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代谢和炎症性疾病的缺铁样诊断

铁代谢和炎症性疾病的缺铁样诊断

一、铁代谢和炎性疾病中类似铁缺乏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张靖宜[1](2021)在《恶性血液病铁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铁代谢状态。2探讨铁代谢相关细胞因子对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铁代谢的影响。3探讨不同铁缺乏状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期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50%且血清铁蛋白(SF)≤800ng/m L的患者作为铁缺乏组,共43例;将其中SF>800ng/m L或TSAT≥50%的患者作为铁饱和组,共59例。对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饮食情况、营养状态、疾病类型等一般情况进行调查;检测血清铁(SI)、铁蛋白(SF)、铁调素(Hepcidin)等铁代谢参数以及细胞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应用FACT-An评分量表作为评估工具,对治疗前的所有患者完成一次评估。将所有资料汇总并建立数据库,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中位数比较使用Kruskai-Wallis检验。铁代谢状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作为研究对象的10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表现为铁饱和状态的患者59例(57.8%),表现为铁缺乏(ID)状态的患者43例(42.2%)。其中功能性缺铁(FID)患者占比90.7%(39/43)。2铁缺乏组与铁饱和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血红蛋白(Hb)、贫血程度、体质指数(BMI)、体能状态(ECOG-PS评分)及营养状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铁代谢指标比较,铁缺乏组患者SI、TSAT的中位数低于铁饱和组,铁缺乏组患者TF中位数高于铁饱和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SF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铁缺乏组患者hepcidin、IL-6、TNF-α中位数高于铁饱和组患者;铁缺乏组患者EPO中位数低于铁饱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IL-1、IFN-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缺铁为因变量,以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细胞因子作为自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L-6、hepcidin水平增高是恶性血液病初诊患者铁缺乏状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素(P<0.05)。3两组患者FACT-An量表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群体中,最常见的铁代谢状态为功能性缺铁(FID)。2铁缺乏患者外周血中EPO、SI、TSAT水平低于铁饱和患者,TF、hepcidin、IL-6、TNF-α表达水平高于铁饱和患者。3 IL-6、hepcidin血清浓度升高可能与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群体铁缺乏状态的发生密切相关。4铁代谢状态与恶性血液病患者生活质量无关。图0幅;表6个;参121篇。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2](2021)在《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指南由肾脏病和血液净化专家组成的编写委员会共同编写,系统介绍了肾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病情评估、治疗原则、靶目标与具体方案、治疗低反应性以及特殊肾脏疾病患者贫血诊疗。本指南针对如何规范诊断肾性贫血,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如何评估铁状态以及铁剂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非透析、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方案,肾移植、儿童、老年与糖尿病患者的贫血治疗方案,如何规范应用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等6个主要临床问题,同时借鉴和参考了目前国内外肾性贫血相关临床指南。目的在于指导、规范肾性贫血的诊断以及ESAs、铁剂和HIF-PHI的合理应用,提高肾性贫血诊疗水平。

刘畅[3](2021)在《FGF23突变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分子遗传机制研究ENPP1对FGF23的代谢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FGF23突变相关疾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是一种重要的磷调节因子,其由骨细胞分泌,通过作用于肾脏,促进尿磷的排泄,同时,其可降低1,25(OH)2D3的合成,减少肠道对食物中磷的吸收。FGF23的功能激活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血磷佝偻病(autosomal dominant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ADHR),而失活突变可导致高血磷性家族性瘤样钙化沉着症/骨肥厚-高磷血症综合征(hyperphosphatemic familial tumoral calcinosis/hyperostosis-hyperphosphatemia syndrome,HFTC/HHS)。这两种疾病发病率低,且临床异质性强,临床诊疗经验十分不足。通过研究这两种疾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机制,可为两种罕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经验;同时,作为FGF23突变的疾病模型,研究两种疾病有利于阐明FGF23在病理生理中的作用,为FGF23的代谢调控机制提供新的线索。[目的]1.总结ADHR家系与HFTC/HHS家系的临床表型、生化特征、骨微结构特征与治疗方案,为两种罕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经验;2.探索ADHR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关联性;3.探索HFTC/HHS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8个ADHR家系及1个HFTC/HHS家系,通过Sanger测序对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测,并收集患者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通过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检测患者的骨微结构;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检验,探索ADHR患者随访期间血清磷水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通过麦胚凝集素亲和层析和Western Blot检测HFTC/HHS突变体与野生型FGF23蛋白的糖基化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突变型与野生型FGF23蛋白在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中的定位。[结果]1.在8个ADHR家系中,23名患者及其亲属携带FGF23基因杂合错义突变(p.R176 W,p.R176Q,p.R179 W,p.R179Q),其中14名患者表型外显。幼年起病的ADHR患者表现为骨痛,下肢畸形,生长迟缓,牙龈脓肿等特征;成年起病的ADHR患者表现为骨痛,乏力,活动受限,骨折等特征。生化特征表现为血磷降低,ALP升高,PTH升高,1,25(OH)2D3正常或降低。6/11名患者的i-FGF23水平升高,其平均水平为86.8±91.9pg/ml。2.携带FGF23蛋白R179位氨基酸突变的ADHR患者较携带R176位氨基酸突变的患者发病更早[R179v.s R176:1.25(1,37)岁 v.s29(19,47)岁,p<0.01],且发生佝偻病与下肢畸形的概率更高。在世界既往报道的所有ADHR家系中,相同的现象同样存在。3.10/14名ADHR患者在起病时有缺铁性贫血,缺铁的原因与妊娠、流产、月经初潮等相关。纠正缺铁性贫血可显着改善ADHR患者的症状。ADHR患者的血磷与铁代谢相关指标和血红蛋白相关指标均成显着正相关。4.ADHR患者桡骨远端的骨周径及骨总面积增加,同时胫骨远端的小梁骨微结构显着受损。与XLH患者相比,ADHR患者的骨骼受累较轻,但其胫骨远端的骨小梁厚度显着减少。5.HFTC/HHS患者表现为皮下及关节周围的异位钙化结节,伴骨痛、牙根发育不全。1名患者表现为广泛性心血管系统钙化。其X线表现为长骨骨膜增厚。生化特征表现为严重高磷血症,c-FGF23升高,i-FGF23正常或轻度升高。同时破骨细胞标志物β-CTX与游离RANKL升高。1名患者的血清hsCRP升高。6.HFTC/HHS患者携带FGF23基因p.L138R和p.I164N复合杂合突变。与野生型FGF23蛋白相比,突变的FGF23蛋白表现为分泌困难,且O-糖基化减少。二者在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中的定位没有差异。7.