由父母照顾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地更好,尤其是亲社会行为方面;父母婚姻关系越好,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越好。幼儿社会性发展在性别上有显着差异;女幼儿在依恋家人、共情与助人、无侵犯性、自尊心四个方面发展水平更高;独生幼儿在内外向性方面的发展水平更高;城市幼儿在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内外向性、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无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共情与助人十一个方面的发展水平更高;由父母照顾的幼儿在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生活习惯、内外向性、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无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十二个方面发展地更好;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孩子总体社会性发展状况越好;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幼儿社会性发展越好。同伴交往能力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显着性相关。社交主动性与遵守社会规则、依恋家人、无侵犯性3个维度没有显着相关性,与其余12个维度均显着相关;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与情绪稳定性维度没有显着相关性,与其余14个维度均显着相关;社交障碍与社会认知、内外向性、诚实公正、共情与助人、同伴关系、无侵犯性6个维度显着相关;亲社会行为与社会性发展的15个维度均显着相关。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显着性预测。社交主动性能显着预测幼儿遵守社会规则、内外向性、自我概念、无侵犯性4个方面;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能显着预测幼儿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无侵犯性、好胜心、自尊心5个方面;亲社会行为能显着预测幼儿遵守社会规则、生活习惯、同伴关系、无侵犯性、诚实公正5个方面。根据研究结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教育建议:创建良好的同伴交往氛围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树立科学教育观念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落实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更好发展。希望能通过提高同伴交往能力来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论文提纲范文)

(1)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家庭教育方式
        2.1.1 家庭教育方式的定义
        2.1.2 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研究的历史回顾
        2.1.3 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因素研究
        2.1.4 家庭教育方式与幼儿自信心、独立性养成的关系
    2.2 幼儿自信心的研究
        2.2.1 自信心的界定
        2.2.2 幼儿自信心的影响因素
    2.3 幼儿独立性的研究
        2.3.1 独立性的界定
        2.3.2 幼儿独立性的影响因素
    2.4 家园共育的研究
        2.4.1 家园共育的涵义
        2.4.2 家园共育的现状
    2.5 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与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关系研究
        2.5.1 家庭教育方式与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关系研究
        2.5.2 家园合作共育与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关系研究
        2.5.3 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与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关系研究
    2.6 已有研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工具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情况分析
        4.1.1 家庭基本情况和家教理念的分析
        4.1.2 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的分析
        4.1.3 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分析
        4.1.4 家园共育方式的基本情况分析
    4.2 父母教养方式、家园合作共育与幼儿自信心独立性之间关系的分析
        4.2.1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相关分析
        4.2.2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回归分析
        4.2.3 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关系分析
5 分析讨论与研究启示
    5.1 分析讨论
    5.2 研究启示
        5.2.1 教师勤献策,传达正确的育儿理念
        5.2.2 家园多沟通,创造形式多样的共育方式
6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1.1 样本的代表性不全面
        6.1.2 研究内容的局限性
        6.1.3 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局限性
    6.2 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家庭教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影响的问卷调查
附录2:家园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影响的问卷调查
后记

(2)幼小衔接视角下农村一年级学生社会性适应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普遍存在入学不适应现象
        2.担任一年级教师成为老师们的难关
        3.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领域重点研究课题
        4.农村儿童社会性适应问题更加严峻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幼小衔接
        2.社会性适应能力
        3.农村学生
    (四)理论基础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哈克的幼小衔接断层理论
        3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幼小衔接研究
        2.关于入学适应的研究
        3.关于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分项内容研究
        4.农村儿童社会性适应能力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1.幼小衔接研究
        2.社会性适应能力内容研究
        3.社会性适应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
        4.社会性适应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自然观察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三)问卷设计
