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对血脂、脂质过氧化物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一氧化碳对血脂、脂质过氧化物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一、一氧化碳对血脂、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冬梅[1](2021)在《空气污染物暴露对高血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和心肌组织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状况依旧十分严峻,大气污染物浓度仍较高,大气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具有影响,但心血管疾病病因复杂,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机制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型来进行探讨。由于高血压患者具有心脏负担大、心肌更易受到损伤的特点,患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更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气污染对高血压机体心肌组织损伤相关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气污染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构成、F/B比值(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丰度比值)等指标与高血压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有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包括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在内的多种疾病。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群改变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系统?当前还没有研究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选择了具有自发性高血压的大鼠(SHR大鼠)作为动物模型。采用16S rDNA测序和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吸入性大气污染物对SHR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并分析大气污染物暴露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与宿主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气污染物暴露对心肌组织损伤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进而对大气污染引起的SHR大鼠血压改变和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最终为阐明大气污染物对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联动毒性效应提供理论基础,为大气污染损害肠道菌群平衡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提供依据。并为高血压疾病患者应对大气污染提出更全面的建议,以期未来通过微生态制剂干预肠道菌群对抗大气污染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策略。方法:1、本研究以采集于辽宁省沈阳市秋冬季节的大气PM2.5颗粒物和人工混合气体污染物作为实验用大气污染物,以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为动物模型,通过气管滴注式染尘和动式染毒将SHR大鼠暴露于PM2.5和混合气体污染物中,检测大气污染物在低、中、高三种不同暴露剂量和1-90天暴露时间的条件下对SHR大鼠的体重、血压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的影响。2、采集SHR大鼠粪便样本,应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大气污染物对SHR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PCo A分析、样本层次聚类等)、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以及肠道菌群功能预测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详细分析了大气污染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如何改变以及这些改变与宿主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系。3、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QPCR方法检测SHR大鼠心肌组织基因表达谱,通过数据质控、序列比对、基因表达水平定量、差异基因表达分析以及差异基因富集(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了大气污染物暴露对心肌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分析了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心血管系统相关信号通路的上下游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1、沈阳地区大气污染物(PM2.5)成分包含16种多环芳烃,21种金属元素,以及硝酸根、硫酸根等无机离子,及砷、铅、锰等具有显着生理毒性的金属元素。吸入性大气污染暴露可减缓SHR大鼠的生长发育,延长SHR大鼠达到成年体重所需时间。可使SHR大鼠血压进一步显着升高,且血压的升高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中或高剂量的大气污染物还可引起SHR大鼠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急性改变。2、在暴露于大气污染的较短时期(1-30天),SHR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丰富度显着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比值(F/B值)显着升高,一些产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细菌,如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和厌氧棒状菌属(Anaerostipes)的丰度显着降低,产三甲胺的厚壁菌门等丰度显着增加,肠道菌群发生了显着紊乱,功能分析表明肠道微生物的丙酸和乙酸生成能力显着降低,这些改变与宿主心血管系统损伤相关。3、大气污染显着影响SHR大鼠心肌组织基因的表达水平,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反应等细胞进程和MHC蛋白复合体等细胞组分,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病毒性心肌炎、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吞噬体、肠免疫网络、内吞作用、细胞粘附分子、哮喘、抗原加工提呈等心肌损伤和免疫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疾病相关信号通路中,参与血压调节的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和Agtr1a(血管紧张素Ⅱ1A型受体)基因、参与心肌细胞钙离子水平调节的Atp2a2(肌浆/内质网钙转运ATP酶A2)基因、以及参与心肌收缩的Actc1(心肌肌动蛋白α1)、Myh6(肌球蛋白重链6)、Tnni3(心肌肌钙蛋白I)和Tnnt2(心肌肌钙蛋白T)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发生显着上调。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分析显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心肌收缩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等通路中的ACE、AGTR1A、ATP2A2、TNNI3和TPM3蛋白表达升高,而ACTC1、CALD1、CALM1和TNNC1蛋白表达降低。结论:1、大气污染可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体重、血压和血脂产生显着影响,大气污染具有显着的延缓体重增长、升高血压、引起血脂代谢紊乱等损害心血管系统的作用。2、吸入性大气污染物暴露可显着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和代谢功能,大气污染所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改变具有进一步升高宿主血压的作用,且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通过SCFA等代谢产物影响心血管系统。3、大气污染物暴露可通过心肌组织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钙离子信号通路及免疫反应等相关信号途径的异常,最终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血管系统损伤,为理解大气污染引起SHR大鼠血压升高和心脏损伤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和实验依据。

曾洁[2](2021)在《茶黄素减轻高脂诱导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红茶作为全球最流行的饮料之一,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健康功效,包括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减肥降脂作用等。心血管病(CVD)是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CVD患病人数约有2.9亿人,由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疾病致死总人数之首,其发生发展与膳食因素密切相关。红茶饮用与CVD的关系广受关注,但截止目前,针对红茶摄入与CVD发病率之间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红茶是否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尚不明确,且内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动脉粥样硬化(AS)是CVD的关键共同病理起因,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又是AS的早期关键环节。因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是预防AS和CVD的重要策略。本课题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以高浓度胆固醇诱导细胞损伤,并以高脂膳食诱发ApoE-/-小鼠体内AS的发生发展,构建体内外实验模型;观察和评价红茶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茶黄素(TF),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体内AS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同时深入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旨在揭示红茶潜在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及其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一。