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图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

费曼图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

一、费因曼图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聂奎营[1](2018)在《金属微纳结构对ZnTe纳米线光电特性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导体纳米线由于其独特的一维结构和可调谐的光电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微纳光电探测器、太阳能电池、激光器、非线性光学等器件中。另一方面,随着微加工水平的提高,基于金属微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由于在亚波长尺度下具有近场局域增强的特性,而被集成于微纳光电器件中,以期在增强器件性能的同时,突破衍射极限,实现器件的微型化和高集成度。本论文从理论设计和实验精控制备相结合,研究了金属微纳光子结构对Ⅱ-Ⅵ族半导体材料ZnTe:O纳米线的吸收效率、偏振特性、发光增强和非线性能量转化输出的调控规律及其在相关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采用化学气相输运方法成功合成长径比为100-1000的高质量ZnTe纳米线及ZnTe:O/ZnO核壳结构纳米线。综合多种材料表征手段分析了 ZnTe纳米线的晶体结构和光学特性,结果显示ZnTe纳米线具有较好的晶体质量和较强的电子-LO声子耦合强度。2.研究了 Al领结型等离激元天线对ZnTe:O/ZnO核壳结构纳米线吸收效率的调控作用。针对ZnTe:O/ZnO核壳结构纳米线中间带吸收低的问题,优化设计和实验研制了纳米线/等离激元耦合结构,利用半导体纳米线的介电共振和金属等离激元共振耦合相结合实现了多波段吸收增强,有效弥补了中间带态密度低和吸收系数小的弱点。3.针对纳米线吸收和发光对偏振的严重依赖特性,将ZnTe/ZnTe:O/ZnO纳米线与Al领结型天线阵列相集成,通过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有效增强了 TE局域电场和发光效率,抑制了各向异性的偏振依赖性,并且在纳米线中形成近场局域增强激子-等离激元耦合,有效提高发光量子效率。4.基于ZnTe材料的光学非线性性质,对比研究了 Ag颗粒覆盖层对ZnTe/ZnO纳米线中二次谐波产生(SHG)过程的影响规律。理论优化ZnTe/ZnO纳米线维度对基波和SHG效率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纳米线尺寸,使得入射基波波长对应纳米线的共振波长模式。采用Ag微纳金属颗粒和ZnTe:O/ZnO纳米线相结合,利用等离激元对局域光场的调控,将二次谐波转换效率提高12.5倍,有效增强了 ZnTe:O材料的非线性能量转化能力。

曲斌[2](2017)在《MoX2(X=S,Se)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学非线性研究》文中认为MoS2和MoSe2的禁带宽度较窄(MoS2,1.21.9 eV;MoSe2,1.11.5 eV),且具有可调谐的激子光电效应,使它们在光致发光、光电晶体管、太阳能电池和光学非线性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纯的MoS2和MoSe2的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率较高,限制了它们在某些光学领域中的应用。通过设计MoS2或MoSe2的复合纳米材料,可以降低材料的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率,从而可以扩展其应用领域。本论文通过简单的方法制备了MoS2和MoSe2复合纳米材料,将二维层状的MoS2和MoSe2纳米片与纳米颗粒或纳米棒复合,利用ZnO、Fe2O3、CdS、碳纳米管(CNT)等材料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界面效应,提高了MoS2和MoSe2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学非线性和光限幅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MoS2具有可见光波段较强的线性光吸收率和高效的光电转换特性,以及ZnO的宽带隙(3.37 eV)和激子结合能高(60 meV)的特性,本论文设计通过液相法首次将Zn O颗粒生长在MoS2纳米片的表面,合成了MoS2/ZnO复合纳米材料。将MoS2/ZnO复合纳米材料分散到甲基丙烯酸甲酯中,制作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有机玻璃,并利用改进的Z-扫描技术首次对MoS2/ZnO/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NLA)、非线性散射(NLS)和光限幅(OL)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oS2/ZnO/PMMA有机玻璃表现出比MoS2/PMMA有机玻璃更好的光学非线性性能,具有更高的光损伤阈值,以及较好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2.基于Fe2O3具有较大的折射率和较高的三阶光学非线性特性并且其带隙接近MoS2,因此本论文设计通过液相法首次成功的将纳米化Fe2O3超小颗粒生长在MoS2纳米片的表面,合成了MoS2/Fe2O3复合纳米材料。将MoS2/Fe2O3复合纳米材料制作成MoS2/Fe2O3/PMMA有机玻璃,并首次研究了MoS2/Fe2O3/PMMA有机玻璃的光学非线性吸收特性和光限幅特性。实验结果表明,MoS2/Fe2O3/PMMA有机玻璃表现为反饱和(RSA)吸收;同时,通过调整增加入射光能量得到反饱和吸收的波谷加深。相比于Fe2O3/PMMA有机玻璃,MoS2/Fe2O3/PMMA有机玻璃具有增强的光学非线性性质和更高的光限幅性能。3.基于金属硫化物MoS2和CdS都具有较好的光学非线性特性,设计通过溶剂热法将两种金属硫化物复合。本论文首次将超小的CdS纳米棒生长在MoS2纳米片的表面,合成了MoS2/CdS复合纳米材料。首次将MoS2/CdS复合纳米材料制作成MoS2/CdS/PMMA有机玻璃,研究了MoS2/Cd S/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oS2/CdS/PMMA有机玻璃表现为从饱和吸收(SA)到反饱和吸收的转变,以及通过适当增加入射光能量得到反饱和吸收的波谷加深。与CdS/PMMA有机玻璃相比,MoS2/CdS/PMMA有机玻璃具有增强的光学非线性性质。4.基于MoSe2比硫化钼具有更窄的带隙和更低的光吸收系数,以及碳纳米管优良的光学非线性性能,设计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将MoSe2纳米片生长在CNT表面,合成了CNT/MoSe2复合纳米材料。本论文首次将CNT/MoSe2复合纳米材料制作成CNT/MoSe2/PMMA有机玻璃,研究了CNT/MoSe2/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和光限幅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NT/MoSe2/PMMA有机玻璃表现出了比MoSe2/PMMA和CNT/PMMA有机玻璃更好的反饱和吸收的特性和更高的光限幅性能。5.基于MoS2、MoSe2和CNT的复合纳米材料都具有较好的光学非线性特性,设计通过溶剂热的方法首次将S和Se掺杂的MoSSe纳米片生长在CNT表面,合成了CNT/MoSSe复合纳米材料。并首次将CNT/MoSSe复合纳米材料其制作成CNT/MoSSe/PMMA有机玻璃,研究了CNT/MoSSe/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和光限幅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NT/MoSSe/PMMA有机玻璃表现出了比MoSSe/PMMA和CNT/MoSe2/PMMA有机玻璃更好的反饱和吸收特性和更高的光限幅特性。

