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厂平炉粉尘单粒子中无机元素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

钢铁厂平炉粉尘单粒子中无机元素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

一、钢铁厂平炉尘单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均玉,崔小梅,任培,布多[1](2021)在《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单颗粒物是大气气溶胶中的单个气溶胶颗粒,其理化特性是形成复杂多变大气气溶胶的物质基础。对大气单颗粒物的研究,在深入了解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大气气溶胶的形成过程、化学反应机制和影响效应,对科学有效防控大气污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大气单颗粒物的研究内容、范围、技术方法、局限性等众多方面对国内外大气单颗粒物研究进展进行初步分析评估,探讨目前大气单颗粒物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

徐帅玺[2](2018)在《典型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生成机理及抑制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粗钢产量连年提高。然而,钢铁生产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排放的废弃物包括有废气、废水、固态冶炼渣、除尘污泥等。随着我国钢铁生产过程污染物控制新标准的实施,二恶英的排放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为正确了解我国当前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排放和控制水平,探索实用、高效的二恶英控制技术,进一步认识二恶英的生成机理,本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结论,主要包括:(1)对于所有目标污染物(二恶英、多氯联苯、氯苯和多环芳烃),高炉一次灰、高炉二次灰、电炉飞灰和转炉飞灰的生成能力相差无几,而烧结飞灰生成二恶英和有毒多氯联苯的能力比其他四种飞灰高出2-3个数量级,生成多氯联苯、氯苯和多环芳烃的能力则是其他飞灰的2-4倍。烧结飞灰的高含氯量是其目标有机污染物生成能力强、高氯代污染物占比高的主要原因。不同有机污染物的生成能力排序在所有飞灰中都基本相同,排序如下:PAHs>>CBzs>PCBs>PCDFs>PCDDs>d1-PCBs,在某些飞灰样品中略有排序偏差。(2)烧结飞灰的二恶英生成能力远远强于烧结生料,且至少高出三个数量级。烧结生料和烧结飞灰的二恶英生成能力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350°C均是两者的最佳PCDD/Fs生成温度。烧结生料的二恶英生成能力随着生料粒径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2.0-4.0mm为生成PCDD/Fs的最佳粒径。烧结飞灰PCDD/Fs生成量和氧气浓度呈对数线性回归关系,相关系数R2高达0.98。无论是烧结生料还是烧结飞灰,氧气浓度能促进PCDD/Fs氯化反应的发生以及生成量的提高。烧结飞灰的PCDD/Fs生成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2h后逐渐趋于稳定。高温是影响烧结生料PCDD/Fs生成分布的主要因素,而低温和无氧条件则是影响烧结飞灰PCDD/Fs生成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始飞灰的PCDD/Fs分布特性与烧结飞灰的PCDD/Fs生成分布特性更接近,而烧结飞灰在低温和无氧条件下的PCDD/Fs生成路径则更接近于烧结生料。(3)10种抑制剂对烧结飞灰PCDD/Fs生成的抑制效果差别较大,抑制率(2wt.%)从高到低排序为氢氧化钙(72.28%)>乙醇胺(49.77%)>氧化钙(46.93%)>硫脲(43.25%)>磷酸氢二钠(43.16%)>尿素(41.09%)>三乙醇胺(36.06%)>磷酸二氢铵(29.61%)>硫酸铵(22.81%)>废弃树脂(9.24%)。添加碱性抑制剂后的烧结飞灰样品PCDD/Fs生成分布特征和较低的氯化度都说明碱性抑制剂的抑制机理可能是其可与酸性气体C12、HC1等反应,参与了氯化反应的竞争,减少了二恶英合成的氯源。主成分分析结果和PCDD/Fs同系物组的生成分布特征同时表明10种抑制剂可被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氮基抑制剂和碱基抑制剂,氮基抑制剂包括乙醇胺、硫脲、尿素、三乙醇胺、磷酸二氢铵、硫酸铵和废弃树脂,而碱基抑制剂包括氢氧化钙、氧化钙和磷酸氢二钠。氮基抑制剂对低氯代PCDD/Fs有更强的抑制能力,而碱基抑制剂则对高氯代PCDD/Fs有更强的抑制能力。(4)三种轧钢污泥的二恶英生成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排序如下:热轧污泥(127.82 ng/g)>冷轧污泥(24.46ng/g)>连铸污泥(4.05ng/g),前者均比后者高出一个数量级。钙基添加剂特别是碱性添加剂对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没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反而甚至有促进作用。废弃树脂的添加量为2.5 wt.%时,热轧污泥的PCDD/Fs生成量和毒性当量分别下降了 91.1%和90.2%。随着废弃树脂添加量的继续增加,PCDD/Fs生成量和毒性当量的抑制率最高可达97.8%和98.4%(10.0 wt.%)。从废弃树脂的含硫量分析、焚烧残留物的EDS元素分析以及焚烧尾气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中可以得出,废弃树脂较高的含硫量是其抑制热轧污泥焚烧生成PCDD/Fs的主要原因。(5)不同物料的PCDD/Fs生成能力不同,具体排序如下:烧结飞灰》热轧污泥>冷轧污泥>连铸污泥≈电炉灰≈高炉一次灰≈高炉二次灰≈转炉灰》烧结生料。PCDD/Fs生成的氯酚路径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且对合成PCDDs贡献较大,而对合成PCDFs则不明显。所有样品中,氯酚路径对生成PCDDs的贡献度介于6.3%-65.0%之间。最低(6.3%)和最高(65.0%)贡献度均来自于热轧污泥实验组。氯酚路径对电炉、转炉、高炉一次和高炉二次飞灰的PCDDs生成的贡献度远远高于烧结飞灰。低温(<300°C)和高温下(>450°C)氯酚路径对PCDDs生成的贡献度远远高于350°C这一PCDD/Fs最佳生成温度窗口。无氧气氛下氯酚路径对PCDDs的贡献度也远远高于有氧气氛,但随着氧气含量的提高,贡献度则变化不明显。随着抑制剂在烧结飞灰中添加,氯酚路径对PCDDs生成的贡献度变化也不明显。随着碱性化合物在轧钢污泥焚烧过程的添加,氯酚路径对PCDDs生成的贡献度有明显下降,而废弃树脂的添加则大幅提升了热轧污泥焚烧过程氯酚路径对PCDDs生成的贡献度。

程文净[3](2018)在《邯郸市碳质气溶胶及单颗粒的理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质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和大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中含有多环芳香烃、多氯联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元素碳(element carbon,EC)对可见光和红外光有强烈的吸收能力,是大气当中重要的增温组分。因此深入研究不同粒径段中OC和EC的浓度及其来源,对控制城市大气污染、探索大气污染的治理途径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华北地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灰霾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故本研究选取华北平原地区污染严重的邯郸进行碳质气溶胶及其单颗粒的理化特征研究。邯郸是典型的燃煤重工业型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研究发现,2016年邯郸冬季PM2.5超标率最高,为68.75%,其次为春季(62.50%),夏季最低(60.00%)。通过比较不同阶段(PM2.5、PM10、TSP)颗粒物浓度的超标率相比,发现邯郸细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PM2.5、PM10、TSP中的OC和EC均在冬季达到最大,其中冬季的PM2.5、PM10、TSP的OC的平均值为35.55μg·m-3、70.29μg·m-3、74.59μg·m-3,EC的平均值为10.41μg·m-3、21.11μg·m-3、25.16μg·m-3。2016年四季OC和EC的变化趋势整体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OC、EC在PM2.5、PM10、TSP中的占比也呈现相同的规律。反映了邯郸冬季燃煤供暖对OC、EC的排放的影响。