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就业介绍中心发布招聘信息

山东省就业介绍中心发布招聘信息

一、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发布招聘求职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鄂义强[1](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王惠惠[2](2020)在《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外部环境复杂的局面,部分地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为有效应对经贸摩擦,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淄博市把“稳就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主动作为破解堵点痛点难点,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淄博市为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根据他们在就业、培训及创业支持等不同层面的需求,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强化困难人员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但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大龄、残疾人、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就业空间不断收窄,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凸显。本文基于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相关理论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法,发现当前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存在服务制度供给不足、服务手段滞后,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提出加强公共服务制度保障、通过推动信息化建设创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对策。通过研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提供借鉴。

曹文杰[3](2020)在《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就业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对劳动者而言,失业是最大的风险,而就业是最好的保障。一般认为,一定程度的失业水平是正常现象,可以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但过高的失业率,不但会影响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质量,甚至会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失业,不仅是个人问题,更多地是由其经济和社会政策改变、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等造成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应该承担起解决失业问题的责任,而失业保险制度则是我国应对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功能逐步地完善,由建立之初“保生活”的单一功能,发展到如今“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的复合型功能,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推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党的十八、十九大报告均强调了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以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其社会保障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沿,并且江苏省也是2006年我国在7个省(市)实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的地区。因此,研究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就业效应,既能检验试点政策实施的效果,又顺应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极具代表意义。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研究,以期能够找出制约其促进就业的因素,这对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对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的就业效应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并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然后对研究思路、使用的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概括。第二部分,界定本文的基本概念,并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先梳理和总结了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及功能演变;然后介绍了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给付机制、覆盖范围、受益水平及基金支出状况;随后重点描述了江苏省失业与就业现状,着重分析了失业保险制度中用于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及其实施效果。第四部分,利用纵向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2004-2017年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7年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的就业效应在逐年增强,但2004-2011年综合评价值为负数,则表明其促进就业的效果较差;2012-2017年的综合评价为正数,则表明促进就业的效应明显较好。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对促进就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是有关失业保险基金相关的指标,此外,受益率也是影响江苏省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则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及综合评价结果,在肯定江苏省失业保险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也发现制约其促进就业的因素,主要有:1.失业保险制度参保及受益较低;2.失业保险制度的给付机制不合理,缺乏再就业激励;3.失业保险基金利用率不高,支出结构失衡;4.就业服务机制不健全,实施效果有待提高。最后一部分,结合我国最新的就业政策及国外经验,对以上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吴小雪[4](2020)在《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日趋严重的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炙手问题。失业保险制度作为抑制失业、促进就业,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主要项目,在稳定和扩大就业中推波助浪,促进劳动力再生产。重庆市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应新常态的关键期,由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城镇失业问题日渐突出,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重心仍在“保基本”上,难以适应就业严峻形势下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需求,加上旧的保障体系逐渐失灵、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使失业保险基金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促进效果每况愈下。进一步强化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逐渐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对再就业促进的投入力度已成为失业保险改革的当务之急。在当前重庆市就业增长缓慢的发展态势下,如何有效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更大程度地发挥再就业促进功能,亦是关系民生的民心工程之一。本研究以失业保险基金为切入点,沿着“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问题原因分析-经验借鉴-政策建议”的思路,对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进行评估分析,拟深入了解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运行状况以及对再就业促进的效用如何。首先,通过整理概括国内外文献和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其次,结合重庆市失业保险实施情况以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状况,对失业保险基金收支以及基金在促进再就业方面的支出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整理计算相关数据,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具有时序特征的纵向综合评价法对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进行评估分析。