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有助于缓解偏头痛

高压氧有助于缓解偏头痛

一、高压氧有助于缓解偏头痛(论文文献综述)

原敏[1](2021)在《毫针联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毫针联合火针与西药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毫针联合火针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改善头痛发作程度及改善生活质量的优势,为毫针联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60例符合无先兆偏头痛入选标准的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毫针联合火针的治疗方法,首先使用火针治疗,取穴为率谷(患侧)、悬钟(双侧)、阿是穴,1次/周,4次/疗程,共计1疗程。再使用毫针针刺治疗,取穴为丝竹空(患侧)、率谷(患侧)、太阳(患侧)、风池(患侧)、外关(双侧)、悬钟(双侧)、足临泣(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3次/周,12次/疗程,共计1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每日1次,睡前口服10mg,共服4周,四周为1疗程,共计1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MSQ量表的三个维度的评分和总分及血清5-羟色胺的水平,以比较两组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差异。结果:(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MSQ量表的三个维度的评分和总分及血清5-羟色胺的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具有可比性。(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MSQ量表的三个维度的评分和总分及血清5-羟色胺的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3)疗程结束后,毫针联合火针组和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0.00%,西药组比毫针联合火针组总有效率要低。结论:(1)毫针联合火针可以减少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2)毫针联合火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毫针联合火针在升高血清5-羟色胺水平方面效果更好。(4)毫针联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刘培枝[2](2021)在《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为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偏头痛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3日1次,共治疗4次;对照组予以口服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每日1次,口服2粒(10mg),连续口服12日。统计患者治疗前与首次治疗结束30 min后VAS评分,统计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的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伴随症状评分,统计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的综合评分及总体疗效,统计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5-HT和CGRP的含量,通过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即刻止痛疗效:两组患者首次治疗结束30 min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通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即刻止痛疗效优于照组。2.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头痛积分各项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的头痛积分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治疗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头痛程度、伴随症状、持续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作次数、头痛程度、伴随症状、持续时间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3.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综合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和86.67%,治疗组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疗效优于对照组。4.治疗结束后第2个月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第2个月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第2个月综合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和83.33%,治疗组治疗结束后第2个月疗效优于对照组。5.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综合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6%和66.67%,治疗组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5-HT、CGRP水平变化:治疗前分别比较两组患者5-HT、CG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5-HT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升高5-HT水平方面效果更好;治疗后两组CGRP含量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降低CGRP含量方面效果更好。结论:1.火针联合梅花针与口服西药均能减轻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外周血CGRP含量及升高5-HT水平,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偏头痛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较口服氟桂利嗪胶囊更为突出。2.偏头痛极易反复发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首次治疗结束30min后VAS评分及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的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偏头痛的即刻止痛疗效、远期疗效优于口服氟桂利嗪胶囊。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天麻素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写作组[3](2021)在《天麻素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麻素制剂在治疗眩晕、头痛以及心脑血管病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广泛,受到多个指南及专家共识的推荐,它既可以作为单用治疗药物,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共识旨在总结天麻素制剂在眩晕、头面痛、心脑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规范天麻素制剂的临床应用,为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和基层医务工作者临床应用天麻素制剂提供循证专家共识建议。

刘颖[4](2021)在《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bg scale,VAS)、头痛症状积分的变化,探讨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评价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偏头痛开拓一条新的诊疗思路,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和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6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1天1次,每晚睡前口服5mg。治疗组采用少阳经推拿治疗,1周治疗3次,1次25分钟左右。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均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指标评定,观察指标包括NO、IL-6浓度、VAS评分、头痛症状积分。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60例患者均完成了本次研究;2、两组患者基线一致(年龄、性别、病程、偏头痛持续时间、偏头痛次数、伴随症状、治疗前VAS分数、治疗前头痛症状积分等),具有可比性(P>0.05);3、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评价;3.1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血清中NO、IL-6浓度的影响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O、IL-6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NO、IL-6浓度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3.2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降低较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3.3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头痛症状积分的影响两组患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头痛症状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1、少阳经推拿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可更加显着降低偏头痛患者血清NO、IL-6浓度。2、少阳经推拿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能更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的VAS评分和头痛症状积分,对偏头痛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更加显着。

