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调整指导项目管理的基本方式

着力调整指导项目管理的基本方式

一、着力调整指导性计划管理的基本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宋伍生[1](1992)在《着力调整指导性计划管理的基本方式》文中指出 改革十余年来,指导性计划一直是经济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也一直是计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难点。这表明,指导性计划的理论认识与管理实践之间尚有一些根本性的障碍,需要我们对其基本的管理方式着力进行调整。

姚广利[2](2012)在《新中国历次五年计划编制和执行的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新中国已经编制了十二个五年计划,十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正在执行。从十一五规划开始,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更加体现出计划的指导性、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从编制情况来看,除“一五”计划外,改革开放前的四个五年计划都没有面世,改革开放后的计划编制逐步走向正规;从执行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后的计划执行效果要好于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执行效果要好于计划经济时期和转型时期。贯穿历次五年计划编制和执行始终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实事求是,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计划既不能有效编制,执行效果也得不到保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就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按经济规律办事。在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化决策,坚持计划编制的程序化、民主化、制度化是形成有效计划的前提。五年计划的发展变化要求必须编制指导性计划,编制指导性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未来五年计划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指导性计划要体现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计划的指标要以预期性为主要特点,同时辅之约束性指标。同时,计划的执行既要有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也要体现地方的独立自主。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要同时发挥两个积极性,坚持权力下放与维护中央权威相结合,逐步实现分权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尊重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地位,保障计划的有效执行,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具体说来,就是要健全宏观调控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

徐淑云[3](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刘瑞[4](2008)在《30年来国家计划实践与理论互动:从计划到规划》文中认为中国计划管理30年变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实践与理论互动过程。第一阶段以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为基本内容,第二阶段以计划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为基本内容。两个阶段逐步完成了国民经济管理从总体上的计划管理向规划管理以及宏观调控的转变,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管理体系已经形成。为此需要总结的认识是:1.我国依然具备实施有计划地管理国民经济的基本条件,因此保持一定形式和内容的国家计划与规划管理仍有必要性和可行性;2.国家规划和计划在宏观调控体系中起牵头地位;3.应当继续强调和发挥综合平衡原则及其方法在规划管理中的作用;4.必须充分重视经济预测的作用,将经济规划建立在对未来科学预测的基础之上;5.关于宏观调控的命题仍需要继续深入讨论和完善。

高勇[5](199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指导性计划调控》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由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控制更多地转向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间接调控。现阶段我国指导性计划形式的选择应当是政策供给型,即在总结指令性计划和需求型指导性计划两种方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施以政策为导向的手段和保证供给与需求结构平衡相适应的指导性计划。

钱路波[6](2018)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场经济理论是人类对实际经济生活中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组织结构等客观关系和实际作用的一种理论抽象。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就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市场及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这一中心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条主线。因此,学界有必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如何认识、运用、发展市场经济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研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结合,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崭新面貌在21世纪中更加发展完善。论文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生产方式的客观实践出发,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寻求实践总结和理论跃升。首先,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对中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思想渊源开篇,着重分析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论述与评价。随后,论文分别从实践、理论、时代、特色四个维度,分别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大致经历了历史前奏、起步试验、初步进展、持续推进、逐步完善、以及全面深化等历史阶段,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等经济实践,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空间。