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一条线与圆相切

如何证明一条线与圆相切

一、如何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1](2012)在《数学史融入导数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导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为函数研究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方法,弱化了传统高中数学中函数研究的技巧性,使人人学会研究函数成为可能。然而,高中数学教学偏重于导数的应用,加上导数概念中的极限思想并不作要求,造成了导数教学重应用、轻概念的现状。学生对于导数概念的理解主要建立在导数伪概念的基础上,而缺乏对导数概念本质的理解。近年来,HPM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相关文献层出不穷。但已有文献大多局限于理论探讨,实践研究凤毛麟角;数学史融入高中导数教学的研究则无一涉及,是HPM研究中的一项空白。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导数教学的现状及HPM研究的现状,研究者对某重点高中的文科重点班与文科普通班实施了数学史融入导数教学的行动研究。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研究者设计与实施了三课时的数学史融入导数概念的教学;在第二阶段,又设计与实施了二课时的数学史融入导数应用的教学。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先后对高二和高三学生作了三次问卷调查,并分别对13位高中数学教师和8位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行动研究的实施与研究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高中教师一般通过物理模型、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导数概念,通过针对性问题强化导数应用,虽认同数学史但很少使用。(2)学生虽拥有导数概念的多种表征,但缺乏有机的建构,在导数应用方面强于工具性理解,但关系性理解略显不足,参与行动研究的学生在导数概念与应用上优于未参与行动研究的学生。(3)融入数学史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认知价值主要体现于数学史的教学功能——教元功能与本元功能。教元功能指数学史的使用对应着特定的教学任务,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本元功能指数学史浓缩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包含了古人的思想与智慧,是学生完整理解概念、体会概念背后深刻数学思想的不可替代的元素。(4)融入数学史的教学模式不仅因其直观、生动为学生所认同与喜爱,同时因其展现的历史的曲折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与执着。(5)HPM教学研究能够让教师对数学本质具有更深的理解,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拥有更强的掌控能力,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通过对研究结论的分析,研究者给出了如下的教学建议:(1)为加强学生对导数概念的理解,有必要在高中导数教学中强化导数概念的教学,融入数学史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导数概念的理解,值得借鉴。(2)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过程由确定教学目标、选取处理素材、选择融入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四个环节构成,需要注意五个问题:教学中必须先定目标后选素材;呈现或重构的数学史素材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数学史知识的融入必须服务于教学;数学史素材的融入要注重前后呼应、有机整合;选择合适的数学史融入模式。(3)开展更长周期更广领域的HPM教学研究,不仅对教学还是教育科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芬芳[2](2012)在《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认知水平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该研究旨在探讨200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以及人教版教材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的认知水平。本研究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范希尔理论、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点刻画的目标动词编制了用于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框架。根据框架中各个思维水平的具体指标,对2001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材中的几何内容的认知水平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发现如下研究结果:(1)2011、2001版课程标准及教材相比,知识点水平基本一致。(2)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1版课程标准相比,水平4的内容略有所增加。(3)2011版课程标准、2001版课程标准及人教版教材中每个水平的知识点分布基本一致。(4)人教版教材中认知水平3和4的知识点大部分集中在八年级。最后以本研究结果为基础,该研究给数学课程建设者和数学教师提出了建议,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张美霞[3](2018)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析几何学较为系统传入中国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学者对解析几何学传入中国的历史及其相关着作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清末民国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发展历史的系统研究极为少见,尤其是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历史。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第一,中国解析几何学教学始于何时?中学为何要开设解析几何学?什么原因促使其出现?第二,数学教育制度下,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内容与课程内容是否一致?第三,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发展有什么特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学的意义以及对现今教科书的建设有什么启示?这也是本文选取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本文坚持以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原始文献与二手文献为基础的研究原则,采取系统论述与重点分析的研究思路,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清末民国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整体发展情况作为研究主线,重点论述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历史。根据社会与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解析几何学教学、教科书建设、教科书内容等特点,将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划分为肇始(1893-1901)、初步发展期(1902-1921)、转型期(1922-1936)和成熟期(1937-1949)四个阶段。从解析几何课程设置、出版情况、审定情况、作者群的知识背景、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内容比较等方面分析不同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特征,主要围绕下面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明末清初时期,圆锥曲线随着天文历法知识从西方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教科书纷纷传入,第一本从美国传入的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代形合参》就是其中的代表,历史意义深远,自此解析几何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学校正式开始开设解析几何学课程,如京师大学堂、登州文会馆与四川中西学堂等。1902-1921年间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主要以翻译美国、英国与转译日本为主。解析几何学课程以大学开设为主,中学主要在高中实科一类中开设。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编写者以留学回国者与大学教师为主。该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翻译版本与“坐标法”的“多样化”、章节结构差异较大、编排形式及数学符号完全西化以及高中几何教科书中出现“圆锥曲线”的内容。