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宿舍管理的新尝试

学生宿舍管理的新尝试

一、学生宿舍管理的新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孟怡然[1](2018)在《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教育建筑遗产及其保护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学校的发展沿革受到了天津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同时与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也见证了天津的城市变迁。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分为东院、院部和南院三个部分,是较典型的20世纪50-60年代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高校建设布局。位于老校区东院的北洋大学堂旧址也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且于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世界建筑遗产名录”。本论文将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三个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老校区教育建筑遗产现状的调研和档案搜集与整理,总结其校园规划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遗产现状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的校园规划、主体建筑排列组合方式、轴线组织方式和模数控制等设计手法均保留了建国初期苏联校园的规划模式,老校区的教育建筑也延续了北洋大学堂旧址的建筑风格,建筑遗产的建造技术、立面设计和平面布局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的研究意义。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教育建筑遗产作为包含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洋大学堂旧址在内的近代高校建筑群,在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政治情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论文并将老校区教育建筑遗产置于天津市教育建筑遗产的大背景中做对比,分析研究教育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政治价值、情感价值和再利用价值。通过对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教育建筑遗产深入地、系统地分析研究,总结建筑遗产及其环境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的具体情况从宏观层面的校园规划到中观层面的校园景观绿化和建筑周边环境,以及微观层面的建筑单体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期望能使这些建筑建筑遗产和校园文脉得以延续和发展,并对未来教育建筑遗产的保护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张萍[2](2017)在《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十分重视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深入,宿舍文化越发成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动力,相关实践和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未曾发现的问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从理论上可以适应时代的潮流,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先进文化建设;从实际工作来讲,宿舍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范本和依据,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效果、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本论文首先立足于大学校园文化,从概念界定入手,从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来进行解读,进一步提出宿舍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生活的重要场所,附着于宿舍载体之上的文化内涵对大学生素质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完善的宿舍文化制度,也极大地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对促进理想学风、校风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对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重点解读。宿舍文化不仅是一个校园美化和改变生活环境的问题,更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无形的影响。本论文清晰的概括了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理论基础,并从社会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群体动力学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再次从当前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宿舍文化建设个例和调研数据,阐述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未曾发现的问题: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宿舍基础设施配置不当,宿舍环境设置不合理等;精神文化建设层面:重视程度不足,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不健康思想流行;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行为文化建设层面,文化个性不突出,宿舍成员认识不足、积极性不强等。同时总结了导致宿舍文化建设现状的原因:宿舍文化建设整体观念不当;宿舍文化管理机制不健全;内外环境不足;大学生时间把控能力差;大学生心理问题等。最后,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反思来讲,重点探究如何优化宿舍文化建设。宿舍文化是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内涵,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成果,宿舍成员在感情上互相交流、相互感染,最终形成文化认同,成为独具一格的宿舍文化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从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着手,以宿舍文化活动为基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宿舍学风建设之中,以建立健全宿舍文化建设的机构为保障,以良好的宿舍硬件学习环境为基石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提高。只有做到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与宿舍文化建设相结合,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护,才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宿舍文化,最终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

黄燕[3](2013)在《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高校管理和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转型的急剧性引发了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紧迫性,教育改革的时代性催生了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必然性,管理目标群体的变动性显示了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重要性,而管理科学自身的发展性更形成了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充分性。有感于时代变革给学生事务管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有感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成功经验,有感于十年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探索,笔者从文化的视野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在借鉴与比较的扬弃中,为推动中国特色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探索新的视角和思路。在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概括和界定的基础上,笔者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探寻和展现了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化发展的清晰脉络。