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安全越冬的几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宋勃[1](2016)在《吉林省养猪生产技术水平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文中指出我国的生猪产业近年发展的十分迅速,从最初的个体散养,集体运营等方式推动发展,生产速度加快,逐渐满足了国民的需求。近年来,生猪养殖己从最初追求的数量增加转变为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和效益创收,传统的小规模养殖场、集体化散养的方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创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养殖场成为我国养猪业的最终目标。吉林省积极落实国家在养猪业出台的政策,将政府扶持和养殖福利落实到基层。从2006年的929.54万头、1065.53万头,发展到2015年的972.4万头、1664.3万头,生猪存栏量及出栏量近年来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生猪产业由传统养殖逐渐趋向规模化、产业化、自动化发展。发挥了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在过程中也完全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与中国长久以来的养殖理念,资金链及养殖技术能力等息息相关。笔者为了全面了解吉林省生猪养殖现状,本次调查针对吉林省生猪产业的主要地区,包括中部的长春、四平、梅河口、辽源及蛟河和舒兰,西部的白城、松原,东北山区等, 通过实地走访和查阅大量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结合国际及国内其他养殖地区在生猪产业方面的经验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具不完全统计,吉林省现生猪存栏量为972.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的存栏量140.7万头,大小养殖场1913个。其中,散养户317户,存栏量为11.89万头,占全国总存栏量的16.57%,能繁母猪比例为1.2%;基础母猪在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为138个,存栏量达304.72万头,占吉林省总存栏量的30.51%,能繁母猪比例31.09%。可以看出,目前吉林省生猪散养户的数量逐渐下降,规模化猪场趋向主流,且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的比例较高,这可能与最近几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有关,使很多中小型养殖场倒闭,破产,同时暴露了我省乃至全国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吉林省地大物博,同比其他省份,人均份额不管是国土资源,还是肉食产品消耗都很大。近年来,生猪产业发展迅速,大部分猪场规模化逐步提高,猪品种得到很好的改良,使优质猪肉份额得到了提高。一些地区也组建了独立的公猪站。增加了母猪的配种效率,水和饲料的喂养也部分实现了自动化。很多地区还存在着经营粗放、养殖方式落后、饲养分散等问题。还有些养殖场过分在意投资,从最初的猪舍建设就投资吝啬,达不到标准化的要求,为后续生产遗留后患,影响最终效益。一些猪场内的配套技术如营养饲料、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猪保健及疫病控制[4],严重影响猪身健康。引发多种疫病的发生,又由于各种兽药、疫苗的层层辈出,混合感染占很大的一部分。面对发展如此迅速的市场,生猪产业要求更加的严格,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无法顺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要求,严格落实饲养标准化,达到规模化,自动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上要求也更加科学,趋向法制化、法规化,注重安全建设。逐渐普及饲养优良品种,造就品牌、优质的肉猪产业。注重养猪业技术人才及接班人的培养。对于那些大型的饲料养猪企业,应该组建自己的研发创新机构,利用信息网络,发展、普及猪联网项目。了解市场,为生猪生产和销售把关。本次调查通过对吉林省各区域养殖场进行走访调查,以吉林省各城镇为样本,圈定了吉林省生猪产业的大概轮廓,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真实反映养猪业的发展现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为吉林省养猪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数据。
王成[2](2014)在《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本区”)工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工业化的缩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的当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的光辉历程。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区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出经验,将之发扬光大。通过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又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加快本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本区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基础,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缓慢,其历史起点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前,本区工业始终处于“开而未发”的状态,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严重滞后并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及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创建了一批现代工矿企业,为本区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本区基本建立。50年代初,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以及苏联对华工业援建使本区工业发展获益匪浅。1965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使本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地落后的工业面貌有所改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淮域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甚至遭受重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成为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全国一样,本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本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个私经济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本区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本区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比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本区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仍,社会长期动乱。