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用美利奴羔羊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赵卫平,李婵,洪金,林鹏飞,雷颖虎[1](2021)在《大熊猫酶标孕酮的制备与检验》文中研究说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妊娠诊断是其繁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酶联免疫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大熊猫尿液中与妊娠相关的激素是准确判断是否受孕的一种非损伤性检测方式。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是ELISA试剂盒显色体系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与抗原或者抗体结合可以形成酶标抗原或酶标抗体从而应用于ELISA试剂盒中。本试验旨在合成可用于孕酮(Progesterone, P4)检测的ELISA试剂盒的HRP酶标的P4-HRP偶联物。通过两步法合成,首先对11α-羟基孕酮(11α-hydroxyprogesterone,11α-OH-P4)进行化学修饰,在4-二甲氨基吡啶(4-Dimethylaminopyridine, DMAP)的催化作用下,与琥珀酸酐偶联形成11α-羟基孕酮半琥珀酸酯(11α-hydroxyprogesterone hemisuccinate,11α-OH-P4-HS),后通过碳化二亚胺法,使11α-OH-P4-HS与HRP偶联形成酶标抗原P4-HRP偶联物。通过鉴定,该两步试验制备了产率为78.64%的11α-OH-P4-HS,以及酶标记率为22.9%的P4-HRP。本研究最终成功合成酶标记的孕酮,可用于后续开发检测试剂盒。
李奕芙[2](2014)在《规模化羊场细菌多重感染的病原分析与生物安全体系的实施》文中认为近年来,受市场需求的刺激,养羊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方式从放牧转变为舍饲为主,集约化程度逐渐增长。然而,随着集约化程度增高,养殖密度升高,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的频率也日益增加。养羊业发展较晚,疫病防控体系不完善,饲养管理落后,更增加了疫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规模化羊场疾病主要是一些传染性病原。其中细菌性疫病始终是难以控制的问题。因此,亟需一套科学的生物安全体系作为规模化羊场健康发展的保障。2013年山东临沂、济宁、莱芜、枣庄4地区大型规模化羊场相继出现以呼吸道疾病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次疫病的流行较为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较为复杂,与一般单一病原感染有所不同。为探明其原因,本研究对细菌多重感染在羊群疫病发生和流行中的作用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探索。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规模化羊场细菌性病原检测与多重感染状况分析从送检的68只病死羊中共分离出128株、5种病原菌。通过病原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测定发现病原菌主要为链球菌(32/128,25%)、肺炎双球菌(13/128,10.2%)、肺炎克雷伯菌(30/128,23.4%)、绿脓杆菌(36/128,28.1%)、粪肠球菌(17/128,13.3%)。对多重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单独感染率为29.4%,二重感染率为54.4%,三重感染率为14.7%,四重感染1.5%,其中以绿脓杆菌感染率最高为49.3%,。尤其是以肺炎克雷伯菌和绿脓杆菌感染为主,由此可见绿脓杆菌是感染的主体。用分离出来的致病菌进行动物攻毒试验。通过动物攻毒试验发现,接种12h后,各试验组小白鼠均有呆滞、呼吸困难、尾部发绀、活动减少、被毛逆立、采食减少等症状,而对照组小白鼠表现正常。每组死亡小鼠体内都能分离到相对应的分离菌,说明5株分离菌为致病菌。其中致病力最强的病原菌是绿脓杆菌,接种24小时内全部死亡。第二部分主要病原的系统进化分析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研究将自4个地区分离到的的致病性最强的4株绿脓杆菌分别命名为PA-L-1、PA-J-1、PA-W-1、PA-Z-1,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测序,将其4个分离株与GenBank中登录的PA标准菌株通过DNAStar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源性为98.0%~99.7%,核苷酸序列之间同源性为98.1%~99.7%PA-L-1与PA-J-1之间同源性更近,与其他两株稍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引起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根据查阅资料,选用15种标准菌敏感药物,用纸片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4株分离菌对阿米卡星均具有较强敏感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和多西环素菌具有耐药性。菌株出现一定的耐药性。PA-L-1和PA-J-1耐药性极为相似,对头孢哌酮极敏感;差异表现在PA-W-1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极敏感;而PA-Z-1对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极敏感。在药物敏感程度上存在差异性。第三部分规模化羊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实施本研究中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是贯彻对疾病“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方针的主要体现,也是倡导绿色养殖的必由之路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是切断外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制定规范的免疫接种程序是保护易感群体的科学措施。本研究在规模化羊场饲养管理、日常免疫程序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细菌性多重感染的原因,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和科学的免疫程序,临床试验效果明显,对规模化羊场的疫病防控起到积极主动的指导作用。
赵凤[3](2011)在《绵羊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MBL)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是一种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的急性期蛋白,属于胶原凝集素家族,广泛存在于肝脏及血液中。MBL通过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作用在抗感染的起始阶段起主导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免疫防御分子。MBL生物学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其完整的蛋白质结构,MBL结构基因突变影响了蛋白多聚体的功能性和稳定性,使得MBL血清浓度明显降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监视能力削弱,导致机体对多种病原的易感。另外,由于发展集约化养羊和引种需要,绵羊支原体肺炎在新疆尤其北疆地区新引进的湖羊群体中呈爆发性流行,且该病难于控制和消灭。基于已有的人MBL基因多态性、MBL血浆浓度及疾病3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绵羊支原体肺炎为疾病模型,首次克隆绵羊MBL基因的DNA全长序列,了解MBL基因的结构特征,通过MBL血浆蛋白浓度和相应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筛选出可引起绵羊血浆中MBL表达量改变的突变位点,证实这些突变位点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感染率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基因型中国美利奴羊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验证绵羊MBL基因多态性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绵羊MBL基因抗支原体肺炎基因型,研究结果如下:1、绵羊MBL基因DNA全长序列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人和牛的MBL基因序列为参考,分段设计9对引物,采用普通PCR技术,测序,使用DNAMAN软件拼接及分析,首次克隆到长为4462bp的绵羊MBL基因组DNA的拼接序列,囊括了该基因的启动子区,4个外显子,3个内含子,编码249个氨基酸;BLAST分析其与牛MBL-C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96.39%,判定其为MBL-C型基因,并将该序列提交至GenBank (Accession No. FJ977629);通过Expasy网站预测其蛋白结构功能特征,1-19氨基酸为绵羊MBL基因信号肽区域,外显子1编码N-端富含胱氨酸区和8个Gly-X-Y重复序列的胶原样区,外显子2含有12个Gly-X-Y的胶原样区,外显子4编码的碳水化合物识别域(CRD)具有C型凝集素CRD的共同特征。