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硬 X 射线爆发的观测特性

太阳硬 X 射线爆发的观测特性

一、一个太阳硬X射线爆的观测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明,翟峰,付重,张红亮[1](2021)在《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展与展望》文中指出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主要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应用技术的原理性或工程性试验验证。文章总结了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如美国、俄罗斯/苏联、中国等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的发展历程,对美国的"新盛世"计划、战术试验卫星系列,俄罗斯的"生物"卫星系列、"光子"系列,中国的实践卫星系列、科学实验卫星系列等有代表性的试验卫星项目的试验目的和试验成果进行了介绍,对试验卫星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主要规划、未来发展主要特点等。

张硕,崔伟,金海,陈六彪,王俊杰,伍文涛,吴秉骏,夏经铠,宋艳汝,杨瑾屏,翁祖谦,刘志[2](2021)在《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低温X射线能谱仪兼具高能量分辨率、高探测效率、低噪声、无死层等特点,能量分辨率与X射线入射方向无关,在暗弱的弥散X射线能谱测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同步辐射及自由电子激光的先进光源线站、加速器、高电荷态离子阱、空间X射线卫星这类大科学装置的快速发展对X射线探测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低温X射线能谱仪被逐步引入到APS, NSLS, LCLS-II, Spring-8, SSNL, ATHENA, HUBS等大科学装置与能谱测量相关科学研究中.本文从低温X射线能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分类、能谱仪系统结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国内外大科学装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作简要综述.

顾逸东,赵光恒,吴季,孟新,陈虎,范斌,焦维新,刘建波,袁洪,肖国青,袁利,张晓敏,张效信,周徐斌,朱振才[3](2021)在《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是中国空间探测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40年,空间探测极大推动了空间科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也影响到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诸多方面。本文简要回顾了从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的1980年至今,中国空间探测领域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探空火箭、高空气球、科学卫星、月球与行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对未来空间探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袁为民[4](2021)在《作为宇宙信使的X射线》文中提出60年前,里卡多·贾科尼团队用探空火箭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系以外的X射线辐射,从此打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全新的窗口。与我们所熟悉的可见光天空不同,在"看不见"的X射线宇宙,明亮的发光天体涵盖了黑洞、中子星、白矮星等致密天体,星系团和星系中弥漫的大量不可见的高温气体,以及各种剧烈的灾变事件。它们代表着宇宙中最为奇特的天体和极端的物理条件,如极强引力场、极强磁场和极高温。文章重点介绍最有代表性的X射线源,包括中子星和黑洞X射线双星、超大质量黑洞和活动星系核、星系团,以及伽马暴、超新星和潮汐瓦解恒星事件等爆发天体。

吴月辉[5](2021)在《张开“慧眼”看宇宙》文中研究指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一系?

梁珊[6](2021)在《极盖区沉降粒子特征研究》文中认为

周鹏跃[7](2021)在《GECAM卫星星载X射线探测器地面标定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杨丽平[8](2021)在《光球视向电流密度分布和耀斑带位置的关系》文中提出长期的观测和研究表明,耀斑爆发与活动区电流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选择一种适合的方法来计算光球视向电流密度分布,对于预测耀斑爆发的位置和形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基于SDO/HMI获得的高分辨率光球矢量磁场数据,利用Ampere定律的微分算法和积分算法计算了2011年2月15日活动区AR11158中一个X2.2级耀斑爆发期间的视向电流密度。结果显示:Ampere定律的两种算法计算得出的电流密度存在显着的差异,形成这种显着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矢量磁场测量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随机噪声的影响。微分法所得电流密度受随机噪声影响更大。当把积分路径扩大至两个环路时,所得电流密度比一个积分环路时受随机噪声影响更小,而且电流的精细结构也很清晰。而当继续扩大积分环路的半径时,得到的电流密度分布图比两个环路时更清晰,但电流中的部分精细结构明显失真。我们得出结论:由于受随机误差的影响,使得利用Ampere定律的微分算法计算视向电流密度时,由于测量值的离散度会增大,从而导致得到的电流密度没有环路积分法好。随着积分环路的扩大,得到的电流密度分布图会越来越清晰。这表明通过扩大积分环路半径可以有效减小随机噪声的影响。但积分环路并非扩得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分辨率来选择合适的积分路径。这样才能在获得清晰电流密度分布图的同时保留完整的电流精细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得出利用Ampere定律的积分算法,并将积分环路半径扩大到两个环路时计算出的视向电流密度最好。为了验证我们所得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我们还将两个积分环路计算出的视向电流密度分布图与SDO/AIA获得的相近时刻的304?波段和1700?波段的耀斑图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耀斑带与电流带不但在位置上大致对应,而且形态极其相似。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所得电流密度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意义所在。本文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太阳的分层结构和太阳活动现象。第2章主要介绍了太阳耀斑和耀斑活动区电流。第3章主要介绍了太阳活动区中矢量磁场的测量和电流的计算。第4章为我们本篇论文的主要工作,即运用Ampere定律的微分算法和积分算法分别计算了与活动区AR11158中的一个X2.2级耀斑相关的视向电流密度,通过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一种计算电流密度比较适合的计算方法。第5章为总结与展望。