与北方城市相比,邯郸市的PM2.5中OC浓度略低于石家庄、郑州,高于北京、天津、济南、乌鲁木齐等北方城市,属于华北平原当中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与南方海滨城市相比,邯郸OC、EC的浓度明显大于南方城市。邯郸市冬季(采暖期)PM2.5、PM10和TSP中OC、EC的相关性分别为0.68、0.88、0.88。与冬季相反,春季PM2.5中OC、EC的相关性明显高于PM10、TSP,可能是受春季季风沙尘的影响,粗粒子阶段相关性较低。夏、秋季不同颗粒物中OC、EC的相关性均较低,说明夏秋季OC、EC不仅受局地污染排放影响,也受二次生成及季风长距离传输影响。整体来看,邯郸市OC/EC的均值介于2.78-4.39,说明采样期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燃煤及生物质燃烧。邯郸冬季SOC在PM2.5、PM10和TSP中占比分别为16.33%、21.97%和9.09%,夏季SOC占比最小,分别为4.46%、11.11%、11.60%。冬季污染最为严重,说明冬季污染物排放的气态前体物排放量较大并且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有利于SOC的生成。利用透射电镜(TEM)对邯郸冬季典型霾污染过程中的大气颗粒物的形貌及能谱成分进行分析。观察到的颗粒物主要类型有:烟尘集合体(soot aggregates)、有机颗粒(organic particle)、飞灰(fly ash)、矿物颗粒(mineral particle)、硫酸铵盐/硝酸铵盐类颗粒物(ammoninated sulfate/nitrate particle)、金属颗粒(metal rich particle)。霾天颗粒物主要呈近球形,主要是因为二次化学反应强烈,生成大量的硝酸盐、硫酸盐及铵盐等二次粒子,形成近球形的核壳结构的混合体。非霾天的颗粒物稀释现象不明显颗粒物轮廓及外侧印记清晰,无明显吸湿特点。颗粒物多以内混为主,尤其常见一些细小的烟尘、飞灰及有机颗粒与硫酸盐混合在一起,偶尔可见少量的新鲜烟尘结合体、硫酸钙与矿物颗粒。霾天颗粒物的数量-粒径谱分布图主要呈现双峰分布,主峰为0.4-0.5μm之间,次峰为0.6-0.7μm之间,非霾天呈单峰分布,峰值在0.2-0.3μm之间。霾天颗粒物粒径较非霾天有所增长。颗粒物在小粒径阶段主要是由近球形粒子贡献,在大粒径阶段主要是由矿物及烟尘集合体贡献。

李文君[4](2017)在《北京市典型城区大气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环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化学特征,因此关于其表面化学特征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于2014年在北京市典型城区利用美国安德森八级颗粒物撞击采样仪和芬兰Dekati三级单颗粒采样仪采集一年四个季节的气溶胶粒子样品,在利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分析气溶胶粒子样品表面无机及有机组分的基础上,研究各个季节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物种及其粒径分布特征、昼夜变化特征及污染过程变化特征,比较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的季节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各个季节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污染来源,结合对气象因素与气团传输的分析,探讨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因素。(1)研究区观测期间气溶胶粒子表面存在地壳元素、重金属元素、氟化物、铵盐、硫酸盐、硝酸盐、硅酸盐、含碳无机物、二次基团等9类无机组分,以及烷基基团、烯基基团、芳香烃、含氧有机物、含氮有机物、含硅有机物、含硫有机物等7类有机组分。气溶胶粒子表面检出二次形成的硫酸盐、硝酸盐等亲水性化合物,与含长链烷烃基团的疏水性脂肪族化合物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气溶胶粒子表面亲/疏水性,影响其大气环境行为。气溶胶粒子表面检出的氟化物、PAHs、重金属元素等有毒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气溶胶粒子表面检出的含氧有机物等二次组分在污染过程中相对含量有所升高,说明气溶胶粒子在污染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现象。(2)研究区春夏秋冬四季气溶胶粒子中,不同粒径段的气溶胶粒子表面分布的化学物种有所差异,总体上粗粒子(PM3.3-4.7)表面主要富集地壳元素、氟化物、硅酸盐等无机组分;细粒子(PM1.1-2.1)表面主要富集直链饱和烃及不饱和烃、含氧有机物等有机物组分;超细粒子(PM0.4-0.7)表面则主要富集芳香族、中长链不饱和烃等有机物组分。一些化学物种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总体上有机组分的相对含量表现为白天<晚上的特征,无机组分的相对含量表现为白天>晚上。(3)研究区不同季节的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污染来源有所差异。春季观测期间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建筑施工活动扬尘、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远距离输送等一次来源以及二次大气化学转化过程;夏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及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等混合源;秋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生物质或植物性燃烧、建筑扬尘、工业排放和二次大气化学转化;冬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来源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燃煤取暖和二次大气化学转化。(4)除受粒径、昼夜、污染来源等因素的影响外,污染状况、气象因子与气团传输对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也有一定的影响。空气污染越严重,气溶胶离子表面化学组成越复杂。北京市典型城区研究区域春夏秋冬观测期间,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物种中污染成分主要来自南部或东北部微弱低速气团携带的污染物质,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进一步加剧了本地移动源产生的污染物的堆积和积累。大气气团的传输和输送对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有机和无机化学组分影响较大。(5)为降低北京市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污染水平,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污染源的治理,并应特别重视对大气二次污染的控制。

刘小婷[5](2015)在《长沙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提出本文采用TH-150系列智能中流量总悬浮微粒采样器于2013年3月18日4月15日采集到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和开福区的PM2.5颗粒物样品,并于2014年4月16日5月6日采用安德森8级生物撞击采样器采集到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区(即岳麓区采样点)的分级颗粒物样品。针对PM2.5颗粒物样品,首先进行重量分析,得出岳麓区、雨花区和开福区的平均PM2.5浓度分别为94.88,101.49和103.69μg/m3。随后将1/2滤膜消解并同时将1/2滤膜进行了分布提取后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其中Cu、Zn、Cd和Pb总量及各态含量。结果表明,重金属总浓度范围为2.272498.87 ng/m3,其中重金属Cu浓度最高,Cd浓度最低。形态分析表明,测量的重金属中约有一半以上呈现在可溶态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可氧化态。采用相关性系数和主成分分析对PM2.5中的重金属源解析,结果表明,长沙市PM2.5颗粒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于车辆的排放,燃料燃烧,灰尘和其他污染源的再悬浮。计算得到长沙市PM2.5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结果为6193.80,说明长沙市PM2.5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针对分级颗粒物样品,其重量分析结果表明总颗粒物浓度范围为120.24271.15μg/m3,其中的PM1.1-2.1是9个粒径中浓度最高的,高达57.36±10.62μg/m3。