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与科学

华罗庚与科学

一、华罗庚与《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郭金海[1](2019)在《1945年华罗庚对中国发展计算机的建议及其流变》文中研究表明华罗庚看重发展计算机事业始于1946年旅美之前.1945年他已怀有在中国发展计算机的迫切愿望,以"迅速派员出国学习计算机之原理、运用及制造"为主题,向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在中国发展计算机的建议.这是20世纪50年代他倡导研究电子计算机的思想根源,也是他为发展中国计算机事业所做的早期努力之一.他的建议以其1944年3月7日致陈立夫函的附录一为基础撰成,内容较为系统,办法周密,得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的重视,但被搁浅.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苏联的环境下,通过他和其他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的重视,以及苏联的援助,中国计算机事业得到发展.他曾向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的建议基本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他在倡导、组织和领导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他在中国计算机早期发展史上独特的地位.

刘彦朋[2](2010)在《“双法”与工程管理—论华罗庚管理思想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统筹法和优选法(以后简称“双法”)的奠基人,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其人生最后二十年间,从纯数学领域转向应用数学领域。他不辞劳苦,深入群众大力推广“双法”,把科学管理的方法应用于工程建设,“为人民服务”。华罗庚是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实践的科学家先驱。他不仅是一位纯数学家,同时又是将工程管理数学化的应用数学大师,在工程管理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华罗庚的“双法”与工程实践是密切联系的。随着华罗庚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双法”也逐步从幼年趋向成熟和完备。华罗庚基于“双法”的工程管理数学化思想也逐步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华罗庚在统筹法的应用中形成了两大思想,即工程管理的全局思想和工程期限的预测思想。工程管理的全局思想是指华罗庚在工程实施前、实施中对整个工程的全局把握,在实施前对整个工程进行详尽分析,统筹兼顾全局,在实施过程中始终着眼工程全局,不偏离工程的整体进展;工程期限的预测思想体现在运用统筹法对工程主要环节所用时间进行预测,再预测整个工程的实施时间。华罗庚把优选法运用于生产实践,形成了两大思想,即实验次数的最优控制思想和实施方案的最优选择思想。通过实践优选法,华罗庚证明了优选法在工程管理上的重大价值。华罗庚从“双法”及其实践中形成的数学化管理技术是对工程管理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在国际上被称为“群众运动的普及数学方法”。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是管理科学中一支优异的奇葩,而且在实践中对国民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工程管理创新的视角来研究华罗庚,揭示他数学化的工程管理思想,有助于拓展华罗庚科学管理思想的研究范围,开阔华罗庚研究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华罗庚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并在21世纪振兴中华大业中发扬光大。

和光珠,化存才[3](2020)在《西南联大时期华罗庚的数论研究及其对国际数论发展的影响》文中指出西南联大时期的年轻教授华罗庚早年从事解析数论的研究工作,开创了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都做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对国际数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回国的华罗庚创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培养出了世界知名的中国优秀数论研究人才陈景润、王元等.华罗庚不仅在遍及数学诸多领域产出了影响国际的研究成果,而且他的特殊学术思想和方法论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载入史册.

郭金海[4](2020)在《中央研究院与华罗庚对苏联的访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6年,华罗庚应中央研究院派遣与苏联科学院、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对苏联进行了50余天的访问。文章考察了中央研究院派遣华罗庚访苏的背景与缘由,指出:该院代理院长朱家骅与数学研究所筹备处主任姜立夫从中起到关键作用,华罗庚最终成行与苏联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所长维诺格拉多夫提供访问机会直接相关,也得到张西曼的帮助。文章还论述了华罗庚访苏期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对《堆垒素数论》俄文版译稿的校订工作,以及此次访苏的反响与对华罗庚和中国数学事业的影响。

朱亚宗[5](2020)在《一生“三立”,天下传奇——纪念华罗庚诞辰110周年》文中指出华罗庚,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等多国外籍院士。文章详述了华罗庚的三立:立志、立学、立言。一即立志,其身残志坚,与时俱进;二即立学,其自学成才,顶天立地;三即立言,其卓识创见,新语千秋。华罗庚的天赋、志趣与一生成就及其对数学七用的卓见,可为认识基础科学的地位与作用及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启发与借鉴。