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成就主要表现在: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决定论、宏观调控模式和“五大发展理念”,并从经济基础、分配制度、服务目的、社会矛盾、上层建筑等方面,形成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从时代维度看,中国市场经济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既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基础,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特色维度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不是遵循市场原教旨主义,简单地复制所谓西方标准化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是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进行了制度选择与安排,使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相契合,避免了那种强制性的制度移植输入和制度外部依附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归纳总结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基本特征。最后,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出了深化基本经济制度改革、推进产权制度的发展完善、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为建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力供能。

魏华[7](2019)在《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在40年来的实践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引入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生产力的活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它对传统的管理体制也形成了严峻的倒逼改革的态势。在经济学意义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从更广的视野和更深的层次看,养成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法是必由之路。历史证明,规范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一个法治经济,没有法治,市场经济不能得到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法治建设的推进每每促进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而经济领域中目前尚存的若干问题,都和法治不够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经济发展的道路,成为改革决策者和相关学科理论工作者长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法治经济的实践探索和法治经济的思想演进是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而后者对前者的推进又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显然,对当代中国法治经济作一个思想史的回顾和分析,是有特定学术价值和现实需求的。本文分三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为导论,即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法治经济”的概念与定义;研究的过程与综述;研究方法;论文构架;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二章: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的先行思想资料。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思想虽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逐渐形成和丰富的,但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它作为一种中国经济现代化转型时期的思想和理论成果,本质上是对中外相关先行资料的继承、反思和创新。本章所分析的先行思想资料主要有两类:其一、西方古典经济学创建以来的相关理论阐述;其二、中国古代思想遗产和现代学者的反思。第三章: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的思想引领。本章以时间为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人关于法治经济问题的论述进行系统归纳,通过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在不同时期提出的相关论述,突出其对中国法治经济建设的重要思想贡献,结合40年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的梳理,凸显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促进中国法治经济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历史功绩。第四章: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的理论探索。本章主要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在法治经济方面的理论成果,重点分析评价具有代表性的杜润生、吴敬琏、江平、钱颖一等人的理论创见。他们的研究涉及法治经济的基本内涵、实现法治经济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如何推进法治经济的建设,如何解决法治经济推进过程中的问题,等等,他们的论述体现了中国法治经济理论研究的探索进程和学术水平。第五章: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的实践及思考。本章从实践的角度对市场化中国法治经济的推进进行考察,并作出若干理论和思想层面的分析。这些考察包括经济方面和法律方面的,前者如行政干预对经济运行的困扰、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市场价格机制的失灵、财税体制改革的迟缓、政府职能转变的减速等,后者如物权法的实施、民众对自身权益的诉求等。在此基础上,对学术界相关的对策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和形成的几点看法。第三部分为结论,即第六章。对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法治经济思想进行总结,概括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得出若干研究结论,并展望其理论发展的路径和前景。本文所研究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1)通过对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和市场经济发展优势的比较,作为一种取代政府集权的制度形式,逐渐形成和初步构建了由现行资料、思想引领、理论探索和对策思路组成的可供研究的基本框架;(2)当代中国法治经济的推进具有具体的国情特点和体制转型的阶段特征,因此,如何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治规范结合起来,如何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经验,用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构成了决策层和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点;(3)作为一个经济学和法学互相交叉的研究对象,如何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进程结合起来,如何把立法和执法结合起来,也是人们讨论较多的问题;(4)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治理模式及其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使人们认识到树立全民法治经济意识和推进法治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等。