        1.样本选取
        2.问卷信度和效度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性适应能力总体情况
    (二)社会性适应各项能力适应现状
        1.独立适应能力现状
        2.规则适应能力现状
        3.任务适应能力现状
        4.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现状
        5.心理适应能力现状
        6.环境适应能力现状
五、农村一年级学生社会性适应不良现象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方面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严重,忽视儿童心理适应能力情况
        2.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低,缺乏培养儿童任务适应能力意识
        3.幼儿园不完善,不利于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方面
        1.小学忽视幼小衔接,缺少相关工作的开展
        2.小学与幼儿园管理方式差距显着
        3.小学忽视一年级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
    (三)家庭方面
        1.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落后
        2.农村家长过于“溺爱”,阻碍儿童独立能力发展
        3.农村家长缺乏培养儿童规则意识
六、农村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社会性适应能力发展策略
    (一)幼儿园应提前做好入学准备
        1.幼儿园与小学沟通,提高儿童入学心理适应能力
        2.提升幼儿园老师专业素质,注重儿童任务适应能力的培养
        3.幼儿园提前布置与小学相似环境,使儿童加快适应小学环境
    (二)小学应提前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1.小学积极主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2.小学管理方式方面与幼儿园衔接,帮助儿童适应小学规则
        3.小学提前采取措施,布置温馨环境,组织探秘校园活动
    (三)“幼儿园-家长-小学”三方协调配合
        1.转变农村家长教育观念,激发儿童对小学新生活的向往
        2.家校合作,积极加入儿童生活
        3.家长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儿童规则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件6
致谢

(3)科学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
        (二)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终身发展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三)科学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具有独特价值
    二、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习品质的国内外研究
        (二)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三)科学教育活动与幼儿学习品质相结合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析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习品质
        (二)科学教育
        (三)幼儿科学教育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对象
        (一)幼儿被试
        (二)教师被试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等级量表评定法
        (三)观察法
        (四)访谈法
    六、研究工具
        (一)学习品质施测设计与程序
        (二)测查工具的信效度
    七、理论基础
        (一)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
        (二)苏霍姆林斯基非智力因素教育思想
第三章 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分析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总体水平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分维度分析
        (一)主动性
        (二)目标意识
        (三)坚持性
        (四)抗挫折能力
        (五)想象与创造力
        (六)专注程度
        (七)好奇心
        (八)独立性
    三、科学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差异分析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性别差异分析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三)科学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在班级人数上的差异分析
        (四)科学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在幼儿园等级上的差异分析
        (五)科学教育活动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在幼儿园所在地不同的差异分析
    四、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学习品质现状结果的讨论
        (一)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学习品质基本情况的讨论
        (二)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学习品质变量间差异结果的讨论
第四章 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学习品质认识不充分,缺乏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二)科学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三)科学探究过程表面化,没有看到探究背后的学习品质
        (四)科学活动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过于追求知识技能的获得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现状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因素
        (二)幼儿自身因素
        (三)家庭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总体发展水平较好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各维度发展不平衡
        (三)在性别、独生子女、幼儿园等级及所在地上幼儿学习品质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四)教师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关注度与提升对策有待提高
        (五)适宜的学习品质养成环境对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提升幼儿学习品质的教育对策
        (一)尊重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二)创设宽松的科学探究环境,培养幼儿敢于探究想象的学习品质
        (三)投放充足多样的科学活动材料,提高幼儿兴趣与活动参与度
        (四)加强教师对学习品质理解认识,提升教师培养学习品质能力
        (五)引导家庭重视学习品质,加强家园合作互动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4)小组工作在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以深圳市Y社区“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回顾