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变革和发展是以历史文化为逻辑起点,与高等教育发展密不可分,演变的方向具有惊人相似性,但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传承了各自民族特色,演变过程的“渐进性”有别。管理理念是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的指导思想。中美两国因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背景的不同,因理论支撑、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的不同,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存在差异。中国高校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以“管理学生”为目标指向,坚持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形成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观,这种理念能维护管理的稳定,但也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美国高校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发展学生”为目标指向,坚持主体平等的学生观,形成了与学术事务融合、与理论研究互动的实践观。但从发展趋势上看,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表现出趋同性。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运行机制是管理理念和管理内容付诸实践的载体和保障。中美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机构,但教育行政对两者的影响力不同,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也存在差异。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运行的特点是两级运行,党政合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各个高校的管理模式基本上趋同。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采用的是扁平化管理,多头并进,条状运行机制,各个高校的管理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在管理方法的人性化、民主化、现代化程度上存在差距,但都蕴含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追求专业化是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但专业化程度有所不同。特定化的角色定位、多样化的工作内容、独立设置的管理机构、严格的准入资格制度、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完备的职业培训制度,以及日益完善的协会制度和明确的专业标准等构成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突出特征。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人员配置、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协会发展、制度建设、专业评价等方面与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管理理念、运行机制、专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质性比较的基础上,笔者从文化的视角对两者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大一统”的中国文化重在培养“标准化”的学生,“多元化”的美国文化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使中国学生事务管理侧重机制守成,美国文化的现代性使美国学生事务重视制度创新。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使得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垂直性明显,而美国文化的经济性则促使了其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中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在传统儒家的文化氛围中保持独立发展,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在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促进协作融合。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人治和人文关怀色彩较为浓厚,而美国高校则大力推崇科学理性和法治管理等。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不能全盘地照抄,而应该是中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交融性整合,是继承传统文化和保持适度制度移植的统一。既要传承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与思想精髓为我所用、为今所用,又要顺应高校管理发展改革趋势,在管理中构建学生事务组织各要素间相融洽的和谐文化,保持学生事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呼应的文化氛围,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文化,树立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学生发展观,推进柔性管理与制度规范相协调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管理育人与文化化人有机结合的管理文化创新。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以往学生事务管理的思路和做法进行了认真反思,并学习和借鉴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成果和有益经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建构思路,即逐步实现理念的人本化、定位的和谐化、发展的专业化、模式的科学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发展成功之路。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也需要在实践中完善。笔者以案例的方式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实践操作模式,分别从提升文化建设、倡导自主参与、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师生沟通、强化后台支撑等角度提出了“工作室”模式、“参议制”模式、“一站式”模式、“书院制”模式、“云共享”模式的实践创想与工作规范,以期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敬坤[4](2015)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常生活是任何人类个体的必然存在方式,也是人类所有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日常生活在全部社会生活中处于本体论上的基础地位,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人类生存的背景世界已经受了到普遍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理应如此。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高校的管理育人工作现实中,却忽视了日常生活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的本源地位,将其放置于附属层面、甚至加以漠视,任由大学生群体遵循一种去生活化的神圣生活模式存在,这正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各种问题的源头所在。日常生活本身具备天然的教育作用,对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就是希望将这种育人的功能开发放大,综合利用。这就是开展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的逻辑起点。我们首先需要回答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本质面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角色要如何定位?然后纵深研究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的管理工作能否、怎样起到了适当的育人功效。这样看来,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确是个层次繁多、要素多元、学科交叉、影响复杂的研究对象。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沿着两条平行的线索来展开。首先,它作为一种融入生活的教育方式,需要吸收生活教育(尤其是生活德育)这种非正式教育的育人理念,遵照其的育入的规律和方式行事。因而,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具备非正式教育的一切优势,可以在广泛的实践领域中应用展开,只要我们每天都完成与他人的共同生活就能获得这种教育,它尤其能克服正式教育的诸多弊端。第二,我们应该认识到日常生活管理育人活动并不完全同生活教育的轨迹相一致,它还作为管理发挥特定功能的产物而存在,要受到作为外力的管理行为作用规律所影响。因而,从育人的内涵而言,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不仅履行着道德教育的基本义务,还肩负着综合立体育人的全面任务目标的实现。这就决定了其在实施育人路径上的差别,不能同传统的非正式教育一样只停留在依赖间接的、偶然的、无意识的方式来发挥育人作用。