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尔,当代青年的榜样(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达[1](2021)在《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青年工作,凝聚了中国青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体系,探索了形式多样的青年工作方法,开辟了青年工作的互联网新阵地,实现了青年工作的创新发展。党的青年工作呈现向上向好的积极态势,党对青年及其特点的认识逐渐深化,青年工作逐步制度化、多样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必须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准确把握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加强理论教育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张梦婷[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邹秋洁[3](2021)在《自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董上[4](2021)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卓雯[5](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模精神是我国广大劳动群众、工人阶级高尚品格的彰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时代精神的拓展,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坚守信念,踏实肯干,追求梦想,勇攀高峰,无疑是提升国民劳动素养和推动社会进步最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迎来了“十四五”的新阶段,圆梦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劳模精神培育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帮助大学生塑造劳动人格,重构劳动认同,提升劳动热情,激发创造潜能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助力大学生在新时代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概括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和劳模精神的核心内容。第三章为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旨归,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劳动思想的整理,进一步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第四章为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现状及成因,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得出近年来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呈积极态势但仍面临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困境的成因。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一是营造浓厚劳模文化育人氛围,二是优化劳模精神培育课程体系,三是细化劳模精神培育考评机制,四是强化劳模精神实践教育环节。第六章为结论。
胡羽思[6](2021)在《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员力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的一项重要政治能力,回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至现在的发展历程,中国革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不开党的动员。在每一次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都展现了卓越的动员智慧和强大领导能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党的动员所蕴含的强大功能和独特魅力无时无刻不在现代社会治理和凝聚民众认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力建设已经在历史传承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持续焕发出蓬勃生机。尤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为了执政党,更加需要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而青年是最具有朝气,最具有梦想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事业薪火相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将这一接力棒传递下去。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无论是近代中国还是当代社会,青年的价值追求都天然的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目标相联系在一起。青年总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青年之力量谱写青春的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反复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本文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以历史梳理的方式回顾新中国70年来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青年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将培养青年作为时代新人的路径扎根在历史经验的土壤中,不断回答“为谁培养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的时代之问。本文的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为青年动员研究的时间始点,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讨论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重难点以及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以党的群众路线理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社会运动理论为课题的理论铺垫,将实现青年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青年工作的创新性发展作为现实依据进而开展青年动员工作。第三部分是梳理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的中心任务,遵循青年的身心特征,结合社会动员的理论框架分析各阶段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行为。第四部分是总结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青年奋斗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青年动员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最后一部分是未来展望。这一部分不仅是对以往正面经验的继承,更是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推进党的青年工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张珊[7](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一重要范畴而提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阐释,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详实的历史回溯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包括确立开发原则、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本文框架结构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阐明选题缘由,综述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依据、功能、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在剖析红色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界定为“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开发利用的,以红色精神及其载体为核心的各种要素总和”,并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历史性、物质性、精神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最后将其与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进行辨析。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通过历史梳理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历程及规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在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主要从物质样态、制度样态和精神样态三个层面展开,并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社会接受度较高的分类方法,将物质样态细分为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和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将制度样态细分为以纲领、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革命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而精神样态细分为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主要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等维度展开,详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成效、内容及趋势,重点介绍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育、文艺作品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提供现实基础。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开发的问题,包括开发原则的明确、开发主体的培育、开发重点内容的提炼、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并结合红色文艺创作、红色思政课程建设、红色特色活动等案例,呈现具体开发方式。结论:概括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未来展望。