李文娟[3](2011)在《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米科技逐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纳米热”遍及全球,这项技术将带来新的工业革命。纳米硫化镉是很重要的无机材料,应用领域广泛如生物检测、场致发光器件、光催化、光敏电阻、光电池、红外窗口激光调节器等。纳米硫化镉作为荧光标记物具有很多优点如荧光谱线窄、较高的发光效率、激发谱线较单一、可调节发光的颜色、可进行多联合标记、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但有些因素会粗灭其荧光强度,使其在生物监测方面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对发光机理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纳米硫化镉作为光催化剂,具有性能稳定、无毒副作用、无二次污染、安全等优点,因此,纳米硫化镉在光催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寻找合适的方法制备高催化活性的纳米硫化镉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本论文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对纳米科技、纳米材料及硫化镉纳米材料进行概述,介绍其制备方法、性质及应用等。第二、用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硫化镉颗粒,分别加入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聚乙二醇6000,采用SEM、XRD、FT-IR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粒径分散均匀,纯度高。并且研究样品的荧光性质和光催化活性,表而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样品对次甲基兰、刚果红、甲基橙、孔雀石绿、罗丹明B的光催化效果是最好的。第三、用溶剂热法制备纳米硫化镉,改变溶剂得到不同的纳米硫化镉样品,用XRD、FT-IR、SEM、HRTEM等手段进行表征,呈球状颗粒,立方晶系结构,结晶度高,粒径小,纯度较高。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纳米硫化镉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质,可以作为荧光探针检测氨基酸,对样品进行光催化性能研究,得出纳米硫化镉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第四、通过改变络合剂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硫化镉,络合剂的选择对产品的形貌、粒径及性质存在着影响,用SEM、FT-IR、XRD、PL等技术对产品的形貌、纯度及性质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络合剂的不同影响着样品对氨基酸的检测,同种样品对不同氨基酸的荧光性质不同,不同的样品对同种氨基酸的检测结果也不同;不同络合剂制备的样品的表面积不同,相同时间内对染料的催化率存在差异。第五、以六偏磷酸钠为稳定剂,通过溶胶-凝胶法用氯化镉和硫化钠合成纳米硫化镉,并对其进行功能化修饰。研究了功能性纳米硫化镉的荧光性质,对L-色氨酸进行了定量测定,实验考察了缓冲溶液pH值,缓冲溶液用量,纳米硫化镉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pH=7.0,V=2.5 m L的磷酸氢二钾-柠檬酸缓冲溶液,纳米硫化镉用量为2.5 m L,在25℃的水浴中反应30 min。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对纳米技术、硫化镉荧光性质和光催化活性前景进行展望。

杨琦[4](2010)在《量子力学中假说的发展及相关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当通过已有的科学原理或事实对新的事实做出假定性说明时,当在已知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特征和规律时,当一个新事实被观察到而原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时,都需要提出假说来接近真理。量子力学的建立属于第三种情况,它在物理的基本观念上进行了根本变革,从而引发了对细微粒子世界的深入研究。纵观科学史,没有哪一门学说的发展像量子力学一样,拥有如此之多的假说。假说在科学方法中的地位,就像量子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不但是根本的而且是高端、深奥、复杂的。可以说,量子力学的诞生使假说的研究价值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00年,普朗克认为能量是不连续的,从而提出量子假说,使人类对微观粒子的研究展开了新的篇章。从旧量子论时期的量子假说、光量子假说和原子模型假说,到理论成熟阶段的测不准假说、不相容假说和互补性假说。假说在量子理论的知识体系中,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系统。这个假说系统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量子力学假说为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它引领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量子力学假说把化学和生物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化学从此成为严密的科学。量子力学假说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自然界的描述方法和思考方法,它有力地发展了现代哲学思想。量子力学假说极大程度上发展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另辟蹊径,剑走偏锋往往只来源一个灵感。量子力学假说为人类发现了新能源,并且使原子物理学的研究与应用更加的深入、深化。另外,量子力学中的假说还体现了物理学史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促进了它们的融合。

崔婧[5](2010)在《单分散金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表面修饰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文中提出由于金纳米颗粒具有特殊的光学、电学性质及生物分子亲和能力和良好的催化活性,因此在非线性光学器件和微电子器件的研制、催化以及分析科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进行了金纳米颗粒的制备新方法以及光谱分析、表面修饰、生物相容性检测、SERS基底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本论文工作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金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采用种子生长法合成了不同尺寸的金纳米球形颗粒,和多元醇法合成银纳米立方体进而合成金纳米笼形立方体。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成的金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可以发现,随着金纳米球形颗粒的粒径的增大,金纳米球形颗粒的等离子吸收峰的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红移且峰宽变宽。