再次,根据评估结果发掘制约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发挥的阻碍因素和原因:如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窄、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效率低、基金支出用于促进再就业的比例低、对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少的问题和制度覆盖目标存在偏差、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基金使用监管不到位、职业培训和介绍机构服务流于形式、失业者本身社保意识淡薄等原因。然后,总结介绍了国内试点省市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经验做法,并选取了试点成效好的省市进行对比以借鉴“精华”之处,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根据以上内容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2001-2017年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总体上处于由弱到强的提升之中;(2)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以及职业培训补贴的增加能够促进再就业率的提高,而在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失业保险受益率、职业介绍的失业人员就业成功率以及职业培训结业率这些指标得分处于下降趋势,是重庆市失业保险发展的阻碍因素,限制了再就业促进功能的发挥;(3)优化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对再就业促进的投入力度,强化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的联动机制。

姜凤至[5](2019)在《山东省D县失业保险制度运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失业问题是随市场经济发展而不可避免出现的社会现象,也是各国面临的难题。20世纪初,西方国家和学者开始涉及失业保险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潮,稳定社会局势,我国制定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萌芽。1999年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正式确立。施行失业保险政策的三十多年中,失业保险切实为稳定社会环境,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经济社会形势越来越复杂,失业保险在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就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新的问题。笔者根据在山东省D县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实地考察的经历,总结山东省D县失业保险实际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提出对策与建议。笔者在针对失业保险制度运行问题进行研究时,首先了解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变迁历史过程和政策内容,然后通过分析专家学者对失业保险的研究,以他们的研究方式和成果作为本文的基础,结合当前山东省D县失业保险制度的具体运行情况,通过实地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对失业保险运行存在问题展开研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还不够成熟,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促进就业政策落实过程有现实困难亟需解决。通过系统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根据我国实际国情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山东省D县失业保险制度运行问题提出了系统可行的建议与对策,比如说制定失业保险费率浮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完善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制度的优化提高失业保险制度所发挥的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效用。

陈雪琴[6](2019)在《完善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农村劳动力需求的视角》文中指出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为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均重视公共服务建设,把为公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义,公共就业服务也随之被重视起来。一方面,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使用公共就业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我国高度重视公共就业服务对各个群体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其中对农村劳动力这一特殊群体的转移就业问题也高度重视起来。2004至2015年,我国出台了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这些文件标志着历届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而借助各个就业服务机构向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其就业质量也日益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包括主体即供给方和客体即需求方两方面的集合。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文中主体是政府,包括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政策、制度、信息化和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等一系列内容;客体是农村劳动力,研究客体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的个人基本情况、对公共就业服务的使用情况和需求情况等。近年来,西藏地区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针对农村劳动力所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还存在不足和缺陷。遵循上述西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及公共就业服务问题,本文以拉萨市为例,从农村劳动力的角度,运用个案研究、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一方面根据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另一方面从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使用现状和需求情况,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综合性地对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行研究,从新的视角发现和探讨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文章旨在从农村劳动力这一创新性的视角研究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主体方面,拉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布局不合理;(2)公共就业服务中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和制度缺失;(3)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程度低;(4)公共就业服务项目供给缺少标准化,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对公共就业服务的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性。(2)客体方面,农村劳动力是享受政府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客体之一,将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宗旨。通过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对公共就业服务的使用率低,在获取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方面处于劣势;(2)农村劳动力对公共就业服务的了解程度和满意程度较低,但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方面都体现出积极。(3)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受教育程度、目前是否有工作、月收入水平、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它们分别不同程度地对各项公共就业服务需求产生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广泛。从上述研究结果出发,文章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提出了完善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倡导政府在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方面应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将其需要作为供给的主要参考依据。