王璐[9](2020)在《太阳射电爆发的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太阳耀斑作为太阳大气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是太阳物理研究的热点。磁重联被认为是非势磁场能量释放和耀斑产生的激发(机制)。被释放的磁场能量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转移给高能电子和离子。反过来,这些非热粒子也会增强来自于太阳的射电和X射线辐射。因此,射电和X射线辐射携带着太阳耀斑丰富的动力学(过程)信息。在本论文中,我们将在射电和X射线波段辐射上研究太阳耀斑的特性。第1章节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在第1.1小节,我们介绍了太阳结构和太阳大气中各种活动现象。第1.2小节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射电频谱仪。对射电频谱仪的准确定标是正确获取太阳射电信息的基础。目前存在多种射电仪器的定标方法,在该论文中我们将详细地介绍相对定标法和非线性定标法。此外,我们也将对国内射电频谱仪,太阳宽频带射电频谱仪(Solar Broadband Radio Spectrometer,SBRS)和明安图宽频谱射电日像仪(Mingantu Ultrawide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MUSER)的定标手段以及成像原理展开详细说明。第1.3小节介绍等离子体中的基本辐射机制和辐射转移过程。因为回旋同步辐射和轫致辐射是来自于太阳耀斑中的射电和X射线辐射常见辐射机制,所以重点介绍了这两种辐射机制。此外,我们也解释了热和非热分布的电子是如何产生X射线和射电辐射,以及X射线和射电的辐射能谱与电子能量分布之间的关系。辐射机制是通过远距离观测耀斑所产生的辐射和理解太阳耀斑动力学过程之间的桥梁。第1.4小节从观测角度描述了射电、X射线和高能电子之间的关系。通过二维射电成像,我们可以精确的确定出电子被加速(高能化)的位置。另外,射电和X射线光变曲线之间的时间关系也提供了电子传播的信息。利用二维射电和X射线成像结果计算(耀斑中不同位置)的能谱可以提供给我们太阳耀斑中不同位置的主导辐射机制信息。更进一步,我们通过射电和X射线源区时间演化信息,确定了耀斑的日冕源和电流片的位置。通过多波段观测所建立的标准太阳耀斑模型包含射电辐射、X射线和高能电子(这些信息)。在第2章,基于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于蒙城的射电频谱仪(McSRS)所观测到,发生在2015年8月27日所发生的M 2.9级太阳耀斑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仪器电子学噪音,传统定标方法给出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通过使用地球静止轨道环境业务卫星(GOES)、日本野边山的射电偏振计(NoRP)以及射电日像仪(NoRH)的观测数据,结合有关的理论辐射机制对McSRS的定标方法进行改进。和传统的定标方法相比,改进后的定标方法给出的定标结果与NoRP/NoRH的观测结果相一致,更好地揭示了该M 2.9级耀斑射电频谱的典型演变(规律)。第3章利用多波段观测数据,进一步分析了 2015年8月27日M 2.9级耀斑的辐射特性。我们发现来自于太阳耀斑的射电辐射脉冲成分和缓变成分产生于不同位置的源区。更进一步的,我们发现这两个成分的主导辐射机制也不同,比如,脉冲相是由双温电子模型的同步辐射所产生,而缓变相则是由轫致辐射所主导。我们采用微分发射度(Different Emission Measure,DEM)分析法来解释缓变相能谱,发现冷等离子体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缓变相期间贡献了比热等离子体更多的射电辐射。在第4章节中,因为短时标的流量变化和耀斑中磁重联过程的能量释放有着紧密的关系。