合成的金纳米球形颗粒约占总粒子数的95%,而且形状、尺寸均一。另外,我们用多元醇法合成了金纳米笼形立方体,反应中氯金酸加入量的增加,形成的金纳米笼形立方体的空洞就越大,通过改变加入氯金酸的量可以有效地控制金纳米笼形立方体的形状。2.我们针对大尺寸的金纳米颗粒容易发生团聚的问题,我们对金纳米球形颗粒进行了表面修饰。在金纳米颗粒的合成过程中加入PVP作为保护剂,以达到阻止金纳米颗粒团聚的目的。从实验中我们发现,采用种子生长法合成金纳米颗粒时,PVP需在金纳米颗粒合成完成后再加入。PVP与晶种结合后,晶种难以继续长大。通过对比发现,PVP作为保护剂可以有效的阻止金纳米颗粒的团聚。而没有PVP保护的金纳米颗粒则明显的发生了团聚现象。并且金纳米颗粒的粒径越大,团聚的现象就越明显。3.我们对不同粒径大小、不同浓度的金纳米颗粒在不同的作用时间下对不同细胞的细胞毒性进行了测试。当金纳米颗粒浓度较高或较低时,不同粒径的金纳米颗粒对于细胞的增值率的影响差异不大;当金纳米颗粒的浓度为1×109个/mL-8×109个/mL之间时,可以明显看出金纳米颗粒的粒径较大时,细胞增殖率较低;金纳米颗粒对于不同细胞的增值率的影响变化不大;随着金纳米颗粒与细胞共培养时间的增长,细胞的增值率逐渐下降。4.我们以金纳米颗粒为基底,巯基吡啶为探针分子,研究了其SERS活性。SERS研究发现不同尺寸的金纳米颗粒,巯基吡啶的信号强度不同。64nm的金纳米颗粒的SERS信号最强,其次是32nm、96nm、16nm。我们也考察了PVP做保护剂对于金纳米颗粒的SERS信号强度的影响。PVP的加入不会对SERS的谱峰的位置有影响。而且,PVP对于金纳米颗粒的SERS谱图有信号增强的效果。

陶磊[6](2009)在《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半导体纳米粒子具有宽的激发光谱、窄的发射光谱、可准确调谐的发射波长、较高的荧光漂白阈值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独特的光学和电子学性质,适用于荧光标记,可以成为一类理想的生物荧光探针。本论文介绍了一种在微波辅助条件下,采用摩尔比为2.5: 1的L-半胱氨酸盐酸盐和谷胱甘肽作稳定剂,合成了量子产率为65%的CdTe纳米粒子的新方法;提出了以微乳液为溶胀体系来实现不同大小的CdTe纳米粒子同时导入来制备荧光编码的聚苯乙烯微球的方法,不仅实现了纳米粒子标记数量的基本可控而且基本上避免了CdTe纳米粒子的泄漏;在反相微乳液中通过正硅酸乙酯的水解来实现把多个纳米粒子包覆在同一二氧化硅微球中,得到了具有高效发光的SiO2纳米微球,简化了反应步骤、降低了成本,并用此方法合成了Fe3O4@SiO2核壳式磁性微球;用分散聚合工艺合成了粒径分布均匀、表面光滑且具有超顺磁性的聚苯乙烯磁性微球,克服了微球内部磁性物质分布不均匀及微球形貌不规则等缺陷,在微球表面修饰了羧基,利于与生物分子的连接。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SPR)传感器具有实时监测反应动态过程、生物样品无需标记、灵敏度高、无背景干扰等特点,已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许多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简要介绍了自制的多波长同时检测型SPR传感器的光源、导光系统、传感元件、流通池、分光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将半导体和磁性系列纳米微球与靶向DNA相连,实时监测了DNA探针的固定过程及DNA杂交反应的进行,并研究了荧光和磁性纳米微球对靶向DNA溶液浓度的影响。本研究对提高SPR传感器灵敏度有着重大的意义,揭示了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应用中新的发展方向。

胡振华[7](2006)在《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结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当光共振激发非对称耦合量子阱发生耦合产生量子相干效应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尤其,利用非对称量子阱结构研制成亚毫米波发射器、光开关和高效探测器等引起了科学家和材料专家的广泛兴趣。本文,主要对用于光通信系统中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结构的线性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质及其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如亚毫米波发射器及接收器、光调制器、光控光开关和波长转换器等,其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对非对称耦合量子阱进行了亚毫米波辐射研究。经对由载流子?载流子散射、载流子?纵波光学声子散射的弛豫项的引入,从理论上解释了亚毫米波的产生、衰减和湮灭导致近红外光发射整个过程,并证明了在非对称耦合量子阱中电子波包振荡等同于一经典阻尼电磁振荡,它的振荡寿命主要由载流子?纵波光学声子散射时间和电子穿过势垒的渡越时间所决定,辐射的频域特性服从洛仑兹分布。经分析,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结构既可用作为亚毫米波发射器,又可作为亚毫米波接收器。此外,对非对称耦合量子带间激子复合发光子也作了较深入的讨论。(2)基于TM光共振提出了由电子、轻空穴相干隧道所构成的双耦合能级模型。进而,运用密度矩阵方程研究了非对称量子阱中非定域激子复合发光特性。结果表明:非定域激子复合发光具有双峰特征,两峰位置相对于中心跃迁频率的红移和蓝移量与电子和空穴的振荡频率密切相关。与单量子阱相比,这种频率移动对外加电场相当敏感,其中,一峰相对于中心频率红移,另一峰蓝移,表现为强量子限域斯塔克效应。证明了非对称耦合量子阱所具有的光子能量上转换特性。进而指出了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结构在夜视和光通信系统中的可能应用。(3)根据在电子共振隧穿和重共振空穴隧穿,提出了另一种非定域三能级模型。对这种模型,重空穴既可处于左阱又可处于右阱,并考虑到大的有效质量仅能导致价带中两阱能级弱的耦合,以致其耦合能级小以致不可分辨可看成同一非定域能级。基于这一模型对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的线性吸收特性研究发现:理论结果与实验相一致,并且小吸收导致折射率大幅度变化,表现为与单量子阱显着不同的光学特性;光脉冲在非对称耦合量子阱中传播不仅具有群延迟效应,即群速度远小于光脉冲在真空中传播的群速度,而且光脉冲既可沿正向传播也可沿相反方向传播。进而,利用这些光学性质设计了两不同波长输出超高速调制器、光延时器和光解复用器。(4)基于与实验符合较好的非定域三能级模型运用微扰理论推导了非对称耦合量子阱吸收与克尔效应和饱和吸取相关的三阶光学非线性系数。经对光吸收非线性效率(三阶电极化率与线性吸收系数的比率,即光吸收转化成非线性效应的效率)研究表明:电子相干振荡导致吸收非线性增强,即在非对称耦合量子阱中产生光学非线性仅需非常小的功率密度阈值,一般比单量子阱要低三个数量级。所产生的非线性效应也不同,对单量子阱,其主要非线性效应是吸收谱压缩和光谱烧孔效应。而对非对称耦合量子阱,其非线性效应发生明显变化。由于纵波光学声子辅助,光功率导致低能吸收峰增强,高能吸收峰强度压缩。据此,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光控光开关方案。(5)对非简并四波混合的三阶非线性系数进行了理论研究。其结果表明:在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结构中,由于光共振耦合的太赫兹能量分裂和纵波光学声子的作用,可得到大失谐量非线性共振峰,其抽运光与探测光之间的频率可实现频率失谐量可达5太赫兹的频率上转换。经理论计算,在小偏置区,其转换效率近似保持不变,从而论证了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结构作为全光波长转换器,在全光网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利用双边费曼图作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大反射信号的起源于纵波光学声子的参与。

