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文人与伪古诗

西晋文人与伪古诗

一、西晋文人和拟古诗(论文文献综述)

赵炫扬,范学新[1](2021)在《陆机《拟古诗》的士族意识流露及其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来对陆机《拟古诗》的评价,大多着眼于其在内容上对古诗的因袭,只是进行了外表的替换与改造,而缺乏情感的深度。本文认为陆机《拟古诗》主要表现出三种主题:功名理想的进取意识、思乡及思亲思友之情以及强烈的岁月无情、人生易逝的时间紧迫感,这三者彼此牵系,原属一体,共同代表着陆机《拟古诗》的士族意识的流露。同时,正是由于陆机《拟古诗》所具有"缘情"而作的创作性质,才使得其士族意识得以在拟作中流露,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士族特征。

陈璐[2](2021)在《陆机拟古诗批评与拟古理论的建构》文中认为明代以前,陆机拟古诗典范地位得以确立,时人重在比较陆机与江淹拟古诗,揭示两人渊源关系,并讨论拟古方法,指出陆机拟古之弊与南朝拟古之风、元代书画的遗貌取神有关。明代复古思潮盛行,学人既批评陆机拟古诗注重辞藻、逐句模仿,以致缺乏创新、神韵,也肯定陆机拟古诗为学诗门径,富有神思、苦心。同时,明人开始建构拟古理论,认为拟古既要注重原作风格,又要分清诗体难易,甚至提出古诗不可拟的观点。清代文风丕变,清人认为陆机拟古诗平弱、呆板,但肯定其开创之功,赞赏其有思致、气骨。此外,清人对拟古尺度有所讨论,提出拟古既不能一味模拟而泥于古题,也要避免追求创新而与题相背。

马丹[3](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人乡土情结的文学显现》文中研究说明

周小梅[4](2021)在《束皙补“亡诗”之缘由探析》文中提出魏晋时期是一个"古文经学"兴盛的时代,统治者借助恢复传统儒学的礼乐制度这一政治方针来维护自身统治。西晋时期文人在"追古制复雅正"的思潮下,形成了"雅颂"的文学观,"补雅辞""拟古诗"等行为也符合古代文人创作过程中重师承、尊传统的文化心理。本文以束皙《补亡诗》六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背景、个人情结、现实原因等方面分析束皙《补亡诗》创作的缘由,并对其补亡诗和诗经中的作品做简要对比分析,探讨束皙补亡诗的成就和影响。