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区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很长一段时期内,本区都不是国家和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所得到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即使与本省非淮地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遑论与江浙沿海等发达地区。从纵向来看,60多年来本区在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酿酒等工业较之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横向来看,由于缺少工业发展极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等多重历史和现实因素,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本区总体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及本省非淮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本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前期。其中淮南高于整体标准,部分地区如亳州、阜阳等甚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从安徽省整体来看,安徽省和皖中工业水平已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皖南则整体处于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本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进程滞后。2.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工业建设投资十分有限。本区实行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及本省非淮地区。最近几年来,本区加强引进外资力度,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但效果均不如人意。3.民营工业经济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发展个私经济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本区个私经济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后,本区个私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阜阳模式曾一度与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并称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三大模式,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最终走向衰落。4.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1949年以来,国家在本区投资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具体到工业建设仅有两淮煤矿的开发,因而本区工业方面除煤炭、电力、食品加工等工业相对发展较好以外,其余如钢铁、机械等工业均比较落后。5.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圈对本区工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使本区工业经济发展获益匪浅。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安徽省积极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同时,安徽及本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建设,提出“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等口号,拉近安徽及其淮域地区与江浙沪等地的距离。21世纪以来,本区和全省其他地区一样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工。工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必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工业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本区落后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初步得以改变。随着工业的发展,本区各市的工业经济结构各具自身特色。淮南和淮北已发展成煤、电、化类型的工业基地,蚌埠是以建材、机械、轻纺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阜阳和宿州的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亳州的药材加工和酿酒等工业初具规模,其余如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工业发展也颇具自身特色。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区农业经济、城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工业发展也使经济与社会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工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当代安徽淮域工业经济存在停滞、爱慢的发展现象,但总趋势仍然是上升的、向上发展的。
吴莎莎[3](2011)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的动物福利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三鹿”奶粉事件刚刚淡出人们视线,“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风波又在国内掀起一股抵制奶粉的旋风。8月5日至今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出现早熟症状,另有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雌激素检测超标,他们均自出生就喝圣元奶粉。尽管检测结果显示圣元奶粉并未激素超标,圣元安全躲过了这一场风波。但不可否认的是,牛奶中激素超标将会引起性早熟。激素属于药物,而牛奶作为食品,是一点激素也不应该有的。我们知道,在养殖过程中,为了缩短出栏周期,养殖者大量使用激素等化学药物,使动物非正常快速生长。其后果是,这些激素会残留在动物体内,对肉、蛋、奶造成激素污染。现代养殖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动物源性食品,与此同时人们也正日益为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担忧。在世界范围内因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卫生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愈演愈烈;在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事故多有发生,调查结果统计显示,这类事故主要是由于化学物质残留超标和饲料添加剂引发的。