依替膦酸钠可缓解HFTC/HHS患者的皮下钙化结节及骨痛症状,同时改善患者的骨微结构,其对患者血磷无影响。[结论]1.本文报道了迄今世界最大的ADHR患者队列,患者表现为外显不全,起病年龄不一,幼年起病的ADHR患者表现为骨痛,下肢畸形,生长迟缓,牙龈脓肿等佝偻病症状。成年起病的ADHR患者表现为骨痛,乏力,活动受限,骨折等骨软化特征。2.本研究首次证明ADHR患者存在基因型-表型关联性,携带FGF23蛋白R179位氨基酸突变的患者较R176位氨基酸突变的ADHR患者起病年龄更早,且发生佝偻病史与下肢畸形的概率更高。3.缺铁是ADHR患者起病的重要诱因,与妊娠、流产、月经初潮等有关。对缺铁的纠正与监测在ADHR的预防、治疗与预后有重要作用。4.本研究首次描述ADHR患者的骨微结构特征,并发现FGF23主要影响承重骨内松质骨的发育与矿化。5.本研究报道中国首例FGF23突变相关HFTC/HHS家系。患者表现为皮下、关节周围及心血管系统的异位钙化。其生化表现为高磷血症、c-FGF23升高,部分患者可有hsCRP升高。依替膦酸钠可有效缓解HFTC/HHS患者的异位钙化,并改善其骨微结构。6.HFTC/HH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FGF23蛋白O-糖基化减少导致的分泌障碍有关。第二部分ENPP1对FGF23的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growthfactor23,FGF23)是一个磷调节因子,在维持机体磷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其升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预后相关,如低血磷佝偻病,左心室肥大,冠心病及慢性肾脏疾病的不良事件等。Ⅱ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低血磷佝偻病(Autosomal recessive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 type 2,ARHR2)是一种罕见的低血磷佝偻病,由ENPP1基因突变导致。患者表现为骨痛、生长迟缓、下肢畸形、骨折及异位钙化,伴循环中FGF23水平升高。ENPP1编码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otase/phosphodiesterase,ENPP1),主要作用是水解细胞外的三磷酸核苷酸(主要是ATP),生成单磷酸核苷(AMP)和焦磷酸盐(pyrophosphate,PPi),其中焦磷酸盐是重要的矿化抑制因子。目前,ENPP1对FGF23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探索ENPP1对FGF23的代谢调节机制,有利于阐明ARHR2的致病机制,为ARHR2及其他FGF23相关疾病提供治疗靶点。[目的]1.探索ENPP1对骨骼矿化的作用;2.探索ENPP1对FGF23的调控机制,阐明ARHR2的致病机制。[研究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ENPP1-Floxp小鼠,将其与DMP1-Cre小鼠交配,构建骨细胞特异性敲除ENPP1基因的小鼠,检测12周龄雄性小鼠的骨微结构、血磷、尿磷排泄指数,通过茜素红染色和von kossa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与肾脏的异位钙化。通过比色法检测野生型与ENPP1突变体的酶活性。通过siRNA与抑制剂抑制大鼠类成骨细胞系UMR106中ENPP1,通过定量PCR检测FGF23的表达量。[结果]1.12周龄雄性骨细胞ENPP1 cKO小鼠表现为股骨内骨小梁BV/TV显着增加,骨小梁厚度及骨小梁数量升高,同时,骨小梁模式分子与SMI降低。其骨皮质开放孔隙体积增大,骨密度下降。该小鼠无肾脏及主动脉的异位钙化表现。同时,cKO小鼠循环中i-FGF23显着升高(496.9±108.7 pg/ml v.s 321.8±57.0 pg/ml,p=0.001),肾脏磷排泄指数相应增加(30.8±6.9%v.s 22.4±7.9%,p=0.04),部分小鼠的血磷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2.体外试验表明,携带ARHR2致病突变的ENPP1蛋白酶活性下降。在类成骨细胞系UMR106细胞中抑制ENPP1的表达与酶活性可导致细胞外的ATP降解减少,同时胞内FGF23的表达升高。100μM ATP的非水解类似物ATP-γS可显着上调UMR106细胞内FGF23的表达,而焦磷酸盐对FGF23的表达无影响。3.非选择性P2嘌呤能受体抑制剂PPADS可显着抑制UMR106细胞内FGF23的转录水平,而P1嘌呤能受体抑制剂可上调细胞内FGF23的合成。同时,PPADS可抑制ENPP1失活导致的FGF23升高。[结论]1.ENPP1通过调节骨骼与循环中磷/焦磷酸盐的比例,在维持骨骼矿化与抑制软组织异位钙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ENPP1的催化活性降低可导致骨细胞中FGF23表达升高。ENPP1可能通过ATP-P2嘌呤能受体信号通路调节FGF23的表达。P2嘌呤能受体信号通路可能是ARHR2和FGF23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3.ATP对FGF23的调控揭示了 FGF23在机体能量代谢调节中的新角色。

邢爱荣[4](2021)在《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3~5期患者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的危险因素以及铁代谢指标与CAC相关性。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CKD 3~5期患者162例,收集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binding capacity,TIBC),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AT),铁蛋白>800μg/L和(或)TSAT>50%定义为铁超载。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CACs),CACs>10为钙化组。分析CAC危险因素及其与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危险因素对CAC的预测价值。结果(1)合并CAC的患者92例,占56.8%。钙化组糖尿病患病率、铁超载发生率、年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e,NLR)、血磷、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铁蛋白水平高于无钙化组(P<0.05),血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IBC水平低于无钙化组(P<0.05)。(2)转铁蛋白、TIBC与CACs负相关(rs值分别为﹣0.293、﹣0.253,P值分别为<0.001、0.001),铁超载发生率与CACs呈正相关(rs=0.200,P=0.011)。(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50,95%CI=1.013~1.088,P=0.007)、糖尿病(OR=4.712,95%CI=1.445~15.371,P=0.010)、高NLR(OR=1.253,95%CI=1.025~1.533,P=0.028)、高血磷(OR=3.981,95%CI=1.791~8.849,P=0.001)以及转铁蛋白水平降低(OR=0.130,95%CI=0.044~0.378,P<0.001)是CAC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显示,年龄、糖尿病、NLR、血磷、转铁蛋白联合预测CAC的曲线下面积为0.828(95%CI=0.766~0.891,P<0.001),灵敏度为79.3%,特异度为75.7%。结论冠状动脉钙化在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高龄、糖尿病、高磷血症、高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转铁蛋白水平减低是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危险因素的联合指标对冠脉钙化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临床实践中需对患者综合评价,并增加对相关因素的重视和干预。

黄叶萍[5](2020)在《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病因机制复杂,研究显示分子标记物可用于标记代谢状态,探索分子标记物与代谢状态之间的关系对于加深对疾病的理解至关重要。疾病相关的分子标记物可以为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防控预警、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有研究表明,铁代谢相关蛋白可通过调控铁摄取、转运和循环,从而影响肝脏、肾脏和胃肠道对铁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其功能和代谢状态。在糖尿病的进展过程中,约60–70%患者会合并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脏病变(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危害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造成肾衰的重要原因,而目前仍没有可靠的与之直接关联、可作为预警的分子标记物,因此,寻找与DKD发生相关的分子标记物不仅有利于疾病的病因探索,更有助于并发症的预警预测。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除传统的内科治疗外,减重代谢手术(metabolic/bariatric surgery,MBS)在控糖及减重方面具有显着的作用,尤其对于合并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MBS治疗是首选。但是MBS在减重降糖的同时,亦会伴随其他的代谢改变,其中铁缺乏发生率很高,而目前评估MBS手术前后系统铁调控状态的指标尚不完善,且手术前后铁状态变化及调控机制仍不明晰。因此,本研究从铁代谢相关蛋白切入,聚焦于糖尿病发生发展及治疗全过程,旨在发现可用于评估代谢状态的分子标记物,尤其是铁代谢相关蛋白与DKD及MBS治疗的关联及内在机制。