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ISO14000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试析ISO14000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邵红岭[1](2018)在《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各国农产品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竞争中,国际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但国内各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极不平衡。河北省农产品贸易历史悠久,具有多种传统优势出口农产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有了长足发展,但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较低,且与同为农业大省的山东省相比,差距较大。深入分析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对促进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相关贸易政策的制定和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改善贸易行为和转变经营方式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为以下三部分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进行理论分析。基于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践和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理论分析。第二部分对所提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总体分析。其次对各分解因素进行分析,包括采用指数分析法测度和衡量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并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框架分析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以及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和出口市场潜力;采用指数分析法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纵向和横向测度和比较,进而借助钻石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再次从企业微观角度分析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优化农产品出口促进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宽农产品出口发展空间等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效益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省内各市差别较大。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整体协调度呈波动变化,虽然在研究期内各年度均处于协调状态,但协调等级多样。二是世界目标市场农产品进口规模和进口结构以及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别成为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河北省出口农产品结构的变化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与世界农产品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市场之间的匹配度呈增加的趋势,进而推动农产品出口增长。三是河北省出口农产品结构整体趋于优化,与世界进口农产品结构整体匹配性较好;农产品整体出口技术附加值不断提升,并与文化程度较高的熟练劳动力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农业利用外资和农林牧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呈负相关关系。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仍较集中,但有优化趋势,且与世界农产品进口市场之间整体匹配性较好;河北省农产品出口与河北省农业生产总值、进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国是否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等因素呈正相关关系,与河北省和进口国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四是受河北省农产品成本、价格和质量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整体较弱,且省内11个设区市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布较不平衡。五是企业是否设有研发部门、企业融资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三个因素对企业农产品出口增长起正向影响作用,而原料成本及人工成本上升、国际大环境和人民币汇率变动三个因素起负向影响作用。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农产品出口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效益水平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评价和比较分析;二是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模拟的理论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和实际出口额的比较,评判和预测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潜力。三是以往国内对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多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展开,从微观企业角度展开研究的较少。本文同时使用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数据资料对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尤其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以及选取了不同类型的药材和中成药出口企业的出口案例,在微观层面分析了企业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曾艳军[2](2015)在《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用来抵制倾销的贸易救济措施,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做法,该做法已经对我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在WTO公布的反倾销报告中讲到:“中国依然处于被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对象地位”,“从中国出口的商品仍然遭受到最频繁的最终反倾销措施”。中国出口产品符合反倾销法上的倾销构成要件,是进口国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前提。反倾销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条约。WTO《反倾销协议》是反倾销法上非常重要的国际条约,在成员国内具有普遍效力。它规定反倾销措施仅适用于《关贸总协定》(GATT)1994第6条规定的情况。因此,关于倾销的构成要件,目前最常用的标准是GATT1994第6条的规定,即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国商业,如因此对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一国内产业的新建,则构成倾销。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进行裁决时,会涉及正常价值的确定、正常贸易过程、损害的确定、同类产品、国内产业、因果关系等具体问题。对中国而言,因为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还会涉及替代国制度和单独税率等等。这些问题是研究我国应对反倾销之前首先要解决的。WTO允许其成员方采用反倾销的手段维护公平贸易秩序,抵制不正当竞争,因此反倾销法律已成为WTO成员方贸易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世后,我国既是贸易大国,又是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反倾销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对华反倾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种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因此要认真对待,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国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出现不少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问题,例如替代国制度、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日落复审、单独税率、“双反调查”、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WTO《反倾销协议》的模糊规定和缺漏,给了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是由于进口国违反WTO《反倾销协议》,滥用反倾销措施,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没有倾销的认定为倾销,倾销幅度低的认定为倾销幅度高,给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反倾销不仅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不仅是贸易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政治问题、企业问题。因此反倾销的应对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采取措施,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角度来应对。从国际层面上,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应对:如果其他成员国利用WTO《反倾销协议》的不合理和模糊规定之处,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我国可以提议修改WTO《反倾销协议》相关规定或者进行合理解释。如果其他成员国的反倾销措施不符WTO《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我国可以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若胜诉可以要求其按照WTO的裁决修改其反倾销法。对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作出的反倾销行政行为不服的,我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在进口国寻求司法救济。