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

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

一、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房克凤[1](2003)在《被子植物性细胞膜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分布模式及与受精的关系》文中指出本文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凝集素(主要为伴刀豆凝集素、麦芽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为探针,对蓝猪耳和烟草等的雌、雄细胞以及胚胎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进行了定位,并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CLSM)、冷电荷耦合仪(CCD)和动态录象CCD获得图象,以MetaMorph和Pro-Plus软件进行图象和数据分析,以探讨凝集素受体的基本分布模式及与被子植物双受精的可能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蓝猪耳的半裸露胚囊这一特性,建立了四种不同的实验系统,即对酶解法得到的雌性细胞、解剖法得到的雌性细胞、原位酶解的雌性细胞、不经任何酶解的原位雌性细胞分别进行标记,观察、比较荧光的分布形式及强度。从而证实:在本实验中用的几种酶组合对凝集素受体的影响并不大,即由酶解及解剖得到的雌性细胞的荧光在分布形式及强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对比原位酶解与离体酶解得到的雌性细胞的荧光,证实机械操作对荧光的分布形式及强度也没有明显的影响。从而建立了探讨性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可靠技术。 2.在烟草活体的中央细胞及卵细胞表面发现了伴刀豆凝集素受体的极性分布或者称之为“镶嵌性分布”。在大部分的中央细胞膜表面,该凝集素受体主要分布在靠近核的部位,而在相对侧的荧光要弱或缺失。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均匀分布表现多样,即荧光弱或无的部分占整个细胞表面的大小有差异。在卵细胞膜表面,凝集素受体在靠近核的部位较另一端要少。这一现象仅在小鼠的卵细胞表面发现过。而在高等植物中这是首次发现。受精后这种极性分布现象消失。我们利用下述方法对其进行了反复验证:l)胚囊或性细胞分离出来后,直接进行标记;2)胚囊或性细胞分离出来后先用多聚甲醛进行固定,清洗后标记;3)F队固定胚珠,酶解法分离出胚囊,进行标记;4)标记完毕后延长保温时间。从而排除了酶解的影响、机械操作的影响及膜的流动性的影响。证实了结果的可靠性。这一现象的发现表明动、植物受精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似的调控机制。麦芽凝集素受体在受精前的中央细胞和卵细胞膜表面均匀分布,而在受精后的合子和初生胚乳细胞膜表面缺失。 3.用凝集素作为荧光探针对蚕豆、莺尾和朱顶红生殖细胞质膜表面的凝集素受体进行标记。结果显示,在不同植物中均有部分生殖细胞不能被凝集素探针标记。这可能是导致部分精子表面不能被同种凝集素标记的重要原因。同一种凝集素受体在不同物种的生殖细胞上分布不一致,不同的凝集素受体在同一种植物生殖细胞上的分布模式亦有不同。在蚕豆和莺尾的生殖细胞表面均有这三种凝集素的受体。在朱顶红生殖细胞表面有前两种凝集素的受体,分布比较均一,但是没有大豆凝集素的受体。此外,发现在具尾生殖细胞表面有凝集素受体极性分布的现象,为探讨精细胞功能和其表面糖蛋白分布的可能差异提供了重要启示。 4.为进一步探讨由生殖细胞到精子的发育过程中细胞质膜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可能变化及两个精子的可能差异。以同为二细胞花粉的烟草为材料,将其生殖细胞及成熟的雄性生殖单位分离出来,用凝集素作为荧光探针,对生殖细胞与精细胞表面荧光的分布形式及强度进行比较,同时对来自同一个花粉管中的一对精细胞表面的荧光的分布形式及强度进行比较,发现靠近营养核的精细胞表面的荧光略强于另一个精细胞,但差异并不显着。在荧光的分布形式上没有很大的差别。荧光均匀分布在精细胞表面膜上。连接两个精细胞的横壁也发出很亮的荧光。生殖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要梢强于精细胞,但差异不明显。我们的实验没有证实前人提出的精细胞表面糖蛋白分布的二型性。认为两类精子的存在可能意味着生活精细胞也有授精能力的差异。 5.发现了蓝猪耳胚囊表面伴刀豆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形式与密度随胚囊的成熟、授粉及受精过程同步变化。在开花前两天,凝集素受体在胚囊表面均匀分布,而授粉后凝集素受体在胚囊的珠孔端聚集,形成一个冠状的荧光带,随着花粉管逐渐接近胚囊,胚囊表面的凝集素受体出现在丝状器部位。而花粉管穿入胚囊后,除珠孔端和丝状器部位有很强的荧光外,退化助细胞处也出现了较强的荧光。受精完毕后,珠孔端的荧光逐渐减弱,荧光在整个胚囊的表面又呈均匀分布。这一规律表明凝集素受体的分布与授粉、受精作用的正常进行有密切的关系。 6.以实验手段观察凝集素对蓝猪耳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烟草性细胞离体融合的影响。用凝集素处理柱头后授新鲜花粉,发现凝集素对花粉的正常萌发没有影响。但是对花粉管的正常生长有影响,即花粉管的生长速率较对照组慢,受精率也稍低。同时,凝集素也用来诱导性细胞原生质体的离体融合。多种浓度的凝集素(>50魄/ml)可以成功诱导不同来源的原生质体的粘连,包括中央细胞原生质体与体细胞原生质体、中央细胞原生质体与助细胞原生质体、中央细胞原生质体和卵细胞原生质体、中央细胞与中央细胞原生质体及中央细胞原生质体与精细胞等不同组合,并且不同浓度的凝集素诱导粘连的速率也不同。浓度越高,粘连的速度也越快,反之亦然。但是这些浓度的凝集素未能诱导原

孙蒙祥,杨弘远,周嫦,KoopHU[2](1995)在《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文中提出将聚乙二醇诱导的单对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应用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雌性细胞体外融合,成功地进行了雌性细胞间,雌、雄性细胞间,雌性细胞与体细胞间各种组合的融合实验。此外,应用微滴培养与微室饲养培养两种方法诱导了体细胞原生质体分裂并形成细胞团,为数目有限的性细胞融合体的培养奠定了技术基础

彭雄波[3](2005)在《被子植物体外双受精:配子融合与受精卵早期发育事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玉米和烟草为材料,分离出其雌、雄配子,利用体外受精系统对受精早期发育事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从精细胞和卵细胞质膜融合到它们的核融合完成这一发育阶段的某些主要事件。其目的是了解发生在层层细胞组织包围中的受精后早期发育事态的细胞学动态及其机制。主要结果概述如下: 1.建立了新的体外受精系统。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在被子植物中发展了许多方法来诱导配子间的融合,包括电融合,钙离子介导的融合,高钙高pH值介导的融合和聚乙二醇介导的融合。这些方法为研究被子植物的受精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建立新的系统以提高效率、接近自然状态仍然是体外受精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在玉米中创建了一种新的体外受精系统。在显微镜下,在含有小牛血清白蛋白的溶液中诱导了玉米的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融合产物随后再生了细胞壁,进行了细胞核分裂,表明我们发展的新融合系统基本不影响配子的活力。我们调查了溶液中小牛血清白蛋白的浓度,pH值和钙离子的浓度对融合频率的影响。小牛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和溶液的pH值对配子融合有很大的影响。钙离子对于融合并不是必需的,相反,浓度高达2mM的钙离子抑制了配子间的融合。在含0.1%小牛血清白蛋白(BSA),pH6.0的溶液中,玉米的精卵融合率可以高达96.7%。在我们这个融合系统中,来自一个花粉粒的两个精子都能与卵细胞受精。这个新的融合系统与聚乙二醇融合系统相比,具有操作上的简便性,为研究受精机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另外,由于该融合系统能够在有钙离子和无钙离子的情况下诱导配子融合,所以该系统非常适用于研究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的钙离子动态和研究受精过程中卵细胞钙波的钙离子来源。