本研究主要分以下两部分:首先,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我们在中国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T2DM)人群中探讨血清中铁代谢相关蛋白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的水平与DKD的发生发展的潜在关联。共纳入233例T2DM患者,其中118例伴有DKD(病例组),115例无DKD(对照组)。结果发现,病例组人群血清中的Hp水平显着(P=0.0258)高于对照组。血清Hp水平与肾脏功能指标血肌酐和尿白蛋白均呈显着的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着的负相关。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清Hp水平与血肌酐水平呈显着相关性(P=0.010)。本研究提示,血清Hp水平或可作为DKD早期诊断的和疾病进展监测的潜在分子标记物。随后,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我们基于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或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探索与术后铁稳态调控有关的铁调素(hepcidin)水平及相关调控因素的表达变化并开展机制研究。转录组学分析发现铁调素编码基因Hamp的m RNA在RYGB及SG术后均急剧降低,免疫酶联吸附法测定发现Hamp基因编码蛋白hepcidin-25的表达量在两种手术后也显着降低,而RYGB组中Hamp基因的表达变化最大且最显着,SG组Hamp的m RNA及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RYGB组。进一步基于DNA重亚硫酸盐转化方法,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测定Hamp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RYGB术后大鼠Ham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而SG术后大鼠甲基化水平仅略微升高。与hepcidin-25的变化一致,RYGB和SG手术大鼠血清铁均显着降低,RYGB术后大鼠发生铁缺乏引起的贫血。通过液相芯片系统检测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与术前及假手术组相比,两种术式后血清中促炎因子IL-6,MCP-1,TNF-α的水平均无显着变化,提示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hepcidin的表达调控的影响或比较有限。本研究表明,RYGB和SG术后大鼠血清铁不同程度降低,为应对铁缺乏的状态,Ham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从而抑制Hamp基因表达,进而降低hepcidin-25表达,帮助机体维持铁稳态。综上所述,本研究展示了血清Hp水平作为DKD早期诊断和疾病发展进程监测的潜在分子标记物的应用前景;揭示了MBS术后hepcidin水平及其调控因素的变化,解析了DNA甲基化在MBS术后影响hepcidin合成调控铁稳态的潜在作用,提示基线和术后血清hepcidin水平或可以作为评估铁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患者术前及术后营养补充提供依据。

袁丽莎[6](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中医证候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 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肾性贫血患者的中医证候,调查贫血达标情况及铁代谢状况,分析中医证候与贫血达标情况、功能性铁缺乏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治疗MHD肾性贫血及功能性铁缺乏状态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设计临床病例调查问卷,多中心调查北京市四家三甲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MHD肾性贫血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及血常规、铁代谢相关实验室检查。将数据录入EXCEL表中,确保录入信息无误,导入SPSS 22.0软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公因子,归纳中医证候要素;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公因子进行变量系统聚类,探索中医证候要素组合规律,归纳证型;统计血红蛋白(h emoglobin,Hb)达标率与铁代谢发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中医证候的Hb达标率与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临床研究共纳入286例MHD肾性贫血患者,其中男性175例(61.2%),女性111例(38.8%);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60.77±11.29)岁;60~70年龄段例数最多,有107例(37.4%)。透析龄0.55~29.53年,平均(5.80±4.07)年,透析时间在3个月~5年的最多,有144例(50.3%),其次为5~10年的有100例(35%),透析时间越长,例数越少。原发病情况,糖尿病肾病最多,为94例,高血压肾损害44例,慢性肾炎40例,多囊肾11例,其他97例。(2)血红蛋白达标情况:Hb达标患者共208例(72.7%),平均Hb浓度为(120.69±7.96)g/L,Hb 未达标患者共 78 例(27.3%),平均 Hb 浓度为(101.36±7.05)g/L,贫血治疗达标率为72.7%。透析时间在3个月~5年的144例患者中,女性有32例(59.3%)Hb达标,男性有68例(75.6%)Hb达标,男女两组Hb达标率比较,女性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铁代谢情况:铁缺乏患者共有63例(22%),其中包括绝对性铁缺乏患者20例(7%),功能性铁缺乏患者43例(15%);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 ation,TSAT)达标患者共223例(78%),TSAT达标率为78%;SF达标患者共138例(48.3%)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达标率为48.3%,铁过载患者共32例(11.2%),铁过载发生率为11.2%。女性患者中有16.2%发生铁过载,男性有8%发生铁过载,女性患者铁过载发生率更高;透析时间在3个月~5年的144例患者中,女性有15例发生功能性铁缺乏,占27.8%,男性有12例发生功能性铁缺乏,占13.3%,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功能性铁缺乏患者中,平均Hb浓度为(111.63±11.44)g/L,SF 为(504.95±337.79)ng/mL,TSAT 为(16.63±2.4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为(72.20±7.36)%;243例非功能性铁缺乏患者中,平均Hb为(116.12±11.49)g/L,SF为(426.78±384.56)ng/mL,TSAT 为(30.06±9.70)%,N%为(69.46±7.56)%,功能性铁缺乏组中 H b、TSAT更低,SF、N%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因子分析结果:对调查结果中出现频率大于15%的症状、舌象进行因子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12个公因子F1、F2、F3……F11、F12,每个公因子包含的症状及舌象按所占比重大小的顺序列出如下:F1:心悸,胸闷,少气懒言,头晕,神疲乏力;F2:苔腻,苔黄,腰膝酸软;F3:多梦,失眠,眼花,头晕,神疲乏力,健忘,口黏腻;F4:口苦,口黏腻,口干口渴,烦躁易怒;F5:恶心呕吐,纳呆;F6:舌红,腰膝酸软;F7:眼花,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舌红;F8:眼睑浮肿;F9:苔白,腰膝酸软;F10:畏寒肢冷,耳鸣;F11:面色颧红,手足瘛纵,大便干结,健忘;F12:口唇青紫,面色黧黑。归纳提取公因子的中医证候要素:病位证素有肾、脾、肝、心、中焦,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血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为主。(5)聚类分析结果:对12个公因子的变量系统聚类,依据临床实际意义,可聚为4类,第一类包括F1、F4、F7,可归纳为心脾气虚,肝阴虚,兼血虚、湿热、血瘀;第二类包括F10、F11、F12,可归纳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兼血瘀、风动;第三类包括F2、F3、F8、F9,可归纳为脾肾气虚,肾阴虚,兼血虚、湿热;第四类包括F5、F6,可归纳为肾虚兼中焦湿热。基于公因子得分,得出每例患者的聚类类型即证型归属。各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第三类最多有109例(38.1%),其次是第一类62例(21.7%)、第二类 59 例(20.6%)、第四类 56 例(19.6%)。(6)基于聚类证型,分析证型与Hb达标及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的关系,结果Hb达标率由高到低的证型排序是:第二类>第四类>第三类>第一类。即第一类Hb达标率最低,证型为心脾气虚,肝阴虚,兼血虚、湿热、血瘀,其次是第三类脾肾气虚,肾阴虚,兼血虚、湿热。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由高到低的证型排序是: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一类证型发生率最高,为心脾气虚,肝阴虚,兼血虚、湿热、血瘀,其次是第二类,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兼血瘀、风动。