本文认为,就推进当代中国法治经济思想的探索和实践而言,科技进步、扩大开放和观念转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基础理论问题上的创新突破尤为关键。例如,怎样认识和处理好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法律对经济运行的规范之间的关系?怎样阐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等。对此,本文选择《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房地产调控等个案展开分析,意在解剖麻雀,以小见大。显然,只有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进展,法治经济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实施才能更顺利地推动。此外,在着力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方面,在切实加强执法力度方面,也都需要提出新的思路,出台新的举措。但尽管任重道远,推进法治经济是中国未来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在其中,法治经济思想的丰富和深化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

应飞虎[8](2002)在《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文中指出市场体制是一个决策分散化的体制,市场主体拥有广泛的决策权,在该体制下,包括公权机构在内的各主体常常时刻需要作出各种决策,而信息是一种资源,它构成了任何决策的基础,因此市场体制下的各主体对信息的依赖性相对更大,但现实中并不当然存在充分、有效信息,各决策主体决策时往往面临信息失灵问题,因而产生较多的负面效应。正基于此,对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问题展开研究就显得相当必要,通过研究,本文力图找到解决各种信息失灵问题的最佳制度。 信息失灵问题需要制度加以克服,以使信息尽可能地充分、准确且对称分布;同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会受到信息的影响,较多的制度受到信息问题的影响而不得不改变内容甚至不能被制定。本文基于这样的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七章,根据上述逻辑结构体系,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章构成,主要阐述信息失灵的表现、危害及制度对其的一般克服,这一部分构成了后两大部分得以展开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由第二、三、四、五、六章组成,它是本文的主体,主要研究制度如何影响信息。在这部分中,第二章研究信息不足的制度克服;第三章研究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克服;第四章研究信息错误的制度克服;第五章主要研究制度如何降低信息成本,该内容有相当部分散见于第二、三、四章之中,之所以还要对其单列一章作专门的论述,是因为信息成本的降低是信息失灵问题是否得到克服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信息成本的充分降低表明决策主体的信息充分、准确且对称分布性,这有助于减少决策主体的支出,增加其决策利益,因此需要对信息成本降低的障碍及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六章研究公权信息的公开问题,该章主要对公权信息的强制性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它本质上是一种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所以把它列入第三章第一节第一部分有关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之中也并无不可,但由于公权信息的公开涉及到公权层面,与有关对私权主体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相比具有较多的特殊性,所以,本文对其专列一章予以阐述。第三部分由第七章构成,主要研究信息如何影响制度。在逻辑上,它与研究制度如何影响信息的第二部分是并列的。 具体言之,第一章主要对信息失灵及其制度克服进行一般概述。本章针对信息不足、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不准确等三种信息失灵形式,重点分析了信息失灵的危害,指出信息失灵不仅增加市场主体的防御成本和信息成本,还导致各决策主体决策失误或不当;缘于信息问题的道德风险会导致市场的低效率,由信息失灵而产生的关系交易导致市场被人为割裂,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还会导致市场消亡。而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经济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又会使信息失灵的危害进一步地凸显,因此需要各种制度对信息失灵进行克服,而经济法在诸多制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构成了克服信息失灵的最为主要和重要的制度。 第二章在对市场信息总量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不足的制度克服问题从两方面展开研究。本章首先基于信息视角对计划法进行分析,认为市场体制下的计划法主要是以指导性计划优化市场主体决策的法律形式,计划法的最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信息公共产品。而对信息的私人生产和交易的公力支持也有助于激励市场主体生产信息产品,从而使信息不足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第三章是论文最重要的内容。面对诸多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本章把其分为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和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克服主要通过增加信息供给而实现,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其一,让信息优势者直接向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这是一种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其二,由无直接 论文摘要及说明 利害关系的第三者提供信息,这是一种以悬赏剑良为主的制度;其三,由公权机 关向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怠 其四,由同行业的其他经营者提椭急 其五,建立 社会信用体系为主的分类信息评价制度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估及传递。 信息不对称的间接克服主要通过减少信息需求量或转换需求信息的形式等方式 实现,也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其一,避开信息问题进行制度创新,在该制度下, 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其二,利益激励制度创造利益共同体,使信息不对称 危害的发生丧失前提。其三,对信息优势者有效监督,使其不敢利用优势信息损 人利己;其四,以诚信为主的非价格机制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信息能够直接增加 信息劣势者的信息拥有量;其五,限制信息优势者的利益获取或增加其支出使信 息不对称仅成为一种不能为害的状态。此外,由于不良制度会人为制造更多的信 息不对称,因此,良好的制度安排有助于避免诸多不必要的信息不对称。 第四章在对错误信息产生原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制度对信息错误 进行克服的四种路径,其一,公权对错误信息的直接禁止以使错误信息制造者不 因此而获利Z 其二,由公权机?

