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针织科技信息站召开1989年年会

安徽省针织科技信息站召开1989年年会

一、安徽省针织科技情报站召开1989年年会(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燕[1](2016)在《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谱是一种记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其成员生平事迹等家族发展史的文献。作为江苏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纂修既有明清时期坚实的传统为基础,又有江苏省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呈现出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地区,民国时期家谱存量甚为丰富,这其中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层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家谱的纂修。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氛围相对浓厚,编修程序相对完整,体例相对完备。同时,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在内容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体现在对宗族事务及其管理、教育的发展、女性上谱、经济事务的记载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以家谱纂修者的微视角展现了民国时期江苏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见证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由于受时代和纂修者的出发点等因素所限,民国时期江苏毡家谱也有其历史局限性,需要从文化的高度和科学的角度去认真对待。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背景及概况。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因素分别进行分析。以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家谱总目》、国家图书馆“中华寻根网”所涉及的江苏省民国时期家谱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数量、纂修次数、版本、区域分布和时段分布等分别进行统计,展现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总体情况。第二章研究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的组织与经费保障。对于修谱机构的组织及职能进行研究,对谱局的设立、职责与分工进行详细分析,试图挖掘家谱纂修背后的细节。对于修谱人员的分析,旨在揭示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人员组成及其修谱者应具备的一些素质要求。之后,对江苏省家谱的编修程序进行分析,如搜集资料、聘请谱师、印刷家谱、领谱散谱,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家谱纂修过程。最后,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经费保障进行分析,试图从经费的筹措方式、支出构成等方面有条理地产生,以期了解与家谱纂修有关的经济问题。第三章是对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的体例研究。民国时期处于一个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也必然因时而变。为了将社会变迁中诸多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纳入家谱中,家谱的体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变化。这部分对诰命、凡例、序跋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家谱中诰命的处理、凡例的变化、序跋的数量、序跋者的身份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内容研究。作为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之一,该章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家谱中宗族事务及其管理,内容涉及祭祀、丧俗、墓地、家规家法;民国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内容有:重视家族成员教育、开展以家族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对传统家族教育的转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女性上谱部分则对民国时期对女性上谱的规定、民国时期女性上谱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内容还涉及经济史料、民族主义、佛教、医学、体育等等方面。第五章研究了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的纂修理论。首先梳理了民国时期家谱功能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民国时期社会的变革促使一些家谱纂修者对民国以前的家谱进行批判,这是本章的第二部分,分析了民国时期家谱纂修者对欧苏二法的扬弃以及对本家族旧谱的批判。接着,对近代史观引入家谱纂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进化史观、全球史观、新文明文化史观等都对家谱的纂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对修谱原则进行了归纳概括,研究发现:民国时期家谱的纂修践行了信实、平等、实用等原则。第六章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编纂的特点与局限。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家谱内容不断拓宽,折射出时代变迁。历史局限体现在内容上,存在滞后观念,书写上有隐恶扬善现象,形式上雷同部分偏多。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家谱历史局限性存在的原因,如家谱纂修的目的性、修谱过程的主观性、纂修监管的无效性、家谱的沿袭性等等,都影响了家谱纂修的质量。本文的创新在于:这是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昕做的第一次系统和综合性研究。这种系统和综合性研究体现在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研究的角度上。从文献学角度看,本文对江苏省内民国时期部分家谱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对家谱的特点、生产方式、家谱的贡献和局限进行研究。从史学角度看,本文解读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展现民国时期江苏省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小见大,以微知着,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缩影。从文化角度看,由江苏省所特有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孕育的家谱文化,兼具时代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了家谱文化的多样性。为了将以上内容尽可能全面地得以呈现,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比较学等研究方法,透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纂修动机、纂修机构、纂修过程,以及所编纂家谱的体例、内容、理论、特点和局限等方面,力图全面、客观地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进行分析,试图把握民国这一历史时期内家谱的发展脉络、发展状态和发展规律,以期对当代家谱纂修提供借鉴,使家谱这种古老的文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施瑛[2](2014)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提出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钟玉平[3](2014)在《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安全性评价及加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座座桥梁如雨后春笋般屹立于祖国大地,同时辽宁地区既有浅基础桥梁由于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养护维修等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大批桥梁亟待检测、维修加固。如何合理的认识和分析桥梁病害,并为之提供有效可靠的加固维修方案尤为重要。本文以辽宁地区既有浅基础桥梁为背景,就浅基础桥梁基础病害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利用树根桩对浅基础桥梁基础进行加固维修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桥梁基础病害分析及加固研究的现状。2、对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进行调研,综合分析浅基础桥梁基础病害成因,并归纳总结,提出常见问题的维修加固方案。3、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安全评价模型,分别考虑桥梁设计标准及修建年限、桥梁基础完整程度、结构承载能力、外观评价和钢筋混凝土腐蚀情况等因素,分别计算其对桥梁结构的重要性、大小性、修复性、容易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权重值。得出影响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的关键因素,为其维修加固提供依据,提出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基础加固维修的基本原则和加固方法。4、简单介绍树根桩在浅基础桥梁基础维修加固中的优点及加固机理,运用树根桩对辽宁某浅基础桥梁基础进行加固维修,详细的介绍了加固设计和加固施工方法。分析加固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为树根桩在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基础加固中提出指导性意见。