李玉琼[8](2006)在《若干新型材料的飞秒相干光谱及非线性光学性质》文中指出飞秒相干光谱和相干控制是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个研究大热点,尽管相干控制的很多工作集中在化学领域,但人们期待着相干控制在光电子领域得到重要应用。稀土固体是应用最广泛的光电材料之一,然而有关飞秒相干光谱研究的报道很少。另一方面,相干控制的应用已经从气相、液相、半导体材料扩展到晶体,然而,至今还未曾看到在无序固体中的相干控制报道。另外,随着光电材料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研制出新型材料并进一步研究其非线性光学性质。 本学位论文工作中研究了新型材料ZnO-Nb2O5-TeO2:Er2O3 (掺铒锌铌碲酸盐玻璃)的飞秒相干光谱,这对于了解稀土玻璃材料的超快光学性质、发展高速光子器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参考价值;研究了新型材料ZnO-Nb2O5-TeO2:Er2O3的反饱和吸收和光限幅效应;研究了新型材料N-乙烯基咔唑三羰基铬配合物的双光子吸收和光限幅效应;最后我们运用经过改进的干涉探测装置研究了飞秒相干声子信号。主要内容如下: 1) 研究了室温下新型发光材料ZnO-Nb2O5-TeO2:Er2O3上转换的飞秒相干光谱,在800 nm脉冲激光泵浦下观察到了样品的自由感应衰减过程,测得玻璃中波包退相特征时间为300 fs;同时还通过改变脉冲对的相对延时,成功地操纵了波长为670 nm的上转换荧光的量子效率,为高速相干控制光电开关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能的途径。 2) 在同样条件下研究了ZnO-Nb2O5-TeO2:Er2O3的另一飞秒相干光谱:光子回波。在样品的瞬态四波混频实验中观测到了光子回波信号,测得由玻璃声子作用引起的波包退相特征时间为300 fs。该数据与由样品的自由感应衰减过程得到的波包退相特征时间一致,上述两个数据的一致性表明波包的快速退相是玻璃基底的声子作用引起的,从而为探索在无序固体中的相干时间控制提供了线索。 3) 研究了新型材料ZnO-Nb2O5-TeO2:Er2O3的上转换荧光,观察到在980nm激光二极管的抽运下,样品辐射出很强的绿色上转换荧光,通过研究发光强度与积累时间和激光抽运功率的关系,发现该绿色上转换发光过程中存在着雪崩机制。与早先报导的690和579 nm抽运波长相比,980 nm是更加有效的抽运波长。 4) 利用波长为532 nn的皮秒脉冲激光,研究了掺Er3+玻璃的光限幅特性和反

卢继光[9](2005)在《滚子链应用纳米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米科学与技术不断向我们展现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和广泛应用,以纳米科学与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将成为本世纪的主导,同时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极大地推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链条是一种传统的动力元件,在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作者基于对链条的认知和对纳米材料奇特性质的兴趣以及对纳米技术广泛应用前景的认识,提出把纳米技术应用到链条上,进一步提高链条的性能和工艺水平。作者针对占链条比例最大的滚子链及磨损这一主要失效形式进行了大胆尝试,即试图在滚子链的销轴外径与套筒内径加一层纳米膜以提高其耐磨性,进而提高链条的使用寿命。本文选用数量较多的摩托车传动滚子链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摩托车滚子链的失效分析和工艺研究,通过对纳米薄膜制备方法及薄膜特性的比较,选用表面纳米化的方法对销轴外径进行处理,通过对表面纳米化的论述,确定用薄膜性能比较好的表面自身纳米化,具体选用超音速微粒轰击表面纳米化法,同时对套筒表面进行镍磷化学镀处理,最后装配成整链进行磨损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对销轴外径进行了超音速微粒轰击表面纳米化处理,对套筒表面进行化学镀处理。通过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销轴表面进行观察,发现表面发生强烈塑性变形并且表层组织细化了,随着轰击时间的延长,细化层的厚度也增加;销轴外观有黑色变为亮白色,直径也轻微变小了。把不同时间表面纳米化处理的销轴和化学镀处理的套筒以及做比较的普通销轴套筒分成4 种搭配组合,连同链板和滚子装配成整链,在封闭力流实验台上做磨损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得到的磨损伸长量对试验时间的曲线表明,销轴进行超音速微粒轰击表面纳米化处理对链条耐磨性有提高,其中轰击时间长的效果更好,对套筒进行Ni-P 化学镀处理在提高滚子链耐磨损性能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这两种表面处理方案的组合进一步提高了滚子链的耐磨损性能。本文在纳米技术提高滚子链耐磨性方面做了尝试,并通过磨损试验证明了纳米技术应用于滚子链可以提高其耐磨性,同时提出了进行更进一步研究的方案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施纯峥,曾国屏[10](2005)在《科技创新的类型和程度——基于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考察和分析》文中认为科技创新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和考察. 根据创新的知识载体,可以把科技创新分成概念创新、理论创新、发明创新和实验现象创新. 据此将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原因进行分类,并与创新的程度的划分联系起来,形成了创新矩阵,并具体考察了一个实例.

二、费因曼图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费因曼图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微纳结构对ZnTe纳米线光电特性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半导体纳米线基光电器件
        1.2.1 激光器/发光二极管
        1.2.2 光电探测器
        1.2.3 纳米线太阳能电池
        1.2.4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1.3 等离激元纳米线器件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1.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等离激元和FDTD数值分析方法
    2.1 等离激元基础
        2.1.1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
        2.1.2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2.1.3 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
    2.2 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数值模拟方法
        2.2.1 FDTD算法基本原理
