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青黛对HL-60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顾思臻,薛艳,高阳,沈舒扬,薛仕贵,唐旖旎,吴欢,张平,窦丹波[1](2021)在《青黛对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青黛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LoVo细胞24 h建立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分别以青黛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进行干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IL-18、IL-10、IL-22的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B)检测Nlrp3、Caspase1、Ahr、Cyp1a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和IL-18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IL-10和IL-22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Nlrp3、Caspase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Ahr、Cyp1a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青黛0.5 mg/mL干预后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IL-18含量明显降低(P<0.05),IL-10、IL-22含量明显升高(P<0.05),同时可明显下调NLRP3、Caspase-1蛋白和mRNA的表达(P<0.05),又能明显上调AHR、CYP1A1蛋白及mRNA的表达(P<0.05)。结论:青黛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及激活AHR/CYP1A1信号途径改善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细胞炎症损伤。
代娣,黄俍键,申小惠[2](2021)在《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治疗白血病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我国专利公布公告平台中药治疗白血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为中医药治疗白血病提供依据。方法: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http://epub.sipo.gov.cn/),检索并筛选出中药治疗白血病的所有专利,采用SPSS Moder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Apriori关联规则)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993年11月24日-2021年1月22日治疗白血病的中药复方专利194项,涉及药物545味,常用药物为当归,常用的药对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常用药组为黄芪,熟地黄-当归;核心药物组合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菇、甘草、生地黄、牡丹皮、女贞子、鳖甲、玄参、紫草、水牛角、当归、川芎、赤芍、麦冬"等。结论:中医药治疗白血病以热毒炽盛证、气血两虚证、阴伤血耗、脾肾亏虚证为主要证候,涉及肝、脾、肾三脏,补虚、清热、活血、滋阴药是白血病常用药物。应注重现代药理及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与用药规律,以提高疗效。
王卫东,何小花,杨庆敏,王绮昀,金艳霞[3](2021)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的血液系统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常见的AML治疗主要有化疗、放疗、骨髓移植、免疫治疗等,但由于AML分型多、病因复杂,仍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中药活性成分用于AML的治疗日益广泛。该综述总结了含萜类、酚类、杂环化合物和含砷类及复合物等中药活性成分用于AML的治疗及其作用机理,为中药活性成分治疗AML提供参考,促进中药活性成分的临床研究。
陈秋媚[4](2021)在《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狼疮Ⅱ号方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
许琳[5](2021)在《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探讨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是炎症性肠病的常见亚型之一。UC以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特点,近10年来我国UC发病率迅速上升。UC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黏膜愈合是UC治疗的关键终点指标,但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促进肠上皮损伤后修复的调控机制尚未阐明。巨噬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效应细胞,在UC炎症损伤和上皮修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失调是UC黏膜免疫紊乱的突出特征,同时是达到黏膜愈合和体内稳态的关键靶点。目前UC的治疗方案仍存在停药后难以长期维持临床缓解及部分患者无应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了高昂的医疗负担。鉴于巨噬细胞强大的可塑性及其在肠道稳态中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巨噬细胞成为UC治疗的焦点。最近的研究表明β-catenin/FOSL2/ARID5A或为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关键通路,但其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中医药治疗UC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清热利湿复方加味葛根芩连汤是导师唐旭东教授在对UC基本病机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制定的经验方。前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加味葛根芩连汤能够减轻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状,改善结肠黏膜超微结构,但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由此,我们思考加味葛根芩连汤改善UC症状,减轻肠黏膜损伤的机制是什么,是否与调控肠巨噬细胞极化有关,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肠上皮修复的通路和靶点是什么,是否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相关,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第一部分UC患者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明确UC患者结肠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及β-catenin/FOSL2/ARID5A蛋白表达情况。研究方法1 采用多因子检测方法,对UC患者及健康受试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P-10、IL-12p70、TNF-α、IL-1β、IL-12p40、IL-23、IL-6、IL-4、IL-10、Arginase、TARC、IL-1RA)含量进行检测。2采用免疫组化检测UC患者及健康受试者结肠活检组织的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FOSL2、ARID5A的表达情况。3采用免疫荧光检测UC患者及健康受试者肠黏膜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CD68、CD163、iNOS,肠黏膜屏障关键蛋白 ZO-1、Occludin、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与健康受试者相比,UC患者促炎因子IP-10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抑炎因子 IL-10(p<0.05)、IL-4(p<0.05)、Arginase(p<0.001)、IL-1RA(p<0.0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与健康受试者相比,UC患者结肠组织中肠黏膜屏障相关蛋白ZO-1、Occludin、E-cadherin、β-catenin 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3与健康受试者相比,UC患者结肠组织中M1巨噬细胞标志蛋白iNOS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M2标志蛋白CD163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患者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FOSL2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ARID5A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研究结论一1 UC患者存在炎症因子失衡,具体表现为促炎因子IP-10上调,抑炎因子IL-10、IL-4、Arginase、IL-1RA 下调。2 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黏膜屏障关键蛋白ZO-1、Occludin、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水平降低。3 UC患者存在巨噬细胞极化异常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通路β-catenin/FOSL2/ARID5A表达异常,表现为M1巨噬细胞增多,M2巨噬细胞减少,β-catenin、FOSL2表达水平下降,ARID5A表达水平上升。4 β-catenin/FOSL2/ARID5A信号通路的异常可能导致了巨噬细胞极化失调,继而导致炎症因子失衡及肠黏膜屏障的损伤。