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中等卫校的医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廖冯[1](2021)在《中职卫校医德教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医德教育隐性课程资源主要存在于课本教材、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等。其开发与利用具有丰富和完善医德教育课程资源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显性医德教育课程的不足。从课堂教学、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德育实践活动三方面探讨了中职卫校医德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中职卫校医德隐性课程建设,实现中职卫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德技全面的医护人才。
李全平[2](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说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李明[3](2020)在《卫校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现状的实证调查及其教育改进建议》文中提出护理工作有着独特而深厚的道德属性。护士相比医生往往更需要全面介入患者的生活场景,更加密切地与患者接触,护士更需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怀照护身处疾病困扰中的患者。而对于将要踏上护理岗位的中职卫校护生来说,除了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外,其良好的职业伦理素养直接关系到今后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我国基层卫生护理事业的未来发展。事实上,笔者在J市卫校任职护理专业教师至今已近10年,近两年在与各县区实习医院对接工作时发现了不少问题。卫校护生的整体表现如何?有反应出卫校教育方面的哪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比中西方医学院校在护生职业素养教育上走过的路程,发觉西方医学院校在重视人文类相关课程建设、把伦理素养知识纳入到社会活动和临床实践、充分融合的校企合作值得我们借鉴。为了更加深入和详实地认识当前卫校护生职业伦理素养教育现状,笔者对J市中职卫校三年级实习返校后的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的量性研究及访谈的质性研究,其中问卷调查主要使用的是由王博编制的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和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影响因素两个调查问卷。其中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共3个维度32个条目,即职业价值观、职业伦理认知、职业行为,采用Likert5级评分;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影响因素问卷包括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三方面,旨在调查卫校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获得方式和频率。调研表明,卫校护生在职业价值观、职业伦理认知、职业行为三个维度职业伦理素养整体表现不佳,究其教育根源发现中职各阶段教师自身职业伦理素养、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问题突出。笔者进而立足于护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出于帮助中职卫校改进职业伦理素养教育的考虑,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改进建议:一是要夯实护理职业伦理素养教育的教育团队;二是要优化护理职业伦理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三是要革新护理职业伦理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四是要重视实训实习阶段对职业伦理素养的培育。
杨慧琴[4](2018)在《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突出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强基层为重点,补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南疆这样一个基层医疗服务亟待发展完善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将是未来充实基层医疗队伍的主要人才力量。因此南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效果将对学生其自身的发展和南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在培养学生一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护士职业的特殊性,结合当地的区情,顺应新时期护士职业的新要求,发挥教育者的积极能动性,发掘和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有目标、有计划地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本文以南疆三所开设护理专业的中职学校为例,通过分析这三所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特殊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试着结合国内外的宝贵经验探索针对南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措施。在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概述、对国内外学者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梳理,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重难点、创新及不足做一个总结的基础上强调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特殊性和必要性;结合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着重提出了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针对性措施。
韩晓波[5](2017)在《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对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医德教育是以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为指导,以医德的基本理论和医德医风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道德教育活动。中职卫校担任了培养中等实用型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学生未来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神圣工作,所以在学生的医德教育上要格外重视。该文就从中职学生的医德出发,探讨医德教育的困境和对策。
闫慧茜[6](2017)在《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一种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经过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延续至今,不断成长、强大,已形成一门学科,即民族医学。我国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大都经历了口耳相传、以师带徒、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等模式培养本民族医药人才,其中师承最为广泛。目前,我国民族医学的教育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并存,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的培养途径。截止到2016年底,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瑶医、苗医、彝医、朝鲜医、哈萨克医、土家医跨入高等院校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至今经历近60年的曲折发展,部分已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族医学的高等人才,梳理其发展脉络,追溯其源流,研究其教育之体制、思想、改革、成果、政策影响及发展之现状、阻碍、特色、趋势等,融合10余个民族,以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内涵,分析民族医学现代传承的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族医学教育史涉及史学、民族学、医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实地调研为主。