谷倩倩[5](2021)在《陆机《演连珠》研究》文中指出连珠是我国古代一种短小精巧的论证性文体,常喻事用典,以表达政治思想和人生哲理,语言骈化,文辞精美,声律谐和,具有较高的审美性。连珠肇始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达到创作顶峰,唐以后偶有创作,作品存留极少,直到明清时期,中国文化进入总结期,连珠体才又重新焕发了生机。陆机的《演连珠》汲取前人成果,又有意识的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内容上以阐释政治思想为主,又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对日常生活、天地自然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哲理感悟;句式上继承了“连珠”文体的对偶手法,并创新发展了三段连珠句式,使其更富多样性和美感;逻辑严密,论证方式多样,并且用语精工,大量设喻、用典,文采斐然,堪称逻辑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达到了汉晋连珠创作的最高水平,为后世连珠创作树立了典范,影响深远。陆机天资独绝、文章冠世,其文学思想既受魏晋盛谈玄理、注重缘情的“文学自觉”思潮影响,又能够自出机杼,将家族传承的儒家思想与魏晋流变的玄学思想相融汇贯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玄学思想。陆机大量的拟古创作实践,以及自觉进行文章体制机制的创新,追求文章的艺术审美性,也大大推动了文学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对陆机《演连珠》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时代思潮进行解析,着重探讨了《演连珠》的创新性以及所彰显的玄学、文学思想。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更为可贵的是还体现了陆机作为儒者志匡世难的情怀、身为文人丰富敏感的情思以及魏晋时期文学思潮流变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林雪儿[6](2021)在《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嘉三大家”是指刘宋元嘉时期的颜延之、谢灵运和鲍照,他们自发地在诗歌中运用时序感模式。时序感模式是一种诗歌结撰技术,也是一种审美经验模式,即它是一种较稳定的表达策略,是一种较一致的主观认知,它的审美意义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诗歌艺术方面的。诗歌中的时间意识最早在《诗经》中出现,在汉末文人五言徒诗处形成以“感物缘情”为审美经验、有稳定的表达技巧的时序感模式。太康时期,“感时生情”成为时序感模式的审美经验核心。元嘉三大家将时序感模式继承下来,并主要在哲学与世俗两个范畴对其内容进行扩充,使其审美经验更加丰富,并将其发展成纯熟的诗歌结撰技术。而三人各自的文化认知与处时态度也在他们表达时间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元嘉三大家的时序感模式在内容上包括哲学时间、世俗时间、审美时间三类,分析其诗歌的哲学问题、人事遭际、美学意义,能梳理出时序与志、情、理等主题的联系。刘宋时期,“缘情说”的内涵发生变化,“物”的限制减少,“感物”不是必须的传情途径,时序感模式直接成为主题表现的工具。元嘉三大家以诗的时间作为内核,以时空溶合、今昔对比、虚实相生等结构手段,多角度描写、夸饰、比兴、象征等手法,排比、反问、对举等句式,巧用叠词、联绵词、副词、动词等炼字技巧表现这种诗性的时间。如果从时序感模式的角度切入元嘉诗运转关的论题,考察元嘉三大家诗歌创作的复古与创新,那么时序感模式就有了更丰富的美学意义。复古主要指再度恢复了诗歌缘情言志的功能,具体而言是牢牢抓住感时生情的抒情内核、时与情的联系更加灵活。而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在美学上最大的两处新变是情感浓度的提高以及对物色的关注。前者体现在生死别离与韶华易逝两大主题在诗歌中频繁出现,甚至在表达上多直抒胸臆、直接议论与诘问时序。而对物色的关注则出于化解时序压迫的需求,其主要特点是时序中的节物成为了主要的表现对象,甚至为了更好地表现物与情的关系,丰富了比兴的表现技巧。第一章叙时序感模式发展前史,手绘先秦至刘宋诗歌时序感模式发展史作为背景板。以时序感模式的诞生标志《古诗十九首》为界,分先秦两汉诗歌的时间意识与魏晋诗歌的时序感模式两部分,考虑到元嘉三大家的复古取向,重点落在建安、太康时期。再在元嘉文学的背景中考察三大家复古出新的诗学实践与时序感模式的联系。第二至四章根据时序感模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哲学向度、历史向度、抒情美学向度分别展现三大家中以理、情为取尚的各类诗歌的审美经验架构,从“浓情”与“物色”两个角度突出元嘉三大家时序感模式在美学上的新变,既对三大家诗歌创作中的复与变均有所关涉,又显现时序感模式在诗史中的演变状况及在中古后期的形态。

陈楠[7](2021)在《袁淑、王微、王僧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袁淑、王微、王僧达研究》涉及的三位研究对象都是《诗品·中品》的同条诗人,诗风相近又有不同,比如语言风格清丽的一致性,王微代表作《杂诗》的女性化特点及袁淑、王僧达拟乐府的阳刚美,研究三人是研究锺嵘《诗品》品评的一部分;三人都出身於侨姓氏族的甲族门第,是堂表兄弟关系,袁淑是王微、王僧达的表哥,王微是王僧达的堂哥,袁淑比王微大七岁,王微比王僧达大七岁,王袁家族的姻亲关系让他们自幼年就有来往接触,这为将三人置於同谱提供了条件;三人都是元嘉文坛的代表人物,被时人称赞“文冠当时”的袁淑,诗文书画无不精善、闭门家中却美名传至北魏的王微,六七岁就传出美名,和颜延之成为忘年交,和鲍照诗文相和,被锺嵘赞为诗歌成就超过袁淑、王微的王僧达,研究他们给了解元嘉文学和锺嵘的品评准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侧面;《宋书》《南史》都给他们立传,正史的本传和其他资料为研究他们提供了可能,这也是三人放在一起研究的条件;唐以前最重要的文集《文选》收入了他们同类型的诗歌放在“杂拟”、“杂诗”篇,这更加体现了三人诗歌的相似性和为南朝人所认可的诗艺水准,同时也有了给三人诗歌做比较研究的基础。以上的五个理由是把三人放在一起做年谱和研究的原因,三人尽管不是後世认为的元嘉文学的大家,但在当时却个个都是享誉几代的人物,将三人放在一起研究既能进一步了解《诗品》的品评原则,元嘉文学在南朝文学身处的位置,又能从社会思想的层面了解世家大族在南朝的开端——刘宋的思想变化,对於了解当时的文学、社会思想都有莫大的好处。本篇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人物思想和文学研究,下编年谱。上编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比较分析和文献索引的方法将三人所处时代、家族和思想、文学做系统的梳理研究;下编通过文献搜集、历史考证还原谱主一生的成长、仕宦和文学、政治交游经历。上编共有三个章节,第一章节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层面宏观梳理三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由於三人都是甲族子弟,故梳理经济环境时着重论述庄园经济对世家文化文学的影响;梳理政治环境时从中央皇帝的非正常继位与地方上的藩王出镇政策论述大政治环境与世家子弟仕进心态的关系;文化上主要论述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对元嘉文人的影响。第二章节论述三人的家族仕宦和作为逐渐没落的甲族子弟的处世心态、人生选择,兼及两者与三人文学的关系。第三章节是对三人文学的综合研究,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是三人作品流传情况和1佚,包括对学界有争议的作品归属问题进行讨论辨析;第二是对三人的拟古诗进行比较研究,这一部分以《文选》和《玉台新咏》收入的作品为基础,梳理三人拟古的渊源、文学新变与文学时代风尚的关系,也兼及其他作品的艺术分析;第三部分是各人的文章代表作研究,主要是袁淑的俳谐文、王微的书信和王僧达的《祭颜光禄文》。下编的年谱部分对三人的人生经历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将现存的文学作品能准确系年的予以系年,并用了大量的按语说明这样系年的缘由以及作者对谱主人生经历变幻的思考、考证。在沿着谱主的人生轨迹重走的过程中也爲笔者理解谱主的思想,撰写上编的第二章节提供了诸多便利。