我们对NoRP从2000年到2010年中所观测到的209个耀斑事例,在五个通道(1、2、3.75、9.4和17 GHz)上的射电光变曲线进行移动步长的平滑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耀斑1 GHz辐射的脉冲成分(变化时标小于1秒)的峰值流量密度为几十个太阳流量单位(solar flux unit,sfu),并且持续约1分钟。然而2 GHz辐射的脉冲成分的峰值流量密度较1 GHz更低,脉冲成分的持续时间也更短。除此之外,在另外三个更高的频率上,耀斑发生频率随峰值流量的降低而增加,直到流量达到背景噪音水平。然而,(不同频段的)射电辐射的缓变成分有着相似的持续时间和峰值流量分布。我们也得到了事例中不同时间尺度的能谱。归一化的小波分析方法也被用于确认短时标特征。我们发现在0.1秒的时间分辨率上,这些光变曲线中超过~60%事例显示出在1秒或者更短时标上有着显着的流量变化。这个比例随着频率的降低而升高,最终在1GHz处达到~100%,说明短时标(动力学)过程在太阳耀斑中非常普遍。我们也研究了脉冲射电流量密度与通过GOES卫星获得软X射线流量之间的关系,发现65%具有显着脉冲成分的耀斑的脉冲射电成分峰值时刻早于软X射线流量峰值,这个比例随着射电观测频率的升高而升高。在第5章,我们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张燕[10](2020)在《活动星系核在硬X射线及伽马波段的光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活动星系核具有非常复杂的光变曲线,光变曲线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类天体的辐射机制及过程。本文主要对各类活动星系核在硬X射线波段和费米耀变体在伽马波段的光变曲线进行分析。论文首先介绍了活动星系核的基本特征、产能机制、统一模型和分类,以及活动星系核伽马射线波段的观测。接下来介绍了耀变体的观测特征、标准物理模型、光变性质、能谱特性和演化序列、耀变体的辐射模型以及两种辐射模型的比较,耀变体子类的关联和差异以及费米耀变体。随后介绍了活动星系核的光变性质、光变时标、光变分类和光变模型、活动星系核功率谱、硬X射线光变、RMS定义和计算以及光变曲线RMS和光子流量的关系。硬X射线它可能来自于吸积盘的内区和热冕,也可能来自于喷流。不同的来源使硬X射线光变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基于Swift/BAT观测的活动星系核在硬X射线波段的光变曲线数据,我们主要分析了活动星系核子类在硬X射线波段的光变曲线功率谱幂律指数的分布差异。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法得到了各类活动星系核的功率谱,并分析其幂律指数的分布特征。发现塞弗特II型与I型活动星系核的幂律指数分布差异性显着,而I型活动星系核各个子类之间的差异性不显着,塞弗特II型的硬X射线可能来自于吸积盘的内区及热冕。而塞弗特I型的硬X射线主要来自有外流的冕。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相对论性喷流或外流冕的硬X射线的幂律指数在统计上比来自吸积盘热冕的硬X射线的更大。基于费米卫星第三期释放数据,我们从中选出235个受周围伽马射线亮源和延展源影响较小的干净的耀变体。对于伽马波段的光变,我们主要研究费米耀变体伽马波段RMS与光子流量的关系及其流量的分布特点。我们对样本中100Mev-200Gev伽马波段光变曲线数据进行RMS和流量的相关性分析,以及流量分布的对数正态拟合。基于线性拟合斜率、皮尔森系数和对数正态分布的宽度这三个参数,对耀变体的两个子类FSRQ和BL Lac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SRQ这三个参量的统计平均值均大于BL Lac,意味着FSRQ比BL Lac在高能波段随流量的增大变化更剧烈。根据这样的性质,我们判断了一个未知类型的耀变体很可能属于FSRQ。