通过搜集相关论文、论着、档案资料、地方志和网络信息等方法,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实地调研了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高校、医院、研究所、学位办、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制药厂,获取其政策法规、文献整理、科研状况、教育基地、临床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交流派遣、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料;采用访谈法对学科带头人、档案管理员、教师、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等进行访问以获取评价、期望、建议等资料。以历史发展为轴,运用文献学和比较学的方法,根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时期(1958-1976年)、成长时期(1977-1997年)和崛起时期(1998-2016年)三个阶段。在研究中,对每一阶段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整体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对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有2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与民族医学专业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58年,蒙医率先开展本科教育,藏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等紧随其后,共11种民族医学开展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1980年蒙医首批招生硕士研究生1名,虽然最后未能获得学位,但毕竟开启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目前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土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共12个民族医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其中的壮医、瑶医、土家医、回医更是以研究生教育这样的高起点跨入高等教育体系。此外,藏医、蒙医和傣医开展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层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教育为辅,研究生教育领跑的民族医和民族药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渐形成了教研紧密结合、注重互相交流借鉴、重视传统教育等自身的特色,并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医学教育与医学的互助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鼓励民办教育、重视借鉴交流等建议。
高倩[7](2017)在《中职卫生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研究 ——基于对成都市4所卫生类中职学校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中职卫生职业教育是“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模式。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职卫生职业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中职卫生职业学校有许多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单位的要求,这不仅表现了卫校毕业生在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上有所差距,还应重视在医护职业道德观念方面的欠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4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从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职卫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成都市4所卫生学校为例,通过分析我国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有方式方法及其特点、优势及不足,试通过分析研究,取长补短,从而归纳出中职卫生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围绕主题开展研究。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概述;第二,对国内外学者的与本文相关内容的研究结果进行简要梳理;第三,对文章中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第四,列出课题研究中用到的研究方法;论述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概况、实施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得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另一方面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不足。第三部分,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学生的特殊性,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将人文科学渗透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学校与对口行业、企业沟通联系不足,当前复杂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六个方面。第四部分,提升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对策。此部分从五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为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新思路。第五部分,结语。
欧阳丽婷[8](2016)在《藏区曼巴扎仓的医者和患者 ——青海莫多寺藏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患关系”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藏传佛教背景下的藏医医疗组织——莫多寺曼巴扎仓的关注,希图从中寻找出该地区和谐医患关系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借鉴于现代医患关系之中,用以消解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鉴于本项研究的性质和内容,主要采取民俗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将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相关视角相联系,形成一种多学科合作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首先,通过对青海省近十五年来的经济、教育和医疗政策进行梳理,为本论文的研究语境做出交代。其次,运用田野访谈法,关注青海省莫多寺曼巴扎仓,发现该曼巴扎仓是传统藏医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体,通过活佛个人医疗实践及寺院文化空间的建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地方文化。而后运用“红包和供养”为例进一步对比分析,得出现代医疗体系虽然与莫多寺曼巴扎仓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其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医患信任的缺失。由此,透过莫多寺曼巴扎仓和谐医患关系现象寻找出可借鉴于现代医疗体系的内容,并为改善现代医患关系和医德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蔡欧[9](2016)在《中等卫校“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文中认为尽管我国中等卫校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疗保健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对中等卫校的改革提出严峻的挑战,同时又赋予中等卫校发展难得的机遇。为此,中等卫校应积极应对挑战,认真反思自身的不足,深化改革,紧紧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诉求健康持续发展。反观我国中等卫校的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有诸多不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亟待改革。虽然我国中等卫校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长期践行“2+1”人才培养模式,但受制于其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与传统学科培养体系,因而无法真正的突显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技能性”、“职业性”及“实用性”等特点。