        2.2.2 FDTD的数值色散和数值稳定性
        2.2.3 激励源设置
        2.2.4 边界条件的设置
        2.2.5 材料的色散模型
    2.3 本章小结
    2.4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碲化锌ZnTe纳米线的制备与光电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ZnTe材料基本性质
    3.3 ZnTe单晶纳米线制备
        3.3.1 实验装置
        3.3.2 纳米线制备过程
    3.4 ZnTe纳米线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等离激元天线对ZnTe纳米线光学特性的调控
    4.1 领结型纳米光学天线的研究背景
    4.2 ZnTe:O/ZnO纳米线/等离激元天线耦合吸收增强
        4.2.1 纳米线介质共振与等离激元耦合设计
        4.2.2 纳米线/等离激元耦合结构制备
        4.2.3 纳米线/等离激元耦合结构光电性能表征
    4.3 ZnTe:O/ZnO纳米线/等离激元天线耦合发光调控
        4.3.1 纳米线与A1领结型天线阵列制备与表征
        4.3.2 纳米线/等离激元天线耦合结构发光增强机理
    4.4 本章小结
    4.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银颗粒包覆ZnTe/ZnO纳米线增强二次谐波产生
    5.1 引言
    5.2 纳米线中SHG理论分析
    5.3 银颗粒增强ZnTe/ZnO纳米线二次谐波产生
        5.3.1 ZnTe/ZnO核壳结构纳米线尺寸的优化
        5.3.2 Ag颗粒包覆ZnTe/ZnO核壳结构纳米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5.5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2)MoX2(X=S,Se)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学非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学非线性概述
        1.2.1 光学非线性的物理含义
        1.2.2 三阶光学非线性过程
        1.2.3 非线性吸收
        1.2.4 Z-扫描原理
        1.2.5 光限幅效应
    1.3 光学非线性材料
    1.4 MoS_2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光学应用
        1.4.1 MoS_2的物理化学性质
        1.4.2 MoS_2在光学领域的应用
    1.5 MoSe2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应用
        1.5.1 MoSe_2的物理化学性质
        1.5.2 MoSe_2在光学领域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MoS_2/ZnO复合纳米材料制备及光学非线性研究
    2.1 MoS_2/ZnO复合纳米材料和MoS_2/ZnO/PMMA有机玻璃的制备
        2.1.1 化学试剂
        2.1.2 MoS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2.1.3 MoS_2/ZnO/PMMA有机玻璃的制备方法
    2.2 MoS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表征
        2.2.1 材料表征设备
        2.2.2 材料表征分析
    2.3 MoS_2/ZnO/PMMA有机玻璃的表征
    2.4 MoS_2/ZnO/PMMA有机玻璃的可见-紫外光吸收谱
    2.5 MoS_2/ZnO/PMMA和MoS_2/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性能
        2.5.1 非线性吸收性能测试设备
        2.5.2 非线性吸收性能测试及分析
    2.6 MoS_2/ZnO/PMMA和MoS_2/PMMA有机玻璃的光限幅性能
    2.7 MoS_2/ZnO非线性吸收的机制分析
    2.8 MoS_2/ZnO/PMMA与MoS_2/PMMA有机玻璃的机械性能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oS_2/Fe_2O_3复合纳米材料制备及光学非线性研究
    3.1 MoS_2/Fe_2O_3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3.1.1 化学试剂
        3.1.2 MoS_2/Fe_2O_3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3.2 MoS_2/Fe_2O_3复合纳米材料的表征
        3.2.1 材料表征设备
        3.2.2 材料表征分析
    3.3 MoS_2/Fe_2O_3/PMMA有机玻璃的可见-紫外光吸收谱
    3.4 MoS_2/Fe_2O_3/PMMA和Fe_2O_3/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性能
    3.5 MoS_2/Fe_2O_3/PMMA和Fe_2O_3/PMMA有机玻璃的光限幅性能
    3.6 MoS_2/Fe_2O_3非线性吸收的机制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oS_2/CdS复合纳米材料制备及光学非线性研究
    4.1 MoS_2/Cd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4.1.1 化学试剂
        4.1.2 MoS_2/CdS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4.2 MoS_2/CdS复合纳米材料的表征
        4.2.1 材料表征设备
        4.2.2 材料表征分析
    4.3 MoS_2/CdS/PMMA有机玻璃的可见-紫外光吸收谱
    4.4 MoS_2/CdS/PMMA和CdS/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性能
    4.5 MoS_2/CdS非线性吸收的机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NT/MoSe_2和CNT/MoSSe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学非线性研究
    5.1 化学试剂和材料表征设备
        5.1.1 化学试剂
        5.1.2 材料表征设备
    5.2 CNT/MoSe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材料表征分析
        5.2.1 CNT/MoSe_2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5.2.2 CNT/MoSe_2复合纳米材料的表征分析
    5.3 CNT/MoSe_2的拉曼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4 CNT/MoSe_2/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性能和光限幅性能
        5.4.1 CNT/MoSe_2/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性能
        5.4.2 CNT/MoSe_2/PMMA有机玻璃的光限幅性能