张雅琪[8](2021)在《《文选》中“杂拟”类诗歌的文化成因及诗史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古人写诗作文偶尔会模拟前人名作,而古人对模拟之作的评价贬大于褒,今人的评价则较为辩证,但对于"杂拟"类诗歌何以在魏晋形成蔚为大观的创作风气关注不够,尚未将《文选》中"杂拟"类诗歌的个体价值与后世价值联系起来。通过对比《文选》中的杂拟诗与原作的个性、共性特征,发现"杂拟"类诗歌具有一定的诗史意义:一是具有发展旧题材、创造新题材的革新之功;二是在诗中注入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的创意之功;三是在句式、句法、结构上出奇制胜的创法之功。

王健健[9](2021)在《曹摅、何劭诗歌研究》文中提出何劭(236~301),字敬祖,陈郡阳夏人,西晋大臣,出身陈郡何氏,太傅何曾次子,官至司徒。永宁元年去世,追赠司徒,諡号为康。曹摅(255~308),字颜远,谯国谯县人,西晋文臣,出身谯郡曹氏,曹魏大司马曹休曾孙,卫将军曹肇之孙,西晋官员、文学家,官至襄城太守、征南司马。永嘉二年逝世。本文由上编(文学综论)、下编(曹摅、何劭年谱)与附录(曹摅、何劭诗文集注)组成。上编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是对选题说明、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的介绍。正文则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曹摅、何劭的家世渊源进行考证,对二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勾勒;二是分析曹摅、何劭的诗歌美学以及锺嵘并称二人且认为“朗陵为最”的原因;三是对二者诗歌中都出现“河洛”的现象进行讨论。在家世与时代背景方面,曹摅出身谯郡曹氏,其时处於家族的没落期;何劭出身陈郡何氏,其时处於家族的兴盛期。而“贵族门阀”的盛行、占田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儒、玄交融的思想文化熏陶也使得出身不同二者同样具有分裂复杂的人格。在诗歌创作方面,二者在“清靡”之下各有特色且形成差序。曹摅的四言诗在“清靡”之中存有真情,五言诗则清靡与“英篇”并存。何劭的四言诗在“肃穆庄严”的内容之中体现出自己个人的情感,五言诗则更有玄言意味。二者在风格同清之中亦存在差序,据锺嵘尚“直寻”与“滋味”的品评要求,则何劭的清隽之风与骨力更符合其审美追求。而曹摅、何劭乃至西晋一朝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河洛”入诗现象,可以溯源至先秦时期,二者诗中的“河洛”主要体现的都是赠别祖饯之情和游仙骋怀之绪,而洛水之所以会引发这类情感,是因为其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和文化传统。下编为曹摅、何劭年谱。主要采用编年体编纂谱主的生平事迹并加以考证论述。附录为曹摅、何劭诗文集注。