因此,本文拟提出中等卫校“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以期为我国中等卫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方法与思路,还对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第二章主要研究“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用价值。通过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合作教育理论、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布鲁姆目标分类教育理论及默会知识理论的研究,为构建“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主要在运用德尔菲法展开专家咨询、收集专家咨询意见和统计分析咨询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第四章简要论述了“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的试运行结果。本部分以潮州卫校药剂专业为样本,应用了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来对“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试行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
容绍文[10](2016)在《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卫生学校的调查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昆明市卫生学校为例,对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医德教育困境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及改进的对策和措施:改善中职卫校学生的医德教育环境、丰富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内容、注重中职卫校医德教育方法。具体为:加强传统医德教育、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强化课堂医德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育、提高医德教育保障制度等,以此为中职卫校的医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切实满足社会医疗行业对中职卫校学生培养工作的需要。
二、浅谈中等卫校的医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等卫校的医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卫校医德教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医德隐性课程资源 |
(一)优化显性课程内容,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资源 |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 |
(三)优化课堂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二、挖掘校园教育环境中的医德隐性课程资源 |
三、挖掘实践活动中的医德隐性课程资源 |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卫校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现状的实证调查及其教育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三、比较与启示 |
第三章 卫校护生护理职业伦理素养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研对象 |
2、调研设计 |
3、调研实施 |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卫校护理职业伦理素养的问题与根源分析 |
一、卫校护生护理职业伦理素养整体表现不佳 |
二、卫校护生护理职业伦理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提升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教育改进建议 |
一、夯实护理职业伦理素养教育的教育团队 |
二、优化护理职业伦理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
三、革新护理职业伦理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 |
四、重视实训实习阶段对职业伦理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职业道德概念的界定 |
二、护理职业道德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
第一节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特殊性 |
一、培养主体呈现多民族性 |
二、培养内容专业性和政治性高度融合 |
三、培养环境的形势复杂性 |
第二节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
一、以“德”为先提高南疆地区医疗护理人才职业素养的需要 |
二、以“护”为本提高南疆地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需要 |
三、以“情”为线确保南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需要 |
四、强基层“补短板”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现的需要 |
第二章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现状 |
第一节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主体缺少主动性 |
二、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内容契合度低且形式单一 |
三、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效果评价机制缺失 |
四、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者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
第二节 南疆中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要性认知不够 |
二、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内容及形式缺乏创新条件 |
三、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不完善 |
四、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队伍建设整体欠佳 |
第三章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护理职业道德培养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以落到实处为着眼点,构建全程全方位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 |
一、树立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融合统一的教育观 |
二、增设人文基础课程,加大护理职业道德培养核心课程比重 |
三、积极拓宽培养路径,提高护理职业道德培养的实效性 |
四、树立护理职业道德培养贯穿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的理念 |
第二节 以区域性为着力点,丰富南疆中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内容 |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注重与护理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 |
二、依托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疆建设家乡”的情怀 |
三、筑牢护理学生的文化根基,提升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 |
四、充分挖掘校园中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 |
第三节 以德才兼备为落脚点,完善护理职业道德培养评价监督机制 |
一、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 |
二、完善护理职业道德培养师资队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
三、制定适合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考评机制 |
四、完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考评的监督机制 |
第四节 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加强中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队伍建设 |
一、加快学校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现代化 |
