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工学课程改革中可编程控制器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罗廷芳,南江,李伟[2](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文中提出"电工学"作为非电类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体系中有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课题组指出了传统"电工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工学"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以及课程思政在"电工学"课程教学建设中的应用,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机械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孙丽娟,李渊,但永平,韩茜茜,韩建勋[3](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教情和学情两方面分析电工学课程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提出以能力提升、交叉融合、合作精神培养等为主要思想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依庆[4](2020)在《关于中职学校电工学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介绍中职学校电工学多媒体网络学习系统的开发过程、系统的组成以及子个模块的功能,最后阐逝了此系统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款学实践中的作用。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喻文[6](2018)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提出的“五个对接”中的“课程和职业标准对接”要求,通过访谈法对目前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是依据人们传统的认识,教研室主任带领相关老师并参考其他学校设置情况进行设置。以天津市北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课程结构为三段式课程,包括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培养目标有待完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能完全对接、课程设置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缺少工作分析,即按照专业进行课程设置,而往往忽视职业岗位的要求,由于缺乏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所以学生不能胜任对应的职业岗位。运用“宽基础,活模块”理论,依据国家大纲和职业标准规定,针对职业岗位特征分析,确定机电专业对应的四个职业,分别是数控车工、电工、车工、装配钳工。分别采访了这四个职业的技师和工人,对每一个职业对应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进行了工作分析,形成每一个职业对应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将设置课程。将机电专业课程分为“宽基础”课程和“活模块”课程。“宽基础”课程分为“文化基础模块”“工具模块”“社会能力模块”“职业群模块”四个模块,每一模块设置具体的课程。“活模块”课程包括数控车模块、电工模块、车工模块和装配钳工四个模块,分别对应数控车工、电工、车工和装配钳工四个职业,每一个职业对应一个模块。针对每一职业模块,按照职业岗位分析,将知识、能力、素质分别提炼成模块课程,包括专业类课程和实训课程,使学生通过模块化课程的学习能够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张继红,吴建强,刘晓芳[7](2012)在《“电工学新技术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电工学新技术实践"课程是集自主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于一体的大型实践课,其目的是训练在校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工学领域的一些实用高新技术,提高学生掌握实用高新技术和综合用电的技能。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的电工学新技术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灵活,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
高松华[8](2011)在《“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以及实验设备模块化、装置化的弊端,结合三明学院的具体改革情况,提出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优化,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吴建强,吴辉[9](2010)在《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学”课程建设与实践》文中认为目前国际全球经济一体化势必要求一个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推动着高等工程教育不断改革与创新。在这种情形下,"电工学"课程必须要适应这一发展需求,以其为相关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保障。如何建设好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学"课程体系及内容成为从事这方面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哈工大"电工学"课程以其强理论、重实践、抓创新为其特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
刘凤春,王林,刘蕴红,李平[10](2006)在《新世纪再创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工学教研室与电工电子中心电工实验室联合所作的教学改革工作。结合新世纪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电工学课程的特点,在学时数不断地压缩,而全新的实用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重新调整课程的设置,增设了电工学的后续选修课程“PLC应用基础”,以此来解决长期难以解决的学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文中比较详细地总结了所开设的电工学的后续选修课程的设置方案,以及该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起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电工学课程改革中可编程控制器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工学课程改革中可编程控制器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2)“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统的“电工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 “电工学”课程简介 |
1)课程的教学内容。 |
2)课程的实践教学。 |
3)专业教学需求的多样性。 |
1.2 传统的“电工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课程重视程度低。 |
2)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
3)教学考查方式单一,缺少反馈与激励机制,无法体现过程管理。 |
2 “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课程建设思路 |
2.1 围绕专业重整教学内容 |
2.2 改进教学手段,加强过程管理 |
2.3 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建设 |
1)验证类实践教学。 |
2)设计创新类实践教学。 |
2.4 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
2.5 课程思政建设,弘扬工匠精神 |
3 结语 |
(3)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电工学课程教情与学情分析 |
2 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
3 结语 |
(4)关于中职学校电工学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系统的开发背景 |
二、系统的开发原则 |
三、系统的制作技术 |
四、系统的功能 |
五、系统的主要特点 |
(一)开放性、交互性 |
(二)生动、形象、直观 |
(三)先进性 |
(四)信息量大、具有多项功能 |
(五)虚拟实验室 |
六、结束语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一、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
二、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机电专业 |
三、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程 |
第二节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 |
一、国内外目前课程模式 |
二、“宽基础、活模块”理论 |
第三节 中职机电专业职业资格标准 |
