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对灵芝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氧化碳对灵芝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二氧化碳对灵芝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陆文梁,常永祯[1](1975)在《灵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Karst.]子实体人工培养中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灵芝(G.lucidum)的成熟子实体作了形态解剖学观察,其中对皮壳及担孢子的发育形态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了子实体人工培养中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后认为: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至0.1%时,有促进菌柄生长和抑制菌伞生长的作用。这是造成灵芝子实体畸形的主要原因。不发育菌伞的畸形子实体只要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就能重新发育菌伞。建议在人工培养的初期适当提高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以促进菌柄生长,后期通风换气有利于菌伞发育。这样就能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对担孢子的研究表明,它能在10—20%的灵芝子实体水抽提液中萌发,频率为8—15%。为更新菌种找到了新的方法。

李月月[2](2019)在《灵芝采后病原真菌、三萜生物合成及抗氧化活性调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灵芝(Ganoderma lucidum)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富含三萜、多糖、氨基酸、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保肝护肝等生物活性。随着人们对灵芝保健功能的认识,灵芝的消费群体已从中国、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扩展至欧美西方国家,但野生灵芝资源非常稀少,人工栽培是获得灵芝产品的主要方式。在灵芝子实体生长过程中需要高湿度环境,如果管理不善,会导致病原真菌的感染;而且灵芝采后如不能及时干燥亦会发生霉变,为实现灵芝病原真菌的防治,本研究首先对病变灵芝的主要病原真菌进行研究,分离获得的四株病原真菌菌株,经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OTA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OTB和OTD为青霉菌Penicillium infrabuccalum,OTC为木霉菌Trichoderma sp.。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4株病原菌在PDA培养基生长良好,适宜温度为25-30℃;菌株OTA和OTB的最适碳源分别为木糖和葡萄糖,菌株OTC和OTD的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蔗糖;菌株OTA和OTB的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和尿素,菌株OTC和菌株OTD的最适氮源为NaNO3和蛋白胨;菌株OTB、OTC和OTD酸性条件生长较好,而pH对OTA的生长影响较小。同时试验了植物精油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对病原菌的抑止效果,结果表明异硫氰酸烯丙酯对菌株OTA、OTB、OTC和OTD菌丝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20μL/L剂量时,对四株菌株的抑制率均超过97%。灵芝三萜是灵芝中的最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灵芝的质量,为了提高灵芝子实体中灵芝三萜的含量,本研究在25℃室温条件下,分别采用21、40、60、80、100%浓度的氧以1.5mL/min的流速处理灵芝6天,分析高氧处理对采后灵芝子实体中灵芝三萜生物合成、抗氧化及其DNA损伤保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0%氧气浓度可有效减缓失重速度;高氧调控利于灵芝总三萜,黄酮、总酚含量的积累,分别比自然对照组提高了50%-80%;5种三萜单体含量受高氧的影响显着,含量最高的三萜单体为灵芝酸A,约为最低含量灵芝酸C1的10倍;同时高氧使三萜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上调:HMGR(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表达量差异性最为显着(P<0.01),HMGS(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表达量最高,OSC(环氧鲨烯环化酶)最低。高氧处理亦明显促进灵芝子实体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ABTS、超氧阴离子及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均比对照组有显着提高。不同浓度氧处理的灵芝子实体对DNA损伤的保护率在30%-65%,60%氧处理3天的样品具有最高的活性,相较于对照组约上升了1.2倍。因此,高氧处理采后灵芝的最佳条件为60%的氧处理3天。另外,为了增加灵芝三萜化合物的水溶性并在消化液中实现缓释,本研究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灵芝三萜微胶囊,制备微胶囊的工艺为:芯材与壁材的比例为1:2(m/m),壁材为阿拉伯胶和β-环糊精,比例为1:1(m/m),进风温度180℃,流量30ml/min,包埋率可达88.9%。微胶囊化的灵芝三萜释放情况为:模拟肠液>模拟胃液>口腔模拟液,肠液中在70min达到最大值87.5%。

刘源[3](2019)在《植物工厂补光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缩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设施农业越来越受到农业工作者的青睐,植物工厂作为高度发展的设施农业,发展尤为迅速。光照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植物工厂采用纯人工光源,通过控制光照环境来实现植物的高效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为了满足农业光照的需求,本文在对现有补光技术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科学且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植物补光系统。本文对植物补光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设计,通过研究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以光配方作为补光控制策略的核心,根据光配方的三要素以及拓展因素设计了静态和动态两种光照模式作为系统的工作模式,并采用My SQL进行植物光配方库的构建,将花卉和药材两类植物作为光配方的设计对象,实现了科学的补光控制策略,为了提高系统的实用性以及系统的可操作性,配方库参数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此外,还对LED光源模组进行设计与制作,根据光配方的设计需求,采用红、蓝、绿三色LED作为光源模组的光源,通过Trace-Pro光学仿真软件对光源模组进行建模与测试,并对LED光源模组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根据位置调整阵列间距的模型均匀度要优于等间距分布的阵列模型,通过优化后的模型完成光源模组的制作。设计的补光控制系统由补光节点、主控制器和Android终端组成,补光节点可以实现对各种波长LED光照强度的检测,采用反馈调节的方式实现对光照强度的准确控制,同时通过补光控制策略实现了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协调性。根据系统的需求设计相应的通信协议,满足各个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最后通过MVC架构实现了Android终端控制界面的设计。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静态模式下可以根据光配方要求实现准确的光环境控制,在动态模式下,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数据的变化调整光照,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各个节点间可以实现稳定的数据通信,且可以通过Android终端实现对光环境的监控,以及对光配方数据的修改,操作简单灵活,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可以满足农业精准高效补光的需求。