胡建次[10](2021)在《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六朝诗学研究述论》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六朝诗学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诗歌综论与诗歌史研究、诗人诗作个案研究、诗学传播与接受研究及诗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领域。它们从不同地块呈示出日本学者对六朝诗学研究的多元化推进及贡献,有力地夯实了东亚古典诗学的学科建构。

二、西晋文人和拟古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晋文人和拟古诗(论文提纲范文)

(1)陆机《拟古诗》的士族意识流露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功名理想的进取意识
二、思乡及思亲思友之情
三、岁月无情、人生易逝的时间紧迫感
四、《拟古诗》中士族意识流露的原因探讨

(2)陆机拟古诗批评与拟古理论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代以前陆机拟古诗典范地位的确立与学界的质疑
    (一)晋唐拟古之风与陆机拟古典范地位的确立。
    (二)体律相近:宋人对陆机、江淹拟古诗关系的认识。
    (三)元代书画的遗貌取神与学者对陆机拟古诗弊端的揭示。
二、明代对陆机拟古诗的批评与拟古难易论
    (一)拟古无用:明人对拟古的总体态度。
    (二)明代复古思潮下陆机拟古诗形似的批评。
    (三)拟作风格与诗体难易:明人对拟古理论的建构。
三、清代对陆机拟古诗创新的肯定及关于拟古尺度的讨论
    (一)清代诗风新变与清人对陆机拟古诗情感、风格的赞赏。
    (二)临摹之别:清人对江淹、陆机拟古关系的再认识。
    (三)泥于古题和与题相背:清人对拟古尺度的讨论。

(4)束皙补“亡诗”之缘由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束皙《补亡诗》的创作缘由
    1. 崇“孝”的现实原因
    2.“尚古”的学术背景
    3. 个人古典主义情结
二、《补亡诗》六首行文特点
    1. 内容概述
    2. 艺术特色
三、结语

(5)陆机《演连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陆机《演连珠》创作概论
    1.1 《演连珠》创作基础
        1.1.1 “连珠”文体特征
        1.1.2 陆机之前的“连珠”
    1.2 《演连珠》内容与创新
        1.2.1 《演连珠》主要内容
        1.2.2 《演连珠》创新表现
    1.3 《演连珠》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 陆机《演连珠》玄学思想
    2.1 陆机《演连珠》玄学思想特点
        2.1.1 博通三玄,偏重老子
        2.1.2 玄学为用,儒学为本
    2.2 陆机玄学思想成因
        2.2.1 家族家风影响
        2.2.2 吴地吴风影响
        2.2.3 玄学玄风影响
第三章 陆机《演连珠》文学精神
    3.1 陆机文学思想概论
        3.1.1 “文学自觉”时代思潮
        3.1.2 《文赋》中的文艺思想
    3.2 《演连珠》之文学创作思想
        3.2.1 感物应时,文学缘情
        3.2.2 注重实践,拟古出新
    3.3 《演连珠》之文学艺术追求
        3.3.1 “义明而词净”
        3.3.2 “事圆而音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时序感模式发展前史
    第一节 先秦两汉诗歌的时序意识
    第二节 建安诗歌言志主题与时序表现
    第三节 感物缘情经验下诗歌的时序感模式
    第四节 玄言诗对崇情的反思
    第五节 元嘉三大家对诗歌时序感模式的自发关注
第二章 谈时论理: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中的哲学内容
    第一节 元嘉时期的玄学与佛学
    第二节 开阔的宇宙视野
    第三节 颜诗时序中的王权正统思想
    第四节 谢、鲍诗歌中的感时生理
第三章 由时入世: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中的世俗内容
    第一节 元嘉时期诗歌题序记时的发展
    第二节 以时序为叙事标尺
    第三节 时序内容功利化
    第四节 集结与孤立:自我回忆显现生命态度
第四章 感时生情: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的美学意义
    第一节 “感物缘情”的发展
    第二节 物色论与时序描写
    第三节 时序与比兴
结论
附录
    一 颜延之诗歌时序表达一览表
    二 谢灵运诗歌时序表达一览表
    三 鲍照诗歌时序表达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7)袁淑、王微、王僧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编 袁淑、王微、王僧达研究
    第一章 三人生存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袁淑、王微、王僧达之主要活动时间界定
        第二节 袁淑、王微、王僧达之主要活动时间及当时的经济
        第三节 袁淑、王微、王僧达之主要活动时间及当时的政治
        第四节 袁淑、王微、王僧达主要活动时间以及文学风尚之变化
    第二章 三人的生平仕宦、个性思想和人生选择
        第一节 袁淑的生平仕宦、个性思想和文学创作以及人生选择
        第二节 王微、王僧达的生平仕宦、个性思想和人生选择
    第三章 三人的文学述评
        第一节 袁淑、王微、王僧达诗文概括和1佚
        第二节 袁淑、王微、王僧达诗歌比较研究
        第三节 袁淑、王微、王僧达文章研究
下编 年谱
    叙曰
    凡例
    袁淑、王僧达、王微年谱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列其主要如次)
    (二)专着类(列其主要如次)
    (三)国内外期刊论文(列其主要如次)
致谢