查有梁,查莉芬,张小涛[6](2020)在《华罗庚传奇人生的教育启迪——纪念华罗庚诞生11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罗庚一生对人才培养有重要启示意义。华罗庚在他的著作中,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中国人在数学方面的贡献,这是我们编写中学数学教材、大学数学教材时应充分注意的原则。在诠释学习方法时,强调学而要用,用而要创,创而要新,学无终结。在诠释研究方法时,强调研究的对象不同,应用的数学方法也就不同,研无止境。在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上,强调脚踏实地、步步踏实,一步一步前进。在管理科学上,强调要适应我国经济和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尽量采用最现代的方法,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

亢小玉[7](2015)在《中国现代数学的早期发展 ——经由期刊的传播与演进》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原始文献调研,利用文献梳理法、科学史分析与考证法对1872—1949年我国现代数学经由期刊在中国的早期发展,作了全面考察。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科学、公正地勾勒出现代数学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期刊如何介入中国传统数学的消亡与西方数学的传入、数学期刊如何推动数学建制化的历史阶段划分,以及数学学科体系的生成、发展和期刊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传统数学和西方现代数学开始有了最初的碰撞,中国的数学家开始尝试用传统数学的方法去理解现代数学,如《中西闻见录》中李善兰对费马素数定理的解释,也开始尝试启用一批新的现代数学符号替代之前难懂、复杂的传统数学符号。到了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数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个别数学爱好者创办的期刊虽然刊载的都是些浅显易懂的基础数学知识,但是,这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形式直接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现代数学知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新兴开始在国内系统、大范围地传播,高校开始进入创办学术期刊的行列中。随着国内外的系统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促成了中国现代数学群体的产生。随着数学群体的扩大,一个专门的数学家学术团体——中国数学会诞生了。这些数学家在数学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比之前的数学学者更靠近现代数学的主流。从中国数学会的会刊《中国数学会学报》的数学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几代留学生的归国,为我国数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学术保障,如曾炯在抽象代数学中的成就,他在诺特等名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交换域的拟代数闭性的层次理论》就发表在《中国数学会学报》上,文章中的定理被称为“曾定理”,这是中国现代数学靠近西方前沿数学的一次尝试。中国数学期刊按照大哲学→文理综合→自然综合→专业期刊的方向发展,在引进西方数学、改造中国传统数学、中国现代数学与国际主流数学的交融,以及中国数学家队伍的生成和壮大产生了重要作用。期刊见证了我国现代数学的早期发展过程。研究结论认为:1)我国现代数学的发展遵循了科学家→学科→建制→期刊的基本规律,数学期刊的发展必须以数学成为一种建制为前提。期刊依附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群体。同时,以其快速、便捷的传播模式,以及本质上的识才、育才功能,成为科学交流和传播的主媒介,吸引、聚集了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以《科学》杂志为例,据任鸿隽的粗略统计,《科学》杂志在1915—1950年总计作者不下千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是通过期刊的引导,逐步进入了科学的殿堂,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各个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军者。同时,科学家们通过学术团体聚集在一起,如中国数学会的成立,成为实现人的“近代化”过程的一种标识。这种学术群体为学科的建制创造了基础。2)通过期刊中的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我国近代高校的新兴和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高校既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园地。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转是培育科学家群体的最为重要的条件。高校系统的学科教育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面、完善的支持和不断的后备人才。正是通过系统的高校科学教育体系的运转,大学与专门研究机构的广泛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科学家群体已经基本形成。同时,科学家团体之间通过期刊、会议等进行学术交流,加速了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如,华罗庚早期在《科学》期刊上的文章的学术水平是无法和经过高等教育培养后发表在《中国数学会学报》和其他国外的学术期刊的文章相比的。高等教育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支持,同时也为专业性的学术期刊提供了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构成了期刊发展的必要条件。3)通过研究近代期刊上的核心作者,大体而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终于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角色——职业科学家。具体到数学学科,第一代是和西方传教士联系紧密的中国传统数学家,他们通过自身的便利条件向西士学习西方数学,通过合作翻译西方近代数学著作,率先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数学思想,并且开始在期刊上发表数学论文,成为中西数学开始试探性接触的典型;第二代是清末民初第一批去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他们通过留学生涯,深刻感受到西方先进的数学知识,学成后大多归国开始配合中国的教育改革,将自己所学通过高等学校进一步向国人扩散;第三代则是在第二代数学家的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的数学工作者,他们通过逐渐系统和正规的数学教育,已经有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数学思想和科研实力,通过在本国的较为完备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再去国外深造,在数学学科的某个分支具备了研究的方向和实力。中国现代数学的建立有赖于大批留学国外的数学家们,以个人带动全体,使得中国的现代数学从零起点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大批归国的数学家们,重视培养数学人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的行列中,使得中国的现代数学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逐步和国际数学缩小了差距,甚至已有一些领域中的数学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准。科研成果的取得与科学交流系统的建成,中国科学家角色才真正形成起来。

