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论文文献综述)
冯迪凡,高雅[1](2021)在《亲历者霍建国:中国入世并非“搭便车、捡便宜”》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经历了15年的漫长谈判。1992年10月中方进入实质性谈判,即双边市场准入谈判和围绕起草中国入世法律文件的多边谈判,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则是在1993年下半年开始参与,彼时他在国家经贸委工作,并在1997年任国家经贸委外经贸司副?
陈拯[2](2021)在《霸权国修正国际制度的策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际体系霸权国的美国经常性地成为多边国际合作机制的修正者。基于对谈判改制与退出制度这两个基本选项的权衡,美国对各种国际制度采取了不同的修正策略。当美方具备有吸引力的退出选项,能对其他方面构成压力,同时改制的各种阻力较小,谈判成本较低时,美国的主导策略是在既有制度框架内谈判改制,以退出选项为支撑促使其他方面作出妥协。当退出选项本身吸引力较大,同时由于各方偏好差距及国际制度程序等原因而谈判成本较高,改制短期无法实现时,美国则倾向于直接退出策略,废弃或是绕开既有制度而自行其是(包括在条件许可时建立新制度)。当退出选项本身的吸引力有限,而各方存在一定的谈判妥协空间时,美国可能采取某种形式的混合策略,将或威胁退群或实际退群作为提升信号可信度的手段,或将实际退群作为谈判过程中的内部选项,从而施加改制压力,克服谈判成本,推动制度变革。最后,当退出不构成现实选择,作为威胁的可信度较低,而改制谈判的成本也较高时,美国政府更倾向于采取回避约定义务、瘫痪既有组织职能的策略,以此减少自身成本并进一步施加压力。总之,在不同的环境下,霸权国修正国际制度的策略选择不同。多种情境下都可能出现霸权国退群的现象,退群在不同的战略背景下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洪涛[3](2021)在《党领导下的中国百年贸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研究了近百年来中国的贸易发展。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百年中国贸易最大的变化;中国贸易发展道路的选择与探索;党领导下的百年贸易发展经验与教训;百年贸易发展道路的未来方向;百年贸易发展的几个问题。
杨希成,张望平[4](2021)在《“一带一路”视野下国际投资争端机制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往来越来越频繁,在频繁的投资往来中,首先要考虑到的便是沿线国家的投资风险问题,因此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有其必要性和现实重要性。对于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可以依据现有的双多边或者区域协定的基础上,构建司法、调解、仲裁等多元化的争端解决机制,同时充分认识到现有的争端机制的诸多弊端,加强多方合作,协商,争取构建新的争端解决机构,构建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相吻合的公约体系。确保"一带一路"倡议得以顺利实施,惠及沿线各国。
李贞霏[5](2021)在《对等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互逆共生》文中研究指明最惠国待遇原则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石,WTO缔约方依据该原则而非歧视、无条件、自动地享有另一方给予第三方的优惠待遇,无须提供同等利益交换。美国近年来则积极推行对等原则,并以达成区域及双边协定、采取单边措施作为践行对等原则的突破口,要求各国享有优惠待遇必须付出同等对价,向WTO提出了巨大挑战。但是,对等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之间的冲突是被过度放大的:对等原则不仅指美国片面强调的特定对等、完全对等、绝对对等,还包括与最惠国原则紧密共通的扩散对等。通过比较研究两项原则的真实含义、发展轨迹及实效优弊,中国可以全面认识二者互逆共生的实践关系,审慎接纳、有序践行特定对等,进而与各国一同坚守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巩固并扩大多边贸易体制来之不易的历史成果。
徐泉,郝荻[6](2021)在《WTO体制中非互惠的谈判促进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正面临严峻的规则生成危机。WTO体制中的非互惠在促进WTO成员谈判和规则更新问题上可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其一,弥合WTO成员矛盾分歧,提升多边贸易规则的包容性。其二,允许部分成员先行达成协议,容纳规则适用的差异化配置。其三,为谈判提供成员内生动力,补充对等谈判模式;增强多边主义所需凝聚力,避免基于利己主义的过度竞争。其四,提升WTO机制化治理水平,保障成员共同治理。WTO成员应搁置发展中国家身份争议,推动非互惠制度完善,为未来WTO改革和规则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孙嘉祥[7](2021)在《《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框架分析(1992-2019)》文中认为
蒋明[8](2021)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迷与实》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彭昕[9](2021)在《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制度的发展有深化合作和扩大规模两个方向。相对于深化合作直接实现内部提质、进一步促进制度的发展,制度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制度成员的增多,如若不基于强有力的约束协调,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制度功能的发挥、威胁制度的未来发展。诸如欧盟等强制度,因扩员而引起的内部协调困难、一体化进程延缓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约束力较弱的国际制度扩员就更易引起功能涣散、治理低效等问题。因此,弱约束性制度理应倾向于深化合作,谨慎扩员。然而,针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实践的经验观察发现,即便在组织面临迫切提质需求的情况下,弱约束性制度仍然实现了扩员。这一选择逻辑上的反常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弱约束性制度为何选择扩员?弱约束性制度如何应对扩员后的功能低效?针对这一问题,就学理基础而言,制度变迁研究构成了研究的宏观理论背景;就经验积累而言,上海合作组织的相关数据与文献为本文提供案例检验基础。但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当前以功能主义和理性选择为导向,大量聚焦强制度扩员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对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问题提供有效解释。