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尿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论文文献综述)
张蓉[1](2020)在《加味取渊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评价及对大鼠Th1/Th2、AQP-1、TNF-α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耳内阻塞、胀闷感,听力下降,或伴耳鸣、耳痛。目前SOM尚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临床大多选择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西医的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整体审察,并结合四诊及病证来治疗疾病,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中医治疗疗效明显。取渊汤出自于《辨证奇闻》,原用其治疗鼻窦炎,后导师结合古代医籍理论和平素门诊诊疗经验,在原方基础上加以炙麻黄、杏仁、甘草和陈皮,用以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使用多年,疗效明显。本课题为评价加味取渊汤和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并运用大鼠模型探索加味取渊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疗效评价: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和中医辨证为风邪外袭型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治疗:头孢呋辛酯和欧龙马滴剂,口服头孢呋辛酯片0.25g/次,每日2次;欧龙马滴剂5ml/次,每日3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疗程为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取渊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疗程为2周。分别采用以下指标对患者进行评分:各项临床症状量化评分;疗效评价;纯音听阈测定评价;声导抗检查评价等综合评估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中医症候,以此来评估加味取渊汤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血液制成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样本中的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以计算出Th1/Th2,以此分析加味取渊汤免疫调控效果。2.动物模型评价: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结合鼓膜内注射继发方法,建立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建模成功后以头孢呋辛酯灌胃体积1ml/100g及欧龙马滴剂灌胃剂量为1.575m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14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取渊汤,大鼠灌胃体积为1ml/100g,日1次,连续给药14天。模型组不给药,确认造模成功后处死。模型组在处死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于给药后各取得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样本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水通道蛋白-1(AQP-1),并检测IL-4和IFN-γ,以计算出Th1/Th2,以此分析加味取渊汤免疫调控效果。结果:1.临床疗效评价:(1)经过14天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2)在耳内阻塞、胀闷感,听力下降和耳痛方面,两组均有显着疗效,且治疗组对上述症状改善更为显着。(3)对两组改善纯音听阈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组对上述症状改善更为显着;对两组改善声导抗疗效进行比较,两组在改善患者声导抗检查方面无显着差异。(4)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显着改善IL-4、IFN-y和Th1/Th2,且治疗组对于IL-4和Th1/Th2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2.动物模型疗效评价:(1)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于SOM大鼠的IL-4、IFN-γ和Th1/Th2表达均有显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于大鼠的TNF-α和AQP-1表达量均有显着改善,且治疗组对于TNF-α和AQP-1的调节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1.加味取渊汤联合头孢呋辛酯片和欧龙马滴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着。2.加味取渊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及体征,并可降低IL-4,纠正Th1/Th2平衡失衡,改善控制炎症反应,促进黏液排除。3.通过动物模型疗效观察,加味取渊汤可以提高AQP-1、纠正Th1/Th2平衡失衡及降低TNF-α,更显着促进中耳积液吸收,解除中耳黏膜水肿,纠正中耳负压,促进疾病恢复。
王蕾[2](2019)在《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犬中耳炎(Canine Otitis Media)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耳道感染,严重时会影响患病犬的听力。由于不同地区犬中耳炎病原菌的分布不同,使临床用药缺乏针对性。因此,本实验调查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病的发病情况,采集病犬的中耳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对每株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确定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病原菌的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同时对典型临床病例进行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筛选治疗方案,为本地区犬中耳炎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石河子地区4个动物医院接诊的96例中耳炎患病犬进行发病情况调查,主要通过问诊和现场调查患病犬的年龄、患病时间、品种、性别和单双耳的发病情况等,统计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无菌采集病犬中耳分泌物进行培养,分离,对培养的细菌进行病原学、生化鉴定及PCR鉴定,并对病原菌进行1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合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患犬中耳炎典型病例采用对因与对症的治疗方案,记录并观察治疗结果。结果: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发病情况与患病犬的品种、年龄和时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多个年龄和品种的犬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中耳炎,低于3岁的犬发病率较高,7岁以上犬的发病率比较低。38月份是犬中耳炎的高发病时间,122月份的发病率较低;在品种上,长毛犬、趴耳犬及耳道狭窄的犬较其他品种的犬易发生中耳炎;犬中耳炎发病常表现为双耳同时发病,单侧耳道发生的情况偏少。