(8)《文选》中“杂拟”类诗歌的文化成因及诗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杂拟”类诗歌创作风气的形成原因
二、《文选》中“杂拟”类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三、《文选》中“杂拟”类诗歌的诗史意义
    (一)革新之功
    (二)创意之功
    (三)创法之功
四、结 语

(9)曹摅、何劭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曹摅、何劭的家世渊源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家世渊源与时代沉浮
        一 谯郡曹氏家族变迁
        二 陈郡阳夏何氏家族起源与世系
        第二节 曹摅、何劭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 贵族门阀制下的曹摅、何劭
        二 经济繁荣对诗歌的影响
        三 儒、玄交融的复杂文化
    第二章 曹摅、何劭诗歌的美学风格
        第一节 曹摅诗歌的美学风格
        一 四言:“清靡”之中有真情
        (一)词采精美,措辞典雅
        (二)声韵流靡
        (三)情景之语中有真情
        二 五言:“清靡”之外有“英篇”
        (一)五言之“清靡”
        (二)五言之“英”篇
        三 曹摅诗歌美学形成原因
        (一)对文学传统的继承
        (二)对魏晋以来其他诗人的模仿和继承
        第二节 何劭诗歌的美学风格
        一 四言:“穆”中有“个人情怀”
        (一)内容上:“穆”
        (二)情感上:“个人化”
        二 五言:“清”“新”
        (一)颇有“玄”意
        (二)自然爽朗
        三 何劭诗歌美学的承变
        (一)与刘祯同“清”
        (二)与“王粲清靡相近”中有不同
        第三节“合”而不同,朗陵为最
        一 “合”之原因:风格同“清”
        (一)声韵清亮
        (二)“清”中并有“英”篇
        二 不同:对“朗陵为最”的“差序”讨论
        (一)尚“直寻”而何劭更为清隽
        (二)尚“滋味”而何劭骨力更佳
    第三章 从曹摅、何劭看西晋诗人的“河洛”情缘
        第一节 西晋以前的“河洛”入诗
        第二节 西晋诗人的“洛水”情缘——以曹摅、何劭为例
        一 西晋时期“河洛”入诗的整理
        二 曹摅、何劭诗中“河洛”情缘的体现
        (一)赠答祖饯之情
        (二)游仙骋怀之绪
        三 “河洛”之滨兴情的原因
    结语
下编
    曹摅、何劭年谱
附录 曹摅、何劭诗文集注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六朝诗学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歌综论与诗歌史研究
二、诗人诗作个案研究
三、诗学传播与接受研究
四、诗学理论批评研究

四、西晋文人和拟古诗(论文参考文献)

  • [1]陆机《拟古诗》的士族意识流露及其成因探讨[J]. 赵炫扬,范学新. 新纪实, 2021(34)
  • [2]陆机拟古诗批评与拟古理论的建构[J]. 陈璐. 湖北社会科学, 2021(07)
  • [3]魏晋南北朝文人乡土情结的文学显现[D]. 马丹.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束皙补“亡诗”之缘由探析[J]. 周小梅. 新纪实, 2021(18)
  • [5]陆机《演连珠》研究[D]. 谷倩倩. 河北大学, 2021
  • [6]元嘉三大家诗歌时序感模式研究[D]. 林雪儿. 中山大学, 2021(08)
  • [7]袁淑、王微、王僧达研究[D]. 陈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文选》中“杂拟”类诗歌的文化成因及诗史意义[J]. 张雅琪.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9]曹摅、何劭诗歌研究[D]. 王健健.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六朝诗学研究述论[J]. 胡建次.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1)

标签:;  ;  ;  ;  

西晋文人与伪古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