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郭会玲[1](2021)在《航海职教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海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重要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航海职教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构该体系的基准及主要原则,并从指标层级、内容及权重设置三个方面设计了具体建构方案。
李文胜,黄燕[2](2021)在《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及提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例,从增设院系双级人才培养质量监督部门、设计基于多方协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吸纳企业技术人才优化校内专家监督委员会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及提升体系的重要意义。从优化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课程与知识体系、引进多元化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手段、建立多级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督导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体系构建的指导措施,通过构建一套系统的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满足人才在参与学习中的多样性与多元化需求。
马乐元[3](2021)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依托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教育体系、课程实践、认定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影响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甘肃农业大学依托专业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探索出"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融一化"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思路,并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翟元兴[4](2021)在《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逐年扩招,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已逐渐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也都在持续攀升,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同时也给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在提升学生就业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有效管理大学生就业质量,只有如此才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就现阶段来讲,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方面给予的重视严重不足,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未构建健全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机制,缺乏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机构,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相匹配的考核机制不完善等等,这些不足均或多或少地给大学生就业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作为我国首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南昌理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社会百万扩招、专升本扩招”等招生政策,使得学院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加上国内外疫情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减少,所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将南昌理工学院作为具体案例,从多个方面分析其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现状,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选择19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薪酬与福利等情况的调查,进而分析大学生目前就业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调查笔者了解到,现阶段南昌理工学院在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重视度不足;未构建健全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机构;缺乏科学的大学生人才质量培训体系;校企合作方式落后;未制定科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指标;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跟踪服务水平低以及创业就业支持不到位等等。以上问题的追因,我们进一步研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认知不足,相关部门之间未就此问题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学校未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原则等,此外受理性经济人所困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基于以上所述,结合南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就业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本人四个方面的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应该从完善就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范,对就业市场服务进行完善和严格规范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核算;用人企业应该从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和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进行完善;学校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注重招生和专业设置,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改进措施和科学设置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机构进行努力;学生个人方面应该做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肖杰[5](2021)在《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省竞技羽毛球曾为我国的竞技羽毛球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但在近几届全运会赛场上的成绩跌宕起伏,整体竞技水平突破乏力,并逐渐与国内其他羽毛球强省拉开差距,这与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流失问题有着直接关联。研究基于四川省竞技羽毛球事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内外羽坛影响力;缓解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流失问题势态;优化培养策略,促进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间互相协作的诉求。因此运用文献、实地考察及对各级教练员、管理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从“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培养模式的运行现状、发展环境、区域经济、社会保障、学训矛盾6个方面深入分析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流失问题及策略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型“金字塔”培养模式受到冲击,基层培养主体锐减和运动员基数的流失较为严重。2)横向的多元培养模式缺乏有效配合,培养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导致了培养模式目的分散。3)发展环境受到局限,培养效益不佳。4)社会保障供给不足,退役安置困难。5)区域经济失衡限制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开展。6)学训矛盾问题仍未得到缓解,学训矛盾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削弱了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现实问题,提出了有关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流失原因的针对性策略建议:1)深化举国体制,深入“全面发展”后备人才培养理念。2)促进多元培养模式的补充和融合,建立“体、教、社”多级协作后备人才体系。3)优化竞技羽毛球发展环境。4)完善制度保障,推进保障体系社会化、多元化。5)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合理定位竞技羽毛球发展目标。6)促进体教融合,提升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李新月[6](2021)在《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认为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已经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人才质量与结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旅游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职教20条”、“双高计划”、“高职扩招一百万”等政策的实施,突出职业教育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旅游高职教育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如此。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不断成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社会变迁视角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存在什么问题,有何特色,对当今的旅游人才培养有何借鉴意义,值得去探究。