孙玉合[4](2004)在《烟草种间胞质杂种、对称体细胞杂种的获得及其分子标记鉴定》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应用种间体细胞杂交技术结合Rhodamine 6G处理,快速创造含有N.repanda细胞质的烟草新胞质雄性不育系;对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与粉蓝烟草(N.glauca)种间对称体细胞杂种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分析,以及烟草种间体细胞杂种的高世代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观察分析和抗病性鉴定。主要结论如下: 1.Rhodamine 6G是细胞线粒体中葡萄糖的氧化磷酸化的专性抑制剂。5 μg/mlRhodamine 6G处理普通烟草(N.tabacum)K326的叶片原生质体15 min,可以钝化烟草原生质体停止分裂。 2.K326原生质体经Rhodamine 6G处理后与未经钝化的野生烟草N.repanda原生质体在PEG、高Ca2+、高pH溶液的诱导作用下融合、培养,获得了33株再生植株。均为雄性不育,用普通烟草花粉授粉可正常结实。 3.再生植株形态与亲本普通烟草相仿,株间形态差异较小;过氧化物同功酶和脂酶同功酶带型分析,再生植株与普通烟草亲本一致,未发现野生烟草的特异条带。再生植株具有48条染色体。采用32个随机引物对进行RAPD分析,再生植株与普通烟草呈高度一致性,未发现N.repanda特异的条带。采用N.repanda特异性的线粒体F1-ATP synthase subunit alpha(atpA)基因片段为引物分析,发现再生植株线粒体DNA样品含有该特异长度片段。证实再生植株是种间胞质杂种,它具有普通烟草细胞核并含有野生烟草N.repanda细胞质线粒体基因组成分。 4.用K326及其他普通烟草的栽培品种与胞质杂种回交,杂种后代植株形态表现整齐一致,未出现分离,不育性保持稳定。新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农艺性状较好,抗病性较高,烟叶化学成分适中,野生烟草细胞质的负面效应不明显。 5.通过N.tabacum(2n=48)革新一号和粉蓝烟草N.glauca(2n=24)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一个种间对称的体细胞杂种。该对称杂种具有72条染色体,形态上有别于亲本及烟草属内其他种,正常花粉率为32%,自交可结实,后代性状保持稳定。 6.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烟草种间对称体细胞杂种进行鉴定,结果证实杂种含有双亲的特异片段,但仅6个随机引物产生的带型表现为双亲的组合型。 7.将引物S18产生的RAPD多态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获得了两条序列被GenBank收录(登记号分别为AY437884和AY437885)。根据测序结果,重新设计20 bp引物分析对称体细胞杂种基因组DNA,将RAPD标记转换为SCAR标记。8.对8个烟草体细胞杂交高世代材料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观察、统计分析和黑胫病抗性鉴定,以探讨他们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结果显示,体细胞杂种经过多次回交改良,性状逐步稳定,抗病性有所提高,化学成分也基本协调。其中三个品系各项农艺学性状优良。拟参加品种比较试验,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评吸鉴定。

武恒[5](2010)在《微流控芯片内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及其化学融合》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原生质体因少了细胞壁更便于各种实验研究,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被学者们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植物原生质体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原生质体的培养与融合两大方面,通过原生质体培养可以观察细胞再生过程、获得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等,而原生质体融合可以进行外缘遗传物质的导入、病毒的转染等,从而选育优质杂种、改良遗传性状等。植物原生质体已被应用于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是20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被誉为在20世纪科技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之一,成为诸多交叉领域中基础与应用的重要发展前沿。微流控芯片上对细胞的研究有很多,但多集中在动物细胞、细菌、昆虫方面,对于植物细胞的相关研究很少,基于植物原生质体的重要性与微流控芯片的技术优势,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微流控芯片,在这个芯片内实现了烟草叶肉原生质体与小白菜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的培养,并首次采用PEG化学融合的方法,实现了原生质体芯片内的融合。主要结果如下:(1)设计并制备实验所需的微流控芯片。(2)培育出实验所需的小白菜无菌苗,经酶解纯化获得小白菜子叶原生质体,并用二乙酸荧光素检测活性。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在传统培养皿和微流控芯片内对小白菜原生质体进行培养,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3)在实验室条件下种植得到烟草叶片,将无菌处理过的烟草叶片酶解纯化及活力检测,得到干净且活力为95%的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在相同温度及光照条件下,比较传统培养与微流控芯片培养的异同,得出微流控芯片内烟草原生质体培养与传统培养皿内培养经历相同的过程,但是为微流控芯片内烟草原生质体在启动分裂的时间上比传统培养要快1 d左右。应用三种液体培养基(NT6、NT1和MS培养基)对烟草叶肉原生质体进行培养,通过比较烟草原生质体一次分离频率及形成细胞团频率,得出最适合烟草原生质体培养的培养基为NT1。(4)应用PEG化学融合法,对小白菜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及烟草叶肉原生质体进行化学融合,同时应用微流控芯片与传统方法对烟草叶肉原生质体进行融合,通过对融合率及二源融合率比较发现,微流控芯片内更有利与烟草叶肉原生质体二源融合的发生。

贺辉[6](2008)在《紫花苜蓿和白花草木樨细胞融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原生质融合进行优良基因转移是一种短期而且非常有效的生物技术。目前国内外利用此项技术对番茄、烟草、水稻等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从许多种内、种间、属间甚至亚科间的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细胞系或杂种植株。目前细胞融合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牧草研究的许多领域,并在紫花苜蓿和其他牧草抗性育种、减少膨胀病危害、提高干物质消化率、生物可降解材料开发、生物土壤改良、生物疫苗及活性制剂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但是利用草木樨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本实验建立了完整的紫花苜蓿、草木樨组培体系,并对紫花苜蓿、白花草木樨原生质体融合的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调整激素浓度等培养条件,摸索出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组织培养体系的最佳培养基。紫花紫花苜蓿的最佳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为MS+2,4-D3.0mg-Lˉ1+6-BA0.3mg-Lˉ1;草木樨的最佳培养基:愈伤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2,4-D1.5mg- Lˉ1+6-BA0.3 mg-Lˉ1。2.本研究对酶液最佳配方进行研究,得出分离紫花苜蓿原生质体酶液的组成以2%的纤维素酶、0.2%果胶酶、0.5%离析酶为好,产量可达1.9×107个/g;酶解时间为10h时原生质体的活力最大为60%;分离草木樨原生质体的酶液组成以2%的纤维素酶、0.3%果胶酶、1%离析酶为好,产量可达4.31×107个/g,酶解时间控制在15h时原生质体的火力最大为62.5%。3.用不同浓度的IOA处理白花草木樨原生质体,得到以下结果:以3mmol/ml IOA处理10min,能有效地使白花草木樨原生质体失活。4.用紫外线处理紫花苜蓿原生质原生质体,得到以下结果:以375 uw/cm2辐射量照射60s,能有效的使紫花苜蓿原生质原生质体失活。5.通过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得到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的属间体细胞杂种,最佳融合条件为:PEG(6000)浓度为40%,融合率为12.5%。