湛中乐,苏宇[9](2010)在《计划生育制度变革与法治化》文中认为中国计划生育事业已经走过了从纯粹的政策主导到形式法治的历程,而实质法治进程亦已开始。要满足实质法治的要求,就必须改变对"计划"的理解,实现政策工具和法律机制的转变:一方面,计划的属性应由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另一方面,计划的主体应由国家转变为以家庭为主。在这种转变方向上,应进一步从逐步取消硬性规定、取消社会抚养费制度和行政处分机制、重视普惠制社会保障机制、发展特惠性的奖励扶助措施和修改相关宪法、法律条文等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萧冬连[10](2019)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如何被突破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初理论模板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即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决策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引进咨询机制,组织和鼓励学界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讨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广泛的中外思想交流,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周围逐步形成了中国的商品经济改革学派,其中包括老中青三代经济学人。虽然在经济调整背景下发生了一场改革是计划取向还是市场取向的争论,但改革实践始终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演进。特别是农村改革释放出强大的市场能量,为理论和观念的突破提供了新的动力。在一些经济学家和高层领导人的持续推动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终写进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理论一旦突破,必然形成新的思想力量,为改革打开更大空间。

二、着力调整指导性计划管理的基本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力调整指导性计划管理的基本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历次五年计划编制和执行的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一、 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一) 计划编制和执行的基本情况
        1.凯歌行进时期的五年计划(1953-1957)
        2.曲折发展时期的五年计划(1958-1977)
        3.改革开放时期的五年计划(1978- )
    (二) 计划编制和执行的基本特点
二、 实事求是是贯穿计划编制和执行始终的思想原则
    (一) 坚持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1. 计划的科学编制要实事求是
        2. 计划的有效执行要实事求是
    (二) 实现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
三、 科学决策是计划编制的前提
    (一) 坚持科学决策的必要性
    (二) 实现科学决策的方式
        1.坚持计划决策的程序化
        2.加强计划决策的民主化
        3.推动计划决策的制度化
四、 突出指导性是计划编制的要求
    (一) 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计划的演进
    (二) 坚持指导性计划的必要性
        1.指令性计划的缺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 编制指导性计划的要求
五、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计划有效执行的手段
    (一) 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沿革
        1.建国初期的高度集权
        2.计划体制下的放权与收权
        3.改革开放后的扩大地方自主权
    (二)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必要性
    (三) 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六、 转变政府职能是计划有效执行的保障
    (一)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二) 政府职能的权限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市场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1.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1.1.3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奇迹般腾飞的体制根源
        1.1.4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1.1.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1.2 国内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学者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述评
        1.2.2 国外学者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述评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1 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
        1.3.2 文献研读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法
        1.3.4 系统科学研究法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创新探索和分析框架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创新探索
        1.4.3 本文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肯定性分析
        2.1.1 社会经济三形态理论
        2.1.2 世界市场理论
        2.1.3 东方社会理论
        2.1.4 对市场经济一般原理的具体论述
    2.2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市场关系的认识与处理
        2.2.1 从消灭商品交换到利用商品交换
        2.2.2 从限制市场到引导市场
        2.2.3 探索“以市场、商业为基础”的路子
        2.2.4“整个看法根本改变”和经济范畴的运用
    2.3 毛泽东的商品经济思想在新中国的初步发展
        2.3.1 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3.2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性质需要辩证看待
        2.3.3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前途命运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
        2.3.4 要重视和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2.4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提出
        2.4.1 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市场思想的最初运用
        2.4.2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市场思想的继续发展
        2.4.3 计划经济体制下邓小平市场思想的不断深化
        2.4.4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市场思想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飞跃
    2.5 东欧国家对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反思
        2.5.1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探索——兰格模式
        2.5.2 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布鲁斯模式
        2.5.3 宏观间接调控的自由市场协调——科尔内模式
    2.6 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市场理论研究的有益借鉴
        2.6.1 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2.6.2 马歇尔的新古典市场经济理论
        2.6.3 凯恩斯的全面干预的市场经济理论
        2.6.4 萨缪尔森的混合调节市场经济理论
    2.7 对中国古代市场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2.7.1 高度重视市场对发展生产的重要作用
        2.7.2 主张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2.7.3 重视对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景像
    3.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前奏(1949—1978)
        3.1.1“第二次结合”的尝试:计划经济背景下市场因素的曲折成长
        3.1.2 全面整顿的展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
    3.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试验(1978—1984)
        3.2.1 农村改革的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3.2.2 企业改革的尝试:向国营工业企业“放权让利”
        3.2.3 城乡商品市场的恢复:农村集贸市场和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
        3.2.4 尝试市场新体制:经济特区的设立
    3.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进展(1984—1992)
        3.3.1 农村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3.3.2 企业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3.3.3 流通领域改革的力度加大:从“双轨制”到“价格闯关”
    3.4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1992—2002)
        3.4.1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股份制的推行与“抓大放小”改革