许家明[8](2019)在《德育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道德教育已是客不容缓的时代要求。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在学校,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方法。数学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数学教学的重要功能是育人,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它的德育价值。本文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T市一线初中教师和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师生对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的价值认识、教学处理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存在问题分析等方面研究,并提出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质量提升的策略。通过分析教师版调查问卷,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数学教学德育渗透价值认识不足且目标短浅;德育渗透意识不强且方法单一;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效果存在教学内容和年级上的不均衡现象。学生版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是:学生是否喜欢数学与生活联系和课堂的灵活性有直接的关系;学生从数学教学中获得德育的途径和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渗透价值认识不到位。师生访谈中发现的问题是:数学教师德育渗透的积极性受到评价制度的严重制约;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效果受到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严重影响;不同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情况也不相同。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分析,主要有来自教师层面的问题;来自学生层面的问题;来自教材层面的问题和来自评价制度层面的问题。最后结合研究情况提出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质量提升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课堂教学中实施数学德育渗透;实践活动中丰富数学德育教育;在数学文化中深化数学德育教育;数学作文,升华数学德育教育;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冯晓蔚[9](2019)在《华罗庚:把毕生精力献给科学事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抗战时期,华罗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深切关注民族危亡。他说:"从你个人来说,读书是大事;但就全国来说,民众奋起救亡,才是大事哪!今天我们大家要多多体味顾亭林的名言,首先要在救亡图存方面多做些工作,要做到读书不忘救国才好。"(李寿慈:《深切的悼念》,载《清华校友通讯》复13期,第50页)

徐利治,袁向东,郭金海[10](2007)在《我所知道的华罗庚与陈省身——徐利治先生访谈录》文中指出华罗庚与陈省身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数学发展的一个活跃时期,开始崭露头角,并做出了世界水平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们在时局变迁的

二、华罗庚与《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罗庚与《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1)1945年华罗庚对中国发展计算机的建议及其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1 华罗庚提出建议的背景
2 华罗庚的《建议书》:从出国学习、设立机构到仿制、发明
3 华罗庚所提建议的搁浅与流变
4 结语

(2)“双法”与工程管理—论华罗庚管理思想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华罗庚简介
        一、华罗庚简介
        二、华罗庚的工程管理思想
    第二节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与工程管理思想有关的华罗庚专著、论文综述
    第二节 其他学者对华罗庚工程管理思想研究的综述
    第三节 华罗庚研究评价
        一、工程技术数学化大师的定位
        二、真知源于实践
第三章 工程项目的全局思想
    第一节 统筹法宝,服务人民
        一、统筹法释义
        二、为人民服务
    第二节 统筹兼顾,着眼全局
        一、统筹兼顾思想
        二、在实践中的延伸
    第三节 全局思想,工程受益
        一、工程实践
        二、实践中的理论升华
第四章 工程期限的预测思想
    第一节 计划优化,合理组织
        一、优化工程进度
        二、组织工程实施
    第二节 分解工序,抓住主线
        一、分解工序
        二、抓住主线
    第三节 安排工序,预测期限
        一、预测工序时间
        二、计算工程期限
第五章 实验次数的最优控制思想
    第一节 优选法宝,工程之魂
        一、优选法释义
        二、广泛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 科学实验,效率优先
        一、优化实验因素
        二、实验的证明
第六章 实施方案的最优选择思想
    第一节 比较方案,择优选择
        一、优选工艺方案
        二、优选的优异性
    第二节 节约资源,提高效益
        一、直接高效的方法
        二、典型案例实证
第七章 卓越的思想,永恒的意义
    第一节 西方之方法,中国之管理
        一、科学的管理,远见性创造
        二、系统工程中的管理科学
        三、广泛赞誉,深远影响
    第二节 管理创新,服务工程
        一、管理创新,指导工程
        二、模式创新,利于推广
    第三节 科学家典范,企业家楷模
        一、立足理论,更重实践
        二、擅长组织,精于管理
        三、严谨高效,积极进取
        四、务实创新,冷静处事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西南联大时期华罗庚的数论研究及其对国际数论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南联大时期的华罗庚与解析数论的渊源
二、华罗庚作为中国创始者的解析数论研究的国际发展影响进程与现状
三、华罗庚培养的中国杰出数学人才对解析数论的重要贡献和国际影响
    1. 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贡献和国际影响
    2. 王元对数论的重要贡献和国际影响
    3. 陆启铿对典型域的调和函数论的影响
四、中国数论强国展望
五、总结