第二部分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效应机制研究在体实验加味葛根芩连汤对DSS诱导结肠炎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研究目的明确加味葛根芩连汤干预DSS诱导急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疗效,以巨噬细胞极化为切入点,阐明加味葛根芩连汤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以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为载体,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以小鼠体重,疾病活动指数,脾重,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电镜为指标评估加味葛根芩连汤的干预效果。2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检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结肠组织髓化过氧化物酶含量,丙二醛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BrdU表达水平评估上皮增殖状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E-Cadherin,β-catenin,Occludin,ZO-1表达,评估肠黏膜屏障损伤情况。3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及结肠组织中M1/M2巨噬细胞亚型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小鼠结肠组织F4/80、CD206 含量;采用 Elisa 检测结肠组织 TNF-α、IL-1β、IL-6、IL-10 含量。4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信号通路,研究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β-catenin、FOSL2、ARID5A 蛋白水平表达情况,采用 Realtime PCR 检测 β-catenin、FOSL2、ARID5A mRNA水平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弓背、毛发竖起,活动减少,体重降低,腹泻,便血的状况,结肠长度明显缩短,脾重明显增加,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各给药组小鼠体重显着上升(p<0.001),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DAI评分显着降低(p<0.001),各给药组结肠缩短状况明显改善(p<0.05),脾重明显降低(p<0.05),各给药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降低(p<0.05)。结肠电镜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的微绒毛发达。细胞充满了线粒体和囊泡。可在细胞与细胞接触的腔侧见到细胞间连接复合体。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结肠中,多数紧密连接的结构紊乱,融合点较少见,并且细胞间间隙增宽。加味葛根芩连汤干预组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2肠黏膜屏障评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升高(p<0.05),MPO含量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BrdU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肠黏膜通透性均降低(p<0.05),各给药组MPO含量显着降低(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BrdU表达显着上升(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β-catenin、Occludin、ZO-1表达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E-Cadherin、Occludin表达上升(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β-catenin表达上升(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ZO-1表达均显着上升(p<0.05)。4结肠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TNF-α、IL-1β、IL-6含量升高(p>0.05),IL-10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各剂量组IL-1β、IL-6含量降低(p<0.05);。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脾脏流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脾脏中M2巨噬细胞比例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白细胞比例下调(p<0.05),低剂量和中剂量组DC细胞比例下调(p<0.05),低剂量组M2比例上调(p<0.05)。结肠流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比例上调(p<0.05),M1巨噬细胞比例显着上调(p<0.05),M2巨噬细胞比例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和高剂量组Ml比例下调(p<0.05),高剂量组M2比例上调(p<0.05),高剂量组DC细胞比例下调(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F4/80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6β-catenin/FOSL2/ARID5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β-catenin表达降低(p>0.05),FOSL2表达显着降低(p<0.05),ARID5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各组β-catenin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各组FOSL2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RID5A表达降低(p<0.05)。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β-catenin mRNA、FOSL2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ARID5A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β-cateninmRNA、FOSL2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RID5A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研究结论二1加味葛根芩连汤可有效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症状,改善体重减轻,结肠缩短,下调MPO、MDA水平,改善肠黏膜超微结构,降低DSS导致的结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下调结肠组织促炎因子IL-1β、IL-6表达水平,促进肠上皮增殖,诱导E-Cadherin、β-catenin、Occludin、ZO-1表达上调,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2加味葛根芩连汤可调控结肠炎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状态,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上调β-catenin、FOSL2表达,下调ARID5A表达。离体实验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THP-1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研究目的明确加味葛根芩连汤体外干预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作用,阐明加味葛根芩连汤发挥疗效的作用靶点。研究方法1构建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采用PMA叠加LPS/IFN-γ刺激THP-1细胞建立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镜下观察THP-1细胞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11b阳性表达率。2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M1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正常组(Con),模型组(Model),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GL),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中剂量组(GM),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高剂量组(GH),β-catenin抑制剂+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LW),β-catenin抑制剂+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中剂量组(MW),β-catenin抑制剂+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高剂量组(HW),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促炎因子IL-1β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1 以100ng/ml PMA 叠加 LPS(100ng/ml)/IFN-y(20ng/ml)构建 THP-1 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孵育细胞24h后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清浓度增高影响细胞活力,且10%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高剂量含药血清血清细胞活力显着高于20%血清细胞活力,本实验拟选用10%浓度的含药血清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2细胞上清IL-1β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各组IL-1β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IL-1β含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添加抑制剂后,各含药血清组IL-1β含量均显着高于未加抑制剂组(p<0.05)。研究结论三1 CCK8结果提示血清浓度增高影响细胞活力,本实验拟选用10%浓度的含药血清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2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可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抑制LPS/IFN-γ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M1方向极化,降低促炎因子IL-1β的释放。添加IWR-1抑制剂后,这一抑制作用减弱,提示β-catenin可能为加味葛根芩连汤的作用靶点,加味葛根芩连汤可通能过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抑制M1巨噬细胞的极化。研究结论加味葛根芩连汤可能通过调控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蛋白表达抑制M1巨噬细胞的极化,促进炎症因子的平衡及肠上皮损伤后修复,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缓解结肠炎症状。