        3.4.2 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补充地位”到“重要组成部分”
        3.4.3 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转变: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
    3.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2003—2012)
        3.5.1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非公36条”的出台
        3.5.2 生产要素进一步市场化:现代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3.5.3 政府与市场准确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3.6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面深化(2012——)
        3.6.1 经济新常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境遇
        3.6.2 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3.6.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革命
        3.6.4“一带一路”倡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张力
    3.7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价值
        3.7.1 推进了中国市场化进程步伐
        3.7.2 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3.7.3 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
        3.7.4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集成
    4.1 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深化
        4.1.1 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反思
        4.1.2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为原则
        4.1.3“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论的形成
        4.1.4 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
        4.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4.2 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4.2.1 结合的理论前提:商品经济二重性
        4.2.2 结合的现实前提: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2.3 结合的逻辑前提:市场经济中性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4.2.4 结合的关键节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4.2.5 结合的基本途径: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各自的实现形式
    4.3 形成了中国特色市场决定论
        4.3.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内涵
        4.3.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范围限定
        4.3.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基础性作用的区别
        4.3.4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背景下的政府作用解析
    4.4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模式
        4.4.1 宏观调控的常态化
        4.4.2 调控目标的多元化
        4.4.3 调控机制的一体化
    4.5 形成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新发展理念
        4.5.1 创新发展:着力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
        4.5.2 协调发展: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4.5.3 绿色发展: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4.5.4 开放发展:拓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张力
        4.5.5 共享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格局
    4.6 彰显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4.6.1 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与资本主义不同
        4.6.2 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所引致的后果与资本主义不同
        4.6.3 以人民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的与资本主义不同
        4.6.4 党的领导下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与之联系的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不同
    4.7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价值
        4.7.1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增加了崭新内容
        4.7.2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4.7.3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与新发展
        4.7.4 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方位
    5.1 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维度
        5.1.1 理解时代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5.1.2 实践基础的重要构件: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
        5.1.3 理论标志的主要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4 立论依据的突出表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5.2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5.2.1 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5.2.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5.2.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5.2.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5.3.1 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时代内涵
        5.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逻辑一致性
        5.3.3 经济体制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5.3.4 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5.4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4.1 为转型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5.4.2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5.4.3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5.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5.5.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5.5.2 推动中华民族赶上时代潮流的必要条件
        5.5.3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创新经济发展的特色呈现
    6.1 充分发挥创新型制度变迁对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6.1.1 注重制度建设“破旧”与“立新”的动态磨合
        6.1.2 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
        6.1.3 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
    6.2 坚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市场化改革方式的稳步推进
        6.2.1 以渐进方式稳步推进市场化
        6.2.2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相结合
        6.2.3 从局部性改革到整体推进
    6.3 凸显以市场配置资源为目标的价格改革
        6.3.1 价格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6.3.2 价格改革促进了市场制度建设
        6.3.3 价格改革促进企业制度改革
    6.4 注重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6.4.1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
        6.4.2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6.4.3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必然要求
第七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径指南
    7.1 继续推进基本经济制度的更加完善
        7.1.1 持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7.1.2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7.1.3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7.2 深入推动产权制度的更加完善