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对人类与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本文从动物福利的角度分析动物福利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以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积极推进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实施动物福利,给予动物应有的待遇条件,能够从源头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动物性食品出口贸易,维护社会和经济的稳定。文章在第二部分中对动物福利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分别进行了介绍,阐述了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其重要性,并论述了动物福利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研究食品安全中动物福利的理论基础,指出进行动物福利研究是有理论支持的。第四、五部分,立足于我国目前在动物性食品安全领域内出现的动物福利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了在现有的条件下,我国建立动物福利法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即动物福利法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保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避免潜在的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文章通过第六部分别对欧盟和美国两地区动物福利立法经验的介绍,指出要在借鉴国外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动物福利养殖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科学的动物福利标准体系,才能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张彬,张权[4](1995)在《谈谈保护生猪安全越冬的措施》文中研究表明
孙美玲[5](2014)在《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珲春市位于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是国家级改革开放实验区,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城市,珲春市发展延边黄牛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延边黄牛产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延边黄牛的质量,提高延边黄牛国际和国内的产业竞争力,对促进珲春市乃至整个延边州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了解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现状,本次调查对珲春市10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散养户以及规模型养殖场进行实地走访,记录真实养殖情况,整理汇总来自基层养殖户的数据资料,分析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现状,提出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珲春市延边黄牛存栏量为21747头,能繁母牛的存栏量10337头,共有养殖户1832户。其中,散养户1758户,存栏量为13282头,占珲春市总存栏量的61.1%,能繁母牛比例为52.9%;50头以上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为74户,存栏量达8465头,占珲春市总存栏量的38.9%,能繁母牛比例32.0%。可以看出,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仍以散养户为主,而且散养户饲养的母牛数量占较大比例,整体来看育肥牛及能繁母牛的养殖量相对较低。分析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的实际情况,发现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传统饲养模式如何转变、养殖母牛与育肥牛效益分配落差等矛盾,良种母牛比例低且逐年减少,政府针对性扶持政策缺乏、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生产管理水平粗放、产业化经营程度低、肉牛市场网络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等主要问题。分析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目前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要从根本上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延边黄牛产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政府强化政策弊端,针对小规模养殖户加大扶持力度;加强金融支持,针对能繁母牛实施补贴;加强草原饲料开发利用;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建立标识朔源系统;提高牛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延边黄牛保护和繁育复壮体系;鼓励适度规模的种养结合养殖模式、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档肉牛生产基地;支持养牛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打造品牌。珲春市应打破现在分散经营的局势,在优势区域大力发展以小规模和散养户为基础,合作社、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化经营模式。养殖户通过合作社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竞争,形成肉牛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的格局,真正做到企业和养殖户共同承担风险、利益合理分配,完善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连接机制,确保母牛养殖、肉牛育肥、加工等环节稳定发展。通过扶持小型规模养殖场、肉牛合作社、协会、示范小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肉牛养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本次调查通过对珲春市各区域养殖场进行走访调查,以珲春市各城镇为样本,圈定了珲春市养牛的大概轮廓,并就当地养牛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本调查基于反映近年来珲春市养牛行业的真实情况,即为珲春市养牛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数据。