样品消解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量重金属Zn、Pb、Cd、Ni、Fe、Mn、Cr和Cu。得出其总颗粒物上重金属浓度范围为25.9723998.82 ng/m3,浓度大小顺序为:Fe>Zn>Mn>Pb>Cr>Cd>Cu>Ni。通过重金属浓度计算长沙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日暴露剂量和危害指数,结果表明,日暴露剂量大小顺序为:Fe>Zn>Mn>Pb>Cd>Cu>Cr>Ni,三种暴露途径下,日暴露剂量大小顺序为:手口摄入>皮肤接触>呼吸吸入。各种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指数值的大小顺序为:Cd>Mn>Pb>Cr>Cu>Zn>Ni。其中,对于儿童重金属Cd,Mn,Pb和Cr以及对于成人重金属Cd,Mn和Pb的健康风险指数值均高于1,说明大气颗粒物中的这些重金属存在潜在非致癌风险。致癌元素Cd,Ni和Cr的致癌风险值大小为:Cr>Cd>Ni,均低于阈值(10-610-4),所以分级颗粒物的致癌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邹冲[6](2014)在《高炉喷吹煤粉催化强化燃烧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国家对钢铁行业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严格和企业炼铁成本压力的不断加大,优化高炉效能成为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中,高炉喷煤是优化高炉原燃料结构,降低原燃料消耗的重要措施,该措施不但能节约炼铁成本,还可降低炼焦工艺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提高高炉煤比已成为钢铁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喷吹煤粉在风口前的燃烧率是目前限制喷煤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者已采用诸多措施强化喷吹煤粉在此区域的燃烧。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高炉平均煤比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化石燃料燃烧涉及的相关领域,催化燃烧技术是改善燃料燃烧性能的重要手段。尽管煤的催化燃烧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根据高炉喷吹煤粉的燃烧特点和未燃煤粉生成原因,在喷吹煤中加入适量添加剂可提高燃料利用效率,改善料柱透气/液性,提高喷煤量。将催化燃烧技术应用于高炉喷煤工艺前需要评估的核心问题是添加剂的作用效果和适用性,即高炉喷煤添加剂既要有催化强化煤粉燃烧的功效,又要对高炉炼铁无富集损坏作用,还应具有较低廉的成本。而高炉喷吹煤粉的催化强化燃烧机理研究可为添加剂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围绕高炉喷吹煤粉催化强化燃烧机理及应用基础,采用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催化燃烧行为及动力学、催化燃烧过程中的氧传递/释放机理、高温催化燃烧机制及复合添加剂及应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采用以热分析法为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煤粉的催化强化燃烧行为及机理。首先,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对煤粉燃烧规律的影响,建立了煤粉燃烧过程的非等温动力学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适合高炉喷吹的典型催化剂对煤粉燃烧特征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了产生此规律的原因。基于喷吹煤粉燃烧特点,发展了喷煤添加剂的种类:①经筛选和热分析实验得出含有Fe2O3、CaO等催化活性物质的转炉除尘灰在8种含铁冶金粉料中的助燃催化效果最佳;②基于过氧化钙分解温度(362456℃)与煤粉热分解温度相近,提出以过氧化钙作为复合添加剂配方组分的思路,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过氧化钙在煤粉燃烧过程具有分解释氧、改善半焦结构和催化半焦燃烧的多重作用,对促进煤粉燃烧反应性和提高燃烧效率作用效果明显。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系统地研究了CaO、-Fe2O3等催化剂在强化煤粉燃烧过程中促进氧传递的机理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CaO(001)面的Ca-O桥键位、Fe2O3(0001)面及Fe2O3(1102)面的氧空穴位、FeO(001)面的Fe原子上方是催化反应的活性位,O2可在这些位置稳定吸附并生成活性氧物种;②C或CO优先与生成的活性氧物种反应,产物的脱附过程容易进行;③Fe2O3(0001)面及Fe2O3(1102)面的氧空穴生成原因为表面被C或CO还原。解释了催化剂促进碳-氧反应的微观机理,丰富了煤粉催化燃烧机理关于“氧传递理论”内容。利用滴管炉(DTF)模拟高炉风口喷吹煤粉的快速升温过程,考察了三种催化剂对煤粉燃烧率和气体产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对烟煤的催化活性顺序为:CaO> Fe2O3> MnO2,对无烟煤的催化活性顺序为:Fe2O3> CaO> MnO2;催化剂对无烟煤的催化作用明显优于烟煤。通过比较分析添加催化剂前后未燃煤粉的微观结构、微晶结构和反应性变化,解释了快速升温条件下的煤粉催化燃烧机制为:①催化剂促进半焦表面和内孔的碳氧化学反应进行,加快内孔的塌陷、交联、破碎和粒径缩小速度;②催化剂加快了半焦的不饱和脂肪类结构燃烧,使未燃煤粉中脂肪类结构比例降低,晶格尺寸增加,燃烧后期碳原子有序性排列趋势增强。通过热分析结果发现,催化燃烧生成的未燃煤粉的气化反应性也高于普通的未燃煤粉,有利于未燃煤粉在高炉内的后续消耗。针对喷吹煤粉燃烧产物在高炉内的衍变规律,采用FactSage软件对催化燃烧产物的高温熔融及粘温特征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实验考察了燃烧产物对焦炭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Fe2O3和CaO在原煤中添加量低于1.5%条件下,降低了煤灰全液相温度和粘度。②煤粉燃烧产物在焦炭表面均不润湿,但含有催化剂的煤灰(简称“催化煤灰”,下同)对焦炭的侵润性强于原煤灰。③未燃煤粉与焦炭表面反应较弱,对焦炭表面形貌影响不大;原煤灰与焦炭反应导致焦炭表面孔径增加,对焦炭结构影响只停留在焦炭表面及孔隙入口处;催化煤灰熔融后则会浸入焦炭内部,与焦炭反应后造成焦炭孔径增加。④原煤灰和未燃煤粉降低了焦炭的反应性;催化煤灰则提高了焦炭的反应性,其中添加Fe2O3的影响强于添加CaO。⑤高炉喷煤催化强化燃烧应用中应考虑喷吹煤自身的性质,使用灰熔点高且灰分流动性较差的煤粉,并应控制添加剂的加入量。采用实验室扩大的喷煤设备分别进行了3组分和含有转炉除尘灰的4组分复合添加剂的研制。由Fe2O3、CaO2、CaO组成的三组分添加剂按最佳配比添加后,对高炉喷吹煤粉的燃烧具有良好的催化强化效果;采用转炉除尘灰替代部分化学试剂Fe2O3后,在添加量为0.6%条件下,可提高煤粉燃烧率8.94%。利用COMSOLMultiphysics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软件对加入复合添加剂后煤粉燃烧速率、温度、气体组分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本采用催化强化燃烧技术对高炉生产相关指标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对强化高炉喷吹煤粉燃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倪润祥,李红,伦小秀,温冲[7](2012)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大气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在简述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TOF-SIMS)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近年来TOF-SIMS应用于气溶胶表面化学表征、气溶胶粒子化学组成深度剖析、气溶胶表面化学反应、气溶胶粒子表面毒性,以及气溶胶污染源排放特征与污染源识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TOF-SIMS技术在大气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谈琰[8](2012)在《烧结工艺二恶英的过程控制与末端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因其巨大的毒性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钢铁工业,尤其是烧结工序是二恶英产生的主要污染源。