第二,1922年至1936年是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转型期。随着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中学正式开设解析几何学课程,随之出现大量自编解析几何学教科书、《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与《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的汉译本,教科书审定制度由国定制演变为审定制,教科书编写者队伍仍以留学归国者与大学教师为主,中学教师人数较少。此外,这一时期“课程纲要”与“课程标准”首次对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作出具体规定,自编教科书并非完全遵照课程内容编写,稍具“自由性”;汉译教科书大多译自与中国“课程标准”相近的美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直角坐标”、“圆锥曲线”在高中代数、初等几何等教科书中出现;教科书章节结构基本定型;坐标法以“直角坐标”为主,极少使用“斜坐标”等是该时期的几个重要特点。1937-1949年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已趋于成熟,中学仍开设解析几何学课程,自编教科书数量有所减少,汉译本仍以《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与《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主,教科书编写群体中中学教师人数增加。此外,章节结构已成型;自编教科书内容相较课程内容有删减;基本统一使用“直角坐标”;“圆锥曲线”与“直线与圆”等着作出现;解析几何学题解的相继出版是该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几个显着特点。第三,对清末民国典型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进行个案研究,从教科书的作者、编写理念、内容、名词术语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圆锥曲线”的内容编排、概念表述、作图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其内容整体安排呈现“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形式。定义方式有统一定义、几何定义与代数定义,抛物线因其自身特点均为统一定义,椭圆与双曲线采用代数定义与统一定义两种定义方式,其中有的教科书以两种形式定义,也有的只使用其中一种。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以几何定义给出”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没有使用坐标法,编排极为不妥。另外,三种曲线的排序主要有两种,一是抛物线—椭圆—双曲线,二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种曲线大多采用器械与坐标定点法的作图方法。第四,清末民国时期的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整体呈现教科书的“多样化”、使用周期长、“滞后性”、自编本以平面解析几何为主等特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制度的变革是分不开的,美国数学教育制度与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对中国的解析几何教学影响巨大,解析几何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解析几何学课程是否开设、内容的难易与分配比例。此外,设置解析几何学课程不仅可以传播解析几何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函数”的思想;可以使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很好的衔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演变,为今天的教科书编写提供了经验,如:改变从“定义出发”的知识呈现方式与建立科学的教科书评价机制。本文首次从数学教育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整体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有必要论述1893-1921年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历史;首次系统论述其出版与审定情况、编写群体,尤其是课程内容与教科书内容的关系,体现编写者对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首次多方面揭示不同历史时期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发展特点。

李寒月[4](2008)在《空间与图形课程内容的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为例》文中指出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下的几何课程尤其是第三学段(即7-9年级)的几何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改动。对此,国内学者展开了广泛的争论,其争论的焦点是:如何设计几何课程尤其是推理与证明更合理?而在实践层面上,与传统的几何教学相比,教师对几何课程的变化普遍感到难以把握,不知道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因此,加深对空间与图形领域课程内容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教科书层面出发,以初中的人教版、华师大版、北师大版和苏科版四套教科书为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法,对四个版本教科书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从知识线索和逻辑线索两个维度,进行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比较。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知识线索上,四个版本教科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内容在课程广度、深度和难度三个方面存在如下差异:四个版本教科书在课程广度、课程深度和课程难度上大都达到了《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并在有些内容上略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其中,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科版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都较大,华师大版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都较小;人教版的课程难度最小,北师大版和苏科版的居中,华师大版的课程难度最大。在点、线、面、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圆,视图与投影,轴对称,旋转、图形与坐标等部分,四个版本教科书都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对有些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作了一些调整。但从学科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看,教科书对《课程标准》所作的调整大都是可以接受的。第二,在逻辑线索上,四个版本教科书在图形与证明部分的设计存在如下共同特点:即四个版本教科书都是以图形的认识为载体,运用螺旋上升的组织形式,按照说理——简单推理——演绎推理的顺序展开内容。不仅如此,各个版本教科书对图形与证明的设计又各有特色。人教版虽然有意识地体现了经验几何的一些特征,但其综合几何的特征体现地更明显一些。华师大版虽然也体现了综合几何的一些特征,但其经验几何的特征体现地更明显一些。北师大版和苏科版对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很重视,但是相比较而言,北师大版在体现综合几何特征的同时,更突出体现了直观几何的一些特征,而苏科版在体现综合几何特征的同时,更突出体现了实验几何的一些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就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而言,不论是教科书、还是教师教学用书(参考用书),甚至《课程标准》都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为此,本文针对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第一,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应努力寻找更优的几何课程设计方式,以克服原有设计知识线索与逻辑线索不协调的弊端。第二,教科书的设计编写者应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规定和要求,以提高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吻合度。第三,空间与图形的教科书呈现风格应该是多样的,而不仅限于目前的风格,追求自身的特色和风格是教科书发展的灵魂。第四,在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教科书对不同知识领域有所侧重,但应注意课程时间的合理分配。第五,各个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参考用书)应在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对教科书设计的解释和说明方面作进一步努力,以便充分发挥其指导、参考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某些内容的规定和要求,增加其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指导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