张艳丽[4](2013)在《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类型生态保健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居民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杭州市为例,从环境质量方面研究了四种典型城市森林类型(郊野森林、城区森林、湿地森林和居住区附属林)的生态保健功能。环境质量指标主要选取了气候舒适度、空气成分、空气负离子水平、环境噪声和紫外线辐射强度,于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实时同步监测,并以商业区作对照监测,在分析各指标数据的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综合指数(UFHCI),研究结果如下:1.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在年度内具有明显的日、月、季节变化特征。(1)日变化主要呈现出单峰曲线、双峰曲线、多波动曲线和平缓线形等形式。夏季空气质量整天在较清晰和清新之间,春、秋、冬三个季节全天空气清新程度一般。(2)8月至翌年1月,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逐渐下降,至2月又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3)以季节而论,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夏季最高,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低。2.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具有明显的日、月、季节变化特征。(1)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因季节变化的差异不大。郊野森林氧气浓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其他类型的森林氧气浓度波动很小,变化趋势基本呈直线状态;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6月至7月氧气浓度逐渐上升,8月份下降,之后又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3月至4月又开始下降;7月至次年1月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2月至4月逐渐下降。(3)以季节而论,冬季氧气和二氧化浓度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居中,夏季浓度最低。3.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环境中气候舒适度具有明显的日、月、季节变化特征。(1)日变化特征因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夏季舒适度指数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峰值集中在14:00,秋、冬、春三个季节季呈“U”形变化曲线,谷值集中在14:00-16:00。(2)6月份舒适度指数最低,1月份舒适度指数最高,监测期间有5个月舒适度处于较舒适标准内,初夏6月份和初秋9月份的气候最舒适,其次是8月份、10月份和4月份。(3)以季节而论,夏季人体感觉舒适的时间最长,其次为秋季和春季,冬季气温较低,人体感觉极不舒适。4.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环境噪声具有明显的日、月、季节变化特征。(1)日变化特征白天大于夜间,中午前后噪声较高。(2)9月至10月和1月至4月的噪声较大,6月至8月和11月至12月较小。3月份的噪声值最大,8月份的噪声值最低。(3)不同城市森林类型随季节而有所差异。5.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环境中紫外线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日、月、季节变化特征。(1)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从6:00到11:00紫外线辐射逐渐增强,11:00-13:00时为一天中最强的时段,13:00之后辐射逐渐减弱。(2)月变化规律呈单峰型分布,7月辐射强度最高,2月份最低。(3)以季节而论,夏季紫外线辐射最强,春季次之,秋季居中,冬季最低。6.不同城市森林类型保健功能与对照点代表的城市一般区域差异显着,不同类型之间的保健水平差异也显着。(1)夏秋季郊野森林空气质量明显好于湿地森林、城区森林和居住区附属林,冬季郊野森林和湿地森林的空气质量好于城区森林和居住区附属林,春季城区森林和湿地森林的空气质量好于郊野森林和居住区附属林。(2)郊野森林和湿地森林属于富氧环境的时间较长,是天然的大“氧吧”。二氧化碳浓度郊野森林最低,且春夏两季在健康范围;其次是城区森林、湿地森林和居住区附属林,均在正常水平。(3)气候舒适度指数秋季差异显着,夏、春、冬三个季节差异不显着。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的舒适程度随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居住区附属林秋冬季温度高于其他森林类型,因此感觉较舒适的时间较长。(4)郊野森林的噪声最低,其次是湿地森林、居住区附属林和城区森林。林地内的环境噪音等级介于国家规定的噪音等级0类水平和1类水平之间。(5)居住区附属林夏季和春季紫外辐射较弱,秋季和冬季紫外线辐射微弱,有利健康;湿地森林和城区森林秋、冬、春三个季节的紫外线辐射程度也很微弱或者弱,对健康有利。7.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类型保健功能综合指数具有明显的日、月、季节变化特征。(1)春、秋、冬3个季节,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综合指数昼夜变化趋势一致,呈单峰曲线分布,峰值集中在16:00-17:00。夏季,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综合指数日变化呈V型曲线分布,早晚时刻较高,中午前后达到最低值,不同的城市森林类型出现谷值的具体时间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在11:00-15:00之间。(2)在所有测定月份内,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类型综合保健指数8月份最高,之后逐渐下降,1月份最低,2月至4月逐渐增加。(3)在季节分布上,综合保健指数呈现出较为显着的季节性特点,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4)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的保健功能差距较大,与植被分布和植被盛衰有密切的关系。郊野森林的综合保健指数最高,其次是湿地森林、城区森林和居住区附属林。(5)春季,上午10:00以后合适人们去城市森林休闲娱乐;夏季,郊野森林保健功能对人体有利的时间较长,且清晨9:00以前和傍晚17:00以后是人们的最佳活动时间,森林的保健功能也将得到最大的发挥。秋季,郊野森林和湿地森林在下午15:00-17:00具有较好保健功能,是最佳活动时间,对健康更有利。冬季均不具有保健效益,相对而言,郊野森林在10:00-18:00还处于人体可接受的正常范围内。夏末和初秋的保健效益最好,对健康有利。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类型综合保健功能等级关系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一年四季郊野森林对健康更有利,其次是西湿地森林、城区森林和居住区附属林。8.空气负离子浓度受到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浓度变化是多重作用下的综合表现,不同的城市森林类型影响空气负离子含量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1)郊野森林空气负离子含量的提高主要受温度的控制,二氧化碳限制作用明显。(2)城区森林空气负离子的含量的提高主要受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控制,相对湿度限制作用明显。(3)居住区附属林空气负离子的含量的提高主要受温度和氧气的控制,二氧化碳限制作用明显。(4)湿地森林空气负离子的含量的提高主要受温度的限制,风速可以起到增进作用。(5)无林地空气负离子的含量的提高主要受温度的控制,相对湿度限制作用明显。由于森林植被的影响,本研究所关注的城市森林区域生态保健因子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与此同时,城市森林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显着好于城市一般区域。不同的城市森林类型,由于植物群落结构和类型不同,对生态保健效益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本研究支持了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的理论,可为增强其保健功能提供依据。

邓庄[5](1966)在《大型真菌人工栽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很多大型真菌是有食用或药用价值的,其中银耳、香菇、草菇、茯菩等还可出口。研究其人工栽培方法或改进民间原有的栽培技术是有重要意义的。发展大型益菌的生产是综合利用山区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大型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找出或提高它们的人工栽培方法。先后共研究了25种,其中18种长出了子实体,从而明确了影响蘑菇个体发育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生态因子,并根据不同种类的特性划分为不同生态类型,为人工栽培提供依据。