在0~100μmol/L浓度范围内,茶黄素对HUVECs无明显毒性作用。以10μmol/L的胆固醇刺激HUVECs 24 h,成功构建体外细胞损伤模型。与模型组相比,茶黄素预处理组(5、10μmol/L)的细胞活力和NO的分泌量显着升高(P<0.05),而细胞凋亡率和LDH释放量显着降低(P<0.05)。此外,胞内ROS和MD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以上结果说明,一定剂量的茶黄素预处理可有效减轻高浓度胆固醇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2)实验二。以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12周,成功构建AS体内模型。与高脂组相比,茶黄素低高剂量组(5、10 mg/kg·d)小鼠的体重有所降低,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茶黄素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C、L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同时,茶黄素高剂量组(10 mg/kg·d)小鼠血清中TG水平显着降低,而HDL-C水平显着增加(P<0.05)。对小鼠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观察表明,与高脂组相比,茶黄素低高剂量组小鼠的主动脉壁内膜明显较薄,泡沫细胞的集聚和脂质沉积得以改善,斑块面积显着减少(P<0.05),胶原形成。同时,主动脉内ROS和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此外,茶黄素低高剂量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内MMP-2/9的m RNA水平显着降低(P<0.05),茶黄素低剂量组小鼠主动脉内MMP-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茶黄素高剂量组小鼠主动脉内MMP-2/9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以上结果说明,一定剂量的茶黄素膳食干预能有效减轻高脂膳食引起的ApoE-/-小鼠体内AS的病理进展。(3)实验三。茶黄素处理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细胞和小鼠主动脉内SOD、CAT和GSH-Px的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茶黄素可有效上调Nrf2和HO-1蛋白质的表达,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此外,加入Nrf2抑制剂ML385,可明显降低茶黄素预处理组(10μmol/L)的细胞活力以及Nrf2、HO-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增加细胞凋亡率。以上结果说明,茶黄素能激活Nrf2/HO-1通路来发挥对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茶黄素可有效减轻高脂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并能明显减轻高脂膳食引起的体内AS的病理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实现的。

郭艳茹[3](2021)在《基于红细胞探讨藏药清血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使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on rats,SHR)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模式动物,进行为期6-22周的观察,选用氯沙坦钾作为阳性对照药,采集清血丸用药前后SHR大鼠血压、心率,红细胞膜脂质含量、红细胞脆性,以及氧化应激及血红素相关指标等指标,评估藏药清血丸对SHR大鼠的血压干预作用和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5周龄的SPF级雄性SHR大鼠和WKY(Wistar-Kyoto rats)大鼠为实验对象。SHR大鼠50只,按体重分层,每组10只。分为SHR组、SHR组+低剂量清血丸(0.0423 g/kg/d)、SHR组+中剂量清血丸(0.0846 g/kg/d)、SHR组+高剂量清血丸(0.1692 g/kg/d)、SHR组+阳性对照药氯沙坦钾(20mg/kg/d),WKY组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并于每周测定各组大鼠体重、心率和血压;给药第6周末,大鼠眼眶取血,酶标仪检测血清中SOD、MDA、Heme、HO-1、直接胆红素的浓度;液质联用技术测定红细胞膜脂质磷脂酰胆碱(PC)、鞘氨醇(SP)、磷脂酰乙醇胺(PE)、胆固醇(CH)和磷脂酰丝氨酸(PS)的含量;给药第22周末,大鼠腹主动脉采血,NaCl渗透溶液法检测红细胞脆性。结果:1.一般状况观察各组大鼠饮食排便正常,自主活动正常,体重均逐渐增长。WKY品系大鼠慵懒嗜睡,而SHR品系大鼠整体活泼好动。SHR组大鼠毛发随周龄增加渐渐发黄;清血丸处理组大鼠毛发泛白顺滑,肌肉紧实,体重增加最为显着;氯沙坦组大鼠大便略溏稀。2.清血丸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2.1清血丸对SHR大鼠收缩压的影响WKY大鼠收缩压作为正常水平对照,随着周龄增长收缩压维持在130 mmHg。与其相比SHR大鼠收缩压明显高于正常水平(P<0.05),且随着周龄增加,收缩压逐渐升高,于9周龄后维持在200 mmHg左右。与SHR组相比,阳性对照药氯沙坦在给药第2周之后控制了血压的自发升高,将收缩压持续控制在160mmHg左右(P<0.05);清血丸高剂量在给药3周后对SHR大鼠收缩压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P<0.05)。2.2清血丸对SHR大鼠舒张压的影响WKY大鼠舒张压作为正常水平对照,随着周龄增长在90 mmHg波动。SHR大鼠舒张压明显高于WKY组(P<0.05),第2周升高明显,但随周龄增长的升高趋势变缓,在9周龄之后基本稳定在145 mmHg左右。与SHR组相比,氯沙坦组大鼠舒张压降低20 mmHg,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清血丸高剂量对舒张压没有影响,低、中剂量给药5周后轻微升高SHR大鼠舒张压,但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2.3清血丸对SHR大鼠平均动脉压的影响WKY大鼠平均动脉压作为正常水平对照,平均动脉压在100 mmHg左右。SHR大鼠平均动脉压在160mmHg左右,明显高于WKY组(P<0.05)。与SHR组相比,氯沙坦组大鼠平均动脉压为130 mmHg,显着低于SHR大鼠(P<0.05);清血丸各组平均动脉压与SHR组无统计学差异。2.4清血丸对SHR大鼠脉压差的影响WKY大鼠脉压差随着周龄增长在45 mmHg左右波动。SHR大鼠脉压差第2周升高明显,之后稳定在63 mmHg左右,明显高于WKY组(P<0.05)。与SHR组相比,清血丸各给药组和氯沙坦组的脉压差均明显减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清血丸对SHR大鼠心率的影响WKY组大鼠心率在275-400次/min之间,波动范围小,较为平稳,不受周龄影响。SHR大鼠心率在350-500次/min之间,波动范围大,不受周龄影响。但SHR大鼠心率显着高于WKY大鼠(P<0.05)。氯沙坦组在给药第2、3周心率明显高于SHR大鼠(P<0.05)。清血丸各组对心率均有升高作用(P<0.05)。4.五种磷脂化合物液质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磷脂酰胆碱(PC)、鞘氨醇(SP)、磷脂酰乙醇胺(PE)、胆固醇(CH)和磷酯酰丝氨酸(PS)的母子离子对依次为:758.5/183.9、300.3/282.8、746.4/605.4、369.1/105.1、788.5/283.3;保留时间依次为1.94、1.59、2.19、0.65和3.19 min。五种磷脂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都呈现良好线性(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精密度RSD%值均小于7,说明仪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重复性的6个平行样品中五种磷脂化合物浓度的RSD%值差异较大。重复性最好的是PC,RSD为4.8%,CH和PS的重复性最差,RSD值高达30%以上,说明这五种不同的磷脂化合物在本实验条件下,提取重复性的差异较大。五种磷脂化合物含量稳定性检测的RSD%值均小于9%,说明试液在24h之内有较好的稳定性。5.清血丸对SHR大鼠五种红细胞膜磷脂含量的影响大鼠红细胞膜中五种磷脂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PE、PC、PS、CH、SP。与SHR组相比,清血丸对SHR大鼠红细胞膜中的磷脂酰胆碱含量无明显影响,鞘氨醇和磷脂酰乙醇胺小幅下降(P<0.05),胆固醇和磷酯酰丝氨酸小幅升高(P<0.05)。氯沙坦对SHR大鼠红细胞膜中的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胆固醇含量无明显影响,鞘氨醇小幅下降(P<0.05),磷酯酰丝氨酸小幅升高(P<0.05)。6.清血丸对SHR大鼠红细胞脆性的影响SHR大鼠,在0.36%浓度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吸收值增加4.3倍,随着NaCl溶液浓度降低至0.27%,红细胞基本裂解完全,吸收值增加了 54%。清血丸低剂量对SHR大鼠红细胞脆性影响不显着,中剂量和高剂量组SHR大鼠红细胞在0.36%和0.27%NaCl浓度渗透液的吸收值下降,并且高剂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对SHR大鼠的红细胞在0.36%和0.27%NaCl浓度渗透液吸收值下降,但没有统计学差异。7.清血丸对SHR大鼠抗氧化应激的影响与SHR组相比,清血丸能够降低SHR大鼠血浆中MDA含量(P<0.05),升高SHR大鼠血浆中SOD水平(P<0.05),提高了SHR大鼠抗氧化应激能力。8.清血丸对SHR大鼠血红素相关指标的影响与SHR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Heme水平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清血丸对SHR大鼠HO-1没有明显影响,但可升高大鼠直接胆红素(P<0.05)结论:1.清血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升高表现出一定抵抗作用,可减小脉压差,表现出对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2.清血丸可提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红细胞膜的流动性,该作用可能与改善红细胞膜脂质类成分含量相关。3.清血丸可提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氧化能力。

