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教育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初探——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沈歆[1](2021)在《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 ——以莲都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为我国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指明了方向,对促进各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政府承担着公共产品供给、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职能。而县域政府是最基础的政府管理层级,同时也承担着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责任。县域政府在职能上所发挥的作用,一定程度反映在本县域的财政支出结构上。因此,构建服务型县域政府,需在财政支出结构上紧跟步伐,及时优化调整出适应本县域服务型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才能更好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本文选取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为研究方向,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后工业社会理论、县域政府职能结构重心位移理论,选取丽水市莲都区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三方面实现创新,探究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促进莲都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积极消除莲都区财政支出所存在的核心问题以及不合理的扰动因素,从而推动莲都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为我国其他相似县域政府财政支出优化改革提供参考。本文首先通过梳理我国县域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总体概况,得出我国县域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县域财政支出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随后通过莲都区2015年到2019年财政支出数据对比分析,得出莲都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存在的四方面问题: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范围科学性有待加强、莲都区行政成本过高效率不够、旅游业与涉农服务管理投入失衡、民生支出中社会保障服务投入不足。主要原因为:政府职能转变期支出调整滞后、行政成本控制严格性有待加强、涉农服务投入与农旅联动发展认知不足、社会保障服务范围受限且相关机制不健全。通过对美国科罗拉多州、英国威尔士、北京市密云区等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总结归纳出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过程中应重点优化政府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机制,同时需重视长期地域产业发展与融资规划的启示。最后,结合莲都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与现实原因,本文总结出莲都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针对性优化建议:一是优化服务型政府职能下的财政支出科学化收支管理;二是服务型政府职能下提高行政效率;三是结合本地域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服务事业与管理的基础比重;四是增加服务型支出中民生支出比重。
陈亚如[2](2020)在《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与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河南省政府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为了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但这仍然无法满足高校庞大的财政支出需要。财政资金的使用应建立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目前高校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有待进一步提升。自高校扩招以来,建校数量不断增多,扩建规模不断增大,对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倒逼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扩大和支出结构的变革。客观审视不断扩大的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认为绩效低的主要问题在于高校软硬件规模过度扩张、高校之间同质性资源重复建设、图书馆与资料室等社会性资源利用率低和人才资源不能有效发挥等,诸多问题导致高校资源存在巨大浪费,进而造成财政教育支出效率低下。为了提升该效率,很多高校都进行了资源整合,河南省也采取撤销、合并、转型、共建共享和归口管理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高校资源整合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有正向影响,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减少高校财力与人力的不足,节约财政资金成本,进而提升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绩效。为了衡量高校进行资源整合提升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水平,本文基于实践调研从高校资源整合角度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情况进行研究,阐述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的方式、内容、分析资源整合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过程中高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资源整合力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整合政策保障缺乏;二是资源整合意识不强;三是资源归口整合机制不完善。其次,本文通过逻辑分析法分析高校资源整合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作用机理,从资源投入维度、资源管理维度、资源配置维度和资源产出维度四个维度分析资源整合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作用机理。再次,本文依据资源投入维度、资源管理维度、资源配置维度和资源产出维度四个维度建立基于资源整合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功效系数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以河南省五所高校为例对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得出郑州大学(A)80.11分、河南大学(B)77.68分、河南科技大学(C)75.63分、河南农业大学(E)74.69分、河南师范大学(D)73.73分,说明基于资源整合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处于一般或一般靠上水平,需继续加大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也验证了第四章资源整合力度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的结论。同时,资源配置绩效和资源管理绩效的权重分别为0.42和0.33,所占权重比较大,表明高校资源整合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绩效和资源管理绩效进而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最后,根据对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情况的研究和对本文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基于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建议。
吴潇远[3](2020)在《县级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状况与完善对策 ——以浙江省A县为例》文中指出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事业,我国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资源支持其发展,据统计,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总量比重已连续第7年保持在4%以上,伴随着巨大的投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财政教育支出的使用绩效愈发引起各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是财政支出绩效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县级教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肩负着基础教育的重任,县级教育质量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县级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浙江省A县财政教育支出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教育质量有效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着资源浪费、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低等的情况,因此围绕A县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的研究,探索优化当地教育资金配置的路径,对于地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财政平稳运行及社会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提高县级财政教育支出绩效为研究目标,分五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节主要介绍论文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节介绍了本文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三章节展开A县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实证工作,实证分析分别从投入绩效、配置绩效、产出绩效和效益绩效四个方面进行。第四章节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A县财政教育支出绩效中的问题。第五章节以发现的问题为基础,针对性地提出优化A县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对策。本文在A县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研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为:一是当地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且增长不稳定。二是财政教育支出的分配结构不合理,主要流向人员经费。三是当地财政教育支出的产出水平不高,万元教育经费培养学生数下降、师资紧缺。四是财政教育支出对当地经济发展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但对就业率及生育率的影响不显着。本文对提高A县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A县应加大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加强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统筹整合,并拓宽教育资金来源。二是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压减教育部门基本支出。三是提升县域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四是构建教育绩效评价监督体系,深化绩效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和加强教育绩效管理监督。