李姣[6](2021)在《BRD4天然抑制剂3’,4’,7, 8-Tetrahydroxyflavone的发现及其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与蛋白结构解析技术的不断提高,针对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大量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发病过程中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行为运用单纯的中心法则已经无法解释清楚,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使得对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刻。表观遗传(epigenetic inheritance)是指在不改变遗传物质DNA序列的情况下改变遗传性状的可遗传变化。目前表观遗传主要是通过对组蛋白翻译后修饰、DNA修饰和非编码RNA的调控等方式进行。近年来随着对癌症发展过程中关键表观事件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表观遗传学关键靶点不断被发现,设计研发针对这些靶点的新一代药物是表观靶向治疗学的主要策略和方向。溴结构域识别蛋白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是溴结构域超末端蛋白(Bromodomain and extra terminal protein,BET)众家族成员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一员,它可以通过两个结构域(BD1和BD2)识别并结合组蛋白氮端尾部的乙酰化赖氨酸残基,参与表观遗传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乙酰化信号的传递,调控下游基因转录。当BD1和/或BD2被抑制时会导致不同的表型,说明两个结构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目前为止,虽然已有部分BRD4抑制剂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但相似的结构骨架可能为该类靶向抑制剂将来的临床应用带来潜在的耐药性风险,因此发现全新结构骨架的BRD4抑制剂仍具有重大意义。而天然化合物作为大自然进化产生的“天然分子库”,具有多样的化学骨架、广泛的生物活性、丰富的资源等优点,长期以来都是人类药物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基于BRD4蛋白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带来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天然化合物自身优势,从筛选结构新颖的天然抑制剂、探索苗头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等角度着手,进行BRD4天然抑制剂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AlpHaScreen assay从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了 一个全新结构骨架的BRD4天然抑制剂-3’,4’,7,8-Tetrahydroxyflavone(以下简写 3478),并结合 Counter assay 分析3478分别对BD1及BD2的亲和作用。结果表明3478对BRD4具有较好亲和活性,而其他结构相似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衍生物无明显活性,这说明3478自身特异的结构骨架对BRD4的亲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亲和作用并非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的性能。同时,3478对BD2的亲和活性(IC50=204nM)约是对BD1(IC50=17.9μM)的100倍,具有BRD4-BD2选择性;2.选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MV4-11作为研究对象,观察3478在体外对MV4-11细胞增殖、凋亡、原癌基因c-Myc及BRD4表达等的影响,探索3478的生物活性及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结果显示3478可以抑制MV4-11细胞增殖、促进MV4-11细胞凋亡,同时可以下调原癌基因c-Myc mRNA水平以及c-Myc表达;3.构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小鼠模型,研究3478在体内对干预白血病细胞皮下移植瘤组织生长的作用及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天然化合物3478可能干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结果发现3478在不影响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情况下可以减缓皮下移植瘤组织体积及重量的增长,同时也可以下调原癌基因c-Myc mRNA水平,降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c-Myc的表达;4.利用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手段,通过解析3478分别与BD1及BD2的复合物结构、分析他们在结合模式、结合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解释3478对BRD4亲和活性及潜在选择性背后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中解析了 3478分别与BD1和BD2 1.3 A和1.73 A的高分辨率复合物晶体结构,发现3478与BD1和BD2的结合方式非常相似,与BD1 N140及BD2的N433均形成氢键,且通过水分子与BD1 Y97位及BD2的Y390均形成氢键,同时化合物的7-羟基与BD1 P82及BD2 P375均形成氢键,这3个氢键分别将化合物骨架环紧紧固定在 BD1 及 BD2 口袋内。另外,BD1 的 V87、1146、194 及 BD2 的 V380、V439、L387 与3478均形成较强的疏水相互作用。这些结合特点从分子水平阐明了 3478对BD1及BD2均具有亲和活性的机理。此外,在BD1-3478复合物晶体中,化合物的苯基电子密度较弱,表明该苯基与BD1相互作用较弱,相比之下,其密度在BD2中明显较好,表明3478在BD2中具有更稳定的构象且相互作用更强。并且BD2 N433附近的水分子与3478形成一个额外的氢键,同时H437的NH指向化合物苯环上的两个碳原子,可能会形成疏水作用,而在BD1中的对应位置为D144,其侧链距离化合物太远,无法建立有效的相互作用。近来研究也发现BD2 H437是设计BD2选择性抑制剂的重要氨基酸位点,这些结构特点揭示了 3478对BRD4-BD2的活性明显高于BRD4-BD1的分子机理。3478的化学骨架及其与BRD4溴域的结合模式,与迄今为止报道过的BRD4抑制剂截然不同。鉴于3478对BRD4不同结构域均具有较好的亲和活性,化学骨架及与BRD4活性口袋的的结合模式均较新颖,对BD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且分子量也较小(MW:286.24),还有较大的结构改造和结构优化的空间等优点,该化合物值得作为BRD4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探索,以启发癌症及其他BRD4相关疾病的药物研发。
李雅竹[7](2021)在《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浙贝黄芩汤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增殖、凋亡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分析浙贝黄芩汤对Wip1-p38MAPK-p53通路及细胞自噬的干预作用,探索浙贝黄芩汤抗白血病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1.检测kasumi-1细胞的化疗敏感性。使用不同浓度的化疗药物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分别干预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以对化疗较敏感的HL-60细胞作为对照,MTS法检测各组细胞的OD490吸光值,计算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胞抑制率及IC50值,测知kasumi-1的药物敏感性。2.使用不同浓度的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干预kasumi-1,MTS法检测各组细胞抑制率。3.将kasumi-1细胞分为三组,化疗组、联合组、空白组。化疗组应用阿糖胞苷加柔红霉素处理,联合组应用浙贝黄芩汤醇提物联合阿糖胞苷及柔红霉素处理,空白组无干预,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检验凋亡率。4.Real-time PCR、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 Wip1、p38MAPK、p53 mRNA 表达变化。5.探索性研究浙贝黄芩汤对kasumi-1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LC3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柔红霉素 0.01 ug/ml、0.02 ug/ml、0.05 ug/ml、0.1 ug/ml、0.5 ug/ml、1 ug/ml、2 ug/ml、5 u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 细胞,抑制率为-7.21±5.5、-6.47±5.84、0.02±4.60、0.97±8.78、47.6±2.04、62.67±1.00、62.52±1.41、56.94±1.12;以髓系白血病 HL-60 作为对照,柔红霉素按上述浓度0.01 ug/ml~1 ug/ml分别作用于HL-60,抑制率为6.46±5.54、23.94±3.26、58.47±1.73、63.07±2.15、73.25±0.3、73.25±0.16。柔红霉素对kasumi-1 的 IC50 为 2.833ug/ml,HL-60 为 0.092 ug/ml,kasumi-1 对柔红霉素的耐药倍数为30.79。选择柔红霉素0.1ug/ml进行后续实验。