高翀[4](2020)在《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其病理学过程最早可在20多岁时出现,经过数十年出现明显症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2%~14%。临床数据显示,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有关,如冠状动脉疾病、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一般人群中的常规危险因素无关,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会降低对血管疾病的易感性。然而对于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性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早期诊断及临床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帮助及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排除标准筛选后确诊为下肢ASO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要求的104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男65例,女39例,平均年龄(73.6±9.8)岁。诊断标准:年龄>40岁;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缺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ABI≤0.9;彩色多普勒超声、CTA、MRA和DSA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病变。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前4条可以做出ASO的临床诊断。根据 Rutherford 分级标准将病例组分为 Rutherford 0 级(R0 级,18 例,17.3%)、Rutherford 1 级(R1 级,5 例,4.8%)、Rutherford 2 级(R2 级,3 例,2.9%)、Rutherford 3 级(R3级,19 例,18.3%)、Rutherford 4 级(R4 级,15 例,14.4%)、Rutherford 5 级(R5 级,29例,27.9%)、Rutherford 6级(R6级,15例,14.4%);另外选同一时间于我院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都于入院时行临床资料统计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将临床资料与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人员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并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下肢ASO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卡方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下肢ASO患者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neutrophils,NEU%)、淋巴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lymphocytes,LYM%)、白蛋白(Albumin,AL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 TBIL、DBIL、IBIL 水平分别为(10.44±3.46)%、(3.25±1.36)%、(7.28±2.83)%,均低于对照组(15.30±3.28)%、(3.97±1.40)%、(11.33±2.65)%。2、下肢ASO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立保护性因素;LYM%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立危险性因素。3、不同Rutherford等级之间的TBIL、DBIL、IBIL水平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认为存在线性相关。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下肢ASO显着相关,可作为下肢ASO患者的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TBIL是下肢ASO的独立保护性因素,其水平可指导下肢ASO的病情评估。因此,血清胆红素水平监测在下肢ASO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张迎春[5](2020)在《缺血性脑卒中及其TOAST分型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致残致死原因,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左右。现迫切需要探寻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除传统因素外的其他危险因素,以减少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胆红素通常被认为是血红素的有害代谢废物。然而,目前的认识将其重新定义为一种有效的内源性抗氧化、抗炎和神经保护分子。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TOAST亚型和性别之间的相关性,希望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创新性的见解和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1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进行TOAST病因分型、NIHSS评分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随机选取同期入院的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74例作为对照组。详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测指标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间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探讨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与胆红素水平是否存在关联,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胆红素水平在TOAST分型不同亚型间和不同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均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斑块组胆红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显着低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示:缺血性脑卒中组糖尿病病史、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病史及吸烟史等方面高于对照组,血清三种不同形式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3.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因变量,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糖尿病病史、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病史、吸烟史和胆红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血压病病史、吸烟史、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与轻度缺血性脑卒中组相比,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线性相关分析示: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性;5.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组中,血清TBIL、DBIL、IBIL浓度在TOAST分型亚型间未见显着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胆红素水平之间有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高胆红素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2.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升高存在相关性,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低胆红素水平的男性,更应注意预防缺血性脑卒中;4.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其可作为反映氧化应激强弱的预测指标之一;5.胆红素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间分布无显着性差异。

刘雅洁[6](2020)在《艾烟对弱精子症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和抗氧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弱精子症是以精子活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症的常见病因之一。氧化应激时产生的过量活性氧是造成男性弱精子症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对于弱精子症的发病机理还没有明确定论,目前主要采用口服抗氧化剂的方法减轻弱精子症的氧化应激损伤,缺乏针对性强的靶向治疗手段。因此,探索安全高效的临床医治方法,对于改善弱精子症患者的精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艾灸的治疗作用是一种综合效应,艾燃烧生成物作为艾灸疗法的起效因素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还拥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具有杀菌、抗病毒,调节免疫反应,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降低炎性反应等多种作用,逐渐成为艾灸防治疾病的关键环节。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艾烟对弱精子症大鼠精子参数的影响和对生殖系统氧化应激损伤产生的作用,探讨艾烟改善弱精子症大鼠生殖机能的作用途径,比较艾烟与香烟对机体产生的不同效应,以期为艾烟的作用和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72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模型组、香烟组、低浓度艾烟组、中浓度艾烟组和高浓度艾烟组6组,每组12只。除溶剂对照组使用0.2%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之外,其余各组均使用奥硝唑溶液灌胃建立弱精子症大鼠模型。从奥硝唑溶液灌胃的第11天开始,使用不同浓度的艾烟和香烟进行干预。烟雾浓度以遮光率表示,溶剂对照组和模型组的遮光率均为0%,低、中、高浓度艾烟组的遮光率分别为0.4%、2%和15%,香烟组与中浓度艾烟组的遮光率保持一致。各组每日干预1次,每次进行20分钟,每周6天,共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8只进行体重增量、睾丸质量、睾丸指数、精子质量和氧化应激等指标的检测,剩余4只对其睾丸组织的形态病理学变化进行检测。结果1.体重增量:溶剂对照组大鼠的体重增长最快,其余各组大鼠的体重增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溶剂对照组相比,除中浓度艾烟组表现出一定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大鼠的体重增量无显着差别(P>0.05)。2.睾丸质量和睾丸指数:溶剂对照组大鼠的睾丸质量最重,其余各组大鼠的睾丸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各组大鼠的睾丸质量和睾丸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3.精子参数: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精子活力和精子活率显着降低(P<0.01,P<0.01),VCL、VSL、VAP、ALH、LIN、WOB 和 STR 等精子动力学参数也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不同浓度的艾烟干预后,可以改善弱精子症大鼠的精子活力、精子活率和运动能力,具体表现为低、中、高浓度的艾烟提高了弱精子症大鼠的精子活力(P<0.01,P<0.01,P<0.01)和精子活率(P<0.01,P<0.01,P<0.01),VCL、VSL、VAP、ALH、LIN、WOB和SRT等精子动力学参数也显着上升(P<0.01或P<0.05),并且在实验设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艾烟浓度的升高,精子质量的改善效果呈现递增趋势。