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里旦人权理论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原欣[1](2021)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权利限制条款的理论逻辑》文中研究表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权利限制条款最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界定和处理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视角看,人权运行存在两种模式:防御权模式和合作权模式。权利限制条款就是两者交互运行的体现,防御权模式强调国家在对个人权利施加限制时必须遵守的限度,即"限制的限制",合作权模式则体现为国家保障人权的积极义务,两者间的张力促进应有人权和法定人权不断转换为实有人权。这也是多元人权观的碰撞、互动和融合在《公约》中的反映和折射。
汪倩[2](2021)在《阿马蒂亚·森的人权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社会,人权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在经济、政治、教育、医疗卫生等几乎所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人权理论始终存在思想基础薄弱的问题。由此,森对人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建构起一种独具个性的人权理论。森认为,人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权利,它所关注的是具有道德重要性和社会重要性的自由。森认为自由包含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过程方面和机会方面。他将人权主张的可行性建立在公开的理性慎思基础上,一方面,回应了人们关于人权缺乏理性依据的质疑;另一方面,建立起“可行能力”的人权理论,这一人权理论聚焦人们实现其所珍视生活的可行能力,最终指向人权的实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人权问题的新思路。全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人权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第二章着重探析森对人权本质和人权内涵的研究。首先,考察森对人权的本质以及人权内容的理解和规定。其次,考察森对自由的理解,着重分析其自由“过程方面”和“机会方面”的深刻思想及其对人权理论的创新探索。在此基础上,第三章考察森人权理论的认知依据:理性慎思。森通过对主流经济学理性假定的批评,提出了以推理和合理审查为核心的宽泛理性观。他指出对人权问题的思考,应该建立在“中立”的理性慎思基础上。第四章对其“可行能力”的人权理论进行分析,揭示其可行能力理论中蕴含的人权实现逻辑。森的人权理论并非不存在缺陷,其“整体”的人权理论以自由的“过程方面”和“机会方面”为基本内容,但对二者的探讨却呈现倾斜状态。森对人权的过程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并且他对人权过程方面的态度也存在矛盾之处。森人权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探究人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思路。
吴彦[3](2021)在《格里塞—菲尼斯自然法学说的哲学预设——一个批判性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哲学建构都会预设一些基本的前提。本文试图从知识类型学、人的形象、自然法的形象以及自然法的根基这四个方面勾勒格里塞—菲尼斯自然法理论的基本哲学预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格里塞—菲尼斯学派与其他各种政治和法律学说之间的基本差异。首先,从知识类型学的角度看,菲尼斯学派所拒斥的是各种类型的还原论,既包括把法律还原为逻辑的康德主义,也包括把法律还原为技术的法律实证主义,还包括把法律还原为纯粹伦理的现代自然法学说。在菲尼斯看来,法律的真正本性在于它拥有双重生命,即它既属于道德秩序,又属于技艺秩序。其次,从人的形象的角度来看,格里塞—菲尼斯学派既拒斥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也拒斥以集体为中心的集体主义,在他们看来,任何正确的政治学说都必须超越这样一种二元对立,进而寻求一种更为基本的社会本体论。第三,从他们所抱持的自然法的历史观和自然法的基础来看,他们既拒斥苏亚雷斯以降的经院派的自然法学说,也拒斥脱胎于苏亚雷斯立场的现代自然法学说,在他们看来,自然法的基础不能从意志中寻找,而只能在追求目的的实践理性中来寻找。从本体论的层面上看,自然法根植于人类本性,但是对于人类本性的考察,绝不能从任何思辨哲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而必须从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实践理性活动所理解和把握的目的中来加以考察。因此,自然法、实践理性与目的构成了格里塞—菲尼斯学派整个自然法框架的三个基石性概念。
陈皓[4](2021)在《法律正义的客观叙事》文中研究表明西方法律正义观念有着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法律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体现为现实关系的"恰当状态",即人与法、人与人、人与群体关系的均衡。古典正义理论为此"恰当状态"建立了理性且客观的价值分析框架,即守法与均等的平衡、分配与矫正的平衡、交往理性与友爱的平衡。现代的法律正义理论学说在回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问题,回应同时代法律的实证分析和功利分析,以及在思考和论述实质正义、个案正义、权利与权力以及权利之间的关系等法律问题时,遵循了与古典正义理论同一的逻辑结构和价值理念。法律正义客观的内在结构为正义的实践和法的价值分析提供了明确且有力的思维方案。
潘从义[5](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利己主义驱使下,不少国家把自己的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不顾及他国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当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有损于他国乃至全人类的行为。当代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武器威胁、恐怖主义、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导致民族利己主义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但人类在许多事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尚未形成价值共识,没有形成人类共同价值观,世界各国在价值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对立,这其中有其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根源。伴随着全球化的演进,人类逐渐形成了一些价值共识,但它们基本上是零散的,尚未成为完整系统的人类共同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类事实上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顺时应势地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写入了联合国决议。这一切都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相当广泛的认同,也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作为其内核和灵魂的人类共同价值观作为基础和支撑。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实际上已经根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提出了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任务。