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我国出口产品在反倾销调查中遭到歧视对待,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多方交涉和谈判,争取合理对待,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从国内层面上,政府应对反倾销,主要从加强立法,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采取措施;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则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建立应诉基金制度等等;企业应对反倾销,应该转化观念,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内部协调,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积极应诉等等。应对反倾销是一项多方位的工程,仅靠任何一方是不行的,需要综合政府、企业、外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各方面要通力合作并积极配合。2016年12月我国根据《入世议定书》将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进口国不能再采取替代国制度来计算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我国应对反倾销的问题会不会迎刃而解呢?情况不容乐观,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反倾销这种对中国出口产品非常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对我国提出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指控,这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应。同时,国外对我国规避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也增长很快,成为我国继反倾销之后面临的新一轮贸易壁垒,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能力。这些问题跟传统的反倾销比较起来,应对的难度更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面对反倾销的新发展,我国不能再沿用过去的解决办法,否则只会徒劳无功。我国应该从理论上阐述新型反倾销的缺陷,同时深刻理解国际条约中的相关条款,并加以运用,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法律解决途径,为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和我国企业的正常出口保驾护航。

刘依狄[3](2013)在《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壁垒法律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蓝色贸易壁垒措施是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现阶段并未获得WTO多边贸易体制多数成员的接纳,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质疑。究其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以保护劳动者人权为理由,要求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实施以SA8000标准为核心的劳工标准体系,从表面上看符合人权原则和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心理,但是从国际贸易的透明性原则上来看,却是一种将西方价值观通过国际贸易向各国进行渗透的过程;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这些国家带去了许多就业机会,也促使这些地区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在其他壁垒的作用日趋减弱的情势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开始实施标准过高的劳工标准,广受诟病。本文主要针对以SA8000标准为核心的劳工标准体系的实施背景、原因以及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进而阐述我国从法律层面上来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国内外对于蓝色贸易壁垒的文献研究状况,亦包括本文的写作意义及目的和选题背景等;第二部分主要针对蓝色贸易壁垒的概念、产生背景、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探讨蓝色贸易壁垒的性质以及广受争议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外劳工立法之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国际组织制定的SA8000以及ISO14000标准的基本内容以及框架,南北国家关于SA8000进入WTO协定的争议原因以及我国有关劳动标准的立法和实施状况等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探讨的是蓝色贸易壁垒措施与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对比研究,包括国内立法与SA8000标准的兼容性研究,出口企业受到的国内外立法影响,工会组织以及劳动执法等方面的不足问题;第五部分主要针对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措施进行研究,主要从立法、执法和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之参与问题进行研究。

赵敏[4](2012)在《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基于ISO26000中环境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碳关税”等名词的出现,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用来调节贸易的手段,环境标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势必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ISO26000的出台标志着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的出现,因此,本文主要研究ISO26000中这些新的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ISO26000从立项到最终出台历时10年之久,这期间各利益方存在很多争论点,中国也是其中一员,但是中国最终在最后阶段的投票中投出了赞成票,因此,本文着重对我国实行ISO26000中环境标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博弈论,内部化理论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对ISO26000环境标准在中国势在必行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经济增长和贸易条件模型对这一新的环境标准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短期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再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对其长期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与通常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环境标准和出口贸易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结论恰恰相反的结论:ISO26000中的环境标准在短期内会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但是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只是这种影响相对于国民收入等因素来说并不明显。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利有弊,这种利弊随着时间推移此消彼长,因此,文章最后对ISO26000中的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利弊两方面的分析,从而针对上述的不利影响提出应对策略。

王淼[5](2011)在《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下的国际政治与国际法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规则,绿色、环保、低碳、减排已经成为世界性话语,进入了各国政治、经济、外交、贸易、安全政策等领域。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上升为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焦点、热点问题,并将长期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既是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也是维持、巩固、谋求大国地位的新起点。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必须打造和争取自己的低碳经济话语权。WTO是塑造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主体建筑,是全球经济运行的重要制度和法律框架,因此,搞低碳经济,不能不研究WTO。WTO法对低碳经济措施的约束与激励,是一个具有理论新意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其研究及写作的意义毋庸置疑。本文选取主要的低碳经济措施——运用GATT第20条一般例外、碳关税、所得税优惠与补贴以及碳标记为研究对象,从制度、法律以及司法层面总结、梳理这些措施的运作机理,分析、探讨和展望它们在WTO法中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取得、发展其正当性,探讨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本文分五章论述。第一章导言主要概述了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约束与激励的情况。WTO规则对低碳经济存在着约束,体现在相同产品的传统界定标准,GATT第1条、第3条、20条序言的非歧视性要求,以及WTO所禁止和限制的补贴等。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鼓励、激励体现在相同产品的PPMs环保型界定标准,GATT第20条环境例外,环境补贴,WTO对环境、人权等重要利益价值的倾向等。这些约束与激励的规则会通过本文的第二章至第五章,作深入探讨。第二章主要探讨相同产品及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与低碳经济问题。相同产品,是判断低碳经济措施是否符合国民待遇,是否构成歧视的出发点。传统界定相同产品的标准主要基于产品的物理性质和使用价值,很难与产品的碳含量产生联系。这是以碳含量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措施在WTO法中获得正当性的重要障碍。PPMs是界定相同产品的新兴标准,能使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入到相同产品的考虑、判断因素之中。如果碳含量能够成为判断相同产品的标准,基于产品碳含量的不同而实施差别待遇的低碳经济措施则可以在WTO法中获得正当性。