陈玲[4](2020)在《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程度的重要判断依据。高等教育财政是21世纪以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以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关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果将有效增强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高校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因此,研究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具有现实意义。与过去的宏观研究不同,本文选取一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其第二课堂数据积累时间长、数据类型丰富、个体覆盖完全,从校本微观视角着眼,将不易区分及观测的财政投入以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替代,以普通授课类、申报-审批类、时长转换类三种学分获取模式为自然划分,选取相应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具体效果,给出改善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着眼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断点回归法、双重差分法等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财政投入作用到第二课堂讲授及活动类课程后,学生参与经费充足、管理科学的平台课程,诸如思想引导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国际培养平台课程,对其第一课堂学习、知识应用、能力成果的取得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校园文化平台的修习有利于学生结识朋辈、锻炼社会化能力,但由于财政投入分散、课程众多,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一定程度的挤出;社团活动平台的修习与学生综合测评和继续深造正相关;就业创业平台因社会资源介入,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显着相关性,与学生奖学金获得的等级呈负相关关系。第二,财政投入作用到第二课堂申报-审批类科研立项课程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未对学生科研相关学业成就产生预期的正向效果。相反,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显示,学生获得了科研资助、参与了科研立项并未提高其科研产出,还反而降低了他们读研和出国深造意愿。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这一现象主要是由科研经费向学生投入不足、科研经费向指导教师投入不足、科研相关辅助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第三,财政投入作用到学生志愿服务类课程后,对学生第一课堂成绩和就业质量有正向影响。具体来说,财政投入支持的激励政策使受到影响的学生平均比未受到影响的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增加70.613小时,学年平均积点增加0.033,就业质量提升0.343。另外,本文发现志愿服务对学生团队能力培养有正面作用,对个人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供给不足;在学生小我责任感、大我责任感以及综合责任感的培养上,如果以每增加10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为衡量单位,综合责任感、小我责任感和大我责任感的评分以5分制为计,将分别增加0.3、0.3和0.2,显示出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价值。最后,本文以研究发现为依据,提出三项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一是突出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价值取向,梳理好以财政投入为基础的目标体系,巩固和创设更多优质项目,科学设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默认设置”;二是构建范围延展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标准,建立稳态前提下的核心标准、轮动前提下的支撑标准、开放前提下的环境标准;三是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财政投入效果综合评估体系,施行科学评估体系,设置评奖评优激励,增强舆论宣传引导。
吴瀚[5](2019)在《分级管理视角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而形成了中央属高校与地方属高校两类高等学校。分级管理体制实质上是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权力下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投资的积极性。分级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分级财政支出,中央属高校资金充裕,集中地区优势资源,加之政策扶持等原因,与地方属高校差距日益扩大。分级管理体制也衍生出中央属高校和地方属高校在社会认同方面的差异。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这一方案不仅再次强调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也是打破中央属高校与地方属高校阶层藩篱的一次创造性尝试。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运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剖析了高等教育分级管理体制的发展脉络、当前中央属高校与地方属高校的财政支出情况及其引致的社会效应,旨在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分级管理制度下两类财政支出的政策建议。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以高等教育分级管理为视角,分析了各主体在争取资金时的行动逻辑,反思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安排,通过实证检验,测度在高等教育财政分级管理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在经济增长效应、城乡收入差距效应和高校运营效率效应三个维度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模式,设计优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策略,提出合理有效的政策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九章进行阐述:第一章绪论,分析了分级管理视角下研究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现实背景和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构建全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国内外涉及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文献进行梳理分类,从高等教育政府管理方式研究、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差异研究和高等教育资金效应研究三个角度进行归纳,树立本文研究视角。第三章分析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财政分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归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理论依据,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四章以分级管理视角,从高等教育政策演进、当前政府间高等教育支出责任安排、分级管理体制下的主体决策逻辑以及分级管理制度引致的效应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机制,为下文测度分级财政支出社会效应打下基础。第五章对我国各省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基本情况和各地区中央属高校与地方属高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区域经济增长反映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率维度的社会效应,探究分级管理带来的两类高校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异质性。第六章对各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各地区高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预算经费差异,并采用基尼系数测度了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央属高校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地方属高校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差异化影响。第七章以财经类高校为研究对象,考察中央属高校和地方属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差异,选取巡视组巡视作为考察两级政府监管的虚拟变量,以此考察分级监管对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显着影响。第八章借鉴了美国、德国、瑞士、日本、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分权模式,从扩大地方行政自主权、两级政府合作、财政绩效拨款设计和结合地区民族特点等多个角度,对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提供借鉴。第九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从继续推进“双一流”建设、西部扩围“省部共建”高校、切实贯彻绩效拨款机制、完善高等教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等几个角度,提出优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有效策略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央政府采取“占领高点”策略稳定高等教育体系,但选择中央属高校时存在地区不均衡的问题,且对中央属高校的大量财政扶持,使地方政府与地方高等学校具有强大的扩大可支配资金的诉求,从而地方属高校采用扩大招生的方式和通过借贷进行高校的投入和建设的方式发展壮大,而要求中央政府进行兜底。然而,地方高校因财政能力差异,其社会影响力很难媲美中央属高校。第二,分级管理体制下,地方属高等学校财政支出比中央属高等学校财政支出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更为显着的正向影响,原因包括:(1)各地区地方属高校数目较多,培养人才的数量也相对较多,地方属高校的财政支出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2)各地区地方属高校培养的人才比所在地区的中央属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地区锁定效应”,即地方属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更多的选择在其大学所在地寻找工作,而中央属高校培养的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具有更强的内在时滞,即中央属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更多的选择继续深造或选择研究类行业进行就业,人力资本的深化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表现出较强的时滞;(3)地方属高校比中央属高校具有更强的集群效应,易于形成“大学城”,地方政府对地方属高校的财政支出可能出现规模经济,而中央属高校一般集中了当地的优势资源,中央属高校财政支出可能引致了当地政府的一些政策扶持,而有些政策牺牲了当地政府的短期利益,如在其他领域的财政支出,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央属高校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将办学自主权下放给地方政府这一举措,确实有效提升了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但是地方高校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仍然较小。此外,中央属高校分布区域不均衡,其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优势明显,中央属高校对所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额外的贡献。第三,在分级管理体制下,短期内,中央属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比地方属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在缩小区域城乡人均收入差异方面,更为有效,原因包括:(1)中央属高校集中了优势资源,切实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深化作用较为明显,其培养的学生更加具有社会竞争力,而地方属高校资源相对有限,与中央属高校提供的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差异,因中央在高等教育领域放权给地方,地方政府和高校更侧重高等教育政策的“普惠性”,人力资本重广化而轻深化;(2)中央属高校入学机会更为公平,具有更强的“英雄不问出处”的属性,无论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的生源,均能提供相对公平的升学路径,而地方属高校融资途径较为单一,为保障自身发展,其资金来源除财政外,更为仰仗其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如学费),势必增加农村家庭学生的负担,较之中央属高校,其机会公平度相对较低;(3)中央属高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较高,各中央属高校的异质性差异较小,培养的学生差异也相对较小,而各地区地方属高校教学质量差异较大,学校类型具有重大差别(专科、普通本科、重点本科等),教学层级差异也较为明显,导致地方属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对缩小当地城乡人均收入差异的作用有限。