    5.5 CNT/MoSSe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材料表征分析
        5.5.1 CNT/MoSSe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5.5.2 CNT/MoSSe复合纳米材料的表征分析
    5.6 CNT/MoSSe/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性能和光限幅性能
        5.6.1 CNT/MoSSe/PMMA有机玻璃的可见-紫外光吸收谱
        5.6.2 CNT/MoSSe/PMMA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性能
        5.6.3 CNT/MoSSe/PMMA有机玻璃的光限幅性能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科技的基本概念
    1.2 纳米科技发展的历程
    1.3 纳米材料
    1.4 纳米材料的发展史及应用
第二章 硫化镉纳米材料的研究
    第一节 纳米硫化镉概述
        2.1 硫化镉的性质
        2.2 硫化镉微粒的应用
        2.3 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制备
    第二节 硫化镉的荧光性质
        2.4 荧光原理
        2.5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2.6 荧光探针
    第三节 硫化镉的光催化降解
        2.7 光催化反应机理
        2.8 光催化活性影响因素
        2.9 光催化效果的表征方式
第三章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硫化镉及其性质研究
    第一节 硫化镉纳米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硫化镉纳米粉体的荧光性质
        3.3 实验部分
        3.4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硫化镉纳米粉体的光催化活性研究
        3.5 实验部分
        3.6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剂热法制备纳米硫化镉及其性质研究
    第一节 纳米硫化镉的制备及其表征
        4.1 实验部分
        4.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硫化镉纳米粉体的荧光性质
        4.3 实验部分
        4.4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硫化镉纳米粉体的光催化性质研究
        4.5 实验部分
        4.6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热法制备纳米硫化镉及其性质研究
    第一节 纳米硫化镉的制备和表征
        5.1 实验部分
        5.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纳米硫化镉粉体的荧光性质
        5.3 实验部分
        5.4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纳米硫化镉粉体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5.5 实验部分
        5.6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硫化镉及其荧光性质研究
    6.1 实验部分
    6.2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致谢

(4)量子力学中假说的发展及相关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简述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与发展
        1.1.2 量子力学的创立与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
        1.4.1 考据法
        1.4.2 比较法
        1.4.3 统计法
        1.4.4 综合分析法
        1.4.5 客观分析法
        1.4.6 联系研究法
第2章 假说的综述
    2.1 假说的概念
    2.2 假说的结构与性质
    2.3 假说的形成过程
    2.4 假说的形成方法或模式
        2.4.1 逻辑方法或模式
        2.4.2 直觉方法或灵感模式
    2.5 假说形成的方法论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量子力学中假说的发展
    3.1 假说是物理学的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3.2 量子力学开始的前奏——三大发现和“两朵乌云”
    3.3 量子力学中假说的发展
    3.4 量子假说的延续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量子力学假说的价值
    4.1 量子力学假说的系统性
        4.1.1 系统
        4.1.2 量子力学的假说系统
    4.2 量子力学假说系统的物理基础以及量子假说的特点
    4.3 量子力学假说系统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4.3.1 量子力学假说系统引领信息时代
        4.3.2 量子力学假说系统对化学的影响
        4.3.3 量子力学假说系统对人的观念的影响
        4.3.4 量子力学假说系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4.3.5 量子力学假说系统对原子研究的影响
    4.4 量子力学假说系统对物理学史的影响
        4.4.1 量子力学假说体现了物理学史的人文精神
        4.4.2 量子力学假说体现了物理学史的科学精神
        4.4.3 量子力学假说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物理学史中融合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单分散金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表面修饰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概述
    1.2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
        1.2.1 表面效应
        1.2.2 小尺寸效应
        1.2.3 量子尺寸效应
        1.2.4 量子隧道效应
    1.3 纳米材料的应用
        1.3.1 纳米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1.3.2 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1.3.3 纳米材料在轻工、电子领域的应用
    1.4 金纳米材料
        1.4.1 金纳米材料简介
        1.4.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4.3 金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1.5 金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1.5.1 MTT法检测金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