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也可以为低碳经济措施提供正当性。限制、禁止非低碳产品进口,往往要引用第20条(b),(d),(g)款。“necessary”一词是适用b,d款的前提。本章通过对necessary演进与发展的五个代表性案例——泰国限制香烟进口案、欧盟石棉案、韩国牛肉案、巴西翻新轮胎案、安提瓜诉美国赌博案的总结和梳理,探讨“必需”含义的演化和发展,指出近年来该用语适用条件逐渐宽泛,这对低碳经济是一种鼓励。(b)款和(g)款是人们所称的环境例外或绿色条款,本文分析了(b)款和(g)款的相互关系及适用,并分析了适用(g)款的的最新低碳经济案——欧盟和美国诉中国九种原材料出口案中的主要法律点。第三章主题是碳关税问题。碳关税是一种碳税,也是一种边境调节税,由于在边境征收,因此被称作碳关税。征收碳关税有其经济学机理和环境治理法学机理。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税收措施,使环境成本内化。碳关税既有边境调节税的避免双重征税的功能,又有弥补被征碳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功能。从环境治理法学角度来说,征收碳关税的原因有三。第一,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对高碳产品征收碳税符合环境治理要求。第二,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发达国家的减排责任重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单方面征收碳税的情况下,税负重的能源企业为了逐利,会逐渐将能源产业转移到碳税负担小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发生碳泄漏现象。碳泄漏会降低全球减排成果。第三,作为环境治理第二代机制(市场机制)的具体措施,碳税不仅比环境治理的传统命令和控制机制更加灵活,更加节省成本,而且与市场机制的其他手段相比,如国际储备配额,更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碳关税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合法性。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京都议定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国采取碳关税措施的国际环境法依据。征收碳关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不同的经济动力和压力,国际社会两大阵营为此进行着政治博弈,碳关税处于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因素的纠结之中。近来有斯蒂格利茨等权威学者提出全球排放税与边境调节税措施,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和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章提出了我国在碳关税问题上的对策建议。我国可以自己征收碳关税,防止税收外流。同时,我国要在国际谈判中争取话语权,拖延碳关税的使用。第四章主题为所得税优惠与补贴。美国外销公司税收待遇案(FSC),使所得税问题在WTO中凸显出来,所得税是否受GATT第3条管辖,属于补贴,成为理论探讨的一个前沿性问题。所得税优惠是许多国家促进、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重要激励措施,但是,这类税收优惠易于落入WTO禁止或限制的补贴。本章围绕“所得税优惠与补贴”这个主题,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WTO法中补贴的概念和分类,重点阐述了禁止性补贴的判断标准。从补贴的方式看,税收优惠不是政府直接给予企业财政资助的直接补贴,而是通过各种优惠降低企业成本,间接使企业获利。所得税作为一种直接税,是否属于GATT第3条的范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的WTO法理学认为,由于GATT规则仅适用于货物,而所得税与“产品”没有足够的联系,因此通常认为GATT第3条只适用于间接税,而不适用于所得税等直接税。从美国FSC案之后,学界开始论述所得税适用于GATT第3条,也有可能落入SCM协定补贴的范畴。本章第二部分认为,直接税有可能适用于GATT第3.2条。而且,不论3.2条是否适用于直接税,如果直接税“影响”国内产品的“销售、标价出售、购买、运输、分销或使用”,则可以适用GATT第3.4条。因此,直接税极有可能属于GATT第3条国民待遇的适用范围。笔者建议可以借助环境补贴为所得税优惠补贴进行正当性辩护。第三部分探讨低碳补贴的可行性问题。我国有必要对总体来说处于低水平的低碳技术和弱势的低碳企业进行低碳补贴。笔者建议从企业、技术、产业三个角度构建我国的低碳补贴制度。对于GATT第20条能否扩大适用于SCM协定,本文认为,GATT第20条能够扩大适用于SCM协定,这个结论会对所得税优惠补贴,以及其他的低碳补贴措施在WTO法中获得正当性提供重要的学理依据。第五章主题是碳标记与低碳经济。碳标记是一种新兴的环保信息标志,通过在产品上标注其碳含量信息,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环保型购物选择,从而影响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经营方向和生产策略。碳标记的特点是自愿性而非强制性,是新一代环境保护机制,比传统的第一、二代机制,更加民主、透明。但是,信息标志的形式、功能、在环境政策中的作用,都决定了它对贸易有不可抵挡的影响。本章的建议是遵循三组平衡:(1)公益与私益的平衡;(2)主观偏好与客观评析的平衡;(3)地方效应、全球效应、域外效应的平衡。

于晶[6](2011)在《基于环境产业发展的中日环境贸易政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自9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贸易发展速度加快,并已成长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宠。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环境贸易和环境产品的开发比较重视,这使得发达国家在环境贸易方面具有显着的竞争优势。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的加深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产业的发展,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诞生的多样化的我国环境产业以及环境贸易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日本不仅是一个环境大国,也是一个贸易大国,随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研究的不断深化,我国同日、韩两国的贸易往来也将彼此加深。因此,如何学习和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基于环境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经验和贸易政策,对进步一推动我国环境政策下的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随着各国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以及国际绿色标准的盛行,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环境贸易的出现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环境产业的经济价值,也使得环境贸易成为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各国也纷纷制定向国际标准靠拢的贸易政策。另一方面,在后金融风暴时代,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利用环境贸易壁垒来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产品,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各国之间的有关环境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由于认识到国际环境贸易及环境国际标准化对贸易和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来愈多的国家将基于环境产业发展的环境贸易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说环境贸易在一国的对外贸易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环境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掌握国际环境产业及环境贸易的发展动态及趋势;其次,分析了国际环境贸易政策的理论及效应,引伸出WTO及ISO14000对环境贸易的影响;再次,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和日本的环境产业及环境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对中日环境贸易的绩效做了适当的评估,归纳总结出发达国家发展环境贸易对我国的启示。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环境贸易产业的发展特点,分析制约我国环境贸易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上述的研讨基础上,概括总结适合我国环境贸易发展的政策,并从环境产业、贸易市场、贸易基地以及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适应我国环境贸易发展的有效措施。

王晓燕[7](2011)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动向: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制订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来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即以高环境标准准入条件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从而使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演变成环境壁垒,成为绿色贸易壁垒。本文在认识和弄清绿色壁垒实质的基础上,对绿色壁垒的发展态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突破绿色壁垒的相关对策。