王海青[5](2019)在《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文中研究指明问题驱动理论是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观的进一步延伸,是其“再创造”思想的具体化。它倡导教师借助数学史深入到数学学科内部剖析教学内容,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与价值、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再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数学教学。以问题驱动教学揭示数学本质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趋势所在,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本研究以高中“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为例,基于问题驱动重构教材内容与组织教学,探索如何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研究主要对以下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释:(1)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相关教学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已有的文献成果以获得研究启示;介绍问题驱动教学理论,指出“问题”的内涵与“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实质,为后面的研究提出理论依据。(2)对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对相关数学史的梳理以明晰两个重要问题:圆锥曲线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圆锥曲线?圆锥曲线的历史脉络还展现了圆锥曲线与自然科学、数学学科各分支的密切联系。从历史中获得教学启示,进而为“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提供有力支撑。(3)对高中数学三个不同版本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比较与分析。从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栏目设置、章节引入方式、概念与性质的呈现方式及章末回顾五个维度剖析了不同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从而论证了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进行教学重构的必要性。(4)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理论,依据对圆锥曲线历史发展的剖析结果、相应的教材分析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进行教学重构。教学重构强调以单元为主体进行整体设计,以问题驱动具体课时的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致力于解决“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的四个关键,即:实现从空间中的原始定义自然过渡到平面上的第一定义;突出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特性的同时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对圆锥曲线“离心率”概念一致性的理解;恰当运用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组织教学。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实现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重构。依据问题驱动理论,梳理了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脉络获得教学启示,从数学的学科结构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再结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认识以及学生的实际重构教学内容与顺序。教学重构紧扣三条主线以问题驱动展开教学,即Dandelin双球模型、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圆锥曲线内部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期通过对教学单元的整体组织设计,问题驱动教学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获得知识之间联系丰富的整体结构以及相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2)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课时教学设计,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研究范式。按照“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组织顺序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课时教学设计方案。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单元起始课的教学、具体概念与性质的教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三个部分的教学设计彼此联系、逐步铺垫且前后呼应,最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教学重构可以解决前面提及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四个关键的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形成对圆锥曲线内容的整体认识,充分体会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以及蕴含在知识之上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何将问题驱动理论运用于数学教学?问题驱动中学数学单元的教学重构,强调整体解读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本研究的探索过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运用问题驱动理论剖析教材与组织教学的研究范式,为整体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结构、具体课时的教学组织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具有参考借鉴价值。(3)丰富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问题驱动教学从教育哲学层面深入到数学内部去剖析知识产生的背景与价值,从而了解数学教育的价值以创设能反映数学本质的问题情境驱动数学教学,重在“为什么教”进而到“如何教”。本研究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和课时教学设计,是对问题驱动教学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反思,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研究从整体的视角,依据数学史与数学学科结构解读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本质及追溯知识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重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教学,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研究有助于促成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也有助于促成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李庾南[6](2020)在《谈单元教学的备课——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单元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备课是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经历研习教材和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学习基础条件、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层次内容及方式方法的过程,这是教师对一节课的初建"学材",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才能形成实际"学材",才能触发知识的生长点,实现备课的真正价值.