长期来看,我国自施行高等教育分级管理以来,地方属普通高校财政支出对缩小城乡人均收入差异的贡献度比中央属普通高校财政支出的贡献度高,分级管理起到了普惠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第四,分级管理体制下,从2015-2017年度财经类样本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来看,中央属高校与地方属高校相比,存在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现象,巡视组巡视作为对两类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突击检查”,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高校运行的行政干预,会使高校在资金使用方面变得十分谨慎,这是政府管制对资金使用效率造成负向影响的重要原因。与已有研究成果比较,本文可能存在以下创新点:创新一:现有关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并未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类型加以区分。中央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所培养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科研水平均有一定差异,二者对所在区域的影响也必然存在差异。本研究将两类财政支出进行拆分,考量二者对所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而反映当前高等教育政府分级管理制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创新二:现有研究在考量高等教育资金使用效率时,所选样本多为某一区域内高校或教育部直属高校,但是当研究样本为某一区域内高校或教育部直属高校时,其所设置的学科差异较大且产出成果可比性相对低,校际绩效评估结果说服力不强。本文选择财经类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规避上述问题,且财经类高校也因高等教育政府分级管理体制,存在中央属高校与地方属高校,能够直观的反映不同隶属关系的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差异,加入两级政府巡视监管的相关指标,测度政府监管对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唐笑楠[6](2018)在《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受益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1978年至今的30多年间,职业教育已经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成为衔接义务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还在各行各业的技术生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教育的“公平正义”成为关注的主要方面,公平性是教育质量提高的根基,可以更有效的解决严峻的教育改革和收入分配等问题。为了敦促公平正义程度的提升,政府运用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地区教育进行干预,在政府的区域教育均等化大目标下,县域的中职教育公平性尤为重要。故本文从此角度出发,对受专项转移支付影响的公共教育支出进行受益归宿分析,从而判断各地区群体间的受益受损情况。本文选取浙江省(不含宁波)各县市为研究范围,中职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为研究对象,采用受益归宿分析方法,讨论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受益归宿情况。通过文献综述法、受益归宿分析法、构建集中系数与集中曲线并运用计量等方法分析地方政府中职教育的受益公平程度,从而为中职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第一章对中职教育现状、中职专项转移支付的情况、受益归宿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概括;第二章是对理论梳理和受益方法价值指标及衡量标准的确定;第三章对浙江中职教育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的考察。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分析,从而引出论题:县级中职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是否起公平正义的效果。故本文通过国内外先进的受益归宿法分析,从平均受益和边际受益两方面分别比较转移支付的公平效果,并在第五章分析政府教育投入因素中转移支付对其是否产生“挤出效应”,并总结不公平的原因。通过上述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如下:转移支付的投入对县级各经济状况不同地区的中职教育起到正义效果,但效果不明显。上级政府下放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可以影响地方教育公平程度,并且导致各级别经济群体间出现受益受损的不同状况:中间收入组和次高组无论是在平均受益还是边际受益中都属最大受损者;高收入组别在平均受益归宿方面受损,但在边际动态变化中受损程度缩小,享受转移支付份额的边际增长程度在增加;较低收入组别整体情况均属于最大受益者,只是其边际增长变化越来越缓慢,会影响公平正义效果。平均受益分析和边际受益分析的大致变化情况相似,变化程度略有不同。虽然转移支付还是会对经济较差地区起到偏重调整,但是边际归宿效果并不明显。在专项转移支付的投入过程中会对地方政府教育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这也是引起不公平的原因之一。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深化“因素法”等方法的科学测算;明确学生补助各项目专项转移支付经费走向;因地制宜的改善转移支付体系。通过以上建议的提出,有助于发挥中职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公平正义效果。
刘颖[7](2017)在《充足、公平和效率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学前教育财政体系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关键子系统。但学前教育财政体系仍存在投入不足、分配不公、支出损耗过高等多种问题。2010年以后,我国各级政府推进了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机制改革,学前教育投入显着增长,但现有财政投入能否稳定、长效地支持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有质量,是否解决了久遭诟病的公平争议,是否最大化地实现了效益仍有待考察。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政策文本分析法,综合政策学、财政学、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充足、公平和效率三个维度考察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研究主要追问以下几个问题: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应然价值取向为何?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理念是否契合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要求?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三者的影响因素为何,如何发生作用?儿童权利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共品理论共同勾勒了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应然价值图景:以儿童为本、注重教育公平、追求充足投入、提高投入效率。因此,充足、公平和效率应为我国学前教育财政体系设计和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研究借助政策范式理论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经历了单位福利范式、市场化范式和社会投入范式萌芽三个阶段。在社会投入范式萌芽时期,在政策取向上出现了充足、公平和效率三者的渐强。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充足水平在2010年以后改善明显,但仍存在持续改善乏力、落后于世界多数国家、在教育体系中最薄弱、距离财政充足理想水平有较大差距等问题。财政横向公平也有所改善,但省际、县际差异不容忽视。公共财政资源向城市公办园集中的情况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财政城乡纵向公平有所改善,但还存在明显的“城镇中心”导向,公用经费的改善情况及公平状况都优于人员经费。省级财政中立的改善并不明显,人员经费的财政中立状况弱于公用经费。就机会公平而言,儿童家庭资本仍是影响幼儿进入公办园机会的重要因素。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效率不高,损耗严重,尤以规模效率最为突出。同时,近年来人员经费占比降低到不适宜的比例,已明显低于OECD所有国家。研究继而从学理上探索了在内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中影响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要素。理论上,内系统各要素通过作用于政府投入意愿、支出能力以及学前教育财政充足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来影响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外部系统的作用集中体现于“中国式分权”的经济上分权、政治上集权的体制、官僚制度、公共需求表达制度等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支出意愿、支出能力以及公共需求进入决策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影响。乡土社会成为当前经济分权和“自上而下”标尺竞争的文化根源,而根深蒂固的考试文化则成为地方官员准确认识学前教育价值的桎梏。就财政公平而言,研究认为,内系统和外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分散化、“城市中心”、以编制投入为主的既有投入体制是制约财政公平的重要制度原因;自利的地方官员在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下缺乏调整利益格局、进行制度创新的内在动机;支出层级过低、分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削弱了农村学前教育的财力基础;义务教育集权和“普九”锦标赛进一步挤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宏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差序格局下亲疏远近和地位等级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就学前教育财政效率而言,内系统的公共支出规模、支出要素结构、支出方式、资金拨付链条、财务信息的公开和监管机制、质量监测和问责机制都影响着财政效率。从外系统来看,弱化的公民参与机制和“中国式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激烈的横向竞争都不利于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从宏系统来看,“信任半径”较小,公共生活中缺乏诚实、节俭和合作也是增长交易成本的重要原因。研究以我国31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和A省样本(区)县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回归模型,对学前教育财政充足、财政公平和财政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研究。对财政充足的经验研究发现,财政的支出和收入分权程度对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作用基本为正;中央向省一级的转移支付,能够起到激励和“粘蝇板”的效应。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关键因素。居民偏好对公共财政支出决策的影响力有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政策对学前教育财政充足正向作用显着。对城乡纵向公平的经验研究发现,财政自主权的提高会降低公平程度。政府学前教育努力程度的影响显着为正。省一级城镇化对城乡学前教育公平起负向作用,教育城镇化可能降低省一级学前教育城乡生均经费支出差异。对财政综合技术效率的经验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学前教育支出效率的影响基本为负;政府学前教育努力程度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为负,投入仍沿着效率损耗路径展开;私人投入占比较高的地区,财政效率也较高。省一级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对财政效率影响为正。研究进一步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我国部分地区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经验,并最终提出了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建议。对学前教育财政充足而言,要通过立法确定学前教育权利、实现预算单列、确立底线标准来解决投入的合法性问题,综合采用内外部监督机制和政治、经济激励机制来解决政府投入的意愿问题;通过支出责任适度上移、分地区确立适宜的政府间分担责任来解决政府投入的能力问题;通过核算学前教育成本、明确公共财政分担比例、建立与需求挂钩的生均投入机制来解决投入的技术合理性问题。就学前教育财政公平而言,短期要做到弱势优先,兼顾“惠及人人”,长期需要实现“惠及人人”基础上的“弱势补偿”。通过新增普惠性资源向弱势群体聚集地区布局、向弱势群体优先开放来实现“弱势优先”;通过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确保入园资格无歧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对所有儿童经济可得和距离可得来实现惠及人人。在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上要利用生均经费拨款机制普及性分担基础成本,为弱势群体分担额外补偿成本;加强中央和省级统筹,实现对弱势地区的倾斜和补偿。就提高财政效率而言,要提高人员经费占比,确保财政资金配置到位,加强财政预算民主和预算管理、监督,完善绩效评估和问责机制。