高静思[8](2021)在《新时代英雄精神的价值与传承研究》文中指出英雄精神作为—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始终活跃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激励社会主义建设者不断奋力前行,是新时代发展精神文明、筑牢意识根基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归纳英雄精神的时代内涵、发展进程,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局势,探索出—系列有关英雄精神的论述。全文共分为四章,分别从新时代英雄精神的产生发展、时代价值、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传承的路径选择四个方面予以着手。第—章主要从新时代英雄精神的内涵、理论渊源及历史发展轨迹等入手,简要阐释了英雄精神及其相关概念,以及英雄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动表现,鲜明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进程。第二章是对新时代英雄精神价值表现的论述,其彰显着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是引领我国主流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有力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了人民群众精神家园的筑构更是培育时代青年的最有力动力,主要表达了新时代英雄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第三章简要分析了新时代英雄精神在传承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抨击,网络新媒体对于英雄的娱乐性消费,消费主义至上观念对于传统精神的冲击,代际交流传承的薄弱及学校教育方面对于英雄讲解力度的不足等,都构成消解传承英雄精神的因素。第四章针对第三章新时代英雄精神传承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弘扬英雄精神的路径选择,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层面发挥合力作用,大力传承和弘扬新时代英雄精神并能够让当代人自觉践行英雄品质。
王文山[9](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丁慧玲[10](2021)在《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偶像崇拜作为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在实现感情需要、提高文化素养、塑造价值观念的道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迅速,信息传播便捷的时代,娱乐性偶像因为大众传媒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倍受大学生关注。大学生们通过对娱乐性偶像的崇拜,舒缓情绪,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增强同辈之间的认同感。时代要求大学生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他们的思想素质会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偶像崇拜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养成,理智的偶像崇拜会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让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而不理智的偶像崇拜不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会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而价值观正是决定偶像崇拜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理论依据,通过梳理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论述,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变迁过程,分析偶像崇拜与价值观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到偶像崇拜的变迁折射出价值观的变化,而价值观对偶像崇拜则具有引导作用。首先,认识到在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中,大学生会受到多重价值观念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层面的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其次,基于偶像崇拜与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进行分析,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偶像崇拜观念,不仅是大学生这一群体自身成长的需要,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最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引导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措施,能更全面探析大学生心态,解决偶像崇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发挥出偶像崇拜的正面效应,规范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促进大学生思想与文化素质水平提高,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保尔,当代青年的榜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尔,当代青年的榜样(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百年历程 |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初探 |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突破 |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创新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新发展 |
二、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工作的历史贡献 |
(一)凝聚了中国青年的共同思想基础 |
(二)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体系 |
(三)探索了形式多样的青年工作方法 |
(四)开辟了青年工作的互联网新阵地 |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经验启示 |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 |
(二)必须准确把握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 |
(三)必须加强理论教育和舆论引导 |
(四)必须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
(5)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概述 |
2.1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 |
2.1.1 劳模精神 |
2.1.2 新时代大学生 |
2.1.3 劳模精神培育 |
2.2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核心内涵 |
2.2.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责任意识 |
2.2.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 |
2.2.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及价值旨归 |
3.1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关理论 |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劳模精神的相关论述 |
3.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劳动思想 |
3.2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旨归 |
3.2.1 劳模精神培育为大学生助力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
3.2.2 劳模精神培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
3.2.3 劳模精神培育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情感认同 |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
4.1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取得的成绩 |
4.1.1 教育者对劳模精神培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
4.1.2 劳模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认同度不断增强 |
4.2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 |
4.2.1 部分大学生对劳模精神认知不足 |
4.2.2 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有待强化 |
4.2.3 部分大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偏功利化 |
4.2.4 部分大学生尚未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
4.3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4.3.1 弘扬劳模精神整体氛围不够浓厚 |
4.3.2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4.3.3 劳模精神培育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
4.3.4 劳模精神培育过程实践环节薄弱 |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 |
5.1 营造浓厚劳模文化育人氛围 |
5.1.1 塑造劳动光荣优良传统家风 |
5.1.2 加强劳模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
5.1.3 积极优化劳模故事宣传策略 |
5.2 优化劳模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
5.2.1 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提升教学系统性 |
5.2.2 将劳模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提升教学针对性 |
5.2.3 将劳模精神融入实践教育提升教学实效性 |
5.3 细化劳模精神培育考评机制 |
5.3.1 科学建设大学生劳动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劳动素养 |
5.3.2 将劳模精神纳入教师评价机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
5.4 强化劳模精神实践教育环节 |