阿糖胞苷 0.1mg/ml、0.5mg/ml、1 mg/ml、2mg/ml、4mg/ml、8mg/ml、10 mg/ml、20 m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抑制率为 17.65±9.34、22.09±10.16、27.64±6.10、37.13±6.05、46.06±4.61、64.86±1.23、69.55±1.35、77.92±0.52。阿糖胞苷 0.01 mg/ml、0.02 mg/ml、0.05 mg/ml、0.1 mg/ml、0.5 mg/ml、1 mg/ml、2 mg/ml、5 mg/ml分别作用于 HL-60,抑制率为 28.51±1.92、45.55±5.81、63.36±4.56、68.64±7.03、70.92±2.18、72.99±2.32、64.79±2.32、74.42±1.16。阿糖胞苷对 kasumi-1 的 IC50 为 7.820mg/ml,HL-60为0.070 mg/ml,kasumi-1对阿糖胞苷的耐药倍数为111.71。选择阿糖胞苷2mg/ml进行后续实验。2.浙贝黄芩汤醇提物 25mg/ml、50mg/ml、100 mg/ml、200 mg/ml、400 mg/ml、800 mg/ml、1600 m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抑制率分别为 15.17±2.57、17.59±2.62、24.72±1.84、24.99±3.79、23.74±2.25、25.44±1.45、21.27±0.66。选择浙贝黄芩汤醇提物200ug/ml进行后续实验。3.kasumi-1细胞分为三组,化疗组干预药物为柔红霉素0.1ug/ml+阿糖胞苷2mg/ml,联合组干预药物为浙贝黄芩汤200ug/ml+柔红霉素0.1ug/ml+阿糖胞苷2mg/ml,空白组无干预。药物干预48h后,MTS法检测增殖抑制率,化疗组为29.00±2.85,联合组为62.52±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24h后,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空白组、化疗组及联合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14%、10.4%、23.5%,晚期凋亡率 1.7%、3.37%、7.48%,总体凋亡率 5.84%、13.77%、30.98%。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可部分逆转kasumi-1细胞的化疗抗性,促进其凋亡。4.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可明显降低kasumi-1细胞Wip1、p38、p53 mRNA表达量。Real-time RCR检测,空白组、化疗组、联合组Wip1 mRNA相对表达分别为1、73.52773±1.27401、6.587956±6.5439,p38 mRNA 相对表达分别为 1、26.65348±26.60724、0.005633±0.000147,p53 mRNA 相对表达分别为 1、127.2598±14.27375、10.51457±10.379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Wip1、p38、p53 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浙贝黄芩汤与化疗伍用可显着减低上述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组较化疗组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Wip1及p53蛋白未见条带显影。5.浙贝黄芩汤可促进kasumi-1细胞自噬。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单纯使用柔红霉素及阿糖胞苷化疗组,kasumi-1自噬蛋白LC3明显降低,联合组LC3蛋白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髓系白血病细胞耐药。
孙一涵[8](2021)在《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直肠癌(CRC)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显着提升并已跃升为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亦较为显着,同时,其较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此外亦有生物免疫以及分子靶向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免疫、靶向疗法的不甚成熟以及外科手术、化学治疗较高的复发率和诸多的不良反应,使得新型辅助疗法的开发和使用较为必要。中医药疗法具有毒副作用较低、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良好等综合优势。其在本病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联合结直肠癌切除/根治手术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等方面。在众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养阴生津法具有悠远的应用历史以及较高的临床地位。因大肠与肺相表里,共同调节体内阴津的输布,故大肠癌发生发展对于阴津的影响更为显着,同时,肠道内阴津的输布失调亦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养阴生津法不但可对肿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亦可改善手术、放化疗所造成的机体津亏以及疾病易进展的病理状态。石斛属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常用药物之一,历代医家总结出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养阴生津”,并列其为“养阴圣品”。对于大肠癌的治疗,无论是在养阴生津法、清热生津法还是益气养阴法中,石斛均可作为主要的中药配伍。毛兰素(Erianin)作为中药石斛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血管生成、杀菌以及灭活病毒的多重生物学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于本单体实验研究的增加,发现了其在抗癌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以及前景。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抗癌方面,毛兰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防止转移和抑制血管生成等综合作用。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究毛兰素对SW480、HCT116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周期、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同时亦进行了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实验以评估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研究意义是在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指导之下,通过对中药石斛提取物单体抗肿瘤的机制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开拓一种全新、疗效显着、无毒副作用且经济、便捷的中医药辅助疗法。方法与结果: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以及人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SW480、HCT116、NCM460三种细胞,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应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肠癌细胞的长期生存能力。结果显示,高浓度、长时间的毛兰素的刺激作用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减弱其活性(P<0.05)。此外,NEM460细胞在药物刺激后的增殖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肿瘤细胞48小时,在流式细胞仪上观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毛兰素组在经药物刺激后,G2/M期的细胞占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相反,G0/G1以及S期细胞占比随药物浓度增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应用荧光法测定Caspase3/7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剪切PARP以及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应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以及DAPI染色法直接观测毛兰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肿瘤细胞Caspase3/7的活性以及裂解PARP、Bak、Bax的蛋白含量,并减少了Bcl-2以及Bcl-xl的表达(P<0.05)。此外,染色实验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死亡细胞数占比逐渐提升,提示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肠癌细胞凋亡率。为探究本药物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影响及相关机制,我们进行了对β-catenin磷酸化、核浆易位、转录活性、热稳定性、靶基因表达情况以及与信号通路阻断剂WNT974的联合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毛兰素可在不改变β-catenin磷酸化水平的情况下显着增加细胞浆内、减少细胞核内的β-catenin表达,同时亦降低了β-catenin对其下游T细胞因子的转录活性,提升了β-catenin的热稳定性(P<0.05)。此外,毛兰素显着降低了两种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m RNA水平以及其蛋白表达(P<0.05),且在与WNT974联合应用后,该效应未发生显着变化。为探究本药物对于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率的影响,我们应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观测CD47的表达情况,并采用离体巨噬细胞实验测定其对于两种肠癌细胞的吞噬效率。结果显示,高浓度的毛兰素减少了肿瘤细胞表面CD47的分布水平以及CD47的m RNA水平、蛋白含量(P<0.05)。同时,两种细胞被毛兰素处理后,巨噬细胞对其吞噬效率显着提升(P<0.05)。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予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接种SW480肿瘤细胞的方式构建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模型,并予50mg/kg毛兰素进行腹腔内注射,同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毛兰素显着减小了移植瘤的肿瘤体积以及质量,降低了移植瘤组织Bcl-2并增加了Bax的表达,且对β-catenin具有明显的入核阻滞作用。此外,其亦降低了移植瘤组织内c-Myc、CD47的蛋白含量(P<0.05)。结论:毛兰素对于SW480、HCT116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减少CD47表达量的同时提升了巨噬细胞对肠癌细胞吞噬效率,展现出了显着的抗肿瘤疗效,为结直肠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靶点与辅助治疗思路,亦提示我们中药石斛以及中医学养阴生津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效用价值。