付高爽[5](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申阳[6](2020)在《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与高原头痛的个体易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以工作、旅行、体育竞技、军事训练为目的进驻高原的活动日益频繁。急进海拔2500米以上高原可导致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发生,其中高原头痛(high altitude headache,HAH)是AM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研究危险因素并筛选易感人群对预防AMS及HAH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尚未达成共识。既往研究表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查、运动试验及性别与AMS个体易感性有一定关联,但结果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本研究拟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通路相关基因SNP位点与AMS及HAH之间的关联,并通过运动试验探讨AMS危险因素及不同性别人群生理参数变化对AMS发生的预警价值。研究方法:1.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604名健康的中国汉族青年男性,乘飞机经过2小时从平原进驻到海拔3700米高原。采集基本人口学参数并测量心率(heart rate,HR)、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采用路易斯湖评分系统(Lake Louise Scoring System,LLSS)采集相关临床症状并诊断AMS。采集静脉血对选定的48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所选基因各SNP位点与AMS的相关性,并用潜在混杂因素进行校正。2.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580名健康的中国汉族青年男性,乘飞机经过2小时从平原进驻到海拔3700米高原。采集基本人口学参数,并测量HR、SpO2、SBP、DBP。到达高原后完成HAH自评量表并采用国际头痛分类标准诊断HAH。采集静脉血对选定的35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并使用Haploview软件对基因进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所选基因各SNP位点与HAH的相关性,并用潜在混杂因素进行校正。3.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99名健康的中国汉族受试者(67名男性和32名女性),乘汽车经过2天从平原进驻到海拔4100米高原。受试者通过功率自行车完成运动试验,采集基本人口学参数并在运动试验前后及到达高原后测量HR、SpO2、SBP和DBP。采用LLSS采集相关临床症状并诊断AMS。通过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与AMS的相关性,并用潜在混杂因素进行校正。研究结果:1.与非AMS组相比,AMS组患者的SpO2明显降低(P=0.001)。EPAS1 rs6756667、VEGFA rs3025039和VEGFA rs3025040与AMS发生风险及其严重程度有关。与野生型相比,EPAS1 rs6756667 AG/AA基因型与AMS发生风险下降有关[odd ratio(OR)=0.56,P=0.003],VEGFA rs3025039 CT/TT基因型(OR=1.51,P=0.024)和VEGFA rs3025040CT/TT基因型(OR=1.45,P=0.043)与AMS发生风险增加有关。EPAS1 rs6756667、VEGFA rs3025039和VEGFA rs3025040均与轻度AMS发生风险有关。EPAS1基因和VEGFA基因具有协同作用,同时携带EPAS1 rs6756667 GG基因型和VEGFA rs3025039 CT/T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AMS的风险进一步增加(OR=2.69,P<0.001)。2.与非HAH组相比,HAH组患者表现为HR明显加快(P=0.016)和SpO2明显降低(P=0.007)。与野生型相比,EPAS1 rs4953354 AG/GG基因型(OR=0.59,P=0.016)、EPAS1rs6756667 AG/AA基因型(OR=0.64,P=0.044)和PPARA rs6520015 CT/CC基因型(OR=0.62,P=0.018)与HAH发生风险降低有关。其中,EPAS1 rs4953354 AG/GG基因型与轻度和中重度HAH发生风险降低相关,而PPARA rs6520015 CT/CC基因型仅与轻度HAH发生风险降低相关。PPARA基因rs7292407-rs6520015单体型C-C是HAH的保护性因素(OR=0.41,P=0.030)。