        1.国外
        2.国内
        3.文献简评
    (四)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3.研究方法
二、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
    (一)Y社区概况
    (二)Y社区流动儿童概况
        1.生活照料状况
        2.学习教育状况
        3.闲暇娱乐状况
        4.社区融入状况
    (三)Y社区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的状况
        1.自我判断方面
        2.自我决定方面
        3.自我规划方面
        4.自我坚持方面
三、小组工作在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中的具体运用
    (一)小组工作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1.组员的遴选和前测
        2.小组方案的设计
    (二)小组工作的具体过程与效果描述
        1.小组开始阶段
        2.中期转折阶段
        3.后期成熟阶段
        4.结束阶段
    (三)小组工作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1.过程评估
        2.结果评估
四、对小组工作在流动儿童的思维独立性培养中运用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发挥扎实的理论知识开展小组服务
        2.同理心和价值中立赢得组员信任与认可
        3.小组重细节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二)不足
        1.小组的服务时长有限,导致服务成效不够显着
        2.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培养意识淡薄,培养缺乏延续性
        3.服务介入方式较单一,服务缺乏广度与深度
    (三)建议
        1.延长小组的跟进周期,强化巩固已取得的成效
        2.加大宣传与辅导,搭建系统的服务体系
        3.采用灵活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推动服务多元化发展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 个人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中产阶层的相关研究
        (二) 父母教育卷入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现场的选择
        (二) 访谈对象的选择
        (三) 资料收集的方法
        (四)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五、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二) 分析框架
第一章 阶层再生产的理论视野
    一、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机制
        (一) 首属效应:家庭资本与教育分层
        (二) 次属效应:家庭选择与教育分层
    二、学校的再生产机制
        (一) 经济再生产机制
        (二) 文化再生产机制
    三、家长教育卷入的再生产机制
    四、未来的路径:“国家支配-母亲教育适应”的再生产机制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干预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高资本化
        一、精致型符码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三、新课程改革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四、素质教育的“高资本化”
    第二节 个案学校的素质教育实践
        一、白云小学表意性秩序的相对开放性
        二、白云小学工具性秩序的封闭性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密集教育干预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密集教育干预的主导者与教育责任感
        二、密集教育干预的符码类型与特征
        三、密集教育干预的过程
        四、密集教育干预的动因
        五、密集教育干预的阻碍因素
        六、密集教育干预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应对
    第一节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一、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二、个案学校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小学教育选拔功能的弱化
    第二节 课外补习场域的形成与阶层再生产
        一、课外补习机构的崛起与监管缺失
        二、课外补习机构作为阶层再生产的新工具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精约式教育应对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精约式教育应对的主体与高教育期望
        二、精约式教育应对的过程
        三、精约式教育应对的动因
        四、精约式教育应对的阻碍因素
        五、精约式教育应对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务教育的“分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选择
    第一节 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与教育不公平
        一、重点学校政策与“就近入学”的教育不公平
        二、民办教育政策与民办学校的阶层排斥
        三、重点班制度的教育不公平
    第二节 教育实践的“分流”偏好:X市重点学校场域与“王牌”资本
        一、重点高中场域与高升学率
        二、重点初中场域与特权、重点校制度
        三、重点小学场域与中上阶层家长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选择的主体与教育焦虑
        二、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标准
        三、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动机
        四、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过程
        五、中产阶层母亲教育选择的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参与
    第一节 家校合作政策的教育责任转移:由“教师责任”到“家长责任”
        一、建国后到20世纪末之前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二、21世纪初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第二节 家校合作实践的“家长责任”偏好:个案学校的家校合作制度
        一、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制度
        二、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制度
        三、两所个案学校家校合作制度的异同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参与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参与的主体
        二、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学校教育与集体社会资本
        三、半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家庭教育与个人社会资本