董赤[4](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孙海燕[5](2009)在《1980年代的中国设计与现代化想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1980年代中国社会空间中的群体性“现代化想象”为切入点,并以此考察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设计”的理解,及其对中国设计产生的影响。八十年代的中国尚没有充足的专业设计力量,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设计理论正以“片断”的形式进入中国设计的专业领域而非广大社会层面。因此,“现代化想象”在作为一种社会集体心态的同时,对中国社会理解“现代设计”产生了内在的、深刻的影响。在人民日常生活的社会层面,“现代化想象”内在地转化为人民对设计的认知,外在地呈现为由大众层面所涌现的各种设计实践活动。因此,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空间中,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中,形成了理解何为“现代设计”和如何进行“现代设计”实践的早期倾向,并成为具有一定模式的系统。存在于这个模式系统中的对“现代设计”最基本的理解(在文中被称为“核心认知”)在中国设计实践的进程中不断沉淀下来,并在面对新的设计信息时,形成主动选择和保护“核心认知”的倾向。中国专业设计力量与西方设计师、设计理论试图进入产生于中国社会层面的“核心认知”的过程,正是中国现实社会对设计的理解与西方对设计的理解之间冲突排斥与主动选择并存的过程。因此,本文认为中国设计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通常所认为的被动接受西方设计影响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进行信息选择与西方设计影响中国的并行过程,进而得出在中国设计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基于中国地域与社会的特殊模式——“后发内外兼生型”模式的认识,希望这一“模式”可以为充满矛盾性与复杂性的中国当代设计提供一条新的解释途径。

易剑东[6](2002)在《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经济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科学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但对某一行业内的企业社会资本进行研究的成果迄今未见报道。通过收集和研读有关社会资本、企业成长、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相关资料,并对166家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称之为企业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分为纵向依属社会资本、横向连带社会资本、多向辐射社会资本。 (2)在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十四大之前、十四大以来的三个阶段中,中国企业社会资本中纵向依属社会资本逐步失却统摄地位,横向连带和多向辐射社会资本发展迅速。 (3)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具有地位变化的历史性、获得手段的交互性、作用功效的非对称性、关系纽节的排斥性等特点。 (4)根据对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各阶段各项事务的分析,企业诞生、生存、成熟、蜕变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各不相同。 (4)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主要通过对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纵向依属、与科教、商贸部门的横向连带、与运动队的联系和运动竞赛的辐射获取社会资本。 (5)90年代以来创建的企业占目前企业总数的78.92%;71.08%的企业有出口业务,企业平均生产产品68.82种,设立部门6.62个。 (6)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中东部占88.56%,中部占8.23%,西部占3.21%;公有制经济占21.68%,私有经济占49.40%,混合经济占28.92%;生产球类器材设备、专项运动器械及设施、服装帽类、场馆及娱乐设施、运动鞋袜、健身器材及附件的企业数量排名前6位。 (7)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因子的三个指标依次为多向辐射关系(.717),纵向依属关系(.672),横向连带关系(.670);企业成长结构的四个因子负载值依次为经营结构(.738),组织结构(.715),空间结构(.692),技术结构(.404)。 (8)东部多向辐射社会资本处于第一位,而中部地区纵向依属和横向连带社会资本水平最高;公有、私有、混合企业分别拥有最高的纵向依属、横向连带、多向辐射社会资本。