丁宇斌[9](2021)在《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明显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特征为髓系造血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高风险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DS患者骨髓内恶性克隆的扩增可能与其免疫妥协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青黄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已获得确切明显的疗效,能够在改善外周血象的同时降低骨髓恶性克隆负荷。前期研究表明青黄散作用于人MDS细胞株MUTZ-1能够促进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表达,提示青黄散可能通过调控TRIF信号通路增强机体对骨髓恶性克隆的免疫杀伤而发挥临床疗效。本研究首先探索和分析了青黄散对临床MDS患者的骨髓细胞内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TRIF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青黄散发挥临床疗效的重要机制之一,有必要在细胞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青黄散对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以青黄散的有效成分明雄黄和靛玉红处理人MDS细胞株MUTZ-1,进行了细胞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表明青黄散的临床疗效与治疗时间相关,提示作用时间可能影响青黄散对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在细胞实验中首先探索了同一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MUTZ-1细胞的TRIF信号通路的活化效应。临床实践发现不同配比的青黄散具有的临床疗效不尽相同,提示配比关系可能影响青黄散对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在细胞实验中随后探索了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在同一处理时间下对TRIF信号通路的活化效应。第一部分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MDS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探索青黄散对MDS患者骨髓细胞内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于2018年09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48例,其中39例为MDS患者,9例为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髂骨骨髓穿刺术抽取骨髓液样本,使用qPCR测定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为以下三组:未治疗组,16例MDS患者在未服用青黄散时取样测定,取样后开始服用青黄散;已治疗组,23例MDS患者在已服用青黄散3个月时取样测定;对照组,9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无需服用青黄散。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三组目的基因mRNA表达差异。研究结果:(1)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组间差异①与对照组相比:未治疗组IRF3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1),TRIF、TRAF3、IFN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已治疗组TRIF、TRAF3、IRF3、IFN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与未治疗组相比:已治疗组IRF3、IFN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升高(P<0.01),TRIF基因的mRNA表达量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TRAF3基因的mRNA表达量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2)表观遗传调控基因mRNA表达的组间差异①与对照组相比:未治疗组 IDH1、IDH2、SF3B1、ZRSR2、U2AF1、RUNX1、EZH2、BCOR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性降低(P<0.01,P<0.01,P<0.01,P<0.05,P<0.01,P<0.01,P<0.01,P<0.05),其余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 mRNA 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已治疗组SRSF2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性升高(P<0.01),U2AF1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其它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与未治疗组相比:已治疗组DNMT3A、IDH1、IDH2、SF3B1、ZRSR2、TP53、RUNX1、EZH2、BCOR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P<0.01,P<0.05,P<0.05,P<0.05,P<0.001,P<0.01,P<0.01);其余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MDS患者骨髓细胞存在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下调,青黄散可能促进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2)青黄散可能促进DNA甲基化修饰(DNMT3A、IDH1、IDH2)、组蛋白修饰(EZH2)、DNA 转录(RUNX1、TP53、BCOR)、mRNA 前体剪切(SF3B1、ZRSR2)等多个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第二部分不同处理时间下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索明雄黄和靛玉红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人MDS细胞株MUTZ-1的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表达的调控效应。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同一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3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处理人MDS细胞株MUTZ-1,分别处理48h、72h和96h,每个处理时间点均设立药物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运用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上述6组在处理后TRIF信号通路基因和抗氧化应激NQO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运用ELISA实验测定细胞因子Ⅰ型IFN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氧化应激相关产物测定结果:在48h、72h、96h三个时间点GSH、MDA的含量和SOD的活力在药物处理组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且均在72h显着高于48h和96h(P<0.05);(2)qPCR实验结果:在药物处理组中,TRAF3、IRF3、IFN-β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48h达到最大值(P<0.05),TBK1、IKKε、NQO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72h达到最大值(P<0.05),TRIF、IFN-α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96h达到最大值(P<0.05);(3)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在药物处理组中,TRIF、TRAF3、TBK1、IKKε、IRF3的蛋白杂交强度相对值均在48h达到最大值(P<0.05),NQO1的蛋白杂交强度相对值在96h达到最大值(P<0.001);(4)ELISA实验结果:IFN-α和IFN-β的相对含量在96h均高于在48h和72h的相对含量(P<0.05),且在48h、72h、96h三个时间点IFN-β的相对含量均明显高于IFN-α(P<0.01)。研究结论:青黄散可能引起细胞内氧化应激并活化TRIF信号通路,促进TRIF、TRAF3、TBK1、IKKε和IRF3基因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细胞因子Ⅰ型IFN的表达可能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增强,且在活化前期以IFN-β表达为主。第三部分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索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MUTZ-1的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处理人MDS细胞株MUTZ-1,共设置10个处理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35 μg/L明雄黄),C组(70μg/L靛玉红),D组(35μg/L明雄黄+35μg/L靛玉红)、E组(35μg/L明雄黄+52.5μg/L靛玉红)、F组(3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G组(35μg/L明雄黄+315μg/L靛玉红)、H组(17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I组(350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J组(抗氧化组,3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抗氧化剂NAC)。