EPAS1基因和PPARA基因具有协同作用,同时携带EPAS1rs4953354 AG/GG基因型和PPARA rs6520015 CT/CC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AH的风险进一步下降(OR=0.36,P=0.003)。3.与非AMS组受试者相比,AMS组患者的男性比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吸烟者比例明显较低。女性(OR=6.32,P<0.001)和运动引起的SpO2下降(ΔeSpO2)(OR=0.63,P=0.002)是AM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男性相比,女性高原暴露后SpO2的变化值(ΔhSpO2)、运动后SpO2值(eSpO2)、AMS评分、AMS发生率、AMS相关症状(头痛除外)发生率均较高。在男性受试者中,ΔeSpO2与AMS发生风险(OR=0.56,P=0.001)和AMS评分(r=-0.408,P<0.001)显着相关。研究结论:1.EPAS1 rs6756667、VEGFA rs3025039和VEGFA rs3025040与AMS发生风险及其严重程度有关。EPAS1基因和VEGFA基因存在协同作用,同时携带EPAS1 rs6756667 GG基因型和VEGFA rs3025039 CT/TT基因型与AMS发生风险增加相关。2.EPAS1 rs4953354和PPARA rs6520015与HAH发生风险及其严重程度有关。PPARA基因存在LD,rs7292407-rs6520015 C-C单体型与HAH发生风险相关。EPAS1基因和PPARA基因存在协同作用,同时携带EPAS1 rs4953354 AG/GG基因型和PPARA rs6520015 CT/CC基因型与HAH发生风险降低有关。3.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发生AMS及其相关症状(头痛除外);女性和运动引起的SpO2下降是AMS的独立危险因素;运动试验引起的生理参数变化对AMS发生风险和AMS评分的预警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马天一[7](2020)在《近10年针灸治疗Bell’s面瘫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近10年Bell’s面瘫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基础疾病、治疗方案、治疗时机等可能相关因素对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影响,并对针灸方案进行聚类分析,为完善以针灸治疗为主的Bell’s面瘫综合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及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自行设计的《病历信息采集表》收集、整理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电子病历系统中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Bell’s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SPSS 23.0进行数据的整理及分析,采用频数统计、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近10年Beil’s面瘫患者的临床特点、针灸综合方案的治疗特点、影响面神经损伤及影响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7例患者,男性138例(占49.8%),女性139例(占50.2%);年龄范围4-86岁,平均年龄为51.3±15.79岁;住院天数平均15.69±5.46d;住院患者中急性期占53.1%,恢复期117例占42.2%,后遗症期4.7%,自发病至首次确诊的天数平均1.71±1.23d;春季发病71例(占25.6%);夏季发病66例(占23.8%);秋季发病65例(占23.5%);冬季发病75例(占27.1%);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吹风受凉(116例,占41.8%);最常见的辨证分型为风痰阻络(172例,占62.1%);病变位置在茎乳孔及以下共222例(占80.1%),损伤鼓索节段34例(占12.3%),损伤镫骨肌支节段21例(占7.6%);起病以HB4级最多,共206例(占74.4%);出院时痊愈患者15例(占5.4%),显效191例(占69%),低效57例(占20.6%),无效14例(占5.1%);合并症最多为高脂血症共138例(占49.8%),其次为高血压99例(占35.7%),高尿酸血症92人(占33.21%),失眠72例(占26%),糖尿病64例(23.1%);涉及伴随症状10种,茎乳孔及以下受损的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为迎风流泪、耳痛、面痛;鼓索节段损伤者多伴随耳痛、迎风流泪、面部感觉异常;镫骨肌支节段受损者多伴随耳痛、迎风流泪、耳鸣。早期治疗的因素有:激素(3.37d)、营养神经(4.34d)、抗病毒治疗(5.24d)、针刺(5.92d)、艾灸(7.24d)、康复(16.04d)、高压氧(17.72d);263例患者接受头针治疗,聚类分析得到2个有效聚类群:额中线-顶颞前斜线-颞前线,顶旁—线-顶旁二线-额前线;谱系图距离为15时,得到两个腧穴群集:运动区下2/5-血管舒缩区、其余10个腧穴为另一聚类。