香烟对弱精子症大鼠的精子活力和精子活率也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P<0.05,P<0.05),但VCL、VSL、VAP、ALH、WOB和SRT等大部分精子动力学参数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别(P>0.05)。4.睾丸组织GSH-Px、SOD、CAT、MDA和NOS含量: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睾丸组织抗氧化酶GSH-Px和CAT活性显着降低(P<0.05,P<0.01),SOD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氧化产物MDA和NOS含量明显增加(P<0.01,P<0.01)。不同浓度的艾烟干预后,可以显着提高弱精子症大鼠睾丸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氧化产物的含量,具体表现为低浓度艾烟可以提高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P<0.05,P<0.01),降低氧化产物MDA和NOS的含量(P<0.01,P<0.05);中浓度艾烟可以提高抗氧化酶GSH-Px、SOD和CAT的活性(P<0.05,P<0.05,P<0.05),降低氧化产物NOS的含量(P<0.05);高浓度艾烟可以提高抗氧化酶GSH-Px和CAT的活性(P<0.01,P<0.01)。不同浓度的艾烟在改善氧化应激损伤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确切的浓度-效应规律。香烟未能改善弱精子症大鼠睾丸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各项指标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别(P>0.05)。5.睾丸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睾丸组织内生精小管萎缩,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连接松散,层次和数目均减少;管腔间隙增宽,管腔内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减少;间质细胞轻度水肿。低、中浓度艾烟干预后,睾丸组织形态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生精小管呈圆形或卵圆形,结构基本饱满;各级生精细胞数量增多,层次增加,管腔内可见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增多。高浓度艾烟和香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睾丸组织的形态结构损伤,香烟组的损伤表现更为明显。结论1.不同浓度的艾烟改善了弱精子症大鼠的精子活力、精子活率和运动能力,并且在实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艾烟浓度的升高,精子质量的改善效果呈递增趋势。2.不同浓度的艾烟提高了弱精子症大鼠睾丸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了氧化产物的含量,低、中浓度艾烟改善了睾丸组织形态结构损伤,推测艾烟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方式,改善弱精子症大鼠的精子质量。3.香烟未能改善弱精子症大鼠的精子质量和睾丸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加重了睾丸组织形态结构损伤,与艾烟产生的效应不同。

姚琴[7](2020)在《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艾燃烧生成物(Moxa Combustion Products,MCP)的效用是艾灸的作用机理之一,MCP是指在艾绒燃烧过程生成的产物,艾烟是其最主要的部分。MCP中含有一定量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研究显示艾灸诊室PM10平均质量浓度为3.54mg/m3,超过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中规定的最高限值(0.15 mg/m3);尤其是MCP的颗粒物中存在一定比例PM2.5,引发关注和担忧;而目前MCP中的颗粒物是否是艾灸疗效的关键因素未有研究。近年来,医疗市场也出现了以艾叶精油穴位涂抹、艾绒穴位热熨、艾烟滤过等艾烟的处理和替代方法甚至医疗设备。针对此,我们根据艾绒燃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取各阶段的MCP产物,探索艾灸的关键起效环节,并研究艾烟中的颗粒物是否是艾灸疗效的关键因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ECD)是AS发病的始动环节,也是影响AS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ECD过程中最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NO的合成受活化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调控。研究显示,艾灸和艾烟可调节NO/ET-1平衡、PGI2/TXA2平衡,纠正血液流变的异常,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以减轻AS病变程度。因此,开展以eNOS活化调控AS的研究对于探寻中医艾灸治疗机理很有必要。课题组前期开展了艾灸和艾烟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Eknockout,ApoE-/-)小鼠的研究,显示出可通过良性调节脂质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及内皮损伤等效应防治AS。目的:观察不同处理方式MCP(艾烟、滤过艾烟、艾绒挥发物及艾叶精油)对AS的作用,从eNOS活化相关信号通路观察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索艾灸干预AS的起效环节及作用机制,并探讨MCP中的颗粒物是否艾灸起效的关键成分。方法:将60只雄性8周龄ApoE-/-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模型组,12只同龄雄性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正常组、模型组小鼠常规抓取、固定;艾烟组小鼠暴露于2%浓度(以染毒柜遮光率度量)艾烟环境,每次约燃烧1.5 g艾绒;滤过艾烟组小鼠暴露于1.5 g艾绒点燃滤过后的艾烟环境;艾绒挥发组小鼠暴露于1.5g艾绒在150℃加热条件下的挥发物环境;艾叶精油组小鼠置暴露在3.75μL艾叶精油(1.5 g艾绒所含挥发油含量折合)加入16 mL蒸馏水雾化形成的环境中。所有干预均在染毒柜中进行,20 min/日,6日/周,连续干预14周。生化法检测血浆TC、TG、HDL-C、LDL-C、NO的含量;Elisa法测定血浆ox-LDL、ApoA-I、ET-1、PGI2、TXA2、VEGF、vWF的含量;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根、胸主动脉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AMPK、PI3K、AKT和eNOS 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蛋白 p-AMPK、p-PI3K、p-AKT、p-eNOS-Thr495、p-eNOS-Ser1177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主动脉Ampk-mRNA、Pi3k-mRNA、Akt-mRNA和eNos-mRNA表达情况。结果:1.脂质代谢水平模型组小鼠血浆TC、TG、HDL-C、LDL-C、ox-LDL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浆APOA-I含量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小鼠血浆TC、TG、LDL-C、ox-LDL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HDL-C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ApoA-I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滤过艾烟组小鼠血浆TC、TG、LDL-C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HDL-C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ApoA-I、ox-LDL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绒挥发组小鼠血浆TC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TG、HDL-C、LDL-C、ApoA-I、ox-LDL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叶精油组小鼠血浆TC、TG、HDL-C、LDL-C、ox-LDL、ApoA-I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MCP各组组间比较,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对降低血浆TC水平效果依次下降,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除TC外,艾烟组与滤过艾烟组对于调节其他各项血脂水平方面无显着性差异;艾烟组、滤过艾烟组对于降低血浆TG、HDL-C水平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艾烟组对于降低血浆LDL-C水平显着优于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艾烟组对于降低血浆ox-LDL水平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2.主动脉病理正常组小鼠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小鼠可见明显的AS病理改变(AS斑块形成);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AS斑块程度减轻),艾叶精油组较模型组未见明显改善(AS斑块形成)。3.血管内皮功能模型组小鼠血浆NO、NO/ET-1、PGI2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浆ET-1、TXA2、TXA2/PGI2(T/P)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浆VEGF、vWF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小鼠血浆NO、PGI2、NO/ET-1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血浆ET-1含量、T/P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TXA2、VEGF、vWF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滤过艾烟组小鼠血浆NO、NO/ET-1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ET-1含量、T/P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TXA2、PGI2、VEGF、vWF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绒挥发组小鼠血浆NO、NO/ET-1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小鼠血浆ET-1含量、T/P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P<0.05),TXA2、PGI2、VEGF、vWF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叶精油组小鼠血浆PGI2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血浆T/P 