        1.5.2 酶联免疫检测仪原理
    1.6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1.6.1 SERS的简介
        1.6.2 SERS的特点
        1.6.3 SERS的应用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设想
第2章 不同形貌的金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金纳米球形颗粒的可控合成
        2.2.3 金纳米笼(Au nanocages)的可控合成
    2.3 数据分析与讨论
        2.3.1 金纳米球形颗粒的紫外可见吸收和电镜表征
        2.3.2 金nanocages的紫外可见吸收和电镜表征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金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金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3.3 数据分析与讨论
        3.3.1 PVP不同加入顺序对金纳米颗粒的影响
        3.3.2 PVP的加入对金纳米颗粒性质的影响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金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金纳米颗粒的细胞相容性测定
    4.3 数据分析与讨论
        4.3.1 球形金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检测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金纳米颗粒的SERS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金纳米颗粒的SERS活性研究
    5.3 数据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篇 半导体纳米粒子及磁性微球的制备与应用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的主要特性
        1.2 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1.3 磁性微球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工作重点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dTe系列微球的制备及研究
        2.1 CdTe纳米粒子合成的新方法
        2.2 CdTe纳米粒子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
        2.3 CdTe@ SiO_2核壳式纳米微球的研究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磁性系列微球的制备
        3.1 聚苯乙烯磁性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2 Fe_30_4@ SiO_2核壳式纳米微球的制备
        3.3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的基本理论
        1.2 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
        1.3 SPR传感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1.4 SPR传感器方法研究的进展
        1.5 SPR传感器的优势及局限性
        1.6 本研究的工作重点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SPR实验装置
        2.1 光源
        2.2 SPR传感元件
        2.3 样品引入系统
        2.4 导光系统
        2.5 检测和数据处理系统
        2.6 敏感膜的组装方式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dTe@SiO_2核壳式纳米微球用于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3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磁性微球用于SPR传感器的研究
        4.1 SPR传感器用于研究不同材质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子性质
        4.2 磁性微球用于提高SPR传感器灵敏度的研究
        4.3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7)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结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能带工程与光通信
    1.2 非对称量子阱的基本结构与光学性质
    1.3 本文工作
2 量子阱的能带结构的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多子带包络函数近似
    2.3 量子阱中的子带
    2.4 本章小结
3 非对称耦合量子阱中的亚毫米波产生及近红外发射
    3.1 引言
    3.2 密度矩阵方法
    3.3 光共振耦合
    3.4 动力学方程
    3.5 亚毫米波及近红外发射
    3.6 本章小结
4 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的光子能量上转换
    4.1 引言
    4.2 TE 和TM 模对发光半导体作用
    4.3 ACQW 的光共振四能级模型
    4.4 理论描述
    4.5 光致发光强度
    4.6 量子限域斯塔克蓝移与红移
    4.7 本章小结
5 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结构吸收与色散
    5.1 引言
    5.2 含重空穴隧穿三能级模型
    5.3 运动方程
    5.4 在ACQW 中激子的线性吸收特性
    5.5 本章小结
6 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的光吸收非线性
    6.1 引言
    6.2 ACQW 结构的三阶光学非线性极化率
    6.3 吸收光学非线性吸收效率
    6.4 饱和吸收效应
    6.5 非线性折射率参量
    6.6 克尔效应引起的双折射
    6.7 本章小结
7 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的大失谐量光子回波的产生
    7.1 引言
    7.2 四波混合的一般描述
    7.3 与非简并四波混频相关的三阶电极化率
    7.4 大失谐量光子回波的产生
    7.5 与光子回波相关三阶电极化率随反向电场强度的变化
    7.6 本章小结
8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在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8)若干新型材料的飞秒相干光谱及非线性光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瞬态相干动力学
    1.2 稀土材料的光谱性质