        7.2.1 建立健全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7.2.2 健全产权交易和流转制度
        7.2.3 加强对产权市场运转的有效监管
    7.3 加快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更加完善
        7.3.1 不断健全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
        7.3.2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7.3.3 着力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
    7.4 促进宏观调控方式和体系的更加完善
        7.4.1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4.2 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7.4.3 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
    7.5 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5.1 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7.5.2 以结构性新供给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7.5.3 以制度政策新供给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7.5.4 推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统一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根基
    8.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8.3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8.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界定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和界定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相关的学术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起点:当代中国法治经济的实践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构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构架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的先行思想资料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家的法治经济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思想
        二、亚当·斯密论法治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三、李嘉图、萨伊、穆勒的法治经济思想
    第二节 20 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家的法治经济思想
        一、米塞斯、哈耶克的法治经济思想
        二、欧根的法治经济思想
        三、弗里德曼、布坎南的法治经济思想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经济治理思想及其反思
        一、以法家理论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经济治理思想
        二、梁启超、严复对经济自由和传统经济思想的宣扬和分析
        三、顾准的市场经济洞见及其历史反思
第三章 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的思想引领
    第一节 邓小平对法治经济的倡导
        一、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念
        二、邓小平论用法律手段处理经济问题和加强法制
        三、从政治体制改革和反思历史的高度谈推进法治建设
    第二节 胡耀邦、彭真的相关见解
        一、胡耀邦的经济改革主张和法治理念
        二、彭真的法治经济见解
    第三节 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法治经济论述
        一、江泽民的法治经济论述
        二、胡锦涛的法治经济论述
        三、习近平的法治经济论述
第四章 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杜润生在农村改革主张中的法治经济理念
        一、对农村经济的思考和改革主张
        二、法治经济理念的凸显
    第二节 张维迎、钱颖一学术研究中的法治经济见解
        一、张维迎对企业产权的研究
        二、钱颖一论法治与市场、政府的关系
    第三节 吴敬琏经济改革理论的市场取向和法治关切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探索
        二、呼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并行的法治建设
    第四节 江平对法治经济的理论研究和框架设计
        一、对法治经济的理论研究
        二、对法治经济的框架设计
        三、对法治经济和法治国家的理性追求
第五章 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的实践分析及对策思考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经济实践中的问题(经济方面)
        一、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二、市场机制扭曲问题
        三、经济利益固化问题
        四、贫富差距扩大问题
        五、财税政策改革问题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治经济实践中的问题(法律方面)
        一、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民法典》
        二、贯彻实施好物权法制度
        三、加快培育遵守契约的法治环境
    第三节 关于推进法治经济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技术进步对法治经济具有的推进作用
        二、扩大开放对法治经济形成的倒逼机制
        三、文化观念对法治经济制度演进的长远影响
        四、理论创新是完善法治经济的当务之急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对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思想的总体考察
    第二节 对推进法治经济建设的若干思考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第一章 信息失灵的一般概说
    第一节 信息与决策
    第二节 信息失灵的表现
    第三节 信息失灵的危害
        一、 信息失灵导致低效率
        (一) 增加防御成本
        (二) 增加信息成本
        (三) 道德风险导致市场低效率
        二、 信息失灵导致市场萎缩甚至消亡
        (一) 由信息失灵而产生的关系交易导致市场被割裂
        (二) 逆向选择导致市场消亡
        三、 信息失灵导致决策不当或失误
        四、 信息失灵构成权利行使的障碍
    第四节 信息失灵与经济人
        一、 市场经济中的人
        二、 经济人如何使信息失灵的危害凸显?
        三、 经济人与克服信息失灵的制度
    第五节 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
        一、 信息失灵的一般克服
        二、 经济法对信息失灵的克服
        (一) 为什么信息失灵问题主要需要公权干预?
        (二) 经济法克服信息失灵的路径分析
        (三) 经济法在克月良信息失灵过程中法律性质的体现
第二章 信息不足的制度克服
    第一节 信息不足的原因及制度克服的初步分析
        一、 信息不足的原因
        二、 对信息不足的制度克服的初步分析
    第二节 信息视角下的计划法
        一、 计划、市场与效率
        二、 信息不足与计划法
        三、 有序的混乱与计划法
        四、 市场体制下的计划法的调整对象及功能
        五、 市场体制下的计划法的功能实现
        (一) 指令性计划法的功能实现
        (二) 指导性计划法的功能实现
        1. 如何确保指导性计划的正确性?
        (1) 使私人信息拥有者不说假话
        (2) 使想说真话的人有说话的机会
        (3) 确保信息在传递、处理过程中的正确性
        2. 确保指导性计划的有效性
        3. 确保指导性计划的公开性及无偿性
        (三) 几种特殊计划的法律问题
        1. 关于指导性计划与政府目标实现
        2. 关于总量控制的计划及其实施
        (1) 有关实行总量控制领域的界定
        (2) 有关实行总量控制时机的确定
        (3) 有关总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4) 有关总量控制计划实施方式的选择
    第三节 对信息的私人生产及交易的公力支持
第三章 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克服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克服
        一、 强制性赋予信息优势者说明的义务
        (一) 有效、公平交易的信息前提
        (二) 信息不对称与强制性说明制度
        1. 信息不对称及制度克服
        (1) 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分析及对制度克服的需求
        1) 信息初始分布的不对称
        2) 信息优势者的固化行为
        3) 人的有限理性使信息不对称的私人克服存在障碍
        4) 信息成本影响私人主体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努力
        (2) 交易领域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
        1) 对消费者的影响
        2) 对善良经营者的影响
        3) 对市场总体效率的影响
        (3)住处不对称的制度克服
        2. 强制说明制度的性质
        (1) 强制说明制度的发展史
        (2) 强制说明制度的性质
        1) 强制说明制度体现了公权对私权的限制
        2) 强制说明制度与合同法相关制度的对比
        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域归属的例证
        3. 强制性说明制度的功能优势
        (三)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条的不足
        (四) 如何修正不足?