2、湖羊MBL基因外显子与内含子多态性检测:利用PCR-SSCP方法,对湖羊MBL基因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分析表明湖羊MBL基因第1、3、4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均存在比较丰富的多态性,外显子2未检测到多态性。外显子1的SSCP分析检测到4种基因型,由3种等位基因控制;外显子3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由2种等位基因控制;外显子4分析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由2种等位基因控制;内含子1检测到3种基因型,由2种等位基因控制;内含子2各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由2种等位基因控制;内含子3检测到3种基因型,由2种等位基因控制。不同基因型经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首次检测到外显子1、3、4的13个新的突变位点,其中8个同义突变(g.27T> C、g105C>T、g.2017C> G、g.2018T>G、g.2049T>A、g3334C>T、g.3235C>T),5个错义突变(g41T>A(Val14Glu)、g43G>A (Val15Met)、g83A>G (Glu28Gly)、g.3243 A> G (Glu 181 Gly)、g.3257 G>A (Gly 186 Ser));首次检测到3个内含子区域的6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分别是内含子1的g.288T>A,内含子2的g.1091 T>C、g.1096A>C、g.1770G>C,内含子3的g.2297C>T、g.2331G>A。另外,首次检测到湖羊MBL-A型外显子1区域序列,较MBL-C型少9个核苷酸序列。3、湖羊MBL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多态性与MBL血清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利用ELISA方法检测湖羊MBL血清水平,通过One-Way ANOVA进行其与MBL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不同基因型的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表明MBL血清水平在外显子1上BB基因型显着低于CC基因型(P<0.05)、外显子4的GG基因型显着低于HH基因型(P<0.05);预测BB基因型、GG基因型与疾病的易感性相关,而CC基因型、HH基因型与疾病的抗性相关。内含子1的AA基因型显着高于BB基因型、内含子2的CC基因型显着高于DD型、GG基因型显着高于HH基因型,因此,AA型、CC型、GG型有可能与疾病的抗性相关,BB、DD、HH基因型有可能与疾病的易感性相关;外显子3的同义突变及内含子3的点突变未引起MBL血清水平差异。4、不同绵羊品种MBL基因外显子1、4和内含子2、3多态性比较分析:利用PCR-SSCP方法,首次检测到德国美利奴羊外显子1的5个突变位点,其中g105C>T为同义突变,仍编码脯氨酸,g.27T> C (LeulOPhe), g.43 A> G (Val 15 Met), g44T>A (Met 15 Lys), g86A>G (Thr 29 Ser)4处为错义突变;在中国美利奴群体中MBL外显子1发现4个突变位点:g.28C>T、g.43A>G、g.86G>C三个错义突变,分别引起Leu10Phe、Met15Val、Thr29Ser的氨基酸置换,g.105T>C为同义突变。因此由上而知,德国美利奴羊、中国美利奴羊和湖羊等不同品种的外显子1存在明显差异,德国美利奴羊、中国美利奴羊仅有g44T>A (Met 15 Lys)一个差异。但3个品种内含子2、3和外显子4突变位点一致。同样在德国美利奴羊的外显子1检测出MBL-A型序列,而中国美利奴羊未检出MBL-A型。5、湖羊不同MBL基因型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抗性的相关性研究:利用ELISA方法检测湖羊绵羊支原体肺炎抗体水平,通过t检验对湖羊MBL基因外显子1同一基因型在绵羊支原体肺炎阳性和阴性的个体中的基因型频率进行差异显着分析,结果发现,CC型在健康组中较多(P<0.01),推测是绵羊支原体肺炎的抗性基因型。AA型和BB型在绵羊支原体肺炎组中较多(P<0.05),提示为绵羊支原体肺炎的易感基因型。6、不同MBL基因型中国美利奴羊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易感性与MBL血清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成功在中国美利奴羊上人工感染绵羊支原体肺炎,分析结果得出,中国美利奴羊g.86G>C位点的DD基因型个体,经ELISA检测其MBL血清水平显着低于其他基因型,DD型个体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率为78%,表明g.86G>C点突变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易感性呈显着相关性,而g.43A>G、g.105T>C突变位点的CC基因型个体其MBL血清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基因型,且CC型个体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率仅为22%,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显着相关性。
周霞[4](2007)在《肠球菌性羔羊脑炎的发现及其病原特性和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肠球菌是动物和人类正常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作为有益菌进行研究。然而有研究表明,在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中,它是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要院内感染致病菌。美国医院感染监视系统(NISS)已将其列为引起医院感染的第二大病原菌。最近几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规模化羊场连续在同一季节发生一种以20-40日龄羔羊神经症状和败血症为主要症状和病变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羔羊的病死率高达20%左右,经病原分离鉴定和回归试验确诊为肠球菌所致羔羊脑炎,这是羔羊的一种新的疾病,本文围绕该病的病原特性和诊断方法开展了系列研究,以期为阐明肠球菌对羔羊的致病机理和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数据,结果如下:1.肠球菌性羔羊脑炎的发现及其病原分离鉴定:自200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规模化羊场连续几年在冬季产羔季节发生了一种病程很短,无品种差异,主要感染羔羊、可引起死亡的、以败血症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先后从不同羊场发生脑炎症状的羔羊体内分离到11株细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学以及动物试验确定是由肠球菌属的某些种引起。2.检测羔羊肠球菌性脑炎间接ELISA方法建立和初步应用:利用超声波裂解制备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裂解物作为抗原包被酶标板,应用棋盘滴定法,通过条件筛选成功建立了致羔羊肠球菌抗体测定的间接ELISA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羔羊肠球菌阳性血清,其灵敏度是微量凝集反应的25-100倍。利用建立的方法检测来自未免疫羊场的50份成年羊血清和30份羔羊血清,结果显示有2份成年羊血清呈阳性。3.检测羔羊肠球菌性脑炎PCR方法建立和初步应用:以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基因组为模板,以相对保守的肠球菌的tuf基因为基础设计一对引物,通过条件筛选成功的建立了用于致羔羊脑炎肠球菌快速诊断的PCR方法,其灵敏度在10fg。应用该方法检测自然感染羔羊和人工感染发病死亡羔羊以及人工感染发病死亡小鼠主要器官组织,即在心、肝、脾、肾、脑、脑脊液等组织中均检测到了肠球菌DNA,其中2只人工感染死亡羔羊还在肺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中检测到肠球菌DNA。4.免疫组化检测羔羊粪肠球菌性脑炎及其抗原定位的研究:以导致羔羊脑炎的粪肠球菌为研究对象,人工感染小鼠,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肠球菌性羔羊脑炎检测的间接免疫组化方法。用该方法定期检测粪肠球菌在试验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显示:4h时可在小鼠的肝脏中检测到粪肠球菌的阳性颗粒;14h时在肾脏和心脏中检测到阳性颗粒;18h可在食道中检测到粪肠球菌阳性颗粒;20h在脑中检测到阳性颗粒;22h在肺脏和气管中检测到粪肠球菌阳性颗粒;24h可在除脾脏外所有受检组织即脑、肝、心脏、肾、气管、肺、食道及小肠中观察到粪肠球菌的阳性颗粒。5.