杨元妍[8](2017)在《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关涉教师的自我认知与教师作为生态主体,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下与学校和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专业发展和与他人之间发展,实现教师自我主体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回归,创建和谐的教师自组织关系,教师合作文化以及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能有助于营造出和谐、稳定、平衡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一支适应高校发展的教师队伍。然而,从实践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着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术圈孤立导致专业知识超耐度失衡、生态承载力薄弱导致专业技能存在花盆效应以及道德层次不均导致师德境界参差不齐。因而,从生态视角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在生态的系统联系观、竞争发展观和平衡共生观三个维度下探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师德境界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教师在开放的生境中互利共生、达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具有显着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运用生态平衡的理论研究教师与人、教师与环境、教师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秩序,也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据法和案例分析法,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将教师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全面综合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以共生和谐为目标,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价值,以积极培养教师内在素养和以提高教师全面发展为目标,由此建构有特色的,能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专业发展理论。论文认为,根据生态的系统性、整体性、平衡性、共生性、创新性、发展性等特点,可以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要素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师德境界置于系统联系、竞争发展、平衡共生三个观察维度来探讨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内涵。论文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环境中,如果有较大的生态位差异,则他们的竞争就会小;反之,则竞争程度则越大。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在生态竞争的环境中,越能保持住彼此的联系,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因子彼此能够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在整个学术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从而激发教师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对于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论文通过对5所院校20名不同职称、不同年龄的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竞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外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就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三个要素来说,彼此之间互相作用并能够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功能、结构和条件达到完善的目的,也是能保证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彼此之间能够相互作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正负动力的演变、动力盈亏的联动以及动力增减的变异等运作规律。论文通过对5所院校60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认为平衡共生是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目标诉求,在教育外部环境、教育系统的内部环境各方面都处在一个彼此互相交织的网络之中,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物质以及能量的支持,这需要充分有效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打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实现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外延价值和以自我需要满足完善生命内涵的内生价值的平衡,实现教师与学校、与社会共赢、共存和共荣的目的。论文探讨了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以开展专业对话促进专业知识提升、以找寻职业价值感促进职业伦理提升和以构筑生态自我促进师德境界提升三方面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三要素观点,构建了以“三三四”为模型的评价体系,即从社会、高校和教师个人为角度的静态模型、以系统联系、竞争发展、平衡共生为指标的动态三元评价模型和利用平衡记分卡创建的四维评价模型。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从“系统联系观、竞争发展观和平衡共生观”三个观测点出发,探讨生态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2.构建了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三三四”评价模型。即从社会、高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以系统联系、竞争发展、平衡共生为指标的动态三元评价模型和用平衡记分卡实现的四维评价模型。
邵思祺[9](2014)在《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有关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一直较为突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政府部门不断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在2012年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以规模和增速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往往忽略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导致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亟需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率。新世纪以来,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在不断上涨,生均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也逐年提高,但是相比于全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平均规模,河北省还有一定差距,此外河北省也存在着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意识薄弱以及对高等教育财政性资源管理不完善的现象。近年来,河北省政府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率问题。但目前,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尚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衡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率,针对高等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还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因此,本文意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希望为顺利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借鉴。本文选取河北省十所省属普通高校作为研究样本,结合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特点,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最终选取了三大类、合计16个相关指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各类指标进行降维、提取主成分,并计算主成分得分。之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进行分析,研究各样本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产出综合效率。研究发现投入较高的高校,不一定具有较好的资金使用效率,其原因可能在于绩效意识的缺乏以及绩效预算编制和绩效拨款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财政资金的低效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完善措施,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供依据的同时,帮助高校合理使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
冯丕同[10](2013)在《基于生均培养成本的高职院校资源分配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加强财政性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下,高职院校获得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如何更有效的分配教育资源,提升使用效率,是各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资源分配模式分析,提出了基于生均培养成本的资源分配模式,并对模式的应用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二、高职教育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初探——以浙江省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教育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初探——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 ——以莲都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县域服务型政府概念特征 |
2.1.1 县域服务型政府概念界定 |
2.1.2 县域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 |
2.2 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定义与特征 |
2.2.1 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定义 |