与第一类证型相比,第三类和第四类证型的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进入血液透析的早期阶段,不同性别Hb达标率及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不同,女性患者的Hb达标率更低,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更高。性别与铁过载相关,女性患者铁过载发生率更高;功能性铁缺乏较非功能性铁缺乏患者的Hb更低,铁储备更高,铁利用更低,炎症指标更高。(2)MHD肾性贫血患者的病位证素包括肾、脾、肝、心、中焦,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血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为主。中医证型最多的是脾肾气虚,肾阴虚,兼血虚、湿热,其次为心脾气虚,肝阴虚,兼血虚、湿热、血瘀>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兼血瘀、风动>肾虚兼中焦湿热。(3)Hb达标率最低的证型是心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兼血虚、湿热、血瘀,以脾肾二脏为主,本虚以气血不足及阴虚为主,湿热血瘀是主要的标实证候;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最高的证型是心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两虚,兼血虚、湿热、血瘀、风动。肝阴虚可能与功能性铁缺乏相关。

喻影[7](2020)在《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非透析患者一般资料、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实验室指标等与肾性贫血(Renal anemia,RA)相关性,探讨影响CKD3-5期患者肾性贫血的因素,并从CKD肾性贫血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收集2018年2月1日至2019年11月31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CKD3-5期非透析患者,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98例患者。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相关化验指标,运用中医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将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98例CKD3-5期患者在原发病的构成上来看,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要的发病原因,其次为糖尿病肾病。CKD3-5期贫血的患病率分别为51.7%、82.4%、94.4%,贫血的发生率随着肾功能的减退不断增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将198例研究对象按照Hb水平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两组间年龄、BMI、GFR、Scr、BUN、Ca、P、TG、PTH、ALB、24-PRO、SI、TIBC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贫血组较非贫血组年龄、Scr、BUN、P、PTH偏高,BMI、Ca、TG、ALB、SI、TIBC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b水平与CKD分期、BMI、GFR、Scr、BUN、Ca、P、TG、PTH、ALB、24-PRO、SI、TIBC等指标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与CKD分期、Scr、BUN、P、PTH、24-PRO呈负相关,与BMI、GFR、Ca、TG、ALB、SI、TIBC呈正相关。3、GFR、ALB、SI、TIBC是CKD3-5期患者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GFR、ALB、SI、TIBC越低,CKD3-5期患者发生贫血的可能性高。其中血清铁水平低分别是CKD3期和CKD4期患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总铁结合力水平低是CKD5期患者诱发贫血的危险因素。4、CKD3-5期患者中,主要以轻、中度贫血为主。并且随着CKD的不断进展,CKD患者贫血程度不断加重。将研究对象根据贫血程度划分标准分为非贫血、轻度贫血、中度贫血和重度贫血4组,不同贫血程度的年龄、GFR、Scr、BUN、Ca、P、TG、HDL-C、PTH、ALB、24-PRO、SI、TIBC在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CKD3-5期患者不同贫血严重程度与GFR、Scr、BUN、Ca、P、TG、HDL-C、PTH、ALB、24-PRO等指标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与Scr、BUN、P、PTH、24-PRO呈正相关,与GFR、Ca、TG、HDL-C、ALB呈负相关。GFR、ALB降低和PTH升高是加重CKD3-5期患者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5、CKD患者中本虚证主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其中CKD3-4期主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为脾肾阳虚证;CKD5期患者主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其次为阴阳两虚证;CKD5期患者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较CKD3-4期患者明显增多。标实证主要以湿浊证和血瘀证最多,溺毒证次之,湿热证最少。CKD3期主要以湿浊证为主,其次为血瘀证;CKD4期主要以血瘀证为主,其次为湿浊证;CKD5期主要以血瘀证和溺毒证为主,随着肾功能的不断减退,溺毒证证型不断增加,且CKD5期溺毒证增长最为明显。本虚证中贫血的发生率与证型分布相关,贫血组本虚证证型分布特点为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标实证证型分布与贫血的发生无相关性。6、154例CKD贫血患者本虚证和标实证证型的分布与贫血程度均相关。其中轻度贫血患者本虚证证型分布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中度贫血患者以脾肾阳虚证最多,其次为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重度贫血患者主要以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证为主。轻度贫血患者标实证证型分布主要以湿浊证为主,其次为血瘀证、湿热证、溺毒证;中度贫血患者主要以血瘀证为主,其他依次为湿浊证、溺毒证、湿热证;重度贫血患者主要以溺毒证为主。随着贫血程度的逐渐加重,溺毒证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结论:1、CKD3-5期非透析患者贫血的发生率随着肾功能的减退不断增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贫血的发生与年龄、BMI、GFR、Scr、BUN、Ca、P、TG、PTH、ALB、24-PRO、SI、TIBC指标相关。2、CKD3-5期患者中,主要以轻、中度贫血为主。并且随着CKD的不断进展,CKD患者贫血程度不断加重。CKD患者不同贫血程度与GFR、Scr、BUN、Ca、P、TG、HDL-C、PTH、ALB、24-PRO等指标相关;与Scr、BUN、P、PTH、24-PRO呈正相关,与GFR、Ca、TG、HDL-C、ALB呈负相关。3、GFR、ALB、SI、TIBC降低是诱发CKD3-5期患者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GFR、ALB降低和PTH升高是加重CKD3-5期患者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4、CK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本虚证和标实证。本虚证中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证更易发生贫血,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证的CKD患者贫血程度更重,标实证中血瘀证和溺毒证的CKD患者贫血程度更重。随着肾功能的减退,贫血程度的逐渐加重,溺毒证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汪树芬[8](2020)在《转铁蛋白受体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铁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在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造血系统对机体铁水平的变化非常敏感,铁缺乏会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特别是孕期缺铁性贫血会导致早产风险增高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偏低,因此孕期铁营养至今仍是全球关注的卫生问题。另一方面,铁稳态影响血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成为白血病治疗的作用靶点,深入探索造血系统中铁稳态的调控机制具有深刻的临床意义。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是介导铁离子进入细胞的主要受体蛋白,通过与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结合以内吞小泡的方式将铁运输入细胞内。