魏大治[8](2010)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注重生活质量、倡导绿色文明的价值观,对无健康危害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导致与之相关的国际贸易在农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各国纷纷制订了技术标准,建立起了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制度,从而导致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产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阻碍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最大不利因素。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本文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一般分析、对国际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进行研究,进而着重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最终探索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本文的主要观点或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的方法上,国外较多地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而国内多是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果较少。这说明,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上,国内与国外相比是存在差距的。2、本文中的农产品概念,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农产品概念,而是国际贸易实务中所使用的农产品概念,即“食品土畜产品及农产品”。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即一个国家、地区、区域性组织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贸易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自由进入该国或该地区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争议性(包括合理性和合法性、歧视性和隐蔽性)、灵活性、苛刻性等主要特征。3、在短期和中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短期内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出口数量下降;中期内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是成本增加。长期内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需视情况而定。如果要实现从“消极”向“积极”地转化,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努力。4、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这两大协议的共同缺陷在于个别关键条款的模糊性,由此带来的是约束力的缺乏,这是导致农产品出口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制度根源。WTO规则是大国之间博弈的结果,在各大国竞相设置壁垒的情况下,规则的法律约束力减弱是一个必然结果。日本、欧盟、美国、韩国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共同特征远大于其分歧,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只是程度上的而非实质上的。它们的共同点是: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部门既有清晰的分工,又有融洽的合作,且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充分、行动步调和声音一致。⑵技术法规和标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⑶从分散的质量标准和措施向系统化、强制化、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法律体系发展。⑷食品安全全程监控,技术标准更加苛刻。⑸检验程序复杂,费用高昂。⑹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开始设置和运用质量标准措施来调节农产品贸易。5、通过对中国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上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和几类主要农产品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的系统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以下主要特点:⑴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害面越来越宽。⑵尽管对中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可归结为一点,即检验检疫不达标。⑶某些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容易扩散到其他出口市场,形成连锁反应,即扩散效应显着。⑷各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愈加严格的趋势。6、由于中国农产品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外原因是我们难以改变的,所以对国内原因的分析才是关键。在国内原因中,质量安全水平低是根本原因,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是中国农业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环境和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经营体制与经营管理方面的缺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认证制度建设滞后;尚未形成协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业协会未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生产者尤其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声誉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品牌意识薄弱。除农产品质量安全之外,其他的原因主要有:出口农产品的结构和出口目标市场的结构不合理;对相关国际规则研究不够,争端应诉能力不强,等等。7、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根本策略。主要措施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认证体系,着力引导企业获取各类认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策略主要有:加强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独特作用;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减少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面冲突,等等。

何正全,王慧君[9](2009)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有利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贸易壁垒也朝着更加隐晦和有效的方向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本文概述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技术性壁垒措施,系统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有利影响。文章最后以茶叶为例详细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有利影响。

张天桂[10](2009)在《国际合作中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并行不悖、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是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更为全面而真实的写照。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无法回避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时代主题。正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和深化,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越来越深地与世界经济相融合:一方面,粗放型的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使中国经济的崛起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代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更加广泛地发展与世界尤其是地区各国的经贸合作,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成为中国加入WTO后谋求自身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既实现贸易自由化,又促进环境保护,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分七章对国际合作中贸易与环境的协调进行系统研究,审视并探究通过国际合作协调贸易与环境的现实途径,借鉴区域经济一体化先行者协调贸易与环境的成功经验,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出发,为中国通过国际合作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章导论,概述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框架与方法、研究特色与创新。第二章研究综述,阐明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和环境规制的贸易影响。第三章探讨协调贸易与环境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途径。第四章通过对中国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和环境规制的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所面临的贸易与环境问题。第五章全面分析中国协调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现实进程,阐明中国在加强自身建设,苦练内功、夯实基础,通过国际环境合作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同时,还应在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全面推进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为基础,注重环境保护和贸易与环境的协调,通过国际贸易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第六章选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区域合作中贸易与环境的个案分析。第七章总结,从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出发,为中国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着重强调:(1)就国际合作而言,在现实条件下纳入环境合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合作协调贸易与环境相对有效的重要途径;(2)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全面实施,在中国积极通过内部努力和国际环境合作及WTO协调贸易与环境之外,开辟了另一重要的必须加以注意的协调平台;在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全面推进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贸易与环境的协调,通过区域贸易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3)应正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实及潜在的环境风险,适时将环境合作纳入组织框架,通过贸易与环境的协调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10+3”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中国与东盟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区域环境合作有可能作为“议题关联”推动“10+3”经济一体化的构建。