比值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血浆NO、ET-1、NO/ET-1、TXA2、VEGF、vWF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MCP各组组间比较,艾烟组升高NO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ET-1显着低于艾叶精油组,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升高NO/ET-1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艾烟组升高PGI2显着优于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烟组T/P 比值显着低于艾绒挥发组,TXA2、VEGF、vWF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4.eNOS活化相关信号通路模型组的主动脉p-AKT蛋白、p-AKT/AKT 比值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主动脉p-eNOS-Ser1177 蛋白、p-eNOS-Ser1177/eNOS 比值、p-AMPK 蛋白、p-AMPK/AMPK比值、p-PI3K 蛋白、p-PI3K/PI3K 比值、Ampk-mRNA、PI3K-mRNA、eNos-mRNA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艾烟组的主动脉p-eNOS-Thr1177 蛋白、p-eNOS-Thr1177/eNOS 比值、p-AMPK 蛋白、p-AMPK/AMPK比值、Ampk-mRNA、eNos-mRNA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主动脉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AKT 蛋白、p-AKT/AKT 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滤过艾烟组的主动脉p-eNOS-Thr1177 蛋白、p-eNOS-Thr1177/eNOS 比值、p-AMPK蛋白、p-AMPK/AMPK比值、Ampk-mRNA、eNos-mRNA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主动脉 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AKT 蛋白、p-AKT/AKT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艾绒挥发组的主动脉Ampk-mRNA、eNos-mRNA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主动脉主动脉 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eNOS-Thr1177 蛋白、p-eNOS-Thr1177/eNOS 比值、p-AKT蛋白、p-AKT/AKT 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 或P<0.05)。艾叶精油组的主动脉 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eNOS-Thr1177蛋白、p-AKT蛋白、p-AKT/AKT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1.艾烟、滤过艾烟可以良性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减缓AS的进展,且二者疗效相当;即艾烟中的颗粒物在此过程中无显着作用,可能并不是艾灸起效的关键成分。2.与艾烟比较,一定浓度的艾绒挥发物、艾叶精油对于调节脂质代谢、减轻主动脉病变、改善内皮功能疗效欠佳;即艾绒的燃烧可能是艾灸起效的关键环节。3.艾烟、滤过艾烟通过激活AMPK蛋白的磷酸化,促进eNOS蛋白的Ser1177位点磷酸化及Thr495位点去磷酸化,提升NO水平以调节血管活性,可能是艾烟及滤过艾烟改善内皮功能的机制之一。

姚利和[8](2020)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并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及病变部位的相关性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材料和方法:选取2018年01月-12月我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查,并记录既往病史及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颈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和同型半胱氨酸在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人群中,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有斑块、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是否有斑块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尿酸、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和糖化血红蛋白在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和糖尿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糖尿病和同型半胱氨酸是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中青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性质、斑块部位与脑梗死相关,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密切相关;(4)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尿酸、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白仲杰[9](2020)在《杂化型H2S供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而在哺乳动物体内H2S可以由含硫氨基酸在酶催化下内源性生成。作为继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之后被发现的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生理水平的H2S可以通过减轻心肌损伤、保护血管、限制炎症和调节血压等机制促进心血管稳态和健康,对心脏和血液循环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为此本论文以心肌保护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为研究目标,设计及合成了两大类杂化型H2S供体分子,并对其进行了活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类,基于H2S和CO在抗炎、心肌保护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合成了一系列CO-H2S双释放分子22个,结构通式为[Mn(CO)4CS2NR1R2],用IR、NMR、HRMS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1)H2S和CO的释放能力,实验证实所有化合物不仅释放CO,而且释放H2S,但两者释放半衰期不同。(2)毒性评价:所有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系和正常细胞系WI38均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化合物1对HepG2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IC50=26.9μM);以斑马鱼为模型的生殖抑制毒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和孵化率具有剂量依赖性的诱导作用,而且随着孵化期的延长影响越显着。(3)生物活性评价:在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化合物1和2表现出很强的抗炎活性,它们可以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下调TNF-α表达水平,并同时上调HO-1和IL-10的表达水平;但是未能降低COX-2的表达水平。在同一浓度下它们比仅释放H2S的化合物A1和A2的抗炎活性更加明显。这表明化合物1和2的抗炎作用可能是由CO和H2S协同作用引起的。在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中,化合物表现出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其中以化合物1(50μM)在H2O2处理1h轻度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这可能和CO和H2S能够降低MDA水平并同时恢复细胞内SOD水平有关。此外,化合物1和2还可使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综上所述,双释放供体具有很好的心血管活性,同时它们也存在较小的安全边际。第二类,基于H2S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潜力,在烟酸和氯贝丁酯的结构基础之上,合成了一系列杂化型的H2S供体18个,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生物活性评价。(1)H2S释放:所有化合物均能有效释放H2S,其中化合物S1、S2和S3的H2S释放量最大且释放速率较慢,而含有COS基团的化合物的释放半衰期较短,甚至不超过2min。(2)细胞毒性:所有化合物对H9c2、HUVEC、RAW264.7和W138四种正常细胞系未显示出明显的毒性(IC50>500μM)。(3)在生物活性实验中,化合物S1、S3、S9和S14可明显提高ox-LDL处理的HUVEC细胞的存活率。Hoechst3342、PI和JC-1三种荧光染色和凋亡相关蛋白含量测定结果都能表明,这种保护作用和化合物能够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细胞凋亡有关。另外,化合物S1和S3可以显着降低ox-LDL诱导的泡沫细胞模型中TC和FC的含量,而且它们对脂质的影响比烟酸和氯贝特更加明显。化合物S1和S3还可以通过降低ROS和MDA并增加SOD的表达水平抑制泡沫细胞中的脂质氧化水平升高,同时降低由ox-LDL引起的泡沫细胞炎症反应。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化合物对泡沫细胞形成的抑制作用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有关。此外,化合物S3还可以纠正高脂血症大鼠的脂质紊乱,并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主动脉血管壁结构紊乱。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化合物S3具有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常早上[10](2019)在《FoxO3在小鼠心脏氧化损伤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百草枯(PQ)能促进脑组织细胞衰老,从而导致帕金森病。并且,PQ诱发心力衰竭和氧化损伤,但PQ是否以及如何诱导心脏衰老仍不清楚。在此,我们报道PQ诱导心肌细胞株H9c2氧化损伤以及细胞衰老相关表型,PQ体内诱导与心脏衰老相关的心室重塑和功能障碍表型。此外,PQ在体内和体外都抑制长寿因子FoxO3的活化。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原因,衰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因此,探索心脏衰老及靶向干预疗法,是目前衰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H2O2诱导心肌细胞衰老,以及自然年轻鼠(3月龄)、自然衰老鼠(24月龄)、全身敲除FoxO3年轻鼠(3月龄)和全身敲除FoxO3年老鼠(23月龄),探索FoxO3在心脏衰老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涉及的机制。