本课题采用中试实验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烧结工序的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一方面抑制烧结烟气中二恶英的生成,另一方面减少烧结烟气中二恶英的排放。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过程控制部分研究了含氨基抑制剂对烧结二恶英的抑制效果。证实了相比于尿素,碳酰肼具有更为优越的性能。当碳酰肼的添加量为0.10%(w)时,二恶英减排率高达78.79%;碳酰肼对二恶英的从头合成以及前驱物形成都能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与Cu结合形成稳定的氮化物,削弱Cu的催化活性;与HCl反应,减少了形成二恶英的氯源;对FeCl3、CuCl2的催化活性也会产生影响。碳酰肼添加后,对PCDFs形成中,高氯代二恶英的脱氯行为也有着明显的抑制。(2)末端控制实验研究了褐煤焦和活性炭对烧结二恶英的吸附效果,其中活性炭的性能明显优于褐煤焦。吸附剂对二恶英的减排主要体现在气相中,且对排放的二恶英中各同类物的分布特征并没有太大影响。喷吹吸附剂后,二恶英含量在三个电场除尘灰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变化,表现在1、2电场比例上升,3电场比例下降。由于1、2电场的除尘灰返回烧结工艺重新利用,3电场的除尘灰作为固体废弃物后续处理,这样就减少了后续处理的成本。

陈智贤[9](2011)在《河北省城市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 ——以石家庄和唐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大气降尘颗粒物,因此对作为污染物之一的大气降尘进行一系列矿物学的分析,弄清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从而用以指导大气降尘污染防治工作,不仅具有科学合理性,而且对提高防治大气污染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和工业城市唐山两市区的大气降尘及端元样品进行取样分析,对所采集的大气降尘样品分析其粒度大小,研究大气降尘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X射线衍射手段,对大气降尘及尘源样品进行矿物组成成分检测,确定大气降尘和尘源中的矿物种类;应用扫描电镜对大气降尘和尘源样品的矿物微形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样品的微形貌特征;通过对大气降尘及尘源样品的矿物成分与矿物微形貌特征特征的分析,从矿物学角度出发,利用矿物成分及微形貌特征受体样品进行矿物种类及微形貌特征上的分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降尘及尘源的来源解析,定性的判断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所研究的两地区今后大气降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信息和资料。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通过对大气降尘粒径的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和唐山两市区大气降尘不同粒径含量组成基本相似,均以1050μm降尘粒径为主,2.55μm的降尘粒径次之。对大气降尘粒径空间分布图进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大气降尘具有小粒径集中于市区内,而向城区四周粒径显着增大的特点;唐山大气降尘不同级别粒径多呈面扩散状分布。由于大气降尘的粒径可表征尘源的迁移距离,据此可知,石家庄和唐山两市区的大气降尘输送模式为近距离迁移,主要的污染源为本地源。2.应用X射线衍射手段,对大气降尘及尘源样品进行矿物组成成分检测,从检测结果可知:相同端元样品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不同城市在大气降尘物质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城市的工业结构与气候等因素有关。在石家庄大气降尘样品中,石英和粘土矿物含量最高,分别达29.1%和25.1%,其次是斜长石(15.2%)、方解石(10.9%)、无水钙芒硝(13.9%)、石膏(8.0%)、白云石(7.6%)、钾长石(7.0%)、钙芒硝(6.9%)、赤铁矿(6.6%)和黄铁矿(5.4%);另外还含有菱铁矿、菱镁矿、石盐、沸石、角闪石、和重晶石等;在唐山大气降尘样品中,主要矿物组分是石英、粘土和方解石,三者的平均值占到总数的57.8%,次为赤铁矿、石膏、白云石及长石类矿物,四类矿物的平均含量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其它的矿物还有菱铁矿、菱镁矿、石盐、沸石、角闪石、钙芒硝和无水芒硝等。3.结合XRD和SEM的检测结果,并配以EDX等手段,对两市区大气降尘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大气降尘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为近距源,其中有些为次生矿物,是在后天的大气环境中经过化学作用而重新结晶生成,如石膏、方解石和石盐等;有些则为地表的矿物颗粒,但其来源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不同标识物所代表的矿物进行分析,结果为:赤铁矿主要来自工业燃烧尘,方解石、白云石主要来自建筑尘,石英、长石类矿物及粘土矿物则主要来自土壤风沙尘或地表扬尘。

马京华[10](2009)在《钢铁企业典型生产工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钢铁工业在我国各工业部门中是废气污染环境的大户之一。全国钢铁企业每年废气排放量可达12000亿立方米左右,而颗粒物是钢铁企业废气排放中的重要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钢铁企业颗粒物排放特征,对于了解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规律,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污染物排放,从技术和管理上根本推进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现状的改善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鉴于钢铁行业在国家工业行业中的典型性,本文选取了钢铁行业中的烧结和炼铁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国内现有的研究状况和成果后,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并选取了国内具有一定规模且工艺设备和废气处理设备均比较典型的某钢铁企业进行实测,通过实测数据对颗粒物排放特征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研究使用了以ELPI为主体的固定源可吸入颗粒物采样系统,此系统能捕集的最小粒径为0.03μm,最大粒径为10μm,同时经过本次实测验证,该采样系统能较好地覆盖钢铁行业典型工艺过程中排放的颗粒物粒径范围,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中的颗粒物采样测量。在正常工况下,实测烧结厂机头、机尾和炼铁厂出铁场三个排放点的烟(粉)尘排放浓度分别为:4.8 mg/m3、9.93 mg/m3、9.5mg/m3,远低于国标规定的排放标准限值,排放状况良好。根据实测的排放浓度,本文计算了三个特征排放点的单位产品的烟(粉)尘产生量分别为:1.031 kg/t-烧结矿、6.490 kg/t-烧结矿、4.415 kg/t-铁,排放量分别为:0.026 kg/t-烧结矿、0.019kg/t-烧结矿、0.032kg/t-铁;并进一步研究了在分粒径上的单位产品颗粒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其中PM10的产生量为0.528 kg/t-烧结矿、0.507 kg/t-烧结矿、0.209kg/t-铁,排放量为:0.025 kg/t-烧结矿、0.008 kg/t-烧结矿、0.016kg/t-铁;PM2.5的产生量为0.451 kg/t-烧结矿、0.402kg/t-烧结矿、0.180kg/t-铁,排放量为:0.022 kg/t-烧结矿、0.007kg/t-烧结矿、0.014kg/t-铁。由此得出:在三个特征点烟(粉)尘产生量中PM10的比例分别为51.23%、7.81%、4.74%,排放量中PM10的比例分别为99.38%、43.20%、50.84%;在三个特征点烟(粉)尘产生量中PM2.5的比例分别为43.73%、6.20%、4.09%;排放量中PM2.5的比例分别为85.00%、36.46%、45.68%。这些数据反应了钢铁企业特征工艺排放的颗粒物中各粒径的比例,可作为计算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因子的基础参考数据。通过各点分级除尘效率研究得出,烧结厂机头颗粒物中PM2.5、PM10、烟(粉)尘的除尘效率为96.55%、96.56%、98.22%,机尾颗粒物中PM2.5、PM10、烟(粉)尘的除尘效率分别为98.30%、98.41%、99.71%,出铁场颗粒物中PM2.5、PM10、烟(粉)尘的除尘效率为93.20%、93.38%、99.39%,在本研究的所有点位上,除尘效率所体现出的规律均为PM2.5<PM10<烟(粉)尘。