一、职业资格标准基本情况 |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
三、四个职业标准 |
第三章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现状及问题访谈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一、培养目标 |
二、课程设置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创新访谈研究 |
一、确定访谈对象 |
二、编制访谈提纲 |
三、访谈流程 |
第三节 访谈内容 |
一、对中小型企业相关部门技师进行采访 |
二、对中职机电专业就业毕业生进行采访 |
三、对中职机电专业教师进行采访 |
第四章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一、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有待完善 |
二、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能完全对接 |
三、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文化课程设置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
四、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缺少职业分析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缺少对职业标准的分析 |
二、缺少对工作岗位的作业分析 |
三、缺少理论指导 |
第三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
第五章 由通用基础课程设置向模块化通用课程设置转变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二节 文化基础类课程内容建设 |
第三节 工具类课程内容建设 |
第四节 社会能力课程内容建设 |
第五节 职业群课程内容建设 |
第六章 由专业课程设置向职业岗位课程设置的创新 |
第一节 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四个模块的顶层设计 |
一、数控车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二、电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三、车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四、装配钳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第二节 数控车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
一、数控车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
二、数控车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
第三节 电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
一、电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
二、电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
第四节 车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
一、车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
二、车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
第五节 装配钳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
一、装配钳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
二、装配钳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电工学新技术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工学新技术实践”课程主要内容 |
(1) 电工和电子电路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
(2) 电子电路设计专题 |
(3) 可编程逻辑器件及EDA技术 |
(4) 可编程控制器 (PLC) 技术 |
(5) 变频调速器技术 |
2 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 |
3 注重学生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4 结语 |
(8)“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内容优化 |
1.“电工学”课程特点 |
2.“电工学”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
3. 实验课的优化 |
二、“电工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 |
1. 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习效率 |
2. 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
3. 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
四、结束语 |
(9)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学”课程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建设理念和建设思路 |
2 课程体系建设 |
1) 课程目标 |
2) 课程特色 |
(1) 有一个好的历史传承 |
(2) 强化实践,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
(3) 建立了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 |
(4) 凝练课程内容,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角色 |
(5)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 |
3 课程内容 |
1) 电工技术 |
2) 电子技术 |
(1) 模拟电子技术 |
(2) 数字电子技术 |
3) 现代传动及其控制技术 |
4) 课程的实践环节 |
(1) 理论的验证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
(2) 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用电技术能力的培养 |
(3) 掌握高新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
4 教材建设 |
5 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的全面展开 |
1) 哈工大-日本松下电工PLC控制技术实验室 |
2) 哈工大-惠普电子学实验室 |
6 实践效果 |
(10)新世纪再创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工学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课地位 |
2 电工学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3 开设后续选修课巩固电工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和教学成果 |
4 PLC应用基础课程的性质及设置方案 |
1) PLC技术简介 |
2) PLC在电工学课程中的地位 |
3) “PLC应用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4) “PLC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 |
5) 先进实验设备是PLC应用基础课程的物质基础 |
5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保证选修课的高质量 |
6 为学生的科研实践创造条件 |
7 结束语 |
四、电工学课程改革中可编程控制器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 罗廷芳,南江,李伟. 南方农机, 2021(22)
- [3]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 孙丽娟,李渊,但永平,韩茜茜,韩建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02)
- [4]关于中职学校电工学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发的研究[J]. 依庆. 数码世界, 2020(09)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研究[D]. 喻文. 天津大学, 2018(06)
- [7]“电工学新技术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 张继红,吴建强,刘晓芳.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S1)
- [8]“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探析[J]. 高松华. 中国电力教育, 2011(21)
- [9]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 吴建强,吴辉.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S2)
- [10]新世纪再创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 刘凤春,王林,刘蕴红,李平.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