而是需要同步有效地激发并运用管理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尽量起到有意识的、直接的、必然的育人作用,以吸收正式教育的优势资源,将传统的生活育人功效加以放大,这样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就把两种看似矛盾和对立的教育类型包容性地纳入自身的作用范畴了,并汲取两种教育之所长为其所用。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了两种教育之间的平衡,适当地回应了教育哲学的这一基本命题。基于此,本文选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的基本视域,而将“管理育人”作为建构思维框架的基本依据,在明确界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从整个管理育人的体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专门的对象开展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基本现状,目标系统、构成要素、现实载体、工作方法、评价机制等内容的多维分析,为完善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综合体系构建作出了尝试性的探索。首先,明确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范畴,并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定位;其二,总结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尝试给出成因分析;其三,结合当前育人现状当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基本功能和确定未来改革和完善的发展目标。其四,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占有日常生活的目标指引下,参照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规律和特征,开发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发挥作用的载体平台;明确开展此项工作的综合方法和具体方法;并设计了科学的评价机制来保障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工作体系完整,并能落到实处,保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态平衡。

曹宇[5](2019)在《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公众对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密切关注,新一代95后,00后学生群体展现出更多新的个性特点,在此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2005年起,以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首,国内多所高校纷纷进行书院制试点,书院制改革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和新举措。南京审计大学自2014年实行书院制,至今已历时五年。本文从书院制的内涵入手,阐释了书院制改革的理念和理论基础,分析了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背景、措施和成效,并深入探讨了当下书院制运行中不足,如书院自治权和教育功能受限,双院协同面临一定困难,设施和特色文化建设不足,导师制遭遇形式主义,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的存在,借鉴英美住宿学院、中国古代书院、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内地典型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和优化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的六条路径:一是制度层面应加强总体设计和政策支持;二是优化两院三务联动机制;三是重视设施的完善和文化内核的凝练;四是完善师资培育和管理机制;五是科学规划学生社区和社团活动;六是加快数字化校园和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马加名[6](2014)在《基于GIS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及应急决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校火灾事故日益频发,由此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逐步增大,社会影响也日趋恶劣。校园火灾的安全防范工作也开始引起高校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目前主要从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强化日常安全管理、增加教育培训资金等方面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高校学生宿舍本身的特殊性和潜在的火灾风险缺少深入了解,对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的理论模型和实践应用研究较少,对学生宿舍火灾的应急决策也很少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火灾防范措施效果不佳;对火灾事故缺少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火灾,难以快速响应,科学应对。本研究立足当前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介绍了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背景,总结了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统计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学生宿舍典型的火灾事故,总结分析出影响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的基本要素,并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整理出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借助专家调查法确定火灾风险评估各个指标的权重值。紧密结合高校学生宿舍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模型。进而借助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将基于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高校学生宿舍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转换成计算机程序,实现了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过程的智能化。并将评估结果与学生宿舍的平面分布图相结合,将评估结果以专题图的形式输出。通过在地图上设置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不同的火灾风险等级,实现了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结果的可视化。继而开发出基于GIS的高校宿舍火灾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成功实现最优报警站点选取、最优出警路径规划、火灾现场三维模拟等应急决策功能,为科学、高效的消防应急决策提供参考。最后以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的消防安全管理和应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鲍林黔[7](2013)在《高校宿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迈进了大众化教育。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传统的高校宿舍管理模式已明显出现信息传递不顺畅、不及时,主要表现为高校宿舍管理人员内部的信息传递不畅,高校宿舍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高校管理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不畅,甚至在许多高校宿舍管理大部分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状态。结合推进高校宿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需要建设一个高校宿舍管理系统,来加快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步伐。本课题的研究将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数据快速共享,对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并辅助制定有效的决策为原则,以.NET平台技术为支撑设计高校宿舍管理系统。系统基于B/S模式,借助完善的高校计算机网络,实现系统现阶段的功能:学生信息管理、宿管员管理、宿舍状态查询、来访管理。本系统具有通用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适应各高校的宿舍管理信息化,达到了提高宿舍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的目的。本课题的开发工具是Visual Studio2008,系统的功能模块是通过基于C#语一言的ASP. NET3.5技术来设计和实现的,系统数据库选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2005。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目前贵州师范大学求实学院宿管人员的试用,证明本系统的设计是可行的。本文的设计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满足了高校对于宿舍的信息化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张羽,杨斌,张春生,朱恒源[8](2011)在《中国高校班集体制度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本科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活中,除师生之间的互动之外,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影响学生思想和学术成长的重要因素。与西方住宿学院制等学生组织管理模式不同,中国在高校中长期实行行政班级制。这种学生互动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和显着的。实证研究表明,同班同学的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成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显着性和影响力度甚至高于宿舍室友的影响,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