吴惧,徐锦堂[6](1993)在《二氧化碳对灵芝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测定了灵芝[Ganoderam lucidum(Leyss.ex Fr.)]呼吸曲线,证明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CO2)对灵芝的呼吸作用、原基分化、菌伞分化以及其子实体释放孢子均具有抑制作用。然而,不同CO2浓度下培养的灵芝,其子实体产量无显着差异。建议人工大规模培养灵芝,CO2浓度控制在0.04%~0.05%为宜。

于海龙[7](2009)在《可控环境下杏鲍菇子实体发育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杏鲍菇是我国着名的食药用真菌,市场前景好,目前国内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规模仅次于金针菇。杏鲍菇由于肉质厚实、口感好、货架期长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本试验在对工厂化生产杏鲍菇不同生长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三个环境因子对每一生长阶段的影响,在综合考虑生长周期、产量、形态以及品质等特征的基础上,筛选出最适合每一阶段生长的外界环境因子范围;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出主要农艺学性状中对单菇重量贡献最大的内在因素为菌盖直径和菌柄长度,最后选用合适的建模方法建立了杏鲍菇产量模型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杏鲍菇不同生长阶段(菌丝恢复阶段、原基形成阶段以及子实体生长阶段)都有显着影响,不同条件下各阶段生长速度有显着差异,三个环境因子中温度对杏鲍菇生长过程影响最大,不同温度下杏鲍菇生长周期有1-2天差别。2.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杏鲍菇形态以及平均生长速度有显着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对子实体形态的影响最大。二氧化碳浓度长期超过3000ppm对杏鲍菇原基分化形成破坏,并且抑制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二氧化碳浓度与菌盖直径/菌柄长度的比值具有很高的相关性。3.温度和湿度是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最常用的调节因子,本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和湿度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在分析总产量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单瓶产量、单菇重量以及可采收子实体数目差异,并将商品菇比例作为一个重要筛选指标。通过比较可以得出温度控制在16℃左右,湿度控制在91%左右有利于商品菇比例提高以及产量增加。4.采用通径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杏鲍菇主要农艺学性状(菌盖直径、菌柄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对单菇重量的影响,得出对杏鲍菇单菇重量贡献最大的两个性状:菌盖直径(X1)和菌柄长度(X3),其与单菇重量(Y)之间的关系为Y=-15.33+8.229X1+2.762X3。5.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杏鲍菇生长周期、形态、产量、品质等的外部环境因子与对单菇重量贡献最大的内部因素(菌盖直径和菌柄长度)相结合,构建基于温湿度的杏鲍菇产量模型以及基于温湿度的杏鲍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肖生美[8](2013)在《食用菌栽培过程碳素物质转化及CO2排放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素物质是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源,是构成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是食用菌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能源。食用菌是好气性真菌,会通过菌体的呼吸过程将吸收的O2转化成CO2和H2O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研究碳素转化、CO2排放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对食用菌的快速生长、获得高产子实体和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双孢蘑菇、秀珍菇为试验试材,分析比较不同栽培配方、铺料厚度对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碳素转化、CO2排放以及菌丝分泌胞外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淀粉酶的影响,以期为食用菌在实际生产中的高效转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双孢蘑菇和秀珍菇在栽培过程中,培养料重量不断降低,在营养生长阶段基质减少的少,而在子实体形成阶段,干物质量显着减少,且呼吸消耗量逐渐增大。双孢蘑菇在栽培过程中基物失重在20.10%~24.40%之间,仅有4.97%~7.05%转化为子实体生物量,其中10cm的铺料厚度基物失重最大,但转化为子实体的生物量也最大。秀珍菇在不同配方下基物失重也不同,在50.51%~52.73%之间,仅有6.35%~7.13%转化为子实体生物量。2、双孢蘑菇和秀珍菇在栽培过程中碳素也会随之减少,双孢蘑菇培养料中的碳素仅有5.29%~7.45%转移到子实体中去。秀珍菇培养料中的碳素仅有5.36%~6.34%转移到子实体中去,其余大部分的碳量是以呼吸形式消耗掉的。3、木质纤维素是食用菌子实体发育过程阶段主要的碳源。双孢蘑菇不同铺料层厚度会影响木质纤维素的转化率。其中铺料厚度为10cm的对木质纤维素的转化率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极显着。回归分析表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转化率与双孢蘑菇铺料层厚度呈明显的线性关系。秀珍菇对不同配方中的木质纤维素的转化也不同。4、双孢蘑菇和秀珍菇同一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变化无明显差异。双孢蘑菇单位面积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量与单位干重排放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从培养开始,二氧化碳排放通量逐渐升高,菌丝爬土期达到最高点,随后开始下降,从子实体开始形成时,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再一次升高,并且在出菇阶段出现峰值,不过第二个峰值小于第一个峰值。而秀珍菇单位干重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量总体上是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5、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单位干重二氧化碳的排放通量与碳含量、磷含量、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及pH值有关,关系式为:Y=0.015-0.002X1+0.21X2+0.015X3-0027X4-0.007X5-0.007X6+0.001X7+0.002X8,其中X1:碳含量(%);X2:磷含量(%);X3:纤维素含量(%);X4:半纤维素含量(%);X5:木质素含量(%);X6:羧甲基纤维素酶(U);X7:木聚糖酶(U);X8:pH值。并且该方程相关性达极显着水平。秀珍菇单位干重二氧化碳的排放通量与碳含量、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羧甲基纤维素酶活的关系式是:Y=0.091+0.001X1+0.002X2-0.008X3+X4+0.001X5其中,Y:秀珍菇单位干重二氧化碳的排放通量;X1:碳含量(%);X2:纤维素含量(%);X3:半纤维素含量(%);X4:木质素含量(%);X5:羧甲基纤维素酶(U)。且该方程相关达极显着水平。