张国营,张旭章,游教和,开国,祝平[7](1991)在《信息之窗》文中指出元月29日,在驻日本中国大使馆官邸举办了李艳萍时装表演,大使馆以大使夫人名义邀请了三笠宫妃、前首相竹下登夫人和女儿、前外相圆田直夫人、前大臣森山真弓等三十多名日本知名女性观看了表演.这次上场的服装五十套,以把现代服装和中国传统服装有机结合为特点,飘逸大方.有的参考佛教袈裟的特点,庄严、神秘,令人遐想.对中国时装了解不多的贵夫人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表演,并对新颖的时装设计和中国模特小姐的精采表演给予了较高的评

张旭章[8](1990)在《安徽省针织科技情报站召开1989年年会》文中研究说明安徽省针织科技情报站于1989年12月召开了年会。与会代表就如何重视信息,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进行了交流。六安针织厂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讲究信誊,赢得外商好评。截止1989年9月份全面完成了全年各项经济指标,提前跨入1990年。六安振兴袜厂在袜子大滑坡的情况下,厂部重视市场销售信

孙莉[9](1989)在《大力开发苎麻新产品,占领两个市场 全国八九年年苎麻会观感》文中认为 全国苎麻纺织科技情报站,全国苎麻产品调研中心一九八九年年会于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会上进行了八九年全国苎麻新产品评比。经过全体代表认真,公正的投票评选以及专家复评,从593个产品中评出一等奖6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18个,新产品开发奖161个。获奖产品最多安徽省,为42个;其次为江苏37个;湖南27个,广东18个,广西15个,四川13个,湖北12个,河南11个,上海11个,江西5个,天津3个,

陈薇,许培扬[10](1989)在《《医学情报工作》1989年年度分类索引》文中指出

二、安徽省针织科技情报站召开1989年年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省针织科技情报站召开1989年年会(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述评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纂修背景及其概况
    第一节 纂修背景
        一、社会环境
        二、经济因素
        三、文化因素
    第二节 纂修概况
第二章 纂修的组织与经费保障
    第一节 修谱机构的组织及职能
        一、谱局的设立
        二、职责与分工
    第二节 修谱人员
        一、修谱人员的构成
        二、修谱者的素质要求
    第三节 家谱的纂修程序
        一、立案文卷
        二、资料搜集
        三、家谱纂修
        四、家谱印刷
        五、领谱散谱
    第四节 经费保障
        一、资金筹措
        二、经费支出
第三章 纂修体例研究
    第一节 体例概说
        一、民国以前家谱体例的发展演变
        二、民国时期家谱体例概况
    第二节 体例上的变化
        一、凡例
        二、诰命
        三、序跋
        四、图、表的应用
第四章 纂修内容研究
    第一节 家谱中所见宗族事务及其管理
        一、祭祀
        二、祠堂
        三、墓地
        四、家规家法
    第二节 家谱中所见民国教育
        一、传统家族教育转型的动因分析
        二、家族教育转型的实践
    第三节 家谱中所见的女性
        一、民国以前的女性上谱
        二、民国时期女性上谱的背景、规定及实践
    第四节 家谱中所见经济史料
        一、记录区域产业的发展
        二、揭示民族企业的兴衰
        三、重视经济单据的留存
    第五节 家谱中所见其他史料
        一、民族主义史料
        二、社会习俗变迁史料
        三、佛教、医学和体育史料
第五章 纂修理论研究
    第一节 修谱功能之重新审视
        一、家谱功能的演变
        二、家谱功能的沿袭
        三、家谱功能的拓展
    第二节 对民国以前家谱的批判
        一、对欧苏二法的扬弃
        二、对旧谱的批判
    第三节 近代史观的引入
        一、进化史观
        二、全球史观
        三、新文明文化史观
    第四节 修谱原则
        一、信实
        二、平等
        三、实用
第六章 纂修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特点
        一、时代性
        二、地域性
        三、开放性
    第二节 局限性
        一、局限性的体现
        二、局限性的原因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目录