(4)中央研究院与华罗庚对苏联的访问(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研院派遣华罗庚访问苏联的背景
2 从姜立夫向朱家骅的推荐到华罗庚的积极争取
3 华罗庚在苏联的访问活动与观感
4 华罗庚访问苏联在国内的反响与影响
5 结语

(5)一生“三立”,天下传奇——纪念华罗庚诞辰11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志:身残志坚,与时俱进
二、立学:自学成才,顶天立地
三、立言:卓识创见,新语千秋
四、结语

(6)华罗庚传奇人生的教育启迪——纪念华罗庚诞生11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罗庚的传奇人生
    (一)献给数学
    (二)崭露头角
    (三)剑桥访学
    (四)艰难创新
    (五)成名回国
    (六)突出贡献
    (七)卓尔不群
    (八)培养新人
    (九)从实以终
二、华罗庚的主要学术成就
    (一)学术经典
    (二)科普精品
        1.《给青年数学家》:
        2.《从杨辉三角谈起》:
        3.《数学的性质与作用》:
        4.《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
        5. 《数学归纳法》:
        6.《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
        7.《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
        8.《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
        9.《优选法平话》:
        10.《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由于积累》:
    (三)综合名篇
        1.《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2.《华罗庚诗文选》:
三、华罗庚杰出成就的教育启示
    (一)编好教材
    (二)学而有感
    (三)学无终结
    (四)研无止境
    (五)珍惜时间
    (六)脚踏实地
    (七)改进学法
    (八)尊重前辈
    (九)穷理寻真