杨真真[9](2012)在《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 ——基于三种典型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剧增,选修制以及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班级”管理的概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促使一种新的学生管理——以学生社区为平台的学生管理形式应运而生。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社区的管理主要采用三种典型的管理模式,即以学校各职能部门共同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部分管理职能从高校中脱离由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专门管理的社会化、半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以及把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建立在学生社区,充分发挥学生社区育人作用的书院制管理模式。论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分别对三种管理模式的高校选取若干所进行问卷调查及结果统计,并结合个别访谈的形式呈现各种模式的问题及优势,从而更加清晰地把握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现状。1.传统管理模式,便于院系集中管理。存在问题有:对学生社区功能定位单一;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清;服务质量低及学生参与管理的作用没有较好发挥等。2.社会化、半社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生活便捷性,提高了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社区周边环境较复杂,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社区教育功能被忽视;学生的社区归属感不强;管理忽视学生的精神需要等。3.书院制管理模式,相对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一定的育人倾向;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较完备;社区注重文化建设,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同时在学生的住宿分配、学生参与度、与高校各部门之间协调等方面等存在一定的问题。分别从学生社区设施、文化建设、管理服务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分析对比这三种管理模式,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相对而言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社区的育人作用。如何改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现状?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完善的生活学习设施、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健全的管理体制、人性化的服务以及与学术性系科分工合作的模式值得借鉴。另外,从学生发展理论的重要观点来看,主要的建议是:育人为本、通识教育、学生自治以及管理转向服务等,明确目标,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构建扁平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扩大学生参与度以及凸显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等。

许素华,杨志亮[10](2011)在《业主委员会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尝试》文中提出随着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行政分工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业主委员会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是一种新的学生工作机制,符合新形势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

二、学生宿舍管理的新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宿舍管理的新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教育建筑遗产及其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价值
        1.1.2 现状局限
    1.2 研究内容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相关名词解释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教育建筑遗产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问题与展望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1.7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1.7.1 创新之处
        1.7.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天津市教育建筑遗产现状
    2.1 天津市近现代教育发展背景
        2.1.1 天津市地域背景
        2.1.2 天津教育发展
    2.2 天津近现代教育建筑发展
        2.2.1 清末时期(1840-1912)
        2.2.2 民国时期(1912-1931)
        2.2.3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1931-1949)
        2.2.4 建国后期(1949-)
    2.3 天津近现代教育建筑遗产现状
        2.3.1 分布
        2.3.2 天津市近代教育建筑遗产风貌类型及其特征
    2.4 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建筑遗产在天津市教育建筑遗产的价值地位
    2.5 小结
第三章 校史沿革及校园规划发展
    3.1 创办背景
    3.2 校史沿革
        3.2.1 建校初期(1903-1929)
        3.2.2 建校中期(1930-1951)
        3.2.3 合并期(1951-1958)
        3.2.4 后期(1958-今)
        3.2.5 校史沿革发展表
    3.3 重要人物
        3.3.1 创办人---凌福彭
        3.3.2 “工学并举”---周学熙
        3.3.3 “勤慎公忠”---魏元光
        3.3.4 荣誉校长---潘承孝
    3.4 校园规划发展
        3.4.1 建校初期(1903-1907)
        3.4.2 元纬路校区时期(1907-1949)
        3.4.3 “河北工学院”时期(1949-1990)
        3.4.4 建校末期(1990-今)
        3.4.5 其他校区
    3.5 小结
第四章 河北工业大学校区建筑遗产现状
    4.1 东院
        4.1.1 南北大楼、团城
        4.1.2 实习工厂及其附属建筑
        4.1.3 物理楼、化系大楼和北新楼
        4.1.4 东院1976-1990 年建筑现状
    4.2 院部
        4.2.1 教学楼和行政楼
        4.2.2 院部宿舍楼及其他
        4.2.3 院部1976-1990 年建筑现状
    4.3 南院
        4.3.1 礼堂
        4.3.2 教学楼、合班教室和工厂
        4.3.3 南院1976-1990 年建筑现状
    4.4 校园周边配套建筑
        4.4.1 教工教学及生活管理发展
        4.4.2 河北工业大学教工住宅建筑分布
        4.4.3 教工住宅及其他建筑现状
    4.5 小结
第五章 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建筑遗产现状问题
    5.1 天津市教育建筑遗产保护现状
        5.1.1 天津市教育建筑遗产保护现状
        5.1.2 天津市教育建筑遗产保护面临问题
    5.2 调研现状问题与小结
        5.2.1 建筑使用功能问题
        5.2.2 建筑单体现状问题
        5.2.3 建筑周边环境问题
        5.2.4 潜在问题
    5.3 问题成因分析
