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钠浓度的预后价值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钠浓度的预后价值

一、血钠浓度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判断价值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苗苗[1](2021)在《惊厥患儿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儿童惊厥发作后,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的分析及与惊厥患儿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惊厥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病因分为热性惊厥组157例、癫痫组83例、病毒性脑炎组23例、化脓性脑炎组10例、不明原因抽搐组37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层析法方法对S100B蛋白进行检测,并分析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及与惊厥患儿脑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热性惊厥组中,复杂性热性惊厥血清S100B蛋白水平浓度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热性惊厥组、癫痫组、病毒性脑炎组、化脓性脑炎组、不明原因抽搐组组间血清中S100B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观察组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惊厥频率≥3次(P=0.000)及惊厥持续时间≥10min(P=0.008)是S100B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惊厥患儿血清中S100B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2.热性惊厥组中,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S100B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3.不同病因所致惊厥患儿血清中S100B蛋白水平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4.惊厥频率≥3次(P=0.000)及惊厥持续时间≥10min(P=0.008)是S100B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梁琰,郭大川,刘玉莹,任波[2](2020)在《病毒性脑炎及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病毒性脑炎患儿62例(病脑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40例(化脑组)作为研究对象,无热惊厥非感染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VE-cadherin、PCT浓度。结果 3组血清VE-cadherin、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脑组血清VE-cadherin水平高于对照组、病脑组(P<0.01),病脑组高于对照组(P<0.01)。化脑组血清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和病脑组(P<0.01),而病脑组PCT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病脑组VE-cadherin异常升高率高于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脑组血清VE-cadherin异常升高率为82.5%,PCT异常升高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化脑组血清VE-cadherin异常升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异常升高率高于病脑组(P<0.05)。病脑组血清VE-cadherin与CSF清蛋白呈正相关(P<0.05),血清PCT水平与血WBC、CRP、CSF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血清VE-cadherin与PCT水平无相关性(P>0.05);化脑组血清VE-cadherin、PCT浓度与血WBC、CRP、CSF清蛋白、CSFWBC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VE-cadherin和PCT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血清VE-cadherin、PCT浓度对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邓婷[3](2020)在《儿童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住院诊断为PRES的4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1)47例患儿中,男28例,女19例,平均年龄8.79±3.72岁(215岁)。病因包括肾脏疾病(29/47,61.70%)、血液系统疾病(13/47,27.66%)、高血压(5/47,10.64%)。临床表现以惊厥(43/47,91.49%)、头痛(28/47,59.57%)、视力障碍(18/47,38.30%)、头晕(18/47,38.30%)、呕吐(18/47,38.30%)、精神行为异常(17/41,36.17%)为主,46例(46/47,97.87%)患儿发病时存在高血压。头颅MRI检查以枕顶叶(42/47,89.36%)受累为主,轻度病变38例(38/47,80.85%),中度病变7例(7/47,14.89%),重度病变2例(2/47,4.26%)。41例(41/47,89.13%)患儿临床症状在12周缓解。(2)37例患儿随访7-54个月,按照mRS临床结局评分量表,25例(25/37,67.57%)预后良好,12例(12/37,32.43%)预后不良,遗留癫痫、意识内容障碍、视力障碍、智力下降等后遗症。(3)单因素分析提示:MRI严重程度、住院天数、临床表现存在精神行为异常与儿童PRES预后不良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MRI严重程度、住院天数是PRE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PRES是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组神经临床-影像学综合征。多数预后良好。MRI严重程度、住院天数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仙俊[4](2020)在《免疫治疗脑炎所致症状性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比较病毒性脑炎及自身免疫性脑炎急性期所致症状性癫痫发作患者免疫治疗情况,并随访其癫痫发作预后。[方 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6月至2018年4月云南省两家三级综合医院诊治的病毒性脑炎及自身免疫性脑炎急性期有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这两类脑炎急性期使用的免疫治疗方案。随访观察患者发病后6个月、12个月的癫痫发作预后以及抗癫痫药物的服用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脑炎所致癫痫发作预后的因素。