在处理72h后运用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上述各组TRIF信号通路基因和抗氧化应激NQO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运用ELISA实验测定细胞因子I型IFN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氧化应激相关产物测定结果:GSH含量在F组达到了最大值(P<0.001),在加入抗氧化剂的J组低于B-I组(P<0.001);MDA含量在H组达到了最大值(P<0.001),在J组最低(P<0.001);SOD活力在B组达到了最大值(P<0.05),在 J 组最低(P<0.05);(2)qPCR实验结果:TRIF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E组最高(P<0.01);IKKε、IRF3、IFN-β 基因的 mRNA 表达量在 B 组最高(P<0.05);TRAF3、TBK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F组最高(P<0.05);IFN-α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C组最高(P<0.05);NQO1 基因的 mRNA 表达量在 D 组最高(P<0.05);TBK1、IKKε、IRF3、IFNα、IFNβ、NQO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加入抗氧化剂的J组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TRIF和TRAF3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J组均明显低于A-G组的表达量(P<0.01)但与H组和I组无明显差异(P>0.05);(3)WesternBlot实验结果:TRIF、TRAF3、TBK1蛋白表达量在C组高于其它各组(P<0.05),IKKε和NQO1蛋白表达量在D组高于其它各组(P<0.05),IRF3蛋白表达量在F组高于其它各组(P<0.001)。TRIF蛋白表达量在E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TRAF3蛋白表达量在A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TBK1蛋白表达量在G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IKKε蛋白表达量在J组低于其它各组(P<0.01),IRF3蛋白表达量在H组低于其它各组(P<0.01),NQO1蛋白表达量在A组低于其它各组(P<0.01);(4)ELISA实验结果:IFN-α和IFN-β在H组达到最大值(P<0.05,P<0.01),且在H组IFN-β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IFN-α(P<0.01);(5)TOPSIS综合评价分析结果: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的mRNA表达总体上在F组最高,在J组最低;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的蛋白表达总体上在D组最高,在I组最低,J组与I组相接近。研究结论:(1)明雄黄和靛玉红在配比为1:1时可能最大程度地促进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的蛋白表达;(2)明雄黄和靛玉红所致细胞氧化应激可能激活TRIF信号通路级联反应并促进细胞因子Ⅰ型IFN的表达;(3)明雄黄和靛玉红所致细胞氧化应激可能影响TRIF信号通路及其终端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的表达量。
王志清[10](2020)在《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传统低剂量化疗方案联合和不联合芪附扶正合剂(Modified Qifu Fuzheng Decoction,QFFZD)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非M3)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缓解率、中医症候积分、复发率、生存率及感染发生率等,客观评价QFFZD在老年AML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再通过体外实验探讨QFFZD协同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寻其分子学作用机制,为临床QFFZD辅助治疗AML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法: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联合口服芪附扶正合剂中药,将58例老年AML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联合QFFZD口服,对照组仅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CR率、诱导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复发率、中位生存期、总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期感染发生率及远期感染发生率。实验研究方法:(1)采用20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QFFZD治疗组,分别予2mL生理盐水和2mL生药浓度为1.68 g/mL QFFZD灌胃,连续7天。第8天麻醉后主动脉取血,分离得到上层血清,-80℃保存备用;2.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检测不同浓度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和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和48h后对其的增殖抑制作用;(3)PI单染流式细胞术(FCM)用于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4)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5)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兔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及其剪切体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6)免疫印迹实验被用于检测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 2HCL干预HL-60细胞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R率分别为66.7%、6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化疗结束后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5.0%和5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期生存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估计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818.7个月和16.8±5.7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0.3±9.4)%和(56.7±9.4)%,3年生存率分别为(39.0±9.8)%和(27.2±9.6)%,5年生存率分别为(27.9±9.7)%和(20.4±9.3)%,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3);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诱导期感染发生率(46.7%)与对照组(46.4%)相差不大;观察组远期的感染发生率(28.0%)低于对照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结果:1.MTT比色分析法结果显示,相同干预时间下,QFFZD含药血清(2%、4%、6%、8%、10%)和 Ara-C(0.5μmol/L、1μmol/L、2μmol/L、4μmol/L、8μmol/L)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QFFZD含药血清和Ara-C单独和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和48h后,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相同干预时间下,二者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二者单独使用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I单染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均能将HL-60细胞阻滞于G1期,两药联合时对HL-60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更加明显(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均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两药合用时凋亡效果更加明显(p<0.05)。4.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促凋亡蛋白Bax以及执行凋亡程序的关键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则低于空白组(p<0.05)。与此同时,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的表达水平各给药组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而p53的表达水平各给药组则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5.在用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 μmol/L)共同干预HL-60细胞前,予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 2HCL(5 nmol/L)预处理24h后,以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kt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QFFZD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AML较单纯应用化疗有一定优势,尤其体现在可以改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远期感染发生率;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可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3年及5年生存率的趋势(虽未达到统计学差别)。实验研究表明,1.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在体外单用和联合使用均能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有效地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而且表现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或叠加效应。2.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在体外单用和联合使用均能明显地提高处于G1期的HL-60细胞比率,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3.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可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其过程可能是通过调控Akt/p53信号通路从而启动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发挥作用。