2.2.2 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特征 |
2.3 构建现代县域服务型政府相关理论 |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2 后工业社会理论 |
2.3.3 县域政府职能结构重心位移理论 |
3 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相关实践 |
3.1 县域服务型公共财政支出概况 |
3.2 县域服务型公共财政支出的整体性问题 |
4 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莲都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支出 |
4.1.1 莲都区经济民生发展概况 |
4.1.2 莲都区财政收支主要指标分析 |
4.1.3 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分析 |
4.2 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
4.2.1 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范围科学性有待加强 |
4.2.2 莲都区行政成本过高效率不够 |
4.2.3 旅游业与涉农服务管理投入失衡 |
4.2.4 民生支出中社会保障服务投入不足 |
4.3 莲都区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问题原因分析 |
4.3.1 政府职能转变期支出调整滞后 |
4.3.2 行政成本控制严格性有待加强 |
4.3.3 涉农服务投入与农旅联动发展认知不足 |
4.3.4 社会保障服务范围受限且相关机制不健全 |
5 国内外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成功经验借鉴 |
5.1 美国与英国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特征 |
5.1.1 美国科罗拉多州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
5.1.2 英国威尔士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
5.2 我国北京密云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
5.3 启示与经验借鉴 |
6 莲都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建议 |
6.1 优化服务型政府职能下的财政支出科学化收支管理 |
6.1.1 强化服务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预算管理 |
6.1.2 强化服务型政府转型期的财政支出进程管理 |
6.2 服务型政府职能下提高行政效率 |
6.2.1 落实政府购买服务,节约行政成本 |
6.2.2 建立莲都区服务型政府支出监管制度体系 |
6.3 结合本地域产业发展提高农村服务事业与管理的基础比重 |
6.3.1 结合本地域产业发展改变农业投资方向 |
6.3.2 加大对农村服务事业与管理的财政补贴 |
6.4 增加服务型支出中民生支出比重 |
6.4.1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中科教文卫事业比重 |
6.4.2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就业保障比重 |
7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与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调研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高校资源整合研究 |
(一)资源整合的原因研究 |
(二)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
(三)资源整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二、资源整合对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影响研究 |
三、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
(一)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二)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一)资源整合 |
(二)高校财政教育支出 |
(三)财政绩效 |
二、理论依据 |
(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
(二)资源基础理论 |
(三)财政绩效理论 |
第四章 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情况分析 |
一、高校资源整合的模式 |
(一)高校归口管理模式 |
(二)高校合并模式 |
(三)高校合作联盟模式 |
(四)高校资源共享模式 |
二、高校资源整合的内容 |
(一)人力资源的整合 |
(二)物力资源的整合 |
(三)财力资源的整合 |
三、高校资源整合的成果分析 |
(一)人力资源利用率提高 |
(二)物力资源利用率提高 |
(三)财力资源利用率提高 |
四、高校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保障缺乏 |
(二)资源整合意识不强 |
(三)资源归口整合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资源整合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作用机理分析 |
一、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形成机理 |
二、资源整合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作用机理 |
(一)资源投入维度 |
(二)资源管理维度 |
(三)资源配置维度 |
(四)资源产出维度 |
三、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表现 |
第六章 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
(一)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 |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三)指标体系的确立 |
三、基于AHP法的实证分析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 |
(三)一致性校验 |
四、指标体系应用分析 |
第七章 河南省基于资源整合提升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建议 |
一、政府和高校要加强资源整合宣传,提升整合意识 |
二、完善资源归口整合政策,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合作机制 |
三、优化资源管理监督体系 |
四、加大科研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和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基于资源整合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3)县级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状况与完善对策 ——以浙江省A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教育财政支出责任 |
2.1.2 财政教育支出 |
2.1.3 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公共财政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4 “4E”理论 |
2.3 县级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2.3.1 投入绩效指标 |
2.3.2 配置绩效指标 |
2.3.3 产出绩效指标 |
2.3.4 效益绩效指标 |
第3章 A县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3.1 A县财政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3.2 A县财政教育投入绩效分析 |
3.2.1 投入总量绩效分析 |
3.2.2 相对投入绩效分析 |
3.3 A县财政教育配置绩效分析 |
3.3.1 教育内部配置分析 |
3.3.2 三级教育配置分析 |
3.4 A县财政教育产出绩效分析 |
3.4.1 学生培养绩效分析 |
3.4.2 教育实力绩效分析 |
3.5 A县财政教育效益绩效分析 |
3.5.1 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
3.5.2 社会发展绩效分析 |
第4章 A县财政教育支出绩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A县财政教育支出绩效中的问题 |
4.1.1 财政教育支出占比下降 |
4.1.2 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
4.1.3 财政教育支出产出不高 |
4.1.4 财政教育支出效益不明显 |
4.2 影响A县财政教育绩效因素 |
4.2.1 A县财力薄弱 |
4.2.2 教育领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 |
4.2.3 教育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 |
4.2.4 A县教育长期规划不够 |
4.2.5 地方财政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不对等 |
4.2.6 法律保障缺乏 |
4.2.7 社会监督有待加强 |
第5章 A县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提升对策建议 |
5.1 扩大财政教育支出规模 |
5.1.1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
5.1.2 整合财政教育经费 |
5.1.3 拓宽教育资金来源 |
5.2 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 |
5.2.1 健全经费管理制度 |
5.2.2 压减部门基本支出 |
5.2.3 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
5.3 提升县域教育质量 |
5.3.1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5.3.2 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
5.3.3 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
5.4 构建绩效评价监督体系 |
5.4.1 深化法律法规建设 |
5.4.2 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 |
5.4.3 加强绩效管理监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高等教育财政的重要性地位日益突出 |
1.1.2 第二课堂财政是高等教育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
1.1.3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研究相对滞后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高校第二课堂的由来、发展与界定 |
2.1.1 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缘起 |
2.1.2 高校第二课堂主体结构 |
2.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概述 |
2.2.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构成要素 |
2.2.2 典型项目投入概述 |
2.2.3 部分高校投入概述 |
2.2.4 样本高校投入情况 |
2.3 文献综述 |
2.3.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研究总体现状 |
2.3.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经费来源及拨款相关研究 |
2.3.3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指标相关研究 |
2.3.4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评估方法应用相关研究 |
2.3.5 文献综述小结 |
2.4 理论基础 |
2.4.1 绩效预算管理理论 |
2.4.2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4.3 学生发展与学生参与理论 |
第3章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分析框架 |
3.1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果评估的基本指标 |
3.2 样本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微观执行结构 |
3.2.1 直接委托的财政投入 |
3.2.2 间接委托的财政投入 |
3.2.3 直接委托和间接委托的基本特点 |
3.3 学生第二课堂参与度: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根本体现 |
3.3.1 项目实施过程:一个逻辑模型 |
3.3.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作用机理:一个修正模型 |
3.3.3 第二课堂学生参与:反映财政投入效果的根本路径 |
3.4 分析框架构建 |
3.4.1 基本分析框架 |
3.4.2 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及应用价值 |
第4章 投入效果(一):基于学习联动的替代数据评估 |