陈龙,林勇地[7](2019)在《如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文中研究表明1教材说明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第6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2重难点重点:如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难点: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3教学目标通过操作理解圆的切线判定的本质,掌握圆的切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并能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4教学设计

周加中[8](2017)在《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平面解析几何”部分演变研究(1949~2016)》文中提出众所周知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开启了变量数学的时代,也促进了微积分的诞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数形结合的典范也使其成为了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至今,教材中平面解析几何内容经历了从有到无、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直到趋于稳定的曲折过程,对该部分的历史进行研究将有利于加深对平面解析几何内容的理解,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本文主要研究七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人教社已走过了 60余载历史),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对教材平面解析几何内容的整体演变和具体演变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对教材整体演变的研究,主要从平面解析几何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展开。得出:第一,教材内容逐渐精简,广度降低,使得文本难度有所下降。但平面解析几何的主体没有太多的变化,逐渐重视各个对象的核心知识结构,删减掉了拓展的知识。第二,内容结构越加清晰,越加注重主干知识,知识的连通性提高。第三,越加关注核心基础知识,注重其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第四,体例逐渐丰富,更多地将信息技术、数学史添加进了教材中,对于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解析几何各部分内容的补充知识,也通过“阅读与思考”“探究发现”等部分呈现出来。第五,教材栏目越来越丰富,教材不断挖掘平面解析几何内容的教育价值,思考、探究、观察等栏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材中。对教材的具体演变的研究,主要从直线与圆、圆锥曲线这两个部分展开。得出:第一,定义越来越简洁,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加强,同时也更多地考虑到概念的可接受程度。第二,引入方式越来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还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第三,平面解析几何部分内容的例题逐渐增多,而习题量相对减少并趋于稳定。教材的示范性变强;习题的设置也更加合理,不仅有小节后的练习以及习题,还有章习题、复习题等。第四,教材应用性方面有所加强。第五,教学目标要求越加丰富,除了传统的“双基”要求,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思想方面(能力、过程、思想方法价值观等)的目标日益体现在教材编写中。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对教科书中平面解析几何内容的编写或教学上给出一些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过程的不足提出一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彩云[9](2019)在《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1902-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如柏拉图所言,数学是从现实世界到理念世界的桥梁,图是用思维把握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工具。造型艺术中的设计图、各种工程中的设计图和数学中的图或图像,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其出发点都是作图,这就决定了几何作图的极端重要性。作图是一种掌握技能、养成习惯、锻炼思维和培养能力的过程。自1607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被译介到中国以来,逐渐地改变了中国的数学教育,中国人对几何作图有了崭新的认识。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几何作图已成为中小学数学教育乃至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及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为研究对象,以数学教育史为背景和视角,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将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1902-1949年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依照国家政体的变革、教育史上的大事件及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分为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5)、民国后期(1936-1949),旨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1902-1949年间的发展脉络,总结其发展特点,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力求为当今的几何教育及几何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从如下六个部分展开论述,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一、清末时期(1902-1911)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这一时期,学制初创,新式的学堂亟需与之相匹配的、合用的教科书,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种类有引进、翻译、编译、自编四种形式,出版发行的总数超过20种,涉及的出版机构有13家,编撰者有20多位,在今日看来,可谓“百花齐放”。这些教科书风格迥异地表现出两种派系的各自风貌,国人自编本和非自编本透露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即使是来自不同国家的非自编本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该时期从自编本和非自编本中选取了由孙钺自编的《最新中学教科书用器画》,闫永辉编译自日本的《新式中学用器画》,张廷金、余亮翻译自英国的《中学应用几何画教科书》为例,从教科书编撰理念、编排形式、内容结构、名词术语等维度进行了分析。二、民国初期(1912-1922)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这一时期政体发生了变革,教育制度开始影响几何作图教科书的发展,继清末之后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虽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质量更胜一筹。几何作图教科书在进入课堂以后经历实践的考验和淘汰,基本实现了从清末引进、翻译、编译到自编的嬗变。自编教科书的编撰能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在进入课堂后更深入人心,促进了几何作图的教学,也实现了其创新发展。本章在阐述教育制度及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出版的,在当时影响较大、再版次数较多、使用周期较长、着名出版社出版的,由黄元吉编撰的《共和国教科书用器画》、王雅南编撰的《新制用器画》、求是学社编撰的《新撰平面几何画法》进行了多个维度的考察。三、民国中期(1923-1935)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1922年的“新学制”颁布后,随之新的教育规章制度出炉,在1923颁布的《中学算学课程纲要》中出现了几何作图教学的具体要求,1929颁布的《中学算学暂行课程标准》亦然,1932年颁布的《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中更有“在教授图形相关性质时与图画科联络或宜与用器画取得联系”、“几何作图题,要用器画好,力求整洁”等明确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编撰、出版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繁荣发展。