        四、中产阶层母亲与教师的互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再生产:国家支配与母亲的教育适应
    第一节 国家支配下中产阶层再生产的教育优势与教育风险
        一、教育优势:教育改革政策偏好的中产阶层性
        二、教育风险: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
    第二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适应:新再生产的行动者及两条路径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
        二、阶层惯习再生产
        三、学业成就再生产
    第三节 破解教育改革难题的路径:从“家长主义”偏好到“国家责任”
        一、增强学校教育功能
        二、弱化教育“分流”机制
        三、规范课外补习机构
        四、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母亲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以徐州农村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1.2.3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1.2.4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
        1.2.5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3 调查设计与实施
        2.3.1 调查地点
        2.3.2 调查对象
        2.3.3 调查工具
        2.3.4 调查程序
    2.4 访谈设计与实施
        2.4.1 访谈目的
        2.4.2 访谈对象
        2.4.3 访谈程序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
        3.1.1 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的性别差异
        3.1.2 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的年龄差异
        3.1.3 农村留守幼儿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状况的差异
        3.1.4 农村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的差异
        3.1.5 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与常模的比较
        3.1.6 分析与讨论
    3.2 农村留守幼儿母亲教养方式现状
        3.2.1 不同性别的农村留守幼儿母亲教养方式的差异
        3.2.2 不同年龄的农村留守幼儿母亲教养方式的差异
        3.2.3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农村留守幼儿母亲教养方式的差异
        3.2.4 母亲教养方式的年龄差异
        3.2.5 不同受教育水平母亲教养方式的差异
        3.2.6 农村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母亲教养方式的差异
        3.2.7 分析与讨论
    3.3 不同母亲教养方式下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
        3.3.1 数据分析
        3.3.2 分析与讨论
4 访谈结果与分析
    4.1 访谈结果
        4.1.1 访谈一
        4.1.2 访谈二
        4.1.3 访谈三
        4.1.4 访谈四
    4.2 小结讨论
5 研究总讨论
    5.1 讨论
        5.1.1 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
        5.1.2 农村留守幼儿母亲教养方式现状
        5.1.3 母亲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5.2 教育建议
        5.2.1 强化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
        5.2.2 注重与留守幼儿建立紧密的亲子关系
        5.2.3 给孩子适宜的要求与反馈
        5.2.4 加大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协助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父亲参与教养与3-6岁幼儿独立性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独立性有重要影响
    二、概念界定
        (一)独立性
        (二)父亲参与教养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父亲参与教养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独立性的相关研究
        (三)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独立性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三、研究工具
        (一)父亲参与教养问卷
        (二)幼儿教育问卷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父亲参与教养状况
        (一)父亲参与教养描述性统计
        (二)父亲参与教养在幼儿性别方面差异
        (三)父亲参与教养在幼儿年级方面差异
        (四)父亲参与教养在幼儿是否独生方面差异
        (五)父亲参与教养在父亲文化程度方面差异
    二、3-6岁幼儿独立性状况
        (一)幼儿独立性描述性统计
        (二)幼儿独立性在幼儿性别方面差异
        (三)幼儿独立性在幼儿年级方面差异
        (四)幼儿独立性在幼儿是否独生方面差异
        (五)幼儿独立性在父亲文化程度方面差异
    三、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独立性的影响
        (一)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独立性的相关性分析
        (二)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独立性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一、父亲参与教养差异分析
        (一)父亲参与教养的总体状况
        (二)父亲参与教养在幼儿性别方面差异性分析
        (三)父亲参与教养在幼儿年级方面差异性分析
        (四)父亲参与教养在幼儿是否独生方面差异性分析
        (五)父亲参与教养在父亲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性分析
    二、幼儿独立性差异分析
        (一)幼儿独立性的总体状况
        (二)幼儿独立性在幼儿性别方面差异性分析
        (三)幼儿独立性在幼儿年级方面差异性分析
        (四)幼儿独立性在幼儿是否独生方面差异性分析
        (五)幼儿独立性在父亲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性分析
    三、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独立性的差异性分析
        (一)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我依靠的差异性分析
        (二)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我控制的差异性分析
        (三)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我主张的差异性分析
第五章 教育建议及对策
    一、父亲提高参与教养意识,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一)父亲充分认识参与教养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学习