此外,中耳炎的发生与性别无关。在该研究中共分离出112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得到48株,占总的分离菌株数的42.8%,其次是链球菌32株,占28.6%,18株假单胞菌占16.1%,大肠杆菌14株占总分离菌株的12.5%。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主要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性,阴性病原菌主要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敏感。4种菌都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在10例临床病例的治疗中,根据病因不同,采取了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4例经诊断为犬耳螨与细菌性中耳炎混合感染病例,使用组方(1)包括福来恩驱虫滴剂配合犬耳净(主要成分庆大霉素等)等药治疗;6例经诊断为细菌性中耳炎病例,组方(2)使用的是氟苯尼考甲硝唑滴耳液,9例患病犬都痊愈。结论:本地区犬感染中耳炎的优势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的优势菌对氟苯尼考、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经典型病例治疗,使用犬耳净、氟苯尼考甲硝唑滴耳液等药物取得良好的疗效,试验结果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童兴科[3](2019)在《清窍胶囊对分泌性中耳炎小鼠模型水通道蛋白AQP1,4,5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水通道蛋白对院内制剂“清窍胶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SOM)小鼠模型机制的初步研究,试图为清窍胶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提出新的理论依据,同时探讨清窍胶囊对SOM小鼠模型外周血及中耳黏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1,4,5表达水平的影响,部分诠释清窍胶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蛋白组学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80只健康、耳廓反射良好且无噪声暴露史的小鼠随机纳入健康对照组10只,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各35只。实验组及空白对照小鼠统一采用卵清蛋白分别于第1、第8天行腹腔注射全身致敏,第15天卵清蛋白鼓室内注射耳内激发,3天内观察鼓室内出现液平面或液气平面,显示分泌性中耳炎小鼠模型制备成功,淘汰各组造模未成功及不合格的小鼠;实验组予清窍胶囊药末混悬液0.5ml(0.02mg/kg)灌胃,每日2次;空白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d1、3、5、7、9随机取2只小鼠,行心脏采血及快速断头刮取中耳黏膜,余各组小鼠于第10日予以心脏采血及快速断头刮取双侧中耳黏膜,以双侧中耳黏膜为一个实验标本,并分组编号,血清予以常规高速离心取上清液,中耳黏膜予以强蛋白裂解液冰点充分裂解后高速离心取上清液,各组均采用ELLSA方法对各组小鼠外周血清及中耳黏膜裂解液中的水通道蛋白AQP1,4,5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并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 17.0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SOM小鼠模型血清AQP1,5表达浓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QP4表达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2)实验组小鼠模型中耳黏膜裂解液中AQP1,5表达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AQP4表达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略微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中SOM小鼠血清AQP1,5及中耳黏膜AQP1,4的随时间的表达浓度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而中耳黏膜中AQP5随时间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并且血清中AQP4随时间的表达水平则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距。结论:(1)清窍胶囊能明显提高SOM小鼠血清中AQP1,5的表达量,提高小鼠中耳黏膜中AQP1,5的表达水平,加快SOM小鼠血清中AQP1,5及黏膜中AQP1,4的表达,但对中耳黏膜AQP4及血清中AQP4的表达水平的提高作用有限,对中耳黏膜中AQP4无明显干预。(2)显示清窍胶囊可能通过提高SOM小鼠模型血清和中耳黏膜中水通道蛋白AQP1,5的表达水平,从而干预分泌性中耳炎(SOM)中耳黏膜水液的输布,提高中耳黏膜AQP1,4对水液的转运效率,调节中耳黏膜水平衡,从而促进中耳积液的清除,其对缩短SOM的病程及改善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有着积极明显的作用。(3)清窍胶囊对小鼠中耳黏膜及外周血水通道蛋白AQP4的调节效果有限,且可能下调AQP5的表达,预示着中耳黏膜及血清当中的AQP1,4,5之间可能存在着协调表达,各亚型之间可能存在表达、分布的相互平衡,但具体清窍胶囊如何干预AQP1,4,5的表达,各水通道蛋白如何协调表达及之间的信号通路尚需更深一步的研究。
李小英,张晓晴[4](2020)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SOM)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不仅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疾病,还对儿童的语言及认知功能有明显的影响。有统计大约90%的学龄前儿童曾患过SOM,以2~7岁儿童较多见[1]。目前,关于SO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观点认为SOM的发病与感染、咽鼓管阻
汪旻琦[5](2013)在《中耳炎1号治疗风热外侵型耳胀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中耳炎1号冲剂治疗风热外侵型耳胀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中医以及西医的诊断标准,选取自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60例(72耳)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采用随机配对、非盲对照法,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38耳)口服中耳炎1号冲剂治疗,对照组(34耳)采取先锋Ⅳ号和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合用治疗,两组同时配合超短波理疗,7天为一疗程,只观察一疗程,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为73.52%,经Ridit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相当。2、经t检验,治疗后两组各单项症状、体征、各项检查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耳胀均有疗效。经t检验,治疗后两组间耳内胀闷堵塞感及鼻塞症状的积分差异显着(P<0.05),提示在改善患者的耳内胀闷堵塞感及鼻塞症状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中耳炎1号治疗风热外侵型耳胀临床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的耳内胀闷堵塞感及鼻塞症状上,效果优于对照组。