赵小强[7](2009)在《草地早熟禾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文中提出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属冷季型草坪草,是温带地区重要的草坪草种之一,具有兼性无融合生殖特性。它具有色美、耐荫、耐修剪、耐践踏等优点,常用于草坪和绿地的建植,但它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缺点,如易受病虫危害、不耐炎热、耐高低温能力差、抗旱力不强等。由于草地早熟禾兼性无融合生殖特性,利用常规的育种方法培育新品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提高草地早熟禾的抗逆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本试验以3个草地早熟禾品种(午夜2号、新格莱德和橄榄球2号)为材料,建立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再生系统,以此为基础建立草地早熟禾原生质体培养及不同品种间原生质体融合等研究。1.以草地早熟禾品种午夜2号、新格莱德和橄榄球2号成熟种子为外植体,进行了植株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1)午夜2号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1mg/L 2,4-D +0.1mg/L 6-BA+3%蔗糖+0.7%琼脂,其诱导率为52.3%;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mg/L 2,4-D+0.3mg/L 6-BA+3%蔗糖+0.7琼脂;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0.5mg/L NAA+1mg/L 6-BA+3%蔗糖+0.6%琼脂,分化率为57.5%。(2)新格莱德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B5+3mg/L 2,4-D +0.5 mg/L 6-BA+3%蔗糖+0.7%琼脂,其诱导率为75%;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3mg/L 2,4-D+0.5mg/L 6-BA+3%蔗糖+0.7%琼脂;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0.5mg/L NAA+2mg/L 6-BA+3%蔗糖+0.6%琼脂,分化率为55%。(3)橄榄球2号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和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3mg/L 2,4-D +0.1mg/L 6-BA+3%蔗糖+0.7%琼脂,其诱导率为80.5%;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0.5mg/L NAA+2mg/L 6-BA+3%蔗糖+0.6%琼脂,分化率为52.5%。2.以草地早熟禾品种午夜2号、新格莱德和橄榄球2号成熟种子诱导的松软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以酶解法分离出原生质体,进行了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了不同酶液组成、酶解时间、愈伤组织继代时间和渗透压对草地早熟禾原生质体游离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继代培养8~10d的胚性愈伤组织在1.0%纤维素酶+1.0%离析酶+0.5%果胶酶+0.3%崩溃酶条件下,酶解14~16h可得到产量和活力较高的原生质体。(2)原生质体在KM8P培养基中培养3d后出现第一次细胞分裂,2~3周后形成小细胞团,此时添换0.1mol/L~0.2mol/L甘露醇渗培养基2~3次,有利于小细胞团持续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3)成功地获得了草地早熟禾品种午夜2号和新格莱德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以及橄榄球2号原生质体来源的愈伤组织。3.利用PEG融合法对午夜2号和新格莱德的原生质体进行了融合,获得了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研究了预处理对亲本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和适宜的融合条件,结果表明:(1)用不同浓度的碘乙酰胺(IOA)处理新格莱德原生质体,得到以下结果:以5mmol/mL IOA处理10min,能有效地使新格莱德原生质体失活。(2)用不同浓度的罗丹明处理午夜2号原生质体,得到以下结果:以40μg/mL处理5min,能有效地使午夜2号原生质体失活。(3)通过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得到草地早熟禾种间体细胞杂种,最佳融合条件为:PEG(6000)浓度为35%,融合率为9.8%。