4.1 研究数据 |
4.1.1 样本选取 |
4.1.2 自变量选择 |
4.1.3 因变量选择 |
4.2 分析方法 |
4.3 实证结果 |
4.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2 第一、第二课堂学习联动分析 |
4.3.3 第二课堂学习与知识应用 |
4.3.4 第二课堂学习与能力成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投入效果(二):基于科研资助的替代数据评估 |
5.1 研究数据 |
5.1.1 样本选取 |
5.1.2 自变量选择 |
5.1.3 因变量选择 |
5.2 分析方法 |
5.3 实证结果 |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3.2 模糊断点回归假设条件检验 |
5.3.3 结果变量与参考变量的关系 |
5.3.4 基于断点回归的实证结果分析 |
5.4 补充讨论 |
5.4.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5.4.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投入效果(三):基于志愿服务激励的替代数据评估 |
6.1 研究数据 |
6.1.1 样本选取 |
6.1.2 自变量选择 |
6.1.3 因变量选择 |
6.2 分析方法 |
6.3 实证结果 |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3.2 A学院改革政策对志愿服务总时长的影响 |
6.3.3 A学院改革政策对学生学年平均积点的影响 |
6.3.4 A学院改革政策对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
6.4 对志愿服务投入效果的延伸讨论 |
6.4.1 描述性数据统计 |
6.4.2 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供需分析 |
6.4.3 学生年平均志愿服务时长对责任感自评分的回归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 |
7.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总体讨论 |
7.1.1 历史演变和学校特色构成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特殊背景 |
7.1.2 “黑箱式”投入阻碍“最后一公里”资源有效配置 |
7.1.3 科学评估手段缺失影响投入效果的有效发挥 |
7.2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基本原则 |
7.2.1 科学的“默认设置”原则 |
7.2.2 精准的“投入优化”原则 |
7.2.3 系统的“刚柔相济”原则 |
7.3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 |
7.3.1 突出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的财政投入价值取向 |
7.3.2 构建范围延展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标准 |
7.3.3 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财政投入综合评估体系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本文研究展望 |
附录 A 高校第二课堂经费投入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 B 样本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回访问卷 |
附录 C 样本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问卷数据报告 |
附录 D 样本高校志愿服务调查问卷 |
附录 E 样本高校志愿服务调查问卷数据报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分级管理视角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理论价值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高等教育政府分级管理体制 |
1.2.2 中央属院校和地方属院校 |
1.2.3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
1.3 研究结构:思路、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重点与难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高等教育政府管理方式研究 |
2.1.1 高等教育政府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国际比较研究 |
2.1.2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研究 |
2.1.3 高等教育政府管理体制权责划分研究 |
2.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差异研究 |
2.2.1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横向差异研究 |
2.2.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纵向差异研究 |
2.3 高等教育资金效应研究 |
2.3.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
2.3.2 高等教育与收入差距研究 |
2.3.3 高等教育与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研究 |
2.4 国内外文献述评 |
2.5 本文研究视角 |
第3章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理论基础 |
3.1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必要性:公共产品理论 |
3.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合意性:新公共管理理论、财政分权理论 |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2.2 财政分权理论 |
3.3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目的性:人力资本理论、区域经济理论 |
3.3.1 人力资本理论 |
3.3.2 区域经济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级管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机制分析 |
4.1 高等教育政策演进 |
4.1.1 高等学校分级管理体制相关政策演进 |
4.1.2 强化中央属高校的相关扶持政策 |
4.2 当前政府间高等教育支出责任安排 |
4.3 分级管理体制下的主体决策逻辑 |
4.3.1 博弈主体分析 |
4.3.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中的主体博弈策略 |
4.4 分级管理制度引致的效应 |
4.4.1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
4.4.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4.4.3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 |
5.1 我国各省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基本情况 |
5.2 各地区中央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基本情况 |
5.3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5.3.1 分级管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
5.3.2 指标选取 |
5.4 回归计量结果分析 |
5.5 主要研究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
6.1 各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概况 |
6.2 各地区高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预算经费差异测度 |
6.2.1 泰尔指数计算方法 |
6.2.2 各地区高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差异测度 |
6.2.3 各地区高校预算安排教育经费差异测度 |
6.3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差异测度 |
6.3.1 基尼系数定义及计算方法 |
6.3.2 各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测度 |
6.3.3 各地区生均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测度 |
6.4 分级管理视角下高等教育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
6.4.1 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力资本存量概况 |
6.4.2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6.4.3 回归计量结果分析 |
6.5 主要研究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实证研究——以财经类院校为例 |
7.1 财经类高校资金规模现状 |
7.2 财经类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分析 |
7.2.1 财经类高校样本选择和指标选取 |
7.2.2 财经类高校资金校际差异测度 |
7.2.3 财经类高校资金使用效率DEA实证分析 |
7.3 监管对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影响的TOBIT回归分析 |
7.4 主要研究结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国际经验借鉴 |
8.1 美国高等教育分权经验借鉴 |
8.2 德国、瑞士高等教育“合作型联邦制”经验借鉴 |
8.3 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配置经验借鉴 |
8.4 俄罗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验借鉴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受益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受益归宿分析方法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受益归宿分析方法 |
第三节 价值的判断及评价标准 |
第三章 浙江省中职教育基本情况 |
第一节 中职教育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专项转移支付基本情况 |
第四章 中职教育转移支付的受益归宿分析 |
第一节 平均受益归宿分析 |
第二节 边际受益归宿分析 |
第五章 转移支付对中职教育公平效果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计量模型 |
第二节 稳健性分析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充足、公平和效率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相关研究 |
(三) 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理论基础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
(四)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一章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与效率的涵义与关系分析 |
第一节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与效率的概念探讨 |
一、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概念探讨 |
(一) 教育财政充足:源于美国基础教育对教育结果公平的追求 |
(二) 财政充足原则有适用于我国学前教育财政体系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三)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内涵与外延 |
二、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概念探讨 |
(一) 公平与教育公平的概念探析 |
(二) 教育财政公平:源于美国的公共教育财政公平框架 |
(三)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内涵与外延 |
三、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概念探讨 |
(一) 教育财政效率的本义 |
(二) 学前教育财政效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与效率三者的关系分析 |
一、学前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一) 学前教育财政公平与财政效率不必然呈现二元对立 |
(二) 过分追求公平和效率会造成另一价值的缺损 |
(三) 学前教育领域能实现财政公平与财政效率的有机统一 |
(四) 以公平为先,努力实现二者共同改善 |
二、学前教育财政充足与公平的关系 |
(一) 财政公平状况影响财政充足的真正实现、持续稳定 |
(二) 财政充足状况关系到财政公平的现实意义 |
(三) 财政充足与财政公平并重,二者不可偏废 |
三、学前教育财政效率与充足的关系 |
(一) 财政充足的真正、长期实现依赖技术效率和结构效率的保障 |
