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副矿物锆石的特征看海南铁矿的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琳[1](2017)在《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三峰山铜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的北山造山带南部地区,产于石炭纪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近年来,前人主要针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成矿背景,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等方面尚未开展详细的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矿体深部与外围的找矿进程。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三峰山铜矿床的赋矿岩系与矿化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年代学等,厘定了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与矿床成因类型,总结了成矿规律,为矿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矿床产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下段,含矿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和少量绿泥石-绢云母片岩。赋矿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钠质拉斑玄武岩,具有较为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无明显高场强元素亏损,Ti/V和Th/Nb值较低。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大程度部分熔融,并受到了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影响,形成于古亚洲洋南向俯冲背景下的弧前环境。矿体多呈似层状、扁豆状或透镜状展布,与赋矿地层产状一致。原生矿石类型包括纹层状、角砾状、条带状、块状和浸染状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为主。围岩蚀变包括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呈带状分布,下盘蚀变相对上盘更加强烈,蚀变过程中MgO和Fe2O3T大量迁入、Na2O迁出,代表了斜长石、钠长石等矿物的分解和绿泥石、黄铁矿的形成,这一过程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矿区广泛分布含铁锰硅质岩,呈条带状、块状或角砾状与硫化物矿石共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热水沉积成因,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矿床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沉积期、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期以及表生期共3个时期。流体包裹体与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幔源岩浆,可能通过火山脱气或海水热液在循环过程中从赋矿玄武岩中淋滤而来。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182℃360℃)、低盐度(0.7%4.0%)的H2O-NaCl体系,流体来源可能为下渗的海水,岩浆流体对成矿贡献相对较少。矿床的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353Ma),与赋矿玄武岩喷发时间(350 Ma)较为一致。综合研究认为,三峰山铜矿床为典型的塞浦路斯型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形成于早石炭世北山造山带的弧前环境。矿床的形成及产出受拉张性构造背景、赋矿火山岩及同生断裂构造等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矿床形成机制及在成矿时空背景、含矿岩系、矿化分带和围岩蚀变等方面的规律,确定了找矿标志,并指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侯通[2](2014)在《中基性岩浆系统中铁的超常富集机理 ——以典型铁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四川攀枝花钒钛磁矿,新疆磁海和雅满苏铁矿和安徽姑山铁矿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不同性质岩浆和不同地质条件下铁质在中-基性岩浆系统中岩浆过程、岩浆-热液转化和热液条件下的超常富集机理。攀枝花苦橄玢岩中高镁橄榄石的识别,表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的形成与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高温富铁苦橄质岩浆活动有关。区域地质历史结合富集的He-Ar同位素和Re-Os同位素特征暗示了岩石圈地幔富含榴辉岩相物质,很可能是产生富铁原始岩浆产生的关键。铁钛氧化物早期结晶自富水玄武质岩浆是钒钛磁铁矿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此外,铁矿层中斜长石边部富An贫Ti,这指示了晶粥层内的粒间熔体不混溶作用。富水-铁的玄武岩中磁铁矿的早期结晶以及粒间不混溶作用共同导致了岩体下部厚层块状矿石的形成。磁海辉绿岩的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其为起源自富集岩石圈地幔玄武质岩浆经历贫铁矿物分离结晶而富含挥发分,高侵位形成辉绿岩低压释放流体很可能是磁海铁矿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此外,类似传统矽卡岩型铁矿,多期次的岩浆侵入,碳酸盐岩的围岩与富铁热液的相互作用均为导致热液中铁质大量堆积的关键。