腹针聚类分析得到3个有效聚类:清热解毒方-风湿三角-水分-建里;气旁-气穴;天枢-大横;谱系图距离为15时,得到3个群集:引气归元-阴都;腹四关-商曲-天枢-大横-气旁-气穴;清热解毒方-风湿三角-水分-建里。体针按15个聚类群划分,得到2个有效聚类群:百会-印堂;阳白-地仓-太阳-合谷-太冲。艾炷灸得到3个有效聚类:足三里-颊车;牵正-太阳-翳风-阳白-地仓;心俞-胆俞;当距离为20时得到3个群集:脾俞-胃俞-中脘;面部压痛点-百劳,其余腧穴为一群集;刺络放血按12个聚类群划分共3个有效聚类群:翳风-太阳;膈俞-胆俞;风门-肺俞;谱系图提示耳尖-耳后-大椎可与其他腧穴存在灵活的配伍;耳穴压豆按5个聚类群划分得到3个有效聚类群:交感-颈椎;胆-肾;心-神门;距离为10时得到两个群集:心-脾-神门-面颊;胆-肾-交感-颈椎。影响面神经损伤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病变位置(χ2=8.341)、焦虑(Z=-2.380)、睡眠障碍(Z=-2.480)、NLR值(Z=-2.059),以上P<0.05,提示焦虑为面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病变位置、睡眠障碍、NLR值均可能影响面神经的损伤;多因素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有两项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焦虑状态(β=-1.515,OR=0.220,95%CI=0.051-0.943,P<0.05),风热袭络型(β=2.576,OR=13.15,95%CI=1.026-168.587,P<0.05),提示在中重度、重度面瘫患者中,焦虑为面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风热袭络型相对于其他证型为可能的保护性因素。影响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单因素分析结果:面神经损伤程度在Spearman相关分析(P=0.003<0.05)与非参数检验(χ2=16.809,P=-0.0000)中均与疗效具有显着相关性,提示面神经损伤程度为针灸疗效的影响因素。在非参数检验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还包括:病变位置(χ2=7.132,P=0.0028<0.001),餐后血糖偏高(Z=-2.280,P=0.023<0.05),脑梗死(Z=-2.084,P=0.037<0.05),面瘫史(Z=-2.096,P=0.036<0.05),康复治疗(Z=-2.022,P=0.043<0.05),不同治疗方案(χ2=98.728,P=0.000),提示病变位置、餐后血糖控制程度、脑梗死、面瘫、康复治疗、不同治疗方案均为疗效的可能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中P值均>0.05,提示各项因素均与疗效无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97,P<0.001),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共有4个:面瘫史(OR=5.607)、脑梗死(OR=2.085)、耳痛(OR=1.096)、治疗方案(1:OR=26.629,2:OR=25.687,3:OR=33.818,4:OR=24.337),提示面瘫、脑梗死病史为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伴随耳痛症状可能为保护性因素,治疗方案中疗效依次为:针灸+营养神经+抗病毒>针灸+营养神经+抗病毒+激素>针灸+营养神经+激素>针灸+营养神经>单纯针刺。HB分级与肌电图结果的一致性检验中(Kappa值=-0.09,P<0.05),提示二者对面神经损伤的评价一致性较差。结论:1.本研究提示 Bell’s而瘫中老年比例较高,无性别差异;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发病稍高;2.患者多证属风痰阻络;起病最常见为HB 4级,多数患者可实现早期诊治,自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1.71d。发病后平均约7d内接受药物及针灸治疗,约15d后开始康复、高压氧治疗.3.我院针灸科制订的Bell’s面瘫针灸综合方案体现了从心、胆、脾、胃论治,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并注重调神的治疗思路.4.影响面神经损伤因素:焦虑为中-重度面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风热袭络型患者损伤程度可能较低,病变位置、NLR值、睡眠障碍都可能影响面神经的损伤.5.影响Bell’s面瘫针灸疗效的因素分为三大类:(1)疾病本身的特点:面神经的损伤程度、损伤位置、耳痛症状(2)患者自身的环境:面瘫史、脑梗死、餐后血糖控制情况(3)治疗方案之间相互影响:营养神经和抗病毒治疗均可以提高针灸疗效,但激素为待定因素,针灸综合治疗与激素之间的疗效可能存在矛盾.6.对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评价上,HB分级与肌电图相比二者一致性较差,肌电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干扰,HB分级法更适合在早期临床应用.