(二) 结构效率的实现需要一定水平的投入提供保障 |
(三) 规模效率与财政充足之间存在一定张力 |
(四) 财政充足对财政技术效率的作用,依赖于政府角色与监督问责体系 |
(五) 寻求财政效率与财政充足的最优平衡,以财政充足原则为先 |
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三者关系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不同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共同价值 |
第一节 儿童权利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 |
一、儿童权利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 |
(一) 学前儿童享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
(二) 学前教育过程中应保障儿童的权利 |
二、基于儿童权利理论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 |
(一) 以儿童为本,儿童利益最大化 |
(二) 强调充足,保障学前教育权利的落实 |
(三) 突出公平,努力实现学前教育权利人人享有 |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 |
一、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 |
(一) 学前教育能带来持久和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
(二) 学前教育是最具有经济效率的人力资本投入项目 |
(三) 面向处境不利群体的学前教育项目能同时实现公平和效率 |
(四) 迟滞性、外溢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学前教育投入不足 |
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 |
(一) 关注充足,提高学前教育的公共投入水平 |
(二) 注重公平,将有限资源优先投向处境不利群体 |
(三) 强调有效,支持和引导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
第三节 公共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 |
一、公共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 |
(一) 学前教育是具有异质性的准公共产品 |
(二) 学前教育的“市场失灵”界定公共财政作用的前提 |
(三)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政府失灵” |
二、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 |
(一) 加强财政投入力度,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
(二) 确保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实现普遍惠及与弱势倾斜 |
(三) 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 |
第四节 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应然价值体系建构 |
一、将公平作为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基础性价值目标 |
二、将效率作为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补充性价值目标 |
三、将充足作为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发展性价值目标 |
四、将“以儿童为本”作为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纲领性价值目标 |
第五节 学前教育财政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 |
一、政策范式理论:政策范式鉴别和范式转移的分析框架 |
二、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范式识别 |
三、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范式转移路径 |
(一) 第一阶段:单位福利范式确立和发展 |
(二) 第二阶段:单位福利范式的式微和市场化范式的兴起 |
(三) 第三阶段:社会投入范式的萌芽 |
四、不同时期政策价值取向在充足、公平和效率维度的表现 |
(一) 第一阶段:财政充足的缺失、公平的扭曲和效率的缺损 |
(二) 第二阶段:财政充足的弱化、不公平的延续、效率的扭曲 |
(三) 第三阶段:充足、公平与效率三者的渐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评价 |
第一节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评价 |
一、财政充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财政充足的实证研究结果 |
(一) 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的学前教育财政充足评价 |
(二) 以省为分析单位的学前教育财政充足评价 |
(三) 以县为分析单位的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状况评价 |
第二节 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评价 |
一、财政公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一) 财政横向公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二) 财政纵向公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选取 |
(三) 学前教育财政中立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四) 机会公平的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二、财政公平的实证研究结果 |
(一)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横向公平的现状分析 |
(二) 学前教育财政纵向公平状况 |
(三) 学前教育财政中立状况 |
(四) 学前教育机会公平状况 |
第三节 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评价 |
一、财政效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一) 财政技术效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
(二) 财政结构效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
二、财政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 |
(一)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现状的实证分析 |
(二)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效率的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制约因素的学理分析 |
(一) 内系统:学前教育体系的影响 |
(二) 外系统:政治治理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
(三) 宏系统:价值观、信念的影响 |
二、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制约因素的经验研究 |
(一) 分析的框架 |
(二) 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三) 基于A省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四) 讨论和政策涵义 |
第二节 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影响因素 |
一、学前教育财政公平制约因素的学理分析 |
(一) 财政资源在公办园中分配公平的制约因素 |
(二) 财政资源在公民办园之间公平分配的制约因素 |
(三) 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的制约因素 |
(四) 宏系统:差序格局下亲疏远近和地位等级的总体性影响 |
二、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 |
(一) 分析框架 |
(二) 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三) 基于A省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四) 政策涵义 |
第三节 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学前教育财政效率制约因素的学理分析 |
(一) 内系统:学前教育体系的影响 |
(二) 外系统:政治治理结构和地区经济人口状况 |
(三) 宏系统:“信任半径”小,公共生活中缺乏诚实、节俭和合作精神 |
二、学前教育财政效率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 |
(一) 分析的框架 |
(二) 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三) 基于A省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四) 政策涵义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效率的政策实践 |
第一节 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与效率的国际经验 |
一、世界主要国家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政策实践 |
(一) 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建立最广泛的政策倡导者联盟 |
(二) 确立学前教育法定权利,立法保障学前教育财政预算投入 |
(三) 确立适宜的政府间分担比例,保证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 |
(四) 建立稳定的生均拨款机制,按需进行公式拨款 |
(五) 拓宽筹资渠道,扩宽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来源 |
二、世界主要国家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政策实践 |
(一) 提供全面及(免费)的公共学前教育服务 |
(二) 提供弱势优先的公共学前教育项目 |
(三) 强化弱势补偿的拨款机制,考虑弱势地区和群体的需求 |
(四) 为处境不利家庭提供费用减免、资助 |
(五) 适当提高财政支出责任的层级,加强财政统筹 |
三、世界主要国家促进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政策实践 |
(一) 在预算过程当中明确投入的目标 |
(二) 整合重点项目资金,统筹协调部门内和跨部门的资金 |
(三) 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结构效率 |
(四) 追踪资金流向,加强公共资金监管,防止资金滥用 |
(五) 开展结果导向的绩效问责 |
第二节 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与效率的地方探索 |
一、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地方探索 |
(一) 地方立法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地位以及政府财政投入职责 |
(二) 提供政治和财政激励,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 |
(三)分项目、按比例确定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确保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
(四) 将学前教育进行预算单列,规定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 |
(五) 建立稳定增长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
(六) 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来源 |
二、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地方探索 |
(一) 提供全面普及的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
(二) 完善弱势儿童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
(三) 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财政扶持力度 |
(四) 推行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建设农村公共学前教育体系 |
(五) 加强省级统筹,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以缩小省内差异 |
三、促进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地方探索 |
(一) 调整支出结构,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
(二) 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更多社会投入 |
(三) 实施结果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 |
(四) 健全学前教育财务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预算和执行的监督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立场和核心原则 |