杨细燕[8](2009)在《棉花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研究及原生质体细胞壁重建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文中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和蛋白质资源。棉花的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发展。然而,各种各样的生物胁迫(病、虫害等)和非生物胁迫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棉花生产。如今,棉花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病虫害及其缺乏抗源。从棉花野生种中转移抗虫等重要农艺性状到栽培种中非常重要。尽管传统的育种方法对有益农艺性状的改良已经取得极大的进步,但是培育出突破性品种还是很困难。原生质体培养作为一项新的细胞工程技术,也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作物改良中,以其为基础的原生质体融合为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转移有利性状、创造新的种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作为一种裸露的细胞,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原生质体能完成细胞壁再生过程,是研究细胞壁再生的良好材料。本研究主要内容涉及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和不对称融合及以棉花原生质体为材料通过抑制差减杂交法构建细胞壁建成的相关基因文库,并对部分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是原生质体融合中关键的一步,在开展棉花原生质体融合前,建立比较成熟的原生质体培养体系是基础。本研究在本实验成熟的陆地棉原生质体培养的基础上,以戴维逊氏棉为材料研究野生棉原生质体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在实验的7中激素组合中,0.45μM 2,4-D/2.68μM NAA/0.93μM kinetin对戴维逊氏棉原生质体培养最有效。原生质体密度在2-10×105 cells/ml比较适合原生质体分裂和愈伤形成;使用0.5 M葡萄糖或者0.1 M葡萄糖加0.5 M甘露醇能较好维持渗透压。在三种培养方法中,固液双层培养能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2.在进行原生质体融合之前,往往采用不同的物理或化学因素钝化亲本一方的核或胞质,得到不对称融合杂种。本研究用不同剂量(0,38.7 J/cm2,77.4 J/cm2,116.1 J/cm2)的紫外线照射克劳茨基棉的原生质体进行供体亲本细胞核失活的研究。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显示,在对照(辐射剂量为0 J/cm2)样品中DNA没有出现片段化,在辐射剂量为38.7 J/cm2时,DNA出现少量片段化,片段较大,长度范围较窄,而辐射剂量为77.4 J/cm2和116.1 J/cm2时,DNA的片段化较严重,小片段数量增多。原生质体的活力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降低的差异比较显着。对于相同的处理剂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活力也逐渐下降。所有经紫外线照射的原生质体到最后均未形成细胞团,而未经照射的原生质体能形成愈伤并最终再生植株。因此,我们选择38.7 J/cm2为克劳茨基棉原生质体细胞核失活的最低辐射剂量。3.本研究中开展了多个组合的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其中我们得到了以陆地棉(Coker201)为受体、野生棉(G.klotzschianum)为供体的组合(Coker201+G.klotzschianum)及以陆地棉鄂抗8号为受体、野生棉(G.stockii)为供体的组合(Ekang8+G.stockii)的不对称融合杂种,并对得到的杂种进行形态学、细胞学(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压片)及分子水平(RAPD、SSR、CAPS及cpSSR)的验证。大部分不对称融合杂种形态上偏向受体亲本,只有少数表现出双亲中间型,局部组织也有杂种优势表现。细胞学和细胞流式仪检测表明这些植株的核物质介于受体亲本及两亲本和之间,杂种染色体变化范围很大(2n=54-74)。RAPD和SSR分析再生植株的核基因组表明,亲本的DNA片段共存或缺失于不对称杂种中说明了再生植株的杂种真实性。对杂种和亲本胞质基因组的分析表明,不对称杂种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某些区段的DNA发生了交换。这是首次在棉花中实现不对称融合的报道。棉花原生质体融合的成功为棉花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为利用不对称融合进行棉花的种植资源创新和棉花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条件。实验得到的杂种植株将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掌握融合杂种的核质基因重组规律,以期更好的应用于育种实践。4.植物的细胞壁结构复杂,由多种大分子聚合物组成。细胞壁合成的分子机理是现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通过荧光增白剂对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纤维素进行染色,结合显微观察,发现棉花原生质体在培养的前48小时内完成重建细胞壁。为了分离棉花原生质体重建细胞壁相关的基因,我们以棉花新鲜原生质体和培养后48小时内各时间点原生质体的mRNA为起始材料,通过抑制差减杂交法,获得了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过程中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将这些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连入pGEM-Teasy克隆载体,建成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过程中的cDNA差减文库。通过差异筛选,得到了412个差异表达的克隆,进一步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了210个单一的ESTs。序列比对和表达谱分析表明这些ESTs可能在细胞壁合成中行使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有些ESTs的表达有时空特异性,包括一些已有报道的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家族的成员。RT-PCR和qRT-PCR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表达谱的结果。有些可能编码一些细胞壁蛋白的ESTs在细胞壁再生过程中优势表达,如脯氨酸丰富蛋白、甘氨酸丰富蛋白、伸展素、阿拉伯半乳糖蛋白及类膨胀素蛋白可能参与初生壁和次生壁的构建和修饰。蔗糖合成酶在细胞壁合成的早期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实验中也分离了大量转录因子的ESTs,包括SPL14,锌指蛋白,NAC,IAA-re,MYB,WRKY,ATB2,RAV2,SMP1和RAD5等,对这些转录因子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更深入的揭示细胞壁合成初期的表达调控机理。另外,我们的文库中还富集了一些Ca2+-CaM信号转导系统的因子,这也为研究Ca信号系统在细胞壁重建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在对差减文库表达谱研究和一些目标ESTs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推测了一个可能的由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的可能的分子模型。5.在差减文库构建及RACE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克隆了四个类膨胀素基因(expansin-like),分离的两个基因分别命名为GhEXLA1、GhEXLA2、GhEXLB1和GhEXLB2。GhEXLA1全长cDNA为1236bp,ORF长度783bp,编码一个含26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GhEXLA2全长cDNA为961bp,ORF长度780bp,编码一个259个氨基酸含蛋白质;GhEXLB1全长cDNA为1028bp,ORF长度780bp,编码一个含25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GhEXLB2全长cDNA为1172bp,ORF(771bp),一个含25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基因结构研究发现GhEXLA1、GhEXLB1和GhEXLB2都具有三个内含子,GhEXLA2具有四个内含子。同源性分析显示GhEXLA1和GhEXLA2编码的蛋白质都与栎树的expansin-like protein(CAE12163)同源性最高,GhEXLB1编码的蛋白质与毛果杨的假想蛋白(PtrEXLB1)同源性最高,GhEXLB2编码的蛋白质与葡萄的假想蛋白(LOC100262694)同源性最高。对四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它们都含有氨基端的信号肽和结合多糖的结构域,羧基末端含有类似结合纤维素的结构域。此外,我们还利用RNAi和超表达来研究这两个在细胞壁发育过程中的准确功能。我们已经分别构建了几个基因的RNAi载体和GFP融合表达载体,已经转化棉花,并获得了两个基因GhEXLA1和GhEXLB1的RNAi遗传转化再生植株;同时GFP融合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获得了T2代植株,转化植株的基因表达分析正在进行中。

张晓美[9](2020)在《利用蛹虫草菌丝体表达hFGF21及其降糖降脂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FGF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具有显着的降血糖降血脂功效,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治疗Ⅱ型糖尿病候选药物。然而,反复注射FGF21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为患者及其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为了开发出FGF21的口服制剂,本课题选用蛹虫草菌丝体为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人FGF21,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深入研究转hFGF21重组蛹虫草菌丝体的降糖降脂作用。1. 以GPD为真菌特异性启动子,以潮霉素为抗性筛选标记,利用PEG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将真菌特异性表达重组载体pCB130-hFGF21转化至蛹虫草原生质体中,分别考察350、400、450、500和550 mg/L潮霉素对蛹虫草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50 mg/L潮霉素为筛选的临界浓度。进一步通过基因组PCR、SDS-PAGE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检测,最终获得了8株含有目的基因hFGF21的阳性菌丝体转化子,其转化率为12.3%,并将表达量最高的菌株命名为X06-49。2. 为了考察hFGF21在蛹虫草菌丝体的生长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遗传稳定性,利用摇瓶发酵培养菌株X06-49,通过ELISA法检测菌株X06-49中的hFGF21含量,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时间为7天,hFGF21含量为1.8 mg/g菌丝体;进一步将菌株X06-49摇瓶连续传代培养11代,通过ELISA法检测每一代菌丝体中hFGF21的含量,结果表明,转hFGF21重组蛹虫草菌株可稳定遗传至第7代,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3. 为了检测rhFGF21的体外活性,利用Ni-NTA镍离子亲和层析柱对含有组氨酸标签的rhFGF21进行纯化,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法检测rhFGF21对小鼠前脂肪胚胎成纤维细胞(3T3-L1)的葡萄糖吸收活性。结果显示,与市售的FGF21相似,rhFGF21可促进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吸收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进一步通过检测ERK代谢通路相关指标的表达变化,表明rhFGF21是与FGFR结合后通过激活ERK途径下游相关蛋白的磷酸化,进而发挥其对3T3-L1细胞的葡萄糖吸收作用。此外,将菌株X06-49和市售FGF21分别置于-20°C、4°C和37°C条件下储存24个月后,进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蛹虫草中rh FGF21的相对活性分别为95%、80%和48%,明显优于市售FGF21干粉,说明蛹虫草菌丝体作为宿主具有保护rhFGF21活性的作用。4. 为了考察口服转h FGF21的重组蛹虫草菌丝体对Ⅱ型糖尿病的降糖和降脂作用,将db/db小鼠连续口服蛹虫草菌丝体60天,通过血糖检测、空腹血糖IGTT试验、胰岛素含量以及血脂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口服重组蛹虫草菌丝体可以有效降低db/db小鼠的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显着降低(P<0.01)血液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HO)、游离脂肪酸(NEFA),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浓度,显着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浓度(P<0.01),有效缓解糖尿病小鼠的血脂代谢紊乱。5. 为了考察口服转hFGF21蛹虫草菌丝体对db/db小鼠脂肪肝和胰腺的作用,分别检测db/db小鼠血清ALT和AST的含量,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脂肪肝相关炎症因子MCP-1、Cd11b、F4/80、CD68和TNF-a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并观察脂肪肝组织的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口服转hFGF21蛹虫草菌丝体显着降低db/db小鼠血液ALT和AST的含量(P<0.01),显着降低脂肪肝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P<0.01),明显减少db/db小鼠的脂肪肝中的脂肪颗粒数量。同时以细胞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 3为检测指标进行胰腺组织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口服转hFGF21蛹虫草菌丝体可以通过降低胰岛β细胞的凋亡来保护胰腺组织。6. 为了评估转hFGF21蛹虫草菌丝体的安全性,进行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证实,最大给药量为15 g·kg-1/d时未见死亡现象。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大鼠分高(10.5 g·kg-1/d)、中(1.05 g·kg-1/d)、低(0.35 g·kg-1/d)剂量给药28天,结果表明,口服中低剂量的重组蛹虫草菌丝体并未显着改变大鼠体重、各器官脏器比、血液学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各个脏器的组织病理学切片结果中也未见有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初步证明转hFGF21蛹虫草菌丝体作为口服制剂安全无毒。