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MedicalJournalsPublishingHouse;ChineseSocietyofGeneralPractice;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GeneralPractitioners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xpertGroupofGuidelinesforPrimaryCareofNervousSystemDisease[8](2020)在《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文中研究说明

翟东成[9](2019)在《张明波教授针药结合从肝论治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工作等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1],同脑卒中、痴呆、精神病位列同一级别。其中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 MO)是偏头痛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类,占总体的80%。其特点为反复发作性,多为单侧、搏动性、中或重度头痛,头痛发作持续4-72h[2],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日常生活饮食、情志、劳累等可诱发加重,本病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了严重的身心损害。目前由于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现代医学尚不明了,发作期治疗多以口服镇痛药物为主,但因反复发作性,需长期应用,结果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给患者身体造成了更严重的损害,且远期疗效差易复发[3],因此探求对该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导师张明波教授对本病采取针药结合从肝论治,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故借鉴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MO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导师针药结合从肝论治MO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普通西药组进行疗效比较,探索其效应差异,以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为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回顾性实验研究,收集MO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单独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药并举从肝论治的方法。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为每日治疗1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1周后随访3个月内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及头痛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头痛指数、临床疗效及疗效百分比。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各自头痛指数和两组治疗后头痛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于治疗MO的疼痛均有改善,且治疗组头痛改善优于对照组。2.疗效百分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对患者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总体改善优于对照组。3.总体疗效,治疗组:10例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2.87%;对照组:7例治愈,11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82.7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种方法均能够对MO患者的头痛症状均有改善,但联合针药结合方法优于单纯西药治疗。2.联合针药结合从肝论治能够明显降低MO患者的头痛程度、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并且总体临床疗效要优于单纯西药的治疗。3.本研究初步佐证了导师针药结合从肝论MO患者的疗效,临床安全有效,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缪霆[10](2019)在《高压氧对紫杉醇诱导的外周神经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探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对紫杉醇(Paclitaxel,PTX)诱导的外周神经痛(PTX-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PIPNP)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探究脊髓大麻素系统调节神经炎症是否参与了此过程。方法:将125只健康成年SD大鼠平均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PTX)、治疗组(PTX+HBOT)、AM630组(PTX+HBOT+AM630)、AM251组(PTX+HBOT+AM251)。每组取10只大鼠,除对照组,其余各组于实验第1、3、5、7天分别腹腔注射紫杉醇2mg/kg,建模共注射剂量8mg/kg。实验第14天可建立稳定显着的外周神经痛模型;治疗组在建模后给予高压氧2.5ATA连续治疗7天;AM630组和AM251组在高压氧治疗之前半小时内腹腔注射大麻素受体Ⅰ型阻滞剂AM251(1mg/kg)和大麻素受体Ⅱ型阻滞剂型AM630(3mg/kg)。疼痛行为学测试使用UP and Down法于建模前、建模后、治疗期间、治疗结束后2周内测试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MWT),观察高压氧的近期和远期镇痛效果。再取每组15只大鼠同上方法进行建模和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不进行后续观测,直接断颈处死取脊髓L4L6腰膨大部位进行后续分子生物学实验。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麻素受体Ⅰ型(CBR1)、大麻素受体Ⅱ型(CBR2)、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CD11b)的表达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在脊髓的含量。通过以上实验发现其具有远期镇痛疗效,且与CBR2关系密切,后续使用Real-time RT-PCR检测CBR2、GFAP、CD11b、IL-1β、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痛疼行为学测试表明:治疗组MWT在高压氧治疗期间呈现增高趋势,且从治疗第五天开始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结束后2周内,有下降趋势,但效果依然显着(p<0.05);AM630可反转此作用,而AM251不能。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CBR2表达显着增加(p<0.05);CBR1表达差异不显着(p>0.05);GFAP和CD11b表达显着下降(p<0.05);AM630可反转上述蛋白表达变化,而AM251不能。Elisa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IL-1β和TNF-α的含量显着下降(p<0.05),AM630可反转上述炎症因子含量变化,而AM251不能。Real-time RT-PCR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CBR2的m RNA表达显着增高(p<0.05),IL-1β、TNF-α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FAP和CD11的m RNA表达轻微增高(p=0.049,p=0.040),在检验水准为0.01下两者均无统计学差异;CBR2、IL-1β、TNF-α的m RNA表达差异可以被AM630反转,而AM251不能。结论:高压氧可以缓解PIPNP,且具有远期镇痛效果,CBR2介导的神经炎症调节参与了此镇痛过程。