致羔羊脑炎肠球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对11株致羔羊脑炎肠球菌ace、efa、cylA、gelE、asal和asa373、esp、EF0591和EF3314等9种毒力因子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5/11株肠球菌检测到esp、cylA、asal、ace、efa、EF0591和EF3314等7种毒力因子基因。1/11株检测到esp、gelE、asal、ace、efa和EF3314等6种毒力因子基因,1/11株检测到cylA、asal、ace、efa、EF0591和EF3314等6种毒力因子基因,1/11株检测到esp、cylA、asal、ace、EF0591和EF3314。1/11株菌仅携带esp基因。2/11株菌未检测上述9种毒力因子基因任何一种。与人类医学其它来源肠球菌毒力因子携带情况不同。6.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8种毒力因子基因片段克隆和序列特征研究:将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检测到的的8个毒力因子8ce、efa、cylA、gelE、asal、esp、EF3314和EF0591基因部分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上,应用PCR及酶切方法检测出阳性克隆并进行序列测定。通过BLAST软件对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各毒力基因扩增片段的测定序列与GeneBank公布的医学临床分离株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来源8种毒力因子基因目的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3%、99.56%、99.3%、97.85%、96.64%、99.9%、99.29%和98.11%。7.致羔羊脑炎肠球菌与临床健康羔羊分离的肠球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羔羊两种来源肠球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对某些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致病株有更多的毒力因子组合;对两者共有的毒力因子基因片段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并同时与GeneBank来自医学临床分离株相应毒力因子基因片段比对分析,其同源性很高,均在95%以上。正常菌群株不能引起小鼠的死亡,而致病株可导致小鼠的死亡。8.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在人工感染小鼠疾病模型体内分布规律及病理学研究:经不同途径用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分离株感染小鼠,最佳途径是腹腔注射,皮下注射次之,鼻腔吸入不引起感染。对小鼠的LD50为9.3×1010CFU。定期剖杀腹腔接种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的小白鼠,用2种不同的方法检测在细菌主要脏器中的分布。结果发现感染2h后用PCR方法即可从脑、肝和心血检测到粪肠球菌DNA。6h后不仅能检测到肠球菌DNA,而且从上述组织中分离到肠球菌。感染4-6h后各组织脏器开始出现病理组织学变化,超微结构变化出现于4h。因此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在人工感染小鼠体内分布广泛,引起的病理变化也是全身性的。
赵俊平[5](2005)在《宁夏养殖小区羊主要疫病防制体系的构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兴起的养羊养殖小区在疫病综合防制体系中养羊小区的概念及存在的意义,宁夏养羊业的现状及区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国内外养羊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宁夏羊病防疫现状、发生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宁夏养羊养殖小区疫病防制体系的主要构构件探讨和研究,强调必须按照养羊小区主要疫病防制体系所确定的构件即注重隔离饲养、认真检疫、坚持消毒制度、杀虫与灭鼠、免疫预防、药物预防、驱虫、加强饲料管理及注重环境卫生、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加快标准化防疫步伐等。促使现阶段存在的养羊养殖小区羊主要疫病防制体系更加合理,更加贴近实际,更加便于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剡根强,张银国,赵远良,丁新华[6](2001)在《肉用美利奴羔羊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文中提出对一起进口美利奴胚胎羔羊发生的以脑炎、关节炎、肺炎为特征的链球菌感染 ,进行了诊断 ,并采取措施 ,有效控制了病情。
鲍迪[7](2021)在《吉林省绵羊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
陆明敏[8](2018)在《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T细胞、单核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相应细胞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捻转血矛线虫是寄生于小反刍动物皱胃,以吸食宿主血液为生的寄生性胃肠道线虫。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可引起严重贫血、腹泻、脱水甚至是宿主的死亡。近期的研究表明寄生性胃肠道线虫可通过产生排泄分泌物(ESP)释放免疫抑制因子与宿主免疫细胞或免疫调节分子相互作用,抑制或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从而保证其存活。T细胞和单核细胞均为参与宿主机体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因此针对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一些对T细胞和单核细胞功能抑制分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及产生免疫逃避的具体机制。同时鉴定出的抑制分子可作为候选疫苗抗原,用于临床治疗与研究,为控制捻转血矛线虫病提供新的方法。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1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C端与N端糖结合域与山羊PBMC结合位点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Hco-gal-m/f)的C端和N端糖结合域(CRD)具有不同的糖结合能力。然而,在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中,Hco-gal-m/f的不同CRD是否具有不同的免疫调节功能依然未知。在本章研究中,我们发现Hco-gal-m/f的N端CRD(MNh)和C端CRD(MCh)可通过不同的受体与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结合:跨膜蛋白63A(TMEM63A)是MNh的结合受体,而跨膜蛋白147(TMEM147)是MCh的结合受体。此外,重组C端CRD(rMCh)具有更强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而重组N端CRD(rMNh)在抑制PBMC分泌一氧化氮方面具有更强的生物学效应。另外,rMNh可以抑制干扰素-γ(IFN-y)的转录,但rMCh不能。以上结果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寄生性线虫半乳糖凝集素及半乳糖凝集素家族生物学多样性的了解,并有助于阐明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2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与山羊T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及质谱分析,共筛选出114种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及15种T细胞受体蛋白。结合GO注释及KEGG分析,对ESP参与的T细胞的调节功能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体外ESP能显着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力与增殖,诱导了 FasL介导的、Caspase 8及Caspase 9参与的T细胞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细胞凋亡,并且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E和D及细胞周期蛋白激酶CDK4/6和CDK2的转录阻滞T细胞G1期向S期的转化。此外,ELISA检测结果显示ESP能够抑制T细胞分泌IL-2、IL-4及IFN-y,促进T细胞分泌IL-10、IL-17以及TGF-β1。以上发现为我们寻找捻转血矛线虫ESP中T细胞功能抑制分子提供了线索,同时进一步揭示了捻转血矛线虫调节宿主T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3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与山羊单核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及质谱分析,共鉴定出108种能与单核细胞结合的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及33种单核细胞受体蛋白。