一、基本立场 |
(一) 明确学前财政政策应遵循充足、公平和效率的价值取向 |
(二) 在“以儿童为本”价值的引领下实现三者的改善 |
二、权衡框架:核心原则 |
(一) 遵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回应儿童发展的诉求 |
(二) 考虑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约束条件 |
(三) 承认我国既有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影响 |
(四) 处理好制度变迁的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收益 |
第二节 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政策建议 |
一、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政策建议 |
(一) 合法性:立法赋权、预算单列、确立底线 |
(二) 意愿:内外部监督结合,政治与经济激励并行 |
(三) 能力:责任适度上移,分地区确立政府间分担比例 |
(四) 技术合理性:成本核算,明确政府分担,按需定标 |
二、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政策建议 |
(一) 普惠性学前教育机会“弱势优先” |
(二) 普惠性学前教育机会“惠及人人” |
(三) 公共财政资源分配“惠及人人”与“弱势补偿” |
三、促进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政策建议 |
(一) 提高人员经费占比到65%以上,保障幼儿园教师有尊严的薪资待遇 |
(二) 确保财政资金配置到位,财政投入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
(三) 加强学前教育预算民主,完善预算管理和监督 |
(四) 建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估体系,开展结果导向的绩效问责 |
四、同时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政策措施 |
(一) 加强对学前教育政策的中长期系统规划 |
(二) 采用以生均拨款为基础的公式拨款 |
(三) 明确支出责任,适度提升支出层级 |
(四) 加强财政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后记 |
(8)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1.1.1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理论上的创新 |
1.1.2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践上的完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 |
1.3.2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研究 |
1.3.3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研究 |
1.3.4 关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因子的研究 |
1.3.5 文献评价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调查法 |
1.4.3 数据分析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6.1 研究的重点 |
1.6.2 研究的难点 |
1.6.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教育生态 |
2.1.2 教师专业发展 |
2.1.3 生态平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理论背景 |
2.2.2 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 |
2.2.3 总结 |
3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 |
3.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三个评价维度 |
3.1.1 系统联系的维度 |
3.1.2 竞争发展的维度 |
3.1.3 平衡共生的维度 |
3.1.4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
3.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现状 |
3.2.1 学术圈孤立导致专业知识超耐度失衡 |
3.2.2 生态承载力薄弱导致专业技能花盆效应 |
3.2.3 道德层次不均导致师德境界参差不齐 |
4 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4.1 系统联系: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
4.1.1 专业知识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机理 |
4.1.2 专业技能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机理 |
4.1.3 师德境界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机理 |
4.1.4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三要素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
4.1.5 系统联系观下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的基本特征 |
4.1.6 环境变量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调节效应 |
4.1.7 系统联系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位模型建构 |
4.2 竞争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4.2.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动力:发展 |
4.2.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外动力:竞争 |
4.2.3 专业发展三要素在竞争动力机制下的运作手段 |
4.2.4 教师专业发展三要素的动力机制的特征 |
4.3 平衡共生: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诉求 |
4.3.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规约 |
4.3.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诉求的价值取向 |
4.3.3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诉求的实现方式 |
4.4 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三三四”模型 |
4.4.1 以社会、高校和教师为评价方的静态模型 |
4.4.2 以三个维度为指标的动态评价模型 |
4.4.3 以平衡记分卡为工具的四维评价模型 |
5 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
5.1 开展专业对话促进专业知识的提升 |
5.1.1 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适应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
5.1.2 改善发展评价方式,推动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
5.1.3 引进合作共赢理念,突破教师专业发展孤立感 |
5.2 以找寻职业价值感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
5.2.1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圈,推进各类生态环境联系 |
5.2.2 激发教师生态职业意识,找寻教师自我价值感 |
5.2.3 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氛围,激发内在驱动力 |
5.3 以构筑生态自我促进师德境界的提升 |
5.3.1 明确高校教师角色涵义,推进教师建立生态自我 |
5.3.2 改变道德参差不齐现状,打造全方位的职业形象 |
6 研究结论 |
6.1 研究的主要成果 |
6.2 研究的局限 |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调查问卷 |
附件二:访谈问卷 |
附件三: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 |
2.1.2 绩效评价 |
2.1.3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
2.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4 “一观三论” |
2.3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
3 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
3.2 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现状及问题 |
3.2.1 河北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分析 |
3.2.2 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
3.2.3 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
3.3 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
3.3.1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
3.3.2 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现状 |
3.3.3 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4 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组织流程体系 |
4.2 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方法 |
4.2.2 指标设计原则 |
4.2.3 指标构建 |
4.2.4 评价标准 |
4.3 结果反馈体系 |
5 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十所省属普通高校为例 |
5.1 案例说明 |
5.2 实证分析 |
5.3 研究结论 |
5.4 政策建议 |
6 结论 |
6.1 研究工作的回顾 |
6.2 问题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基于生均培养成本的高职院校资源分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基于生均培养成本的资源分配模式 |
(一) 成本测算依据 |
(二) 成本测算内容 |
(三) 成本测算的补充说明 |
(四) 高职院校的财务背景 |
(五) 模式构建 |
1. 校内预算编制。 |
2. 校内经费管理。 |
四、改进资源分配模式须注意的问题 |
(一) 财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 |
(二) 绩效评估系统。 |
(三) 折算系数。 |
(四) 内部管理。 |
四、高职教育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初探——以浙江省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 ——以莲都区为例[D]. 沈歆.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河南省高校资源整合与财政教育支出绩效提升研究[D]. 陈亚如. 河南大学, 2020(02)
- [3]县级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状况与完善对策 ——以浙江省A县为例[D]. 吴潇远. 湘潭大学, 2020(02)
- [4]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D]. 陈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分级管理视角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应研究[D]. 吴瀚.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6]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受益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D]. 唐笑楠. 浙江财经大学, 2018(05)
- [7]充足、公平和效率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研究[D]. 刘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8]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杨元妍. 武汉大学, 2017(06)
- [9]河北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邵思祺.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4)
- [10]基于生均培养成本的高职院校资源分配模式研究[J]. 冯丕同. 现代经济信息, 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