文中通过组分研究还归纳总结了不同组分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和贡献。钢铁企业排放的颗粒物粒径分布是有其显着特征的,烧结厂机头、机尾除尘器后PM2.5在PM10中的质量百分比为85.61%、84.38%,炼铁厂出铁场除尘器后PM2.5在PM10中的质量百分比为89.70%,即:钢铁企业典型工艺排放的颗粒物主要成分为PM2.5。通过对三个特征点排放的颗粒物中的化学组分进行测试分析发现,各特征点主要的污染物组分大致相同,都含有Fe、Si、Ca、K、Al、Na元素,SO42-、Cl-和较高比例的有机碳。但各组分在各个点的含量排序不太相同,主要取决于各排放点对应的工艺及其相关参数的差异。通过上述由宏观至微观的研究,本文从颗粒物排放浓度及典型除尘设备的去除效率特征、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颗粒物中各组分的分布特征三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钢铁企业颗粒物排放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钢铁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和建立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清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钢铁厂平炉尘单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铁厂平炉尘单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气单颗粒物概述
2 国外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
3 国内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
4 高海拔区域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
5 结论与展望

(2)典型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生成机理及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排放现状
        1.1.1 钢铁生产过程简介
        1.1.2 国内外钢铁生产二恶英排放水平
    1.2 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的生成机理
        1.2.1 烧结过程二恶英生成区域
        1.2.2 烧结过程二恶英生成机理
        1.2.3 电弧炉炼钢二恶英生成分析
    1.3 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生成关键影响因素
        1.3.1 烧结工况对二恶英生成的影响
        1.3.2 烧结物料对二恶英生成的影响
    1.4 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1.4.1 硫基抑制剂的效果及作用机理
        1.4.2 氮基抑制剂的效果及作用机理
        1.4.3 碱基抑制剂的效果及作用机理
        1.4.4 其他新型或潜在抑制剂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装置
        2.1.1 立式单段管式炉系统
        2.1.2 水平三段式管式炉系统
    2.2 样品预处理方法
        2.2.1 二恶英和多氯联苯预处理方法
        2.2.2 氯苯和多环芳烃预处理方法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二恶英和多氯联苯分析检测方法
        2.3.2 氯苯和多环芳烃分析检测方法
        2.3.3 其他参数分析检测方法
    2.4 质量保证和控制(QA/QC)
第三章 不同钢铁除尘飞灰的有机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设计
    3.3 不同飞灰的表征
    3.4 不同飞灰有机污染物生成能力研究
        3.4.1 五种飞灰PCDDs、PCDFs、PCBs、dl-PCBs的排放水平
        3.4.2 五种飞灰CBzs和PAHs的排放水平
    3.5 不同飞灰有机污染物生成分布特征
        3.5.1 五种飞灰的PCDD/Fs同系物分布特征
        3.5.2 五种飞灰的PCBs、CBzs和PAHs同系物分布特征
    3.6 二恶英与其他污染物的关联性分析
        3.6.1 PCDD/Fs与其他污染物的主成分分析
        3.6.2 PCDD/Fs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矿石烧结过程二恶英生成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设计
    4.3 烧结生料生成二恶英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温度对烧结生料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3.2 粒径对烧结生料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3.3 气氛对烧结生料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4 烧结飞灰生成二恶英的影响因素研究
        4.4.1 温度对烧结飞灰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4.2 氧气浓度对烧结飞灰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4.3 时间对烧结飞灰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4.5 烧结工况对PCDD/Fs同系物生成分布特征影响
        4.5.1 烧结工况对烧结生料PCDD/Fs生成分布特征影响
        4.5.2 烧结工况对烧结飞灰PCDD/Fs生成分布特征影响
    4.6 关于PCDD/Fs生成路径的探讨
        4.6.1 2,3,7,8-PCDD/Fs生成路径探讨
        4.6.2 氯酚路径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抑制剂对烧结过程二恶英生成的抑制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设计
    5.3 不同种类抑制剂对二恶英生成的抑制研究
        5.3.1 不同种类抑制剂抑制效果对比
        5.3.2 不同种类抑制剂对二恶英生成分布的影响
    5.4 不同抑制剂添加量对二恶英生成的影响
        5.4.1 不同乙醇胺添加量对PCDD/Fs生成的影响
        5.4.2 不同硫脲添加量对PCDD/Fs生成的影响
        5.4.3 不同氢氧化钙添加量对PCDD/Fs生成的影响
    5.5 关于PCDD/Fs生成路径的探讨
        5.5.1 2,3,7,8-PCDD/Fs相关性分析
        5.5.2 氯酚路径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轧钢污泥焚烧过程的二恶英生成和抑制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设计
    6.3 不同轧钢污泥的表征
    6.4 不同轧钢污泥的二恶英生成能力对比
    6.5 不同钙基添加剂对轧钢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6.5.1 不同钙基添加剂对冷轧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6.5.2 氧化钙对热轧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6.6 废弃树脂对热轧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的抑制研究
        6.6.1 废弃树脂对热轧污泥焚烧生成二恶英的影响
        6.6.2 废弃树脂抑制机理探索
        6.6.3 废弃树脂对136种PCDD/Fs生成分布的影响
        6.6.4 技术评价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钢铁生产全过程二恶英生成路径的统计学分析
    7.1 前言
    7.2 实验设计
    7.3 钢铁生产全过程不同物料PCDD/Fs生成能力对比
    7.4 PCDD/Fs氯酚路径分析