本研究从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切入,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个案,将其历程划分为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年)、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年)、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至今)进行研究,分析各阶段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动因,选取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与师资队伍几个主要要素,探索其发展演变,总结成绩与问题,揭示其人才培养特色。基于此,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发现: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有其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构建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依据产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聚焦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阵地,形成了多样的育人模式;在师资方面,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本着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借鉴其发展,旅游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国际是必由之路,依托行业是办学思路,服务产业是目的所在。新时期,在文旅融合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众多挑战,结合旅游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时期的挑战与要求,从政府、院校、企业三大主体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赵思颖[7](2021)在《基于供需矛盾的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党十九大的召开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承载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人才的使命,却因为从前那种大规模扩张的方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那多元化的需求。供需矛盾是引用经济学中的一组概念,引发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发展速度过快而产生的严重供需失衡。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供给方,应该在充分了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后对人才进行培养,才能解决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人才与社会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供需矛盾”的视角切入,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结合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供给现状及问题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分析,为更好的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并提出了关于人才培养的相关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吉林省体育教育毕业生的人数是超过社会需求的2.8倍左右,在数量上存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矛盾,培养出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符,从而引起了层次结构上的矛盾,需要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从供需角度提出了优化策略,在政府方面:政府应当发挥其政策引领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扩大优质增量上的供给;高校培养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各高校间组建网课资源共享联盟、推进“市校、校校”共建计划的实施、建成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完善评估考核人才的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同时用人单位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学生作为主体,本身应当主动的提高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趁早对未来做规划。
赵宇[8](2021)在《甘肃省高师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S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高校教学质量向来与高校人才质量息息相关,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政策的推进,提高教学质量更加成为各大高校聚焦的教育教学主题。甘肃省高师舞蹈表演专业肩负着为中国西北地区输送舞蹈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舞蹈表演人才质量的提高便成为甘肃省高师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S大学为例,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性7个维度入手,针对甘肃省高师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学生生理上处于成人,身体基本定型,在舞蹈身体训练的软开度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更为艰难;学生中普高生占极高,且普高生舞蹈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整体来看,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出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但在具体应用过程当中仍然存在问题。第三,教学评价中教师对课堂作业的注重度偏低。第四,师生的“元学习”意识偏低。经过多个维度的分析,要提高甘肃省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应做到:第一,以“认知结构”为基础,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清晰认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二,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注重“启发式”,相对削弱“注入式”,且要首尾相顾,弥补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的缺陷。第三,充分发挥课堂作业的作用,如,缩短课堂作业的周期,强化课堂作业的深度,线上视频作业作为补充。第四,增强师生的元学习意识,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细化对学生关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引导与指导,引导学生选择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王艳[9](2021)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研究 ——以2019年(新)和2010年(旧)为例》文中认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材应时代而生,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要了解教育改革趋势、落实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需充分钻研不同时期的教材,对比新旧教材的异同,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原则,明确其育人方向。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针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新旧教材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对物理教材、物理课程目标和高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做了理论分析,分析了当下高中物理教材的改革背景,继而确定了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和意义。然后对素养、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等核心名词进行了理论界定与关系分析,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含义、发展、实施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课程思政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以及教材改革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六位一线高中物理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新旧教材的认识以及对教材发生变化的看法,发现教师更熟悉旧教材内容,基本掌握新教材,教师们普遍认为旧教材知识丰富,内容难度跨度大,新教材内容精简,图文并茂,更贴近生活;结合访谈结果提出教师应主动学习,提高专业能力与素养,充分挖掘新教材教学资源,落实于教学实践中。根据访谈结果,本文从框架内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对比2003年版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究新旧教材的培养目标、编写理念和编写原则,把握基础教育下教材的改革方向;结合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论文以2010年与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与单元设计、例题、习题、插图、栏目、思政元素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新旧教材的特点与异同,分析教材的优势及变化,挖掘教材中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建议教师整合两本教材的教学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希望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教师深刻认识到两版教材的变化,明确新课改下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理解基础教育的改革精髓,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课堂。