针对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制度扩员的经验研究,缺乏更进一步的学理提炼与整合,存在理论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分析折中主义方法,在制度具备包容性特征且处于协调性制度互动背景的前提下,围绕国际制度功能的多重性内涵,提出了影响弱约束性制度扩员实现的权力制衡、规范扩散以及功能补偿三项基本假设。将其分别带入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从搁置(2001年至2007年)到进行法律准备(2008年至2014年)再到最终落实(2015年至2017年)的三个具体阶段予以验证。就上海合作组织案例而言,针对其弱约束性特征的判定既有其结构性的客观原因,也依据其一系列主观的规则设定。作为一项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主导的区域间合作制度,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基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同一空间内众多的相似性制度供给,也在大国利益和小国需求的彼此兼容中维持了基本协调的互动关系。以此为前提,通过历时性比较上合组织扩员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发现:第一,在俄罗斯视角下,由于对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威胁感知不断提升,受到中国实力提升对中亚经济影响力增强的压力,其权力制衡需求呈现了持续增强,因此俄始终致力于积极推动扩员,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作为软制衡工具的作用;第二,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背景下,上合组织的制度成熟、成员国的实力增长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提升“上海精神”这一核心规范出现了日益增强的扩散需求,推升了各成员国寄希望于通过扩员提升制度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倾向;第三,2015年“一带一盟”对接的实现、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确立,通过制度间功能协调上合组织突破原有功能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扩员引起的功能弱化问题,解决了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引起低效问题的后顾之忧。基于系统的理论假设和经验论证,最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制度成员国权力制衡和规范扩散需求的提升增强了制度扩员的可能,但不足以促成扩员的最终实现;功能补偿的出现,是在前两项需求不断增长、扩员可能不断累积的情况下促使上合扩员决策得以最终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当前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分析总结出可资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约束性国际制度借鉴的发展经验和政策建议:在逆全球化时代、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大背景下,不论是既有弱约束性制度的未来发展,还是后发力量类似的制度供给,都应在关注内部功能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间关系的维护,避免碎片化引起的制度消耗,追求在协调型互动中形成制度间功能的补偿甚至借用。2021年适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本文对于上合扩员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已完成的扩员实践,还在明晰扩员依据的基础上对上合新阶段从制度协调中获取的新兴发展动力做出了积极评估与展望。
唐雯婧[10](2021)在《英汉同传中的信息缺失现象研究 ——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项复杂的认知和语言活动,同声传译被诸多学者公认为是难度最大的口译形式。信息是完成口译的基石,而保证信息的全面性是译员的重要任务,也是判断译员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信息包含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同声传译本身特点,信息缺失在同传中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波赫哈克(Pochhacker)的口译场合互动模式和施坦茨尔(Stanzl)的交际信息流程模式分别作为造成信息缺失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参考,通过四名职业译员和六名学生译员的英汉同传作品作为案例分析数据,对比二组信息缺失的数量差异,分析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出现不同种类信息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应对策略来帮助减少译员的信息缺失,对文中提到的两种口译模式进行补充,希望能够对口译同传实践有所启发。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译员出现“错译”“缺译”和“漏译”的信息缺失数量均高于职业译员,而职业译员“策略性漏译(即省译)”个数高于学生译员;学生译员认为导致自己信息缺失的诸多因素中,主观因素占比高;而职业译员则认为主客观因素占比无明显不同。针对译者表现和从两种口译模型中归纳的可能导致信息缺失的主客观原因,本文在结尾提出了一些改善信息缺失状况、提高口译质量的建议。
二、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论文提纲范文)
(1)亲历者霍建国:中国入世并非“搭便车、捡便宜”(论文提纲范文)
后期谈判难度大 |
入世坚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 |
加入CPTPP更有挑战性 |
(2)霸权国修正国际制度的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退群外交”与霸权国的修正策略 |
(一)从特朗普“退群外交”研究到霸权国制度修正研究 |
(二)从修正主义研究到霸权国修正策略研究 |
(三)与国际制度变革和再谈判研究的对接 |
二、霸权国修正国际制度的策略选择 |
(一)基本模型 |
(二)退出与谈判两个选项间的联动 |
(三)信息不对称、谈判耐心与混合策略 |
(四)霸权国修正国际制度的策略选择 |