李晶晶[9](2004)在《灵芝室内人工栽培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研究证明,灵芝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肝、平滑肌、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多方面有治疗或调节功能。灵芝在临床上应用也非常广泛,在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脂症、白血球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炎、克山病、肌营养不良、斑秃病、神经衰弱、癌症等疾病上,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般显效率在39%左右,总有效率在70%-90%。灵芝对各种疾病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来达到的。由于野生灵芝很少,而人工栽培多限于夏、秋季节,故目前灵芝产量有供不应求之势,因此,研究提高灵芝产量的方法很有必要。 利用人工接种,在人工控制的室内环境下,使灵芝得到更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是近40余年才发展起来的栽培技术,主要有:(1)室内人工瓶栽技术:此法在70年代初期推广到全国各地,至今仍在应用。(2)室内人工袋栽技术:是利用特制的耐高温、高压且无毒的塑料袋代替玻璃瓶的栽培方法,始于70年代末,至今仍在应用。然而传统的灵芝栽培方法产量低,有关室内人工栽培灵芝的关键技术参数在各类书刊上虽有很多报道,但其显示的关键技术参数不一致,而且对各种技术参数的试验都是单因素比较试验,未系统地、全面地对灵芝栽培的方法、灵芝生长的过程及灵芝生长阶段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试验。 我们于2003年进行了灵芝室内人工栽培方法的研究,根据相关资料及实践经验选择了室内人工栽培灵芝的几个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试验,以确定室内人工栽培灵芝的最适条件,提高灵芝的产量。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对目前常用的两种室内人工栽培灵芝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第二,对灵芝菌丝体生长阶段的四个关键技术参数:培养基的配方、培养基的料水比、培养温度及湿度以鲜芝重量和成品率为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第三,对灵芝子实体生长阶段的四个关键技术参数:培养袋开洞数、培养基补水量、培养温度、及湿度分别以成品率和污染率为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并进行了重复试验。 结果表明:(1)麦麸、玉米粉、稻草粉添加到木屑培养基中,生产的灵芝成品率的高低顺序是玉米粉组>麸皮组>稻草粉组,原因是玉米粉的含氮量及含有的营养成分比麸皮和稻草粉高。(2)袋栽方法比瓶栽方法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生产的灵芝鲜芝重量大,成品率高;二是生产的灵芝芝盖大;三是袋栽使用的聚丙烯袋比瓶栽使用的大口瓶成本低;四是使用聚丙烯袋比使用大口瓶搬运方便。(3)在菌丝生长阶段以含水量为150%(料水比1:1.5)最好,在子实体分化阶段以含水量220%(补加水70%)最好。(4)培养室温度虽对塑料袋内的菌丝体生长影响较小,但一般以22—25℃之间较合适,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28℃。灵芝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高于子实体生长的温度,原因是在菌丝体生长旺盛时期,其自身也产生热量,菌袋内温度可比菌袋外温度高2—3℃,所以当室温达到25℃左右时,应当注意适当通风降温,使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在灵芝子实体生长阶段,为了降低污染率,选用28℃作为培养温度较好。(5)培养室相对湿度虽对塑料袋内的菌丝体生长影响较小,但一般以70%较灵芝室内人工栽培方法的研究合适,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湿度范围为90一950/0,为了降低污染率,选用9叭的湿度较为适宜。(6)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采用在袋肩开4洞的办法,生产的灵芝成品率高,污染率低。 通过实验及分析研究,确定了灵芝室内人工栽培的方法:采用袋栽方法;在菌丝体生长阶段应选用的培养基配方是8叭木屑、1810玉米粉、1%石膏粉、1%蔗糖、料水比1:1.5、控制温度在22一25℃、控制湿度在70%;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应在袋肩开4个洞、给培养基补加70%的水分、控制温度在28℃、控制湿度在9叭,这样生产的灵芝成品率高,污染率低。 本研究系统地、全面地对人工栽培灵芝常用的方法、灵芝生长的全过程各阶段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实验;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创新地采用了给培养料补加水和在袋肩开洞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培养料水分不足和培养袋内的通气问题,提高了成品率,降低了污染率;最终得到一个灵芝室内人工栽培的较理想的方法,澄清了由于各种资料报道不一致造成的人们在灵芝栽培方法上的混乱认识。本研究虽然针对的是灵芝室内人工栽培,但对灵芝的室外人工栽培同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主题词:灵芝;人工栽培;成品率;污染率

陈辉[10](2019)在《氧化还原物质对斑玉蕈子实体形成及其发育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真菌子实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发育问题,涉及遗传、生理、生化等一系列代谢过程。在对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子实体发育研究中发现外源添加一定浓度的皂苷、过氧化氢和富氢水,对斑玉蕈子实体形成都有促进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氧化还原活性物质可调节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本研究在工厂化可控条件下,通过添加氧化还原活性物质,研究其对斑玉蕈子实体形成的表型、ROS水平及相关酶活等生理水平的影响及ROS水平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应用组学技术,对不同处理的样品进行分析;应用基因沉默技术,研究了调节胞内ROS水平的关键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功能及效应,探讨了添加皂苷、过氧化氢、富氢水对斑玉蕈子实体形成及其发育过程的关联机制,主要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研究了搔菌后添加一定浓度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皂苷能够促进培养时间不足(60 d)的斑玉蕈菌株正常出菇达产,平均单产达到196.0 g,培养时间85 d平均单产208.9 g,对照组平均单产为189.0 g;接着,对斑玉蕈子实体形成过程中4个时期的细胞中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添加皂苷后增强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进一步对皂苷处理后斑玉蕈4个生长发育时期,皂苷合成关键基因,抗氧化酶(SOD、CAT、GR、GPX),信号基因PKA和RA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最后,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组学分析技术对斑玉蕈菌丝体和子实体阶段的表达和代谢情况进行研究,添加皂苷组菌丝代谢物中多种氨基酸及其中间产物含量显着增加,特别是信号调控物质6-磷酸海藻糖含量显着上升3.49倍;转录组数据显示菌丝恢复期的皂苷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最大,差异基因数达到1380个,其中大量和细胞代谢合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存在显着性上调。由上述结果说明斑玉蕈搔菌后添加一定浓度的皂苷,可缓解氧化损伤作用,促进菌丝恢复,并可能通过启动6-磷酸海藻糖等信号途径调控子实体发育过程。2、研究了添加合适浓度的典型氧化活性物质过氧化氢,可以促进斑玉蕈子实体的提前形成,过氧化氢浓度为6 mmol/L对子实体增产效果最佳,单产提升7.92%;对过氧化氢处理后发育过程中细胞内H202含量及抗超氧阴离子活力、CAT、SOD酶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应用转录组、蛋白质组技术对斑玉蕈过氧化氢处理后的菌丝进行了研究,并用质谱靶向蛋白质组定量技术(PRM)对表达蛋白进行了验证;应用转录组技术分析了过氧化氢处理对斑玉蕈子实体发育过程的影响,发现搔菌后添加过氧化氢24 h与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数达到最大,涉及大量生物调节、代谢过程、信号等功能基因,进一步代谢途径分析显示催化活性和水解酶活性的相关途径富集了较多的基因。由上述结果说明斑玉蕈搔菌后添加一定浓度的H2O2,改变了胞内原有氧化还原水平,形成的氧化胁迫刺激细胞的生物调节、代谢过程、信号等基因表达,催化活性和水解酶相关代谢途径启动,进而促进斑玉蕈子实体的发育进程。3、研究了添加选择性抗氧化活性的富氢水,可以促进斑玉蕈子实体的提前形成,子实体增产效果明显,单产平均增加11.76-21.30%;研究了富氢水在缓解斑玉蕈菌丝体3种不同类型胁迫中的生理作用和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富氢水处理显着降低了 CdCl2、NaCl和H2O2对菌丝细胞的毒性,显着提高了菌丝体生长速度和生物量,测定了菌丝细胞的丙二醛(MDA)的生成明显减少;富氢水显着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并提高了其表达水平,胞内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的检测,证明了富氢水能显着提高CdCl2、NaCl和H2O2的耐受性;丙酮酸激酶基因表达被激活,提示富氢水可促进葡萄糖代谢;最后,应用转录组技术分析了富氢水处理对斑玉蕈菌丝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磷、氮元素和离子跨膜转运功能基因被富集,同时发现谷胱甘肽-二硫还原酶、肽二硫键氧化还原酶等氧化还原酶的基因表达增强。