该部分在阐述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出版的,在当时使用周期较长、影响较大、特色鲜明的,由冯编撰的《应用用器画教科书》、王济仁编撰的《平面立体几何画法》、薛德炯编译的《用器画法平面几何之部》和《用器画法立体几何之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四、民国后期(1936-1949)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1936-1949年间又进行了三次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其中对几何作图的要求更详细、更具体。1937年抗战的爆发使得国民政府借机成立了“七联社”及后来的“十一联社”,结束了清末以来40多年教科书市场自由竞争的局面,实现了教科书的国定制,产生了国定本教科书。这对此时期的几何作图教科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导致仅有商务印书馆一家出版了几何作图教科书,还是针对职业学校编撰的。故此,该部分在概述当时社会背景和数学课程标准中几何作图的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使用和出版的,由朱铣、徐刚合编的《平面几何画法》、《立体投影画法》、《简易透视画法》和王品端编撰的《平面几何画法》、《投影画法》进行了考察。五、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该部分又分为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分初中和高中;二是几何教科书外的作图研究,首先对该时期期刊论文中几何作图研究进行整体梳理,然后以着名数学教育家傅种孙为代表对其几何作图思想进行了个案分析。以期从侧面揭示影响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的因素。六、结论。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归纳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诸多特点;其次,分析了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建设和发展的因素;再次,提炼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最后,提出了继本研究之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解决了如下三个问题:第一,以1902-1949年为时间域,探讨了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的发展历程。第二,根据各学制、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及教科书审定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几何作图教科书的编写背景、编撰理念、编写体例、编排形式、内容结构、名词术语、几何作图典型案例等方面逐一进行考察,总结了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宏观和微观特点。第三,考察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内容,从侧面揭示了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的因素。

张丽萍[10](2016)在《圆锥曲线切线的若干统一性质及其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圆锥曲线是高考数学的核心内容,而与切线有关的圆锥曲线问题又是一个难点。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与切线相关的问题。学生在求解这类问题时,由于所了解的性质太少,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复杂的计算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本文通过阅读圆锥曲线鼻祖阿波罗尼奥斯的经典着作《圆锥曲线论》,整理并用现代解析几何的方法证明了与圆锥曲线切线相关的两类统一的基本性质,这些基本性质主要是切线和其他概念,例如纵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在众多复杂的统一性质中选取了三组与调和比相关的统一性质,并指出这些性质之间的联系。结合高中数学的实际情况,本文以直径上的调和比性质为例,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提出在教学中通过归纳、类比,从最基本的圆锥曲线圆出发,引导学生将圆的性质推广到其他圆锥曲线上,开阔学生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统一美。同时,本文将阿波罗尼奥斯所给出的圆锥曲线方程与斜角坐标系理论结合,提出建立斜角坐标系来证明圆锥曲线相关性质的一种方法。本文提出的圆锥曲线切线的统一性质,同时也可作为解析几何命题的素材,对于教师、学生以及命题人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如何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学史融入导数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 HPM的相关研究
    2.2 导数的相关研究
    2.3 历史发生原理
    2.4 微积分的历史
3 研究方法
    3.1 行动研究
    3.2 访谈
    3.3 问卷调查
4 融入数学史的导数教学设计
    4.1 融入数学史的导数概念教学设计
    4.2 融入数学史的导数应用教学的教学设计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访谈结果与分析
    5.2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统计表
附录2 2004-2011年浙江高考数学卷中的导数问题
附录3 关于导数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4 关于导数的几何意义的教学反馈的访谈提纲
附录5 关于切线概念的问卷调查
附录6 关于导数教学的教学反馈
附录7 关于导数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问卷调查
附录8 关于导数教学的访谈记录
附录9 关于导数的几何意义的教学反馈的访谈记录
致谢

(2)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认知水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主要术语界定
    1.5 创新点与局限性
2 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背景
        2.1.1 皮亚杰几何认知发展理论
        2.1.2 范希尔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研究对象的认知水平的研究
        2.2.2 关于研究方法的认知水平的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框架
        3.2.1 教材分析
        3.2.2 课程标准分析
    3.3 小结
4 结果与分析
    4.1 2011 版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水平分析
        4.1.1 “图形的性质”内容分析
        4.1.2 “图形的变化”内容分析
        4.1.3 “图形与坐标”内容分析
        4.1.4 小结
    4.2 2001 版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水平分析
        4.2.1 “图形的认识”内容分析
        4.2.2 “图形与变换”内容分析
        4.2.3 “图形与坐标”内容分析
        4.2.4 “图形与证明”内容分析
        4.2.5 小结
    4.3 数学教材分析
        4.3.1 “图形的性质”内容分析
        4.3.2 “图形与变换”内容分析
        4.3.3 “图形与坐标”内容分析
        4.3.4 教材水平小结
        4.3.5 教材中按知识点引进顺序所呈现的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4.4 2001 版、2011 版数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教材几何内容的水平比较
        4.4.1 “图形的性质”部分比较
        4.4.2 “图形的变化”部分比较
        4.4.3 “图形与坐标”部分比较
        4.4.4 各水平知识点所占比例比较分析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1.1 2011、2001 版课程标准及教材相比,知识点水平大致相同
        5.1.2 人教版教材中认知水平 3 和 4 的知识点大部分集中在八年级
    5.2 建议
        5.2.1 给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5.2.2 给教师的建议
        5.2.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3)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时间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1.2.1 时间范围
        1.2.2 “高级中学用解析几何学教科书”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肇始(1893-1901)
    2.1 解析几何学发展简介
    2.2 早期传入的解析几何学知识
    2.3 《代形合参》——中国第一本解析几何学教科书
        2.3.1 原着作者与译者简介
        2.3.2 《代形合参》的版次以及前人关于其底本的论断
        2.3.3 《代形合参》与《代微积拾级》非同一底本