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深入阐明介导心脏衰老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寻找缓解心肌氧化损伤,以及有效干预衰老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方法:(一):(1)利用q PCR、WB,检测PQ对FoxO3 mRNA和总蛋白的影响,检测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通过si RNA干扰FoxO3,使用DCH2DCF检测H9c2细胞内ROS的含量,JC-1染色检测H9c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FITC-PI检测细胞凋亡以及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3)通过慢病毒系统筛选并建立H9c2细胞的FoxO3基因沉默稳定细胞株(sh FoxO3),对照组(sh NC)。WB检测PQ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过氧化氢酶Catalase,衰老标记物p53,p16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影响。(二):(1)构建心脏特异性敲除靶基因的小鼠(FoxO3-/-),标记为CKO,动物实验分为三组,对照组注射PBS,WT组注射PQ和CKO组注射PQ,每周一次,连续四周。利用q PCR、WB,检测PQ对心脏组织FoxO3 mRNA和蛋白的影响,检测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PQ对FoxO3在细胞核中表达的影响。(2)DHE免疫荧光检测小鼠心脏组织内ROS含量,MDA检测心脏组织脂质氧化程度。利用TUNEL染色技术,分析小鼠心脏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8-OHd G的变化。WB检测SOD2、Catalase、p53、p16、p21,p27和Bax/Bcl2蛋白的变化。(3)构建过表达载体SOD2、Catalase,转染H9c2细胞,以及Ch IP-PCR证明FoxO3与小鼠心脏SOD2、Catalase启动子结合。构建FoxO3及Catalase腺相关病毒载体系统(AAV9),分析心脏过表达FoxO3、Catalase缓解PQ诱导的氧化损伤。(三):(1)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使用WB,检测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对FoxO3蛋白的影响,以及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通过si RNA沉默FoxO3,使用DCH2DCF检测衰老H9c2细胞内ROS的含量,FITC-PI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3)通过慢病毒系统筛选并建立H9c2细胞的FoxO3基因沉默稳定细胞株(sh FoxO3),对照组(sh NC),WB检测衰老H9c2细胞SOD2,衰老标记物p53、p16、p21、p27,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Caspase3、Cleaved-Caspase9/Caspase9、Bax/Bcl2的变化以及q PCR方法检测端粒长度的变化。(四):(1)构建全身敲除靶基因FoxO3的小鼠(FoxO3-/-),标记为EKO,并且在蛋白水平验证FoxO3敲除效率。动物实验分为四组,WT年轻(3月龄)、WT年老(24月龄)、EKO年轻(3月龄)和EKO年老(23月龄)鼠,使用q PCR、WB,检测自然老年鼠中FoxO3mRNA和蛋白的变化,检测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自然衰老对FoxO3在细胞核中表达的影响。(2)q PCR检测衰老相关分泌因子SASP变化:TNFα、MMP3、IL-8、IL-6和IL-1β。检测自然衰老和EKO老年鼠线粒体拷贝数变化CoxΙ/β-globion,Cytb/H19,PGC1α和线粒体中ATP含量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心肌组织中线粒体形态的变化。(3)WT年轻、WT年老、EKO年轻和EKO年老鼠,免疫荧光检测γH2AX和Lamin B的变化。(4)WB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p16、p21,p27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Bax/BCL2,自噬相关蛋白LC3B,增殖相关蛋白PCNA的变化以及p-m TOR、P-AMPK、P-Erk,P-MAPK蛋白和P-IκB的变化。(5)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分析WT年轻、WT年老、EKO年轻和EKO年老鼠差异性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并且在mRNA水平验证能量代谢靶基因Myh7、Aldob、Mapk9、ACADSB、PTGES3、HADHB、Tcf7L2,NADK2的变化。结果:(一):(1)PQ诱导显着抑制FoxO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Akt/FoxO3活性。(2)PQ诱导H9c2细胞ROS积累,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抑制细胞周期,促使细胞衰老,敲除FoxO3,进一步加剧以上表型。(二):(1)PQ诱导小鼠心脏心室重构,WGA表明PQ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上调肥大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小鼠心脏组织内积累ROS,促进脂质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心脏特异性敲除FoxO3进一步加剧上述表型。(2)过表达SOD2、Catalase,显着促使细胞增殖,抑制PQ诱导的细胞凋亡。Ch IP-PCR证明FoxO3结合SOD2,Catalase启动子区域,正向调控SOD2和Catalase的表达。心脏过表达FoxO3和Catalase,表明FoxO3、Catalase缓解PQ诱导的心室重构。(三):(1)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显着抑制FoxO3蛋白的表达,和Akt/FoxO3活化。(2)WB证明si RNA有效的沉默FoxO3,H2O2诱导H9c2细胞ROS积累,细胞凋亡,敲除FoxO3,进一步加剧以上表型。(四):(1)自然衰老降低FoxO3 mRNA和蛋白在小鼠心脏组织的表达,抑制Akt/FoxO3通路的活化。(2)SASP结果表明,自然衰老上调TNFα,MMP3,IL-6和IL-1β细胞因子,敲除FoxO3,促使IL-6和IL-1β的表达,抑制TNFα的表达。(3)衰老心脏组织抑制能量代谢,破坏线粒体形态和结构。全身敲除FoxO3进一步导致线粒体结构紊乱.(4)衰老心脏组织促使γH2AX表达,抑制Lamin B表达,EKO老年鼠进一步促使γH2AX表达,下调Lamin B表达。(5)WT年轻鼠、WT年老鼠、EKO年轻鼠,EKO年老鼠,高通量测序表明有37个差异性基因是重叠的,通过Go和KEGG分析表明,37个差异性基因主要集中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能量代谢途径。ACADSB和PTGES3作为靶基因进一步研究。结论:(1)PQ和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表型,抑制增殖,促进凋亡,β-gal活性增加,以及p53,p16蛋白表达。体内实验表明FoxO3敲除加剧PQ诱导和自然衰老的心肌肥厚、纤维化、凋亡、氧化损伤。(2)体内实验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验证FoxO3与心脏Cat和SOD2基因启动子结合,过表达Cat或SOD2可缓解PQ诱导的FoxO3敲除的心肌细胞衰老表型。FoxO3和Cat在心脏中的过表达显着抑制了PQ诱导的心脏损伤和与衰老相关的表型。(3)FoxO3参与到m TOR、AMPK,自噬通路,共同调控衰老过程,高通量测序再次证明FoxO3主要参与到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能量代谢,从而调控哺乳动物的心脏衰老过程。

二、一氧化碳对血脂、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碳对血脂、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污染物暴露对高血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和心肌组织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污染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1.1.1 大气污染的现状
        1.1.2 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分
        1.1.3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1.2 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
        1.2.1 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2.2 颗粒物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机制
    1.3 大气污染与胃肠道系统
        1.3.1 肠道微生物
        1.3.2 肠道微生物影响宿主的机制
        1.3.3 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
        1.3.4 大气污染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大气污染物暴露对SHR大鼠血压血脂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耗材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饲养与分组
        2.2.2 染尘染毒建立大气混合污染物SHR大鼠模型
        2.2.3 SHR大鼠血压测定
        2.2.4 SHR大鼠血液样本的采集及血脂测定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PM_(2.5)理化成分分析
        2.3.2 大气污染对SHR大鼠体重的影响
        2.3.3 大气污染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2.3.4 大气污染对SHR大鼠血脂的影响
    2.4 讨论
第3章 大气污染物对SHR大鼠粪便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耗材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SHR大鼠粪便样本的采集
        3.2.2 SHR大鼠粪便DNA提取方法
        3.2.3 PCR扩增及建库测序
        3.2.4 序列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价
        3.3.2 稀释曲线与Alpha多样性
        3.3.3 Beta多样性分析
        3.3.4 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3.3.5 PICRUSt2预测肠道细菌群功能
    3.4 讨论
第4章 大气污染物对SHR大鼠心肌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耗材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SHR大鼠心肌组织样本的采集
        4.2.2 RNA提取与检测
        4.2.3 测序文库构建与质检
        4.2.4 Illumina测序
        4.2.5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4.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HR大鼠心肌损伤相关基因mRNA水平