综上所述,斑玉蕈搔菌后添加一定浓度的富氢水,可缓解菌丝体阶段外部环境造成的胁迫损伤,促进搔菌后损伤后菌丝的恢复,进而加快了子实体形成进程。4、研究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gpx)在斑玉蕈子实体发育中的功能。首先获得斑玉蕈gpx沉默转化菌株,经筛选,获得两个gpx沉默转化子GPXi12和GPXil9,沉默效率分别为75%和88%;对沉默转化子进行结实性试验,并添加过氧化氢,观测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并对发育过程的氧化还原物含量以及氧化还原酶活力进行了测定;对其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活力,以及线粒体复合物酶活进行了测定,并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测了转化子线粒体的形态变化情况。上述结果显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沉默菌株表现出子实体形成滞后,木质纤维素酶系活性下降,细胞内线粒体复合物Ⅳ活性显着上调,透射电镜观测显示沉默菌株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异常。本研究首次在斑玉蕈中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氧化还原活性物对其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处理下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的差异表达数据,为后续研究其子实体发育中的基因功能奠定数据基础;通过对gpx基因在子实体发育中的功能研究发现,该基因对维持斑玉蕈子实体发育正常进程至关重要。

二、二氧化碳对灵芝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氧化碳对灵芝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灵芝采后病原真菌、三萜生物合成及抗氧化活性调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灵芝简介
    2 灵芝子实体病原真菌
        2.1 几种常见的病原菌
        2.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方法
        2.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4 食用菌感染病原菌的相关研究
        2.5 病原菌的防治
    3 灵芝三萜
        3.1 灵芝三萜的理化性质与结构
        3.2 灵芝三萜的药理活性
        3.2.1 抗氧化性
        3.2.2 保肝护肝活性
        3.2.3 抗肿瘤活性
        3.2.4 抗菌抗病毒
        3.3 灵芝三萜的提取
        3.4 灵芝三萜的生物合成研究
        3.4.1 灵芝三萜的主要合成途径
        3.4.2 不同生长时期灵芝三萜的生物合成
        3.4.3 不同产地、培养方式对三萜合成的影响
        3.4.4 外源物质对灵芝三萜合成的影响
    4 本课题研究主要意义及内容
        4.1 本课题研究主要意义
        4.2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灵芝主要病原真菌的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剂及仪器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不同培养基的配置
        1.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1.2.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1.2.4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1.2.5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1.2.6 抑菌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2.2 rDNA-ITS序列分析
        2.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4 抑菌率测定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氧处理对灵芝子实体中灵芝三萜生物合成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剂及仪器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处理
        1.2.2 表观品质指标检测
        1.2.3 灵芝样品活性物质含量指标检测
        1.2.4 HPLC测三萜单体含量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三萜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灵芝失重率的影响
        2.2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灵芝呼吸强度的影响
        2.3 灵芝样品活性物质含量指标检测结果
        2.3.1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灵芝总三萜含量的影响
        2.3.2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灵芝总酚、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灵芝三萜单体含量的影响
        2.4.1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灵芝酸C2 含量的影响
        2.4.2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灵芝酸烯B含量的影响
        2.4.3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灵芝酸B含量的影响
        2.4.4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灵芝酸A含量的影响
        2.4.5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灵芝酸C1 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氧浓度对灵芝三萜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2.5.1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HMGS基因表达的影响
        2.5.2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HMGR基因表达的影响
        2.5.3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FPS基因表达的影响
        2.5.4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SQS基因表达的影响
        2.5.5 不同氧浓度处理对OSC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氧处理对灵芝子实体抗氧化及DNA损伤保护能力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剂及仪器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处理
        1.2.2 超声辅助提取灵芝活性物质
        1.2.3 灵芝三萜抗氧化活性检测
        1.2.4 灵芝提取液DNA损伤修复能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灵芝样品抗氧化活性指标检测结果
        2.1.1 不同氧浓度处理的灵芝清除ABTS+·能力变化
        2.1.2 不同氧浓度处理的灵芝清除OH-自由基能力变化
        2.1.3 不同氧浓度处理的灵芝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变化
        2.2 不同氧浓度处理的灵芝DNA损伤保护能力变化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灵芝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剂及仪器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微胶囊制备
        1.3 微胶囊的表征
        1.3.1 电镜扫描