对姑山铁矿区闪长玢岩的单斜辉石的系统电子探针分析发现存在铁的突然降低现象,从而为不混溶作用提供了关键的矿物学证据,结合地球化学研究和MELTS模拟,提出不混溶作用是由玄武岩质岩浆在深部发生贫铁矿物(单斜辉石+斜长石)分离结晶形成的富铁闪长岩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富磷地层的混染结果。LA-ICPMS锆石U-Pb测年的结果表明雅满苏矽卡岩和火山岩是同期形成的,暗示夕卡岩很可能是在下覆活动岩浆房的作用下形成的,成矿热液来自岩浆房释放的富铁流体和海水的混合。玄武岩很可能是主要的铁质来源,富铁流体导致其与灰岩相互作用导致矽卡岩和铁矿。综合4个典型铁矿的形成机制,中基性岩浆系统铁矿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存在共同点,包括:1)巨量的岩浆活动是形成铁矿的物质基础;2)分离结晶作用是铁质富集的前提条件,导致了岩浆的演化使得铁质富集,也是液态不混溶作用和高盐度岩浆流体释放的基础;3)压力降低有利于岩浆流体的形成,碳酸盐岩围岩有利于铁质的卸载沉淀富集。
杜保峰,魏俊浩,李艳军,石文杰,燕长海,赵少卿,裴中朝,白国典[3](2012)在《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文中研究指明海南石碌矿床是以富铁矿为主,并伴生有钴铜等矿产的着名大型矿集区。通过对该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再认识,并对其成矿物质来源、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成矿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铁钴铜等物质来源很可能来自原始火山沉积地层石碌群中,后期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对其形成起重要的改造富集作用,初步定义其为火山-沉积变质+多期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该矿床成矿模式概括为:1)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期,奠定了铁钴铜等成矿物质的基础;2)加里东—海西期的变质改造成矿期,形成了沉积变质型贫矿体;3)印支—燕山早期热液叠加改造富化期,石碌矿床发生了重要的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富铁矿体;4)燕山晚期热液叠加改造富化期,对原来矿体进行改造富集,并形成了脉状、角砾状铁矿体及伴生的铜钴矿体。
廖震,王玉往,王京彬,张会琼,王静纯[4](2011)在《论中生代岩浆活动对海南石碌富铁矿床的改造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碌铁矿位于海南省昌江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富铁矿床。该矿区及其周边中生代侵入岩广泛发育,岩浆活动对矿床影响强烈,其结果主要产生两类改造型矿石,即石榴子石磁铁矿矿石和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矿石。通过对改造型矿石的矿相学研究、矿石及矿物的硫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改造型矿石中的赤铁矿发生了磁铁矿化,其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岩浆,而铁和微量元素主要来自原矿石。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得出以下初步认识:岩浆改造作用主要发生于石碌铁矿形成富矿之后,可能主要属于一种热改造,其结果可能并未使铁矿床进一步变富,而是使赤铁矿体发生磁铁矿化。
陈世平[5](2006)在《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密地区地层分布齐全、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形变质作用明显,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形成了区内多种类型的矿产资源远景区。本区主体属中亚成矿域,是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典型地区;同时,也是全球古生代多旋回造山带的典型地区之一。哈密地区目前已知矿点和已发现矿床达680多处,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但以往工作侧重于某些区块或某些基础地质问题,对全地区性的成矿规律的综合性研究还较为薄弱,影响到矿产勘查部署与开发的长远规划。为此,开展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哈密地区是新疆对外开放“东出西进”的门户,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中哈铁路横贯本区,交通位置上,扼新疆与内地交通的要冲,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煤炭资源的重要基地,是新疆东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因此,开展地区性矿产资源的评价研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哈密地区各类矿床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整理、吸收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的理论,对哈密地区四维成矿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哈密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及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划分了成矿区带,对各区带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结合日常工作,参加编制了哈密地区地质矿产图;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选择前寒武纪的池西铁铜矿床和天湖铁矿、古生代的葫芦和黄山东等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生代的小红山铁矿和镜儿泉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等代表性矿床进行了重点调研,其中池西和小红山属于本次工作新发现的矿产地。