姜晓雷[10](2021)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评价主体来看,培训评价组织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注入新活力,从评价内容看,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同时要加强专业技能、对实际问解决题能力的评价,重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评价方法看,坚持“成果、效果、结果”评价,转变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评价,转变一次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增值评价。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这一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阐明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次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查阅学术研究文献,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敲定。第二章:“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阅读书籍、查阅文献寻找到“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从而为第三章分析并建构其基本框架奠定基础,即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分析框架及论证。采用本研究提出的三个范畴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行论证,即“谁”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评价,并论证建构出的分析框架的可行性。第四章:研究“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现状与问题。借鉴文献法与访谈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了解我国实施“1+X证书”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现状以及试点中问题与困难,依据前文建立的三个维度找出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五章:德国“双元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借鉴与经验。本章主要介绍了德国“双元制”与“1+X证书”制度的联系,并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三个层面分析了德国“双元制”对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1+X证书”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重点总结了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经验。第六章: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出改进的对策。本章从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三个维度出发,根据前文访谈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航海职教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航海职教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社会政策背景1 |
2 航海职教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综述及问题分析 |
3 建构航海职教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准 |
3.1 坚定政治方向引领 |
3.2 贯彻职业教育宗旨 |
3.3 体现行业发展特色 |
3.4 突出学生本位思想 |
3.5 满足企业岗位需要 |
4 建构航海职教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 |
4.1 系统性原则 |
4.2 科学典型性原则 |
4.3 动态性原则 |
4.4 实用性原则 |
4.5 体现专业特色原则 |
5 航海职教人才质量评价指标的建构方案设计 |
5.1 层级设置 |
5.2 内容设置 |
5.3 权重设置 |
6 结束语 |
(2)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及提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及提升体系的重要意义 |
二、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策略 |
(一)增设院系双级人才培养质量监督部门 |
(二)吸纳企业技术人才,优化校内专家监督委员会 |
(三)设计基于多方协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 |
三、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措施 |
(一)优化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课程与知识体系 |
(二)引进多元化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手段 |
(三)建立多级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督导机制 |
四、结语 |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
(一)“双创”升级版和进入下半场只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 |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未深度融合、灵活联结 |
(三)学分认定体系不完善,考核内容不全面 |
(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健全,培养模式重量轻质 |
二、实施第二课堂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思路 |
(一)“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
(二)“三融一化”教育模式 |
(三)第二课堂学分制度 |
(四)“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 |
三、实施第二课堂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实践 |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化入思政教育 |
1.融入通识类教育 |
2.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
3.融入个性化教育 |
4.化入思政教育 |
(二)建设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桥梁,完善第二课堂考核机制 |
1.建设第二课堂,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
2.完善第二课堂考核内容,健全考核机制 |
(三)制定“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丰富第二课堂教学 |
四、结束语 |
(4)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2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民办高校 |
2.1.2 就业质量 |
2.1.3 大学生就业质量 |
2.1.4 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目标管理理论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3 充分就业需求管理理论 |
3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分析——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 |
3.1 南昌理工学院的基本情况 |
3.2 南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
3.3 南昌理工学院改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举措 |
3.3.1 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
3.3.2 千方百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
3.3.3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立足本地区,面向基层就业 |
3.3.4 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实施分段教学模式 |
3.3.5 建章立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化 |
4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
4.1.2 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客体存在的问题 |
4.1.3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 |
4.2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部门沟通协调不畅 |
4.2.2 学校缺乏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
4.2.3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到位 |
4.2.4 学校也是理性经济人 |
5 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
5.1 政府方面 |
5.1.1 完善就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
5.1.2 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市场服务 |
5.1.3 严格规范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核算 |
5.2 企业方面 |
5.2.1 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
5.2.2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
5.3 高校方面 |
5.3.1 注重人才培养 |
5.3.2 注重招生和专业设置 |
5.3.3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改进措施 |
5.3.4 科学设置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机构 |
5.3.5 合理设置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的指标 |
5.4 学生方面 |
5.4.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5.4.2 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针对民办高校毕业学员的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
附件2 针对民办高校毕业学员的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