        2.3.4 解析几何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
        2.3.5 《代形合参》的内容分析
        2.3.6 《代形合参》的编排特色
    2.4 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
    2.5 学校的解析几何学教学
第3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初步发展期(1902-1921)
    3.1 数学教育制度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
        3.1.1 清末新式教育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02-1911)
        3.1.2 新教育宗旨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12-1921)
    3.2 汉译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开始兴起
        3.2.1 翻译英美与转译日本教科书
        3.2.2 教科书翻译群体简介
    3.3 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确立
        3.3.1 1902 -1911年教科书的审定
        3.3.2 1912 -1921年教科书的审定
    3.4 个案分析——以《温特渥斯解析几何学》为例
        3.4.1 原作者与译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主要内容
        3.4.4 知识呈现方式
        3.4.5 名词术语
    3.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02-1921)
        3.5.1 翻译版本的“多样化”
        3.5.2 教科书章节结构差异较大
        3.5.3 编排形式及数学符号完全西化
        3.5.4 坐标法使用的“多样化”
        3.5.5 高中几何教科书中渗透“圆锥曲线”内容
第4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转型期(1922-1936)
    4.1 “壬戌学制”下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
        4.1.1 “课程纲要”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23年)
        4.1.2 “暂行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29年)
        4.1.3 “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课程的规定(1932与1936年)
    4.2 “壬戌学制”下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
        4.2.1 “课程纲要”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23年)
        4.2.2 “暂行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29年)
        4.2.3 “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32与1936年)
    4.3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审定情况
        4.3.1 自编教科书的兴起
        4.3.2 汉译教科书以《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主
        4.3.3 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4.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编译者简介
        4.4.1 以留学回国者及大学教师为主
        4.4.2 中学教师人数较少
    4.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典型个案分析
        4.5.1 自编教科书个案——以《复兴高级中学解析几何学》为例
        4.5.2 汉译教科书个案——以《斯盖尼三氏新解析几何学》为例
    4.6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22-1936)
        4.6.1 教科书章节结构基本定型
        4.6.2 自编本内容在遵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增删
        4.6.3 大多使用“直角坐标”,极少数以“斜坐标”为主
        4.6.4 高中代数、几何教科书中出现“直角坐标”、“圆锥曲线”内容
第5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建设之成熟期(1937-1949)
    5.1 教育制度与解析几何学课程设置
        5.1.1 “修正与六年制课程标准”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41年)
        5.1.2 “修订课程标准”中解析几何学的课程设置(1948年)
    5.2 教育制度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
        5.2.1 “修正与六年制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41年)
        5.2.2 “修订课程标准”对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的规定(1948年)
    5.3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审定情况
        5.3.1 自编教科书数量略有减少
        5.3.2 汉译《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数量增加
        5.3.3 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5.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编译者简介
        5.4.1 以大学教师为主
        5.4.2 中学教师人数增加
    5.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典型个案分析
        5.5.1 自编教科书个案——以《新中国教科书高级中学解析几何学》为例
        5.5.2 汉译教科书个案——以《斯盖二氏解析几何学》为例
    5.6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特点分析(1937-1949)
        5.6.1 教科书章节结构成型
        5.6.2 自编教科书内容相较课程标准有删减
        5.6.3 基本统一使用“直角坐标”
        5.6.4 “圆锥曲线”、“直线与圆”等着作出现
        5.6.5 解析几何学题解大量出现
第6章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内容的演变
    6.1 研究对象
    6.2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内容编排的比较
        6.2.1 “圆锥曲线”内容在教科书中的整体编排
        6.2.2 “圆锥曲线”中知识点的编排
    6.3 解析几何教科书中“圆锥曲线”概念表述之演变
        6.3.1 “圆锥曲线”概念定义方式之演变
        6.3.2 “抛物线”概念定义方式之演变
        6.3.3 “椭圆”概念表述方式之演变
        6.3.4 “双曲线”概念表述方式之演变
        6.3.5 “圆锥曲线”及其概念编排形式之比较
    6.4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作图法之比较
    6.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中“圆锥曲线”特点分析
        6.5.1 关于“圆锥曲线”的定义问题
        6.5.2 抛物线、椭圆与双曲线的排序问题
        6.5.3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给出方式与出现的时间问题
        6.5.4 “极坐标”与“圆锥曲线”的编排顺序问题
第7章 结论
    7.1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整体特点
        7.1.1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多样化
        7.1.2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滞后性”
        7.1.3 自编解析几何学教科书以平面解析几何为主
        7.1.4 解析几何学教辅的出现对教科书的补充
        7.1.5 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编排的特点
    7.2 影响解析几何学教科书演变的主要因素
        7.2.1 外部因素
        7.2.2 内部因素
    7.3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与启示
        7.3.1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意义