江年琼[10](2002)在《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有以下几点: 1对三白草科的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Lour.)Baill.)和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核型公式分别为K(2n)=22=4m+16sm+2st和K(2n)=24=14m+10sm。 2三白草的茎、叶和地下根茎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但以嫩茎段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NAA0.2mg/L和BA1.0mg/L及肌醇200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外植体消毒以0.1%HgCl2处理8min污染率最低。 3在三白草悬浮培养时,不同碳源、蔗糖浓度、激素种类、不同培养基和接种量等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均有影响。其中以3%蔗糖作为碳源,以MS培养基中附加2,4-D1.5mg/L和BA1.0mg/L为好,接种量为4.0gDW/L时,细胞的绝对生长速率较快。 4通过L9(34)和L16(45)的正交设计,对酶溶液最佳配方及影响原生质体融合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三白草原生质体酶溶液的组成以1.5%的纤维素酶、0.1%果胶酶、0.7mol/L甘露醇和10h的酶解时间为好。分离鱼腥草原生质体的酶溶液除纤维素酶的浓度为1.0%外,其余与三白草相同。由40%PEG(6000)、15mmol/L CaCl2 2H2O、0.4mmol/L KH2PO4和0.7mol/L甘露醇组成的、pH为9.0的融合剂效果较好。原生质体密度为1×106个/ml较佳。 5用PEG诱导融合的双核异核体率为11%左右,将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在含有NAA1.0mg/L和BA0.5mg/L的MS培养基中,5~6d后,再生细胞发生首次分裂,培养12周后,将直径约2.0mm的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NAA1.0mg/L的MS培养基上培养4周,愈伤组织迅速增殖。杂种愈伤组织中,80%以上的染 三自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色体数目在36~50条之间,但形态学上有一定的变异。随着继代时间的延长, 染色体的变异系数越来越小。研究结果表明,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融合获得 了属间杂种愈伤组织。 6对杂种愈伤组织和两种原植物的混合物,分别用醇和水进行提取,再对提 取物进行药理实验,结果表明:杂种愈伤组织和两原植物混合后的水提取液可使 小臼鼠胸腺的重量增加,p<O.05,但两者间无显着性差异,p>0刀5。

二、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被子植物性细胞膜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分布模式及与受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一、 被子植物胚囊成员细胞的分离
    二、 被子植物雄性配子的分离
    三、 凝集素及受体在受精过程中的作用
        (一) 凝集素的定义、分类及性质
        (二) 凝集素的受体
        (三) 凝集素受体在动物、植物生殖过程中的作用
        (四) 凝集素-受体在植物中的其它作用
        (五) 被子植物配子识别的研究
        (六) 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表面凝集素受体标记技术
第二章 蓝猪耳离体和原位雌性细胞表面Con A与WGA受体的荧光定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一、 雌性细胞的分离
        二、 标记条件
        三、 ConA受体在蓝猪耳雌性细胞膜表面的分布
        四、 WGA受体在蓝猪耳雌性细胞膜表面的分布
    讨论
        一、 酶解对凝集素受体分布的影响
        二、 凝集素受体分布的基本规律
    小结
第三章 凝集素受体在烟草雌性细胞表面膜的极性分布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一、 生活雌性细胞膜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分布
        二、 固定胚囊的分离与凝集素标记
        三、 膜的流动性
    讨论
        一、 雌性细胞膜表面凝集素受体极性分布的意义
        二、 植物性细胞原生质体质膜的流动性
    小结
第四章 生殖细胞及精细胞质膜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动态分布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一、 三种植物生殖细胞的分离及形状变化
        二、 三种植物生殖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分布
        三、 烟草生殖细胞、精细胞与雄性生殖单位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及比较
    讨论
        一、 生殖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形式
        二、 烟草生殖细胞与精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比较
        三、 凝集素受体分布的两种类型与精子的二型性
    小结
第五章 蓝猪耳胚囊表面凝集素受体极性分布的动态变化与花粉管穿入胚囊的时空关系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一、 Con A受体在胚囊表面的分布随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
        二、 WGA受体在不同发育时期胚囊表面的分布
        三、 远源花粉授粉后胚囊表面Con A受体分布的特点
    讨论
    小结
第六章 凝集素对蓝猪耳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以及烟草性细胞离体融合的影响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一、 凝集素处理蓝猪耳柱头后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的情况
        二、 凝集素对烟草性细胞离体融合的影响
    讨论
        一、 凝集素处理对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二、 激集素对性细胞离体融合的影响
    小结
第七章 烟草与蓝猪耳胚胎发育中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及变化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一、 Con A受体在不同发育时期胚胎表面的分布与变化
        二、 WGA受体在不同发育时期胚胎表面的分布与变化
        三、 SBA受体在不同发育时期胚胎表面的分布与变化
        四、 酶解对凝集素受体分布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八章 总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与图版说明
在读期间发表与投稿论文
致谢

(2)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 料 和 方 法
    1.1 材料
    1.2 雌性细胞原生质体分离
    1.3 生殖细胞原生质体分离
    1.4 叶肉原生质体制备
    1.5 原生质体成对融合
    1.6 原生质体大量培养
    1.7 微滴培养
    1.8 微室饲养培养
    1.9 观察与摄影
2 实 验 结 果
    2.1 雌性细胞间的融合
    2.2 雌、雄性细胞间的融合
    2.3 雌性细胞与体细胞的融合
    2.4 原生质体微培养
        2.4.1 微滴培养
        2.4.2 微室饲养培养
3 讨 论

(3)被子植物体外双受精:配子融合与受精卵早期发育事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一.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和受精早期事态研究
        1.精卵质膜相互作用
        2.卵子质膜去极化
        3.钙振荡和钙波
        4.皮质反应
        5.极体的形成
        6.雌、雄原核形成及融合或联合
    二.被子植物双受精的研究概况
    三.双受精的体外研究
        1.配子分离
        1.1.精子的分离
        1.2.胚囊和卵细胞的分离
        2.体外融合系统的建立
        3.利用离体受精系统进行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3.1.配子识别
        3.2.多精入卵阻断
        3.3.卵激活
        3.4.核融合与雄核去凝缩
    四.钙在受精中的作用
        1.阻止多精受精
        2.卵激活
        3.受精过程中精子激活卵的机制
        3.1.受体控制假说
        3.2.精子因子假说
第二章 新的体外受精系统的建立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被子植物性细胞钙离子装载系统的建立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被子植物多精入卵阻断机制的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章 被子植物精核迁移的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六章 雌雄配子融合亲和性的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与图版说明
在读期间发表与投稿论文
致谢