然而,目前关于Tfr1在造血干/祖细胞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Tfr1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及机制,进一步阐释铁稳态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方法:1)通过GEO、Bloodspot等数据库检索及流式细胞检测,系统地分析Tfr1在造血分化谱系中的表达情况;2)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Tfr1基因敲除小鼠(Tfr1fl/fl;Vav-Cre,简称cKO)为模型,运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组织切片染色、血液常规检测等技术进行小鼠骨髓造血(出生后第三天)和胎肝造血(E14.5、E16.5、E18.5天)的分析,包括红系、髓系、淋巴系以及各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比例和数量的检测;3)通过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体外集落形成(Colony-Forming Unit Assays,CFU)实验分析造血干细胞的功能;4)利用Annexin-V和Brdu染色分别检测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情况;5)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测定组织中金属元素铁的含量,并且利用Calcein-AM探针检测细胞内铁水平,分析Tfr1基因缺失对系统性及细胞内铁稳态的影响;6)通过低铁膳食诱导铁缺乏小鼠模型以及铁螯合剂(DFO)体外处理造血干细胞,分析铁缺乏对造血系统的影响;7)在CFU体系中,分别添加FAC(主要通过Tfr1的转运功能进入细胞)、Holo-Tf(仅通过Tfr1的转运功能进入细胞)、Hemin(无需Tfr1的转运功能便可进入细胞)等铁补充剂,试图挽救cKO造血干细胞的功能;8)通过慢病毒过表达体系,在造血干细胞中分别过表达不同功能性点突变的Tfr1蛋白(Tfr1R654A无铁转运功能,Tfr1L622A无信号传导功能),利用CFU实验检测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变化;9)运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离出cKit+造血干/祖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手段检测其造血干/祖细胞命运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骨髓造血及胎肝造血表型分析:cKO小鼠出生后,与对照组小鼠(Tfr1fl/fl)相比,表现为全身苍白且生长迟缓,于出生后一周内全部死亡。出生后三天幼鼠的血液学分析发现,cKO小鼠的红细胞计数[2.3±0.7(1012/L)]较对照组[3.6±0.4(1012/L)]显着降低(p<0.001),cKO白细胞计数[5.1±0.9(109/L)]较对照组[8.4±2.2(109/L)]也显着减少(p<0.001)。cKO胎肝红系发育障碍,CD11b+Gr1+髓系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数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CD19+B淋巴细胞未见显着性改变。与对照组相比,cKO骨髓中造血干细胞(Lin-cKit+Sca1hi)减少90.90%(p<0.01),造血祖细胞(Lin-cKit+Sca1-)减少97.53%(p<0.001)。同时,cKO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比例[(43.40±1.82)%]显着高于对照组[(16.89±0.65)%](p<0.001)。然而在E18.5胎肝中,cKO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无显着性改变,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GMPs)数量较对照组增加[Tfr1fl/fl:4.45±1.19×105;cKO:6.54±1.25×105,(p<0.05)],共同髓系祖细胞(CMPs)[Tfr1fl/fl:4.38±0.25×105;cKO:3.34±0.62×105,(p<0.05)]和巨核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MEPs)[Tfr1fl/fl:1.44±0.11×106;cKO:1.07±0.24×106,(p<0.05)]较对照组减少。2)系统性及细胞内铁代谢检测:cKO幼鼠血清铁[(297.92±31.17)μg/d L]较对照组[(136.63±50.66)μg/d L]显着升高(p<0.001)、肝脏铁[(338.95±72.99)g/g wet weight]较对照组[(72.84±28.81)g/g wet weight]显着升高(p<0.001),然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成熟谱系(Lin+)的胞内铁水平较对照组均显着性降低(p<0.05)。在E16.5胎肝中,cKO造血干/祖细胞的胞内铁水平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其下游成熟谱系(Lin+)的胞内铁水平较对照组显着性降低(p<0.05)。3)胎肝造血干/祖细胞的功能检测:Tfr1fl/fl胎肝造血干细胞可形成CFU集落单位,而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无法形成任何集落单位。非竞争性移植Tfr1fl/fl造血干细胞的受体小鼠正常存活,Tfr1fl/fl造血干细胞在竞争性移植体系中可重建造血系统,而cKO造血干细胞无法在受体小鼠骨髓内重建造血系统。4)造血干/祖细胞中Tfr1转铁功能验证:5μM铁离子螯合剂(DFO)处理野生型造血干/祖细胞导致CFU集落单位数量显着减少[Ctrl:46.5±2.12;5μM DFO:7.5±2.12,(p<0.05)]。cKO胎肝造血干细胞在添加10μM FAC或5μM holo-Tf的M3434培养基中仍无法形成任何CFU集落单位。而添加Hemin后,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可形成CFU集落单位,且呈现浓度依赖性。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过表达Tfr1R654A后无法形成CFU集落单位,而过表达Tfr1L622A可形成CFU集落单位。最后,与对照组cKit+造血干/祖细胞相比,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命运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Notch1、Gata3、Gata2、PU.1、Fli、Gfi1和C/EBPα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研究结论:Tfr1是造血祖细胞/前体细胞向一系列成熟血液细胞分化所必需的调控因子;Tfr1作为细胞表面重要的铁转运蛋白受体或是造血系统摄取铁的主要途径,而血红素铁在造血发育过程中可成为Tf-Fe的替代来源;铁的摄取可能是Tfr1介导造血干/祖细胞分化和存活的主要分子机制;细胞内铁稳态的维持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Tfr1为靶点深入探究造血系统中铁稳态的调控机制,为造血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李博文[9](2020)在《铁缺乏促进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铁代谢状态与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铁代谢状态与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实验室临床标本库中患有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动脉瘤)患者的血清标本和主动脉中层组织(AD组);选取患有高血压而经全主动脉CTA检测排除了主动脉疾病,且无主动脉疾病家族史患者(control组)的血清标本,选取脑死亡器官捐献者正常主动脉中层组织(control组)。详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等各项基本指标;对主动脉中层组织进行全基因转录组测序分析病理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检测血清中及主动脉中层铁代谢状态,统计分析铁代谢状态与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发生的相关性;病理学检测观察主动脉血管壁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00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和6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病例资料和血清标本,同时收集了AMD组织标本和正常主动脉组织标本各15例,与control组相比,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患者组体重指数、超声探测的肝损伤比例等均明显较高(p<0.05);全基因转录组测序检测结果提示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组织中微量元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明显;生化检测结果提示,与control组相比,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患者组血清和主动脉中层组织局部均呈现出铁缺乏表现,但各组之间血清中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铁浓度与主动脉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r=-0.365,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铁缺乏是高血压患者罹患主动脉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 0.826,95%CI 0.752~0.907,p<0.0001];病理组织学检测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崩解断裂,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蛋白p-MLC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患者循环及主动脉中层局部呈铁缺乏状态;铁缺乏是高血压患者罹患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铁缺乏可能是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始动因素。