二、试析ISO14000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ISO14000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
        2.1.2 农产品出口贸易
        2.1.3 农产品出口效益
    2.2 理论基础
        2.2.1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3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3.1 农产品出口规模增长缓慢
    3.2 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3.3 频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3.4 农产品出口效益水平评价
        3.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4.2 评价方法的说明
        3.4.3 农产品出口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3.4.4 农产品出口效益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
    4.1 模型设定
    4.2 基于多产品单一市场CMS模型的分析
        4.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2 模型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4.2.3 主要结论
    4.3 基于单一产品多市场CMS模型的分析
        4.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2 模型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4.3.3 主要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5.1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衡量指标的选取
        5.1.1 集中度指数(HHI)
        5.1.2 多样性指数(HI)
        5.1.3 劳伦斯指数(LI)
        5.1.4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s)
        5.1.5 收益性结构变化指数(BSCI)
    5.2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5.2.1 河北省4 类农产品出口变动情况分析
        5.2.2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的指数分析
        5.2.3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5.3.1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指数分析
        5.3.2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5.3.3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潜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6.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6.1.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6.1.2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6.2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动分析
        6.2.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总体变动分析
        6.2.2 分类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动分析
    6.3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6.3.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省际比较分析
        6.3.2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省内各区域比较分析
    6.4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6.4.2 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
    7.1 基于出口企业调研的Logit模型分析
        7.1.1 数据来源
        7.1.2 模型设定
        7.1.3 变量描述
        7.1.4 模型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7.1.5 主要结论
    7.2 基于药材和中成药出口企业调研的案例分析
        7.2.1 所调研药材和中成药出口企业的基本情况
        7.2.2 药材和中成药企业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优化农产品出口促进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8.2.2 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8.2.3 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8.2.4 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宽农产品出口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B 所调查走访的河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2)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研究的背景
        1.2.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对反倾销法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拟创新之处
        1.4.1 拟对我国应对反倾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1.4.2 在充分竞争和国际市场的视角下还原倾销制度的实质
        1.4.3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1.4.4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环境倾销问题
        1.4.5 产业转型是解决反倾销问题的主要途径
    1.5 研究方法
        1.5.1 比较分析方法
        1.5.2 文本分析方法
        1.5.3 典型案例分析方法
        1.5.4 综合分析方法
第2章 WTO体制下反倾销制度的功能与缺陷
    2.1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1.1 反倾销和反倾销法的概念
        2.1.2 反倾销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2 反倾销法关于倾销的界定
        2.2.1 倾销的概念
        2.2.2 倾销的原因
        2.2.3 反倾销法上倾销的构成要件
    2.3 反倾销法的独特制度功能使其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2.3.1 WTO各成员方经济利益的需要
        2.3.2 国内产业集团利益的驱使
        2.3.3 反倾销操作方便且效果显着
    2.4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与制度功能的扩大化
        2.4.1 反倾销法的理论缺陷
        2.4.2 反倾销法在现阶段存在的合理性
        2.4.3 反倾销法的改革
第3章 我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与症结
    3.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考察
        3.1.1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背景
        3.1.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具体情形
        3.1.3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新特征
        3.1.4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影响
    3.2 中国出口企业频繁遭到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3.2.1 中国经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对欧美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压力
        3.2.2 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
        3.2.3 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3.2.4 WTO反倾销协议某些规定的模糊行和不确定性
        3.2.5 对华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
        3.2.6 部分倾销产品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进入中国
        3.2.7 中国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引发反倾销调查的直接诱因
    3.3 我国应对反倾销不力的症结所在
        3.3.1 替代国制度成为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绊脚石”
        3.3.2 倾销与损害之间一般因果关系的设定导致反倾销案件增多
        3.3.3 国外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日落复审”
        3.3.4 符合条件的中国出口企业没有被给予单独税率
        3.3.5 对我国提起的“双反”案件日趋增多
        3.3.6 我国被频频提起环境倾销和劳动力倾销的调查
        3.3.7 反规避调查成为我国面临的新的贸易壁垒
第4章 国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策略
    4.1 充分利用新回合谈判提出完善WTO《反倾销协议》的建议
        4.1.1 明确反倾销措施实施基本要件中的相关概念
        4.1.2 明确倾销要件
        4.1.3 完善替代国制度
        4.1.4 明确损害要件
        4.1.5 改进累积评估制
        4.1.6 明确损害和倾销之间的因果关系