        4.2.7 Western Blot检测SHR大鼠心肌损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4.2.8 免疫荧光检测SHR大鼠心肌损伤相关蛋白
    4.3 实验结果
        4.3.1 转录组测序结果质量评价
        4.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差异表达基因
        4.3.4 差异基因对心肌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茶黄素减轻高脂诱导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损伤
        1.2.1 动脉粥样硬化简介
        1.2.2 血管内皮损伤简介
        1.2.3 血管内皮损伤与AS关系
    1.3 AS的药物治疗
    1.4 膳食类黄酮与AS的发生发展
    1.5 茶黄素及其生物学活性
        1.5.1 茶黄素简介
        1.5.2 茶黄素生物活性
    1.6 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6.1 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黄素对高脂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分组及处理
        2.3.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2.3.4 细胞凋亡的测定
        2.3.5 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测定
        2.3.6 上清液一氧化氮(NO)水平测定
        2.3.7 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测定
        2.3.8 细胞内丙二醛(MDA)水平的测定
        2.3.9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胆固醇致HUVECs损伤模型建立
        2.4.2 茶黄素对HUVECs的毒性作用
        2.4.3 茶黄素预处理对HUVECs活力以及凋亡率的影响
        2.4.4 茶黄素预处理对HUVECs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4.5 茶黄素预处理对HUVECs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黄素对高脂膳食诱导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动物及饲养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处理和分组
        3.3.2 血清血脂水平的测定
        3.3.3 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3.3.4 Masson三色染色分析
        3.3.5 主动脉组织MDA水平的测定
        3.3.6 主动脉组织ROS水平的测定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8 Western Blot
        3.3.9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茶黄素膳食干预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4.2 茶黄素膳食干预对ApoE~(-/-)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3.4.3 茶黄素膳食干预抑制ApoE~(-/-)小鼠体内AS斑块的形成
        3.4.4 茶黄素膳食干预对ApoE~(-/-)小鼠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3.4.5 茶黄素膳食干预对ApoE~(-/-)小鼠主动脉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黄素减轻高脂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机制探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和细胞处理
        4.3.2 蛋白浓度测定
        4.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检测
        4.3.4 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检测
        4.3.5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检测
        4.3.6 Western Blot
        4.3.7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茶黄素对SOD活力的影响
        4.4.2 茶黄素对CAT活力的影响
        4.4.3 茶黄素对GSH-Px活力的影响
        4.4.4 茶黄素对Nrf2 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4.4.5 茶黄素对HO-1 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4.4.6 Nrf2 抑制剂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红细胞探讨藏药清血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注
综述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
    第二节 高血压的动物模型
    第三节 清血丸
    第四节 高血压和红细胞
    第五节 血红素和血红素加氧酶
第一章 清血丸对SHR血压和一般性生理指标影响
    一 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第二章 清血丸对SHR大鼠红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 清血丸对SHR大鼠红细胞膜脂质含量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第二节 清血丸对SHR大鼠红细胞脆性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第三章 清血丸对SHR大鼠氧化及血红素相关指标影响
    一 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4)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排除标准
        1.2 实验组
        1.3 对照组
    2 研究方法
        2.1 Rutherford分级标准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计量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与方差齐性检验
        3.3 计量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
        3.4 计量数据的秩和检验
        3.5 TBIL、DBIL、IBIL分别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Rutherford等级之间水平比较
        3.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3.7 小结
    4 讨论
        4.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概述
        4.2 胆红素概述
        4.3 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系
        4.4 创新点与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胆红素与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1 胆红素检测
        1.1 重氮法
        1.2 钒酸氧化法
    2 血清胆红素与高血压
    3 血清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3.1 血清胆红素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的机制
        3.2 血清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3.3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预后关系的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缺血性脑卒中及其TOAST分型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胆红素的代谢
    2 胆红素的特性
        2.1 胆红素抗氧化特性
        2.2 胆红素抗炎特性
        2.3 胆红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特性
        2.4 胆红素抑制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特性
    3 血红素氧化酶的作用
    4 动脉粥样硬化性微环境
    5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特点
    6 胆红素和缺血性脑卒中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斑块组与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2.2 .斑块组中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组间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比较
    2.3 .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基本临床资料对比
    2.4 .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2.5 .缺血性脑卒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轻度组与中重度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2.7 .血清胆红素浓度与NIHSS评分的关系
    2.8 .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胆红素水平的性别差异
    2.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3.讨论
    3.1 .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2 .胆红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
    3.3 .胆红素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
    3.4 .胆红素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
    3.5 .胆红素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3.6 .胆红素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
    3.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胆红素的性别差异
4.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艾烟对弱精子症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和抗氧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弱精子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弱精子症的病因