        7.3.2 清末民国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的启示与借鉴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空间与图形课程内容的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科书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章 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改革现状
    一、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课程目标及内容特点
    二、《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标准
第四章 关于教科书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线索的分析
    一、四个版本教科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编排体例
    二、四个版本教科书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内容的课程难度计算
    三、四个版本教科书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内容的课程难度分析
第五章 关于教科书空间与图形领域逻辑线索的分析
    一、四个版本教科书图形与证明的共同点分析
    二、四个版本教科书图形与证明的各自特色分析
    三、关于图形与证明设计编写的思考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改进当前初中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研究的需要
        1.1.2 数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1.1.3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内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内容的研究
        2.1.1 基本情况分析
        2.1.2 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内容的整体研究
        2.1.3 对具体概念及其标准方程的课时教学研究
    2.2 国外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内容的研究
        2.2.1 教辅材料对“圆锥曲线”模块内容的编排方式
        2.2.2 对具体概念教学的处理或建议
    2.3 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文献述评
        2.3.1 相关文献的共同特点
        2.3.2 仍需解决的四个关键教学问题
    2.4 问题驱动教学理论简介
        2.4.1 问题驱动与数学教学
        2.4.2 合适的问题与适当的情境
        2.4.3 问题驱动、问题链与问题解决
        2.4.4 问题驱动教学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发生教学法的关系
        2.4.5 问题驱动数学教学的内涵
第3章 “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及其教学启示
    3.1 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
        3.1.1 圆锥曲线的起源
        3.1.2 圆锥曲线与欧几里得几何
        3.1.3 圆锥曲线与解析几何
        3.1.4 圆锥曲线与射影几何
        3.1.5 圆锥曲线与线性代数
    3.2 历史的启示
        3.2.1 圆锥曲线的各种定义
        3.2.2 圆锥曲线的不同方程表示形式及意义
        3.2.3 圆锥曲线历史对教学的启示
第4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材内容分析
    4.1 课程标准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要求
        4.1.1 课时安排与单元教学目标
        4.1.2 单元教学建议
    4.2 教材内容分析
        4.2.1 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
        4.2.2 栏目设置
        4.2.3 章节引入方式
        4.2.4 概念与性质的呈现方式
        4.2.5 章末回顾
    4.3 教材编写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分析
        4.3.1 数学探究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
        4.3.2 数学建模与应用意识的培养程度
        4.3.3 数学文化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情况
        4.3.4 概念的特性与统一性之间的联系
    4.4 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
    5.1 基于历史和教材内容重构教学
        5.1.1 教学重构的整体框架及思路
        5.1.2 四个关键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5.2 具体课时安排与教学设计
        5.2.1 具体课时安排
        5.2.2 具体课时教学设计
第6章 四个概念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6.1 四个概念课的教学流程结构图
    6.2 教学实现了空间截线定义与平面轨迹定义的融合
    6.3 教学揭示了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四种曲线的内在联系
    6.4 教学反馈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1.1 实现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重构
        7.1.2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课时教学设计
        7.1.3 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研究范式
        7.1.4 丰富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有助于促成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7.2.2 有助于促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学会“数学地思考”
        7.2.3 对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7.3 研究展望
        7.3.1 教学实验的范围需进一步扩大
        7.3.2 教师的素养及教学观对教学的影响研究
        7.3.3 教学案例的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其余课时的教学设计
    附录2:四节概念课的PPT教案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谈单元教学的备课——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单元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单元教学备课研究
二、第1课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
    1. 探究平面内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 归纳总结
    3. 习题研究
三、第2课时: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1. 切线的定义
    2. 剖析切线的定义,建构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基本性质
    3. 切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定理的应用
    4. 归纳总结
四、第3课时:过已知点作圆的切线,切线长定理,三角形内切圆
    1. 回忆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探讨过一点作已知圆的切线的方法
    2. 研究切线长定理
    3. 研究三角形的内切圆
    4. 本单元教学回顾与总结

(8)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平面解析几何”部分演变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文献综述
第2章 教材的整体演变
    2.1 平面解析几何内容演变
        2.1.1 平面解析几何内容简介与变迁情况
        2.1.2 平面解析几何内容所占课时的比较
        2.1.3 平面解析几何内容变迁的影响因素及其合理性
    2.2 平面解析几何呈现方式的演变
        2.2.1 平面解析几何体例
        2.2.2 平面解析几何栏目设置
第3章 教材的具体演变
    3.1 “直线和圆”核心内容的变迁
        3.1.1 倾斜角和斜率部分的变迁
        3.1.2 直线的方程部分的变迁
        3.1.3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变迁