(4)烟草种间胞质杂种、对称体细胞杂种的获得及其分子标记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现状
    1.1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
    1.2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1.2.1 离子诱导融合技术
        1.2.2 聚乙二醇(PEG)法
        1.2.3 电融合
    1.3 植物体细胞杂交方式
        1.3.1 对称融合与不对称体细胞融合
        1.3.2 配子—体细胞杂交
    1.4 植物体细胞杂种的细胞学研究(融合体的发育)
        1.4.1 异核体的核融合和染色体行为
        1.4.2 亲缘关系对融合体发育的影响
    1.5 植物体细胞杂种细胞的筛选技术的研究
        1.5.1 利用对外源激素的要求不同进行选择
        1.5.2 利用生长习性和愈伤组织颜色不同进行选择
        1.5.3 利用突变细胞系互补进行选择
        1.5.4 根据原生质体形态机械分离杂种原生质体
        1.5.5 外源抗性标记基因的应用
        1.5.6 钝化系统的应用
    1.6 植物体细胞杂种的鉴定技术研究
        1.6.1 形态学观察
        1.6.2 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检查
        1.6.3 生物化学检测
        1.6.4 DNA分子标记鉴定
    1.7 植物体细胞杂种的类型及其细胞学特征
        1.7.1 对称杂种(symmetric somatic hybrids)
        1.7.2 不对称杂种(asymmetric somatic hybrids)
        1.7.3 胞质杂种(cytoplasmic hybrid,cybrid)
    1.8 植物体细胞杂种细胞质基因组的遗传
        1.8.1 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
        1.8.2 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
    1.9 植物体细胞杂种后代性状遗传特点与改良利用
        1.9.1 植物体细胞杂种后代性状遗传特征
        1.9.2 植物体细胞杂种的改良利用
    1.10 烟草种间体细胞杂交研究及应用现状
        1.10.1 已获得的烟草体细胞杂种
        1.10.2 烟草种间体细胞杂种的改良和利用
        1.10.2.1 抗病性转移
        1.10.2.2 抗虫性转移
        1.10.2.3 高尼古丁含量的转移
        1.10.2.4 烟草新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创造
        1.10.3 烟草种间体细胞杂交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应用种间体细胞杂交快速创造烟草胞质雄性不育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烟草叶片原生质体的制备
        2.1.3 Rhodamine 6G钝化处理
        2.1.4 诱导融合及培养
        2.1.5 再生植株形态学观察
        2.1.6 染色体数目检测
        2.1.7 同功酶检测
        2.1.7.1 脂酶同工酶分析
        2.1.7.2 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2.1.8 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
        2.1.8.1 烟草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2.1.8.2 随机引物扩增的反应条件及电泳
        2.1.9 线粒体atpA基因特异片段的PCR扩增和检测
        2.1.9.1 烟草线粒体DNA的提取
        2.1.9.2 PCR扩增
        2.1.10 回交与配制F_1杂交一代
        2.1.11 抗病性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烟草叶片原生质体的分离
        2.2.2 Rhodamine 6G处理对烟草原生质体活性的影响
        2.2.3 原生质体融合与培养
        2.2.4 再生植株的生物学特征
        2.2.4.1 再生植株形态
        2.2.4.2 再生植株的育性
        2.2.5 再生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
        2.2.6 再生植株脂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同功酶检测
        2.2.7 RAPD多态性检测结果
        2.2.8 线粒体基因组atpA基因的分析
        2.2.9 回交F_1代及杂交F_1代的田间表现
        2.2.10 抗病性
    2.3 结论与讨论
        2.3.1 Rhodamine 6G对烟草原生质体的钝化作用
        2.3.2 胞质杂种的获得
        2.3.3 新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普通烟草(N.TABACUM)与粉蓝烟草(N.GLAUCA)种间对称体细胞杂种的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原生质体分离纯化,融合与植株再生
        3.1.3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析
        3.1.4 核基因组DNA分析(RAPD and SCAR)
        3.1.4.1 烟叶样品DNA提取
        3.1.4.2 随计引物扩增的PCR反应及电泳
        3.1.4.3 扩增产物的纯化
        3.1.4.4 多态性扩增产物克隆
        3.1.4.5 大肠杆菌DH5 α感受态细胞制备和转化
        3.1.4.6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3.1.4.7 克隆片段的测序
        3.1.5 特异引物的设计及PCR反应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种植株的再生
        3.2.2 对称体细胞杂种的形态学和育性表现
        3.2.3 杂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基因组成分分析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烟草种间体细胞杂种高世代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观察分析和抗病性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烟草体细胞杂种高世代材料及其来源。
        4.1.2 田间实验设计
        4.1.3 田间管理
        4.1.4 抗病性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主要生物学性状调查
        4.2.2 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4.2.2.1 亩产量
        4.2.2.2 亩产值
        4.2.2.3 均价
        4.2.2.4 级指
        4.2.3 抗病性鉴定
    4.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SHANGHAI SHANGON随机引物序列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图目录