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许多探讨和讨论,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于将人类共同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完整系统研究。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尝试在对历史上中西方共同人类价值思想进行初步挖掘和梳理并利用现有价值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今天人类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并着重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应有的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基本价值原则三个层次阐述其理论架构,最后也对它现实构建的原则和路径提出初步设想。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阐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思想理论渊源。中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与实践是今天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第一章主要对中西方思想史上人类共同价值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和归纳。西方思想家以探讨和构建“好社会”(理想社会)为中心,提出把幸福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正等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这对于当前人类构建共同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价值观蕴涵着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理念,近现代的三民主义的理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以及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等当代主张等,都是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在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中西方的思想资源,通过梳理历史上各具特色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归纳出其中的合理因素。这些合理因素可以为当代人类共同价值构建提供思想滋养和宝贵启示。第二,阐述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第二章通过分析人类还未建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以及人类价值冲突和面临严重危机的现状,提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从人类具有谋求生活得更好的共同本性、人类整体意识不断增强、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价值共识几个方面分析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可能性;最后对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现实条件作了阐述,这些条件包括现代科技信息化和文化交流、国际组织、会议、赛事,联合国文书和国际法、区域共同体和合作组织等。第三,从理论上尝试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提出初步的架构。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价值系统,存在着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和要素,而且它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第三章主要从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基本价值原则三个层次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整体架构进行了初步的勾画,并阐述框架内各层次确立的必要性、意义、内涵及其依据。本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表达了本文的最主要观点。本文认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终极价值目标包括底线目标(世界永久和平)和最高目标(人类普遍幸福),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以及合作、共赢、和谐,而应把人类利益至上、维护基本人权、恪守和平底线和协商解决冲突作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最基本原则。第四,阐述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原则和路径。理论的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或人类共同价值观必须转化为现实,转化为世界性的制度和文化,才能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引领世界和人类朝着永久和平和普遍幸福的方向加速前进。要实现这种转化,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第四章在借鉴和吸取历史上国家价值体系构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要坚持四条主要原则,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各国平等原则和尊重各国国情原则。这一章还把广泛达成人类价值共识、激励各国积极参与、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建立世界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作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路径。
化国宇[6](2020)在《人权需要统一根基吗——《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的宗教和哲学论争》文中研究说明《世界人权宣言》起草正值自然法复兴的重要时刻,作为新自然法学派的一大分支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曾参与到《宣言》起草过程中的哲学讨论。而作为托马斯主义法学主要依归的天主教会,也对《宣言》起草施加了自己的影响。但是最终除了"理性"概念之外,"上帝""造物主""自然"等自然法的标志性词汇并未出现在《宣言》文本中。而"良心"作为儒家"仁"的替代词则被写入了《宣言》。从宗教和哲学论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起草者们在《宣言》中融入自己的哲学、宗教观念并非是希望为人权定立统一的或者一个杂糅的理论基础,毋宁是为了通过思想争搏最大程度地寻求和延展国际人权理念中的价值公约数。
刘练军[7](2020)在《人民主权理论的思想史叙事》文中认为主权是指一国之内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意味着主权归人民所有,人民之外的君主、议会、元首、政府、上帝、神等等皆不得行使主权。历史上,对人民主权理论持异议的大有人在。除格劳秀斯和主权神权学派外,其他的异议者反对人民主权的立足点都是人权,即担忧主权即便掌握在人民手中,它同样会对个体的人权构成威胁。在人民主权思想史上,替其辩护的亦为数不少,卢梭和哈贝马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前者提出了着名的主权公意论,后者对人民主权进行了程序化诠释。人民主权辩护者均认为人民之所以要掌握主权,为的就是保障他们自己的人权。其实,人民主权和人权为一体两面,人民主权是面子,人权是里子。我国有着人民主权的制宪传统,宪法素来认可人民主权这块面子,当下最重要的是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上保障人权这个里子。