为了进一步研究ESP对山羊单核细胞调节功能,在体外使用ESP刺激单核细胞,我们发现捻转血矛线虫ESP对单核细胞的凋亡及MHC-I类分子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却能抑制单核细胞分泌一氧化氮,降低其吞噬能力,并减少其MHC-II分子的表达。此外,ELISA检测结果显示ESP能够抑制单核细胞分泌IL-1β、IL-6、IL-12及-TNF-a,促进其分泌IL-10,但对IL-8的分泌没有显着影响。以上发现为我们寻找捻转血矛线虫ESP中单核细胞功能抑制分子提供了线索,同时进一步阐明了捻转血矛线虫调节宿主单核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4捻转血矛线虫Hc-ABHD、Hc-GHD及Hc-ADRM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与T细胞结合的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水解酶结构包含蛋白(Hc-ABHD)、糖苷水解酶蛋白(Hc-GHD)及粘附调节因子(Hc-ADRM)。分别对捻转血矛线虫Hc-ABHD基因、Hc-GHD基因及Hc-ADRM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获取了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Western Blot分析显示3个重组蛋白均能被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山羊的血清所识别。荧光定量检测显示Hc-ABHD、Hc-GHD及Hc-ADRM在捻转血矛线虫的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Hc-ABHD以及Hc-ADRM在雄虫中表达水平最高,而Hc-GHD在三期幼虫中表达水平最高。同时,免疫共定位结果显示天然Hc-ABHD蛋白、Hc-GHD蛋白及Hc-ADRM蛋白在捻转血矛线虫成虫内均有分布。间接免疫荧测定显示rHc-ABHD、rHc-GHD及rHc-ADRM均能在体外与山羊T淋巴细胞结合。通过细胞功能实验,我们发现重组蛋白rHc-ABHD及rHc-ADRM均能降低T淋巴细胞的活力,可通过提高Caspase 8、Caspase 9及Caspase 3的转录诱导T淋巴细胞内源性及外源性凋亡。与此同时,重组蛋白rHc-ABHD及rHc-ADRM均能抑制T细胞增殖,rHc-ABHD可通过下调CCNE1、CCND1及CDK4/6基因的转录阻滞T细胞G1期向S期转换,而rHc-ADRM可通过下调CCNE1和CDK2基因的转录引起T细胞G1期向S期转换的阻滞。此外,重组蛋白rHc-GHD可上调T细胞的活力,促进T细胞增殖,并可通过上调CDK4/6和CDK2基因的转录促进T细胞G1期向S期转换。ELISA测定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Hc-ABHD刺激可抑制T细胞分泌IL-4、TGF-β1及IFN-γ,并促进IL-10的分泌;重组蛋白rHc-GHD可促进细胞因子IL-2、IL-4以及IFN-γ的分泌;重组蛋白rHc-ADRM可抑制细胞因子IL-4、IL-10及IFN-γ的分泌。结果表明,三个捻转血矛线虫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宿主T细胞的免疫调节,并且T细胞功能抑制分子Hc-ABHD和Hc-ADRM可作为候选疫苗抗原,用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5捻转血矛线虫Hc-Rab33、Hc-Mak1及Hc-ATP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与单核细胞结合的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Ras结构域包含蛋白(Hc-Rab3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结构域包含蛋白(Hc-Mak1)以及液泡ATP酶(Hc-ATPD)。分别对捻转血矛线虫Hc-Rab33基因、Hc-Mak1基因及Hc-ATPD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获取了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均能被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山羊的血清所识别。荧光定量分析显示Hc-Rab33、Hc-Mak1及Hc-ATPD在捻转血矛线虫的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Hc-Rab33和Hc-ATPD在雌性成虫中表达水平最高,而Hc-Mak1在虫卵中表达水平最高。另外,免疫共定位结果显示天然Hc-Rab33、Hc-Mak 1及Hc-ATPD蛋白在捻转血矛线虫成虫内均有分布。间接免疫荧测定显示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均能在体外与山羊单核细胞结合。此外,我们发现rHc-Rab33能显着降低单核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水平,抑制其吞噬能力,并减少其MHC-Ⅱ类分子的表达;重组蛋白rHc-Mak1能够诱导单核细胞的凋亡;而rHc-ATPD可抑制单核细胞内NO的产生。ELISA测定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Hc-Rab33可抑制单核细胞分泌IL-12和TNF-α,并促进IL-10和TGF-β1分泌;重组蛋白Hc-Mak1可抑制细胞因子IL-6、IL-10以及TGF-β1分泌;而重组蛋白rHc-ATPD可促进单核细胞分泌IL-6,并抑制IL-10的分泌。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捻转血矛线虫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参与了宿主单核细胞的免疫调节,并且作为单核细胞功能抑制分子的Hc-Rab33可作为候选疫苗抗原,用于下一步研究。6捻转血矛线虫水解酶蛋白(Hc-ABHD)、粘附调节因子(Hc-ADRM)及Ras结构域包含蛋白(Hc-Rab33)抗血清免疫保护性研究我们制备了重组蛋白rHc-ABHD、rHc-ADRM及rHc-Rab33的高免山羊血清,进行免疫保护性研究。共设置5组试验组,每组5只山羊,分别为不感染并注射健康山羊血清的空白对照组、感染并注射健康山羊血清的攻虫对照组、感染并注射抗rHc-ABHD血清的实验A组、感染并注射抗rHc-ADRM血清的实验B组、感染并注射抗rHc-Rab33血清的实验C组。在攻虫前第6天和第3天分别对各试验组注射相应血清,于第0天时各攻虫试验组内山羊经口感染8000条捻转血矛线虫三期幼虫(L3)。于攻虫后的第22、24、26、28、30、32、34天采集粪便,虫卵计数。于攻虫后的第0、7、14、21、28、35天采集试验羊抗凝血与非抗凝血,抗凝血用于山羊血常规指标测定,非抗凝血用于分离血清,并检测血清中IgG1、IgA、IgE抗体及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7、TGF-β1、IFN-γ、TNF-α的含量。攻虫后第35天剖杀试验羊,挑取皱胃成虫,统计荷虫数。结果显示,与攻虫对照组相比,抗rHc-ABHD血清试验组虫卵排出量减少了 50.1%,荷虫数减少66.7%;抗rHc-ADRM血清试验组虫卵排出量减少了 3 7.2%,荷虫数减少44.4%;抗rHc-Rab33血清试验组虫卵排出量减少32.1%。同时,在攻虫第35天,注射抗rHc-ABHD血清试验组及抗rHc-ADRM血清试验组与攻虫对照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显着下降,更趋向空白对照组,嗜碱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未见显着性变化。在攻虫第35天,与攻虫对照组相比,抗rHc-ABHD血清试验组、抗rHc-ADRM血清试验组及抗rHc-Rab33血清试验组血清内IgG1、IgA、IgE抗体含量未见显着性变化。此外,在攻虫第35天,抗rHc-ABHD血清试验组内IL-2、IL-4分泌水平显着高于攻虫对照组,抗rHc-ADRM血清试验组内IL-4分泌水平显着高于攻虫对照组,抗rHc-Rab33血清试验组与攻虫对照组相比未见显着性变化。以上结果显示注射抗rHc-ABHD山羊血清及抗rHc-ADRM山羊血清具有一定的抗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效果。