二、复方青黛对HL-60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青黛对HL-60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黛对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细胞株 |
1.3 试剂 |
1.4 仪器 |
1.5 方法 |
1.5.1 青黛溶液的配制 |
1.5.2 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青黛干预细胞浓度 |
1.5.3 LPS诱导LoVo细胞建立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及干预 |
1.5.4 Elisa法检测LoVo细胞上清IL-1β、IL-6、IL-18、IL-10和IL-22的含量 |
1.5.5 实时荧光定量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LoVo细胞中Nlrp3、Caspase-1、Ahr、Cyp1a1mRNA的表达 |
1.5.6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检测LoVo细胞中NLRP3、CASPASE-1、AHR、CYP1A1蛋白的表达 |
1.5.7 检索中药数据库及文献分析青黛的有效成分 |
1.5.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LPS诱导LoVo细胞建立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 |
2.2 CCK8法筛选青黛及SASP对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青黛对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2.4 青黛对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 Nlrp3、Caspase1、Ahr、Cyp1a1 mRNA表达的影响 |
2.5 青黛对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AHR、CYP1A1、NLRP3、Caspase-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6 青黛可能的核心有效成分 |
3 讨论 |
(2)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治疗白血病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规范及录入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专利公布情况 |
2.2 单味药频次 |
2.3 中药的关联分析 |
2.4 中药的聚类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中药活性成分 |
1.1 萜类 |
1.2 酚类 |
1.2.1 黄酮类 |
1.2.1.1 汉黄芩苷 |
1.2.1.2 姜黄素 |
1.2.2 非黄酮类 |
1.2.2.1 紫草素 |
1.2.2.2 白藜芦醇 |
1.3 含氮杂环化合物 |
1.4 砷类 |
1.4.1 砒霜 |
1.4.2 雄黄 |
1.5 人工合成类中药活性成分 |
2 复方中药提取物 |
2.1 复方苦参注射液 |
2.2 复方黄黛片 |
3 结语 |
(5)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探讨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巨噬细胞极化与肠黏膜屏障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UC患者巨噬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UC患者巨噬细胞极化特点 |
2 巨噬细胞极化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
3 巨噬细胞极化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影响 |
4 β-catenin/ FOSL2/ARID5A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在体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加味葛根芩连汤干预DSS诱导结肠炎模型的疗效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DSS诱导结肠炎疾病模型的构建与特点 |
2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道炎症状态的影响 |
3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
4 加味葛根芩连汤的组方思路与特色 |
小结 |
第二节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DSS诱导结肠炎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
2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3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的调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离体实验研究 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THP-1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体外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构建 |
2 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3 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THP-1细胞IL-1β分泌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BRD4天然抑制剂3’,4’,7, 8-Tetrahydroxyflavone的发现及其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表观遗传概述 |
1.3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 |
1.3.1 组蛋白乙酰化 |
1.3.2 组蛋白磷酸化 |
1.3.3 组蛋白甲基化 |
1.4 Bromodomains家族蛋白概述 |
1.5 研究BET亚家族及BRD4的意义 |
1.6 BET亚家族蛋白抑制剂研究进展 |
1.7 天然化合物的优势及开发 |
1.8 台湾相思及其活性成分3',4',7,8-Tetrahydroxyflavone的相关研究 |
1.9 急性髓系白血病在表观遗传方面的进展 |
1.10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BRD4天然抑制剂3478的发现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AlphaScreen Assay |
2.3.2 AlphaScreen Counter Assay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筛选出对BRD4-BD1具有较好活性的天然化合物3478 |
2.4.2 3478对BRD4-BD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
2.4.3 AlphaScreen Counter Assay验证筛选结果是可信的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3478体外对MV4-11细胞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药物及细胞株 |
3.2.2 实验耗材 |
3.2.3 实验试剂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的培养 |
3.3.2 细胞增殖试验 |
3.3.3 细胞凋亡试验 |
3.3.4 Western blot检测MV4-11细胞中BRD4以及c-Myc的表达水平 |
3.3.5 数据处理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BRD4在MV4-11细胞中显着高表达 |
3.4.2 3478对MV4-11细胞生长的影响 |
3.4.3 3478对MV4-11细胞生长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3478体内抑制MV4-11皮下移植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药物 |
4.2.2 实验细胞 |
4.2.3 实验动物 |
4.2.4 实验耗材、试剂及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的培养 |
4.3.2 人髓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MV4-11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4.3.3 各实验组给药处理 |
4.3.4 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中BRD4蛋白以及肿瘤因子c-Myc的水平 |
4.3.5 免疫荧光检测瘤组织中c-Myc的表达 |
4.3.6 qRT-PCR检测瘤组织中c-Myc的mRNA水平 |
4.3.7 数据处理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各组小鼠生长状况观察 |
4.4.2 各组小鼠瘤组织生长状况观察 |
4.4.3 瘤组织取材及观察 |