二、一个太阳硬X射线爆的观测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太阳硬X射线爆的观测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展综述
    1.1 美国
        1)“新盛世”计划
        2)战术试验卫星系列
        3)“轨道快车”计划[7]
        4)空军“试验卫星”系列
        5)导弹预警试验卫星计划
        6)空间科学与实验卫星计划
    1.2 俄罗斯/苏联
    1.3 日本
    1.4 欧洲
    1.5 近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国外科学卫星任务
    1.6 发展特点和启示
2 中国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展
    2.1 实践系列卫星
    2.2 试验系列卫星
    2.3 科学实验卫星
    2.4 企业自主试验卫星
3 发展展望
    1)各国按照各自空间科学计划稳步推进科学试验卫星任务
    2)技术试验卫星规模化、系列化、平台标准化
    3)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模式
    4)试验参与更趋广泛化,入轨机会更趋便捷化

(3)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类空间探测的历史
    1.1 探索与进入空间的历史
    1.2 开展空间探测的动机和目的
2. 空间探测及其内涵
3. 中国空间探测的发展历程
    3.1 早期天文卫星与临近空间飞行器
        3.1.1 探空火箭
        3.1.2 高空气球
        3.1.3 平流层飞艇
    3.2 科学卫星探测
        3.2.1 地球空间双星计划
        3.2.2 先导专项科学卫星
        3.2.3 其他相关卫星探测任务
    3.3 月球及深空探测工程与空间环境探测
    3.4 载人航天空间探测
    3.5 地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测成果
    3.6 空间探测支撑系统建设
4.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4)作为宇宙信使的X射线(论文提纲范文)

1 来自“看不见”的宇宙的信使
2 天体的X射线辐射和探测
    2.1 天体X射线辐射的产生
    2.2 探测技术和手段
    2.3 重要的X射线天文卫星
        2.3.1 早期X射线卫星
        2.3.2 近代的X射线卫星
        2.3.3 在轨运行的X射线卫星
3 极端宇宙的信使
    3.1 致密天体——X射线双星
        3.1.1 中子星X射线双星
        3.1.2 黑洞X射线双星
    3.2 超大质量黑洞和活动星系核
    3.3 宇宙X射线背景辐射
4 炽热宇宙的信使
5 动态宇宙的信使
6 未来展望

(5)张开“慧眼”看宇宙(论文提纲范文)

通过望远镜卫星在空间轨道捕捉X射线,成为各国科学家竞相追逐的目标
“慧眼”卫星不仅“看”得勤,还“看”得清,可以全天时接收来自宇宙的“讯息”
“慧眼”卫星运行已4年,状态良好,各项指标正常,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