朱伟英[9](2017)在《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调查》文中认为奶山羊规模化养殖已成为我国奶山羊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羊奶价格的竞争优势,养殖奶山羊的地区也越来越多,如河南、黑龙江、福建、贵州等省份。在我国奶山羊主要养殖省份陕西和云南,规模化养殖已经被养殖者普遍接受。但奶山羊传染病至今仍是严重制约我国奶山羊产业规模化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难以治愈的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又名山羊伪结核病,Caseous lymphadenitis(CLA))。患病奶山羊不仅出现体重下降、生产性能差、繁殖功能障碍等疾病症状。尤为严重的是,泌乳羊乳汁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病原菌,从而对喜食生羊乳的消费者健康造成巨大隐患。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在我国各地很多养殖场都可看到,但更为准确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仍是空白,这也是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选取陕西富、陇县和云南泸西的奶山羊养殖场,采集疑似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病羊脓肿脓汁,采用细菌分离培养、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协同溶血试验、PCR、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间接ELISA对采集的奶山羊血清进行CLA抗体测定。研究结果如下:1.从陕西富平、陇县和云南泸西奶山羊羊群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到3株菌株。分离菌株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贫瘠,形成灰白色、圆形、较干燥小菌落;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鲜血琼脂平板上可见灰白色、不透明、同心圆状、边缘不齐、有狭窄β溶血环菌落,传代后溶血现象消失。LB液体培养基中表面形成白色菌膜,管底有颗粒状、絮状沉淀。细菌镜检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荚膜,无芽孢,不运动,多呈棒状或球杆状。细菌生化特性与《伯杰细菌鉴定手册》所述伪结核棒状杆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2.在绵羊鲜血平板上,分离菌株能与马红球菌呈现特征性协同溶血现象。3.分子生物学检测显示3株菌株与Gen Bank中已收录的伪结核棒状杆菌参考株亲缘关系97%以上。4.Balb/c小鼠致病性试验和奶山羊回归试验证实分离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5.陕西富平、陇县和云南泸西3个地区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9.92%。其中,富平、陇县和泸西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1.50%、67.50%和25.47%;半放牧半舍饲养殖、集约化养殖和合作社养殖下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47%、67.66%和75%。6.经两样本百分数检验发现:成年奶山羊比其他生理阶段的山羊对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更易感;与其他地区奶山羊相比,云南泸西奶山羊对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最不易感。在不同养殖模式下,合作社养殖奶山羊对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最易感。结论:1.成功分离3株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病原菌;2.明确陕西富平、陇县和云南泸西奶山羊CLA现行流行情况。
冷青文[10](2015)在《盘羊和巴什拜羊MHC-DRB1、DRB3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染色体中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区域,OLA是绵羊淋巴细胞表面抗原(Ovine Lymphocyte Antigen)即绵羊MHC的简称。MHC基因的高度多态性对病原的免疫识别起重要作用,特别是MHC-Ⅱ类分子的DRB基因编码的抗原具有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与许多动物疾病的易感性、抗性及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是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之一,主要引起绵羊、山羊及野生绵羊发病,且不同绵羊品种对M.O的易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在野生盘羊与新疆地方品种巴什拜羊杂交一代羔羊暴发绵羊支原体肺炎确诊基础上,利用绵羊肺炎支原体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盘羊和巴什拜羊,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分析M.O阳性及阴性巴什拜羊和盘羊OLA-DRB1、DRB3外显子2多态性及差异,探索两种不同品种绵羊OLA与M.O感染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开展绵羊杂交、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为查明某动物园盘羊呼吸性疾病的原因,从发病盘羊群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出5株支原体。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化反应、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及序列测定,确诊引起盘羊发病的病原是绵羊肺炎支原体(M.O)。此结果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为M.O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增加了新内容。通过对PCR扩增条件优化以及扩增的特异性、敏感性分析,建立了快速简便、经济实用的检测盘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PCR方法。2、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的遗传多态性;分别对M.O阴性和阳性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外显子2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在Taq I、Pst I和HaeⅢ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性,盘羊群体检测出9种基因型,8种等位基因,巴什拜羊出现24种基因型和11种等位基因;在第122、154、168和241碱基处,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均表现出多态性。盘羊的Pst I、HaeⅢ位点和巴什拜羊的Taq I、Pst I位点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余位点未达到平衡状态(P﹤0.01);盘羊OLA-DRB3外显子2的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300、0.3339和1.5037,巴什拜羊的对应参数值为0.541、0.4854和3.2918,表明巴什拜羊遗传变异程度较高,盘羊具有较为稳定的基因遗传结构。OLA-DRB3基因中,盘羊HaeⅢ-AA(P﹤0.01)、巴什拜羊HaeⅢ-BC(P﹤0.05)为M.O抗性基因型,巴什拜羊HaeⅢ-DD(P﹤0.05)为M.O易感基因型,Pst I A(P﹤0.01)和Pst I B(P﹤0.01)、HaeⅢC(P﹤0.01)分别是巴什拜羊M.O易感和抗性相关等位基因。3、以PCR-RFLP方法,检测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1基因外显子2的遗传多态性;分别对M.O阴性和阳性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1外显子2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在Sac I、Bsa HI和Hae III酶切位点,盘羊与巴什拜羊的OLA-DR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丰富,盘羊检测出8种基因型6种等位基因,巴什拜羊出现12种基因型9种等位基因。二者均在第296、178、173、123、118和71bp等6个碱基位点存在多态性。盘羊Sac I位点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巴什拜羊和盘羊的其它位点均未达到平衡状态;盘羊的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为0.327、0.3604和1.5102,巴什拜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0.479、0.4794和2.8925,表明2个品种OLA-DRB1基因的遗传变异程度均呈中度多态。对M.O阴性和阳性羊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析和差异性检验表明,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1基因中未发现与M.O感染相关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综上所述,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M.O感染之间具有相关性,而OLA-DRB1基因多态性与M.O感染可能不相关。
二、肉用美利奴羔羊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用美利奴羔羊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大熊猫酶标孕酮的制备与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2 主要仪器 |