        4.1.7 改进现有的调查启动机制
        4.1.8 强化“公共利益”条款
        4.1.9 强化“日落条款”的作用
        4.1.10 强化对反倾销案件的监督
    4.2 对恶意、不当反倾销调查及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4.2.1 法律依据
        4.2.2 我国提交D S B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4.2.3 我国诉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实践
        4.2.4 我国提交WTO争端机制解决的典型案例
    4.3 适时和有选择地利用进口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4.3.1 司法审查制度的法律依据
        4.3.2 利用进口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层面上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基本对策
    5.1 国家(政府)层面的法律应对
        5.1.1 加强相关立法
        5.1.2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待
        5.1.3 加强政府机关在反倾销中的服务意识
        5.1.4 政府推动设立出口应诉费用保险
        5.1.5 调整企业出口的优惠及鼓励政策
        5.1.6 产业转型
        5.1.7 反倾销人才的培养
        5.1.8 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
        5.1.9 适当运用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反制
    5.2 行业协会的协调应对
        5.2.1 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5.2.2 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应诉
        5.2.3 行业协会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应诉
        5.2.4 协调行业内部以杜绝低端无序竞争
        5.2.5 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5.2.6 建立应诉基金制度
    5.3 企业自身的主动应对
        5.3.1 改变低价出口的竞争战略
        5.3.2 改变出口低端无序的状态
        5.3.3 积极应诉
        5.3.4 掌握反倾销协议中的“可获得最佳资料”规则
        5.3.5 聘请熟悉反倾销规则的律师
第6章 我国应对新型反倾销的特殊对策
    6.1 环境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6.1.1 环境倾销理论产生的原因
        6.1.2 环境倾销理论出台的国际背景
        6.1.3 环境倾销与W TO反倾销规则的冲突
        6.1.4 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看环境成本转移
        6.1.5 我国应对环境倾销的特殊对策
    6.2 劳动力倾销问题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6.2.1 劳动力倾销问题概述
        6.2.2 劳工标准定义
        6.2.3 国家贸易中的劳工标准
        6.2.4 实施反劳动力倾销贸易措施与W TO反倾销措施的关系
        6.2.5 劳工标准已经进入贸易领域
        6.2.6 劳动力倾销论调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6.2.7 我国应对劳动力倾销的特殊对策
    6.3 反规避措施的分析和特殊对策
        6.3.1 反倾销领域规避和反规避概述
        6.3.2 欧美反倾销法中反规避措施研究
        6.3.3 反规避对我国的影响
        6.3.4 我国应对反规避的特殊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壁垒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写作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写作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蓝色贸易壁垒的概述
    2.1 蓝色贸易壁垒的产生背景
        2.1.1 国际人权运动与新消费主义的兴起
        2.1.2 国际贸易结构性失衡
    2.2 蓝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特征
        2.2.1 蓝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2.2.2 蓝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2.3 蓝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2.3.1 限制或禁止产品进口
        2.3.2 进出口征收附加税
        2.3.3 社会责任产品标志计划
    2.4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出口贸易的影响
        2.4.1 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2.4.2 蓝色贸易壁垒削弱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
        2.4.3 蓝色贸易壁垒降低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劳工标准和劳动立法分析
    3.1 国际劳工标准现状分析
    3.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 SA8000 引入 WTO 多边贸易框架的争议
        3.2.1 传统关税贸易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式微
        3.2.2 发达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
        3.2.3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
    3.3 我国劳工标准和劳动立法的现状分析
        3.3.1 我国劳动基本法的立法现状分析
        3.3.2 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现状分析
        3.3.3 我国刑法中关于劳动安全保护及禁用童工的规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壁垒存在的法律问题分析
    4.1 国内立法与 SA8000 标准存异之处
        4.1.1 关于自由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
        4.1.2 关于平等就业权
        4.1.3 关于健康与安全的权利
    4.2 我国出口企业遇到的蓝色贸易壁垒具体分析
        4.2.1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4.2.2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钢铁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4.3 我国工会参与劳工权益保护的制度限制
        4.3.1 工会管辖范围狭窄
        4.3.2 工会并非独立于体制运作
    4.4 我国劳动法律在执法方面欠缺力度
        4.4.1 政府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执法力度弱
        4.4.2 企业违法成本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措施
    5.1 结合 SA8000 标准完善我国劳动保护制度
        5.1.1 完善劳动立法
        5.1.2 健全工会制度积极保障劳动者权益
        5.1.3 加大劳动监察机构的执法力度
    5.2 在 WTO 框架下寻求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5.2.1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
        5.2.2 积极利用 WTO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反对恶意蓝色壁垒
        5.2.3 积极参与 WTO 框架内劳工标准的规则制定
    5.3 建立和完善蓝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基于ISO26000中环境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环境政策对贸易影响问题的研究综述
        1.2.1.1 环境政策对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模式的影响
        1.2.1.2 战略性环境政策与国际贸易
        1.2.2 对现有文献的简短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1 研究目标
        1.3.1.2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ISO2 6000 与环境标准
    2.1 ISO26000 的概述
        2.1.1 ISO26000 产生的背景
        2.1.2 ISO26000 中环境标准的主要内容
    2.2 环境标准概述
        2.2.1 与产品有关的环境标准
        2.2.2 生产和加工方法的环境标准
        2.2.3 GATT/WTO 中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及评价
3 我国现行环境标准的分析
    3.1 我国现行环境标准概述
        3.1.1 国家环境标准体系
        3.1.2 国际环境标准体系 ISO14000
    3.2 我国现行环境标准与 ISO26000 中环境标准的关系
        3.2.1 ISO26000 中的环境标准大多是原则性的内容
        3.2.2 ISO26000 中的环境标准执行难度更大
    3.3 我国贸易中现行环境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我国对 ISO14000 国际环境标准的应用不积极
        3.3.2 ISO14000 国际环境标准在我国的推行不完善
        3.3.3 现行环境制度不利于 ISO14000 标准的落实
4 我国实施 ISO26000 环境标准的必要性分析
    4.1 基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分析
    4.2 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分析
    4.3 基于广义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4.3.1 加入环境要素的比较优势
        4.3.2 从“比较优势陷阱”到“竞争优势”
    4.4 基于两大经典案例的分析
5 ISO26000 中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预测与分析
    5.1 ISO26000 中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预测