        5.3.1 自然因素
        5.3.2 人为因素
    5.4 小结
第六章 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教育建筑遗产价值研究
    6.1 中国近现代教育建筑发展追溯
        6.1.1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6.1.2 近现代教育建筑发展概述
    6.2 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教育建筑遗产价值研究
        6.2.1 历史价值
        6.2.2 艺术价值
        6.2.3 政治价值
        6.2.4 情感价值
        6.2.5 再利用价值
    6.3 小结
第七章 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7.1 老校区教育建筑遗产保护目标与原则
        7.1.1 保护目标
        7.1.2 保护原则
    7.2 宏观---校园整体规划保护
        7.2.1 与非物质文化活动相结合激发历史建筑活力
        7.2.2 与区域规划及周边业态相结合
    7.3 中观---绿化景观及建筑环境保护
        7.3.1 严格控制新建筑高度及风格
        7.3.2 合理划分建筑保护区
        7.3.3 分级划定绿化景观及街道保护区域
        7.3.4 点面结合制定具体保护措施
    7.4 微观---建筑单体保护
        7.4.1 分级讨论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与再利用方式
        7.4.2 保护责任制度落实
        7.4.3 探寻保护利用的新思路
    7.5 雕塑、构筑物和纪念物保护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成果
    8.2 感悟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河北工业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河北工业大学教育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调查问卷
附录C 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东院南北大楼相关资料
附录D 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团城测绘图纸
附录E 河北工业大学历史图纸档案汇总表
附录F 河北工业大学历史照片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关于环境对学习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大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综述
    2.1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要点
        2.1.1 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
        2.1.2 宿舍文化建设的结构和载体
        2.1.3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功能
    2.2 学习效果的理论概述
        2.2.1 学习效果的内涵
        2.2.2 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2.2.3 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2.3 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理论基础
        2.3.1 社会化理论
        2.3.2 社会学习理论
        2.3.3 模仿学习与从众学习理论
        2.3.4 群体动力学理论
3 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问卷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实施概述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内容
    3.2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问卷调查分析
        3.2.1 宿舍物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3.2.2 宿舍制度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3.2.3 宿舍行为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3.2.4 宿舍精神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3.3 宿舍文化建设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典型个案分析
        3.3.1 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3.3.2 个案分析
    3.4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产生问题出现的原因
        3.4.1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观念淡薄
        3.4.2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管理主体缺位
        3.4.3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受环境影响
        3.4.4 大学生对自己学习时间的控制力差
        3.4.5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征显着
4 优化宿舍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对策
    4.1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宿舍学风建设
        4.1.1 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4.1.2 树立典型发挥成员间的榜样和激励作用
        4.1.3 开展活动发挥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
    4.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学习型宿舍
        4.2.1 锤炼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
        4.2.2 发挥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
        4.2.3 搭建宿舍成员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
    4.3 建立健全宿舍文化建设的机制
        4.3.1 健全独立的宿舍文化建设机构
        4.3.2 加强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
        4.3.3 加强宿舍管理制度建设内容
        4.3.4 加大宿舍管理队伍的职业化
    4.4 规范宿舍学生行为营造宿舍学习氛围
        4.4.1 发挥行为主体的带头作用
        4.4.2 培养大学生控制时间的能力
        4.4.3 提高大学生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
    4.5 构建良好的宿舍硬件学习环境
        4.5.1 加大宿舍硬件施舍的投入
        4.5.2 加强宿舍"墙壁软文化"建设
        4.5.3 关注学生对宿舍环境建设满意度的指数
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3)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文化向度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中国的学生工作与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
    第二节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嬗变
    第三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嬗变
第三章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
    第一节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
第四章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运行机制
第五章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
    第一节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现状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特点
第六章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质性比较与文化反思
    第一节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质性比较
    第二节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文化反思
第七章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建构理路
    第一节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人本化
    第三节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定位的和谐化