王真慧[6](201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研究 ——以浙江景宁畲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浙江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民营经济活跃,是我国市场经济的试验田。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现代性建构培育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原动力,然而景宁畲族的经济尚欠发达,其文化现代性元素相对不足,这与其地域优势和市场经济优势不相符合。畲族文化的发展既要有效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要广泛地吸收有利于其发展的先进性与现代性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促进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本文选定市场经济特定背景下,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田野调查点,通过文献收集、问卷调查、参与观察、重点访谈、定性与定量结合等方法,从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入手,通过对民族意识、市场经济观念、开放意识、公民意识、法制观念、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消费观、现代教育观等方面的描述,总结出畲族文化现代性的主动性、灵活性、务实性与客观性的特点。一方面重点分析了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推动因素,即国家话语引导、民族教育提升、市场经济推动和流动人口传播等四个推进原因。另一方面,进一步指出封闭性、消极性、市场经济、教育水平、认识与宣传、主动性不足等的是制约着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原因所在。最后,论文提出了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必须合理利用畲族文化精髓、发挥市场经济的推动力和用现代教育提升等三大路径,同时指出了应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建构共生关系、经济与文化互动关系、文化现代性建构与民族发展关系以及政府与民间协同关系。结语提出:传承与建构是畲族文化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市场经济与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显性互动是畲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生猪安全越冬的几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猪安全越冬的几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养猪生产技术水平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吉林省养猪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 吉林省养猪业特点 |
第二章 调查的背景和意义 |
第三章 调研的概况 |
3.1 目的 |
3.2 范围及对象 |
3.3 内容 |
3.4 方式 |
3.5 处理数据 |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吉林省在生猪养殖方面的优惠政策 |
4.2 吉林省各区域养殖量调查及饲养品种调查 |
4.3 吉林省整体养殖规模与养殖模式分析 |
4.4 疾病调查 |
4.4.1 主要疾病分类及分析 |
4.4.2 常见疾病种类统计 |
4.4.3 常见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
4.5 生猪养殖场在疾病预防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猪肉 |
5.1 猪肉产量统计 |
5.2 猪(毛重)生产价格指数统计 |
5.3 毛猪价格波动统计 |
5.4 养猪成本调查 |
5.5 养猪收益分析 |
第六章 讨论 |
6.1 吉林省养猪产业优势分析 |
6.1.1 地理环境优势 |
6.1.2 基础条件优势 |
6.1.3 品种优势 |
6.1.4 产业优势 |
6.1.5 技术优势 |
6.1.6 政策优势 |
6.2 吉林省养猪产业存在的问题 |
6.2.1 品牌性、特色性不突出 |
6.2.2 信息共享体系不足 |
6.2.3 政策落实不到位 |
6.2.4 资金扶持力度不大 |
6.2.5 防疫体系不健全 |
6.2.6 外界客观因素影响 |
6.2.7 规模化水平低 |
6.2.8 安全意识不强 |
6.3 吉林省生猪产业发展几点建议 |
6.3.1. 健全规模化养殖厂生产档案 |
6.3.2 鼓励猪场养特色猪,打造品牌 |
6.3.3 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 |
6.3.4 强化政策弊端 |
6.3.5 加强金融支持 |
6.3.6 健全防疫体系 |
6.3.7 与相关企业、单位加强技术托管 |
6.3.8 提高认识、注重安全 |
6.3.9 提升规模化、专业化、自动化程度 |
6.3.10 管理法制化、法规化 |
6.3.11 重视人才、培养接班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界定 |
三、文献资料与理论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危中有机: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条件 |
第一节 地理环境 |
一、地理与地貌特征 |
二、区位特点 |
三、交通状况 |
第二节 资源基础 |
一、农牧业资源 |
二、矿能资源 |
三、旅游及土特产品资源 |
第三节 历史渊源 |
一、行政区划演变与城市经济沿革 |
二、手工业的嬗变 |
三、现代工业的萌芽 |
四、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工业建设 |
第二章 艰难困苦: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安徽淮河流域的工业 |
一、现代工业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
二、手工业的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 |
三、“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前行 |
四、“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设的异质化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安徽淮河流域工业 |
一、国有工业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
二、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的崛起与快速发展 |
三、乡镇工业的勃兴与低落 |
第三章 新陈代谢: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国家战略选择与当代淮河流域工业发展 |
一、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
第二节 轻重工业与手工业的新发展 |
一、轻工业的多样化发展 |
二、重工业的不均衡发展 |
三、手工业的再恢复与再发展 |
第三节 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
一、工业化水平的初步判定 |
二、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
三、民营工业经济力量薄弱 |
四、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
五、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 |
第四章 管中窥豹:当代安徽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煤炭工业的发展进程 |
一、民国以前的煤炭开发 |
二、民国时期煤炭工业的起步 |
三、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的飞跃 |
第二节 煤炭工业的成就 |
一、煤炭产量 |
二、煤矿基本建设 |
第三节 煤炭工业发展的原因 |
一、华东经济建设的需要 |
二、政策支持 |
三、骨干企业的高效经营 |
第五章 任重道远: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工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