[结 果]共纳入92名符合标准的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的患者,包括45名病毒性脑炎患者,以及47名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60.0%的病毒性脑炎患者采用单一小剂量激素治疗;63.8%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采取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激素以大剂量冲击治疗为主,两类脑炎免疫治疗方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后6个月、12个月病毒性脑炎分别有73.3%、79.1%的患者实现无癫痫发作;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2个随访阶段的无癫痫发作率为76.6%、90.7%。发病后12个月,76.7%的病毒性脑炎以及74.4%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停服用抗癫痫药物且癫痫发作消失,实现成功撤药。急性期发热是病毒性脑炎发病后6个月癫痫发作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P=0.026,OR 11.7 95%CI 1.4-101.1);免疫治疗方案(P<0.05)与自身免疫性脑炎后癫痫发作预后相关,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结 论]免疫治疗可改善脑炎所致癫痫发作患者急性期后的癫痫发作预后,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可辅以小剂量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建议采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

胡川泽[5](2020)在《2018年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河北省儿童医院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石家庄市病毒性脑炎的监测和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8年4月~2018年12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一科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住院患儿127例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基因测序的方法对患儿脑脊液进行病毒病原学核酸检测、确定病毒类型,主要检测以下六种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肠道病毒71型(EV-71)、肠道病毒(EV)。应用Epidata录入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患儿一般资料:患儿男女比为1.35:1,但患儿在各年龄组的性别构成不具统计学差异(2=0.478,P=0.973);3 6岁年龄组患儿59例(46.46%),占比最大,婴儿组2例(1.57%),占比最小;有44.09%的患儿来自城市;大部分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夏秋季(6-11月)。2. 临床症状及体征:127例患儿中,出现发热体征的有119例,占比高达95.28%,其中大部分患儿体温值在38.0℃到39.0℃之间(63.78%),低热和高热者患儿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患儿出现了头痛及呕吐症状,分别占85.83%、72.44%;除此之外,有17例患儿出现了嗜睡症状(13.39%),6例患儿出现了颈强直(4.72%),未发现出现巴氏征阳性的患儿。3.病毒检出情况:对127例患儿的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测出病毒者79例,总检出率为62.20%。且有77例为EV病毒(97.47%),有2例为VZV病毒,其它病毒(HSV-1、HSV-2、EV-71、CVA16)均未检出。1 3岁年龄组的EV病毒检出率最高,为70.00%,但总体来看,四个年龄组的EV病毒检出率无显着差异(2=0.836,P=0.658);夏秋季节的EV病毒检出率(夏季为64.77%,秋季为72.73%)明显高于春冬季(春季为37.50%,冬季为11.11%),且存在统计学差异(2=0.836,P=0.004)。结论:1.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发病风险在各年龄组无性别差异,且在3 6岁年龄组中高发。2. 临床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多见,部分患儿出现了嗜睡及颈项强直。3. 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EV,各年龄组病毒检出率无差异,夏秋季高发且病毒检出率高。

李文书[6](2020)在《血清降钙素原和肝素结合蛋白早期辅助诊断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S-PCT)和血清肝素结合蛋白(S-HBP)早期辅助诊断儿童细菌性脑膜炎(B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34例BM患儿和92例病毒性脑炎(VE)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BM组患儿的S-PCT和S-HBP的中位数分别为13.42(0.1,200)ng/ml和14.92(1.94,121.11)ng/ml,VE组患儿的S-PCT和S-HBP的中位数为0.55(0.01,9.55)ng/ml和75.92(0.81,300)ng/ml,两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2)各指标ROC曲线分析示:S-PCT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2,S-HBP为0.847次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外周血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脑脊液糖含量、脑脊液蛋白含量依次减小。采用S-PCT诊断儿童BM,阈值为0.41ng/mL,敏感性(%)、特异性(%)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87%(85%-97%),81%(56%-84%),而采用S-HBP诊断BM阈值为23.24ng/mL,敏感性(%)、特异性(%)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92%(75%-96%),76%(52%-87%),并且阴性诊断价值可达到84%。(3)当采用已知的S-PCT及S-HBP的最佳阈值联合检验时诊断的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87%,阳性诊断率达到91%,OR值为22,而S-PCT和S-HBP的OR值分别为11和19。联合检验的OR值虽显示大于S-PCT或S-HBP单独检验的结果,但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4)各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示,BM组与S-PCT具有相关性的参数包括:S-HBP(R=0.758,P<0.01),外周血C-反应蛋白(R=0.557,P<0.01),脑脊液白细胞计数(R=-0.002,P<0.01),脑脊液蛋白(R=0.393,P<0.01)。与S-HBP具有相关性的参数包括:S-PCT(R=0.758,P<0.01),外周血C-反应蛋白(R=0.89,P<0.0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R=0.95,P<0.01),脑脊液白细胞计数(R=0.94,P<0.01)。结论:(1)S-PCT和S-HBP与儿童BM鉴别诊断的多项因素相关,对于儿童BM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高,因此,S-PCT和S-HBP都可用于儿童BM的早期辅助鉴别诊断。(2)本研究中S-PCT和S-HBP作为辅助鉴别诊断儿童BM的指标,阈值分别为0.41ng/ml和23.24ng/ml时敏感性与特异性最高。(3)由于S-HBP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NPV),因此,更适宜用于儿童BM的排除性诊断。(4)BM患儿的S-PCT和S-HBP呈正相关性,采用S-PCT和S-HBP双阳性联合辅助鉴别诊断儿童BM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价值(PPV)更佳,但并不适合广泛应用。