    第四节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专业化
    第五节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科学化
第八章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
    第一节 重视文化建设,培育“工作室”模式
    第二节 倡导自主参与,打造“参议制”模式
    第三节 提高服务质量,推广“一站式”模式
    第四节 注重师生沟通,倡导“书院制”模式
    第五节 强化后台支撑,构建“云共享”模式
附录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案例
参考文献
后记

(4)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及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不足之处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与功能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分析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概念界定和基本范畴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优化性
        二、内容精细性
        三、过程渗透性
        四、全员参与性
        五、对话平等性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功能分析
        一、求真育人功能
        二、隐性育人功能
        三、濡化中介功能
        四、养成教育功能
第二章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历史成就
        一、储备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思想资源
        二、积累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宝贵经验
        三、奠定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组织基础
        四、培养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骨干力量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理念模糊
        二、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制度缺位
        三、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方法陈旧
        四、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载体粗放
        五、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队伍落后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环境的变迁因素
        二、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客体的异化因素
        三、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主体的自身因素
        四、日常生活管理育人措施的缺陷因素
第三章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目标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总体目标
        一、传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二、创建和谐的高校道德社区
        三、开发多元的生活育人资源
        四、构建立体的管理育人模式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具体目标
        一、重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理性角色
        二、丰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个性内涵
        三、优化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
        四、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五、塑造当代大学生公共关系形象
第四章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主体及特征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主体的界定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主体的类型
        三、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主体的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客体及特征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客体范畴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客体的特征
第五章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载体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确定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选择依据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确定思路
    第二节 大学生个体自我提高活动的育人载体—图书馆管理
        一、图书馆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二、图书馆载体管理育人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大学生个体自我修整活动的育人载体—公寓管理和食堂管理
        一、公寓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二、公寓载体管理育人的活动形式
        三、食堂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四、食堂载体管理育人的表现形式
        五、食堂载体管理育人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大学生群体日常固定交往活动的育人载体—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二、班级载体管理育人的表现形式
    第五节 大学生群体日常流动交往活动的育人载体——社团管理
        一、大学生社团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二、大学生社团载体管理育人的活动形式
    第六节 大学生日常虚拟空间交往活动的育人载体—网络管理
        一、网络管理作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载体的基本依据
        二、网络载体管理育人的活动形式
第六章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方法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综合方法
        一、管理文化育人法
        二、制度建设育人法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具体方法
        一、情感育人法
        二、生活顾问法
        三、自我培育法
        四、熏陶教育法
        五、叙事教育法
        六、情境教育法
        七、特殊事件法
第七章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评价
    第一节 评价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人性化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真实性原则
    第二节 评价内容
        一、育人内容评价
        二、育人主体评价
        三、育人效果评价
        四、客体参与评价
    第三节 评价过程
        一、前馈性评价
        二、阶段性评价
        三、总结性评价
结语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访谈提纲
后记

(5)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的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比较研究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书院制改革的理论阐释
    一、书院制的内涵
        (一) 书院制的概念
        (二) 书院制的特征
        (三) 书院制的模式
    二、书院制改革的理念
        (一) 重视学生整体就读经历
        (二)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 “大爱为基,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四) 坚持全人教育,强调通识教育
    三、书院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书院制
        (二) 学生发展理论与书院制
        (三) 学生投入理论与书院制