岳良其[7](2019)在《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开始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近几年,中小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导致用工成本压力骤增,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其中,规模较小、创业或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问题更为严重。如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对于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战略转型、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对山东冠县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抽取98家中小企业,通过和相关人员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本文首先阐述了了冠县中小企业用工现状,指出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存在着六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产生的内外部因素及就业主体的影响。结合冠县中小企业实际,从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推动实现劳动者高质量就业提出对策建议。建议的提出为冠县中小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或公司解决“招工难”问题提供参考。

程岩[8](2018)在《发舒内力以应群需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1912-1936)》文中研究表明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政治、社会、高校三个层次的共同建构下实现的。1912至1936年,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目的始终是促进大学生“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政治层面上,民国政府在教育宗旨、改革和法令上的规定为民国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整体的价值引导,即“大学生就业要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在政府主导下,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就业指导机构纷纷设立,其中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最具代表性。与此同时,作为中国革命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号召和开办大学等手段,在部分进步大学生中逐步树立了“革命就业观”。在政治层面引导的同时,以中共早期组织和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代表的社会性组织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开始出现,这些组织积极宣传就业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切实的服务,与此同时,社会人士与社会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也展示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怀。在高校层面,实习与课改同步进行,为学生掌握专门技术创造了条件,而高校掌校人的实践也对高校学生就业产生了指引作用。25年间,在政治、社会、高校三方的努力下,民国大学生“学而优”则多元就业的观念初步发展,大学生“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得到了部分实现,而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格局也初步形成。但是,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局限性依然明显,欠发达的状态和就业指导格局内要素联系性差的弊端也对这一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形成了阻挠。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要回归“发舒内力以应群需”的初心,发挥好新时代思政教育对学生就业的引导作用。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同向发力,建立起紧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保障体系是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必由之路。

马麟[9](2018)在《大数据背景下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市场供求匹配,是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是新时代创新就业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与公共就业服务领域加速跨界互联,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对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充满挑战。数据技术和大数据思维为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大数据和公共就业服务真正融合,依然任重道远。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如职能定位不清,宣传手段单一,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本文以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现状为例,分为四个部分对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进行优化研究。首先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对国内外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研究现状等进行梳理归纳;其次,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接下来,参照西方发展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对标上海,结合大数据背景,提出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的优化方案设计,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基于大数据背景,从思想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人力资源保障、财务保障几个方面制定优化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的保障措施。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公私伙伴关系理论、用户体验理论为指导,提出优化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的方案,期望探索出公共就业服务领域与大数据融合的新思路,为政府决策和监管提供有意义的探索。

张洁[10](2018)在《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和时代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已逐步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人力资源市场则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作为配置人力资源主渠道的市场,其作用和地位愈来愈受到重视。因此,如何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人力资源市场合理运行,成为对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以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例,尽管目前垦利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而合理的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在市场建设过程中出现体制机制不顺畅、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够、网络平台不完善、市场监管乏力等问题,距离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力资源市场的总体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快垦利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运行的相关理论,针对性地查找市场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出创新工作方式、完善服务手段、确定重点服务内容等有效措施,更好地理清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理顺市场与政府间的关系,实现管理体制、服务手段、监管制度的规范,满足公众对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日趋多元化的需求,有效提升人力资源市场的效率及活力,真正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县区级人力资源市场作为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中的基石,其发展运行的顺利稳定直接关系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对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并为县区级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二、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发布招聘求职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发布招聘求职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相关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性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就业服务
        2.1.2 公共就业服务
        2.1.3 就业困难人员
    2.2 基础理论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2.3 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
        2.2.4 服务型政府