刘强,叶春晖,吴健[6](2010)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环氧合酶-2表达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环氧合酶-2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相关性。方法:54例中耳手术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CLO test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54例患者和27例正常人应用14C urea breath test(14C UBT)方法检测患者中耳和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中耳组织环氧合酶-2的表达。结果:CLO test检测54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局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共37例。在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中,54患者中14C UBT46例(85.19%)阳性,而27例(25.9%)正常人中有7例阳性。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患者中耳组织,环氧合酶-2表达阳性有43例,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显着正相关。结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组织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环氧合酶-2表达,且二者存在正相关。患者中耳局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来源可能是胃。
杜芬[7](2012)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关系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但最近研究发现与某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亦有一定关系。本文从阐述幽门螺旋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诊断技术、流行病学及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入手,综述了幽门螺旋杆菌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关系,为从系统因素出发研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提供新思路。
梁书锋[8](2006)在《水通道蛋白1、4、5在分泌性中耳炎耳粘膜的表达和意义》文中认为目的:1.成功建立大鼠分泌性中耳炎(OME)的动物模型 2.确定AQPs在正常大鼠中耳黏膜上的定位,分型 3.能提供OME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4.确定AQPs在OME大鼠中耳黏膜上的表达情况 5.探讨地塞米松对AQPs在OME表达的影响。 方法:清洁级大鼠70只(140只耳),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干预组为造模成功连续三天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其中正常组10只耳,假手术组30耳,模型组60只耳,干预组40只耳。 OME模型的建立方法:首先是灭活肺炎链球菌悬液的制备,用0.05ml的细菌悬液通过听泡注入中耳,后用骨腊封闭小孔。对照组则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分泌性中耳炎的组织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各组动物中耳中AQPs的表达和变化。并与地塞米松干预后进行比较。本实验的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多个样本均数差异的显着性检验应用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有显着性差异意义。 结果:HE染色见正常组和对照组咽鼓管粘膜为假复层纤毛上皮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等构成。细胞核排列整齐,皮下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很厚,血管甚少,紧贴于软骨表面。无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管改变。正常组和对照组中耳粘膜鼓岬处为立方或扁平上皮和薄层结缔组织(固有层)组成,粘膜下层有少数纤维母细胞和少许胶原纤维以及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光镜下所有模型组咽鼓管上皮层次增多,粘液腺体扩张、数目增多,小血管明显充血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大量增多的分泌细胞。术后一周模型组鼓室粘膜上皮细胞明显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明显增生。术后两周组和四周组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新生血管增多,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中耳粘膜明显增厚。地塞米松干预组AQP1和AQP4的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地塞米松干预组AQP5的表达和模型组无显着差异。 结论:通过听泡内注射灭活的肺炎链球菌能够建立大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
杜芬[9](2011)在《学龄前儿童单纯肥大扁桃体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摘要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pcobacter pylori, HP)在学龄前儿童单纯肥大的扁桃体组织中的感染情况,探讨HP在扁桃体肥大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单纯扁桃体肥大患儿手术摘除的扁桃体组织标本80例,同时收集同期住院手术治疗的儿童慢性扁桃体炎的扁桃体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定性检测幽门螺杆菌在肥大扁桃体中的感染情况,对各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80例单纯肥大扁桃体中44例有HP表达,感染阳性率为55.0%;而在慢性扁桃体炎组40例中,有7例HP为阳性,感染率为17.5%。HP在单纯扁桃体肥大组的表达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儿HP感染率为55.7%,女性患儿为5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Ⅰ、Ⅱ、Ⅲ度肥大的扁桃体组织中HP感染率发现:Ⅱ度扁桃体肥大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Ⅰ度扁桃体肥大组(P<0.05),Ⅲ度肥大组HP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伴发分泌性中耳炎的肥大扁桃体组织HP感染率较单纯扁桃体肥大者高,且显着高于仅伴有腺样体肥大的患儿(P<0.05)。结论:HP感染可能在学龄前儿童单纯扁桃体肥大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影响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发展。