致谢 |
(5)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是运动项目保持竞技优势的坚实基础 |
1.1.2 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质量出现下滑趋势,在国内青少年比赛中接连失利 |
1.1.3 四川省竞技羽毛球项目在梯队建设中后备人才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
2.3 关于我国竞技羽毛球的发展现状研究 |
2.4 关于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
2.5 关于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流失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3 研究思路 |
4 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流失现状 |
4.1 梯队后备力量流失严重,整体竞技水平缺乏国内竞争力 |
4.2 基层后备人才流失率较高,梯队层次分布缺乏合理性 |
4.3 参训目的存在差异,后备人才基数逐渐分流 |
4.4 小结 |
5 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
5.1 传统型“金字塔”培养模式受到冲击 |
5.2 横向的多元培养模式缺乏有效配合 |
5.2.1 专业队培养模式“势单力薄” |
5.2.2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软弱无力” |
5.2.3 俱乐部培养模式“尚未成熟” |
5.2.4 各培养主体之间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 |
5.3 发展环境受到局限 |
5.3.1 多数基层培养单位输送能力不足 |
5.3.2 四川省羽毛球队竞赛成绩突破乏力 |
5.3.3 优质教练员资源稀缺且考核及奖励机制落后 |
5.4 社会保障供给不足 |
5.4.1 后备人才社会保障制度欠缺 |
5.4.2 招收羽毛球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数量有限 |
5.4.3 出口不通,入口不畅 |
5.5 区域经济失衡制约后备人才培养开展程度 |
5.5.1 羽毛球项目的开展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 |
5.5.2 人才培养质量、数量受制于区域经济条件 |
5.5.3 经济发展失衡引发后备人才培养的“马太效应” |
5.6 学训矛盾问题仍未得到缓解 |
5.6.1 从事专业队训练的要求与文化学习的冲突 |
5.6.2 成材“机会成本”仍为家庭顾虑 |
5.6.3 “体教结合”仍然缺乏广度与深度 |
6 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流失问题解决策略 |
6.1 深化举国体制,深入“全面发展”后备人才培养理念 |
6.2 促进多元培养模式的补充和融合,建立“体、教、社”人才培养体系 |
6.3 优化培养环境,拓宽竞技羽毛球进展空间 |
6.4 完善保障制度,促进保障体系社会化、多元化 |
6.5 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合理定位竞技羽毛球发展目标 |
6.6 促进体教融合,提升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
7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1 附件 |
附件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B 培养单位管理人员问卷调查表 |
附件C 培养单位教练员问卷调查表 |
(6)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
1.1.2 人才供需矛盾制约旅游业发展 |
1.1.3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变革 |
1.1.4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综述 |
1.4.1 概念界定 |
1.4.2 文献综述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个案选择 |
第2 章 从上海旅专看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演变 |
2.1 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 年) |
2.1.1 旅游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 |
2.1.2 起步与探索阶段:积极探索 |
2.1.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2.2 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 年) |
2.2.1 旅游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因 |
2.2.2 改革与发展阶段:锐意进取 |
2.2.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2.3 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 年至今) |
2.3.1 旅游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2 提高与深化阶段:内涵式发展 |
2.3.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第3 章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启示 |
3.1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 |
3.1.1 培养目标的特色 |
3.1.2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特色 |
3.1.3 教学的特色 |
3.1.4 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
3.2 上海旅专对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
3.2.1 面向国际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
3.2.2 依托行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
3.2.3 服务产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目的所在 |
第4 章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4.1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 |
4.1.1 旅游高职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目标 |
4.1.2 文旅融合给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
4.1.3 产教深度融合为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天地 |
4.1.4 新科技革命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
4.2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
4.2.1 政府层面 |
4.2.2 院校层面 |
4.2.3 企业层面 |
4.3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上海旅专饭店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沿革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供需矛盾的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背景及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2.1.1 关于人才供需矛盾方面的研究述评 |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述评 |
2.1.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方面研究述评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供需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
4.1.1 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的态势分析 |
4.1.2 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的需求情况分析 |
4.1.3 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总体情况 |
4.2 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供给情况分析 |
4.2.1 体育教育专业招收生源质量情况 |
4.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情况 |
4.2.3 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及评价总体情况 |
4.3 吉林省体育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的分析 |
4.3.1 人才数量匹配情况分析 |
4.3.2 人才质量匹配情况分析 |
4.3.3 层次结构匹配情况分析 |
4.4 基于供需矛盾的优化策略 |
4.4.1 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与政策引领作用 |
4.4.2 供给方高校要对接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4.4.3 加强用人单位(需求方)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
4.4.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商品)摒弃传统的就业观,与时俱进 |
5 结论与思考 |
5.1 结论 |
5.2 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甘肃省高师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工具 |
(五)研究过程 |
三、甘肃省S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归整 |
(二)访谈结果归整 |
(三)课堂观察结果归整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教学的两大主体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内容 |
(四)教学方法 |
(五)教学评价 |
(六)元学习意识 |
(七)小结 |
五、甘肃省高师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施改进的思考 |
(一)构建学科“知识网络”——由浅入深,完整框架 |
(二)细化教学方法——注重启发,首尾相顾 |
(三)强化教学评价——提高效率,优化质量 |
(四)增强元学习意识——细化引导,掌握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一 甘肃省S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甘肃省S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施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甘肃省S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教学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甘肃省S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单位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六 图表目录 |