        (二)父亲在情感交流中注重对幼儿恰当的鼓励和支持
        (三)父亲在榜样示范中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父亲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改善外部支持环境,共同促进幼儿独立能力的发展
        (一)家庭成员做好沟通协商,给予幼儿独立发展空间
        (二)幼儿园与父亲加强沟通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3-6岁幼儿独立性发展研究 ——以南昌市孝谦传统文化传播中心正蒙学馆幼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
        1.4.1 弗洛伊德的自我论
        1.4.2 弗拉威尔的元认知理论
        1.4.3 埃里克森的独立同一性理论
        1.4.4 詹姆斯的独立论
第2章 3-6岁幼儿独立性发展的价值与目标
    2.1 3-6岁幼儿独立性发展的价值
        2.1.1 独立性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1.2 3-6 岁是独立性发展的支撑期
        2.1.3 《指南》中缺少针对独立性的探究
    2.2 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目标
第3章 3-6岁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幼儿独立意识调查及分析
    3.2 幼儿独立体验能力调查及分析
        3.2.1 问卷调查第一部分:幼儿及家庭基本情况调查
        3.2.2 问卷调查第二部分:幼儿独立能力调查
    3.3 幼儿独立调控能力调查及分析
第4章 促进幼儿独立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4.1 帮助幼儿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不断提高独立认识
        4.1.1 充分利用创造性游戏,提高幼儿的独立认识
        4.1.2 全面正确的评价,帮助提高独立的认识
        4.1.3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高幼儿的独立认识
    4.2 帮助幼儿建立自尊、自信,优化良好的独立体验的策略
        4.2.1 幼儿犯错时倾听其想法,让他感受到被尊重
        4.2.2 对幼儿给予具体的表扬,让他感到自豪
        4.2.3 鼓励幼儿独立决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4.3 帮助幼儿养成独立的品格,学会独立调控的策略
        4.3.1 民主地对待幼儿,帮助孩子提高独立调控能力
        4.3.2 家园配合,全方位指导幼儿独立性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3-6岁幼儿独立性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9)脆弱的国家未来竞争潜力及其原因探析 ——基于90后成就动机的代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中国依靠什么参与国际竞争?
    第一节 中国将领跑世界吗?
        一、经济学家的乐观预估
        二、中国的全球排名不断上升
        三、中国威胁论滋长
        四、领跑世界需要什么?
    第二节 国际政经格局重整中创生的国家竞争力研究
        一、各国高度重视国家竞争力
        二、国家竞争力是什么?
    第三节 中国需要依靠人才参与国际竞争
        一、人才战略构成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二、人在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 个体成就动机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第一节 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人的现代性是促进现代国家生成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 个体的心理驱力是竞争力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个体的成就动机是推动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动能
    第五节 个体成就动机的测量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二、成就动机研究取向的选择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以代际比较法解析研究问题
        一、代际比较法有助于开展预测性研究
        二、本研究中“代”的界定
    第二节 以混合方法收集和整理资料
        一、混合方法概述
        二、混合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 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选择
        一、调查地点
        二、调查对象
    第四节 调查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二、个案访谈的概况
    第五节 研究问题及本文结构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本文结构
第四章 调查量表的修订
    第一节 成就动机量表的修订
        一、成就动机洋葱模型和成就动机AMI量表
        二、成就动机各维度内涵
        三、试调查及量表修订
        四、正式调查与信效度分析
    第二节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的修订
        一、试调查及量表修订
        二、正式调查与信效度分析
第五章 安享型的90后预示着脆弱的未来国家竞争潜力
    第一节 关于90后代特征的问题探索
    第二节 研究变量及操作化
        一、成就动机概念的操作化
        二、代概念的操作化
    第三节 90后最重要的代特征是趋于安享型
        一、90后的成就动机整体上落后于前两代
        二、对自我成功的渴望是90后的重要特征
        三、自我成功的努力不足是90后的鲜明特点
        四、自信心不足是90后的群体特征
        五、自控力不足是90后的普遍特征
        六、90后趋于安享的职业期望
    第四节 由典型个案看两代人的成就动机差异
        一、父母成就动机高而孩子成就动机较高
        二、父母成就动机高而孩子成就动机低
    第五节 脆弱的未来国家竞争潜力
        一、90后成就动机不足阻碍个体发展
        二、90后成就动机不足阻碍未来国家竞争能力
第六章 90后安享型代特征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关于代际比较研究的问题分析
        一、代沟和代差的文献研究
        二、代特征生成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影响三代人代特征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影响三代人成功观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三代人代特征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 当代家庭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优越的家庭物质条件
        二、独子化的人口背景
        三、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四、父亲参与不足
    第四节 应试教育业已印记在90后的代特征中
        一、90后受考试因素的影响最大
        二、应试教育不利于促进90后的内部动机
        三、应试教育会削弱90后的挑战性
    第五节 现代生活方式促成了90后安享型的代特征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形成90后代特征的基础条件
        二、影响三代人的社会环境差异分析
        三、现代性的发展加强了90后个体成功的追求取向
        四、新传媒的影响凸显出90后追求名利的趋向
第七章 家庭教育是制约90后成就动机的主因
    第一节 成就动机是否具有代际传递性?