        5.1.1 短期内贸易条件恶化:基于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模型的分析
        5.1.1.1 相关概念界定
        5.1.1.2 基本假设及分析
        5.1.1.3 结论
        5.1.2 长期看不会降低我国出口竞争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5.1.2.1 建模思路
        5.1.2.2 回归变量的设定
        5.1.2.3 模型检验
        5.1.2.4 结论
    5.2 ISO26000 中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利弊分析
        5.2.1 ISO26000 中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5.2.1.1 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效率:基于学习曲线的分析
        5.2.1.2 促进我国可持续贸易的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
        5.2.2 ISO26000 中环境标准对我国贸易的消极影响
        5.2.2.1 ISO26000 中环境标准的实施在贸易中可能存在“认证”陷阱
        5.2.2.2 ISO26000 中环境标准实施可能加剧我国在贸易中供应链较低位置的劣势
6 我国出口贸易应对 ISO26 000 中环境标准的政策建议
    6.1 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减少环境标准对贸易的阻碍效果
    6.2 利用环保公约规避“绿色贸易壁垒”
    6.3 完善我国相关环境标准的实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5)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意义
    1.2 低碳经济与WTO 规则
    1.3 本文的写作背景、方法和意义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低碳经济语境下的“相同产品”与“一般例外”:变化与演进
    2.1 “相同产品”与低碳经济
        2.1.1 相同产品的基本界定方法
        2.1.2 PPMs 标准的探讨
        2.1.3 碳含量标准的展望
    2.2 GATT 第20 条的必需性问题
        2.2.1 与“必需”的演化和发展有关的案例
        2.2.2 从五案看“必需”的演化与发展
    2.3 GATT 第20 条(b)款和(g)款的适用范围及相互关系
        2.3.1 第20 条(b)款的适用范围
        2.3.2 第20 条(g)款的适用范围
        2.3.3 第20 条(b)款和(g)款的关系及其适用
    2.4 援引第20 条(g)款的最新案例欧盟和美国诉中国九种原材料出口案
3. 碳关税——边境调节税研究
    3.1 碳关税的性质
    3.2 碳关税的理论基础
        3.2.1 经济学机理
        3.2.2 环境治理法学机理
    3.3 碳关税的合法性探讨
        3.3.1 京都议定书
        3.3.2 WTO 相关规则
    3.4 施行碳关税的现实动力
        3.4.1 经济动力与压力
        3.4.2 政治博弈
        3.4.3 道德伦理
        3.4.4 碳排放额度公平分配与碳边境调节措施
        3.4.5 小结
    3.5 中国与碳关税:立场及对策
4. 所得税优惠与补贴
    4.1 补贴概述
    4.2 税收优惠与补贴
        4.2.1 税收优惠补贴是一种间接补贴
        4.2.2 税收优惠补贴的合法与非法之界限以美国、墨西哥诉中国税收优惠补贴案为例
        4.2.3 所得税优惠与补贴:以美国外销公司税收待遇案为例
    4.3 低碳补贴:能否成行?
        4.3.1 低碳补贴的政策理念
        4.3.2 低碳补贴的必要性
        4.3.3 我国低碳补贴的政策与制度构建
        4.3.4 低碳补贴案例解析:中美风电补贴案
    4.4 GATT 第20 条能否扩大适用于SCM 协定
5. 碳标记与低碳经济
    5.1 碳标记的提出
    5.2 碳足迹的确定
        5.2.1 生命周期评价
        5.2.2 食物里程
    5.3 碳标记的内涵
        5.3.1 环境保护的内涵
        5.3.2 经济内涵
        5.3.3 法律内涵
    5.4 碳标记的实施
        5.4.1 平衡消费者知情权与国家贸易利益
        5.4.2 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基于环境产业发展的中日环境贸易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1 环境贸易政策提出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国际环境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
    2.1 环境贸易政策的几种新表现
        2.1.1 绿色技术标准
        2.1.2 绿色卫生检疫
        2.1.3 绿色包装制度
        2.1.4 绿色环境标志
    2.2 环境贸易政策的效应分析
        2.2.1 环境关税的效应分析
        2.2.2 环境配额的效应分析
        2.2.3 绿色壁垒的效应分析
    2.3 国外环境标准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2.3.1 对出口贸易增速的影响
        2.3.2 对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
        2.3.3 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2.3.4 对出口竞争能力的影响
        2.3.5 对出口企业效益的影响
    2.4 WTO 以及ISO14000 对环境贸易政策的影响
        2.4.1 WTO 对环境贸易政策的影响
        2.4.2 ISO14000 对环境贸易政策的影响
3 基于环境产业发展的中国日本环境贸易政策比较研究
    3.1 中国环境产业及贸易的发展与现状
        3.1.1 我国环境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基本特征
        3.1.2 制约我国环境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因素
    3.2 日本环境产业及贸易的发展与现状
        3.2.1 日本环境产业及贸易的现状
        3.2.2 日本环境贸易的基本特点
    3.3 中国日本实施环境贸易政策的目标比较
        3.3.1 我国环境产业及贸易发展政策导向
        3.3.2 日本环境产业及贸易发展政策导向
    3.4 中国日本实施环境贸易政策的产业选择及措施比较
        3.4.1 中国日本实施环境贸易政策的产业比较
        3.4.2 中国日本实施环境贸易政策的措施比较
    3.5 中国日本环境贸易政策绩效评估
        3.5.1 我国在实现环境贸易战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2 日本环境贸易政策绩效评价
4 日本环境产业及贸易政策启示与我国环境贸易战略发展调整取向
    4.1 日本环境产业及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4.1.1 日本环境产业及贸易政策对我国环境发展的理念上启发
        4.1.2 中国日本环境贸易合作强化是提升我国环境发展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2 我国环境产业及贸易战略发展调整的基本取向与措施
        4.2.1 大力推进环境产业发展
        4.2.2 完善国内环境贸易市场
        4.2.3 扩宽国际环境贸易市场
        4.2.4 强化贸易基地的带动示范作用
        4.2.5 大力提升服务和技术水平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7)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及发展态势
二、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经济发展导致的外部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 世界上各个国家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是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经济学原因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1. 对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巨大
    2. 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3. 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四、针对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分析
    1. 采取适当的环境贸易措施, 严禁国外污染严重产业向我国转移
    2. 在现有的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 加大推广ISO14000标准
    3. 根据我国的国情, 制定属于我国自己的环境标准

(8)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论文结构与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回顾: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综述
    2.1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外研究综述
    2.2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情况的比较
3 关于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分析
    3.1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规定
    3.2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3.3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4 国际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览
    4.1 有关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规则
    4.2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5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的多维度透视
    5.1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基本情况
    5.2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总体情况
    5.3 中国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
    5.4 分产品类别看中国农产品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
    5.5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6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6.1 根本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