    7.5 PCDD/Fs其他生成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本文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3)邯郸市碳质气溶胶及单颗粒的理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质气溶胶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大气单颗粒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科学意义
第2章 观测实验与研究方法
    2.1 观测站点
    2.2 大气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2.2.1 全样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2.2.2 单颗粒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2.3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第3章 邯郸市大气气溶胶组分的分布特征
    3.1 大气PM_(2.5)、PM_(10)、TSP的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3.2 OCEC的质量浓度水平及其与季节变化特征
    3.3 与其他城市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质气溶胶的来源解析及SOC估算
    4.1 不同粒径段中OC、EC的相关性及其来源解析
        4.1.1 不同粒径阶段中OC、EC相关性
        4.1.2 OC/EC的比值
    4.2 不同粒径阶段中SOC的估算
    4.3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4.3.1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4.3.2 聚类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地区典型灰霾过程中气溶胶的单颗粒理化特征
    5.1 典型灰霾过程中气象要素及污染物浓度变化
    5.2 亚微米颗粒物微观形貌分类及来源浅析
        5.2.1 烟尘集合体
        5.2.2 飞灰
        5.2.3 硫酸铵盐类颗粒物
        5.2.4 矿物颗粒
        5.2.5 金属颗粒
        5.2.6 有机颗粒物
    5.3 霾天与非霾天亚微米单颗粒微观形貌
    5.4 不同天气条件下亚微米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主持或参加的项目

(4)北京市典型城区大气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采样点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分析
    2.4 数据分析
    2.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6 工作量
第三章 气溶胶粒子形貌及表面化学组分质谱特征
    3.1 不同粒径段气溶胶粒子形貌
    3.2 TOF–SIMS质谱图特征
    3.3 TOF–SIMS二次离子归属情况
    3.4 二次离子的化学物种种类
    3.5 特征二次离子的指示意义
    小结
第四章 春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
    4.1 春季采样期间污染状况分析
    4.2 春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组成特征
    4.3 春季气溶胶粒子表面组分的分布特征
    4.4 春季来源特征分析
    4.5 春季影响因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夏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
    5.1 夏季采样期间污染状况分析
    5.2 夏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组成特征
    5.3 夏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
    5.4 夏季来源特征分析
    5.5 夏季影响因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秋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
    6.1 秋季采样期间污染状况分析
    6.2 秋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组成特征
    6.3 秋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
    6.4 秋季来源特征分析
    6.5 秋季影响因素分析
    小结
第七章 冬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
    7.1 冬季采样期间污染状况分析
    7.2 冬季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分组成特征
    7.3 冬季来源特征分析
    7.4 冬季影响因素分析
    小结
第八章 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季节对比
    8.1 TOF-SIMS二次离子检出特征比较
    8.2 四季表面化学组成特征比较
    8.3 四季表面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比较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不足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长沙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颗粒物概述
        1.1.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1.1.2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1.1.3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1.1.4 大气颗粒物的危害
        1.1.5 大气颗粒物的控制
    1.2 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
        1.2.1 大气颗粒物国内污染现状
        1.2.2 大气颗粒物国内污染现状浓度比较
    1.3 大气颗粒物研究现状
        1.3.1 大气颗粒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PM_(2.5) 中重金属的浓度水平及源解析
    2.1 采样方案
        2.1.1 长沙概况
        2.1.2 采样点布置
        2.1.3 采样滤膜
        2.1.4 采样仪器
    2.2 实验方案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样品测定
    2.3 PM_(2.5) 及其中重金属浓度分析
        2.3.1 PM_(2.5) 浓度分析
        2.3.2 PM_(2.5) 中重金属浓度分析
    2.4 PM_(2.5) 中重金属源解析
        2.4.1 基本概念
        2.4.2 相关性分析
        2.4.3 PM_(2.5) 中重金属的源解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M_(2.5) 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及潜在生态危害
    3.1 实验方案
    3.2 PM_(2.5) 中重金属形态分析
        3.2.1 基本概念
        3.2.2 分析结果
    3.3 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3.3.1 基本概念
        3.3.2 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级颗粒物重金属浓度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价
    4.1 采样方案
        4.1.1 采样点布置
        4.1.2 采样滤膜
        4.1.3 采样仪器
    4.2 实验方案
        4.2.1 样品预处理
        4.2.2 样品测定
    4.3 分级颗粒物浓度分析
    4.4 分级颗粒物中重金属浓度分析
    4.5 分级颗粒物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4.5.1 健康风险评价概念
        4.5.2 重金属暴露剂量计算
        4.5.3 风险表征
        4.5.4 分级颗粒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炉喷吹煤粉催化强化燃烧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2 煤粉催化强化燃烧研究进展