段莎莎[7](2020)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识别危重症患儿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在识别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急诊收住院的患儿信息,以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作为判断危重症的金标准,选取PCIS分值≤80的378例患儿作为危重症组,按年龄、性别匹配的PCIS分值>80的37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PEWS评分,与金标准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PEWS识别危重症患儿的最佳截断值,并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通过危重症组不同系统疾病的比较,研究PEWS评分识别不同系统疾病危重症的敏感度,探索PEWS评分与患儿干预措施需求间的关系,并探索PEWS评分对疾病预后的预测性能,全面评估PEWS评分的应用价值。结果:756例患儿中,危重症组、对照组各为378例,两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危重症组病死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危重症组PEWS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危重症组各系统疾病的PEWS评分进行对比,各系统疾病间的PEWS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PEWS评分识别危重症患儿的最佳截断值为3.5分,识别危重症患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7(95%CI:0.9570.978),灵敏度为81.75%,特异度为98.68%。PEWS评分识别呼吸系统疾病危重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0.7270.898),灵敏度为82.35%,特异度为65.22%。预测循环系统危重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95%CI:0.743-0.875),灵敏度为79.31%,特异度为65.89%。患儿的抢救次数与PEWS评分相关,PEWS评分越高的患儿抢救次数越多,有抢救的患儿PEWS分值为明显高于无抢救的患儿(7.0VS.3.0,P<0.001)。抢救1次的患儿PEWS分值明显高于多次抢救的患儿(6.0VS.7.0,P=0.002)。比较按PEWS分值分组的三组患儿的病死率,≤3分组死亡0人,4-6分组死亡1人,病死率为0.47%,≥7分组死亡14人,病死率为14.58%,结果为三组患儿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对识别危重症患儿有重要价值,可识别患儿病情恶化,当PEWS评分≥3.5分时建议转往PICU进一步治疗以免贻误病情。PEWS评分识别不同系统疾病危重症的灵敏度有差异,PEWS评分识别呼吸系统疾病危重症准确性最高,识别循环系统危重症能力次之。PEWS评分越高的患儿对抢救措施的需求增加。PEWS评分对患儿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欧明明[8](2019)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临床资料中的相关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56例,在治疗6个月后对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根据预后将56例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GOS评分4-5分)、预后不良组(26例,GOS评分1-3分),截取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和实验室指标作为预后影响待查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在上述临床资料上的差异。结果与预后不良组对比,预后良好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比率更低、接受抗病毒治疗比率更高(P<0.05);此外,预后良好组的血钠浓度也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血钠水平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均能影响预后,在临床诊疗中值得关注。

罗艳秋[9](2019)在《MRI分级与儿童乙型脑炎意识恢复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意识障碍(DOC)持续超过2周的患儿的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MRI表现与患儿意识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自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76例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乙型脑炎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头颅MRI的表现按以下标准分为3级:Ⅰ级:未发现异常病灶;Ⅱ级:双侧丘脑病变,伴或不伴双侧基底节区及大脑皮层的病变;Ⅲ级:病变累及脑干。将2周内完成MRI检查的患儿分为一组,将2周后完成MRI检查的患儿分为另一组,分别分析MRI分级与意识恢复率、意识恢复时间、预后的关系。以病程6个月时患者是否清醒为判断标准,根据CRS-R量表进行评估,能进行功能性交流或功能性运用即判定为清醒。结果:1.头颅MRI显示基底节、脑干、大脑皮层区域没有损伤患儿意识恢复率高于以上区域有损伤的患儿(P<0.05)。2.所有患儿1月内的意识恢复率为43.42%,3月内意识恢复率为77.63%,6月内意识恢复率为81.57%。对于可以恢复意识的患儿,MRI等级的增加与其意识障碍持续的时间无关(P>0.05)。病程2周内完善MRI检查者,其MRI分级与患儿的意识恢复无关(P>0.05),而2周后完善的MRI检查,其分级越高,意识恢复率越低(P<0.05)。3.成功随访至少1年的44例患儿中4例死亡,15例基本恢复正常,其余25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继发性癫痫、智力障碍及情绪障碍。以GOS分级为Ⅰ、Ⅱ、Ⅲ级为预后不良组,以Ⅳ、Ⅴ级为预后良好组,MRI分级越高,预后良好率越低。结论:MRI表现可客观准确地反映乙脑后脑损伤的程度,乙脑患儿的基底节、大脑皮层及脑干的损伤与患儿意识的恢复有关。