三、美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系的演进 |
四、特朗普在贸易领域的退群与谈判选择 |
五、特朗普政府在安全领域的退群与谈判选择 |
六、小布什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单边退群 |
七、结论 |
(3)党领导下的中国百年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百年中国贸易最大的变化 |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贸易的背景 |
(二)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贸易(1921—1927年) |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贸易(1927—1937年) |
(四)国共合作抗战时期的贸易(1937—1945年) |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贸易(1945—1949年) |
(六)新中国成立以来贸易发展机构 |
(七)党的领导下的贸易结算的发展 |
2.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贸易结算 |
3. 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下的贸易结算 |
4. 国际结算体系 |
三、中国贸易发展道路的选择与探索 |
四、党领导下的百年贸易发展经验与教训 |
(一)百年贸易发展的八大经验 |
(二)百年贸易发展的五大教训 |
五、百年贸易发展道路的未来方向 |
六、百年贸易发展的几个问题 |
(一)总结百年贸易发展的重大问题 |
(二)需要重点研究的贸易重要问题 |
(4)“一带一路”视野下国际投资争端机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现有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弊端 |
(一)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缺乏统一性 |
(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受案范围的局限性 |
(三)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程序设置上缺乏上诉机制 |
(四)适用我国诉讼程序解决争端存在困难 |
三、完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现实举措 |
(一)构建具有统一性的争端解决机构 |
1.机构设置宗旨须符合“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 |
2.受案范围涵盖“一带一路”项下的所有投资种类 |
(二)进一步加强协商、谈判机制 |
(三)构建“一带一路”公约体系 |
(四)设立国际投资争端的上诉机制,强化争端解决中心作用 |
(五)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际商事法庭在争端解决中的作用 |
四、结语 |
(5)对等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互逆共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对等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同根同源 |
2.1 两项原则内涵与分类对应相关 |
2.2 两项原则存在共同的经济动因与法律渊源 |
2.3 特定对等在早期双边贸易协定中的失败尝试 |
3 对等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波折共进 |
3.1 双边特定对等失利为多边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开路 |
3.2 对等原则在GATT多边机制中的条款体现 |
3.3 两项原则在GATT关税减让谈判中的配合实践 |
4 对等原则对最惠国待遇原则猛烈冲击 |
4.1 最惠国待遇下搭便车问题与特定对等回归 |
4.2 特定对等突破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国内法实践 |
4.3 特定对等突破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国际法实践 |
5 结论 |
(6)WTO体制中非互惠的谈判促进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WTO规则生成危机及其成因分析 |
(一)WTO成员利益分歧难以弥合 |
(二)WTO决策模式阻碍达成共识 |
(三)WTO对等谈判导致过度竞争 |
(四)WTO规则制定的领导力缺失 |
二、WTO体制中非互惠的成员利益协调功能 |
(一)非互惠有助于弥合WTO成员分歧 |
(二)非互惠有利于提升多边贸易规则的包容性 |
三、WTO体制中非互惠的决策模式变通功能 |
(一)开放式诸边协定的作用 |
(二)非对等权利义务的作用 |
四、WTO体制中非互惠的对等谈判补充功能 |
(一)提供额外的贸易自由化动力 |
(二)增强维持多边主义所需的凝聚力 |
五、WTO体制中非互惠的领导力赤字改善功能 |
(一)保障WTO成员共同治理 |
(二)提升WTO机制化治理水平 |
六、结语 |
(9)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
二、既有研究回顾与评析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弱约束性制度为何扩员 |
第二节 国际制度趋弱的现实背景 |
第三节 既有学理逻辑的解释与不足 |
第二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可能 |
第一节 概念界定:弱约束性制度 |
第二节 两个假定:包容性制度、协调型互动 |
第三节 三个假设:权力制衡、规范扩散、功能补偿 |
第三章 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问题概述 |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弱约束性界定 |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包容性特征和制度互动背景 |
第四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权力制衡需求 |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相关权力要素:俄罗斯、美欧、中国 |
第二节 权力制衡需求:俄罗斯视角下的制衡需求与制衡可能 |
第三节 权力制衡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
本章小结 权力制衡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
第五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规范扩散需求 |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价值规范要素:“上海精神” |