5.4.1 家庭转变教育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劳动机会 |
5.4.2 高校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
5.4.3 社会整合劳模精神教育资源丰富实践载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基本概念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理论依据 |
1.党的群众路线是动员的源动力 |
2.社会动员理论提供了微观动员视角 |
3.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丰富青年的科学内涵 |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实践依据 |
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
2.不断推进青年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
二、新中国70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历史沿革 |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调整阶段-革命经验的历史延续(1949-1956) |
1.建国初期的社会背景及党的主要工作 |
2.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治制度进行青年政治认同教育 |
3.以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广泛占领青年思想阵地 |
4.建立健全宣传组织机构加强对青年思想工作的领导 |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探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1957-1966) |
1.全民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
3.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
4.文学艺术的思想批判与政治斗争界限模糊 |
(三)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放缓-青年工作的缓慢推进(1967-1977) |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2.文教科技战线的工作整顿与发展 |
(四)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化动员(1978-1992) |
1.国家治理从群众运动式向科学化、常规化过渡 |
2.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并行 |
3.高校教育事业工作在改革中开创新局面 |
4.媒介舆论建构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感 |
5.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框架整合作用 |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稳步推进(1992-2012)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社会规范 |
2.理论教育开展的常态化加深青年的集体认同 |
3.互联网构建的“弱联系”逐步代替地域形成“强联系” |
4.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动员客体之间的“身份认同” |
(六)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新发展(2012 年至今) |
1.新媒体时代下搭建网络动员的工具平台 |
2.整合社会资源壮大青年发展空间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青年价值立场 |
4.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年思想塑魂 |
5.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青年发展的动力之源 |
三、新中国70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点指导工作 |
(二)党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三)充分尊重青年发展的自主性 |
(四)坚持党管青年的重要原则 |
(五)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青年的价值涵养 |
四、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继承和发展 |
(一)民族复兴视域下锻造青年成为“时代新人” |
1.将中国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构筑青年的精神家园 |
2.多维度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风貌 |
3.督促青年锤炼过硬的本领助力精准扶贫实践 |
4.小结 |
(二)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思想动员的出发点 |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统一领导巩固思想基础 |
2.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 |
3.小结 |
(三)以青年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投资青年发展 |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先保障生存发展需要 |
2.整合高质量文化资源为青年亚文化赋能 |
3.完善青年相关制度保障青年发展的权益 |
4. 小结 |
(四)推动网络执政成为党管青年的实践探索 |
1.党性与民间舆论场的良性交融塑造国家舆论引导力 |
2.合理利用网络情感资源创建青年“情感共同体” |
3.统筹线上与线下双渠道形成青年实践力量 |
4. 小结 |
(五)提升青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
1.打造旗帜鲜明的文化符号建构青年文化身份认同 |
2.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大国形象 |
3.提高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话语权保障文化安全 |
4.小结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概念 |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
(一)政治性 |
(二)历史性 |
(三)物质性 |
(四)精神性 |
(五)时代性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辨析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文化资源的辨析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辨析 |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文化观 |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观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初创形成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 |
(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者 |
(三)形成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工人农民教育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完善发展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至爱国主义等内容 |
(二)形成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教育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化拓展 |
(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
(三)形成以北京奥运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教育 |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自觉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性得到巩固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态走向虚实共融 |
(三)形成以斗争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样态 |
(一)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 |
(二)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 |
(三)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制度样态 |
(一)正式制度:纲领、决议、政策及法律法规 |
(二)非正式制度: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样态 |
(一)革命精神 |
(二)建设精神 |
(三)改革精神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 |
(二)提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神状态 |
(三)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规范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一)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底蕴 |
(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性 |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回音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一)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内化” |
(二)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外化” |
(三)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反馈”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成效 |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红色读物涌现 |
(二)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开发 |
(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并举 |
(四)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
(五)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继承与创新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困境 |
(一)理念认识的相对片面 |
(二)主体合力的相对不足 |
(三)内容选择的有失偏颇 |
(四)开发方式的相对滞后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