(2)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
        1.2.2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
    1.3 研究范围
        1.3.1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
        1.3.2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
        1.3.3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
    1.4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
        1.4.1 相关着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1.4.2 期刊文章研究
        1.4.3 其他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
    1.7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1.8 研究价值
    1.9 研究成果
    1.10 研究创新之处
        1.10.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10.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10.3 研究成果的创新
    1.11 文章结构
    1.1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2.1 学院派
        2.1.1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
        2.1.2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
        2.1.3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
    2.2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
        2.2.1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2.2.2 包豪斯
    2.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2.4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
    2.5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3.1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3.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3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
    3.4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
    3.5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3.6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3.7 东北大学建筑系
    3.8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9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
    3.10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
    3.11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
    3.12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3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14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
        3.14.1 清华大学建筑系
        3.14.2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
        3.14.3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3.14.4 天津大学建筑系
        3.14.5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3.14.6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7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3.1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
    4.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
        4.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1.2 教学体系
        4.1.2.1 教学思想
        4.1.2.2 教学计划
        4.1.2.3 师资情况
        4.1.2.4 学生情况
        4.1.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1.3.1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4.1.3.2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
    4.2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
        4.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2.2 教学体系
        4.2.2.1 教学思想
        4.2.2.2 教学计划
        4.2.2.3 教材建设
        4.2.2.4 教学方法
        4.2.2.5 教学条件
        4.2.2.6 师资情况
        4.2.2.7 学生情况
        4.2.3 学术科学研究
        4.2.3.1 科研论文与着作
        4.2.3.2 教授演讲
        4.2.3.3 对外交流
        4.2.4 建筑工程实践
        4.2.4.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
        4.2.4.2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4.2.4.3 其他建筑实践
    4.3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
        4.3.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3.2 教学体系
        4.3.2.1 教学思想
        4.3.2.2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4.3.2.3 教学方法
        4.3.2.4 师资情况
        4.3.2.5 学生情况
        4.3.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3.3.1 举办展览
        4.3.3.2 中英文论文竞赛
        4.3.4 建筑工程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
    5.1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
        5.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1.2 教学体系
        5.1.2.1 教学思想
        5.1.2.2 教学计划
        5.1.2.3 教材建设
        5.1.2.4 教学方法
        5.1.2.5 教学设施建设
        5.1.2.6 师资情况
        5.1.2.7 学生情况
        5.1.3 学术科学研究
        5.1.3.1 论文着作
        5.1.3.2 举办、参与展览
        5.1.3.3 访问交流
        5.1.4 建筑工程实践
        5.1.4.1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5.1.4.2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
    5.2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
        5.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2.2 教学体系
        5.2.2.1 教学思想
        5.2.2.2 教学计划
        5.2.2.3 教材建设
        5.2.2.4 教学方法
        5.2.2.5 师资情况
        5.2.2.6 学生情况
        5.2.3 学术科学研究
        5.2.3.1 科研机构
        5.2.3.2 展览会
        5.2.3.3 调查测绘
        5.2.3.4 民居调查与研究
        5.2.3.5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
        5.2.3.6 科学报告会
        5.2.3.7 学术论文与着作
        5.2.3.8 设计竞赛
        5.2.3.9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
        5.2.4 建筑工程实践
        5.2.4.1 生产实践的机构
        5.2.4.2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
        5.2.4.3 典型工程实践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
        (1)师资的开放性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
    附录.4 调研访谈录
        附 4.1 金振声访谈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
        附 4.2.1 第一次访谈
        附 4.2.2 第二次访谈
        附 4.3 何镜堂访谈
        附 4.4 蔡德道访谈