    2.3 基础理论对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3章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现状
    3.1 淄博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情况
    3.2 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相关政策
        3.2.1 国家关于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相关政策
        3.2.2 山东省关于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相关政策
        3.2.3 淄博市关于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相关政策
    3.3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做法
        3.3.1 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
        3.3.2 开展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
        3.3.3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4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成效
        3.4.1 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3.4.2 提升困难人员就业创业能力
        3.4.3 调动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的积极性
第4章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调查情况
        4.1.1 调查目的
        4.1.2 问卷设计
        4.1.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4.2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4.2.1 服务制度供给不足
        4.2.2 服务手段滞后,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4.2.3 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
    4.3 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问题原因分析
        4.3.1 政府职能缺位,服务意识缺乏
        4.3.2 政府部门服务主体权责不清晰
        4.3.3 公共就业服务多元主体参与不足
        4.3.4 缺乏有效考核和监督体系
        4.3.5 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第5章 国内外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先进经验借鉴
    5.1 美国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经验借鉴
    5.2 英国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经验借鉴
    5.3 上海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经验借鉴
    5.4 广州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经验借鉴
    5.5 淄博市可以借鉴的国内外经验总结
第6章 完善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保障
        6.1.1 进一步完善分类帮扶
        6.1.2 加强政策之间衔接
        6.1.3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6.2 推动信息化建设,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手段
        6.2.1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信息化水平
        6.2.2 加强部门间协作和沟通,实行主动推动服务
    6.3 丰富公共就业服务内容
        6.3.1 多途径提供职业介绍及职业指导服务
        6.3.2 职业培训注重实效性
        6.3.3 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自主创业
    6.4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6.4.1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多元化
        6.4.2 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加强基层平台建设
        6.4.3 完善监督和考核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就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就业与失业
        二、失业保险制度
        三、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歇尔公民权力理论
        二、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
        三、最优失业保险理论
第二章 失业保险制度变迁及江苏省失业保险概况
    第一节 失业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功能演变
        一、萌芽阶段——稳定社会形势,救济“失业”工人
        二、初创阶段——配套劳动改制,保障基本生活
        三、发展阶段——配套国企改革,初现促进就业
        四、完善阶段——强化促就业、防失业功能
    第二节 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运行及促进就业概况
        一、失业保险缴费及支付原则
        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及待遇水平
        三、失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及结构
        四、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状况
第三章 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就业效应评价——基于纵向综合评价法
    第一节 评价方法介绍及指标构建
        一、纵向综合评价法简介
        二、评价指标构建
    第二节 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就业效应的综合评价
        一、指标数据收集
        二、数据规范化整理
        三、评价模型的构造
        四、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章 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参保及受益偏低,制度瞄准度不高
        一、覆盖范围窄,覆盖目标群体错位
        二、受益率偏低,受益对象精准度不高
    第二节 给付机制不合理,缺乏再就业激励
        一、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偏低
        二、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过长
        三、失业保险给付方式灵活性较差
    第三节 失业保险基金利用效率不高,支出结构失衡
        一、基金利用效率不高
        二、基金用于促进就业支出较少
    第四节 就业服务机制不健全,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一、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二、培训层次偏低
        三、缺乏绩效评估机制
第五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扩大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提高制度瞄准度
    第二节 调整失业保险制度给付机制,增强再就业激励
        一、适度提高失业保险给付水平
        二、适当缩短失业保险待遇期限
        三、建立灵活的失业保险给付方式
    第三节 优化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提高基金利用效率
        一、增加就业服务项目补贴
        二、增设新的促进就业项目
    第四节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一、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
        二、丰富就业服务的内容
        三、建立就业服务绩效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失业保险制度
        2.1.2 失业保险基金
        2.1.3 就业和再就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2.2 职业搜寻理论
        2.2.3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评估
    3.1 重庆市失业保险的实施情况
        3.1.1 重庆市失业保险缴费及给付规则
        3.1.2 重庆市失业保险参保及受益情况
        3.1.3 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及结余状况
        3.1.4 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在再就业促进方面的使用情况
    3.2 重庆市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现状
        3.2.1 重庆市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总体情况
        3.2.2 重庆市城镇失业人员职业培训实施情况
        3.2.3 重庆市城镇失业人员职业介绍实施状况
    3.3 重庆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评估—基于纵向动态综合评价法