刘强,叶春晖,吴健[10](2010)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中HP感染情况及积液细胞中COX-2的表达变化》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积液细胞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方法采集54例手术治疗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采用快速尿素酶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中耳积液细胞中的COX-2。结果本组37例HP呈阳性,43例COX-2表达阳性。结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积液细胞中COX-2阳性表达率高。
二、50%尿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尿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取渊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评价及对大鼠Th1/Th2、AQP-1、TNF-α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于SOM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于SOM病因和病理机制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于SOM的诊断 |
1.3 现代医学对于SOM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于SOM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于SOM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SOM的诊断 |
2.3 中医学对于SOM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观察对象 |
1.2 病例选择 |
1.3 受试者权益保障和知情同意书 |
1.4 伦理审查 |
2. 研究方法 |
2.1 药物及实验仪器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 |
2.4 观察方法 |
2.5 血清处理及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数据研究结果 |
3.1 两组组间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两组间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3.3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间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3.5 组间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分比较 |
3.6 疗效两组间比较 |
4. 不良反应 |
5. 实验指标结果比较 |
5.1 治疗前两组IL-4、IFN-γ比较(Th1/Th2即IFN-γ/IL-4) |
5.2 治疗组治疗前后IL-4、IFN-γ比较 |
5.3 对照组治疗前后IL-4、IFN-γ比较 |
5.4 两组治疗前后Th1/Th2比较 |
5.5 治疗后两组IL-4、IFN-γ比较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 |
1. 研究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用药 |
2.2 实验材料 |
2.3 动物模型建立 |
2.4 实验步骤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治疗组和对照组IL-4、IFN-γ和Th1/Th2比较 |
3.2 治疗组和对照组TNF-α和AQP-1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1.1 加味取渊汤组成与分析 |
1.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1.3 对照组药物的使用 |
2. 临床实验结果分析 |
2.1 单项分析 |
2.2 综合疗效分析 |
2.3 血清样本中的Th1/Th2分析 |
3. 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
3.1 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
3.2 AQP-1、Th1/Th2和TNF-α比较 |
4. 机制分析 |
5. 总结 |
6. 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2)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犬中耳炎的临床概况 |
1.1 犬中耳炎的概念 |
1.2 犬中耳炎的病因 |
1.3 犬中耳炎的病原 |
1.4 发病机制 |
1.5 犬中耳炎的症状 |
1.6 犬中耳炎的诊断 |
1.7 犬中耳炎的治疗 |
2 本研究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目的意义 |
2.1 发病情况调查 |
2.2 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
2.3 病原菌的药敏性分析 |
2.4 犬中耳炎的临床治疗 |
2.5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犬中耳炎发病情况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年龄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2 不同月份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3 不同品种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4 单/双侧耳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5 不同性别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3 讨论 |
3.1 犬中耳炎发病与年龄的相关性 |
3.2 犬中耳炎发病与季节的相关性 |
3.3 犬中耳炎的发病与品种的相关性 |
3.4 犬中耳炎多为双耳发病 |
3.5 犬中耳炎发病与性别无关 |
试验二 犬中耳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 |
1.1 材料来源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设备 |
1.4 分离用培养基 |
1.5 生化鉴定 |
1.6 四种菌的16Sr DNA引物序列 |
2 方法 |
2.1 病料的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3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
2.4 生化鉴定 |
2.5 PCR扩增 |
3 结果 |
3.1 病原菌初步鉴定结果 |
3.2 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
3.3 菌液PCR扩增结果 |
4 讨论 |
试验三 犬中耳炎病原菌的药敏性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来源 |
1.2 培养基 |
1.3 药敏纸片 |
1.4 试验器材 |
2 试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
2.1 药物敏感性试验 |
2.2 判断标准 |
3 结果 |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2 链球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3 假单胞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4 大肠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5 耐药性比较 |
4 讨论 |
试验四 犬中耳炎临床病例的对比治疗试验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药品 |
2 方法 |
2.1 诊断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结果 |
3.1 诊断结果 |
3.2 治疗结果 |