(9)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研究 ——以2019年(新)和2010年(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物理教材研究现状 |
2.三维目标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3.高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理论基础 |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1.素养 |
2.核心素养 |
3.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二)课程思政 |
1.课程思政的含义 |
2.课程思政的发展与形成 |
3.高中教材课程思政元素探索的必要性 |
4.课程思政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四)人本主义理论 |
三、基于人教版新旧教材实施访谈研究 |
(一)研究方案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形式 |
(二)访谈设计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四、2017 年版课程标准与2003 年版课程标准的对比 |
(一)内容对比 |
(二)课程性质对比 |
(三)课程理念对比 |
(四)课程目标对比 |
五、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
(一)新旧教材内容编排与单元设计的对比 |
1.新教材内容编排与单元设计 |
2.旧教材内容编排与单元设计 |
3.新旧教材内容编排与单元设计的对比分析总结及教学建议 |
(二)新旧教材例题与习题的对比 |
1.新旧教材中在例题上存在的异同 |
2.新旧教材中在习题上存在的异同 |
3.新旧教材例题与习题的对比分析总结及教学建议 |
(三)新旧教材文本插图的对比 |
1.新旧教材插图种类的对比 |
2.新旧教材插图内容的对比 |
3.新旧教材插图对比分析总结及教学建议 |
(四)新旧教材栏目的对比 |
1.新旧教材栏目种类的对比 |
2.新旧教材栏目内容的对比 |
3.新旧教材栏目的对比分析总结及教学建议 |
(五)新旧教材课程思政的对比 |
1.新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
2.旧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
3.新旧教材课程思政元素对比分析总结及教学建议 |
4.高中物理课堂实施课程思政需注意的问题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教师访谈内容整理 |
致谢 |
(10)“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1+X证书”制度的提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二)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一定问题 |
(三)学者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不足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理论研究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与问题研究 |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策研究 |
四、文献综述 |
(一)“1+X证书”制度的研究 |
1.关于“1+X证书”制度提出的背景研究 |
2.关于“1+X证书”制度提出的目的研究 |
3.关于“1+X证书”制度内容的研究 |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研究 |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
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1.收集资料的方法 |
2.分析资料的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1+X证书”制度 |
(二)人才培养质量 |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
二、理论基础 |
(一)第四代评价理论及其启示 |
(二)素质教育理论及启示 |
(三)多元智能理论及启示 |
第三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框架及论证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多元与互动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纵向深化与横向扩展 |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灵活与客观 |
(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论证 |
第四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现状与问题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现状 |
1.政府关于“1+X证书”的规章制度基本建立 |
2.培训评价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
3.培训评价组织的遴选与管理不断完善 |
4.“1+X证书”制度试点下校企合作加强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问题 |
1.校企评三方协同动力缺乏,精准培训难度大 |
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
3.高职院校实训设施有待改善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的现状与问题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的现状 |
1.“1+X证书”开发领域不断扩展 |
2.高职院校开始注重专业技能的评价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的问题 |
1.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不够 |
2.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
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 |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与问题 |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 |
1.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的评价方法逐步完善 |
2.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方法更加客观 |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问题 |
1.第三方评价机构以结果评价为主,忽视综合性评价 |
2.未建立完善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支持体系 |
3.学分互认、转换的评价方法落实不到位 |
第五章 德国“双元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借鉴与经验 |
一、评价主体:德国“双元制”涉及众多相关利益主体 |
二、评价内容:德国“双元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
三、评价方法:德国“双元制”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
第六章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策研究 |
一、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 |
(一)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二)完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 |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
(四)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 |
二、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 |
(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
(二)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的评价 |
(三)重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
三、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 |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
(二)探索增值评价,提高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
(三)建立国家统一的“X证书”考核标准 |
(四)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融合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期刊类 |
学位论文类 |
报刊类 |
致谢 |
四、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航海职教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郭会玲. 天津航海, 2021(04)
- [2]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及提升体系构建[J]. 李文胜,黄燕. 就业与保障, 2021(19)
-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马乐元.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1(08)
- [4]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D]. 翟元兴.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D]. 肖杰.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6]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李新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基于供需矛盾的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 赵思颖. 吉林体育学院, 2021
- [8]甘肃省高师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施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S大学为例[D]. 赵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研究 ——以2019年(新)和2010年(旧)为例[D]. 王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 姜晓雷.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