    2.1 煤粉催化强化燃烧发展历程
    2.2 煤粉催化燃烧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
        2.2.1 煤粉催化燃烧效果的影响因素
        2.2.2 具有助燃或催化效果的添加剂分类
        2.2.3 催化燃烧研究方法
        2.2.4 煤粉催化燃烧理论
    2.3 高炉喷吹煤粉燃烧机理研究现状
        2.3.1 高炉喷吹煤粉燃烧过程
        2.3.2 挥发分的脱除及半焦生成
        2.3.3 着火及挥发分燃烧
        2.3.4 半焦燃烧
        2.3.5 煤粉燃烧气化产物对焦炭劣化的影响
    2.4 高炉喷吹煤粉催化强化燃烧的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热分析的煤粉催化强化燃烧机理及行为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装置及条件
        3.1.3 燃烧性能热分析评价方法
    3.2 煤粉燃烧过程热分析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1 热分析动力学参数求解方法
        3.2.2 升温速率对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3.2.3 反应各过程特征动力学研究区间的确定
        3.2.4 热解反应动力学结果分析
        3.2.5 碳的燃烧反应动力学结果分析
        3.2.6 动力学模型的确定及验证
    3.3 典型催化剂对煤粉燃烧行为的影响
        3.3.1 催化剂对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3.3.2 催化剂对煤粉燃烧反应性的影响
        3.3.3 催化剂对煤粉燃烧效率的影响
        3.3.4 催化剂对煤粉燃烧动力学参数影响
        3.3.5 催化剂强化煤粉燃烧机理初步分析
    3.4 含铁冶金粉料对煤粉燃烧行为影响
        3.4.1 含铁冶金粉料的筛选实验
        3.4.2 含铁冶金粉料对煤粉燃烧反应性的影响
        3.4.3 含铁冶金粉料对煤粉燃烧效率影响
        3.4.4 含铁冶金粉料强化煤粉燃烧机理分析
    3.5 CaO_2对煤粉燃烧行为影响
        3.5.1 CaO_2的分解供氧特征
        3.5.2 CaO_2对煤粉燃烧反应性的影响
        3.5.3 CaO_2对煤粉燃烧效率影响
        3.5.4 煤阶对 CaO_2助燃效果影响
        3.5.5 CaO_2对煤粉燃烧硫析出的影响
        3.5.6 CaO_2强化煤粉燃烧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的碳-氧催化燃烧机理分析
    4.1 密度泛函理论(DFT)简介
    4.2 条件设定及模型建立
    4.3 CaO 催化碳-氧反应过程模拟
        4.3.1 CaO 表面活性氧物种的生成
        4.3.2 碳与 CaO 表面活性氧物种相互作用
        4.3.3 反应产物从 CaO 表面脱附
    4.4 Fe_2O_3催化碳-氧反应过程模拟
        4.4.1 O_2在 Fe_2O_3表面的吸附
        4.4.2 Fe_2O_3表面氧空穴的生成
        4.4.3 O_2在有氧空穴的 Fe_2O_3表面吸附
        4.4.4 碳与 Fe_2O_3表面活性氧物种的反应
    4.5 FeO 催化碳-氧反应过程模拟
        4.5.1 O_2在 FeO 表面的吸附
        4.5.2 C_4团簇在 FeO 表面的吸附
        4.5.3 碳与 FeO 表面活性氧的相互作用及脱附
    4.6 碳-氧催化反应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快速升温过程中煤粉催化强化燃烧机制研究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样品
        5.1.2 实验装置及条件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快速升温条件下煤粉燃烧行为特征
        5.2.2 催化剂对煤粉燃烧行为特征影响
        5.2.3 催化剂对未燃煤粉结构的影响
        5.2.4 催化剂对未燃煤粉气化反应性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催化燃烧产物与焦炭相互作用行为研究
    6.1 实验方法
        6.1.1 实验样品
        6.1.2 实验设备
    6.2 煤粉催化燃烧产物的高温熔融及粘温特征计算
        6.2.1 煤灰高温熔融特征
        6.2.2 煤灰粘温特征
    6.3 煤粉燃烧产物在焦炭上的熔融和侵润性质
    6.4 燃烧产物对焦炭性质的影响
        6.4.1 燃烧产物对焦炭形貌影响
        6.4.2 燃烧产物对焦炭的反应性影响
    6.5 燃烧产物与焦炭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高炉喷煤复合添加剂的研制及效果的模拟实验研究
    7.1 复合添加剂研制思路
    7.2 复合添加剂研制过程
        7.2.1 试验方法
        7.2.2 3组分复合添加剂效果
        7.2.3 含转炉除尘灰的复合添加剂效果
        7.2.4 与已进行工业化试验的复合添加剂比较
    7.3 高炉喷煤催化强化燃烧效果数值模拟
    7.4 高炉相关指标预测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项目目录

(7)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大气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TOF-SIMS技术概述
    1.1 TOF-SIMS基本原理
    1.2 TOF-SIMS工作模式
    1.3 TOF-SIMS技术优势
        1) 原则上可以检测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 能够区分所有同位素。
        2) 可以提供分子组成信息。
        3) 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4) 更高的质量分辨率、更广的质量范围。
        5) 更高的灵敏度。
2 TOF-SIMS技术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2.1 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研究
    2.2 气溶胶粒子化学组成深度剖析
    2.3 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反应研究
    2.4 气溶胶粒子表面毒性研究
    2.5 气溶胶粒子污染源排放特征与污染源识别
3 TOF-SIMS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4 TOF-SIMS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样品采集。
    2) 样品预处理。
    3) 样品分析。
    4) 数据解析。
5 结论与展望

(8)烧结工艺二恶英的过程控制与末端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二恶英的理化性质及危害
    1.2 二恶英的来源及污染途径
    1.3 我国二恶英的污染现状及控制要求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烧结工艺二恶英的排放和控制
    2.1 铁矿石烧结工艺
        2.1.1 烧结料的准备
        2.1.2 配料与混合制粒
        2.1.3 烧结和产品处理
    2.2 烧结分层原理及料层中主要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2.3 烧结工艺中二恶英的生成机理
    2.4 烧结排放二恶英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2.4.1 过程控制中的抑制技术研究进展
        2.4.2 尾气末端处理中的二恶英脱除技术
第三章 烧结排放二恶英过程控制与末端处理的实验方法
    3.1 实验方法设计
    3.2 实验过程
        3.2.1 烧结料中添加二恶英抑制剂试验
        3.2.2 烧结尾气中喷吹吸附剂脱二恶英试验
    3.3 样品分析
        3.3.1 二恶英检测技术的发展
        3.3.2 二恶英分析方法的建立
        3.3.3 样品的采集
        3.3.4 样品的预处理
        3.3.5 样品的上机分析
第四章 烧结过程二恶英控制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4.1 二恶英总生成浓度比较
    4.2 碳酰肼的抑制效果分析