        1.3.2 傅里叶红外
        1.4 微胶囊评价指标的测定
        1.4.1 收率的测定
        1.4.2 溶解度的测定
        1.4.3 含水率的测定
        1.4.4 包埋率的测定
        1.5 微胶囊模拟体内的释放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胶囊的表征结果
        2.1.1 电镜扫描图分析
        2.1.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2 微胶囊评价指标的测定结果
        2.2.1 不同入口温度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结果
        2.2.2 微胶囊的收率测定结果
        2.2.3 微胶囊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
        2.2.4 微胶囊模拟胃肠液释放的测定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在校期间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3)植物工厂补光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植物工厂补光系统国外研究情况
        1.2.2 植物工厂补光系统国内研究情况
        1.2.3 植物工厂补光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补光系统设计的理论研究
    2.1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光照需求
    2.2 LED照明设计的理论基础
    2.3 光学仿真软件Trace Pro的介绍
    2.4 光配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补光系统的控制策略
    3.1 植物补光系统的需求分析
    3.2 植物补光系统的设计方案
    3.3 补光控制策略设计
        3.3.1 静态补光模式
        3.3.2 动态补光模式
        3.3.3 仿日照补光模式
        3.3.4 配方库植物的选择分析
        3.3.5 光配方库的构建
    3.4 光配方的构建
        3.4.1 花卉类光配方的构建
        3.4.2 药材类光配方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源模组的研究与设计
    4.1 LED光源的选择
    4.2 LED光源模块的仿真设计
        4.2.1 建立LED灯珠模型
        4.2.2 光源模块空间阵列的布局优化
        4.2.3 光源模块叠加设计
    4.3 光源模组的硬件设计
        4.3.1 负载方式的选择
        4.3.2 光源模组的制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5.1 主控制器
        5.1.1 主控制器的设计
        5.1.2 主控制器工作的软件流程
    5.2 数据采集节点
        5.2.1 光照强度的采集
        5.2.2 环境温度的采集
        5.2.3 二氧化碳浓度的采集
    5.3 补光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5.3.1 驱动电路的设计
        5.3.2 补光控制器
    5.4 通信协议设计
    5.5 终端模块功能界面设计
        5.5.1 主界面设计
        5.5.2 植物光配方控制界面设计
    5.6 系统功能测试
        5.6.1 控制指令收发的稳定性
        5.6.2 补光节点性能测试
        5.6.3 光照效果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类型生态保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的内涵
        1.2.2 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城市概况
        2.1.2 监测点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数据采集
    2.3 分析方法
        2.3.1 方差分析
        2.3.2 相关分析
        2.3.3 回归分析
        2.3.4 通径分析
        2.3.5 因子分析
        2.3.6 聚类分析
第三章 杭州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水平
    3.1 杭州城市森林空气负氧离子日变化
        3.1.1 夏季日变化
        3.1.2 秋季日变化
        3.1.3 冬季日变化
        3.1.4 春季日变化
    3.2 杭州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月变化
    3.3 杭州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季节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杭州城市森林空气富氧度
    4.1 杭州城市森林空气富氧度日变化
        4.1.1 夏季日变化
        4.1.2 秋季日变化
        4.1.3 冬季日变化
        4.1.4 春季日变化
    4.2 杭州城市森林空气富氧度月变化
    4.3 杭州城市森林空气富氧度季节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杭州城市森林二氧化碳浓度
    5.1 杭州城市森林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
        5.1.1 夏季日变化
        5.1.2 秋季日变化
        5.1.3 冬季日变化
        5.1.4 春季日变化
    5.2 杭州城市森林二氧化碳浓度月变化
    5.3 杭州城市森林二氧化碳浓度季节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杭州城市森林气候舒适度
    6.1 杭州城市森林气候舒适度日变化
        6.1.1 夏季日变化
        6.1.2 秋季日变化
        6.1.3 冬季日变化
        6.1.4 春季日变化
    6.2 杭州城市森林气候舒适度月变化
    6.3 杭州城市森林气候舒适度季节变化
    6.4 小结
第七章 杭州城市森林减噪效应
    7.1 杭州城市森林噪声日变化
        7.1.1 夏季日变化
        7.1.2 秋季日变化
        7.1.3 冬季日变化
        7.1.4 春季日变化
    7.2 杭州城市森林噪声月变化
    7.3 杭州城市森林噪声季节变化
    7.4 小结
第八章 杭州城市森林紫外辐射
    8.1 杭州城市森林紫外辐射日变化
        8.1.1 夏季日变化
        8.1.2 秋季日变化
        8.1.3 冬季日变化
        8.1.4 春季日变化
    8.2 杭州城市森林紫外辐射月变化
    8.3 杭州城市森林紫外辐射季节变化
    8.4 小结
第九章 空气负离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9.1 午潮山空气负离子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9.1.1 简单相关分析
        9.1.2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检验
        9.1.3 通径分析
        9.1.4 决策分析
    9.2 植物园空气负离子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9.2.1 简单相关分析
        9.2.2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检验
        9.2.3 通径分析
        9.2.4 决策分析
    9.3 采何社区空气负离子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9.3.1 简单相关分析
        9.3.2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检验
        9.3.3 通径分析
        9.3.4 决策分析
    9.4 对照点空气负离子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9.4.1 简单相关分析
        9.4.2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检验
        9.4.3 通径分析
        9.4.4 决策分析
    9.5 西溪湿地空气负离子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9.5.1 简单相关分析
        9.5.2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检验
        9.5.3 通径分析
        9.5.4 决策分析
    9.6 小结
第十章 杭州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综合指数