        3.3.1 纵向综合评价法简介
        3.3.2 指标的选取
        3.3.3 指标的处理
    3.4 综合评价与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失业保险参保及受益程度低
        4.1.2 失业保险基金对再就业促进的资金投入偏少
        4.1.3 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效率低
        4.1.4 职业介绍及培训效果欠佳
    4.2 原因分析
        4.2.1 失业保险制度覆盖目标错位
        4.2.2 参保主体缺乏申领失业保险金的意识和积极性
        4.2.3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4.2.4 职业培训和介绍体制运行不完善
        4.2.5 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相关方面缺乏联动性
    4.3 小结
第5章 试点省市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再就业的经验启示
    5.1 试点省市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再就业的经验
        5.1.1 增设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项目
        5.1.2 增加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支出资金的投入
        5.1.3 加强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的管理
    5.2 试点省市政策实施后失业保险基金运行效果评价分析
    5.3 综合分析与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强化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政策建议
    6.1 优化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
        6.1.1 适度提高失业保险金水平
        6.1.2 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对再就业促进的投入
    6.2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6.3 强化失业保险与再就业联动机制
    6.4 加强职业培训及职业介绍机构规范化建设
        6.4.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
        6.4.2 完善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功能
    6.5 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监管体制
        6.5.1 强化失业保险基金内外部监督
        6.5.2 规范业务经办程序,提升服务质量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5)山东省D县失业保险制度运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失业
        2.1.2 失业保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福利经济学
        2.2.2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
        2.2.3 劳动闲暇理论
        2.2.4 岗位搜寻理论
第3章 山东省D县失业保险制度运行存在问题
    3.1 失业保险统计方法不合理导致失业率计算不精确
    3.2 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窄,覆盖人数增长慢
    3.3 失业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
        3.3.1 失业保险收入增长迅猛
        3.3.2 失业保险当年收支结余可观
    3.4 失业保险金保障水平低,给付方式不合理
        3.4.1 低水平的失业保险金难以保障失业者生活
        3.4.2 失业保险金给付期过长
    3.5 部分促进就业项目落实困难
        3.5.1 就业培训项目效果不理想
        3.5.2 联接社会金融机构促进就业效率不高
    3.6 失业保险核定失误导致违规发放保险金现象突出
第4章 山东省D县失业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保险的稽核法律效力不足
    4.2 经办机构政策执行力不够
        4.2.1 失业保险政策宣传不到位
        4.2.2 征缴保费力度不够,失业保险扩面慢
        4.2.3 培训项目不能及时更新,实用性不强
        4.2.4 职业介绍工作开展不积极
        4.2.5 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工作有待推动
        4.2.6 山东省D县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较少
    4.3 失业保险发展机制滞后,参保范围政策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
    4.4 配套机制不健全
        4.4.1 县级经办机构信息系统权限低
        4.4.2 失业保险信息系统共享程度低
        4.4.3 统一方式征缴保费的政策未贯彻落实
        4.4.4 失业保险转移程序没有制定统一规范
    4.5 失业待遇水平较低
第5章 改善失业保险制度问题的建议
    5.1 完善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5.2 建立失业保险费率和待遇浮动机制
        5.2.1 制定失业保险费率浮动机制
        5.2.2 健全待遇享受与员工缴费及经济情况挂钩机制
    5.3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
    5.4 研究开展对失业率的统计工作,切实落实就业培训等促就业政策
    5.5 加强失业保险政策宣传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完善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农村劳动力需求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公共就业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公共就业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总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就业服务
        2.1.2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2.1.3 农村劳动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责任政府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章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供给现状
    3.1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3.2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布局
    3.3 公共就业服务政策
    3.4 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3.5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
    3.6 公共就业服务供给项目
第四章 拉萨市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4.2 农村劳动力使用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的现状分析
        4.2.1 研究对象与设计调查
        4.2.2 样本人口统计分析
        4.2.3 农村劳动力对公共就业服务的使用情况
        4.2.4 农村劳动力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程度
        4.2.5 农村劳动力对公共就业服务的了解情况
        4.2.6 农村劳动力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行为态度
        4.2.7 农村劳动力对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观规范
        4.2.8 农村劳动力对公共就业服务的知觉行为控制
    4.3 农村劳动力对公共就业服务的实际需求
    4.4 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基于卡方检验的相关性分析的描述
        4.4.2 个人基本情况对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影响
        4.4.3 行为态度对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影响
        4.4.4 主观规范对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影响
        4.4.5 知觉行为控制对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影响
        4.4.6 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对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影响
第五章 完善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5.1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
        5.1.1 主体方面存在的不足
        5.1.2 客体方面存在的不足
    5.2 完善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5.2.1 公共就业服务主体
        5.2.2 公共就业服务客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西藏地区农牧民技能培训分类表
附录2 拉萨市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