李景春[8](2016)在《马克思人权思想的逻辑及其时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人权思想是在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虚伪人权理论与现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具有朝向人类解放性质的无产阶级人权观。从马克思人权思想产生的历史线索的逻辑来说,这正是在资产阶级虚伪人权横行于世之际通过人类解放视域的探讨和分析生发出的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具有社会性的人权观。就此而言,可以把马克思人权思想产生的历史线索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835年到1842年),此阶段是马克思自由主义思想的萌发和酝酿期;确立阶段(1842年到1845年)此阶段马克思完成了由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到唯物主义人权观的转变;发展阶段(1846年-1856年)此阶段马克思在唯物主义人权观基础上开始了人权的法哲学批判时期;深化阶段(1857年-1883年)此阶段马克思的批判主义人权观兼具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视角,马克思人权思想不断深化发展。从本体论和价值论角度分析,无论是资产阶级人权观又或是马克思人权观,在对人权的理解上都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人的本质”是人权“依附”的载体,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决定着对“人权”的理解。如果要对资产阶级宣扬的“人权”进行批判,首先就必须对其人权理论的逻辑前提,即资产阶级所理解的“人的本质”进行“前提性批判”。而资产阶级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又是在近代西方哲学即形而上学视域内进行的。因此,“人权”、“人的本质”和“形而上学”构成了一种理论上的包含关系。马克思人权思想的提出和完善正是在扬弃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之后,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至此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有了坚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人权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一种“定在”意义上的人权,一种“生成性”的人权理论。事实上在马克思人权思想和人学理论问题上的深入探讨对于当下我国瓦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责难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价值。在理论,上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在实践上,它将有利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权相关问题的伟大实践。
张珍珍[9](2015)在《论马里旦之禀赋知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里旦禀赋知识是其自然法思想的理论起点。根据马里旦的阐述,理性知识是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一种概念性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当利用理性知识来思考问题时,主要是一种智性判断。而禀赋知识是完全不同于理性知识的,禀赋知识是人生而具有的,是直觉性的、本能性的。人权的研究作为马里旦自然法思想的精华部分,禀赋知识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里旦认为,只有依靠禀赋知识,才能发现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权利亦是如此,只有依靠禀赋知识,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上帝赋予的权利,才能真正认识到人之为人的本质要求。本文在论述禀赋知识产生渊源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结合禀赋知识的主要内容与适用领域进行了分析,进而引出马里旦禀赋知识的特征,旨在明确马里旦禀赋知识在其自然法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六个部分进行梳理:导论部分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马里旦的使命。为了使新托马斯主义能够重新获得人们的信仰,马里旦致力于自然法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禀赋知识理念。正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马里旦自然法和禀赋知识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在马里旦生长的年代,科学以势不可挡的情势发展起来。科学的透明和神学的神秘逐渐敌对。如果一味的照搬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难免会引发更大的矛盾。马里旦认真思考了托马斯的思想和当下的局势,认为只有将科学融于神学之中,才能拯救人们于疑惑和矛盾中。在这种情况下,马里旦提出了禀赋知识这一新的认识工具。正文的第二部分系统介绍马里旦禀赋知识的概念,并对其适用的领域进行分析和解释。马里旦指出,在生活中,禀赋知识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它是我们的第一理解力,只有依靠禀赋知识,人们才能理性的进行一切活动。在神秘体验、诗性体验、道德体验和形而上学方面,禀赋知识都起到关键的作用。正文的第三部分,首先对理性自然法和理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理性自然法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称呼,在他们看来,自然法来自于人的理性,而不是上帝。马里旦批判这种观点,认为正是这种观点,自然法成了人们伸张自己私欲的借口。马里旦从认识论和本体论进行比较分析,他认为,上帝神的理性是自然法的唯一来源,并且,认识自然法的唯一工具只能是禀赋知识。正文的最后一部分承接上文,在禀赋知识的界定基本清晰的情况下,对其在马里旦自然法中的地位进行阐述,并着重对马里旦人权理论与禀赋知识的关系进行分析。马里旦禀赋知识是其自然法理论的核心和关键。在马里旦看来,人的本质是来源于上帝的,而自然法也来源于上帝神的理性,因此,人们认识自己的权利只能依靠人和上帝的媒介,即禀赋知识。最后,余论部分对马里旦自然法和禀赋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
张薇薇[10](2014)在《天主教人之尊严观与现代性处境下中国天人思想之亟变》文中指出人格和人权之前提是要解决"人"是什么、人的尊严以及如何定位的问题。人格尊严和人权观的问题,可以在自然正当理念或其哲学化的自然法体系下得到某种比较性的启发。从中国本身的资源看,本土的生命观和由此而生的"人"观是从人伦角度,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一种"惜生"的、慎终追远的情绪。中国传统内生资源所不具备的人权与人格正当性之前提。中国式的审美哲学与审美人生,似乎更适合于生存意义、但或许并不适合于生命意义这个问题。
二、马里旦人权理论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里旦人权理论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权利限制条款的理论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基础:防御权法理和合作权法理 |
(一)防御权法理的产生及其局限性:古典自由主义人权观 |
(二)防御权法理的自我革新:从功利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
1. 功利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人权观的批判 |