第二部分铁缺乏对小鼠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易感性的影响及组织学基础目的:探讨铁缺乏对小鼠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易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AngⅡ皮下持续泵入方法在apo E-/-小鼠体内构建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模型。分别使用正常维持饲料(铁含量>150ppm)和低铁饲料(铁含量为5ppm)喂养,48只3周龄雄性小鼠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C组)、单纯AngⅡ泵入组(AngⅡ组)、单纯缺铁组(ID组)和缺铁联合AngⅡ泵入组(ID+AngⅡ组),以小鼠死亡或喂养4周为实验终点,绘制生存曲线;每个实验组均另设3个复组(6只小鼠/组)用来在实验期间每周收集小鼠血清标本进行生化检测,动态观察小鼠循环中铁代谢状态变化;每周收集小鼠主动脉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小鼠主动脉中层局部铁代谢状态变化、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架形态和功能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构建转铁蛋白受体敲除小鼠(TFR1-/+),观察缺铁对胎鼠主动脉血管发育的影响。结果:与NC组相比,AngII组和ID+AngⅡ组小鼠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其中ID+AngⅡ组最短,而ID组小鼠生存时间并无明显变化(p>0.05);AngⅡ组小鼠多形成主动脉动脉瘤,且位置不定,而ID+AngⅡ组多形成典型的主动脉夹层,广泛撕裂;缺铁喂养第2周即可观察到小鼠循环和主动脉组织局部呈铁缺乏状态;与临床组织标本检测结果类似,成模的小鼠(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动脉瘤)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排列紊乱、崩解断裂,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和收缩功能蛋白p-MLC表达显着下降(p<0.05),缺铁喂养可加重上述损伤。同时检测结果提示缺铁喂养导致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整合素通路节点蛋白ITGB和丝状伪足标志物Cdc42表达下降(p<0.05),而细胞层状伪足标志物Rac-1表达增加(p<0.05)。转铁蛋白受体敲除小鼠纯合子在胚胎第13.5天出现死亡,伴随着主动脉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标志物a-SMA表达下降(p<0.05),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数量减少(p<0.05)、排列紊乱。结论:铁缺乏可增加小鼠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的易感性、加快病变进程、加重病变程度,胚胎期铁缺乏可导致小鼠主动脉血管中层发育不良。第三部分铁缺乏通过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架结构破坏及收缩功能障碍促进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目的:探讨铁缺乏诱导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的细胞学机制。方法:培养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SMCs),采用去铁胺螯合培养基中的铁,再分别使用铁元素终浓度为20μM、50μM和100μM的含铁培养基培养细胞,采用AngⅡ刺激HASMCs,观察HASMCs对刺激的反应性、骨架结构及细胞收缩功能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使用去铁胺螯合培养基中的铁后,HASMCs形态肿胀、细胞间连接减少、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表达减少(p<0.05),微丝排列紊乱,随着补铁浓度的增加(20μM和50μM),细胞形态向正常梭形转变,细胞间连接变得紧密,微丝排列趋向规则,铁浓度为50μM时达到最佳;但铁浓度过高(100u M)也会导致细胞形态肿胀、细胞间连接减少,AngⅡ刺激可减少铁离子进入细胞;细胞层状伪足标志蛋白Rac-1在缺铁状态下表达增加,补铁可减少其表达,AngⅡ刺激可增加该蛋白表达(p<0.05),而细胞丝状伪足标志蛋白Cdc42、ITGB蛋白和收缩蛋白p-MLC呈现出与Rac-1蛋白相反的表达趋势(p<0.05)。此外,不同铁浓度培养基的渗透压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铁代谢紊乱可诱导HASMCs骨架结构破环和收缩功能障碍,促进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

司倩楠[10](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肾性贫血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肾性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补充铁剂则是治疗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的常规治疗方法。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平均容量(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以及血清铁含量(Serum iron,SI)是评价肾性贫血程度以及造血原料是否缺乏的最常用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准确判断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程度并在治疗中起关键的指导作用。然而在临床应用药物治疗肾性贫血时,很多患者出现难治性贫血,这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寿命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尽早发现上述患者难治性贫血的潜在致病因素至关重要。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发病已处于微炎症状态,即患者在无明确感染征象的同时体内存在持续的炎症介质释放,导致机体存在持续的炎症反应。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通过检测上述指标能有效的评估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及肾性贫血的状态,并分析其中的相关性。目的通过研究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指标RBC、HGB、MCV、MCH、MCHC含量、SI含量以及血清炎症介质CRP、IL-6、PCT的水平,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肾性贫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于2018年01月-2019年0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患者40例,对照组20例,根据CRP水平将患者分为微炎症组(CRP=58mg/L)和非微炎症组(CRP<5mg/L),两组分别有23例和17例患者。分别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RBC、HGB、MCV、MCH、MCHC含量、SI含量以及IL-6、PCT水平与健康体检者的RBC、HGB、MCV、MCH、MCHC含量、SI含量以及IL-6、PCT水平。结果1、在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微炎症组男11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7±3.4)岁;非微炎症组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47.2±5.4)岁;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6.2±4.1)岁,三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各组血清IL-6、PCT水平比较:微炎症组血清IL-6、PCT水平高于非微炎症组及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微炎症组血清IL-6、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非微炎症组及对照组的RBC、HGB、MCV、MCH、MCHC、SI水平比微炎症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微炎症组RBC、HGB、MCV、MCH、MCHC、S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炎症介质与肾性贫血指标的相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IL-6、PCT与RBC、HGB、MCV、MCH、MCHC、SI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存在有微炎症状态,且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难治性肾性贫血有密切影响。2、IL-6、PCT具有作为临床检测微炎症状态影响肾性贫血指标的潜力。