第二章 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外部环境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一) 国家提出“教育强国”战略
        (二)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 信息技术变革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一) 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二) 生命价值观念欠缺
        (三) 独立自主性不强
        (四) 实践创新能力匮乏
    三、高校学生管理的传统模式需要变革
        (一)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应当前需要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相分离
        (三) 宿舍教育功能未被重视
        (四) 学生主体参与管理缺失
第三章 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一、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概况
        (一) 书院制成立
        (二) 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
        (三) 书院制发展和改革
    二、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措施
        (一) 机构联动:双院三务协同,共建育人机制
        (二) 课程改革:围绕通识教育,创新培养方案
        (三) 师资团队:实行导师制度,加强师生互动
        (四) 环境建设:凝练书院文化,建设学生社区
        (五) 学生参与:倡导自我管理,助力全面发展
    三、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成效
        (一) 书院制全面稳定运行
        (二) 通识教育深入开展
        (三) 宿舍教育功能提升
        (四) 师生交流机会增加
        (五) 学生主体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
        (六) 构筑了学生安全管理的牢固防线
第四章 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问题与成因
    一、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书院自治权和教育功能受限
        (二) 双院协同面临一定困难
        (三) 设施和特色文化建设不足
        (四) 导师制遭遇形式主义
        (五) 通识教育存在问题
    二、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问题归因
        (一) 书院制本身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二) 书院制下协同机制尚未健全
        (三) 环境建设受学校发展和原有条件制约
        (四) 书院制下导师制建设推行困难
        (五) 学生组织及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受限制
第五章 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完善
    一、中外书院制的经验借鉴
        (一) 英美住宿学院制借鉴
        (二) 中国古代书院制借鉴
        (三)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借鉴
        (四) 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借鉴
    二、完善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路径
        (一) 制度层面应加强总体设计和政策支持
        (二) 优化两院三务联动机制
        (三) 重视设施的完善和文化内核的凝练
        (四) 完善师资培育和管理机制
        (五) 科学规划学生社区和社团活动
        (六) 加快数字化校园和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结束语
附录A: 书院制下学生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B: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GIS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及应急决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火灾的现状
        1.1.2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火灾的成因
        1.1.3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国外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火灾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火灾应急决策的研究现状
        1.2.4 GIS 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2.1 火灾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2.2 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2.2.1 评估指标建立的原则
        2.2.2 评估指标建立的理论依据
        2.2.3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2.2.4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2.3 专家评分细则的确定
    2.4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模型
        2.4.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2.4.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系统开发
    3.1 相关资料的搜集
    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3.3 评估数据与地理数据的关联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4.1 评估指标体系管理子系统
        3.4.2 评估数据维护子系统
        3.4.3 风险评估子系统
        3.4.4 火灾风险专题图子系统
        3.4.5 综合查询子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学生宿舍火灾应急决策系统及集成
    4.1 系统设计目标
    4.2 系统结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
    4.4 系统详细设计
        4.4.1 最优报警站点选取功能设计
        4.4.2 最优出警路线规划功能设计
        4.4.3 火灾现场三维模拟功能设计
        4.4.4 其他辅助功能设计
    4.5 风险评估与应急救援系统集成
    4.6 帮助支持功能设计
    4.7 系统的运行环境及使用说明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为例
    5.1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学生宿舍基本情况
    5.2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
    5.3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某学生宿舍的火灾应急决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及奖励成果目录
附录

(7)高校宿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系统开发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开发状况
    1.3 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B/S架构
    2.2 WEB三层架构
    2.3 ASP.NET相关技术
        2.3.1 ASP.NET的优势
        2.3.2 ASP.NET与数据库建立连接
    2.4 SQL相关技术
    2.5 其他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
        3.1.1 基本功能需求
        3.1.2 系统性能需求
        3.1.3 系统其他需求
    3.2 可行性分析
        3.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3.2.3 社会因素可行性分析
    3.3 系统需求功能模块划分
        3.3.1 学生入住管理
        3.3.2 资料修改管理功能
        3.3.3 学生查询管理功能
        3.3.4 出入登记功能
        3.3.5 电费管理5.1.5电费管理
        3.3.6 用户管理出入登记管理功能
        3.3.7 员工管理功能
        3.3.8 数据备份功能
        3.3.9 寝室日常管理
        3.3.10 信件收发管理功能
        3.3.11 学生夜归情况管理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说明
    4.2 系统架构设计
    4.3 业务流程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E-R图分析
        4.4.2 数据库表的设计
        学生公寓栋号表