病程2周后完善的MRI检查,其分级与乙脑意识障碍患儿意识的恢复显着相关。应用MRI分级可预测患儿的预后,MRI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冯绵烨[10](2019)在《485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分析485例手足口病(HFMD)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变化,将其分为普通组(无脑炎组)和重症组(合并脑炎组),总结分析普通组和重症组手足口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手足口病特别是重症患儿的及时诊治提供新的诊治思路,同时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救治的2016年09月至2018年12月485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244例,女241例,男女比例约1.01:1,年龄0.5岁至6岁,平均年龄为2.13岁,年龄小于3岁426例。根据是否合并脑炎分为普通组(无脑炎组)329例,重症组(合并脑炎组)97例,对手足口病普通组和重症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SPSS软件,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差异,进一步为重症手足口病提供早期预警,为未来治疗提供诊治思路。结果1年龄及性别:重症组发病年龄偏小,年龄<3岁占84.5%,两组经秩和检验,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与普通病例性别比较,重症病例男性构成比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发热例数及热峰:普通HFMD组发热例数为329例,重症组为9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HFMD组热峰为(38.98±0.74)℃,普通HFMD组热峰为(38.47±0.8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重症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及C反应蛋白(CRP)值高于轻症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HG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HFMD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升高例数所占百分比均高于普通组(P<0.05);且重症组心肌酶谱各项检查指标:心肌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免疫球蛋白IgG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免疫球蛋白IgA水平低于轻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C4水平在轻症组与重症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压力增高占总病例数的76.5%,且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占总例数的58.8%,且白细胞计数升高的例数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80.4%),基本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特点。5病原学:重症组与普通组中不同种类的肠道病毒感染阳性例数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肠道病毒EV71升高百分比明显高于柯萨奇病毒A16,说明肠道病毒EV71更容易导致重症手足病的发生。近几年,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种类在发生不同变化,其中其他肠道病毒(除外肠道病毒EV71、柯萨奇病毒A16)在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中占81.9%,明显升高。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多发生在3岁及以下儿童,年龄1-3岁是重症组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段,男孩多于女孩,故应重视婴幼儿。2手足口病患儿外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热峰、心肌酶谱(CK、CKMB、AST、LDH、α-HBDH)等指标的增高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故应早期给予重视。3重症手足口病脑脊液检查阳性率增高多见,所以对于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患儿应及时早期的进行脑脊液检查,对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4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存在一定的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且重症组患儿呼吸系统黏膜感染防御能力降低,且存在补体C3、C4消耗,病情越重,补体消耗越明显。故应及早发现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变对重症手足口病病情判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图0幅;表6个;参86篇。

二、血钠浓度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判断价值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钠浓度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判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惊厥患儿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S100B蛋白在惊厥患儿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观察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研究对象分组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材料
        1.3.1 主要试剂
        1.3.2 实验设备
        1.3.3 实验原理
        1.3.4 样本要求
    1.4 检测参考值范围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不同病因分组比较
        2.1.1 热性惊厥组
        2.1.2 癫痫组
        2.1.3 病毒性脑炎组
        2.1.4 化脓性脑炎组
        2.1.5 不明原因抽搐组
        2.1.6 组间比较
    2.2 S100B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病毒性脑炎及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VE-cadherin、PCT水平比较
    2.2 各组血清VE-cadherin、PCT异常升高率比较