        4.2.1 碳酰肼对二恶英同系物的抑制效果比较
        4.2.2 添加碳酰肼后PCDFs/PCDDs 的比值变化
        4.2.3 添加碳酰肼后二恶英同系物分布特征
    4.3 尿素的抑制效果
        4.3.1 尿素对二恶英同系物的抑制效果比较
        4.3.2 添加尿素后PCDFs/PCDDs 的比值变化
        4.3.3 添加尿素后二恶英同系物分布特征
    4.4 碳酰肼和尿素的抑制机理研究
        4.4.1 对二恶英总浓度的抑制
        4.4.2 对不同氯代PCDDs 和PCDFs 的抑制
    4.5 小结
第五章 烧结烟气末端吸附处理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5.1 二恶英排放浓度比较
        5.1.1 褐煤活性焦吸附效果
        5.1.2 活性炭吸附效果
    5.2 喷吹吸附剂后二恶英的分布特征
    5.3 除尘灰中二恶英分布变化
        5.3.1 喷吹褐煤焦后二恶英分布变化
        5.3.2 喷吹活性炭后二恶英分布变化
    5.4 活性炭喷吹补充试验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河北省城市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 ——以石家庄和唐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城市大气降尘颗粒物污染现状
        1.1.2 大气降尘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影响
    1.2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来源
    1.3 国内外大气降尘的研究进展
        1.3.1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粒径研究
        1.3.2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化学特征研究
        1.3.3 大气降尘颗粒物的矿物学研究
        1.3.4 大气降尘的源解析研究
    1.4 样品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石家庄城市生态地质环境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气候及水系分布
        2.1.3 工业布局
        2.1.4 社会经济
        2.1.5 土壤分布
        2.1.6 石家庄市区主要环境问题
    2.2 唐山城市生态地质环境概况
        2.2.1 唐山市区概况
        2.2.2 唐山市区生态环境概况
        2.2.3 唐山城市环境环境概况
    2.3 河北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概况
第三章 大气降尘样品采集处理与矿物学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品采集
        3.1.3 样品分析试验的技术要求
    3.2 大气降尘粒径检测与分析
        3.2.1 大气降尘粒径检测实验
        3.2.2 大气降尘粒径分析
    3.3 大气降尘矿物组分检测与分析
        3.3.1 大气降尘矿物组分检测实验
        3.3.2 大气降尘矿物组分分析
    3.4 大气降尘微形貌特征检测与分析
        3.4.1 大气降尘微形貌特征检测实验
        3.4.2 大气降尘微形貌貌特征分析
第四章 大气降尘来源分析
    4.1 源解析方法的选择
    4.2 大气降尘来源分析
        4.2.1 大气降尘颗粒物迁移距离的确定
        4.2.2 标识物的选定
        4.2.3 大气降尘的受体模型源解析
    4.3 城市大气降尘矿物研究的环境意义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10)钢铁企业典型生产工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大气环境总体状况及行业特征
        1.1.1 我国大气环境总体状况
        1.1.2 我国大气污染的行业特征
    1.2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现状
        1.2.1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2.2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特征及治理现状
    1.3 颗粒物污染概述
        1.3.1 颗粒物的定义、分类及主要来源
        1.3.2 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1.3.3 固定源颗粒物采样方法研究现状
        1.3.4 颗粒物研究现状及进展
第2章 引言
    2.1 选题依据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采样测试系统和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测试企业概况
    3.2 采样点设置
        3.2.1 烧结厂
        3.2.2 炼铁厂
    3.3 采样频次
    3.4 采样测试仪器
        3.4.1 3012H型自动烟尘/气测试仪
        3.4.2 荷电低压颗粒物捕集分析仪(ELPI)
        3.4.3 采样滤膜类型
    3.5 分析方法
        3.5.1 无机元素的分析
        3.5.2 OC、EC的分析
        3.5.3 水溶性离子的分析
    3.6 质量保证与控制
    3.7 数据分析和图件制作
第4章 颗粒物排放及粒径分布特征
    4.1 烟(粉)尘排放状况
    4.2 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4.2.1 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粒径分布特征
        4.2.2 可吸入颗粒物不同粒径质量浓度累积分布
    4.3 颗粒物分级除尘效率
    4.4 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分析
        4.4.1 可吸入颗粒物组分对比分析
        4.4.2 不同粒径组分分布状况分析
    4.5 单位产品颗粒物产生和排放量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四、钢铁厂平炉尘单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单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进展[J]. 陈均玉,崔小梅,任培,布多. 环境生态学, 2021(02)
  • [2]典型钢铁生产过程二恶英生成机理及抑制研究[D]. 徐帅玺. 浙江大学, 2018(01)
  • [3]邯郸市碳质气溶胶及单颗粒的理化特征研究[D]. 程文净.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4]北京市典型城区大气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 李文君. 贵州大学, 2017(03)
  • [5]长沙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D]. 刘小婷. 湖南大学, 2015(03)
  • [6]高炉喷吹煤粉催化强化燃烧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D]. 邹冲. 重庆大学, 2014(12)
  • [7]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大气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倪润祥,李红,伦小秀,温冲.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05)
  • [8]烧结工艺二恶英的过程控制与末端处理研究[D]. 谈琰.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9]河北省城市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 ——以石家庄和唐山为例[D]. 陈智贤.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1(04)
  • [10]钢铁企业典型生产工艺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D]. 马京华. 西南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钢铁厂平炉粉尘单粒子中无机元素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