经过初步评价,池西铁铜矿中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2%以上,铜品位最高可达1.7%,Au最高可达5.89g/t;小红山铁矿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0%以上。利用Re-Os法测定了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83Ma,利用40Ar-39Ar法测定了镜儿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43Ma,丰富了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演化轨迹,建立了重要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对哈密地区的大型矿集区进行了预测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勘查与研究的建议,为地区矿产资源规划提供了依据。文中指出,哈密的特征性矿产资源主要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形成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不同时代;同时也指出了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区寻找黑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以及在前寒武系分布区寻找铁、铜、铅锌矿床的可能性。这些规律及其它成矿规律的揭示丰富了区域成矿学的内容,深化了对于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理性认识,对该区今后地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传卿[6](2003)在《焦家金矿矿床优化开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黄金矿山是资源型企业,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延续是资源型企业的共同问题。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如何进行矿床的最优化开采始终是矿山的一条主线。焦家金矿具有28年的开采历史,已经到了生产的中后期,矿床的优化开采就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布局的调整属于矿山的宏观生产优化,适时调整生产布局是矿山优化开采的大前提。本文对焦家金矿总体生产布局调整做了宏观的论证,分析了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同时对布局调整后总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在总体生产布局调整的前提下,要适时进行矿山的工程开拓工作。本文将运筹学中的图论及网络计划技术应用于焦家金矿深部开拓工程中,将开拓工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大项目进行了网络分析与优化,得到了较优的开拓工程进度计划。这种统筹思想对矿山的开拓和生产计划优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对焦家金矿地质品位产生负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修正意见;给出了采选冶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建立了矿山的长远规划优化模型和供矿区段配矿模型,进行了优化求解,排出了年进度计划,为矿山中后期的矿床优化开采提供了依据。
莫采芬[7](1980)在《副矿物锆石法及其在地质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副矿物在岩石中的含量多在1%以下.它分布广,种类多,生成于地质作用的整个过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根据副矿物的组合、种类、数量、晶形、晶面特征、颜色、透明度、粒度、微量元素、包裹体、双晶、环带构造、光性异常和蚀变或次生变化等特征,能为解决某些成岩、成矿地质问题提供
周云帘[8](1979)在《标型矿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文中认为 一、研究标型矿物学的意义: (1)指导矿床的评价和找矿是地质研究中的“指示剂”在许多的矿床中,尤其是某些多期成矿金属的矿床中,除了每一成矿阶段的矿物组合中都存在的“贯通”矿物外,尚有只是在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标型矿物。根据这种标型矿物可以判断矿床的生成阶段,例如:
朱膺[9](1976)在《从副矿物锆石的特征看海南铁矿的成因》文中研究表明 "岩石和矿床都是矿物的集合体,只有极少数的例外(譬如全部由玻璃组成的岩石)".在某种意义上说,矿石即有用的岩石,铁矿也可称为铁质岩.矿床学和岩石
二、从副矿物锆石的特征看海南铁矿的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副矿物锆石的特征看海南铁矿的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三峰山铜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元古宇(Pt) |
2.1.2 石炭系(C) |
2.1.3 二叠系(P) |
2.1.4 新生界(Cz) |
2.2 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韧性剪切带 |
2.2.3 断裂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变质作用 |