(5)微流控芯片内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及其化学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植物原生质体与微流控芯片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研究进展
        1.1.1 植物原生质体及其特点
        1.1.2 原生质体的培养研究进展
        1.1.3 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进展
    1.2 烟草原生质体融合与培养
    1.3 小白菜原生质体融合与培养
    1.4 微流芯片技术
        1.4.1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
        1.4.2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
        1.4.3 微流控芯片的应用
第二章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应用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及器材
    2.2 方法
        2.2.1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
        2.2.2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小白菜原生质体获得与初步培养
    3.1 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剂配制
        3.1.4 试验仪器及器材
    3.2 方法
        3.2.1 无菌苗的培养
        3.2.2 小白菜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的获得
        3.2.3 小白菜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的活性检测
        3.2.4 芯片内小白菜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的培养
        3.2.5 芯片外小白菜子叶原生质体的培养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小白菜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的获得
        3.3.2 不同激素组合对小白菜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
        3.3.3 芯片内小白菜无菌苗子叶原生质体的培养
    3.4 小结
第四章 烟草原生质体获得与初步培养
    4.1 材料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剂配制
        4.1.4 试验仪器及器材
    4.2 方法
        4.2.1 烟草叶片的获得
        4.2.2 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的获得
        4.2.3 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及细胞团的活性检测
        4.2.4 微流控芯片外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的培养
        4.2.5 微流控芯片内烟草原生质体的培养
        4.2.6 不同培养基对烟草原生质体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的获得
        4.3.2 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及细胞团的活性检测
        4.3.3 芯片外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的培养
        4.3.4 芯片内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的培养
        4.3.5 不同培养基培养烟草叶肉原生质体
    4.4 小结
第五章 原生质体化学融合
    5.1 材料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剂配制
        5.1.4 试验仪器及器材
    5.2 方法
        5.2.1 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的获得
        5.2.2 小白菜无菌苗原生质体的获得
        5.2.3 芯片外原生质体的融合
        5.2.4 芯片内原生质体的融合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芯片外原生质体的融合
        5.3.2 芯片内原生质体的融合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6)紫花苜蓿和白花草木樨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细胞融合
        1.1 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
        1.1.1 植物的选择
        1.1.2 制备原生质体的材料选择
        1.1.3 植物原生质体的酶解
        1.1.4 植物原生质体的纯化
        1.1.5 植物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鉴定
        1.2 原生质体的融合技术
        1.2.1 仙台病毒(HVJ)诱导法
        1.2.2 PEG-高pH、高钙法诱导融合法
        1.2.3 植物原生质体电场诱导融合法
        1.2.4 激光诱导法
        1.2.5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融合技术
        1.2.6 高通量细胞融合芯片
        1.2.7 空间细胞融合技术
        1.2.8 离子束细胞融合技术
        1.3 植物杂种细胞筛选鉴定
        1.3.1 植物杂种细胞筛选
        1.3.2 植物杂种细胞鉴定
        1.4 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
        1.4.1 原生质体培养基
        1.4.2 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1.4.3 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的形成
        1.4.4 植株再生
第二章 草木樨再生体系原生质体的构建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草木樨愈伤组织的诱导
        2.3.2 6-BA 的浓度与愈伤组织诱导的关系
    2.4 草木樨原生质体的制备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方法
        2.4.3 结果
第三章 紫花苜蓿再生体系原生质体的构建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4 紫花苜蓿原生质体的制备
        3.4.1 材料和方法
        3.4.2 方法
        3.4.3 结果
第四章 原生质体融合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IOA 预处理白花草木樨原生质体分裂的影响
        4.3.2 紫外线处理紫花紫花苜蓿存活和分裂的影响
        4.3.3 PEG 浓度对细胞融合的影响
        4.3.4 融合后原生质体的培养和杂种细胞的鉴定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激素的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具有显着影响
    5.2 酶液的浓度配比和酶解时间影响着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
    5.3 PEG 在细胞融合中的影响
    5.4 原生质体的钝化简化了杂种细胞的筛选
    5.5 杂种细胞的获得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草地早熟禾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草地早熟禾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草地早熟禾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3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的研究状况
        1.3.1 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
        1.3.2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1.3.3 植物细胞的融合
        1.3.4 植物杂种细胞筛选
        1.3.5 植物杂种细胞鉴定
    1.4 草地早熟禾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3个草地早熟禾品种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4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3 个草地早熟禾品种愈伤组织的诱导
        2.3.2 不同2,4-D 浓度对3 个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的 2,4-D 和 6-BA 组合对 3 个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4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2.3.5 愈伤组织分化出苗
    2.4 讨论
        2.4.1 选择不同外植体的优劣评价
        2.4.2 不同的激素种类和浓度及其内、外源激素协同作用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4.3 继代培养时间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草地早熟禾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基本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4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原生质体的分离
        3.3.2 原生质体的培养和植株再生
    3.4 讨论
        3.4.1 酶解法对原生质体游离的影响
        3.4.2 供体材料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3.4.3 酶解液的组成、浓度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游离的影响
        3.4.4 愈伤组织的状态对原生质体活力及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3.4.5 培养基及其渗透压对原生质体分裂和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3.4.6 基因型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草地早熟禾原生质体融合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IOA 预处理新格莱德原生质体分裂的影响
        4.3.2 R-6G 预处理午夜2 号原生质体分裂的影响
        4.3.3 PEG 浓度对细胞融合的影响
        4.3.4 融合后原生质体的培养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总结
附表Ⅰ
附表Ⅱ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棉花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研究及原生质体细胞壁重建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
        1.1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研究的发展历程
        1.2 棉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体系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原生质体分离
        1.2.3 原生质体培养
        1.3 原生质体的应用
        1.3.1 原生质体融合
        1.3.2 原生质体转化
        1.3.3 无性系变异筛选和突变育种
        1.3.4 原生质体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2 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
        2.1 植物不对称融合杂种的获得
        2.1.1 自发形成的不对称性杂种
        2.1.2 经诱导形成的不对称性杂种
        2.2 不对称融合杂种的筛选
        2.2.1 利用或人为地造成两亲本原生质的物理特异性差异进行选择
        2.2.2 利用或创造各种缺陷型或抗性互补选择
        2.2.3 利用或人为地造成细胞生长或分化能力的差异进行选择
        2.3 不对称融合杂种的鉴定
        2.3.1 形态学鉴定
        2.3.2 细胞学研究
        2.3.3 同工酶鉴定
        2.3.4 分子标记手段
        2.3.5 原位杂交技术
        2.4 不对称融合杂种的核质基因的遗传
        2.4.1 核基因的遗传
        2.4.2 胞质基因的遗传
        2.4.2.1 叶绿体基因组
        2.4.2.2 线粒体基因组
        2.5 植物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在育种上的应用
        2.5.1 克服生殖障碍,创造新种质
        2.5.2 转移有利性状,改善作物品质
        2.5.3 转移细胞质基因组,得到胞质杂种
    3 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3.1 高等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
        3.1.1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3.1.2 高等植物细胞壁的形成及分子组装模型
        3.2 植物细胞壁的生理功能
        3.2.1 细胞壁对细胞生长扩大的控制作用
        3.2.2 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
        3.2.3 防御与抗性
        3.2.4 其他功能
        3.3 细胞壁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和不对称融合研究
        4.2 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相关基因的研究
第二章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和不对称融合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1 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和培养
        1.2.2 供体的处理
        1.2.3 原生质体融合、培养与植株再生
        1.2.3.1 Coker201和 G.klotzschianum原生质体融合与植株再生
        1.2.3.2 Ekang8与 G.stockii对称和不对称融合
        1.2.4 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
        1.2.5 染色体压片观察
        1.2.6 RAPD和SSR检测再生植株基因组DNA
        1.2.7 胞质基因组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戴维逊氏棉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
        2.2 紫外线对克劳茨基棉原生质体核失活的效果
        2.3 Coker 201和 G.klotzschianum不对称融合及杂种鉴定
        2.3.1 不对称融合及植株再生
        2.3.2 染色体压片记数
        2.3.3 再生植株核基因组分析
        2.3.4 再生植株胞质基因组分析
        2.4 Ekang8与 G.stockii融合及体细胞杂种的分析
        2.4.1 融合后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2.4.2 杂种植株的倍性分析和细胞学检测
        2.4.3 再生植株RAPD检测和SSR检测
        2.4.4 再生植株的胞质基因组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2.1 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的检测
        1.2.2 SSH文库构建
        1.2.3 差异筛选及表达谱分析
        1.2.4 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2.5 RT-PCR和实时定量 PCR(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原生质体在培养48h内再生细胞壁
        2.2 SSH文库的构建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2.4 代表基因的RT-PCR和qRT-PCR验证
    3 讨论
        3.1 细胞壁构建和修饰相关的ESTs
        3.2 糖代谢酶类在细胞壁合成过程中大量表达
        3.3 转运相关基因的分离
        3.4 与抗胁迫和防御相关基因的分离
        3.5 细胞壁与钙第二信使相互依存
        3.6 原生质体是研究细胞壁合成的理想材料
        3.7 SSH法分离植物差异表达基因及差异基因的验证
第四章 四个棉花类膨胀素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初步表达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cDNA及基因组全长的扩增
        1.2.2 序列分析及生物信息学预测
        1.2.3 RNAi抑制表达载体的构建
        1.2.4 GFP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1.2.5 农杆菌介导的棉花下胚轴遗传转化
        1.2.6 农杆菌侵染拟南芥花序的遗传转化
    2 实验结果
        2.1 四个类膨胀素基因的全长cDNA扩增
        2.2 潜在修饰位点的预测
        2.3 信号肤分析
        2.4 进化树分析
        2.5 多重序列比较
        2.6 基因组序列扩增以及内含子分析
        2.7 RNAi抑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
        2.8 GFP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
    3 讨论
        3.1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结构和功能预测中的应用
        3.2 expansin-like蛋白质的结构
        3.3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
        3.4 基因的功能验证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和会议摘要
致谢