(一)整体观念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念认识 |
(二)治理机制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合力 |
(三)利益诉求分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选择 |
(四)信息技术限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 |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
(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二)坚持同质性与异质性相统一 |
(三)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统一 |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 |
(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个体 |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群体 |
三、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 |
(一)传承红色基因 |
(二)发扬红色传统 |
(三)利用红色资源 |
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
(一)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 |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
五、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方式 |
(一)红色文艺创作式开发 |
(二)红色思政课程式开发 |
(三)红色特色活动式开发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8)新时代英雄精神的价值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绪论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重要出场及其历史发展轨迹 |
第—节 新时代英雄精神相关概念综述 |
—、英雄的概念 |
二、英雄精神的概念 |
三、其他相关概念阐释 |
四、新时代英雄精神的科学内涵 |
第二节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生成逻辑 |
—、理论之基:赓续马克思主义英雄观 |
二、文化之根:延续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三、现实之需: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力 |
四、时代之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动力 |
第三节 新时代英雄精神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二、建国初期 |
三、改革开放时期 |
四、新时代 |
第二章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现实价值探析 |
第—节 价值认同: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
—、英雄精神彰显着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立场 |
二、英雄精神体现着以人民立场为中心的理念 |
三、英雄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
第二节 价值意蕴:是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
—、英雄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 |
二、英雄精神助推人民群众精神家园的筑构 |
三、英雄精神是培育大国工匠的灵魂 |
第三节 价值建构:是主流文化的坐标导向 |
—、英雄精神是引领我国主流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
二、英雄精神是培育时代青年的有力动力 |
第三章 新时代英雄精神传承面临的挑战 |
第—节 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精神的影响冲击 |
—、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扭曲化、碎片化解读 |
二、对英雄人物的黑化、丑化和漠化 |
第二节 消费主义至上观念对英雄精神的弱化 |
—、消费主义至上观念对于青年思想的消极影响 |
二、符号化的红色资源消费 |
第三节 代际传承薄弱对英雄精神的消解 |
—、代际之间教育观念的转变 |
二、代沟的加大造成代际间的疏离 |
第四节 学校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对英雄精神传承带来挑战 |
—、校园文化忽视对新时代英雄模范的宣传 |
二、专业课学习忽视学生的英雄精神传承 |
第四章 新时代传承英雄精神的路径选择 |
第—节 社会层面:加强价值引导,营造尊崇英雄氛围 |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 |
二、营造尊崇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 |
三、推进红色资源的普及化、生活化 |
第二节 学校层面:厚植爱国情怀,引导正确价值取向 |
—、厚植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 |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传承新时代英雄精神 |
三、创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
第三节 家庭层面:强化家风熏陶,增进代际之间沟通 |
—、把英雄人物作为建设优良家风的载体 |
二、增强代际间的沟通与交流 |
第四节 个人层面:增强内生动力,争当英雄模范 |
—、学习英雄,构建英雄精神弘扬与传承的运行机制 |
二、争当英雄,立足事实,让英雄回归生活 |
三、关爱英雄,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总结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偶像崇拜与价值观概述 |
一、偶像崇拜概述 |
(一)偶像的概念 |
(二)偶像崇拜的内涵 |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特点 |
二、价值观理论概述 |
(一)价值与价值观 |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概述 |
第二章 新中国以来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变迁及其与价值观的关系 |
一、新中国以来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变迁 |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英模、领袖人物祟拜阶段 |
(二)改革开放初期:综合多元化的祟拜阶段 |
(三)二十世纪末:明星偶像主流化祟拜阶段 |
(四)二十一世纪以来:流量明星崇拜阶段 |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与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
(一)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方式 |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变迁折射价值观的变化 |
第三章 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分析 |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产生的正面效应 |
(一)传播文化,开阔大学生视野 |
(二)弘扬美德,教化大学生思想 |
(三)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 |
(四)缓解压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产生的负面效应 |
(一)盲目狂热崇拜,丧失自我判断力 |
(二)劣迹偶像产生负面效应冲击大学生价值观构建 |
(三)引发不理智消费观,影响学业与生活 |
第四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路径 |
一、突出国家和人民利益,构建文明和谐的娱乐偶像产业 |
(一)将国家富强作为选择偶像的标准,引导大学生崇拜英雄楷模 |
(二)引导大学生崇拜受人民大众喜爱的文艺创作工作者 |
(三)加强约束与管制,打造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娱乐偶像产业 |
二、提高社会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偶像崇拜环境 |
(一)尊重每个人正当发言的权利,倡导自由的偶像崇拜氛围 |
(二)规范粉丝社群,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与偶像的关系 |
(三)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偶像观教育 |
(四)强化法治意识,有效规范偶像崇拜环境 |
三、提高个人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规范偶像崇拜言行举止 |
(一)国家面前无偶像,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 |
(二)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念 |
(三)坚守诚信原则,在支持偶像的过程中保持客观的态度 |
(四)规范自身言行,以友善的方式理智对待争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报纸文章类 |
三、杂志期刊类 |
四、学位论文类 |
五、网上资源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获得的科研竞技成果 |
致谢 |
四、保尔,当代青年的榜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J]. 李伟达.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研究[D]. 张梦婷. 西南大学, 2021
- [3]自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D]. 邹秋洁.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董上.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5]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D]. 李卓雯.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6]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经验研究[D]. 胡羽思.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7]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D]. 张珊. 西南大学, 2021(01)
- [8]新时代英雄精神的价值与传承研究[D]. 高静思.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9]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D]. 王文山.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10]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D]. 丁慧玲.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