1.3 方法 |
1.3.1 孕酮-半琥珀酸酯的合成 |
1.3.2 11α-OH-P4-HS的鉴定 |
1.3.3 孕酮酶标抗原的制备 |
1.3.4 酶标抗原的鉴定 |
2 结果 |
2.1 孕酮-半琥伯酸酯的鉴定 |
2.1.1 孕酮-半琥珀酸酯的 TLC鉴定 |
2.1.2 孕酮-半琥珀酸酯的合成产率 |
2.2 酶标抗原的鉴定 |
2.2.1 酶标抗原紫外扫描鉴定 |
2.2.2 免疫学鉴定 |
2.2.3 酶标记率 |
3 讨论 |
(2)规模化羊场细菌多重感染的病原分析与生物安全体系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规模化羊场的发展现状的综述 |
1.1.1 国内发展现状 |
1.1.2 国外发展现状 |
1.1.3 主要养殖品种 |
1.1.4 主要流行疫病 |
1.1.5 主要治疗方法 |
1.1.6 用药注意事项 |
1.1.7 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1.1.8 生物安全体系 |
1.2 规模化羊场多重感染的研究综述 |
1.2.1 多重感染易发病原的概述 |
1.2.2 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概述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料来源 |
2.1.2 实验动物 |
2.1.3 试验试剂 |
2.1.4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2 细菌分离培养 |
2.2.3 细菌生化鉴定 |
2.2.4 动物攻毒试验 |
2.2.5 多重感染病原的统计分析 |
2.2.6 16S r RNA 基因序列的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
2.2.7 药敏试验 |
2.2.8 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规模化羊场细菌性病原检测与多重感染状况分析 |
3.1.1 流行病学调查 |
3.1.2 培养特性 |
3.1.3 生化特性 |
3.1.4 动物攻毒试验 |
3.1.5 多重感染病原鉴定与统计分析 |
3.2 主要病原的系统进化分析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研究 |
3.2.1 主要病原分离株 16SrRNA 结果 |
3.2.2 主要病原分离株的系统进化分析 |
3.2.3 药物敏感试验 |
3.3 生物安全体系的实施 |
3.3.1 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
3.3.2 生物安全体系的监测 |
4. 讨论 |
4.1 规模化羊场细菌性病原检测与多重感染状况分析 |
4.1.1 多重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
4.1.2 病原的分离鉴定 |
4.1.3 多重感染比率分析 |
4.2 主要病原的系统进化分析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研究 |
4.3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规范免疫程序的必要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个人简介 |
(3)绵羊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MBL)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MBL基因与疾病 |
1 MBL基因 |
1.1 简介 |
1.2 分子结构 |
1.3 结构特征 |
1.4 生物功能 |
1.5 MBL缺失 |
2 MBL基因多态性及其与MBL血浆水平的关系 |
3 MBL与疾病相关的研究 |
3.1 MBL和一般免疫缺陷 |
3.2 MBL与特异性感染 |
3.3 MBL与非特异性感染 |
3.4 MBL与支原体感染 |
第二章 绵羊支原体性肺炎 |
1 病原学 |
1.1 形态特征 |
1.2 系统发育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4 致病机理 |
5 防治措施 |
6 绵羊支原体性肺炎对养羊业造成的危害及损失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绵羊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基因DNA序列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DNA提取结果 |
2.2 PCR扩增结果 |
2.3 菌液PCR鉴定 |
2.4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2.5 MBL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6 绵羊MBL蛋白质结构功能预测及分析 |
3 讨论与小结 |
3.1 绵羊MBL基因序列的分析 |
3.2 绵羊MBL与哺乳动物MBL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 |
3.3 绵羊MBL蛋白功能预测 |
3.4 小结 |
第二章 湖羊MBL基因外显子多态性与MBL血清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PCR扩增结果 |
2.2 PCR-SSCP结果 |
2.3 MBL基因exon突变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2.4 多态信息含量 |
2.5 MBL基因外显子多态性与MBL血清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湖羊MBL基因内含子多态性与MBL血清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PCR扩增结果 |
2.2 PCR-SSCP分析结果 |
2.3 序列分析结果 |
2.4 MBL基因内含子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析 |
2.5 MBL基因内含子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绵羊品种MBL基因外显子1、4和内含子2、3多态性比较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PCR扩增结果 |
2.2 PCR-SSCP分析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湖羊不同MBL基因型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抗性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湖羊绵羊支原体肺炎抗体检测 |
2.2 湖羊MBL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与绵羊支原体肺炎的抗性关联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不同MBL基因型中国美利奴羊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易感性与MBL血清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人工感染用绵羊肺炎支原体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中国美利奴羊MBL多态性分析 |
2.2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肠球菌性羔羊脑炎的发现及其病原特性和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汇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肠球菌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二章 肠球菌性羔羊脑炎的发现及病原分离鉴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检测羔羊肠球菌性脑炎间接ELISA方法建立和初步应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检测羔羊肠球菌性脑炎PCR方法建立和初步应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免疫组化检测羔羊肠球菌性脑炎及其抗原定位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六章 致羔羊脑炎肠球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七章 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8种毒力因子基因片段克隆和序列特征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八章 致羔羊脑炎肠球菌与羔羊正常菌群肠球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九章 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在人工感染小鼠疾病模型体内分布规律及病理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 |
(5)宁夏养殖小区羊主要疫病防制体系的构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内容提要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养羊养殖小区的提出、概念及存在的意义 |