二、促进班主任队伍和实习带教教师的有效对接 |
三、促进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之间师资优势互补 |
四、以“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为依托,实现育人队伍全员化 |
五、切实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和加大“双师型”教师比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南疆在校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现状调查 |
附录二 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实习中的职业道德现状调查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致谢) |
(5)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
1.1 加强卫校医德教育是提升医院道德水平的关键 |
1.2 加强医德教育是完成岗位任务的前提 |
1.3 加强医德教育是抵制不正之风的保证 |
1.4 加强医德教育是进行自我监督的有效方法 |
2 当前医德教育现状分析 |
2.1 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度不高 |
2.2 德育师资力量缺乏 |
2.3 德育工作内容不具体 |
2.4 德育工作方法滞后 |
3 加强医德教育的措施 |
3.1 优化医德教育主体建设 |
3.1.1 提高医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
3.1.2 强化合作教学医院的临床带教职能 |
3.1.3 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医德教育职能 |
3.2 重视医德教育的时效性 |
3.3 探讨新的医德教育方法 |
4 结语 |
(6)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现实意义 |
1.1.2 科学意义 |
1.1.3 资政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分期及其依据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 |
1.3.2 实地调研 |
1.4 创新点 |
2 萌芽时期(1958-1976年) |
2.1 蒙医的高等教育 |
2.1.1 中蒙医系的设立 |
2.1.2 学制及培养目标 |
2.1.3 课程设置 |
2.1.4 教研室 |
2.1.5 教材编写 |
2.1.6 师资建设 |
2.1.7 蒙医高等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
2.2 藏医的现代学校教育 |
2.3 小结 |
3 成长时期(1977-1997年) |
3.1 民族医药的恢复与发展 |
3.1.1 民族医药机构的崛起 |
3.1.2 蒙医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
3.2 五省藏医的高等教育 |
3.2.1 藏医在五省的分布和概况 |
3.2.2 高等教育前的藏医士教育 |
3.2.3 五省藏区的藏医高等教育 |
3.3 新疆和田维吾尔医专科学校 |
3.4 朝医学的专科教育 |
3.5 教材编写 |
3.5.1 藏医教材的编写 |
3.5.2 第1版蒙医高等教材的编写 |
3.5.3 维吾尔医大专教材的编写 |
3.6 师资培养 |
3.6.1 在职提高 |
3.6.2 机构代培 |
3.6.3 外出进修 |
3.7 先行的研究生教育 |
3.7.1 蒙医的研究生教育 |
3.7.2 壮医的研究生教育 |
3.8 留学生教育的尝试 |
3.9 小结 |
4 崛起时期(1998-2016年) |
4.1 专科与本科教育 |
4.1.1 教育机构的发展 |
4.1.2 傣医的本科教育 |
4.1.3 壮医的本科教育 |
4.1.4 瑶医药教育 |
4.1.5 苗医药的本科教育 |
4.1.6 彝医药的本科教育 |
4.1.7 哈萨克医药的本科教育 |
4.1.8 回医的本科教育 |
4.2 研究生教育 |
4.2.1 研究生教育概况 |
4.2.2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 |
4.3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专业的分科发展 |
4.3.1 民族医专业 |
4.3.2 民族药专业 |
4.3.3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方向) |
4.4 教材建设 |
4.4.1 本科教材 |
4.4.2 研究生教材 |
4.5 教学方面 |
4.5.1 双语教学模式 |
4.5.2 实验室教学——经验教学向科学教学的转换 |
4.5.3 临床教学的重视 |
4.5.4 医德教育 |
4.6 执业医师考试 |
4.7 “引进来”与“走出去” |
4.7.1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
4.7.2 民族医学教育走出国门 |
4.8 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渐成 |
4.8.1 突出的教研结合模式 |
4.8.2 传统教育的回归与重视 |
4.8.3 民族医药特色内容的强调1 |
4.8.4 民族医高等教育出现交流 |
4.9 小结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医学教育与医学的思考 |
5.2 发展因素——政策、地方政府、人、文化 |
5.3 发展民族医高等教育之建议 |
附录1: 文中图片出处说明 |
附录2: 民族医学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职卫生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研究 ——基于对成都市4所卫生类中职学校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1.3.1 职业教育 |
1.3.2 中职卫生职业教育 |
1.3.3 职业道德教育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2 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2.1 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
2.1.1 职业道德教育方法陈旧 |
2.1.2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
2.1.3 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 |
2.2 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不足 |
2.2.1 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忽视 |
2.2.2 职业道德教育相对于医护行业发展的滞后性 |
3 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
3.1 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特殊性 |
3.2 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 |
3.3 中职卫生学校学生普遍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及作用认识不够 |
3.4 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人文科学的渗透 |
3.5 中职卫生学校与对口就业单位沟通联系不足 |
3.6 当前复杂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4 提升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对策及建议 |
4.1 加强人文关怀,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
4.2 多渠道、分层次加强中职卫生学校课堂内外的职业道德教育 |
4.2.1 在教学中结合医护工作的特点,善用案例教学创设职业道德教育情境 |
4.2.2 在实训实习课上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
4.2.3 多渠道开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项校园活动中 |
4.2.4 在校本课程中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性教育 |
4.3 构建合理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
4.3.1 建立合理的评价原则和标准 |
4.3.2 结合医疗卫生行业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综合衡量学生学业情况 |
4.4 完善中职卫生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
4.4.1 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 |
4.4.2 教师应了解用人单位对医护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
4.4.3 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 |
4.5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中职卫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藏区曼巴扎仓的医者和患者 ——青海莫多寺藏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研究缘起 |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研究框架与思路 |