二、铁代谢和炎性疾病中类似铁缺乏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代谢和炎性疾病中类似铁缺乏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血液病铁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相关因子实验室测定
        1.1.4 统计学分析
        1.1.5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恶性血液病患者铁代谢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1.2.2 恶性血液病患者铁代谢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3 讨论
        1.3.1 恶性血液病与铁代谢
        1.3.2 恶性血液病铁代谢状态与血清EPO、Hepcidin、IL-6、IL-1、IFN-γ、TNF-α
        1.3.3 恶性血液病铁代谢状态与生活质量
        1.3.4 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慢性炎症与癌性贫血
    2.1 引言
    2.2 癌性贫血相关流行病学及分级
    2.3 癌性贫血的相关特征
    2.4 癌症与慢性炎症
        2.4.1 慢性炎症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
        2.4.2 肿瘤起始突变触发癌内或癌源性炎症并持续发展
    2.5 慢性炎症与癌症相关贫血
        2.5.1 铁稳态的改变
        2.5.2 促炎细胞因子对红细胞生成的抑制作用
        2.5.3 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多
    2.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恶性血液病患者调查表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FGF23突变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分子遗传机制研究ENPP1对FGF23的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FGF23突变相关疾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ENPP1对FGF23的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Abstract
    Part 1 Clin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 of FGF23 mutation related diseases
    Part 2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ENPP1 on FGF23
第一部分 FGF23突变相关疾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NPP1对FGF23的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FGF23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慢性肾脏病铁代谢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的分子标记物
    1.3 分子标记物对糖尿病治疗的功效和副作用的评估和预测作用
第一章 血清铁代谢相关蛋白HAPTOGLOBIN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 绪论
        1.1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病机制
        1.2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脏病变
        1.3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1.4 触珠蛋白
        1.5 触珠蛋白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其纳入和排除标准
        2.1.1 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1.2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研究对象
        2.2 人体测量学指标的测定和临床资料收集
        2.2.1 身高的测量
        2.2.2 体重的测量
        2.2.3 血压的测量
        2.2.4 血清葡萄糖的测定
        2.2.5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2.6 血肌酐的测定
        2.2.7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2.2.8 24小时尿液样本的采集
        2.2.9 尿白蛋白的测定
        2.2.10 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计算
        2.2.11 肝酶的检测
        2.2.12 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
        2.3 测定血清HP水平
        2.3.1 实验原理
        2.3.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2.3.3 实验准备
        2.3.4 实验步骤
        2.3.5 数据计算和分析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数据处理
        2.4.2 数据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临床特征
        3.2 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血清HP水平显着高于2 型糖尿病不伴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
        3.3 血清HP水平与各临床性状的相关性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血清铁代谢调控蛋白hepcidin影响减重代谢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
    1 绪论
        1.1 糖尿病的治疗
        1.2 减重代谢手术
        1.3 表观遗传学与减重代谢手术疗效
        1.4 减重代谢手术后并发症
        1.5 HEPCIDIN与铁稳态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建立肥胖合并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2.2.1 试剂和耗材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4 实验方法
        2.3 减重代谢手术
        2.3.1 试剂和耗材
        2.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3 术前准备
        2.3.4 Roux-en-Y胃旁路术
        2.3.5 袖状胃切除术
        2.3.6 假手术
        2.3.7 术中注意事项
        2.3.8 术后护理
        2.3.9 减重代谢手术批次
        2.4 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
        2.4.1 试剂和耗材
        2.4.2 实验方法
        2.5 术后大鼠取材
        2.6 全血红细胞参数测定
        2.7 血清HEPCIDIN-25 浓度测定
        2.7.1 试剂和耗材
        2.7.2 仪器和设备
        2.7.3 血清样本制备
        2.7.4 检测原理
        2.7.5 实验前准备
        2.7.6 标准品的梯度稀释
        2.7.7 实验步骤
        2.7.8 数据分析
        2.8 血清铁状态测定
        2.9 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和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测定
        2.9.1 试剂和耗材
        2.9.2 仪器和设备
        2.9.3 检测原理
        2.9.4 实验前准备
        2.9.5 标准品的制备
        2.9.6 实验步骤
        2.9.7 注意事项
        2.10 总RNA的提取
        2.10.1 试剂和耗材
        2.10.2 仪器和设备
        2.10.3 实验步骤
        2.10.4 RNA质量检测
        2.10.5 RNA提取注意事项
        2.11 文库构建和测序
        2.11.1 试剂和耗材