一、农村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
二、涉农工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 |
三、乡镇工业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
第二节 工业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
一、高污染工业加重了水污染 |
二、煤炭工业加剧了土地塌陷 |
第三节 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深远影响 |
一、工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
二、小城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 |
三、工业布局对城镇布局的影响 |
四、工业发展对城镇教育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的动物福利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动物福利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动物福利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动物福利与动物源性食品概述 |
2.1 动物福利 |
2.1.1 动物福利的内涵 |
2.1.2 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发展 |
2.1.3 动物福利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2.2 动物源性食品 |
2.2.1 动物源性食品的内涵 |
2.2.2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
2.2.3 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 |
2.3 动物福利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动物福利的理论基础 |
3.1 传统文化基础 |
3.2 生态伦理基础 |
3.3 哲学基础 |
3.4 宗教基础 |
3.5 本章小结 |
4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动物福利法律问题及其原因 |
4.1 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动物福利法律问题 |
4.1.1 现行法律体系不完善 |
4.1.2 动物福利立法缺失 |
4.1.3 动物监管存在严重漏洞 |
4.1.4 兽医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
4.1.5 惩处力度不够 |
4.2 阻碍我国动物福利发展的原因 |
4.2.1 公众对动物福利的认知程度低 |
4.2.2 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根深蒂固 |
4.2.3 客观经济制约 |
4.3 本章小结 |
5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领域实施动物福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5.1 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领域实施动物福利的必要性分析 |
5.1.1 是保证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 |
5.1.2 是确保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需求 |
5.1.3 是提高我国国际形象的需求 |
5.1.4 是规避贸易壁垒促进食品出口贸易的需求 |
5.2 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领域实施动物福利的可行性分析 |
5.2.1 国家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 |
5.2.2 公众对生活质量的高度重视 |
5.2.3 动物源性食品生产者对动物福利的重视 |
5.2.4 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 |
5.2.5 国外有大量可供借鉴的立法经验 |
5.3 实施动物福利的可行性问卷调查 |
5.3.1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
5.3.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国外经验借鉴 |
6.1 国外相关法律法规 |
6.1.1 欧盟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相关的动物福利法律法规 |
6.1.2 美国动物福利法律体系 |
6.2 国外动物保护组织 |
6.3 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6.3.1 建立完善的动物保护体系 |
6.3.2 法律规范应明确化和具体化 |
6.3.3 政府应当积极支持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发展 |
6.3.4 加强农场动物保护 |
6.3.5 动物福利立法应当适应中国国情 |
6.4 本章小结 |
7 完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动物福利的法律对策 |
7.1 提高公众对动物福利的认知程度 |
7.1.1 提高公众的动物福利参与意识 |
7.1.2 树立养殖经营者的动物福利理念 |
7.2 完善现有法律制度 |
7.2.1 将动物福利保护纳入立法目的 |
7.2.2 补充《食品安全法》 |
7.2.3 完善畜牧兽医有关法律制度 |
7.2.4 加大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 |
7.3 制定《动物福利法》确保动物福利养殖 |
7.3.1 结构设想 |
7.3.2 主要内容 |
7.4 鼓励支持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发展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延边黄牛发展概况 |
1.2 延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 |
第二章 调查背景及意义 |
第三章 调研概况 |
3.1 目的 |
3.2 范围及对象 |
3.3 调查内容 |
3.4 调查方式 |
3.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珲春市政府对养牛方面的惠民政策 |
4.2 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现状与养殖区域分布 |
4.3 珲春市整体养殖规模与养殖户类型分析 |
4.4 饲养管理方式、生产水平调查 |
4.5 珲春市延边黄牛养殖饲养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
4.6 珲春市延边黄牛免疫的基本情况 |
4.7 2011-2013年珲春市肉牛市场价格统计 |
4.8 养牛成本调查和养殖户收益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优势分析 |
5.1.1 品种优势 |
5.1.2 养殖条件优势 |
5.1.3 地理位置优势 |
5.1.4 技术优势 |
5.1.5 政策优势 |
5.1.6 产业基础优势 |
5.1.7 市场优势 |
5.2 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
5.2.1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母牛比例低且逐年减少 |
5.2.2 资金扶持不力,发展动力不足 |
5.2.3 市场信息滞后,技术人员缺乏 |
5.2.4 传统家庭散养模式制约产业发展 |
5.2.5 外界客观因素影响 |
5.2.6 防疫体系不健全 |
5.2.7 产业化水平较低 |