(8)光球视向电流密度分布和耀斑带位置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太阳分层结构
        1.1.1 太阳内部结构
        1.1.2 太阳大气结构
    1.2 太阳活动现象
第2章 太阳耀斑与电流
    2.1 太阳耀斑
        2.1.1 太阳耀斑概览
        2.1.2 太阳耀斑的观测与研究
        2.1.3 太阳耀斑的触发机制和能量释放
        2.1.4 耀斑经典模型
        2.1.5 与耀斑爆发相关的磁重联及磁重联电流片
    2.2 耀斑活动区电流
        2.2.1 活动区磁场的非势性
        2.2.2 电流带与耀斑带的关系
第3章 太阳活动区中磁场的测量与电流的计算
    3.1 太阳活动区中矢量磁场的测量
        3.1.1 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矢量磁场的测量
        3.1.2 塞曼效应
        3.1.3 偏振辐射转移方程
        3.1.4 太阳横向磁场方位角180°不确定性问题
    3.2 电流的计算
        3.2.1 安培定律的微分算法和环路积分算法
        3.2.2 电流计算方法的比较
第4章 与活动区AR11158中的一个X2.2 级耀斑相关的视向电流密度的计算
    4.1 选题背景
    4.2 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计算方法
    4.3 结果分析
    4.4 讨论和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9)太阳射电爆发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引言-太阳概况
        1.1.1 太阳结构
        1.1.2 太阳活动
    1.2 射电观测仪器以及定标
        1.2.1 国内外的偏振计、频谱仪和日像仪
        1.2.2 偏振计、频谱仪的定标
        1.2.3 X射线太阳观测设备
    1.3 X射线和射电辐射机制
        1.3.1 亮温度与辐射转移
        1.3.2 来自于耀斑的X射线辐射
        1.3.3 来自于耀斑的射电辐射
        1.3.4 通过厚靶硬X射线能谱计算射电流量
    1.4 射电辐射、X射线与电子之间的关系
        1.4.1 射电频谱对电子加速区域的位置判断
        1.4.2 射电观测与X射线的时变曲线之间时间关系
        1.4.3 通过X射线和米波/分米波的成像研究推断耀斑过程中相互作用区域电子演化
        1.4.4 通过回旋同步辐射定量诊断耀斑高能电子
        1.4.5 耀斑新的观测窗口:毫米到亚毫米波观测
        1.4.6 在爆发事件中磁重联和电流片的证据
        1.4.7 总结
第2章 蒙城射电频谱仪的定标
    2.1 引言
    2.2 观测
    2.3 定标原理和方法
    2.4 修正定标方法
    2.5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2015年8月27日耀斑源区分析
    3.1 脉冲相射电源区分析
        3.1.1 引言
        3.1.2 多波段观测基本情况
        3.1.3 脉冲相和缓变相辐射分量的分离
        3.1.4 脉冲相能谱分析
        3.1.5 小结
    3.2 缓变成分源区的确定
    3.3 发射度和微分发射度
    3.4 数据分析和DEM方法
        3.4.1 利用SDO/AIA计算DEM
        3.4.2 轫致辐射计算公式
        3.4.3 不同DEM和EM的比较
    3.5 冷等离子体假设和拟合射电频谱
        3.5.1 冷等离子体假设
        3.5.2 拟合射电频谱
    3.6 结果和讨论
第4章 射电脉冲统计分析
    4.1 引言
    4.2 样本、分析方法和样本脉冲成分与缓变成分的统计特性
        4.2.1 样本
        4.2.2 功率谱分析
        4.2.3 脉冲和缓变成分的统计特性
    4.3 在短时标的流量密度的变化
        4.3.1 归一化的小波分析
    4.4 与X射线之间的关系
    4.5 结论
    4.6 附录A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10)活动星系核在硬X射线及伽马波段的光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活动星系核概述
    1.1 活动星系核的基本特征
    1.2 活动星系核的产能机制
    1.3 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
    1.4 活动星系核的分类
        1.4.1 塞弗特星系(Seyfert)
        1.4.2 射电星系
        1.4.3 蝎虎座天体(BLLac)
        1.4.4 类星体
        1.4.5 LINER
        1.4.6 活动星系核的详细分类
    1.5 活动星系核伽马射线波段观测
第2章 耀变体简介
    2.1 耀变体的观测特征
    2.2 耀变体的标准物理模型
    2.3 耀变体的光变性质
    2.4 耀变体的能谱特性及耀变体序列
    2.5 耀变体的辐射模型
        2.5.1 同步辐射
        2.5.2 逆康普顿模型
        2.5.3 同步自康普顿辐射
        2.5.4 外康普顿散射
        2.5.5 强子模型
    2.6 两种辐射模型的比较
    2.7 耀变体子类的关联和差异
    2.8 费米耀变体
第3章 活动星系核的光变
    3.1 活动星系核的光变性质、光变时标和光变分类
        3.1.1 光变性质
        3.1.2 光变时标
        3.1.3 光变的分类
    3.2 活动星系核的光变模型
        3.2.1 盘不稳定模型
        3.2.2 星爆模型
        3.2.3 引力透镜模型
    3.3 活动星系核功率谱
        3.3.1 计算周期图
        3.3.2 红噪声泄漏和混叠
    3.4 硬X射线光变简介
        3.4.1 冕与硬X射线的产生
        3.4.2 硬X射线光变的研究进展
    3.5 RMS的定义和计算
    3.6 光变曲线RMS和光子流量
第4章 AGN子类的硬X射线光变曲线功率谱幂律指数的分布差异
    4.1 样本描述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第5章 费米耀变体伽马波段RMS与流量的关系和流量的分布特点
    5.1 数据样本
    5.2 数据分析
    5.3 对未知类型耀变体源的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一个太阳硬X射线爆的观测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展与展望[J]. 赵志明,翟峰,付重,张红亮. 航天器工程, 2021(06)
  • [2]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J]. 张硕,崔伟,金海,陈六彪,王俊杰,伍文涛,吴秉骏,夏经铠,宋艳汝,杨瑾屏,翁祖谦,刘志. 物理学报, 2021(18)
  • [3]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J]. 顾逸东,赵光恒,吴季,孟新,陈虎,范斌,焦维新,刘建波,袁洪,肖国青,袁利,张晓敏,张效信,周徐斌,朱振才. 卫星与网络, 2021(08)
  • [4]作为宇宙信使的X射线[J]. 袁为民. 物理, 2021(08)
  • [5]张开“慧眼”看宇宙[N]. 吴月辉. 人民日报, 2021
  • [6]极盖区沉降粒子特征研究[D]. 梁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GECAM卫星星载X射线探测器地面标定方法研究[D]. 周鹏跃.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8]光球视向电流密度分布和耀斑带位置的关系[D]. 杨丽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太阳射电爆发的系统研究[D]. 王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活动星系核在硬X射线及伽马波段的光变分析[D]. 张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太阳硬 X 射线爆发的观测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