        附 4.5 邓其生访谈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安全性评价及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桥梁基础病害分析及加固研究概况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基础常见病害调查及分析
    2.1 概述
    2.2 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2.3 岩石上的浅基础
    2.4 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浅基础桥梁的安全性评价
    3.1 传统安全权性评价方法
        3.1.1 基于外观检查的桥梁评价方法
        3.1.2 基于分析计算的桥梁评价方法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浅基础桥梁病害因素分析
        3.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3.2.2 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和步骤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病害因素分析
        3.3.1 理论假设
        3.3.2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4 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基础加固的方法
        3.4.1 浅基础桥梁基础加固基本原则
        3.4.2 浅基础桥梁基础加固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树根桩的设计
    4.1 树根桩的简介
    4.2 单根树根桩的设计
    4.3 受压网状树根桩的设计
        4.3.1 承受土压力的网状树根桩设计
        4.3.2 桥梁锥坡加固网状树根桩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浅基础桥梁基础加固分析研究
    5.1 工程地质条件
    5.2 树根桩加固浅基础桥梁基础机理
        5.2.1 桩与土摩擦作用
        5.2.2 树根桩桩间土作用
        5.2.3 树根桩桩体作用
    5.3 某浅基础桥梁基础加固设计
        5.3.1 某浅基础桥梁基础树根桩加固原则
        5.3.2 加固方案的选择
        5.3.3 加固总体设计
        5.3.4 仿真模拟
    5.4 树根桩加固施工
        5.4.1 机械设备的选择
        5.4.2 钻孔
        5.4.3 下放钢筋笼和注浆管
        5.4.4 碎石的填灌
        5.4.5 注浆
        5.4.6 承台的浇筑
        5.4.7 树根桩施工常见问题处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1980年代的中国设计与现代化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2.1 八十年代的"想象"对于研究中国设计的意义
        1.2.2 从日常生活研究中国设计的意义
    1.3 基本概念
        1.3.1 "现代化想象"——历史文脉语境下的现代化认知
        1.3.2 "生存心态"理论——解释实践行为的方法
        1.3.3 认知倾向
    1.4 研究现状
        1.4.1 关于中国"现代化想象"的研究现状
        1.4.2 关于"八十年代中国"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2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八十年代
    2.1 现代化理论在中国
        2.1.1 学界的解释
        2.1.2 中国社会的解释
    2.2 "实现四个现代化"与中国社会
        2.2.1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2.2.2 中国的现代化类型
    2.3 现代化实践联接的两个要素
        2.3.1 "生存心态"理论的内涵
        2.3.2 现代化实践中的要素
3 现代化想象与中国设计的关联
    3.1 现代化想象的历史脉络
        3.1.1 现代化想象的历史来源
        3.1.2 建国初期的现代化想象
    3.2 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空间
        3.2.1 生活的渴望
        3.2.2 以高效率争夺时间
        3.2.3 创新的激情
    3.3 现代化想象的内化与外化
        3.3.1 内化为现代设计认知
        3.3.2 外化为现代设计实践
4 现代化想象与中国现代设计认知的早期倾向
    4.1 知觉倾向
        4.1.1 图像中的现代化
        4.1.2 "物"的重要性
        4.1.3 信息来源
    4.2 认知倾向
        4.2.1 自动化与机械化
        4.2.2 多功能与新奇物品
    4.3 评价倾向
        4.3.1 评价的思维倾向
        4.3.2 评价的词语倾向
        4.3.3 自我满意度评价
    4.4 实践倾向
        4.4.1 功能设计倾向
        4.4.2 形式设计倾向
        4.4.3 设计力量的构成
5 八十年代:中国设计认知的解构与重构
    5.1 核心认知的结构化模型
    5.2 新来者的进入
    5.3 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6 结论
    6.1 现代化想象作为解释中国设计的途径
    6.2 中国模式——寻找中国现代设计生成的地域性依据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6)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研究选题与总体思路
    1.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2 新中国不同时期企业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2.1 新中国政府经济行为的演进历程
    2.2 新中国不同时期企业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2.3 小结
3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特点
    3.1 社会资本的一般特点
    3.2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特点
    3.3 小结
4 社会资本对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作用
    4.1 企业诞生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
    4.2 企业生存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
    4.3 企业成熟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
    4.4 企业蜕变阶段社会资本的作用
    4.5 小结
5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场域
    5.1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场域特征
    5.2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场域
    5.3 小结
6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总体状况
    6.1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结构状况
    6.2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数量状况
    6.3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地域、所有制、产品类别分布
    6.4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两个关键问题
7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个案分析
    7.1 上海红双喜冠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7.2 上海制笔实业总公司文化体育用品公司
8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企业成长的测量与评价
    8.1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与评价
    8.2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测量与评价
    8.3 不同区域和所有制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
9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9.1 结论
    9.2 后续研究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件
13 本人简历和学术成果简目

四、安徽省针织科技情报站召开1989年年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D]. 于海燕. 扬州大学, 2016(12)
  • [2]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3]辽宁地区浅基础桥梁安全性评价及加固研究[D]. 钟玉平.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6)
  •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5]1980年代的中国设计与现代化想象[D]. 孙海燕. 中央美术学院, 2009(10)
  • [6]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D]. 易剑东. 北京体育大学, 2002(01)
  • [7]信息之窗[J]. 张国营,张旭章,游教和,开国,祝平. 纺织导报, 1991(05)
  • [8]安徽省针织科技情报站召开1989年年会[J]. 张旭章. 纺织导报, 1990(03)
  • [9]大力开发苎麻新产品,占领两个市场 全国八九年年苎麻会观感[J]. 孙莉. 浙江纺织, 1989(04)
  • [10]《医学情报工作》1989年年度分类索引[J]. 陈薇,许培扬. 医学情报工作, 1989(06)

标签:;  ;  ;  ;  

安徽省针织科技信息站召开1989年年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