2.5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2.5.1 地球物理特征 |
2.5.2 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史 |
3 赋矿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3.1.2 锆石U-Pb定年 |
3.2 岩相学特征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3.3.1 主量元素 |
3.3.2 微量元素 |
3.4 锆石U-Pb年龄 |
3.5 成岩时代 |
3.6 岩石成因 |
3.6.1 岩浆演化过程 |
3.6.2 岩浆源区特征 |
3.7 构造环境 |
4 矿床地质特征 |
4.1 地层 |
4.2 构造 |
4.2.1 褶皱构造 |
4.2.2 韧性剪切带 |
4.2.3 断裂构造 |
4.2.4 劈理和节理 |
4.3 岩浆岩 |
4.4 矿体产出特征 |
4.5 矿石类型 |
4.6 矿石物质组分 |
4.6.1 矿石矿物组成 |
4.6.2 矿石化学组成 |
4.7 矿石组构 |
4.7.1 矿石结构 |
4.7.2 矿石构造 |
4.8 成矿后变质变形改造 |
4.8.1 矿体透镜体化与物质再活化 |
4.8.2 断层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
4.9 成矿期次 |
4.9.1 同生沉积期 |
4.9.2 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期 |
4.9.3 表生期 |
4.9.4 矿物生成顺序 |
5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
5.1 成矿元素分带 |
5.1.1 元素分布及异常下限确定 |
5.1.2 元素组合特征 |
5.1.3 矿化分带特征 |
5.1.4 元素空间分带规律 |
5.2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 |
5.2.1 围岩蚀变类型 |
5.2.2 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 |
5.2.3 围岩蚀变中的元素迁移 |
5.2.4 蚀变指数 |
5.2.5 主微量元素活动性 |
5.2.6 蚀变过程与成矿 |
5.3 硅质岩地球化学 |
5.3.1 岩相学特征 |
5.3.2 地球化学特征 |
5.3.3 岩石成因与沉积环境 |
5.4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 |
5.4.1 岩相学特征 |
5.4.2 地球化学特征 |
5.4.3 岩石成因与沉积环境 |
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6.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6.3 均一温度与盐度 |
6.4 密度与压力 |
6.5 成分 |
6.6 成矿流体性质 |
7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年代学 |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 |
7.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7.2.1 硫同位素 |
7.2.2 铅同位素 |
7.2.3 氢氧同位素 |
7.2.4 碳氧同位素 |
7.3 成矿年代学 |
7.3.1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
7.3.2 成矿时代 |
8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8.1 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8.2 成矿物质来源 |
8.3 成矿流体来源 |
8.4 成岩成矿时代 |
8.5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8.5.1 与典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对比 |
8.5.2 成矿过程与机制 |
9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
9.1 控矿因素 |
9.1.1 构造背景与成矿 |
9.1.2 火山岩与成矿 |
9.1.3 构造与成矿 |
9.2 成矿规律 |
9.2.1 成矿时空背景 |
9.2.2 含矿岩系 |
9.2.3 矿石组成及分带 |
9.2.4 围岩蚀变 |
9.3 找矿标志 |
9.3.1 岩性标志 |
9.3.2 地表氧化带标志 |
9.3.3 含铁锰硅质岩建造标志 |
9.3.4 围岩蚀变标志 |
9.3.5 地球化学标志 |
9.4 找矿方向 |
9.4.1 铜矿体外围 |
9.4.2 铜矿体深部 |
10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中基性岩浆系统中铁的超常富集机理 ——以典型铁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我国铁矿石的需求情况以及国家目标 |
1.1.2 中基性岩浆系统有关铁矿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岩浆型钒钛磁铁矿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2 基鲁纳铁矿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3 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4 矽卡岩型铁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和完成的工作量 |
2 实验分析方法 |
2.1 样品采集和处理 |
2.2 锆石 U-Pb 年代学测定 |
2.3 锆石微量元素和 Lu-Hf 同位素测定 |
2.4 矿物电子探针实验分析 |
2.5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2.6 全岩 Sr-Nd 同位素分析 |
2.7 全岩 Re-Os 同位素 |
2.8 He-Ar 惰性气体同位素 |
附:本章中部分地球化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