(9)利用蛹虫草菌丝体表达hFGF21及其降糖降脂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2.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3.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FGF21的研究进展
        1.1 FGF21的体外活性
        1.2 FGF21的体内活性
        1.3 FGF21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的靶标验证
        1.4 FGF21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5 FGF21相关制剂的研发
    第二章 菌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2.1 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2.2 蛹虫草的研究进展
        2.3 蛹虫草的活性成分
        2.4 蛹虫草菌丝体作为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前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pCB130-hFGF21 重组载体在蛹虫草菌丝体中转化及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蛹虫草菌丝体表达的hFGF21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蛹虫草菌丝体表达的hFGF21的体外活性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转hFGF21蛹虫草菌丝体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转hFGF21基因蛹虫草菌丝体对糖尿病小鼠肝脏和胰腺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转hFGF21蛹虫草菌丝体的毒理试验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1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进展
    1.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现状
    1.2 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和纯化
        1.2.1 植物原生质体的材料来源及预处理
        1.2.1.1 植物原生质体的材料来源
        1.2.1.2 植物原生质体的预处理
        1.2.2 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
        1.2.3 分离原生质体常用的酶
        1.2.4 渗透压稳定剂
        1.2.5 酶解处理
        1.2.6 植物原生质体的纯化
        1.2.7 植物原生质体的活力鉴定
        1.2.7.1 细胞壁染色法
        1.2.7.2 原生质体活性测定
    1.3 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
        1.3.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
        1.3.2 原生质体培养基
        1.3.3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
        1.3.3.1 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
        1.3.3.1.1 固体培养法
        1.3.3.1.2 液体培养法
        1.3.3.1.3 双层培养法
        1.3.3.1.4 看护培养法
        1.3.3.2 培养条件
    1.4 植物原生质体的发育和植株再生
        1.4.1 细胞壁再生
        1.4.2 细胞分裂
        1.4.3 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1.4.4 植株再生与根的形成
    1.5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1.5.1 原生质体的制备
        1.5.2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1.5.2.1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化学方法
        1.5.2.1.1 离子诱导融合法
        1.5.2.1.1.1 NaNO_3法
        1.5.2.1.1.2 高Ca~(2+)高pH法
        1.5.2.1.2 高聚分子诱导融合法
        1.5.2.1.2.1 聚乙二醇(PEG)法
        1.5.2.1.2.2 聚乙酸乙烯脂(PVA)及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法
        1.5.2.2 植物原生质体电场诱导融合法
        1.5.3 PEG法原生质体融合过程
        1.5.4 影响原生质体融合的因素
        1.5.5 杂种细胞筛选
        1.5.5.1 遗传互补筛选法
        1.5.5.2 利用营养缺陷型选择融合子
        1.5.5.3 抗性互补筛选法
        1.5.5.4 利用灭活原生质体选择融合子
        1.5.5.5 利用生长特性筛选法
        1.5.5.6 利用物理特性筛选法
2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研究进展
    2.1 三白草的研究进展
        2.1.1 三白草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2.1.2 三白草的化学成分
        2.1.3 三白草的药理作用
    2.2 鱼腥草的研究进展
        2.2.1 鱼腥草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2.2.2 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2.2.3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
3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核型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制片方法
        3.1.2.2 结果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染色体数目
        3.2.2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核型
        3.2.3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模式图
    3.3 讨论
4 三白草愈伤组织培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实验仪器
        4.1.2 试剂
        4.1.3 方法
    4.2 结果
        4.2.1 不同激素组合对三白草愈伤组织的影响
        4.2.2 NAA、BA不同比例对三白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3 不同消毒剂对三白草愈伤组织的影响
        4.2.4 不同培养基对三白草愈伤组织的影响
        4.2.5 培养基中肌醇含量对三白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 结论与分析
5 三白草的悬浮培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来源及培养
        5.1.2 细胞生长测定
        5.1.3 总黄酮的测定
    5.2 结果
        5.2.1 不同激素组合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生长量的影响
        5.2.2 不同碳源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
        5.2.3 不同蔗糖浓度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
        5.2.4 接种量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的细胞生长的影响
    5.3 结论与分析
        5.3.1 影响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因素
        5.3.2 对今后细胞培养工作的设想
6 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的融合
    6.1 材料
        6.1.1 试剂及试液
        6.1.1.1 CPW溶液
        6.1.1.2 酶溶液
        6.1.1.3 融合液
        6.1.1.4 原生质体培养基
        6.1.2 仪器设备
    6.2 方法
        6.2.1 三白草原生质体的制备
        6.2.2 鱼腥草原生质体制备
        6.2.3 原生质体产量的测定
        6.2.4 原生质体活力测定
        6.2.5 原生质体的融合
        6.2.6 融合体的培养
        6.2.7 融合体的鉴定
        6.2.7.1 杂种愈伤组织的形态鉴定
        6.2.7.2 荧光染色法鉴定
        6.2.7.3 杂种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分析
        6.2.7.4 融合体的电镜观察
        6.2.8 药理作用比较——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酶解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及活力的影响
        6.3.2 不同融合液对融合率的影响
        6.3.3 融合液处理时间对融合率的影响
        6.3.4 原生质体不同密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6.3.5 融合剂滴加量对融合率的影响
        6.3.6 杂种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分析
        6.3.7 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7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附录

四、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被子植物性细胞膜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分布模式及与受精的关系[D]. 房克凤. 武汉大学, 2003(04)
  • [2]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J]. 孙蒙祥,杨弘远,周嫦,KoopHU. 植物学报, 1995(01)
  • [3]被子植物体外双受精:配子融合与受精卵早期发育事态[D]. 彭雄波. 武汉大学, 2005(05)
  • [4]烟草种间胞质杂种、对称体细胞杂种的获得及其分子标记鉴定[D]. 孙玉合. 浙江大学, 2004(03)
  • [5]微流控芯片内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及其化学融合[D]. 武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6]紫花苜蓿和白花草木樨细胞融合技术研究[D]. 贺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4)
  • [7]草地早熟禾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D]. 赵小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8]棉花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研究及原生质体细胞壁重建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D]. 杨细燕.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利用蛹虫草菌丝体表达hFGF21及其降糖降脂的作用研究[D]. 张晓美.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1)
  • [10]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D]. 江年琼. 中南林学院, 2002(02)

标签:;  ;  ;  ;  ;  

烟草雌性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