(7)中国现代数学的早期发展 ——经由期刊的传播与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现代数学的萌芽时期(1872—1914)
    2.1 西方数学的启蒙——《中西闻见录》
        2.1.1 《中西闻见录》的创办
        2.1.2 《中西闻见录》主要编者
        2.1.3 《中西闻见录》的办刊宗旨
        2.1.4 《中西闻见录》中的数学内容
        2.1.5 小结
    2.2 私人最早创办的算学杂志——《算学报》
        2.2.1 黄庆澄与《算学报》
        2.2.2 朱宪章等与《算学报》
        2.2.3 傅樵村与《算学报》
        2.2.4 小结
    2.3 国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科学世界》
        2.3.1 主办者
        2.3.2 办刊宗旨
        2.3.3 数学内容
        2.3.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数学的积累时期(1915—1929)
    3.1 社团创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的肇始——《科学》
        3.1.1 中国科学社与《科学》的创办
        3.1.2 编辑特色
        3.1.3 《科学》的数学研究
        3.1.4 小结
        3.1.5 《学艺》和《科学》扶持华罗庚典型个案研究
    3.2 高校理科综合期刊的起源——《数理杂志》
        3.2.1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学会的创立
        3.2.2 《数理杂志》的创办
        3.2.3 《数理杂志》与数学人才培养
        3.2.4 数学研究内容
        3.2.5 小结
    3.3 高校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启蒙——《北京大学月刊》
        3.3.1 《北京大学月刊》的创办
        3.3.2 《北京大学月刊》数学文章核心作者
        3.3.3 《北京大学月刊》的数学研究
        3.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现代数学群体的形成时期(1930—1935)
    4.1 高校创办的第一份数学专业杂志——《数学季刊》
        4.1.1 《数学季刊》的创办
        4.1.2 《数学季刊》的内容和形式
        4.1.3 《数学季刊》的办刊理念
        4.1.4 小结
    4.2 我国自然科学学报的典型——武汉大学之《理科季刊》
        4.2.1 《理科季刊》的创办
        4.2.2 《理科季刊》的内容和形式
        4.2.3 《理科季刊》的数学作者群体
        4.2.4 《理科季刊》的数学研究
        4.2.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现代数学的渐趋成熟时期(1936—1949)
    5.1 中国数学会的英文会刊——《中国数学会学报》
        5.1.1 高校的学术支持
        5.1.2 学术团体基础
        5.1.3 中国数学会的成立
        5.1.4 《中国数学会学报》的创办
        5.1.5 《中国数学会学报》的作者群
        5.1.6 《中国数学会学报》发表的论文
        5.1.7 小结
    5.2 中国数学会中文会刊——《数学杂志》
        5.2.1 《数学杂志》的创办
        5.2.2 《数学杂志》的主要编辑、作者群
        5.2.3 《数学杂志》数学思想传播
        5.2.4 《数学杂志》中的专题性研究
        5.2.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8)德育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
        1.3.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数学学科德育的研究
        2.2.2 关于数学学科德育的策略研究
        2.2.3 关于数学学科德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调查研究设计
    3.1 调查目的
    3.2 研究对象
        3.2.1 调查对象
        3.2.2 访谈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调查问卷
        3.3.2 访谈提纲
    3.4 研究实施过程
        3.4.1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3.4.2 访谈实施过程
第4章 调查结果分析
    4.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1.1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4.1.2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4.2 教师访谈分析
        4.2.1 部分教师访谈实录
        4.2.2 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
    4.3 学生访谈分析
        4.3.1 部分学生访谈实录
        4.3.2 学生访谈的结果分析
    4.4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
第5章 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分析
    5.1 来自教师教师层面的问题分析
        5.1.1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理念尚未深入
        5.1.2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方法陈旧单一
        5.1.3 挖掘和应用德育素材能力不足
    5.2 来自学生层面的问题分析
        5.2.1 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渗透价值的认识有误区
        5.2.2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存在年级上的差异
    5.3 来自教材层面的问题分析
    5.4 来自评价制度层面的问题分析
        5.4.1 学科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5.4.2 学科德育评价体系标准模糊
第6章 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质量提升策略分析
    6.1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数学德育渗透
        6.1.1 充分利用教材
        6.1.2 通过教师的引领示范
        6.1.3 小组合作交流
    6.2 数学活动丰富数学德育教育
    6.3 在数学文化中开展数学德育教育
        6.3.1 利用数学史,加强数学德育教育
        6.3.2 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数学德育
        6.3.3 挖掘潜在使用价值,提高数学德育
    6.4 数学作文,深化数学德育教育
        6.4.1 通过数学作文,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和数学学习观
        6.4.2 通过数学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4.3 通过数学作文,培养学生的个性
        6.4.4 通过数学作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6.5 项目学习,培养学生德育素养
第7章 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2 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华罗庚:把毕生精力献给科学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积极参加民主运动
倒在讲台上为科学献身

四、华罗庚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1]1945年华罗庚对中国发展计算机的建议及其流变[J]. 郭金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9(06)
  • [2]“双法”与工程管理—论华罗庚管理思想及意义[D]. 刘彦朋. 浙江工商大学, 2010(11)
  • [3]西南联大时期华罗庚的数论研究及其对国际数论发展的影响[J]. 和光珠,化存才. 高等数学研究, 2020(01)
  • [4]中央研究院与华罗庚对苏联的访问[J]. 郭金海.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0(04)
  • [5]一生“三立”,天下传奇——纪念华罗庚诞辰110周年[J]. 朱亚宗.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04)
  • [6]华罗庚传奇人生的教育启迪——纪念华罗庚诞生110周年[J]. 查有梁,查莉芬,张小涛.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06)
  • [7]中国现代数学的早期发展 ——经由期刊的传播与演进[D]. 亢小玉. 西北大学, 2015(05)
  • [8]德育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D]. 许家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华罗庚:把毕生精力献给科学事业[J]. 冯晓蔚. 工会信息, 2019(16)
  • [10]我所知道的华罗庚与陈省身——徐利治先生访谈录[J]. 徐利治,袁向东,郭金海. 书屋, 2007(05)

标签:;  ;  ;  ;  ;  

华罗庚与科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