        2.11.2 仪器和设备
        2.11.3 文库构建实验步骤
        2.11.4 RNA测序
        2.12 RNA-SEQ数据分析
        2.13 DNA甲基化分析
        2.13.1 DNA甲基化测定原理
        2.13.2 甲基化引物设计与合成
        2.13.3 大鼠肝脏组织DNA提取
        2.13.4 DNA重亚硫酸盐转化
        2.13.5 经重亚硫酸盐转化后的 DNA片段的 PCR扩增
        2.13.6 虾碱性磷酸酶反应
        2.13.7 Mass CLEAVE反应
        2.13.8 脱盐处理
        2.13.9 点样
        2.13.10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2.14 RNA逆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2.14.1 大鼠肝脏组织RNA的提取
        2.14.2 去除基因组DNA
        2.14.3 RNA逆转录
        2.14.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肥胖合并T2DM大鼠经RYGB和 SG手术后体重和血糖均明显改善
        3.2 MBS术后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3.3 MBS术后大鼠肝脏组织RNA-SEQ结果
        3.3.1 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
        3.3.2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3.4 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肝脏HAMP基因的表达量在MBS术后显着降低
        3.5 不同动物模型的肝脏组织中调控HEPCIDIN合成的基因表达变化
        3.6 QPCR验证HAMP基因在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
        3.7 测定HAMP基因的蛋白产物HEPCIDIN-25在MBS术后的表达变化
        3.8 MBS术后大鼠肝脏HAMP基因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变化
        3.9 MBS术后大鼠铁状态
        3.10 MBS术后大鼠的系统炎症状态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
附录
致谢

(6)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中医证候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西医研究进展
        1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机制
        2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中医药研究进展
        1 慢肾衰及肾性贫血的相关中医病名
        2 现代医家对慢肾衰及肾性贫血的病机认识和辨治经验
        3 血液透析相关证候研究
        4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证候研究
        5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血红蛋白达标情况
        2.3 铁代谢状况
        2.4 症状及舌象分布情况
        2.5 基于因子分析的证候要素分析结果
        2.6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候要素组合规律探究
        2.7 中医证候与血红蛋白达标情况及功能性铁缺乏的关系
    3 讨论
        3.1 血红蛋白达标及铁代谢情况
        3.2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讨论
        3.3 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候特征
        3.4 中医证候与血红蛋白达标及功能性铁缺乏的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7)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CKD3-5期患者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附表
研究二CKD合并肾性贫血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肾性贫血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转铁蛋白受体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缓冲液配方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造血系统中Transferrin receptor 1基因及蛋白表达谱
    3.2 Transferrin receptor 1对造血系统发育的调控作用
    3.3 造血干细胞缺失Transferrin receptor 1 导致机体铁稳态失衡
    3.4 初步探索Transferrin receptor 1 调控造血干/祖细胞功能的关键机制
4 讨论
    4.1 不同血液细胞的生成对Transferrin receptor 1 的需求具有差异
    4.2 Transferrin receptor 1 在造血祖细胞/前体细胞发育阶段的作用
    4.3 Transferrin receptor 1 可能通过铁稳态调控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
    4.4 Transferrin receptor 1 介导的铁吸收对造血干/祖细胞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4.5 Transferrin receptor 1 或是造血发育过程中铁摄取的主要途径
    4.6 造血系统Transferrin receptor 1 参与机体铁稳态的维持
    4.7 血红素铁在胚胎造血发育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铁稳态在血液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铁缺乏促进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与铁代谢状态相关性研究
    前言
    1.实验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及步骤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铁缺乏对小鼠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易感性的影响及组织学基础
    前言
    1.实验材料与设备
    2.各项检测实验方法与步骤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铁缺乏通过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架结构破坏及收缩功能障碍促进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
    前言
    1.实验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及步骤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铁缺乏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肾性贫血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铁代谢和炎性疾病中类似铁缺乏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血液病铁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 张靖宜.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J].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0)
  • [3]FGF23突变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分子遗传机制研究ENPP1对FGF23的代谢调控机制研究[D]. 刘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D]. 邢爱荣.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D]. 黄叶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中医证候调查研究[D]. 袁丽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D]. 喻影.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转铁蛋白受体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汪树芬. 浙江大学, 2020(01)
  • [9]铁缺乏促进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李博文. 武汉大学, 2020
  • [1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肾性贫血的相关性分析[D]. 司倩楠. 新乡医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铁代谢和炎症性疾病的缺铁样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