    2.3 VE-cadherin、PCT与血WBC、CRP,CSFWBC、清蛋白、葡萄糖、氯化物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儿童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治疗与随访
3 讨论
    3.1 PRES病因
    3.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3 预后及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儿童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免疫治疗脑炎所致症状性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炎相关癫痫发作的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2018年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血清降钙素原和肝素结合蛋白早期辅助诊断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英文术语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7)儿童早期预警评分识别危重症患儿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PEWS评分
    3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图
        3.2 方法与参考标准
        3.3 研究分组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和分组情况。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MRI分级与儿童乙型脑炎意识恢复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485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485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分类标准
        1.1.2.1 轻症病例诊断标准
        1.1.2.2 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1.1.2.3 排除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1.2.2 病例性别分布情况
        1.2.3 发热例数及热峰
        1.2.4 重症HFMD组与普通HFMD组血常规指标结果比较
        1.2.5 脑脊液检测标准
        1.2.5.1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1.2.5.2 脑脊液生化结果
        1.2.5.3 脑脊液细菌检测和培养结果
        1.2.6 重症HFMD组与普通HFMD组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对比
        1.2.7 重症手足口病组与普通组手足口病组的病原学分析
        1.2.8 重症HFMD组与普通HFMD组体液免疫指标结果对比
        1.2.8.1 IgA对比
        1.2.8.2 IgG对比
        1.2.8.3 C3对比
        1.2.8.4 C4对比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病毒性脑炎的诊治研究进展
    2.1 导致病毒性脑炎的相关病原体
        2.1.1 肠道病毒
        2.1.2 虫媒病毒
        2.1.3 疱疹病毒
        2.1.4 其他引起脑炎的病毒
    2.2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2.2.1 肠道病毒感染性脑炎
        2.2.2 虫媒病毒感染性脑炎
        2.2.3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性脑炎
    2.3 导致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技术进展
        2.3.1 临床表现
        2.3.2 诊断技术进展
        2.3.2.1 脑脊液检查
        2.3.2.2 病原学检查
        2.3.2.3 病毒核酸检测
        2.3.2.4 脑电图
        2.3.2.5 头颅影像学
    2.4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
        2.4.1 对症支持治疗
        2.4.2 抗病毒治疗
        2.4.2.1 阿昔洛韦
        2.4.2.2 更昔洛韦
        2.4.2.3 干扰素
        2.4.2.4 膦甲酸钠
        2.4.3 激素的应用
        2.4.4 丙种球蛋白
        2.4.5 其他治疗
    2.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血钠浓度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判断价值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惊厥患儿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及研究[D]. 苗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病毒性脑炎及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J]. 梁琰,郭大川,刘玉莹,任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12)
  • [3]儿童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邓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免疫治疗脑炎所致症状性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D]. 张仙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2018年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D]. 胡川泽.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血清降钙素原和肝素结合蛋白早期辅助诊断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价值[D]. 李文书.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7]儿童早期预警评分识别危重症患儿的应用价值[D]. 段莎莎.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 欧明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8)
  • [9]MRI分级与儿童乙型脑炎意识恢复关系的研究[D]. 罗艳秋.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10]485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D]. 冯绵烨.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钠浓度的预后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