2. 新自由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人权观的发展 |
(三)合作权法理与防御权法理的碰撞与交融 |
二防御权模式:限制的限制 |
(一)“限制的限制”的必要性 |
(二)“限制的限制”的逻辑 |
(三)不受限制的权利 |
三合作权模式:国家保障人权的积极义务 |
(一)人权保障的国家义务:从免于干预到积极保护 |
(二)采取积极措施保障权利实现 |
(三)平衡私主体之间的权利:横向效力 |
四防御权模式与合作权模式之间的张力 |
尾论 |
(2)阿马蒂亚·森的人权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视角与思路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森人权理论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
一、社会背景 |
二、思想渊源 |
第二章 作为道德权利的人权 |
一、人权的本质:道德权利 |
二、人权的内涵:自由 |
三、自由的核心及特征 |
第三章 理性慎思与人权 |
一、对经济学理性假定的批判 |
二、宽泛的理性:推理和合理审查 |
三、人权的思想基础:“中立的”理性慎思 |
第四章 可行能力理论与人权的实现 |
一、可行能力的人权实现逻辑 |
二、贫困和饥荒对可行能力的剥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格里塞—菲尼斯自然法学说的哲学预设——一个批判性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对人类事务的整体性哲学规划 |
1. “不可化约的差异性”观念 |
2. 人类行动及其目的观念 |
三、 关于人的哲学人类学描述 |
1. 自由选择,一种“类上帝式”的能力(God-like capacity) |
2. 拒绝还原论以超越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
四、 重构自然法的形象 |
1. 法律实证主义眼中的“自然法形象” |
2. 经院主义自然法理论 |
五、 自然法的根基 |
六、 结 语 |
(4)法律正义的客观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观的正义与客观正义论的古典框架 |
二、客观正义论的现代表达 |
(一)“守法”与“均等”:实质正义对形式理性的矫正 |
(二)分配与矫正:社会效益与个案正义的取舍 |
(三)交往理性与友爱:权利与权力以及权利之间的制约协调 |
1.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制约协调。 |
2.权利之间的制约协调。 |
三、现代客观正义论与法律科学的进程 |
(5)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二、本研究的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三、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
(二)研究的内容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一章 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西方思想家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探索 |
(一)西方古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
(二)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
二、中国价值观所体现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人类价值思想 |
(二)中国近现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
(三)中国当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
三、历史上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重要启示 |
(一)追求人的幸福生活 |
(二)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 |
(三)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理想社会 |
(四)追求公平正义、持久和平和普遍幸福的美好世界 |
第二章 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 |
一、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得到国际认同 |
(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世界的主旋律 |
(三)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基调 |
二、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
(一)人类尚未建立起应有的价值体系 |
(二)现代价值的弊端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重生存危机 |
(三)西方推行霸权主义给世界安全和国际秩序带来挑战 |
(四)价值相对主义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带来障碍 |
三、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可能性 |
(一)人类具有谋求生活得更好的共同本性 |
(二)人类的整体意识不断增强 |
(三)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价值共识 |
四、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现实性 |
(一)现代科技信息化和文化交流的推动 |
(二)国际组织、会议、赛事的推动作用 |
(三)联合国文书和国际法提供的共识 |
(四)区域共同体和合作组织提供的经验 |
第三章 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理论架构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架构 |
(一)价值、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 |
(二)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 |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总体框架 |
(四)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应具备的特征 |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终极目标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终极价值目标的确立 |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终极价值目标的基本内涵 |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终极价值目标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 |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核心价值理念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
四、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原则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原则的确立 |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原则的基本内涵 |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原则的贯彻和落实 |
第四章 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原则与路径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任务及障碍 |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任务 |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障碍 |