第二章 地方社会进程和曼巴扎仓的筹建与困境 |
第一节 研究语境再现 |
第二节 莫多寺曼巴扎仓的过往与现在 |
第三节 莫多寺的现实境遇 |
小结 |
第三章 宗教领袖的医疗实践与文化空间的建构 |
第一节 穷人的医院 |
第二节 莫多寺院文化空间的建构 |
小结 |
第四章 莫多寺曼巴扎仓的社会凝聚力 |
第一节 活佛的人格魅力 |
第二节 感恩者及其产生的推动力(久太嘉个案) |
第三节 被改变人生轨迹的人 |
小结 |
第五章 莫多寺曼巴扎仓与现代医院医患关系的比较 |
第一节 伙伴关系下的曼巴扎仓 |
第二节 囚徒困境中的现代医患关系 |
第三节 供养与红包 |
小结 |
结语 |
一、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建立持续性医疗合作关系 |
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医疗政策制度 |
三、建立医患沟通平台,加强医患交流 |
四、运用国学伦理思想,加强医德培养 |
五、将曼巴扎仓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
参考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等卫校“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等卫校 |
二、人才培养模式 |
三、“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用价值 |
第一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合作教育理论 |
三、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 |
四、布鲁姆目标分类教育理论 |
五、默会知识理论 |
第二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用价值 |
一、有助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 |
二、有助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
三、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强化 |
第三章“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一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深度融合原则 |
三、对接职业岗位原则 |
四、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
第二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法 |
一、德尔菲法简介与优势 |
二、德尔菲法的运用 |
三、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第三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一、“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二、“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 |
三、“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
第四章“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试行——以潮州卫校药剂专业为样本 |
第一节 潮州卫校药剂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
一、潮州卫校基本情况 |
二、潮州卫校药剂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
第二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潮州卫校药剂专业的试行 |
一、构建政府、学校、院企一体化培养主体 |
二、确立认知、技能、情感的三维培养目标 |
三、构建校内学习、校外见习、顶岗实习的培养途径 |
四、坚持科学合理的培养过程 |
五、建构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 |
第三节“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潮州卫校药剂专业试行结果 |
一、“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用人单位对药剂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访谈结果分析 |
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通过率结果分析 |
四、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2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3 药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卫生学校的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由来 |
二、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 |
四、研究的创新与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医德教育思想及昆明市卫生学校医德教育概况 |
一、历史上的医德思想 |
二、昆明市卫生学校概况 |
三、昆明市卫生学校医德教育情况 |
第二章 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困境的形成 |
一、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概述 |
二、我国中职卫校的发展状况 |
三、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的特点 |
第三章 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环境保证的困境 |
一、社会环境对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 |
二、校园环境对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 |
三、家庭与个体等因素对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 |
第四章 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困境 |
一、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 |
二、中职卫校医德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
三、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方法单一 |
第五章 走出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困境的对策 |
一、强化中职卫校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
二、加强中职卫校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德教育 |
四、完善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中等卫校的医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卫校医德教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对策[J]. 廖冯. 现代职业教育, 2021(51)
-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3]卫校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现状的实证调查及其教育改进建议[D]. 李明.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南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D]. 杨慧琴. 喀什大学, 2018(01)
- [5]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对策探讨[J]. 韩晓波. 中国卫生产业, 2017(15)
- [6]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D]. 闫慧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7]中职卫生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研究 ——基于对成都市4所卫生类中职学校的调查分析[D]. 高倩.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
- [8]藏区曼巴扎仓的医者和患者 ——青海莫多寺藏医研究[D]. 欧阳丽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9]中等卫校“三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D]. 蔡欧.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2)
- [10]中职卫校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卫生学校的调查为例[D]. 容绍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