第一节 养羊养殖小区的提出 |
第二节 养羊养殖小区的概念 |
第三节 养羊养殖小区的意义 |
第二章 宁夏养羊业的现状及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 |
第一节 宁夏养羊业的现状 |
第二节 主要发展目标 |
第三节 发展重点 |
第三章 宁夏羊病防疫现状发生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宁夏羊病防疫现状 |
第二节 宁夏羊病发生特点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宁夏养羊养殖小区疫病综合防制体系的构件 |
第一节 建立养羊小区疫病防制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宁夏养羊养殖小区疫病综合防制体系的主要构件 |
一、严格隔离饲养 |
二、认真检疫 |
三、坚持消毒制度 |
四、杀虫与灭鼠 |
五、免疫预防 |
六、药物预防 |
七、建立完善的驱虫制度 |
八、搞好日常饲养管理 |
九、发生羊只传染病时扑灭措施 |
十、加大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养羊小区生态建设 |
十一、树立生物安全理念和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
十二、转变政府部门职能,建立先进的兽医卫生管理体制 |
第五章 实施宁夏养羊养殖小区疫病综合防治取得效果及评价 |
第一节 养羊小区从硬件上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
第二节 羊只检疫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检促防作用明显 |
第三节 羊只重大疫病的防治和基础免疫成效显着 |
第四节 羊只疫病综合防制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加强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6)肉用美利奴羔羊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调查 |
2 主要临床症状 |
3 病理解剖变化 |
4 细菌学检查 |
4.1 涂片染色镜检 |
4.2 细菌分离 |
4.3 小白鼠接种 |
5 治疗 |
6 讨论 |
(8)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T细胞、单核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相应细胞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捻转血矛线虫及捻转血矛线虫病 |
1 捻转血矛线虫病概述 |
1.1 病原学 |
1.2 生活史 |
2 流行病学 |
2.1 致病作用、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 |
2.2 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 |
2.3 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 |
2.4 捻转血矛线虫的抗药性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寄生性胃肠道线虫感染与免疫研究 |
1 寄生性胃肠道线虫病概述 |
2 寄生性胃肠道线虫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 |
2.1 机体检测 |
2.2 信号转导 |
2.3 机体免疫诱导 |
2.4 免疫排斥 |
2.5 机体修复 |
3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 |
3.1 三期幼虫、四期幼虫与宿主免疫应答 |
3.2 捻转血矛线虫成虫与宿主免疫应答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反刍动物胃肠道线虫免疫调节分子研究进展 |
1 反刍动物胃肠道线虫概述 |
2 胃肠道线虫调节分子 |
2.1 半乳糖凝集素 |
2.2 蛋白酶抑制剂 |
2.3 补体系统抑制分子 |
2.4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
2.5 其他免疫调节性分子 |
3 免疫调节分子用于疫苗研究 |
3.1 捻转血矛线虫 |
3.2 背带线虫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C端与N端糖结合域与山羊PBMC结合位点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MNh及pET-32a-MCh双酶切鉴定 |
2.2 重组蛋白rMNh及rMCh的纯化 |
2.3 rMNh及rMCh与山羊PBMC结合 |
2.4 MNh及MCh在山羊PBMC上受体鉴定 |
2.5 rMCh与rMNh对细胞增殖的作用 |
2.6 rMCh与rMNh对山羊PBMC一氧化氮分泌的影响 |
2.7 rMCh与rMNh对山羊PBMC凋亡作用 |
2.8 rMCh与rMNh对山羊PBMC细胞因子转录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与山羊T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捻转血矛线虫ESP的获取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2 山羊T细胞的磁珠分选 |
2.3 捻转血矛线虫ESP与山羊T细胞的结合 |
2.4 捻转血矛线虫ESP与山羊T细胞体外免疫共沉淀的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 |
2.5 LC-MS/MS鉴定与分析 |
2.6 GO注释与KEGG分析 |
2.7 ESP对T细胞活力影响 |
2.8 ESP对T细胞凋亡的影响 |
2.9 ESP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
2.10 ESP对T细胞周期的影响 |
2.11 ESP对T细胞主要分型的影响 |
2.12 ESP对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捻转血矛线虫ESP中与山羊单核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山羊单核细胞磁珠分选 |
2.2 捻转血矛线虫ESP与山羊单核细胞的结合 |
2.3 捻转血矛线虫ESP与山羊单核细胞体外免疫共沉淀的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 |
2.4 LC-MS/MS鉴定与分析 |
2.5 GO注释与KEGG分析 |
2.6 ESP对单核细胞分泌一氧化氮水平影响 |
2.7 ESP对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影响 |
2.8 ESP对单核细胞MHC分子表达影响 |
2.9 ESP对单核细胞凋亡影响 |
2.10 ESP对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捻转血矛线虫Hc-ABHD、Hc-GHD及Hc-ADRM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Hc-ABHD、Hc-GHD及Hc-ADRM的PCR扩增 |
2.2 重组质粒pET28a-HcABHD、pET-32a-HcGHD及pET-32a-HcADRM的双酶切鉴定 |
2.3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的纯化 |
2.4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的Western blot分析 |
2.5 捻转血矛线虫不同发育阶段Hc-ABHD、Hc-GHD及Hc-ADRM转录水平的变化 |
2.6 Hc-ABHD、Hc-GHD及Hc-ADRM的组织定位 |
2.7 重组蛋白Hc-ABHD、Hc-GHD及Hc-ADRM与山羊T细胞结合 |
2.8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对T细胞活力影响 |
2.9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对T细胞凋亡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2.10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
2.11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对T细胞周期及相关通路的影响 |
2.12 重组蛋白rHc-ABHD、rHc-GHD及rHc-ADRM对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捻转血矛线虫Hc-Rab33、Hc-Mak1及Hc-ATP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Hc-Rab33、Hc-Mak1及Hc-ATPD的PCR扩增 |
2.2 重组质粒pET28a-HcRab33、pET28a-HcMak1及pET28a-HcATPD的双酶切鉴定 |
2.3 重组蛋白rHc-Rb33、rHc-Mak1及rHc-ATPD的纯化 |
2.4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的Western blot分析 |
2.5 捻转血矛线虫不同发育阶段Hc-Rb33、Hc-Mak1及Hc-ATPD转录水平的变化 |
2.6 Hc-Rab33、Hc-Mak1及Hc-ATPD的组织定位 |
2.7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与山羊单核细胞结合 |