    10.1 杭州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综合评价指数构建
        10.1.1 数据标准化
        10.1.2 主成分和权重
        10.1.3 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综合指数
    10.2 杭州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综合指数日变化
        10.2.1 夏季日变化
        10.2.2 秋季日变化
        10.2.3 冬季日变化
        10.2.4 春季日变化
    10.3 杭州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综合指数月变化
    10.4 杭州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综合指数季节变化
    10.5 杭州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综合指数评价
        10.5.1 日变化评价
        10.5.2 月变化评价
        10.5.3 季节变化评价
    10.6 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11.1 结论
        11.1.1 城市森林生态保健效益
        11.1.2 不同城市森林类型单项保健功能
        11.1.3 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综合保健功能
        11.1.4 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的环境因子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
    11.2 讨论
        11.2.1 城市森林保健功能
        11.2.2 环境因子与空气负离子
    11.3 展望
    11.4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可控环境下杏鲍菇子实体发育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杏鲍菇的概况
        1.1 杏鲍菇的分类地位
        1.2 杏鲍菇的生态习性和分布
        1.3 杏鲍菇栽培史
    2 杏鲍菇生物学研究
        2.1 形态特征
        2.2 生物学特性研究
    3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研究现状
    4 主要环境因子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4.1 温度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空气相对湿度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4.3 空气条件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4.4 酸碱度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4.5 光照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4.6 风速和通风量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5 作物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6 食用菌领域模型研究进展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杏鲍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划分
    2 温度梯度试验
        2.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2.2 培养基和培养料
        2.3 栽培管理方法及设备
        2.4 试验处理
        2.5 试验取样位置以及子实体生长期形态、重量等测定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湿度梯度试验
        3.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3.2 培养基和培养料
        3.3 栽培管理方法及设备
        3.4 试验处理
        3.5 试验取样位置以及子实体生长期形态、重量等测定方法
        3.6 数据处理
    4 二氧化碳梯度试验
        4.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4.2 培养基和培养料
        4.3 栽培管理方法及设备
        4.4 试验处理
        4.5 试验取样位置以及子实体生长期形态、重量等测定方法
        4.6 数据处理
    5 杏鲍菇主要农艺性状与单菇产量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
        5.1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5.2 培养基和培养料
        5.3 栽培管理方法及设备
        5.4 取样
        5.5 子实体生长期形态、重量等测定方法
        5.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环境因子对杏鲍菇生长过程的影响
        1.1 温度对杏鲍菇生长过程的影响
        1.2 湿度对杏鲍菇生长过程的影响
        1.3 二氧化碳浓度对杏鲍菇生长过程的影响
    2 环境因子对杏鲍菇形态及平均生长速度的影响
        2.1 温度对杏鲍菇形态及平均生长速度的影响
        2.2 湿度对杏鲍菇形态及平均生长速度的影响
        2.3 二氧化碳浓度对杏鲍菇形态及平均生长速度的影响
        2.4 讨论
    3 温度、湿度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3.1 温度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3.2 湿度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4 杏鲍菇主要农艺性状与单菇产量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
        4.1 杏鲍菇各农艺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4.2 杏鲍菇各农艺学性状与单菇重量通径分析
        4.3 农艺学性状对单菇重量多元回归分析
        4.4 讨论
    5 杏鲍菇产量模型和生长发育模型构建
        5.1 杏鲍菇产量模型构建
        5.2 产量模型的验证及修正
        5.3 杏鲍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模型构建
        5.4 子实体发育模型验证及修正
        5.5 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论文

(8)食用菌栽培过程碳素物质转化及CO2排放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物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1 食用菌培养料物料平衡的研究进展
    2 食用菌栽培过程碳素物质转化规律研究
        2.1 食用菌栽培过程碳素物质转化特点
        2.2 食用菌栽培过程的碳转化相关酶
    3 影响食用菌物质转化的因素
        3.1 栽培基质
        3.2 碳氮比
        3.3 光照
        3.4 温度
        3.5 含水量
        3.6 pH 值
        3.7 空气 CO_2浓度
第二章 双孢蘑菇栽培过程碳素物质转化及 CO_2排放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料配方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药品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栽培管理
        1.2.3 取样方法
        1.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铺料厚度对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成和产量的影响
        2.1.1 不同铺料厚度对双孢蘑菇出菇时间的影响
        2.1.2 子实体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
        2.1.3 子实体碳、氮、磷含量的测定
        2.2 不同铺料厚度对培养料农化性质的影响
        2.2.1 不同铺料厚度对培养料 pH 值的影响
        2.2.2 不同铺料厚度对培养料中物质转化的影响