        用户信息数据表
        学生基本信息数据表
        学生财产登记数据表
        学生信件快递数据表
        学生夜归管理数据表
        全校各院系表
        学生离校登记数据表
        学生寝室财产保修数据表
        全校入住学生信息表
        全校在校生住宿情况信息表
        全校宿舍情况数据表
        全校专业信息表
    4.5 用户权限设计
    4.6 安全保密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功能的实现
        5.1.1 学生入住管理
        5.1.2 数据资料修改
        5.1.3 学生查询
        5.1.4 出入登记
        5.1.5 电费管理
        5.1.6 用户管理
        5.1.7 员工管理
        5.1.8 数据备份
        5.1.9 寝室日常管理
        5.1.10 信件快递包裹收发管理
        5.1.11 学生夜归情况管理
    5.2 系统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6.1.1 测试的基本原理
        6.1.2 测试的基本方法
    6.2 本系统中使用的测试
        6.2.1 系统的测试用例设计
        6.2.2 功能性测试记录
        6.2.3 特异性测试记录
    6.3 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高校班集体制度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 同伴影响理论
    (二) 同伴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 以班级制为背景的同伴影响相关研究
三、计量经济学模型
四、研究设计与数据样本
五、分析结果
六、结论、讨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9)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 ——基于三种典型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有关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 关于国外住宿学院的研究
        (二) 有关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研究
        (三) 有关国内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社区
        (二) 高校学生社区
        (三)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学生社区的兴起及其典型管理模式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区的兴起及其主要特点
        一、高校学生社区兴起的背景
        二、高校学生社区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当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三种典型模式
        一、传统管理模式
        二、社会化、半社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
        三、书院制管理模式
第二章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问卷调查抽样情况及结果统计
        二、传统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物业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问卷调查抽样情况及结果统计
        二、学生社区实施物业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书院制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问卷调查抽样情况及结果统计
        二、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及原因分析
    第四节 学生社区三种典型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学生社区设施比较分析
        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比较分析
        三、学生社区各项管理服务满意度比较分析
第三章 改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借鉴与思考
    第一节 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制
        一、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建立的背景
        二、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的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三、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的启发与特点
    第二节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理念
        一、育人为本
        二、通识教育
        三、学生自治
        四、管理即服务
    第三节 完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举措
        一、明确目标
        二、完善体制机制
        三、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四、扩大学生参与度
        五、凸显文化育人功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业主委员会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学生公寓居住群体的特殊性
二、大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日益增强
三、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转变
四、新时代高校学生公寓社区的新特点
五、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公寓社区的育人功能
    (一)完善管理机构设置,创新管理模式
        1.设立宿舍管理科
        2.成立宿舍辅导员办公室
        3.成立学生宿舍区业主委员会
    (二)适当放权于学生,让学生参与管理
        1.学生拥有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
        2.贯彻例会制度,确保宿舍管理服务落实到位
        3.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三)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1.注重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公寓文化空间
        2.积极引导学生,创建美好和谐宿舍
        3.以生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设施

四、学生宿舍管理的新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教育建筑遗产及其保护策略研究[D]. 孟怡然.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2]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研究[D]. 张萍. 西安工业大学, 2017(01)
  • [3]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 黄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3)
  • [4]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研究[D]. 敬坤. 武汉大学, 2015(07)
  • [5]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研究[D]. 曹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基于GIS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评估及应急决策系统研究[D]. 马加名.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6)
  • [7]高校宿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鲍林黔. 厦门大学, 2013(05)
  • [8]中国高校班集体制度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J]. 张羽,杨斌,张春生,朱恒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9]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 ——基于三种典型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D]. 杨真真.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10]业主委员会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尝试[J]. 许素华,杨志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0)

标签:;  ;  ;  ;  ;  

学生宿舍管理的新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