        6.1.1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主要表现
        6.1.2 造成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原因
    6.2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原因
7 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7.1 根本策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7.1.1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7.1.2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化程度
        7.1.3 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7.1.4 健全完善认证体系,着力引导企业获取各类认证
        7.1.5 健全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7.2 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策略
        7.2.1 加强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研究
        7.2.2 健全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系统
        7.2.3 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独特作用
        7.2.4 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减少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面冲突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有利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现状
二、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一) 苛刻的技术和法规
    (二) 繁杂的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和通关程序
    (三) 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
    (四) 严格的产品包装和标签规则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有利影响
    (一) 促使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
    (二) 促使农产品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向国际标准靠拢
    (三) 有利于农产品出口战略的升级
    (四) 导致了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五) 促使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六) 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获取更多的国外认证
    (七) 有利于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行业联合
    (八) 有利于政府构建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体系
四、以茶叶贸易为例分析TBT的有利影响
五、结论

(10)国际合作中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结构安排和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研究特色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综述
    第一节 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
        一、贸易的环境效应
        二、贸易对南北国家环境的不同影响与“污染天堂假说”
        三、贸易对环境政策的影响与“向底线赛跑假说”
        四、贸易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国际环境合作
    第二节 环境规制的贸易影响
        一、环境资源是贸易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
        三、战略性环境政策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环境
        一、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二、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规制对贸易的影响
        四、多边及双边贸易体制下的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第三章 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理论分析与国际实践
    第一节 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理论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二、贸易与环境的协调途径:国际合作
    第二节 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国际合作实践
        一、国际环境制度对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二、GATT/WTO 对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第三节 国际合作协调贸易与环境的比较分析
        一、国际环境制度和贸易体制协调贸易与环境的比较分析
        二、WTO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贸易与环境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
        一、反映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
        二、进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
        四、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的计量分析
    第二节 环境规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二、中国环境规制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协调贸易与环境的现实进程
    第一节 中国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发展战略进程
        一、“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第二节 中国协调贸易与环境的体制进程
        一、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二、环境与贸易法律法规相互融合
        三、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推进绿色贸易
        四、提高引资质量,引导外资投向,发展环保产业
        五、追踪国外信息动态,加强贸易与环境领域的国际交流
    第三节 中国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国际合作进程
        一、中国通过国际环境合作协调贸易与环境的积极努力和现实问题
        二、自由贸易区战略与通过区域贸易合作协调贸易与环境
第六章 区域合作中贸易与环境的个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初步成效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发展进程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实绩效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与环境问题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环境效应
        二、成员方环境规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影响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一、贸易与环境的条款规定和中国-东盟环境合作
        二、协调贸易与环境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
        四、中国-东盟协调贸易与环境的不利因素与“10+3”经济一体化
第七章 总结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中国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对策建议: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的视角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试析ISO14000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邵红岭.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6)
  • [2]我国应对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D]. 曾艳军. 湖南大学, 2015(02)
  • [3]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壁垒法律对策研究[D]. 刘依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4)
  • [4]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基于ISO26000中环境标准的研究[D]. 赵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03)
  • [5]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D]. 王淼. 吉林大学, 2011(05)
  • [6]基于环境产业发展的中日环境贸易政策比较研究[D]. 于晶.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7]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王晓燕. 商场现代化, 2011(03)
  • [8]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D]. 魏大治.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有利影响分析[J]. 何正全,王慧君. 经济问题探索, 2009(12)
  • [10]国际合作中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研究[D]. 张天桂.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9(10)

标签:;  ;  ;  ;  ;  

ISO14000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