        2.3 不同铺料厚度对 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2.4 不同铺料厚度对碳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5 相关性分析
        2.6 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碳素物质转化规律
        2.6.1 干物质转化
        2.6.2 碳素物质转化
    3 结论与讨论
        3.1 铺料厚度的影响
        3.2 CO_2排放通量
        3.3 碳素物质转化
第三章 秀珍菇栽培过程碳素物质转化及 CO_2排放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料配方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药品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出菇管理
        1.2.3 取样方法
        1.2.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4.1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1.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配方的生长情况
        2.1.1 菌丝平均生长速度
        2.1.2 子实体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
        2.1.3 子实体碳、氮、磷含量的测定
        2.2 不同配方对培养料农化性质的影响
        2.2.1 不同配方对培养料 pH 值的影响
        2.2.2 不同配方对培养料中物质转化的影响
        2.3 不同配方对 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2.4 不同配方对碳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5 相关性分析
        2.6 秀珍菇栽培过程中碳素物质转化规律
        2.6.1 干物质转化
        2.6.2 碳素物质转化
        2.6.2.1 碳量转化
        2.6.2.2 木质纤维素转化
    3 结论与讨论
        3.1 配方的影响
        3.2 CO_2排放通量
        3.3 碳素物质转化
第四章 主要结论
    1、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碳素物质转化规律
    2、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规律
    3、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性分析
    4、铺料厚度和配方的影响
    5、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灵芝室内人工栽培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研究
    1 设备仪器与材料
        1.1 设备及仪器
        1.2 试剂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瓶栽与袋栽对比试验
        2.2 袋栽灵芝技术参数考察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10)氧化还原物质对斑玉蕈子实体形成及其发育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斑玉蕈的分类地位及其栽培发展史
    1.2 真菌子实体形成的演化
        1.2.1 真菌多细胞结构形成
        1.2.2 真菌有性生殖的子实体产生
    1.3 食用真菌子实体发育研究进展
        1.3.1 食用真菌子实体发育研究概况
        1.3.2 影响食用真菌子实体形成的外部因素
        1.3.3 影响食用真菌子实体发育的外部因素
    1.4 食用真菌子实体发育与ROS相关研究进展
    1.5 氧化还原活性物质对胞内ROS的调节作用
    1.6 现代组学技术在真菌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皂苷对斑玉蕈子实体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实验材料
        2.1.3 培养基配方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皂苷对工厂化栽培的斑玉蕈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2.2.2 皂苷对斑玉蕈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2.3 皂苷对斑玉蕈生长发育过程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2.4 皂苷对斑玉蕈菌丝细胞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2.2.5 皂苷对斑玉蕈菌丝细胞影响的代谢组分析
        2.2.6 皂苷对斑玉蕈子实体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氧化氢对斑玉蕈子实体发育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3.1.3 培养基配方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过氧化氢对斑玉蕈子实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2.2 过氧化氢对斑玉蕈发育过程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3 过氧化氢对斑玉蕈菌丝体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3.2.4 过氧化氢对斑玉蕈菌丝细胞影响的蛋白质组分析
        3.2.5 过氧化氢对斑玉蕈子实体发育过程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氢水对斑玉蕈子实体发育及菌丝体抗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试剂
        4.1.3 培养基配方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富氢水对斑玉蕈子实体发育的影响
        4.2.2 富氢水对斑玉蕈菌丝体抗性的影响
        4.2.3 富氢水对斑玉蕈菌丝阶段的转录组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斑玉蕈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质粒和试剂
        5.1.3 培养基配方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斑玉蕈GPX基因沉默转化子的获得及其表型分析
        5.2.2 斑玉蕈GPX基因沉默转化子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5.2.3 斑玉蕈GPX基因沉默转化子物质能量代谢的研究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主要仪器设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二氧化碳对灵芝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灵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Karst.]子实体人工培养中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陆文梁,常永祯.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75(02)
  • [2]灵芝采后病原真菌、三萜生物合成及抗氧化活性调控的初步研究[D]. 李月月. 温州大学, 2019(01)
  • [3]植物工厂补光系统的研究[D]. 刘源.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4]杭州市典型城市森林类型生态保健功能研究[D]. 张艳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5]大型真菌人工栽培的研究[J]. 邓庄.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66(02)
  • [6]二氧化碳对灵芝生长发育的影响[J]. 吴惧,徐锦堂. 中国药学杂志, 1993(01)
  • [7]可控环境下杏鲍菇子实体发育模型研究[D]. 于海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8]食用菌栽培过程碳素物质转化及CO2排放规律的研究[D]. 肖生美.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9]灵芝室内人工栽培方法的研究[D]. 李晶晶. 湖北中医学院, 2004(01)
  • [10]氧化还原物质对斑玉蕈子实体形成及其发育影响的机制研究[D]. 陈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二氧化碳对灵芝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