4.4.4 3478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4.4.5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478对瘤组织中c-Myc mRNA的影响 |
4.4.6 免疫荧光法检测3478对瘤组织中肿瘤标志物c-Myc的影响 |
4.4.7 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中BRD4、c-Myc蛋白表达水平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3478与BRD4蛋白共晶结构的解析及其抑制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质粒及菌株 |
5.2.2 化学试剂及耗材 |
5.2.3 试剂盒 |
5.2.4 实验仪器 |
5.2.5 常用溶液及配制方法 |
5.3 实验方法 |
5.3.1 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 |
5.3.2 质粒转化 |
5.3.3 蛋白表达 |
5.3.4 蛋白纯化及检测 |
5.3.5 蛋白质结晶 |
5.3.6 数据收集及结构解析与建模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蛋白质纯化结果 |
5.4.2 3478与BRD4-BD1及BD2复合物晶体 |
5.4.3 X-射线衍射复合物晶体结果 |
5.5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附: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附: 综述 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AML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原则 |
1.3 辨证论治 |
2 中医药治疗AML |
2.1 自拟方治疗 |
2.2 中成药治疗 |
2.3 协定处方治疗 |
3 中医药治疗AML的机制研究 |
3.1 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
3.2 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
3.3 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
3.4 提高机体免疫力、增效减毒 |
3.5 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浙贝复方逆转AML耐药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53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及转归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asumi-1的生物学特征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浙贝黄琴汤通过干预Wip1-p38MAPK-p53逆转Kasumi-1耐药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浙贝黄琴汤对Kasumi-1自噬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1 毛兰素对于细胞活性及增殖的作用影响 |
2 毛兰素对于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作用影响 |
3 毛兰素对于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靶基因的作用影响 |
4 毛兰素对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果影响 |
5 毛兰素对免疫缺陷小鼠及其体内移植瘤的作用研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qPCR实验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病例信息 |
2.2 样本信息 |
2.3 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
2.4 目的基因mRNA表达的组间差异 |
3. 讨论 |
3.1 青黄散可能促进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
3.2 青黄散可能影响多个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处理时间下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细胞增殖抑制试验(CCK-8法) |
2.2 氧化应激相关产物的测定 |
2.3 qPCR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mRNA表达情况 |
2.4 Western Blot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蛋白表达情况 |
2.5 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的相对含量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氧化应激相关产物的测定 |
2.2 qPCR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mRNA表达情况 |
2.3 Western Blot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蛋白表达情况 |
2.4 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的相对含量 |
3. 讨论 |
3.1 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
3.2 氧化应激对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
3.3 从氧化应激探讨青黄散的药性功效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青黄散治疗MDS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MDS的先天免疫应答异常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10)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西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
1.标准化疗(强化化疗) |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3.低强度化疗 |
4.靶向治疗 |
5.免疫治疗 |
参考文献 |
2.当代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概况 |
2.1 关于急性白血病的中医病名 |
2.2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 |
2.3 “伏邪(毒)”概念的提出 |
2.4 治疗概况 |
2.5.讨论 |
参考文献 |
3.扶正中药在急性白血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现状 |
3.1 扶正中药的临床研究 |
3.2 扶正中药的基础研究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材料和方法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2.2 病例排除标准 |
2.3 一般资料 |
2.4 治疗方案 |
2.5 支持治疗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价 |
2.8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近期效果比较 |
3.2 远期效果比较 |
3.3 感染并发症比较 |
4.讨论 |
4.1 芪附扶正合剂组方合理性探讨 |
4.2 芪附扶正合剂取得临床疗效的原因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QFFZD含药血清的制备(实验一)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QFFZD含药血清和Ara-C对HL-60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二)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4.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5.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协同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实验四)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缩略词表 |
急性白血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复方青黛对HL-60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黛对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机制研究[J]. 顾思臻,薛艳,高阳,沈舒扬,薛仕贵,唐旖旎,吴欢,张平,窦丹波.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
- [2]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治疗白血病用药规律研究[J]. 代娣,黄俍键,申小惠. 中医临床研究, 2021(32)
- [3]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王卫东,何小花,杨庆敏,王绮昀,金艳霞. 时珍国医国药, 2021(06)
- [4]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狼疮Ⅱ号方配伍规律研究[D]. 陈秋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探讨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D]. 许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6]BRD4天然抑制剂3’,4’,7, 8-Tetrahydroxyflavone的发现及其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D]. 李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D]. 李雅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一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D]. 丁宇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10]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D]. 王志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