        2.1.2 “招工难”的含义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劳动力流动理论
        2.2.2 劳动力供求理论
        2.2.3 激励理论
第三章 冠县中小企业用工现状
    3.1 冠县中小企业基本概况
    3.2 冠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运行情况
    3.3 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的现状及其表现
        3.3.1 劳动力供给远小于需求
        3.3.2 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依然旺盛
        3.3.3 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需求最为明显
        3.3.4 职业供给需求不均衡
        3.3.5 城镇新成长失业青年成为劳动力供给重要来源
        3.3.6 供求双方条件差距较大
    3.4 小结
第四章 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成因分析
    4.1 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产生的外因
        4.1.1 产业结构调整对用工需求的变化
        4.1.2 劳动力结构失衡
        4.1.3 就业体系不健全,就业市场不完善
    4.2 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产生的内因
        4.2.1 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
        4.2.2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不健全不完善
        4.2.3 中小企业用人观念有偏差
        4.2.4 工资福利低,劳动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
        4.2.5 用工制度不规范,削弱了企业凝聚力
        4.2.6 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多,对用工数量的过分依赖
    4.3 劳动者对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影响
        4.3.1 劳动者素质与企业要求不相适应
        4.3.2 劳动者思想观念的变化
        4.3.3 求职人员从业的多元化选择
    4.4 小结
第五章 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对策建议
    5.1 强化冠县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5.1.1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建设
        5.1.2 拓宽中小企业用工信息推介渠道
        5.1.3 落实解决招工难问题保障措施
    5.2 提高冠县中小企业自身竞争力
        5.2.1 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5.2.2 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
        5.2.3 以品牌建设带动企业吸引力
        5.2.4 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5.2.5 完善薪酬激励方案
    5.3 推动实现劳动者高质量就业
        5.3.1 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
        5.3.2 提高劳动者素质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发舒内力以应群需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1912-193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缘起
    第一节 近代国人“学”“术”思维的深刻变化
        一、经济、政治近代化的起步
        二、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三、“学而仕”传统就业观的初步瓦解
        四、近代“学”与“术”人才观的分歧
    第二节 民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社会人才供需矛盾尖锐
        二、大学学科设置与社会脱节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成熟
    第三节 民国大学生“就业难”特征及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难”特征
        二、大学生“就业难”影响
第三章 政府政策引导下的大学生就业
    第一节 民国政府与大学生就业
        一、教育宗旨与大学生就业
        二、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就业
        三、政策法令与高等师范毕业生
    第二节 设立机构直接指导大学生就业
        一、地方性机构指导大学生就业
        二、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的参与指导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一节 中共早期组织参与引导大学生就业
        一、中共早期组织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直接吸纳
        二、中共早期组织对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动员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革命引导
        一、创办革命大学培养革命人才
        二、引导青年树立革命就业观
第五章 社会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一节 社会组织与个人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职教社及其上海职业指导所指导大学生就业
        二、社会专家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二节 社会媒体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社会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宣传动员
        二、媒体关注大学生就业个案分析——以《申报》为例
第六章 高校主体引导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一节 高校内部机制参与学生就业指导
        一、设立实习机制强化学生就业技能
        二、校内改革课程与机构设置
    第二节 掌校人的就业指导思想个案分析——以蔡元培为例
        一、大学宗旨在研究高深学问
        二、“学”“术”分流办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张
第七章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思考
    第一节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意义
        一、大学生“学而优则多元就业”观念初步发展
        二、大学生“发舒内力以应群需”理想部分实现
        三、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局限性
        一、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尚不发达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格局内要素联系性不强
    第三节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启示
        一、回归“发舒内力以应群需”的就业指导“初心”
        二、发内力:发挥新时代思政教育对学生就业的引导作用
        三、应群需: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保障体系的多元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数据背景下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关键词释义
        1.2.1 人力资源市场
        1.2.2 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1.2.3 大数据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分析
    2.1 大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现状概述
        2.1.1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2.1.2 缺乏统一的人力资源电子信息化交流平台
        2.1.3 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2.2 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现状分析
        2.2.1 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
        2.2.2 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六位一体”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现状
    2.3 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缺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2.3.2 服务设施不健全,硬件设备落后
        2.3.3 业务开展不均衡,个性化服务产品较少
        2.3.4 市场细分不明确,就业服务手段需要完善
        2.3.5 用户粘度不够,公众互动参与程度低
    2.4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4.1 职能划分不清
        2.4.2 人员编制严重不足,资金缺乏
        2.4.3 未有效整合和利用大数据提供精细化服务