3.3 预防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3)清窍胶囊对分泌性中耳炎小鼠模型水通道蛋白AQP1,4,5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基于水通道蛋白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4)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感染 |
1.1 细菌感染 |
1.2 病毒感染 |
1.3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
1.4 真菌感染 |
1.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
2 咽鼓管(ET)阻塞及功能障碍 |
3 变应性炎症 |
4 免疫因素 |
5 细菌生物膜(BBF) |
6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 |
7 维生素D缺乏 |
(5)中耳炎1号治疗风热外侵型耳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耳胀耳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病名沿革 |
1.2 耳与脏腑的关系 |
1.3 病因病机 |
1.4 古人对耳胀耳闭的治疗 |
1.5 现代医家对耳胀耳闭的认识 |
1.6 现代医家对耳胀耳闭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认识 |
2.1 分泌性中耳炎的概念 |
2.2 SOM的病因及病理 |
2.3 SOM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临床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 |
1.4 入选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药物来源及剂量 |
2.3 仪器来源 |
2.4 试验步骤 |
3. 观测项目和指标 |
4. 统计方法 |
5. 治疗前两组的一般情况和观察指标比较 |
5.1 治疗前两组性别比较 |
5.2 治疗前两组年龄比较 |
5.3 治疗前两组病情程度分布情况 |
5.4 治疗前两组声导抗检查比较 |
5.5 治疗前两组纯音听阈检测比较 |
5.6 治疗前两组白细胞计数(WBC)的比较 |
6. 观察结果与分析 |
6.1 治疗前后两组单项症状、体征的积分比较 |
6.2 治疗前后两组其他检查的积分比较 |
6.3 治疗后两组整体疗效的比较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病因病机分析 |
3. 方解分析 |
4. 中耳炎1号的方药论述 |
4.1 连翘 |
4.2 金银花 |
4.3 菊花 |
4.4 蔓荆子 |
4.5 赤芍 |
4.6 牡丹皮 |
4.7 石菖蒲 |
4.8 桑白皮 |
4.9 柴胡 |
4.10 桔梗 |
4.11 黄芩 |
4.12 辛夷 |
4.13 苍耳子 |
4.14 杏仁 |
4.15 茯苓 |
4.16 车前子 |
4.17 木通 |
4.18 甘草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关系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HP的形态学及生理学特征及主要致病机制 |
二、HP的实验室诊断技术[6] |
1.细菌分离培养 |
2.直接涂片染色检查 |
3.HP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4.血清学和免疫学检查 |
三、H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
1.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
2.流行病学特征 |
3.HP感染的预防 |
四、HP 的药物治疗 |
1.以铋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 |
2.质子泵抑制剂与抗生素联用 |
五、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与HP感染 |
1.扁桃体切除术与HP |
2.分泌性中耳炎 |
3.喉鳞状细胞癌 |
4.慢性咽炎 |
六、展望 |
(8)水通道蛋白1、4、5在分泌性中耳炎耳粘膜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9)学龄前儿童单纯肥大扁桃体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扁桃体石蜡切片H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 |
1.4 扁桃体石蜡切片HP生物电荷法双重染色(HP stain)实验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肥大扁桃体组织中HP表达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2.2 HP在单纯扁桃体肥大与慢性扁桃体炎患儿扁桃体组织中的表达 |
2.3 单纯扁桃体肥大患儿性别与HP表达情况的比较 |
2.4 单纯扁桃体肥大程度与HP表达关系比较 |
2.5 HP感染的扁桃体肥大与腺样体肥大及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 |
3.2 HP的生物学特性 |
3.3 HP在小儿耳鼻喉疾病中可能致病机制 |
3.4 HP在扁桃体肥大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
3.5 扁桃体肥大与HP感染相关性研究的临床意义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中HP感染情况及积液细胞中COX-2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中耳积液HP检测方法 |
1.3 积液细胞COX-2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50%尿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取渊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评价及对大鼠Th1/Th2、AQP-1、TNF-α的影响研究[D]. 张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D]. 王蕾.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清窍胶囊对分泌性中耳炎小鼠模型水通道蛋白AQP1,4,5表达水平的影响[D]. 童兴科.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8)
- [4]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研究进展[J]. 李小英,张晓晴.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5)
- [5]中耳炎1号治疗风热外侵型耳胀的临床观察[D]. 汪旻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6]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环氧合酶-2表达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相关性的研究[J]. 刘强,叶春晖,吴健. 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
- [7]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关系研究综述[J]. 杜芬.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3)
- [8]水通道蛋白1、4、5在分泌性中耳炎耳粘膜的表达和意义[D]. 梁书锋. 福建医科大学, 2006(12)
- [9]学龄前儿童单纯肥大扁桃体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临床意义[D]. 杜芬. 中南大学, 2011(01)
- [10]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中HP感染情况及积液细胞中COX-2的表达变化[J]. 刘强,叶春晖,吴健. 山东医药, 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