    1.3 本文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由感应衰减和相干波包动力学
    2.1 引言
    2.2 自由感应衰减过程的理论处理模型
    2.3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的测量技术
    2.4 波包动力学与时间分辨光谱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材料中的自由感应衰减和波包相干控制
    3.1 实验装置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 利用干涉探测技术对相干声子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ZnO-Nb_2O_5-TeO_2:Er_2O_3玻璃的光子回波效应
    4.1 光子回波的理论处理模型
    4.2 瞬态四波混频
    4.3 ZnO-Nb_2O_5-TeO_2:Er_2O_3玻璃的光子回波信号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材料ZnO-Nb_2O_5-TeO_2:Er_2O_3及其上转换荧光
    5.1 ZnO-Nb_2O_5-TeO_2:Er_2O_3的制备及ZnO对样品结构的影响
    5.2 ZnO-Nb_2O_5-TeO_2:Er_2O_3的上转换荧光研究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新型材料的非线性吸收和光限幅效应
    6.1 光限幅原理
    6.2 反饱和吸收
    6.3 反饱和吸收型光限幅材料的研究状况
    6.4 Z-扫描技术
    6.5 ZnO-Nb_2O_5-TeO_2:Er_2O_3玻璃的光限幅效应和反饱和吸收
    6.6 N-乙烯基咔唑三羰基铬配合物的双光子吸收和光限幅效应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本文工作的若干创新点
    7.1 进一步的工作
在读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滚子链应用纳米技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
    1.2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3 本论文的工作
第二章 纳米技术概述
    2.1 纳米科技发展简史
    2.2 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2.3 纳米粒子的性质
        2.3.1 纳米粒子的基本特性
        2.3.2 纳米粒子的其他性质
    2.4 纳米技术的应用
        2.4.1 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2.4.2 纺织品中的应用
        2.4.3 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2.4.4 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
        2.4.5 化妆品中的应用
        2.4.6 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2.4.7 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2.4.8 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2.4.9 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
        2.4.10 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2.5 国内外的纳米研究动态及市场前景
        2.5.1 国外纳米研究动态
        2.5.2 我国的研究水平
第三章 链条概述
    3.1 链条发展简史
    3.2 链传动的特点及失效分析
        3.2.1 链传动的特点
        3.2.2 链传动的失效分析
        3.2.3 链条各零件的性能要求
第四章 实验方案的确定
    4.1 实验研究的目的、步骤
    4.2 销轴实验方案的确定
        4.2.1 销轴实验方案初定
        4.2.2 表面纳米化概述
        4.2.3 销轴方案的确定
    4.3 套筒实验方案的确定
        4.3.1 确定套筒方案
        4.3.2 镍磷化学镀概述
第五章 实验过程及分析
    5.1 销轴的表面纳米化处理及分析
    5.2 套筒的镍磷化学镀处理
第六章 链条磨损性能试验
    6.1 试验设计及过程
    6.2 试验数据的分析
        6.2.1 影响因素和误差
        6.2.2 数据的处理
    6.3 对于进行进一步研究的一些想法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科技创新的类型和程度——基于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考察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的类型
    1.1 概念创新
    1.2 理论创新
    1.3 发明创新
    1.4 实验创新
2 创新的程度
    2.1 新学科创新
    2.2 开创性问题创新
    2.3 常规性问题创新
    2.4 新方式创新
3 创新矩阵

四、费因曼图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微纳结构对ZnTe纳米线光电特性的调控研究[D]. 聂奎营. 南京大学, 2018(02)
  • [2]MoX2(X=S,Se)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学非线性研究[D]. 曲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3]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 李文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11(09)
  • [4]量子力学中假说的发展及相关影响[D]. 杨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6)
  • [5]单分散金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表面修饰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 崔婧. 湖南大学, 2010(03)
  • [6]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 陶磊. 吉林大学, 2009(10)
  • [7]非对称耦合量子阱结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 胡振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8]若干新型材料的飞秒相干光谱及非线性光学性质[D]. 李玉琼.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9]滚子链应用纳米技术的初步研究[D]. 卢继光. 吉林大学, 2005(06)
  • [10]科技创新的类型和程度——基于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考察和分析[J]. 施纯峥,曾国屏.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标签:;  ;  ;  ;  ;  

费曼图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