        一、代际间的传递关系
        二、本章探索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变量及操作化
        一、家庭结构变量的操作化
        二、家庭过程变量的操作化
        三、控制变量的操作化
    第三节 家庭教养方式是建构90后成就动机的主变量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关键作用
        二、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更可能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三、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亲子关系更趋于亲密
    第四节 由典型个案看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作用
        一、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而孩子成就动机高
        二、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而孩子成就动机低
        三、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而孩子成就动机高
    第五节 对成就动机是否具有代际传递性的回应
第八章 提升未来国家竞争潜力的对策探讨
    第一节 培养致力于自我实现的一代
    第二节 应特别重视父母对90后的重要影响
    第三节 父亲参与有助于提升90后的成就动机
    第四节 性别教育有助于性别优势的发挥
    第五节 学校教育应以激发90后的内部动机为导向
    第六节 社会应营造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节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正能量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反思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90后成就动机不足
        二、90后的代特征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
        三、家庭教养方式是形成90后成就动机的最重要机制
    第二节 研究结论
        一、90后一代趋于安享的代特征
        二、90后成就动机不足预示着未来国家竞争潜力潜藏危机
        三、急需评估和重建家庭教育的正向功能
        四、急需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机制
    第三节 90后是否缺乏抱负的一代?
    第四节 研究局限和未来方向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成就动机量表
    附录二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附录三 家庭互动量表
    附录四 调查问卷中其他题目
    附录五 访谈提纲
    附录六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七 成就动机量表修订版各题权重
    附录八 成就动机相关系数矩阵
后记

(10)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河南省三地六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基于国家相关纲领性文件的指引
        二、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特殊性
        三、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差异性
        四、笔者自身的兴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同伴交往能力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第四节 研究工具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评定问卷(教师填写)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家长填写)
        三、统计分析工具
    第五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程序
    第六节 访谈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程序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现状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基本情况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状况的性别差异
        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状况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
        四、城乡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状况差异
        五、主要照顾者下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六、父母婚姻关系下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第二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基本情况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的性别差异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
        四、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差异
        五、不同评定人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六、主要照顾者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七、父母文化水平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八、家庭收入水平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不同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同伴交往能力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相关分析
        二、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回归分析
    第四节 访谈结果与分析
        一、对高社交主动性幼儿的教师进行访谈
        二、对高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幼儿的教师进行访谈
        三、对高社交障碍幼儿的教师进行访谈
        四、对高亲社会行为幼儿的教师进行访谈
第四章 综合讨论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现状综合讨论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综合讨论
    三、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综合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教育建议
        一、创建良好的同伴交往氛围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树立科学教育观念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三、落实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更好发展
第六章 研究不足
    1.研究样本方面
    2.研究内容方面
    3.研究方法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D]. 李茹.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
  • [2]幼小衔接视角下农村一年级学生社会性适应能力研究[D]. 刘娇娇.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3]科学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现状研究[D]. 郭映彤.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4]小组工作在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以深圳市Y社区“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小组为例[D]. 覃薇.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D]. 王金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6]母亲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以徐州农村地区为例[D]. 马瑞.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
  • [7]父亲参与教养与3-6岁幼儿独立性相关研究[D]. 郭佳乐.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8]3-6岁幼儿独立性发展研究 ——以南昌市孝谦传统文化传播中心正蒙学馆幼儿为例[D]. 董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9]脆弱的国家未来竞争潜力及其原因探析 ——基于90后成就动机的代际比较研究[D]. 魏莉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10]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河南省三地六所幼儿园为例[D]. 阴亚萍.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