        1. 说明什么?
        (1) 影响说明范围界定的基本因素
        1) 信息不对称在时空上的差异
        2) 交易是否有重要的可能
        3) 强制说明制度在克服信息不对称中的有限性
        (2) 法律上界定经营者应该提供信息的技术方式
        2. 如何说明?
        (1) 及时说明
        (2) 易于理解
        (3) 提供重要信息时的特别提示
        3. 不说明的后果
        二、 激励夫利害关系的知情者提供信息
        (一) 由无利害关系的知情者提供信息的必要性
        (二) 有关悬赏举报制度在我国的制定和实施概况
        (三) 如何构建悬赏举报制度?
        1. 关于奖励问题
        (1) 关于物质资源和精神奖励问题以及奖金的设置问题
        (2) 关于奖金的来源问题
        (3) 关于奖金的领取时间问题
        2. 关于保密问题
        (1) 关于实名举报和保密问题
        (2) 关于密码举报问题
        (3) 关于举报人信息的公开问题
        3. 关于举报人权益的保障问题
        三、 政府或其它机构直接对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
        四、 促进有效竞争
        五、 建立各种分类信息评估制度
        (一) 分类信息评估制度的意义
        (二) 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的间接克服
        一、 有效的激励制度
        (一) 激励的必要性及本质
        (二) 激励的原则
        1. 贡献与报酬相一致
        2. 赋予部分剩余索取权
        3. 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
        (三) 激励的路径
        二、 对信息优势者的有效监督与约束制度
        三、 强制性保险等
        四、 中介机构
        (一) 中介机构与信息不对称克服的一般研究
        (二) 认证机构提供的信息
        1. 虚假认证标志问题
        2. 不合格的认证标志问题
        五、 以诚信为主的非价格机制
        (一) 一种现象的启示
        (二) 诚信克服信息不对称
        (三) 如何促进市场主体的诚信?
        六、 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标准
        七、 限制利益的获取或增加支出
    第三节 制度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一、 制度引起的信息不对称
        (一) 两种现象的启示
        1. 新建住宅装修中的信息不对称
        2. 草坪、小径与信息不对称
        (二) 制造信息不对称的制度
        二、 如何避免人为制造的信息不对称?
        (一) 合理的产权制度
        (二) 赋予利益的制度
        (三) 对市场进行正确干预的制度
第四章 信息错误的制度克服
    第一节 信息错误的原因及消极影响
        一、 信息错误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二、 信息错误的消极影响
        (一) 信息错误影响决策
        (二) 错误信息增加社会信息总成本
    第二节 信息错误的制度克服路径
        一、 对错误信息的直接禁止
        二、 政府及有关公益性机构直接提供正确信息
        三、 设置错误信息提供的障碍以增大错误信息提供的难度
        (一) 监督机构的有关的信息路径
        (二) 建立有效的识假机制
        (三) 运用利益激励的方式使虚假信息得到自我揭露
        (四) 信息的公开和流动
        四、 消除被动制造虚假信息的制度环境
    第三节 制度如何引导人提供正确信息?