第二节 规范扩散需求:“上海精神”的扩散需求与扩散路径 |
第三节 规范扩散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
本章小结 规范扩散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
第六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功能补偿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出现 |
第二节 在对接协调中获取功能补偿的可行性论证 |
第三节 功能补偿对扩员决策的决定性影响 |
本章小结 功能补偿是弱约束性制度扩员的必要条件 |
总结 |
一、总结与结论 |
二、基于结论的政策建议 |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10)英汉同传中的信息缺失现象研究 ——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Questions |
1.2.1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2.2 Research Questions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2.Literature Review |
2.1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Information Loss |
2.2.1 Definition |
2.2.2 Studies on Information Loss Abroad |
2.2.3 Studies on Information Loss at Home |
3.Analytical Framework |
3.1 Typology of Information Loss |
3.1.1 Class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Loss |
3.1.2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Loss |
3.2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
3.2.1 Factors attributed to Information Loss |
3.2.2 Pochhacker's interactant model-Subjective Perspective |
3.2.3 Stanzl's communicative information flow model-Objective Perspective |
3.3 Methodology |
3.3.1 Research Design |
3.3.2 Research Subjects |
3.3.3 Materials |
4. Case Analysis |
4.1 Data Adopted in the Study |
4.2 Information Loss in the Study |
4.2.1 Incompletion |
4.2.2 Omission |
4.2.3 Error |
4.3 Reasons behind different types of information loss |
4.3.1 Subjective Reasons behind Information Loss |
4.3.2 Objective Reasons behind Information Loss |
5.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Types of information loss in Professional Group |
5.2 Types of information loss in Trainee Group |
5.3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Loss Types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trainee interpreters |
5.3.1 Difference in Omission |
5.3.2 Difference in Incompletion |
5.3.3 Difference in Error |
5.4 Differences in Reasons for Information Loss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traineeinterpreters |
6.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Implications |
6.2.1 Coping 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Loss-practical perspective |
6.2.2 Complements for Theories-theoretical perspective |
6.3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1 Source Text in Study |
Appendix 2 Transcripts of Professional and Trainee interpreters |
四、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论文参考文献)
- [1]亲历者霍建国:中国入世并非“搭便车、捡便宜”[N]. 冯迪凡,高雅. 第一财经日报, 2021
- [2]霸权国修正国际制度的策略选择[J]. 陈拯. 国际政治科学, 2021(03)
- [3]党领导下的中国百年贸易发展研究[J]. 洪涛. 供应链管理, 2021(08)
- [4]“一带一路”视野下国际投资争端机制构建[J]. 杨希成,张望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07)
- [5]对等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互逆共生[J]. 李贞霏. 科学决策, 2021(07)
- [6]WTO体制中非互惠的谈判促进功能研究[J]. 徐泉,郝荻.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7]《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框架分析(1992-2019)[D]. 孙嘉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迷与实》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蒋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9]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D]. 彭昕. 外交学院, 2021(10)
- [10]英汉同传中的信息缺失现象研究 ——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对比分析[D]. 唐雯婧.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