5.2.8 品牌意识淡薄 |
5.2.9 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尚未形成产业链条 |
5.3 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几点建议 |
5.3.1 强化政策弊端 |
5.3.2 加强金融支持 |
5.3.3 加强草原饲料开发利用 |
5.3.4 健全肉牛疫病防控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5.3.5 建设完善延边黄牛保护和繁育复壮体系 |
5.3.6 优化区域布局,积极鼓励规模养殖 |
5.3.7 大力支持养牛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打造品牌 |
5.3.8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市场经济背景下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研究 ——以浙江景宁畲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田野调查图片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文化现代性研究 |
(二)少数民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研究 |
(三)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研究 |
三、主旨、内容、创新与不足 |
(一)主旨 |
(二)内容 |
(三)创新 |
(四)不足 |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采用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五、有关问题说明 |
(一)文化现代性 |
(二)研究时空 |
(三)调查点概貌 |
(四)田野工作 |
(五)其他事项 |
第一章 景宁畲族概貌 |
一、自然生境 |
二、生计方式 |
(一)主要生计方式 |
(二)辅助生计方式 |
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四、主要文化事象 |
(一)山歌 |
(二)服饰 |
(三)风俗 |
(四)节庆 |
(五)民间故事 |
(六)民族体育 |
第二章 畲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表现及特点 |
一、民族意识增强 |
(一)民族认同意识 |
(二)民族自觉意识 |
(三)民族发展意识 |
(四)民族权利意识 |
二、市场经济观念确立 |
(一)市场意识 |
(二)竞争意识 |
(三)质量意识 |
(四)服务意识 |
三、开放意识深化 |
(一)多元的就业观念 |
(二)自主的婚姻家庭观念 |
四、公民意识强化 |
(一)确立国家意识 |
(二)增强平等意识 |
(三)树立公众利益 |
五、法治观念加强 |
(一)现代法制意识基本确立 |
(二)传统习惯法逐渐淡化 |
(三)用诉讼解决纠纷与矛盾 |
六、现代生活方式提升 |
(一)衣着时尚化 |
(二)饮食的现代化 |
(三)居住现代化 |
(四)出行便捷化 |
七、现代消费观念凸显 |
(一)消费支出增加 |
(二)消费档次提高 |
(三)倾向服务消费 |
(四)重视文化消费 |
八、现代教育及人才观念深入人心 |
(一)对现代教育的重视 |
(二)人才观念的拓展 |
九、主动接受科学思想及知识 |
(一)现代科学知识增长 |
(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
(三)主动运用现代科技 |
十、景宁畲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特点 |
(一)主动撷取畲族文化精髓构建文化现代性 |
(二)灵活借助市场经济加速文化现代性建构 |
(三)善用政策区位优势助推文化现代性建构 |
(四)正确认识畲族文化现代性发展不平衡性 |
第三章 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推进原因 |
一、政策引导促进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 |
(一)政策扶持 |
(二)经济支持 |
(三)文化建构 |
二、民族教育提升文化现代性建构 |
(一)教育观念的改变 |
(二)教育内容的更新 |
(三)多渠道的人才培养 |
三、市场经济推动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 |
(一)景宁畲族市场经济发展“三条路” |
(二)市场经济推动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 |
四、流动人口对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传播 |
(一)流入人口:到景宁“授人以鱼” |
(二)流出人口:学艺归来谋发展 |
第四章 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制约因素及其影响 |
一、畲族传统社会封闭性制约文化现代性建构 |
(一)社会结构相对稳固 |
(二)自然经济运作模式 |
(三)相对封闭的心理 |
二、畲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影响文化现代性建构 |
三、畲族教育水平偏低影响接受文化现代性建构 |
四、畲族市场经济水平偏低制约文化现代性建构 |
五、对文化现代性建构的认识和宣传不充分 |
六、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具体措施不够 |
七、文化现代性建设的主动性不足 |
第五章 加强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对策 |
一、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具体路径 |
(一)合理利用畲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
(二)发挥市场经济对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推动作用 |
(三)用现代教育提升畲族同胞的文化现代性 |
二、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应处理好的关系 |
(一)传统文化传承与先进文化发展的共生关系 |
(二)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关系 |
(三)文化现代性建构与民族发展的协调关系 |
(四)政府力量与民间作用的协同关系 |
结论 |
一、传承与建构是畲族文化现代性发展动力 |
二、市场经济要与文化现代性建构显性互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B:景宁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
附录 C:浙江省畲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四、生猪安全越冬的几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养猪生产技术水平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 宋勃. 延边大学, 2016(02)
- [2]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D]. 王成. 安徽大学, 2014(08)
- [3]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的动物福利法律问题研究[D]. 吴莎莎.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1)
- [4]谈谈保护生猪安全越冬的措施[J]. 张彬,张权. 四川畜禽, 1995(12)
- [5]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 孙美玲. 延边大学, 2014(04)
- [6]市场经济背景下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研究 ——以浙江景宁畲族为例[D]. 王真慧. 中南民族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