第五章 法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
    第一节 信息成本的一般研究
        一、 信息成本的界定
        二、 信息成本的构成及种类
        三、 信息成本需要由制度降低的原因
    第二节 信息成本降低的必要性及障碍
        一、 信息成本降低的必要性
        二、 制度降低信息成本的障碍
    第三节 信息成本降低的制度路径
        一、 信息成本由制度降低的一般路径
        二、 信息成本降低的经济法路径
        (一) 增加信息供给量
        1. 政府及其它机构直接提供信息公共产品
        2. 强制性信息平衡
        3. 制度激励市场自身产生信息
        (二) 减少信息需求量
        (三) 强制性标准的设立及其有效实施
        (四) 市场准入
        (五) 促进社会诚信的建立
第六章 法律作为一种信息
    第一节 信息视野中的公权与私权
        一、 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系统
        二、 公权作为一种公共信息和私权主体的知情权
        三、 公权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一) 公权信息的公开能够保障私权主体的权利
        1. 公权与私权主体的行为规范
        2. 公权与资源配置
        3. 公权与私权的权利界定问题
        (二) 公权信息的公开是私权主体对公权进行监督的必要前提
        (三) 公权信息的公开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前提之一
    第二节 公权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制度
        一、 公权信息公开的不足
        (一) 公权信息公开不足的原因分析
        1. 公权机关及其官员对自身利益的过度关注
        2. 对国家秘密过度关注和《国家秘密保守法》的缺陷
        3. 对公权能力的过度信赖
        4. 忽视民众利益与公权信息之间的关联
        (二) 公权信息公开不足的表现
        1. 有效信息不足
        2. 内部文件
        3. 公开形式问题
        4. 有偿公开
        5. 程序障碍
        二、 发达国家如何公开公权信息?
        (一) 有关公权信息公开的立法史
        (二) 发达国家如何公开公权信息?
        三、 我国公权信息公开的立法问题
        (一) 迫切性问题:WTO规则对信息公开的要求
        (二) 我国公权信息公开立法问题研究
        1. 信息的公开及豁免
        2. 公开的方式
        (1) 公权机构的公报出版和发言人制度
        (2) 电子政府模式下的网上信息
        (3) 公权信息载体的订阅和免费发放
        (4) 在公权机构中设立公权信息的阅读窗口
        (5) 设立信息咨询点
        (6) 考虑特殊群体的信息获取问题
        3. 公开的公平性、及时性
        4. 知情权行使的程度障碍及司法救济
        5. 法律责任的设定
第七章 信息如何影响法律?
    第一节 信息对法律形成的影响
        一、 信息失灵对法律形成的影响及一般克服
        (一) 信息不足的消极影响
        (二) 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
        (三) 信息错误的消极影响
        二、 几种对制度形成产生负面影响的错误的信息观
        (一) 静态的信息观
        1. 受静态信息影响的制度容易被对策化
        2. 受静态信息影响的制度往往效率低下
        (二) 完全的信息观
        三、 信息对制度内容的影响
        (一) 由于不可克服的信息问题而导致制度不能被制定
        (二) 有关对信息不问题的法律推定
        四、 法律形成如何充分运用各种信息?
        (一) 信息充分的程序和组织保障
        (二) 确立一种自发演进为主兼有人为设计的法律形成模式
        (三) 法律的制定不宜超前
        (四) 法律的移植要谨慎
        (五) 重大的法律变迁需要考虑小规模的试点
    第二节 信息对法律实施的影响
        一、 由于信息问题而导致法律不能被有效实施
        二、 信息公示作为一种法律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计划生育制度变革与法治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计划生育法治化的历程
    (一) 计划生育的形式法治化进程
    (二) 计划生育的实质法治化进程
二、政策工具和法律机制的转变关键:从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计划
    (一) 计划属性的转变:从指令到指导
    (二) 计划主体的转变:从国家到家庭
三、基于指导性计划的人口战略:计划生育法治化的展望

(10)“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如何被突破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划与市场:最初模板及其讨论
二、在中外交流中开拓思路
三、计划取向与市场取向的争论
四、改革理论探索未有止步
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四、着力调整指导性计划管理的基本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着力调整指导性计划管理的基本方式[J]. 宋伍生. 计划经济研究, 1992(01)
  • [2]新中国历次五年计划编制和执行的基本经验研究[D]. 姚广利. 河南大学, 2012(10)
  • [3]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30年来国家计划实践与理论互动:从计划到规划[J]. 刘瑞.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08(02)
  •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指导性计划调控[J]. 高勇. 经济体制改革, 1995(03)
  • [6]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D]. 钱路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7]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法治经济思想研究[D]. 魏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1)
  • [8]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D]. 应飞虎. 西南政法大学, 2002(02)
  • [9]计划生育制度变革与法治化[J]. 湛中乐,苏宇. 清华法学, 2010(02)
  • [10]“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如何被突破的[J].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2019(07)

标签:;  ;  ;  ;  ;  

着力调整指导项目管理的基本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