2.8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对单核细胞NO分泌水平的影响 |
2.9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对单核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2.10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对单核细胞内MHC-11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2.11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对单核细胞凋亡的影响 |
2.12 重组蛋白rHc-Rab33、rHc-Mak1及rHc-ATPD对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捻转血矛线虫水解酶包含蛋白(Hc-ABHD)、粘附调节因子(Hc-ADRM)和Ras结构域包含蛋白(Hc-Rab33)抗血清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虫卵排出情况 |
2.2 成虫减少率 |
2.3 血常规检测 |
2.4 血清抗体检测 |
2.5 细胞因子检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9)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研究进展 |
1.1 病原学 |
1.2 流行病学 |
1.2.1 流行概况 |
1.2.2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1.2.3 经济损失 |
1.3 临床症状 |
1.3.1 绵羊与山羊感染 |
1.3.2 其他物种感染 |
1.3.3 人类感染 |
1.4 发病机制 |
1.5 免疫应答反应 |
1.6 毒力因子 |
1.6.1 磷脂酶D |
1.6.2 分枝菌酸 |
1.6.3 CP40蛋白 |
1.6.4 DT蛋白 |
1.7 诊断 |
1.7.1 微生物学诊断 |
1.7.2 血清学诊断 |
1.7.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7.4 鉴别诊断 |
1.8 治疗 |
1.9 疫苗 |
1.9.1 历史 |
1.9.2 细菌苗 |
1.9.3 类毒素疫苗 |
1.9.4 结合疫苗 |
1.9.5 减毒活疫苗 |
1.9.6 DNA疫苗 |
1.10 防治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病原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 |
2.1.1 病料 |
2.1.2 菌株 |
2.1.3 试验动物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1.6 主要溶液配方及配置 |
2.2 方法 |
2.2.1 病原菌分离 |
2.2.2 染色镜检 |
2.2.3 生化特性 |
2.2.4 协同溶血试验 |
2.2.5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6 Balb/c小鼠致病性试验 |
2.2.7 奶山羊回归试验 |
2.2.8 药敏试验 |
2.3 结果 |
2.3.1 分离培养及镜检 |
2.3.2 生化特性 |
2.3.3 协同溶血试验 |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5 Balb/c小鼠致病性试验 |
2.3.6 奶山羊回归试验 |
2.3.7 药敏试验 |
2.4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病原的血清学调查 |
3.1 地区概况 |
3.1.1 富平县 |
3.1.2 陇县 |
3.1.3 泸西县 |
3.2 调查对象 |
3.3 材料 |
3.3.1 试验菌株 |
3.3.2 样品采集 |
3.3.3 主要试剂 |
3.3.4 主要仪器 |
3.3.5 主要溶液 |
3.4 方法 |
3.4.1 实验室检测 |
3.5 结果 |
3.5.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 |
3.5.2 奶山羊CLA血清学检测情况 |
3.6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盘羊和巴什拜羊MHC-DRB1、DRB3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绵羊MHC基因研究 |
1.1 绵羊MHC的结构 |
1.2 MHC基因遗传多态性 |
1.3 MHC与畜禽抗病性 |
2 绵羊肺炎支原体研究进展 |
2.1 病原学 |
2.2 流行病学 |
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2.4 致病性和致病机理 |
2.5 MO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
2.6 预防与治疗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盘羊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的诊断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分离与纯化 |
2.2 形态观察及Dienes染色 |
2.3 生化反应 |
2.4 PCR检测 |
2.5 人工感染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盘羊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2 PCR检测敏感性试验 |
2.3 PCR特异性试验 |
2.4 临床应用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盘羊、巴什拜羊OLA-DRB3 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PCR扩增 |
2.2 PCR-RFLP分析 |
2.3 OLA-DRB3 第2外显子基因型及其频率 |
2.4 OLA-DRB3 第2外显子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
2.5 PCR产物测序结果 |
2.6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结果 |
2.7 群体遗传多态指标计算结果 |
2.8 OLA-DRB3 基因多态性与M.O抗性或易感性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盘羊、巴什拜羊OLA-DRB1 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相关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 |
2.1 DNA提取及PCR扩增 |
2.2 PCR-RFLP结果 |
2.3 OLA-DRB1 第2外显子基因型及频率 |
2.4 OLA-DRB1 第2外显子的复等位基因及频率 |
2.5 PCR产物测序结果 |
2.6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 |
2.7 群体遗传多态指标结果 |
2.8 OLA-DRB1 基因多态性与M.O抗性或易感性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肉用美利奴羔羊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熊猫酶标孕酮的制备与检验[J]. 赵卫平,李婵,洪金,林鹏飞,雷颖虎. 畜牧兽医杂志, 2021(06)
- [2]规模化羊场细菌多重感染的病原分析与生物安全体系的实施[D]. 李奕芙.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3]绵羊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MBL)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研究[D]. 赵凤. 石河子大学, 2011(04)
- [4]肠球菌性羔羊脑炎的发现及其病原特性和诊断方法研究[D]. 周霞. 四川农业大学, 2007(02)
- [5]宁夏养殖小区羊主要疫病防制体系的构件研究[D]. 赵俊平. 吉林大学, 2005(03)
- [6]肉用美利奴羔羊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 剡根强,张银国,赵远良,丁新华. 新疆农业科学, 2001(S1)
- [7]吉林省绵羊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D]. 鲍迪.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8]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蛋白T细胞、单核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对相应细胞功能的影响[D]. 陆明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奶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调查[D]. 朱伟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10]盘羊和巴什拜羊MHC-DRB1、DRB3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D]. 冷青文. 石河子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