3 与基性-超基性深成侵入岩系统有关的铁矿——以四川攀枝花铁矿为例 |
3.1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及攀西地区 |
3.1.1 区域地层 |
3.1.2 区域构造 |
3.1.3 区域岩浆岩 |
3.1.4 区域矿产 |
3.2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含矿岩体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 |
3.3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含矿岩体年代学特征 |
3.3.1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斜长岩脉年代学特征 |
3.3.2 攀枝花钒钛磁体矿苦橄玢岩年代学特征 |
3.4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层状岩体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3.4.1 攀枝花层状岩体下部和中部岩相带矿物学特征 |
3.4.2 攀枝花苦橄玢岩橄榄石和辉石矿物学特征 |
3.4.3 攀枝花苦橄玢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3.4.4 攀枝花苦橄玢岩全岩 Sr-Nd 和 Re-Os 同位素特征 |
3.4.5 攀西地区层状岩体惰性气体同位素特征 |
3.5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集区成因的地球化学制约 |
3.5.1 惰性气体同位素制约 |
3.5.1.1 大气混染? |
3.5.1.2 地壳混染? |
3.5.1.3 He 丢失? |
3.5.1.4 放射性4He 富集? |
3.5.1.5 源区~4He 加入? |
3.5.1.6 源区俯冲相关物质加入对~(40)Ar/~(36)Ar 比值的影响 |
3.5.1.7 攀西地区岩石圈地幔中的俯冲物质 |
3.5.2 攀枝花苦橄玢岩 Re-Os 同位素制约 |
3.5.2.1 地壳混染? |
3.5.2.2 Os 同位素对地幔源区制约 |
3.6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集区的成因 |
3.7 厚层磁铁矿的成因:来自斜长石成分的证据 |
3.7.1 层状岩体晶粥层以及岩浆补充作用影响 |
3.7.2 斜长石反环带成因 |
3.7.3 粒间熔体不混溶作用与厚层块状矿石的成因 |
4 与基性浅成侵入岩系统有关的铁矿——以新疆北山磁海铁矿为例 |
4.1 北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
4.2 磁海铁矿床地质特征 |
4.3 磁海铁矿含矿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1 磁海辉绿岩辉石和长石化学组成 |
4.3.2 磁海辉绿岩全岩地球化学组成 |
4.3.3 磁海辉绿岩全岩 Sr-Nd 同位素组成 |
4.4 磁海铁矿岩石成因及对 Cornwall 型铁矿成因的约束 |
4.4.1 磁海辉绿岩不相容元素富集 |
4.4.2 分离结晶作用 |
4.4.3 地幔源区 |
4.5 构造背景 |
4.6 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
4.6.1 Cornwall 型铁矿? |
4.6.2 矿床成因 |
5 与中性闪长质超浅成侵入岩系统有关的铁矿——以安徽宁芜盆地姑山铁矿为例 |
5.1 区域地质背景 |
5.2 姑山岩体地质学与岩石学特征 |
5.3 宁芜盆地姑山玢岩铁矿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5.3.1 姑山辉石闪长玢岩矿物化学特征 |
5.3.2 姑山辉石闪长玢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5.3.3 姑山辉石闪长玢岩全岩 Sr-Nd 同位素特征 |
5.4 铁矿石的成因:矿浆或热液? |
5.5 姑山辉石闪长玢岩岩石成因 |
5.5.1 分离结晶作用 |
5.5.2 地壳混染作用 |
5.5.3 地幔源区 |
5.6 液态不混溶作用的矿物学证据 |
5.6.1 不混溶作用的触发机制 |
6 与中基性海相火山岩系统有关的铁矿——以新疆东天山雅满苏铁矿为例 |
6.1 东天山地区地质背景 |
6.2 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含矿岩浆岩地质学与岩石学特征 |
6.3 雅满苏海相火山岩铁矿年代学特征 |
6.4 雅满苏海相火山岩铁矿含矿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6.4.1 石榴子石矿物化学特征 |
6.4.2 雅满苏玄武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6.4.3 雅满苏玄武岩全岩 Sr-Nd 同位素特征 |
6.5 雅满苏火山岩和矽卡岩成因及海相火山岩铁矿成矿模式 |
6.5.1 蚀变影响 |
6.5.2 雅满苏火山岩系列和岩浆演化 |
6.5.3 雅满苏玄武岩源区特征 |
6.6 雅满苏玄武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6.7 雅满苏矽卡岩的成因 |
6.8 雅满苏铁矿的成因 |
7 中基性岩浆系统铁矿关键控制因素 |
7.1 中基性岩浆系统中岩浆作用过程中铁的富集机理 |
7.2 富铁岩浆热液的形成和铁质巨量堆积 |
7.2.1 流体出溶的影响因素 |
7.2.2 铁在岩浆热液中的富集机制 |
7.2.2.1 岩浆流体中铁富集的化学过程 |
7.2.2.2 岩浆流体中铁富集的物理过程 |
7.3 中基性岩浆系统中铁质巨量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 |
8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和已被接收的学术论文 |
(3)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赋矿地层 |
2.2 控矿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矿体分布及产出特征 |
2.5 矿石类型及组构 |
2.6 蚀变类型及分带 |
3 矿床成因讨论 |
3.1 成矿物质来源 |
3.2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
3.3 成矿时代 |
4 成矿模式 |