        3.1.4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的变迁
    3.2 圆锥曲线的变迁
        3.2.1 椭圆的比较
        3.2.2 双曲线的比较
        3.2.3 抛物线的比较
        3.2.4 圆锥曲线的统一性及其应用的比较
        3.2.5 HPM视角下圆锥曲线部分教材编写设计
第4章 总结语
    4.1 教科书中平面解析几何内容演变的特点
    4.2 教科书中平面解析几何内容编写的建议
    4.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研究中的主要教科书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过程与思路
    1.7 创新之处
第2章 清末时期(1902-1911)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2.1 背景
    2.2 学制初定及教科书编写
        2.2.1 清末学制的初定
        2.2.2 教科书编写概况
    2.3 个案分析
        2.3.1 孙钺编《最新中学教科书·用器画》
        2.3.2 闫永辉编《新式中学用器画》
        2.3.3 张廷金、余亮译《中学应用几何画教科书》
        2.3.4 个案教科书内容分类量化比较分析
        2.3.5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2.3.6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民国初期(1912-1922)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3.1 背景
    3.2 教科书审定及编写
    3.3 个案分析
        3.3.1 黄元吉编《共和国教科书·用器画》
        3.3.2 王雅南编《新制用器画》
        3.3.3 求是学社编《新撰平面几何画法》
        3.3.4 个案教科书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3.3.5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3.3.6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民国中期(1923-1935)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4.1 教育制度
        4.1.1 背景
        4.1.2 课程纲要中对作图的要求
    4.2 教科书审定及编写
    4.3 个案分析
        4.3.1 冯编《应用用器画教科书几何画》
        4.3.2 王济仁编《平面立体几何画法》
        4.3.3 薛德炯编《用器画法平面几何之部》、《用器画法立体几何之部》
        4.3.4 个案教科书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4.3.5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4.3.6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民国后期(1936-1949)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
    5.1 教育制度
        5.1.1 背景
        5.1.2 课程标准中对作图的要求
    5.2 教科书审定及编写概况
    5.3 个案分析
        5.3.1 朱铣、徐刚编《平面几何画法》、《立体投影画法》、《简易透视画法》
        5.3.2 王品端编《平面几何画法》、《投影画法》
        5.3.3 个案教科书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5.3.4 个案教科书作图题比较分析
        5.3.5 个案教科书名词术语比较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
    6.1 初中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
        6.1.1 清末时期以《普通教育几何教科书·平面之部》为例
        6.1.2 民国初期以《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为例
        6.1.3 民国中期以《现代初中教科书》为例
        6.1.4 民国后期以《实验几何学》为例
    6.2 高中几何教科书中的作图
        6.2.1 清末时期以《最新中学教科书几何学·立体部》为例
        6.2.2 民国初期以《共和国教科书·立体几何》为例
        6.2.3 民国中期以《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几何学》为例
        6.2.4 民国后期以《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立体几何学》为例
    6.3 几何作图研究
        6.3.1 期刊论文中的几何作图研究
        6.3.2 着名数学教育家几何作图思想—以傅种孙为例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1902-1949年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特点
        7.1.1 宏观特点
        7.1.2 微观特点
    7.2 影响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的因素
        7.2.1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2.2 教育制度、课程标准、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影响
        7.2.3 教科书编撰者群体的影响
    7.3 启示与借鉴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案几何作图教科书目次
附录2 个案中学几何教科书目次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圆锥曲线切线的若干统一性质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圆锥曲线论》概述
    2.2 《圆锥曲线论》中相关概念
    2.3 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方程
    2.4 切线方程与切点弦方程
    2.5 调和比与调和点列
第三章 圆锥曲线切线的若干统一性质研究
    3.1 基本性质
        3.1.1 顶点处的切线与纵线和直径的关系
        3.1.2 切点弦与直径
    3.2 调和比性质
        3.2.1 直径上的调和比性质
        3.2.2 定切线交点的非直径上的调和比性质
        3.2.3 定切点弦中点的非直径上的调和比性质
        3.2.4 调和比性质在高考和竞赛题中的体现
第四章 圆锥曲线切线统一性质的教学设计
    4.1 圆锥曲线切线统一性质的教学建议
    4.2 圆锥曲线切线统一性质的教学案例
第五章 斜角坐标系下切线性质研究举例
    5.1 斜角坐标系理论
    5.2 斜角坐标系理论在圆锥曲线切线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如何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史融入导数教学的行动研究[D]. 王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2]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认知水平比较研究[D]. 任芬芳.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3]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解析几何学教科书研究[D]. 张美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4]空间与图形课程内容的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为例[D]. 李寒月.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5]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D]. 王海青. 广州大学, 2019(12)
  • [6]谈单元教学的备课——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单元教学为例[J]. 李庾南. 中国数学教育, 2020(17)
  • [7]如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J]. 陈龙,林勇地.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9(32)
  • [8]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平面解析几何”部分演变研究(1949~2016)[D]. 周加中.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9]中国中学几何作图教科书发展史(1902-1949)[D]. 张彩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10]圆锥曲线切线的若干统一性质及其教学研究[D]. 张丽萍. 西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如何证明一条线与圆相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