二、高压氧有助于缓解偏头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氧有助于缓解偏头痛(论文提纲范文)

(1)毫针联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安全性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综述 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视觉模拟评分表
    附录 C:MSQ 评分表
致谢
个人简介

(2)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综述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盲法设计
        2.3 对照设计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方法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
        2.7 观察指标及评定
        2.8 疗效评价标准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分析结果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浓度变化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 浓度变化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症状积分比较
        3.6 疗效评价结果
        3.7 不良事件
    4 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偏头痛的中医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2 偏头痛的西医认识
        2.1 偏头痛的定义和流行病学认识
        2.2 西医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CGRP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2.4 NO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2.5 IL-6 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3 现阶段西医对偏头痛的治疗
        3.1 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的改变
        3.2 偏头痛发作的急性治疗
        3.3 预防性治疗
        3.4 其他疗法
    4 少阳经推拿治疗偏头痛的应用背景
        4.1 偏头痛的推拿治疗
        4.2 少阳经与偏头痛的关系
        4.3 推拿少阳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4.4 少阳经推拿方法的特点
    5 本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5.1 研究指标的选择
        5.2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2 中药辨证治疗
        3 针刺治疗
        4 中成药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成立工作小组
        2 建立条目池
        3 专家遴选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三、研究结果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四、讨论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方案设计
        2 研究资料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信息采集
        5 数据录入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2 临床相关情况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四、讨论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与高原头痛的个体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EPAS1与VEGF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高原病的相关性研究
    2.1 背景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EPAS1与PPAR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原头痛的相关性研究
    3.1 背景
    3.2 研究对象及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运动试验对急性高原病的预警价值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4.1 背景
    4.2 研究对象及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原头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7)近10年针灸治疗Bell’s面瘫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Bell's面瘫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2 Bell's面瘫的中医研究现状
    1.3 影响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Bell's面瘫的发病规律
    3.3 治疗情况
    3.4 面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Bell's面瘫针灸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Bell's面瘫的临床特征分析
    4.2 Bell's面瘫的治疗情况分析
    4.3 影响发病面神经损伤情况的因素分析
    4.4 影响Bell's面瘫针灸疗效的因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张明波教授针药结合从肝论治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偏头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高压氧对紫杉醇诱导的外周神经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CIPNP的危害和治疗现状
    2.ECS对CIPNP的治疗作用
    3.高压氧对CIPNP的潜在治疗作用
    4.ECS介导高压氧治疗CIPNP的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方法
        2.1 分组与模型制备
        2.2 治疗干预
        2.3 高压氧参数
        2.4 观察项目和检测方法
        2.4.1 疼痛行为学实验
        2.4.2 Western blot
        2.4.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4.4 Real-time RT-PCR
        2.4.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各干预方法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2.高压氧的镇痛作用
    3.高压氧对脊髓大麻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4.高压氧对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5.高压氧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6.高压氧对CBR2、GFAP、CD11b、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IPNP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和高压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一、CIPNP的发生机制
        1.免疫系统激活
        2.胶质细胞活化
        3.细胞因子的调控失常
    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CIPNP
        1.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免疫调节
        2.内源性大麻素在CIPNP中的表达
        3.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治疗CIPNP
    三、高压氧的镇痛机制与相关临床研究
        1.高压氧的镇痛机制
        2.高压氧镇痛的临床相关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压氧有助于缓解偏头痛(论文参考文献)

  • [1]毫针联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原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刘培枝.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天麻素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J].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天麻素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写作组.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04)
  • [4]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及疗效研究[D]. 刘颖.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D]. 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与高原头痛的个体易感性研究[D]. 申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7]近10年针灸治疗Bell’s面瘫的回顾性研究[D]. 马天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 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MedicalJournalsPublishingHouse;ChineseSocietyofGeneralPractice;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GeneralPractitioners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xpertGroupofGuidelinesforPrimaryCareofNervousSystemDisease.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03)
  • [9]张明波教授针药结合从肝论治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翟东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高压氧对紫杉醇诱导的外周神经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探究[D]. 缪霆. 青岛大学, 2019(03)

标签:;  ;  ;  ;  

高压氧有助于缓解偏头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