5 结论 |
(4)论中生代岩浆活动对海南石碌富铁矿床的改造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 |
2 岩浆 (热液) 改造型铁矿石矿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3 讨论与结论 |
志 谢 |
(5)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二节 哈密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条件 |
第三节 哈密地区地质勘查程度 |
第四节 哈密矿产资源开发简史及现状 |
第五节 哈密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
第二节 区域构造 |
第三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四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矿床类型的探讨 |
第一节 哈密地区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
第四章 新发现矿床(点)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池西铁铜矿 |
第二节 小红山铁矿 |
第三节 红岭镍矿 |
第五章 区域成矿规律与矿床成矿系列 |
第一节 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二节 矿床成矿系列 |
第三节 哈密地区成矿控制条件及成矿的基本规律 |
第六章重要矿床成矿类型的区域成矿模式及典型矿床 |
第一节 前寒武纪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二节 海西期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三节 海西期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四节 印支期与陆内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有色、稀有金属区域成矿模式 |
第七章 哈密地区大型矿集区的预测评价研究 |
第一节 额仁山—淖毛湖北山铁、铜、金矿集区 |
第二节 纸房—麦钦乌拉铜金汞矿集区 |
第三节 吐-哈盆地中新生代铀矿集区 |
第四节 土屋—赤湖铜、钼矿集区 |
第五节 黄山-镜儿泉铜镍钼金矿集区 |
第六节 雅满苏-天湖铁钛铜镍矿集区 |
第七节 铁岭—沙垄铁、铜、铅锌、金、银矿集区 |
第八节 玉西—大水铁、铜、铂族元素矿集区 |
第八章 矿产资源规划与开发建议 |
引言 |
第一节 矿产资源规划 |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焦家金矿矿床优化开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课题来源、选题目的与意义 |
1.1 引言 |
1.2 焦家金矿简介 |
1.2.1 地质概况 |
1.2.2 开拓系统 |
1.2.3 采矿方法 |
1.3 课题提出 |
1.4 选题目标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矿床指标优化概述 |
2.2 指标优化遵循的基本原则 |
2.3 计划编制与产品方案优化 |
2.3.1 矿山生产计划编制 |
2.3.2 生产(产品)方案规划 |
2.4 现代数学方法在矿床指标优化中的应用评述 |
2.4.1 目标规划方法 |
2.4.2 模糊数学方法 |
2.4.3 灰色系统理论 |
2.4.4 评价锥理论 |
2.4.5 综合数学方法—微商—多目标决策论 |
3 焦家金矿总体生产布局的调整 |
3.1 生产布局调整的综合经济评价与分析 |
3.2 三级储量的验证 |
3.3 回采顺序与生产能力验证 |
3.4 总体生产布局调整的意义 |
4 焦家金矿深部开拓工程网络计划优化 |
4.1 焦家金矿深部开拓简介 |
4.2 工作分解结构图 |
4.3 工程进度计划 |
4.3.1 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 |
4.3.2 工作持续时间的估计 |
4.3.3 焦家金矿深部开拓工程网络计划 |
4.3.4 网络计划的优化 |
4.3.5 焦家金矿深部开拓工程网络图优化 |
4.4 甘特图的应用 |
4.5 里程碑计划 |
5 焦家金矿品位指标分析与矿床开采计划优化 |
5.1 地质品位负变分析 |
5.2 采、选、冶技术参数的确定 |
5.3 矿山生产计划优化 |
5.3.1 焦家金矿配矿工艺分析 |
5.3.2 矿山开采长远规划模型 |
5.3.3 中段(或区段)配矿开采模型 |
5.3.4 矿床优化回采计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附图 |
四、从副矿物锆石的特征看海南铁矿的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D]. 王佳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2]中基性岩浆系统中铁的超常富集机理 ——以典型铁矿为例[D]. 侯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3]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J]. 杜保峰,魏俊浩,李艳军,石文杰,燕长海,赵少卿,裴中朝,白国典. 中国地质, 2012(01)
- [4]论中生代岩浆活动对海南石碌富铁矿床的改造作用[J]. 廖震,王玉往,王京彬,张会琼,王静纯. 矿床地质, 2011(05)
- [5]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D]. 陈世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2)
- [6]焦家金矿矿床优化开采研究[D]. 赵传卿. 北京科技大学, 2003(01)
- [7]副矿物锆石法及其在地质上的应用[J]. 莫采芬. 地质与勘探, 1980(11)
- [8]标型矿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J]. 周云帘. 抚州地质学院学报, 1979(02)
- [9]从副矿物锆石的特征看海南铁矿的成因[J]. 朱膺. 地质与勘探, 19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