二、中西近现代价值体系构建的经验教训 |
(一)中西近现代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异同 |
(二)中西近现代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启示 |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原则 |
(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原则 |
(二)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
(三)各国平等原则 |
(四)尊重各国国情原则 |
四、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路径 |
(一)广泛达成人类价值共识 |
(二)激励各国积极参与 |
(三)发挥国际组织作用 |
(四)建立世界管理机构 |
(五)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6)人权需要统一根基吗——《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的宗教和哲学论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人权宣言》起草与自然法复兴 |
二、18世纪人权宣言中的基督教和自然法表达 |
三、基督教会对《宣言》施加影响 |
四、马里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哲学观调查 |
五、勒内·卡森与《宣言》中的启蒙式表达的嵌入 |
六、孔子与阿奎那:儒学与自然法的哲学交锋 |
结语 |
(7)人民主权理论的思想史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民主权的由来 |
二、对人民主权的异议 |
三、人民主权的公意之辩 |
四、人民主权的程序化诠释 |
五、反思与启示 |
(8)马克思人权思想的逻辑及其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历史逻辑 |
一、马克思人权思想萌芽时期:从1835年到1842年 |
(一)中学论文和诗歌中朦胧的人权思想 |
(二)博士论文中的人权思想 |
二、马克思人权思想确立时期:从1842年到1846年 |
(一)《莱茵报》时期中的人权思想 |
(二)《德法年鉴》时期中的人权思想 |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权思想 |
(四)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期间中的人权思想 |
三、马克思人权思想发展时期:从1846年-1856年 |
(一)《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权思想 |
(二)《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中的人权思想 |
(三)在民族权利基础上的马克思殖民地权利思想 |
四、马克思人权思想深化时期:从1857年到1883年 |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人权思想 |
(二)《资本论》中的人权思想 |
(三)《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人权思想 |
第三章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学理逻辑 |
一、马克思人权思想文本的内在逻辑—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重建 |
(一)形而上学视域下的思维方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矛盾 |
(二)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扬弃 |
(三)马克思人权理论的“中介”—“现实的个人” |
二、马克思人权思想的逻辑特征 |
(一)形而上学、“现实的个人”与人权的内在关系 |
(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生成性”人权理论 |
(三)马克思对“定在”意义上人权理论的探讨 |
第四章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时代价值 |
一、马克思人权理论对处理国家主权与人权关系的启示 |
(一)西方学者在人权与国家主权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
(二)马克思主义在人权与国家主权关系问题上的认识 |
(三)马克思人权观新时条件下我国初级阶段人权问题存在的的时空必然性 |
二、马克思人权思想对意识形态问题争论的启迪 |
(一)人权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资产阶级人权观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 |
(三)人权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
(四)人权与实践以人为本的问题 |
三、马克思人权思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 |
(一)人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主体的弘扬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理想人格模型的塑造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发展中的人权蕴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研究成果 |
(9)论马里旦之禀赋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雅克·马里旦的使命 |
一、马里旦禀赋知识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 |
(一)理论渊源 |
(二)时代背景 |
二、禀赋知识的概念和适用领域 |
(一)禀赋知识的概念 |
(二)禀赋知识的适用领域 |
1.神秘体验 |
2.诗性体验 |
3.道德体验 |
4.形而上学 |
三、神性自然法与禀赋知识的理论依据与特征 |
(一)理性自然法与马里旦的批判 |
(二)神学自然法和禀赋知识的理论依据 |
(三)马里旦禀赋知识的特征 |
1.神圣理性是自然法的唯一来源 |
2.禀赋知识是对神圣理性的分享 |
3.禀赋知识就其内容而言具有两重性 |
四、禀赋知识在马里旦自然法思想中的地位 |
(一) 禀赋知识是马里旦自然法理论的核心 |
(二) 禀赋知识是为马里旦人权理论铺垫的 |
1.人的本质归因于上帝 |
2.权利来源于上帝 |
3.禀赋知识是人类认识权利的依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马里旦人权理论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权利限制条款的理论逻辑[J]. 原欣. 人权研究(辑刊), 2021(01)
- [2]阿马蒂亚·森的人权理论研究[D]. 汪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格里塞—菲尼斯自然法学说的哲学预设——一个批判性的考察[J]. 吴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4]法律正义的客观叙事[J]. 陈皓. 北方法学, 2021(01)
- [5]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研究[D]. 潘从义. 湖北大学, 2020
- [6]人权需要统一根基吗——《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的宗教和哲学论争[J]. 化国宇. 政法论坛, 2020(05)
- [7]人民主权理论的思想史叙事[J]. 刘练军. 政法论坛, 2020(03)
- [8]马克思人权思想的逻辑及其时代价值[D]. 李景春. 沈阳师范大学, 2016(10)
- [9]论马里旦之禀赋知识[D]. 张珍珍.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8)
- [10]天主教人之尊严观与现代性处境下中国天人思想之亟变[J]. 张薇薇. 原道,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