        2 弱精子症的发病机制
        3 弱精子症的治疗
        4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氧化应激与男性不育研究进展
        1 氧化应激的产生
        2 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
        3 氧化应激的病理影响
        4 氧化应激损伤的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艾烟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探讨
        1 艾烟的抗氧化研究
        2 衰老的自由基学说
        3 艾烟抗氧化的作用机制
        4 艾烟的安全性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艾烟干预弱精子症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艾烟对弱精子症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艾燃烧生成物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艾灸及艾燃烧生成物治疗高脂血症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主动脉病理影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对eNOS活化相关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讨论
    1. 关于本研究方案设计依据的讨论
        1.1 关于实验动物的选择
        1.2 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及相关参数的设置
    2. 艾烟、滤过艾烟、艾绒挥发物及艾叶精油对AS疗效比较及分析
        2.1 艾烟与滤过艾烟比较
        2.2 艾烟与艾叶精油比较
        2.3 艾烟与艾绒挥发物比较
结语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引言)
    1.1 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
    1.2 脑梗死及危险因素
    1.3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3.2 老年人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3.3 中青年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3.4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3.5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3.6 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7 脑梗死危险因素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第四章 讨论
    4.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4.2 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
    4.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4.4 颈动脉粥样硬化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4.5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4.6 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因素、治疗疗效及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研究分析
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杂化型H2S供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H_2S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3 H_2S生物合成和代谢
        1.3.1 CBS
        1.3.2 CSE
        1.3.3 3-MST
        1.3.4 非酶促途径
        1.3.5 H_2S分解代谢
    1.4 H_2S供体化合物
        1.4.1 硫化盐
        1.4.2 天然释放供体
        1.4.3 合成的H_2S供体
    1.5 H_2S供体抗动脉粥样硬化潜力
        1.5.1 H_2S供体&氧化应激
        1.5.2 H_2S供体&炎症
        1.5.3 H_2S供体&脂质代谢
        1.5.4 H_2S供体&巨噬细胞
        1.5.5 H_2S供体&内皮细胞
        1.5.6 H_2S供体&血管平滑肌细胞
        1.5.7 H_2S供体&粘附分子
        1.5.8 H_2S供体&血小板
    1.6 选题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羰基锰CO-H_2S双释放分子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2.3 CO释放能力的检测
        2.2.4 H_2S释放能力的检测
        2.2.5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
        2.2.6 斑马鱼毒性
        2.2.7 抗炎作用测定
        2.2.8 心肌保护作用测定
        2.2.9 抗高血压作用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和属性
        2.3.2 H_2S和CO释放试验
        2.3.3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2.3.4 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
        2.3.5 抗炎作用
        2.3.6 化合物的心肌保护作用
        2.3.7 SHR中复合物的抗高血压作用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降脂结构H_2S供体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2.3 硫化氢释放能力的检测
        3.2.4 细胞毒性测定
        3.2.5 化合物对ox-LDL诱导的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
        3.2.6 化合物对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
        3.2.7 化合物对泡沫细胞内脂质积累的影响
        3.2.8 泡沫细胞中脂质氧化水平的测定
        3.2.9 泡沫细胞中炎症因子的测定
        3.2.10 免疫印迹
        3.2.11 化合物对高血脂大鼠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与表征
        3.3.2 化合物的硫化氢释放测试
        3.3.3 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3.3.4 化合物对ox-LDL诱导的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
        3.3.5 化合物对ox-LDL介导的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
        3.3.6 化合物对泡沫细胞中脂质积累的影响
        3.3.7 化合物对泡沫细胞中脂质氧化的影响
        3.3.8 化合物对泡沫细胞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3.3.9 化合物对泡沫细胞中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3.10 化合物3对高血脂大鼠体重的影响
        3.3.11 化合物3对高血脂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3.3.12 化合物3对高血脂大鼠肝脏和动脉血管壁的形态学影响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FoxO3在小鼠心脏氧化损伤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
    1.2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与百草枯(PQ)
    1.3 转录因子FoxO3 研究进展
    1.4 衰老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FoxO3 保护H9c2 细胞氧化应激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FoxO3 调控心脏氧化应激的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FoxO3 保护心肌细胞衰老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FoxO3 保护心脏衰老机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第七章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特别鸣谢
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四、一氧化碳对血脂、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污染物暴露对高血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和心肌组织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陈冬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2]茶黄素减轻高脂诱导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曾洁. 西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红细胞探讨藏药清血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D]. 郭艳茹.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D]. 高翀. 扬州大学, 2020(04)
  • [5]缺血性脑卒中及其TOAST分型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D]. 张迎春.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6]艾烟对弱精子症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和抗氧化机制研究[D]. 刘雅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和机制研究[D]. 姚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D]. 姚利和. 兰州大学, 2020(01)
  • [9]杂化型H2S供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白仲杰. 兰州大学, 2020(01)
  • [10]FoxO3在小鼠心脏氧化损伤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常早上. 暨南大学, 2019

标签:;  ;  ;  ;  ;  

一氧化碳对血脂、脂质过氧化物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