        2.4.4 信息化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
        2.4.5 营销方式略显粗放,缺乏创新精神
3 大数据背景下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的优化方案
    3.1 相关理论
        3.1.1 公共产品理论
        3.1.2 公私伙伴关系理论
        3.1.3 用户体验
    3.2 国内外公共就业服务的经验借鉴
        3.2.1 国内公共就业服务的经验
        3.2.2 国外公共就业服务的经验
        3.2.3 启示借鉴
    3.3 大数据背景下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的优化方案设计
        3.3.1 大数据背景下优化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的基本思路
        3.3.2 优化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的方案
    3.4 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3.4.1 前期基础分析
        3.4.2 预期成效分析
4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4.1 思想保障
        4.1.1 强化责任意识
        4.1.2 树立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
        4.1.3 推进以人为本的公共就业服务
    4.2 制度保障
        4.2.1 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创新
        4.2.2 健全激励机制
        4.2.3 完善“互联网+”绩效评估制度
        4.2.4 打造“互联网+”监管模式
    4.3 技术保障
        4.3.1 建立岗位人才信息库共享机制,提升就业服务的互联互通
        4.3.2 增加软硬件设备保障,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系统
        4.3.3 丰富服务项目,加强平台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
    4.4 人力资源保障
        4.4.1 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员工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4.4.2 通过外部招聘,优化人力资源市场员工队伍结构
    4.5 财务保障
        4.5.1 不断探索政企合作模式,申请政府专项资金支持
        4.5.2 加强财务数据分析利用,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 B 参加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园招聘会,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内容
附录 C 对61名参加大连2017秋季人才招聘大会的外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附录 D 2017春招会招聘成效调查
致谢

(10)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人力资源市场相关理论基础
    2.1 人力资源市场基础理论概述
        2.1.1 人力资源
        2.1.2 市场
        2.1.3 人力资源市场
    2.2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相关理论
        2.2.1 人力资源市场组成要素
        2.2.2 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
        2.2.3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2.2.4 人力资源市场中市场与政府的职责区分
        2.2.5 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和调控
第3章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现状
    3.1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历程
        3.1.1 起步探索时期(1984 年-1990 年)
        3.1.2 全面展开时期(1990 年-2002 年)
        3.1.3 改革创新时期(2002 年-2010 年)
        3.1.4 统筹发展时期(2010 年-)
    3.2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现状
        3.2.1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企业现状分析
        3.2.2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人员现状分析
        3.2.3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现状分析
    3.3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3.3.1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总体思路
        3.3.2 搭建四大供需对接平台
        3.3.3 用足用活积极的就业政策
        3.3.4 实施技能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
第4章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思想不够解放、政策法规不健全
        4.1.2 政府监管人力资源市场运行乏力
        4.1.3 区域就业结构性矛盾存在
        4.1.4 信息共享服务利用率偏低
        4.1.5 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服务建设不足
    4.2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理念落后
        4.2.2 政府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定位不够明确
        4.2.3 政府和社会欠缺产业共识与重视程度
        4.2.4 人力资源市场缺少服务保障与基础投入
第5章 加强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对策
    5.1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内部运行机制
        5.1.1 理解把握政策法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5.1.2 立足东营市垦利区实情,适应垦利区人才战略需求
        5.1.3 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的行业标准化建设
    5.2 突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5.3 充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
        5.3.1 强化职能部门常态监管督查
        5.3.2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自查自改
        5.3.3 鼓励社会群众日常监督评价
    5.4 完善“互联网+”服务体系,建设优质人力资源对接平台
        5.4.1 整合信息服务资源,提供精准管理服务
        5.4.2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精准服务创新创业
        5.4.3 搭建“互联网+”平台实现精准信息服务。
        5.4.4 多种渠道推动就业服务宣传
    5.5 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公共服务水平
        5.5.1 设计工作考核办法,提高市场从业人员水平
        5.5.2 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
        5.5.3 创新设计服务措施,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发布招聘求职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淄博市就业困难人员公共就业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惠惠. 山东大学, 2020(10)
  • [3]江苏省失业保险制度就业效应研究[D]. 曹文杰.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重庆市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促进功能研究[D]. 吴小雪.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5]山东省D县失业保险制度运行问题研究[D]. 姜凤至.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完善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农村劳动力需求的视角[D]. 陈雪琴. 西藏大学, 2019(09)
  • [7]冠县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研究[D]. 岳良其.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发舒内力以应群需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1912-1936)[D]. 程岩. 天津大学, 2018(06)
  • [9]大数据背景下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优化研究[D]. 马麟.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10]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问题研究[D]. 张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山东省就业介绍中心发布招聘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